《梨园之声》教学设计

2024-04-14

《梨园之声》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梨园之声》教学设计

题:梨园漫步之《唱脸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学唱戏歌《唱脸谱》,了解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感受我国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喜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结合学唱作品,初步了解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脸谱、文武场等音乐文化知识。

3、乐意聆听京剧选段。教学重点:

学唱戏歌《唱脸谱》,并初步了解京剧音乐的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京剧知识的学习,把握戏歌的韵味。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

师: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片段——李玉刚《贵妃醉酒》,揭示课题《唱脸谱》。

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去品尝国粹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味道。(2)启发引导

关于国粹京剧,大家都知道哪些相关的音乐知识呢?(3)介绍京剧的形成发展以及唱腔

京剧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融合了汉剧和徽剧的特点,同时吸收其他地方曲种而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戏曲形式。(4)京剧表演的“四功”、“五法”

(5)介绍戏歌

(6)发声练习

二、情感体验

(1)介绍作品及词曲作者

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京歌《唱脸谱》,此首作品是一首流传甚广的京歌佳作。它从外国人对京剧的称谓开始,从各种京剧人物的脸谱造型入手,赞颂了京剧的出神入化。歌曲巧妙地把京剧音乐与通俗演唱风格融为一体,依字形腔,韵味十足。

(2)聆听感受作品(多媒体课件播放演唱录音)(3)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合作,分析作品)

师:歌曲可以分成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三个乐句,吸收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叙述了外国人对京剧的认识;第二乐段用京剧的西皮唱腔写成,旋律流畅而富有激情,包含两个乐句。第二乐句使用花脸拖腔和旋律的拉宽伸展手法,在完满的高潮中结束。

(4)介绍脸谱

三、情感深入

(1)复听歌曲(教师跟伴奏进行范唱)(2)学唱曲谱

(出示曲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唱谱学习,简单回顾演唱姿势)(3)分段学唱歌词

(可轻声随着演唱录音进行演唱)(4)完整演唱作品。

四、情感表达

通过分小组进行有表情地合作演唱作品,着重把握歌曲独特的京剧韵味。

五、拓展活动

1、看一看,辨一辨。

2、看一看,听一听。

六、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唱了京歌《唱脸谱》,初步了解与京剧相关的音乐文化,深化了同学们对国粹的认识和了解,想必大家一定会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而心情澎湃吧!建议大家,再一次把你们对京剧的热情再次融入歌声里,唱起来吧!

篇2:《梨园之声》教学设计

株 洲 杨 静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1)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2)欣赏《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2.内容解析

《海岛冰轮初转腾》选自京剧《贵妃醉酒》,此唱段用时三分钟左右,为“一板眼”,相当于四二拍。以不急不缓的节奏,委婉细致的四平调唱腔,表现了杨贵妃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伴奏乐器京胡的音色明亮而有韧性,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相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是京剧《空城计》中由诸葛亮演唱的一段叙述性很强的唱段,表现诸葛亮好像正在和司马懿坦然交谈的神情。这段唱腔其采用西皮二六的板式结构,字韵和谐,节奏明快,叙述明确,一气呵成。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在欣赏经典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过程中,了解梅兰芳、马连良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并认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2)积极参与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不同行当的唱腔魅力。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说出梅兰芳、马连良两位表演艺术家所属行当,知道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

(2)学生能在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中,了解生、旦、净、丑行当的唱腔特点,并能进行辨别。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不同行当的唱腔魅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导入(1)伴随京剧曲牌音乐,展示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舞台剧照。

(2)师:非常高兴能在如此美的环境下开始我们的学习。细心的同学应该已经猜到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京剧有关。同学们听过京剧吗?了解京剧吗?

(3)师生交流京剧的起源、行当等知识。2.欣赏教学 《海岛冰轮初转腾》

(1)师:“旦”是指女性角色,年龄大的叫老旦;性格稳重的中年女性叫正旦也叫青衣,表演时绝不手舞足蹈,而是惯用大段的演唱和念白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性格活泼的少女为花旦;以武技表演见长的叫武旦也称刀马旦。另外,还有一种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一体,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 花衫。京剧的四大名旦都擅长花衫的演技,下面我们来欣赏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2)师介绍剧情

(3)学生欣赏视频,并思考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内容?此唱段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演唱者的嗓音有什么特点?

(4)师生交流总结:此唱段以不急不缓的节奏,委婉细致的唱腔,表现了杨贵妃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5)再次完整欣赏视频,并用手指轻轻敲击手心的方式,边打板边随乐哼唱前两句,体会唱段的特点与情绪,说说梅兰芳在唱腔和表演上有何特点?

(6)师总结:梅兰芳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角艺术家。他扮相端丽,唱腔圆润,表演优美细腻,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其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经典唱段有:《海岛冰轮初转腾》《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等等。京剧四大名旦除梅兰芳之外,还有尚小云(尚派)、程砚秋(程派)、荀慧生(荀派),他们在舞台上也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1)师:除了旦行,生行也是京剧中一个重要的行当,同学们可知道生行又包括哪些门类呢?

(2)师生交流:“生”一般指男性角色,表现庄重,人物外形装扮大多清秀俊雅。年龄较大中老年为老生也叫须生,青少年男子叫小生,擅长武艺的叫武生,另外还有娃娃生。

下面我们将欣赏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表演的,《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3)学生简述《空城计》故事情节。

(4)完整聆听由生行京剧大师马连良演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并思考: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内容?此唱段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演唱者的嗓音有什么特点?

(5)师生交流总结——老生在剧中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演唱时用真声,此唱段字韵和谐,节奏明快,一气呵成。唱词刻画了诸葛亮沉着冷静、机智迎战的军事家的风度。

(6)边打板边跟随老师模仿演唱唱段前两句,体会唱腔的特点与情绪。

(7)师简介马连良:马连良是20世纪较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他兼蓄各派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20世纪30年代将月琴移到乐队前列,与京胡协奏,加强唱腔力度,逐步创立起柔润、潇洒的“马派”艺术。其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狂又不乏细腻。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海瑞罢官》等。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1)师:京剧中的净和丑角在脸上都勾勒有图案,因此它们分别又俗称“大花脸”和“小花脸”。其中,净角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净角的表演,看看净行是怎么通过他的唱腔和表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2)欣赏净角唱段《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3)师生总结净角唱腔、表演特点:在京剧中净角大多扮演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顿挫鲜明,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4)配合动作,模仿演唱最后一句“咬紧了牙关你为哪桩”,感受、体验净角的唱腔与表演风格。

3.聆听与思考

聆听六个唱段,辨别角色的行当。

唱段一:《包龙头打坐在开封府》(选自《铡美案》)唱段二:《猛听得金鼓响》(选自《穆桂英挂帅》)唱段三:《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自《定军山》)唱段四:《趁夜晚出奇兵》(选自《奇袭白虎团》)唱段五:《猛志在胸催解缆》(选自《文成公主》)唱段六:《军民鱼水情》(选自《沙家浜)

四、课堂总结

篇3:《梨园之声》教学设计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教育部前不久宣布, 将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京剧进课堂”引发了诸多热议, 更多的呼声称“地方戏曲更应该进课堂”。新课标提出学校开设本土色彩的校本课程, 为浓郁色彩的地方戏曲进课堂提供了一个大的理论指导方向。我国的地方戏曲,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 越剧更是盛开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细腻的表演, 委婉的唱腔和幽雅的风格, 令人陶醉。越剧虽然从诞生到现在还不足百年, 但已是继京剧之后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也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 深受广大百姓欢迎的第一大剧种。欣赏越剧不仅能感受越剧的美, 了解地方文化, 其中许多优秀的曲目还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好范例。但是尽管我们的民间戏曲活动开展得非常的有声有色, 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对越剧却不是怎么“感冒”。青少年为什么对越剧不“感冒”呢?通过调研, 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学生对越剧的片面理解

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越剧的原因是:听不懂, 越剧的唱词多用的是韵文, 带有古辞体, 相对有些深奥, 学生不太容易明白歌词唱的是什么;节奏缓慢, 无论是音乐还是舞台表演, 越剧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的缓慢的, 这跟年轻人的活泼好动性格有些不太合拍, 学生不太愿意接触, 认为只有老头老太才适合这种慢节奏;越剧的表演程式化。学生对越剧表演的一些程式化的东西不了解, 因此欣赏时有些看不懂, 加深了学生对戏剧的隔阂, 加之音乐伴奏较单一, 音乐旋律也变化不多, 给年轻人的新鲜感较少也使得越剧的亲和率大跌。相比之下, 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贴近生活的流行音乐更易于让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二) 通俗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 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充叱, 广播、电视、唱片、CD、特别是网络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 大量的通俗音乐迅猛发展, 流行歌曲等快餐式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孩子们, 刺激孩子的感官。那富有动感的节奏、超时尚的旋律、简洁明了的歌词, 与那些青春的、活泼好动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 激荡着学生的内心, 现代通俗音乐的炫目光芒让青少年无暇去关注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深藏的内在光辉。这也是传统音乐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 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京剧鉴赏,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越剧的机会不多, 学生也不够了解, 又怎会喜欢上它。再就是音乐教师对越剧的喜好程度,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越剧的喜好。我区的音乐教师基本上是七零以后的人, 本身就受潮流音乐的影响对戏曲知识较缺乏, 遇到戏曲内容的课只是简单上上或一带而过, 戏曲教学中缺乏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单一, 引发不了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

二、开展戏曲进课堂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 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因此, 应该充分挖掘越剧艺术教学所蕴涵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越剧中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 如歌颂爱国主义精神的《忠魂曲》等;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精神的剧目《五女拜寿》等, 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感人的故事和值得称颂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在欣赏戏曲的同时, 能从中读懂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通过学生学唱, 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思想品德课所不能替代的。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戏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 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 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在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 音乐课堂教学引进戏曲教学尤为重要。将越剧引进初中课堂,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越剧艺术,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家乡传统的音乐文化。越剧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 因此, 对越剧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知识的丰富了解,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 越剧作为吴越地区传统文化的代表, 也容易在我区被推广和接受。

三、探索与实践

(一) 让越剧在校园中生根

我们的学校提出”创建校园文化、沉淀高雅艺术”的口号, 树立以德育为先导、培养高尚情操的育人理念。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开设越剧进课堂这一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 是促进学生音乐文化内化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萧绍平原上, 这里的民间音乐文化浓厚, 有独具一帜的绍兴莲花落, 有颇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绍剧, 还有全国第三大剧种——越剧。相对来说, 越剧的受众面广, 在全国的影响面广, 形成时期早, 积累曲目多, 非常受老百姓的喜欢。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高中现行教材, 以及本校的实际, 制定将越剧引入课堂, 作为校本课程重点开发。并请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师做为活动的中间力量。

(二) 让越剧在教师心中发芽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教师素质及修养中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 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 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 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我们要开出这一课程, 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因为教师是这一课题的执行者和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师本身拥有一定的戏剧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戏剧功底, 才能在课堂上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使戏剧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要培养学生对越剧的兴趣, 首先要培养教师自身的越剧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的越剧素质, 教师要自己先喜欢上戏剧, 多听、多学、多唱、多接触戏剧,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做到厚积薄发, 应用自如。我校实行“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方式。“走出去”是对全体音乐教师进行越剧专项培训, 与专业团体挂钩, 找名家或专业学校学习。如到市、区文化馆找相关的戏曲老师施兴娟等学习越剧;到一些好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取经。“走进来”是邀请一些越剧大师来校讲座, 或是其他开展校本课程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来介绍经验, 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普及老师的越剧知识, 另一方面达成开发课程的共识, 齐心协力把这一课题搞上去。

(三) 让越剧在学生心中开花

越剧怎样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 如何做到花开不败?我们的操作理念就是:一切围绕学生, 以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为原点, 通过艺术的教育和审美来培养心性、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对美、爱和责任的敏感与热爱。教师要善于结合越剧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 选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 整合内容, 学有所得

越剧教学首先面临的是教材的缺乏。在中小学普通教育中, 没有现成的教材与内容提供给教师, 授课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来挑选、组合内容。可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 收集越剧的基础知识, 把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流派与唱腔、曲调与板式归纳成简洁明了的知识点, 把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介绍、剧目的故事情、剧照等融进其中, 编印成校本课程分发给学生。

2. 唱念做打, 口传心授

中国戏曲的学习与普通歌曲不同, 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是“口传心授”, 心授是内容、灵魂, 口传是形式, 口传心授能最大程度表现戏曲的韵味美。老师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 在剧中人物 (或乐曲) 的思想情感基础上, 根据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艺术素质、审美情趣以及嗓音条件, 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再创造, 通过外部表情、动作、眼神, 充分让学生体会戏曲韵味美的所在。只有学生感悟到这种韵味美, 被其吸引, 为其陶醉, 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音乐的目的。实践证明“口传心授”不失为课堂戏曲音乐教学的好方法。

3. 运用媒体, 多元突破

由于越剧是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唱歌、美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通过图片、录像等视觉效果, 使学生对越剧的了解更形象、直观, 学生能更完整地体会音乐的情绪和内容。同时, 音乐教师都非专业越剧演员, 在动作等表演上可能做得还不够专业, 不能给学生更好的示范, 运用视频展示, 学生能更清晰明了所要表现的内容, 能更直观地学习怎样去表现。

4. 循序渐进, 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循序渐进地进行。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剧目或片段, 让学生觉得学习越剧并不难, 就是妈妈、奶奶们经常哼唱的“小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拉近了学习的距离,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的入门就容易多了, 同时也增进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把越剧的知识、欣赏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从越剧的形成、发展、历史的变革出发, 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 将学生逐渐引入越剧艺术的欣赏之中, 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

5. 鼓励创造, 积极参与

越剧艺术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创造性。越剧艺术是一门集诗、乐、舞以及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以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据学生的特点编一些让学生亲自唱一唱、做一做、演一演的内容。如做一些道具服饰, 学生为以越剧音乐为元素的《采茶舞曲》创编舞蹈动作等。又如学习《十八相送》选段, 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角色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积极参与进来表演, 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乐学”的学习环境, 游戏便是学生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 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 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做到在玩中学习, 玩中思考, 玩中创新。尽量不要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而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6. 课堂为轴, 生活为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课堂中的教学,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延伸。

7. 建立社团, 拓展视野

音乐教学中,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学生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比如成立越剧社团, 聘请专业越剧教师进行辅导, 让有一定越剧基础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开设讲座, 定期交流演出, 邀请专业剧团老师到学校开展讲座, 邀请专业剧团到学校演出, 让学生能近距离的接触到大师的表演和高品味的越剧艺术, 全方位的了解这门艺术, 真正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在学生的心底里打上艺术的烙印, 进而热爱上越剧。

8. 创建舞台, 展示风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越剧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越剧活动。在校艺术周中开设“学生越剧知识竞赛”和“越剧卡拉OK比赛”;每两周一次的“越剧票友会”;学校广播室的每周“越剧之星”的展示;举办越剧讲座;邀请学生进团看戏等, 推荐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参加各级的比赛活动, 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在音乐教室挂上越剧名家的剧照和越剧名段的舞台照, 在学校宣传窗安排专门的版面定期介绍越剧知识。潜移默化中逐渐营造出热爱越剧、爱唱越剧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中国的越剧艺术在艺坛中独树一帜, 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 越剧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弘扬民族文化, 匹夫有责。振兴戏剧艺术, 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但是, 绝不能操之过急, 脑袋发热行事。艺术的熏陶是一个长久浸润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音乐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 我们要让古老的戏剧艺术富有创造性地走进新兴的音乐课程, 发挥音乐课程的学科优势, 使我国古老的戏剧艺术根深叶茂, 日久常新。

参考文献

[1].《中国越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应志良著.

[3].《中国国粹艺术读本——越剧》.白庚胜主编马向东著.

[4].《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篇4:《梨园之声》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视美术;电视戏曲;舞美设计;LED视频像素条;视频服务器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03.012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ge design conception and presentation effect of 3 act in traditional opera TV program Liyuan Spring produced by Henan TV Station.

【Key Words】TV Art; TV traditional opera; stage design; LED video pixel strip; video server

1 概述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是一档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自1994年推出以来,曾获“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电视大奖,已成为河南卫视的名牌栏目之一。

笔者近期有幸参与了《梨园春》栏目“第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河南赛区总决赛”(以下简称“小梅花奖”)、“第八届兰花奖颁奖晚会”(以下简称“兰花奖晚会”)、“家家有戏”三期节目的舞台美术设计工作,本文简单谈一下个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 舞美设计介绍

2.1 栏目特点和舞台基本情况

作为已创办20年的老牌戏曲栏目,《梨园春》的舞美设计已形成固有的风格。三期节目的舞美设计要求是:既融入戏曲传统元素,体现此类电视栏目的特点,同时在演播厅整体空间运用上要满足栏目所有流程功能的需求,并实现设计风格和视觉效果的创新。

栏目一直在河南电视台1 500 m2演播厅录制,其舞台部分进深20 m,宽21.6 m。舞美布景允许高度为8 m,演播厅有固定玻璃基础舞台部分,同时有一块固定的大屏幕,长×高为10 m×8 m。以“小梅花奖”节目为例,制片兼导演蒋愈红女士要求舞美设计打破原有空间形式,重新组合,并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传统元素。这些涉及到舞台空间、造型、灯光、选用材质和呈现方式的创新。

笔者将舞台整体空间采用连环弧形的表现形式,以现有的LED大屏幕和便于拆装的LED视频像素条(流星雨)作景片。通过多媒体视频服务器编程操控,使LED大屏幕和LED像素条呈现出绚丽丰富的视频效果。

LED像素条既是一种灯光材质,也可以说是一种舞美和视频材质,可显示图形、图案及视频,易拆装,方便异形结构安装。多媒体视频服务器可进行视频图像的亮度、速度和多图层叠加或异形校正等控制。栏目选用的规格为1 500×30×30(mm)和500×30×30(mm)。

2.2 舞美设计思路

2.2.1 舞美空间设计

舞美空间是审美知觉空间,由舞台美术设计师根据节目内容进行设计,是与演员和观众等诸多因素形成的整体环境的营造。

以“小梅花奖”节目为例说明。舞美设计在满足功能区需求的前提下,景片选用LED像素条,审美形式为连续的弧形。

空间规划方面,为演员上下场的地方留出通道。对表演区进行分区:上场口一侧为嘉宾区,考虑到嘉宾要统观全场,所以设计为三步台阶的形式;下场口为乐队区,方便演奏人员上下,设计了一步台阶的高度,也为呼应嘉宾区台阶形式(效果图见图1)。

景片的空间表现上,两个像素条的间距为250 mm,具有通透感的空间构成效果,同时也给灯光设计留出了足够的表现空间。

在通道的空间处理上,为了满足拍摄画面的需要,以灯光进行填补,给演员作侧逆光等轮廓光效果(效果图见图2)。

在舞台中央的表演区,设计了一个直径为10 m、由LED像素条组成的发散型“碟舞台”,配合节目内容的变化更替不同的素材样式。此后的“兰花奖晚会”舞美设计,根据节目需求,在功能区上作了简化,去掉了嘉宾席和乐队区。

2.2.2 舞台造型设计

传统的戏曲舞台形式大致分成两种:镜框式和三面观舞台。前者着重演员身后的背景,在一面上予以精雕细琢,形似相框;后者在演员的左、右、后三面布景。舞台美术造型的三元素为“形”、“色”、“光”。在电视戏曲栏目这种特定节目形式的要求下,其舞台设计造型与呈现要求既有现代形式,又要呈现符合剧情的戏曲元素。

例如,在“小梅花奖”节目整体造型为连续弧形的形式,主要采用小型光束灯具,通过光束造型丰富舞台表现。在“兰花奖晚会”舞台美术设计上,仍采用LED像素条。但颁奖晚会要突出辉煌和颁奖的特色,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丰富一些,利用彩幕勾边形成连续弧形的如飘带状的整体形象。使用彩幕在LED像素条弧形景片上下两侧做100 mm可变色灯箱勾边,使弧形更连贯。同时,为了整体连续性,在大屏两侧也加了LED像素条,能和两侧呼应与连接起来。在每道半圆弧形景片中间也加了一条彩幕做成的腰带,这样使整体更丰富一些(效果图见图3)。而后,在“家家有戏”节目中,回归传统戏曲元素,用虚实结合的呈现方式,由后面弧形大屏和前面实景楼阁回廊龙柱进行搭配造型(效果图见图4)。

3 呈现效果

3.1 “小梅花奖”节目

在“小梅花奖”节目中,主屏幕呈现主题“第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河南赛区总决赛”,并在两侧由“LED像素条”组成搭建的景片上呈现主题梅花的元素(见图5)。

同时,配合各个演出剧目,主要供演员表演的区域中间由LED像素条构成的“碟舞台”,通过系统编程,配合不同选手和唱段呈现不同的图案,色彩和合理的视频速度控制,呈现不同的变化,使电视画面更为绚丽和丰富(见图6)。

nlc202309041218

3.2 “兰花奖晚会”

不同剧目的氛围营造都要符合主题意境。在“兰花奖晚会”中,评剧剧目《花为媒》唱段,笔者利用戏曲元素喜庆的红色窗棂显现在彩幕勾边的环带上,两侧LED像素条呈现珠帘感觉,中间主屏幕显示鸳鸯剪纸图案和烛台,共同营造了洞房的氛围;由技术人员对这些选好的素材进行编程,使其以正常比例和完整画面呈现在彩幕和LED像素条上(见图7)。

另如:豫剧《断桥》唱段,主题为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根据西湖、断桥、荷花等舞美元素特点,并配合演员服装色彩,主色调定为绿色。西湖、断桥、荷花等元素在主屏幕上呈现,在两侧彩幕上选用色彩浓重的水纹纹样,两侧LED像素条上用动感的水波浪和星光点点的水花表现西湖水波;舞台中央演员表演中心碟形舞台区域也选用动感的流动图案,整体效果和谐呼应(见图8)。

“兰花奖晚会”尾声,整体选用流光溢彩的红黄色调和流动的泡泡图案,主屏幕为第八届兰花奖的主题背景,舞台最后使用了礼炮,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见图9)。

3.3 “家家有戏”

在前几期整体利用现代科技材质表现舞台以后,“家家有戏”这期节目的舞美设计又有所回归传统。舞台要表现不同场景,因此不能全做实景。笔者根据“家”这个主题,就想到戏曲常用的龙柱、亭子、回廊等建筑元素,在前面回廊的实景背后,用一道完整的弧形屏幕,通过不同的素材表现不同的场景,设计出了新的舞台样式。

通过调控视频服务器和画面校正,在后面弧形屏上呈现荷花、山水等不同的环境情景,形成动静相宜的舞台构成(见图10、图11)。

通过以上三期《梨园春》节目的设计实践,笔者对演播厅的舞美设计有了新的认知。此类设计要在演播厅实际可利用的条件下,从空间、造型、实用、功能等各方面满足节目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导演要求、演员表演需要和具体的主题样式设计不同舞台,在限定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质,展示设计者的创意。

作者简介:

赵婧,北京舞蹈学院2013艺术设计系舞台设计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舞台设计作品除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外,还有:河南卫视《读书》栏目、东莞电视台《宝贝豆丁》栏目、 “2011深圳创业之星大赛颁奖盛典”、北京舞蹈学院2014研究生毕业晚会舞剧《念想》、《圣山下的女人》等。曾获2012中国舞台美术与技术邀请展“作品奖”。

篇5:第七课梨园百花教学反思

第七课梨园百花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路,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思维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注重兴趣的培养,更多的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到模仿、创作,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唱脸谱》这一课时。我的设计思路是从京剧唱段引入教学,紧接着介绍京剧知识:什么是京剧?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等。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到蕴涵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底蕴的京剧艺术之博大精深。通过欣赏京剧韵味的歌曲《说唱脸谱》到学唱戏歌《唱脸谱》,从讲解歌曲的体裁、段落的划分到体会京剧唱腔韵味体现在哪里?从对比有无装饰音、下滑音的效果,到教师范唱、引导模仿,使学生对京剧脸谱和京剧艺术产生兴趣。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是一种图案和色彩于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融合的表现形式。学唱《唱脸谱》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在课程当中,自主的认知、体验,效果自然好得多。情绪高涨、思维和探索过程积极主动,一方面加深了对音乐课程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在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中表现自我,创造自我,充分体验到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篇6:《梨园之声》教学设计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综合欣赏、模仿、表演等,让学生在艺术美感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与技能。既避免掉入单纯的知识传授灌输的窠臼,又不至于走到“听听、看看、玩玩热闹一阵,出了教室脑袋空空”的倾向。

戏曲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不很感兴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对戏曲还并不十分了解、表演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体验”(做、念、唱,舍去“打”)这一环节必须做到循序渐进。先模仿最简单的肢体动作,仅选择易学的“兰花指”、“亮相”,再学念京剧对白,积累感性经验,然后再学唱戏曲的旋律。因为传统京剧的唱腔相对难学,所以选择学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二是选取学生喜欢的、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基础正迁移的(如京剧《群英会》等)、尽可能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三是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四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戏曲应运而生。本节课采用比较教学法,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从音乐、表演、服饰、舞美灯光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两者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由于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是各具艺术价值的,无法区分谁优谁劣,我从高中学生普遍存有好胜心理的角度考虑,在本节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供学生课后研究的课题(辩题),目的是为了拓展艺术学习空间,培养探究能力,激发艺术学习兴趣,同时了解年轻学生的艺术价值取向,至于结论则是次要的。估计这一设计对提高学生学习戏曲艺术的兴趣将会有较大的作用。

上海市教研室章淳立老师最近就三维目标的教育内涵作过以下界定:

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

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

本节课,学生通过欣赏、模仿、自主及合作学习,体验到了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探究和再一次的梳理的过程使知识得以巩固,最终形成对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价值的认识。

篇7: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课 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选用教材:音乐鉴赏课(花城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2.能听辨出音乐的段落、体裁、演奏乐器及表演形式。

3.主动搜集一首或几首表达不同情感的乐(歌)曲,向同学推荐介绍,愿意用口头描述与同学交流鉴赏音乐的心得及见解

4.熟悉并能哼唱歌曲《母亲教我的歌》《欢乐颂》的主旋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并能哼唱《母亲教我的歌》《欢乐颂》主旋律。

2.引导、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领会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三、教学方法:

引导体验,启发思考,关注参与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善于表达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漫漫人生中,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抒发着人类不同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变化。思考:人类的情感有哪些?

亲情、友情、爱情、思乡情、爱国情等 【讲授新课】

(一)《母亲教我的歌》

师:在亲情之中,有一个人的爱最为伟大,从我们出生之时就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没错,那就是母爱。母亲把她所有的爱与奉献都慷慨地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这种情是每个人都为之动容的。同学们能说出几首歌词母亲的歌吗?(《烛光里的妈妈》《母亲》《我的好妈妈》等等)

在捷克,有一位非常优秀的作曲家,他叫德沃夏克。他从小非常喜爱音乐,但是家庭穷困加之父亲的反对,小德沃夏克总是在母亲的掩护下偷偷的学习音乐,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当德沃夏克长大成人,母亲也离他而去。于是他便创作了这首《母亲教我的歌》,用它来寄托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之情。

1、欣赏《母亲教我的歌》和小提琴曲《母亲教我的歌》感受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

2、对比讨论:这两首作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小提琴的音色缠绵哀伤,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比声乐曲的带歌词演唱,更似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3.学唱歌曲的旋律,体味歌曲的情感特征。

(二)《阳关三叠》

师:除了亲情时刻伴随我们左右,还有哪一种情时刻伴随我们成长? 是的,是友情。(英国)培根曾说过: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1、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1)、朗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与友人的离别之情。(2)、欣赏作品,体会古代歌曲的旋律特点。

2、思考: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是表达友情的歌曲或者乐曲?跟大家一起分享。

(三)《沃尔塔瓦河》

师:有一首诗是这样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每一个爱着自己家乡的人,都会对家乡有着别样的情感。思乡的感觉象喝茶,幽香中含着淡淡的苦涩;思乡的感觉象品酒, 醇香中藏着浓浓的辛辣。思乡,是身处异乡的我永远也不挥之不去的情思......1、对比欣赏:马思聪《思乡曲》和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片段《沃尔塔瓦河》思考:

(1)、两部作品的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两部作品有何共同之处?结合音乐要素分析两部作品又有哪些不同之处?(速度、力度、旋律、体裁、演奏形式等)?

(《思乡曲》速度舒缓,就像是一位老者对故乡的思念娓娓道来。力度适中,旋律优美动情,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沃尔塔瓦河》速度)(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的形式ppt展示)

2、欣赏:歌曲《我的祖国》(1)、介绍作者(2)、学生哼唱歌曲

(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师:在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采用了越剧优美的旋律写成。是一首表现爱情的音乐作品。1.欣赏《梁祝》片段:同窗三载并思考:(1)、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作品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梁祝二人的读书生活?(从速度、力度、旋律来分析)

(3)、乐曲表现了梁祝二人怎样的读书生活?

(情绪是欢快活泼的;速度较快,力度轻快,旋律跳跃流畅;表现了梁祝二人天真、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2.作者简介:陈钢、何占豪

3.对比聆听:呈示部“爱情主题”与副部主题“同窗三载”,分析两段旋律有何不同?给你带来怎样的音乐感受?

(五)《欢乐颂》

师:音乐总是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是有一个人,他一生都没有得到过快乐,但他却把快乐给了全人类。他就是贝多芬。1.作者介绍(ppt展示)

2.欣赏《欢乐颂》播放音乐,让学生完整聆听、感受贝多芬的伟大思想。3.学唱《欢乐颂》的音乐主题,体验合唱的情绪与表达的感情。4.音乐评价

a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b 评价罗曼〃曼兰说:“贝多芬没有享受过欢乐,但是他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了所有的人们” 【拓展与探究】

1、怎样理解“音乐的语言”这句话?

2、思考:音乐是通过什么的变化来表达不同情绪的?

(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旋律、节奏、织体等等)【课堂小结】

音乐艺术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情感的力量,这是音乐美最本质的特征。

五、课后反思与建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力量,在丰富形象的音乐旋律下,学生更好的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通过欣赏《母亲教我的歌》《欢乐颂》《梁祝》更好地去领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2.课件结合视频内容丰富,用情感之声贯穿几首不同体裁的曲目,点明课题。但应再注意细节,语言组织方面应再严谨些。

篇8:聊出作文教学和谐之声

感悟生活, 聊出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 关键是如何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感悟。

1. 丰富体验,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我在孩子们紧张的学习之余和他们痛快地“疯”。我先和他们聊聊喜欢玩的游戏, 怎么玩, 然后和他们一起玩“扳手腕”“哑剧配音”“扔绣球”“阿水的故事”等。“疯”过, 玩过, 学生体验到了一次酣畅淋漓和刻骨铭心, 心灵的言说如汩汩清泉自然流淌, 生活的精彩在笔尖宣泄而出。

2.凭借生活, 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学不久, 在布置班级“我爱我家”栏目时, 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得意照, 也迫不及待地向我讲述照片的来历, 于是便有了《一张照片的故事》这一作文题的教学。一上课, 我就和学生聊:同学们, 你们都有自己的影集吗?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翻开我们的影集, 一张张照片总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而且一张张照片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就这样以聊天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盘活了习作库存, 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而使写出具有个人生活体验的习作成为可能。

创设情境, 聊出氛围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要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才能让学生情满于胸、思绪万千、乐于表达, 才能聆听到他们心灵的声音。

中秋节即将到来, 我们学习《但愿人长久》一课, 孩子们沉浸在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中。于是, 我的脑海中便萌生和他们一起品月饼、话中秋的想法。

上课前, 看到我带来的月饼, 孩子们异常兴奋, 有些喜出望外, 我就这样开始和孩子们聊中秋。“后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们知道有关中秋的诗句和故事吗?”“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一位男生居然声情并茂地吟诵着《水调歌头》, 俨然进入了情境中。“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和中秋有关的故事。精彩的故事让他们赢得属于他们的奖品———一枚精致的月饼。

打开包装, 仔细端详着, 细细品味着, 故事继续着……

及时反馈, 聊出实效

当今的作文教学, 常常在反馈上严重滞后, 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作文, 满怀期待, 最想知道自己的作文成绩, 最想知道老师的评价。可是等待了近两周, 老师才说“今天我们讲评上次的作文……”, 这时学生已经丝毫没有什么激情了, 草草看一眼分数或者等级就放在一旁。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作文的期待与兴趣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褒奖激励。每次学生写好作文后, 我采取了一个比较简便的反馈方式, 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作文的期待与兴趣。学生完成作文的第二天, 我随手挑一篇作文, 在语文课上念上一段写得精彩的语句, 作几句点评, 然后让学生猜这是谁写的佳作。学生纷纷猜测, 最后老师念出那个学生的名字, 全班即会鼓掌祝贺。

2. 自我推荐。

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话题, 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 即使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 作文中也会有闪光之处。每次批改学生的习作, 我不是把重点放在费心劳力不讨好的“改”上, 而是带着轻松的心情, 用赏识的眼睛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一句话, 一个词, 哪怕只有一个字也标示出来。久而久之, 孩子们也养成了寻找美言佳句的习惯, 每次习作写好后, 我总让学生选取自己的作文中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在全班进行自我推荐。

3. 博客交流。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平台, 它能及时反馈, 在短时间内和世界各地的人切磋交流。它能弥补作文本、日记本的不足, 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学中, 我尝试搭建了这一新的交流平台, 创建了属于班级的博客群组, 聘请两位有经验的家长协助管理, 学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写日志, 然后像聊天一般互相评论交流。这对学生作文兴趣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有益的帮助。

实践表明, 只有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回归学生内心的需要, 和他们心灵对话, 打开写作的思路, 科学指导、及时反馈, 作文教学才会奏出和谐之音, 学生才会笔下生花。■

篇9:《梨园之声》教学设计

本文通过对城市广场设施小品造型及其环境色彩等相关概念的探讨,将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色彩设计思想导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来研究,并结合设计武汉东湖梨园广场带有楚文化韵味的设施小品案例进行解读。目的是在确立了对城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定位的基础上,从环境艺术小品所处环境的特色塑造需要入手进行设计的探索,以期对城市环境小品的创新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小品设计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Abstrac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the art objects of urban square facilities, its environment colors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we study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design ideas within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as combined with design facilities in Wuhan East Lake Liyuan Square of Chu culture as a case.

The purpose is to establish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located on, to play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sketch, and to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to hav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sketch design for the future.

关键词:楚文化 环境艺术小品 环境色彩

城市环境艺术小品作为服务于城市居民的附属构筑物,是传播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的城市是人,物和信息交错的流动空间,环境艺术小品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它的完善程度和品味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甚至体现城市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建设越来越雷同化的今天,如何对城市环境进行有地域文化的特色塑造已经日益受到政府部门与广大市民们的关注。

1.武汉市地理文化概况

1.1武汉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清末洋务运动,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的兴起和经济发展,民国时期汉口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还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被称为“百湖之市”。

1.2武汉市环境艺术小品设施现状

武汉本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现代化都市,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有的剂楚特色风貌却逐渐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毫无特色的公共设施所取代。江城原本所蕴含的楚文化精神被掩藏其中,如同被被淤泥埋没的珍珠,遗失了曾经的风采。同时这也是国内各大主要城市的通病,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加速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使原本相对独立的城市风貌逐渐模糊,文化特征趋近相同,城市特色文化也慢慢变得平淡无奇。所以,如何借助城市环境小品的塑造重现楚文化特色,体现武汉的城市文化和精神风貌就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楚文化的造型与色彩探究

楚文化是一支别具风格又大气恢弘的南国文化,楚文化大致包括六个部分:精致绝美的青铜器冶炼技艺,色彩绚丽的丝织刺绣,精美绝伦的木竹漆器,婀娜美妙的舞蹈音乐,浪漫而慷慨的楚辞诗赋,大气磅礴的老庄哲学。对楚文化艺术品的造型和色彩元素进行探究,使我们能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意义,有助于设计出兼具楚文化特色和设计感的环境艺术小品。

2.1楚文化造型元素探究

提到楚文化,大家脑海里面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图案就是凤纹。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凤凰是神鸟,鸟中之王。凤纹的流行是楚文化鼎盛期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描绘凤的形象时,楚人把美好的特征和性格都赋予给了凤。楚国人对凤的崇拜影响了其文化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楚国的青铜礼、乐器和各种生活用品中,还包括漆木生活用品和各种服饰服装中都有凤的身影。比如楚墓中常见的虎应乌架鼓。鼓架以凤、虎为造型,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我们对于楚文化造型的探究还涉及了装饰纹样的思考。纵观楚文化考古所发现的丝织绣品和漆器上的纹饰,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楚人对于几何纹样的极度偏爱。由于织锦因受材质和技术因素的限制,折线形的几何纹样便占绝对优势。其中,菱形纹是由方形纹演化而来的。由于方形纹在规律化的排列中缺乏动感和变化,在求动、求变的楚人看来,菱形纹却能和他们的审美气息相呼应与统一。丝织品的几何纹样变化多端,或曲折,或断续,或相套,或相错,与其他难以名状的纹饰相配,奇诡如迷宫,由菱形统摄,楚人似乎有意要把折线之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除此之外,楚文化中较为常见的装饰纹样还有动物纹样、云气纹、人物纹等等。这些纹样之间通过灵巧的穿插变化,体现出了严整的秩序感,繁而不乱,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和浪漫色彩。无论是龙凤、花草,还是几何纹样,皆是以生动流畅的曲线造型。楚式纹样无论是依附于哪一种器物,它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极具特点,并呈现出灵活轻快的统一风格。

2.2楚文化色彩探究

中的是古代楚国人兼收并蓄的生活智慧与浪漫开放的艺术才情。我们只有了解楚文化的色彩特点,才能准确的把握住楚文化传统设计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这对于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楚式纹样的色彩配置无论是运用在青铜器、漆器,还是丝织品上都具有明丽、鲜艳的美感。楚国的青铜器的装饰工艺让原本笨重朴实的青铜器有了色彩属性,越王勾践剑的剑身上有仄色菱形花纹,剑阁处还使用镶嵌技术制作了蓝色琉璃花纹;而漆器往往以红、黑二色为主要基调,辅以五彩;织绣品更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灵活运用红、黄、绿、蓝、紫、棕、褐、黑等颜色,使楚国服饰更加色彩斑斓。

通过综合研究楚地代表性的文物,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三个特征:

1.色彩配置多倾向于使用暖色系色彩。如工匠将镶嵌和金银错工艺用于青铜器身上,用红铜、金银丝产生出来红、黄等色彩;漆器上常见的朱红;绣品上的红棕、金色、茶褐、赭石等颜色。大量的暖性色彩,使我们能够深刻的体味到古代楚国人身上热烈浪漫的真性情。

2.使用邻近色、类似色相构成作为基本色彩。由于邻近、类似色构成的色相之间差别较小,对比弱,很容易取得统一,色调的特征是单纯、柔和的。楚纹样的色彩在取得统一的同时,又通过小面积的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取得变化,因此整体视觉效果并不会产生单调感。例如龙凤虎纹绣,灰白素色罗为底,上面的龙、凤、卷草纹用棕、黄绿、土黄、灰、黑等对比缓和的邻近色绣出。为了突出了矫健的斑斓猛虎,使用对比强烈的红黑相交条纹点缀于画面中。把握整体的色调统一,又不失变化,使得画面不至于显得呆板。楚人尚道,因而他们的色彩美学不可避免的会与老庄哲学思想相关联,老庄之道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容。这种思想在楚文化的色彩表现上,就是各种颜色的调和。

3.楚文化艺术品种类虽然繁多,色彩也是纷繁斑斓,但几乎从每一样楚艺术品中我们都能找到一种醒目的颜色和一种令人敬畏的颜色——红色与黑色。楚国人对于红色的喜爱已经融入了血液之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楚文化色彩。我们能够从楚漆器和帛布绢画中看到,红黑二色几乎占据所有色彩格局的百分之八十。楚人尚赤,认为自己是祝融的后代,而“红”往往跟“火”与“血”联系在一起,红色象征生命、力量、光明,楚人崇拜凤图腾,也是因为凤凰是不死之乌,是再生和永生的象征:而黑色代表死亡、黑暗和恐惧。红黑二色都使人产生敬畏,充分显示了楚人“事死如生”的庄严态度。

2.3小结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楚文化的造型和色彩审美特征。在造型上除了楚凤,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还有编钟,编钟以其独特的音乐性能和工艺上的高技术含量,代表了楚国先进的艺术造诣和科技水平。楚文化常用的几类纹饰主要有:几何纹饰,动植物纹饰,人物纹饰和综合类纹饰。由于几何图形具有平衡性和秩序感,使得几何图形在现代社会也一直很受欢迎,成为设计者们钟爱的时尚元素。在色彩的运用方面,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是楚人对于朱砂红和玄黑色的熟练运用;除此之外,红棕、土黄、灰青、墨蓝等颜色也常被作为辅助色点缀。

3.武汉东湖梨园广场环境艺术小品造型及色彩设计

3.1武汉东湖景区环境色彩分析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武汉市的东部,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百万人次,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对武汉东湖景区的环境色彩调查集中在东湖梨园听涛景区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色彩分析。通过对景区的四季气候,土质土壤,湖泊水体以,植被绿化等自然环境和周围的人文历史,建筑气质,以及武汉城市整体风貌的环境色彩收集,提取出了东湖景区的环境色彩。运用色卡类比的方法,为后面的景观小品色彩设计作为参考。

3.2梨园广场环境艺术小品定位与分析

依据武汉市现代与历史并存的城市特色和兼收并蓄、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其对梨园广场环境艺术小品的特色塑造中,我们既要借鉴传统的楚文化色彩和造型又要中对整个梨园广场的风貌规划性质的确立,即面向城市未来发展、融合地域特色等城市形象来设计。

对于环境艺术小品的造型方面,我们借鉴了楚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编钟形式,以及生动灵巧,富有现代感的几何形纹样作造型设计,并且使用金属材质来提升小品设施的现代感。在色彩配置方面,为了与梨园景区整体的暖仄色彩环境相协调,同时也凸显楚文化的色彩性格,我们主要选取的颜色仍然以经典的红黑色为主要配色,辅助土黄和白色等加以点缀。

3.3梨园广场环境艺术小口造型与色彩具体设计

3.3.1梨园景区导向牌设计

导向系统造型设计运用了楚文化最常见的编钟元素,编钟的外形轮廓简化成正梯形作为金属支撑骨架,指示牌的主体部分使用不锈钢板制成,易于成型和批量制造,亦使得导向系统不仅大气稳重而且昊有时尚气息。主要的配色方案是红底配白字,红色是楚文化的代表色彩,同时让指示牌在一片绿意盎然的东湖景区中凸现出来,增强视觉引导;红色背景中使用白色的文字会更加醒目,也可以缓解视觉疲劳。黑色作为辅助色来修饰支撑结构,土黄色则作为导视牌的点缀色用于主题边沿的装饰,塑造浓郁的楚文化氛围。

3.3.2梨园景区垃圾桶设计

垃圾桶采用不锈钢材质和菱形纹装饰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色调为黑色。考虑到垃圾桶的结构应该要简单低成本,所以我们使用简洁的折线作为垃圾桶的设计形态,装饰花纹选取的是楚文物中常见的菱形纹,以红底白线的配色来取得简练时尚的效果,与梨园景区的导向系统色彩配置相呼应。

3.3.3梨园景区休闲座椅设计

这款景观座椅的灵感来源于楚舞,富有浪漫情趣的楚人,酷爱音乐和舞蹈。楚舞的特色是“飘逸”,长袖是体现楚舞飘逸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沙东郊楚墓帛画中的女子形象,是以宽袖、长衣、纤腰为特征的。座椅的凳面正是水袖飞舞的形象,选用木色的防腐木制成,中间一条红色的拉丝金属板镶嵌其中,既呼应了楚文化的经典色彩,也寄托了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依然被延续和传承的美好祝愿。

四、结语

当今社会,城市特色风貌的缺失与塑造是全球都在探索的课题。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小品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使用功能,而要能融于整体城市地域风格,并具有精神文化内涵。楚文化不仅丰富了武汉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语言而且强化了城市形象个性,同样的,公共艺术的繁荣也能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辛艺峰,城市细部的考量城市细部的考量——环境艺术小品设计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彭德,楚艺术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

[3]方长江,楚巫文化美学特征浅探,黄冈师专学报,1986

上一篇:闻一多先生的精彩高三作文下一篇:差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