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有意义的照片作文

2024-05-10

一张有意义的照片作文(通用5篇)

篇1:一张有意义的照片作文

一张有意义的照片小学生作文500字

每当我翻开我的相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关山牧场的照片,这些照片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那天,天气炎热,当我们开车到达山顶时,一袭冷空气扑面而来,完全就是两个世界,我穿的红裙子此时是如此的单薄,妈妈赶紧把带来的厚衣服给我穿上,看来妈妈早有准备啊!妈妈真好!

我迫不及待的奔向碧绿的草地上,这里太美丽了,牛羊成群结队的在玩耍,马儿奔腾在草地上,这里简直就是人间天镜。我叫嚷这爸爸带我去骑马,到了跑马场,我选了一匹白马,马场叔叔把我扶上马,拍下马屁股,马儿轻轻的跑起来,当时吓的我赶忙抓紧麻绳随着马儿的节奏缓缓的前进,真美!

在和牛儿合影的时候,我特别胆怯,生怕牛妈妈保护小牛追我咋办,我轻手轻脚的.走到牛屁股后面,做了一个可爱的动作,让妈妈给我拍照,妈妈却说让我站在牛儿的前面,这样拍出来会漂亮些,还没等的挪动脚步,老牛嚎叫了一声吓的失魂落魄啊一声,就这个被妈妈抓拍下来,才有了今天特别真实的我和牛儿的照片。看起来真好玩,特好笑!

照片给我留下很多生动美好的回忆!你的照片呢?也拿出来和我们大家共同分享吧!

篇2:一张有意义的照片作文

每当我翻开我的相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去年夏天去北京天安门的`照片,它使我回忆去短暂而有趣的北京旅游。

那天,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天气也不算冷。我却迟迟赖在旅馆里看电视,连爸爸买来的早点也没吃。突然舅舅打来了电话,说今天到天安门去玩,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三下五除二地把早点吃完了,跟着舅舅坐地铁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里人山人海,毛主席的照片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表情庄严。我们正刚想快点进去,舅舅拿出照相机,准备照一张天安门城楼前的全家福。我对照片很有兴趣,便嚷道:“快点,快点!。”舅舅正找位置,被我让得手忙脚乱,我见舅舅半天不照相,我以为不照相,我便大步向天安门走去。只听背后传来:“奇奇,快来照相!”我急忙跑回去,我做了一滑稽的动作:自己给自己竖了个兔耳朵,舅舅急忙把这个动作照了下来。

篇3:一张有意义的照片作文

数字照片指用数码技术与照相摄影技术的完美结合体, 是数字化的摄影作品, 通常指采用数码相机进行创作的摄影作品。

数字照片的分类:

1.纪实摄影照片:以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物为基础。准确的展现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性价值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照片。

2.科技生产照片:准确的记录下某个自然现象的经过、某种在科技活动中发生的现象的某个瞬间, 是在科技的应用过程中的真实记录

3.风景摄影照片:风景摄影照片在照片的构图和表意上, 有很强的目的性, 摄影师通过运用黑白光影、不同的色彩、大面积的块面感和空间等造型方式, 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求。风景照片一般突出被拍摄物像的条理和质感, 并且注重画面的构成, 使其是摄影师通过与被拍摄者的交流, 通过后期的计算机软件或者数码相机的制作, 使照片具有艺术性的美感, 同时也不缺乏真实性。

4.社会活动照片:真实反映人们的社会活动、交流活动和通过生活所反映的场景记录。

二、MG动画的特性

动画自产生以来虽然作为单独的艺术类型存在, 但它与别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很深的渊源, 特别与影视艺术着有异曲同工之处, 动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让它保持着鲜明的个性。MG动画更是一种融合了动画电影与图形设计的语言, 基于时间流动而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

(一) MG动画中“M”的特性

MG动画中“M”是motion, 大致解释为运动的意思。在视觉艺术中, 电影与动画都具有这一特质, 被拍摄对象在镜头前的移动, 拍摄时摄像机的移动, 摄像机的移动一般包括基本的推、拉、摇、移、跟等, 后期通过软件制作进行的镜头组接产生的画面变化。后期剪辑合成软件, 在动画的制作中功不可没, 在软件的帮助下, 画面的镜头可以天马行空的运动, 而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和制约, 数字艺术的不断进步为视听语言的丰富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MG动画中“G”的特性

MG动画中“G”是graphic, 大致解释为图形、图像的意思。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基础上, 用图形所表现的动画类型更加鲜明和丰富。MG动画的设计概念让静态平面设计的元素动态化甚至为凝结的照片赋予新的生命。图形的出现应该是和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同步的, 在人类发明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之前, 图形就已经出现了, 譬如最早期的象形文字。图形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它能够反映出一种文化的特色、风格和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 图形元素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多, 同时图形在不断的被赋予地域性、时代性和融合性。而图形确有一定的地域之分, 东方与西方的图形, 在表达各自的意思方面就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图形主要是以“形”达“意”。把社会或者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 通过主观的人为加工提炼, 并赋予这些图形美好的愿望, 是中国图形的主要创作方式。由于西方特殊的地理位置, 西方在文化艺术上呈现出多种流派的艺术形式, 西方更加注重真实自然所带来的艺术形式, 如自然光所照射的不同色彩, 艺术家客观的把这些所看到的色彩反映在自己的画布上, 又如西方素描基础所重视的完整性、空间感和透视性。这些都反映出西方艺术形式所追求的具体、真实、自然的审美方式。

三、数字照片在MG动画中的运用

(一) MG动画中运用数字照片的必要性

摄影技术的出现开始, 照片被作为一种静态的可视图像的理想选择, 照片作为一种影像信息资源, 它可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信息。照片的信息表达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 拍摄者通过照片, 把当时所发生的信息记录下来, 通过后期的编辑, 呈现出一定的传播方式。但照片所呈现的永远是一种静态的信息传播方式, 而通过MG动画这一艺术形式, 可以将静态的数字照片转化为动态的信息, 受众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来接受照片所传播出来的信息。

数字照片应用于MG动画之后, MG动画在动画片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中灵活多变, 数字照片属于传统的平面视觉效果的静态展现, 而MG动画以静态的平面设计为依据, 制作动态的影像效果的视觉符号, 尽量让单向的信息传递变的丰富有趣。

(二) MG动画中运用数字照片的方法

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 可以用来表现数字照片在MG动画中产生动画效果的软件也越来越多。首先, 在数字照片的选择上, 尽量选用像素较高的数字照片, 在后期处理过程中, 数字照片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 会损坏原始素材, 像素较高的素材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

在详细了解数字照片如何在MG动画中的应用方法之前, 我们要先了解三维软件中的虚拟摄像机, 现在的三维软件中如Ma Ya、AE、C4D、3Dmax等等都带有三维摄像机系统, 在软件的虚拟三维世界中, 完成场景搭建和角色建立后, 就可以设定三维软件中的虚拟摄像机, 根据故事情节脚本, 摆放虚拟相机在你所搭建的虚拟场景中, 进行有效的拍摄, 可以随意控制这些虚拟相机的行进路线和行进的速率, 相机的镜头的推、拉、摇、移以及景深和焦距。将平面的数字照片置入到数字三维立体空间当中, 可以实现平面静态视觉效果的动态化。

(三) MG动画中数字照片应把握的原则

1.数字照片的日益繁多, 经过后期处理的照片所蕴含的信息量和原照片所要表达的信息量是有很大出入的, 会和原本所要表达信息是有很大的不同。明确所要表达的主题, 当要反映当下社会热点, 应当本着真实可靠的照片信息。立足于所选的动画短片主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照片, 选取与动画内容相关的数字艺术照片, 紧扣动画主题的内容, 数字照片是MG动画的重要素材, 运用数字照片可以深化MG动画的主题。数字艺术照片在MG动画中的所发挥的作用是加深MG动画的故事主线, 但是, 在选择素材照片的同时, 也要时刻注意相同或者相近的数字照片出现。在制作的过程中, 对所要实施的每一步骤都要事先有所预期, 加上认真仔细的心态, 在实现技术的步骤时处理好细节, 形成对作品创作完成的预期效果把握的能力。

2.选择在MG动画中的照片符号时, 首先要明确所要创作动画的主题, 围绕这一动画主题所选用的照片, 一定要明确、图意统一, 要与其它动画素材相一致, 形成有机的整体。如果只是一些凌乱的动画符号, 最后的创作效果必定是混乱的, 没有主题的。作为动画创作者, 依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去搜集含有代表性的照片符号, 在创作的过程中, 讲这些所搜集的照片符号运用到其中, 展示自己所要表达的动画主题思想。

四、数字照片GM动画的意义

动画虽属于电影的一种范畴, 但动画多以拟人的创作手法, 来展现自身独特的艺术美魅力。动画在创作上所用到的一般有变形、虚构、科幻、隐喻、拟人等手法, 这些创作手法很好的展示了动画的特性, 所以动画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特性, 是借由动画来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早期的动画场景以及角色任务都由动画师一张张的画出来, 到了现在更多的数字科技被运用到动画创作当中, 数字照片在GM动画创作中的出现, 更加完善和丰富了动画创作的手法, 动画师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照片本身是一种二维的素材, 但经过MG动画这一种动画表现手法的再加工, 可以让二维的数字照片在二维看空间当中展现三维的效果。这样的一种创作手法即突破了原始的动画以画展示二维或以后期制作展现三维的作品形式。照片本身所带有的符号功能, 又能使观众得到一定的心里感受, 真实性。

摘要:随着数字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MG动画艺术作为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新兴艺术形式, 发展迅速。将数字照片运用于MG动画艺术, 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视觉艺术。

关键词:数字照片概述,MG动画艺术特性,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傅立新.顾亿天.从动画流程谈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国大学教学, 2008 (6) .

[2]吴垚瑶.定格动画艺术语言与动画教学之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 (2) .

[3]全鹰.丁治中.新媒体形势下的动画艺术.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6) .

[4]王丛明.传统二维动画艺术与其它形式动画的结合.高职论丛, 2007 (3) .

[5]曹钰.李明哲.让观念革新为传统动画打造数字媒体新纪元[J].电影价, 2013 (16) .

[6]袁亮.黄利.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价.2013 (1) .

篇4:一张有待展开的蓝图

虽然如此,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旅行却并不顺利,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中断和消沉。尽管有《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一类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缺乏足够多的可被代代传承的经典力作。加之理论认识的僵化——科幻不过是少儿科普工具,科幻在今天便总流露出几分小儿科和“不正经”的味道,即便机器人、外星人、世界末日、银河战争、克隆人、时间旅行、超能力等早已随着美国大片在全球的泛滥而为普通观众耳熟能详,但人们仍然分不清它和穿越、哈利·波特有什么区别,不知道除了凡尔纳以外世界上还有什么科幻作家,甚至会疑惑地问:“中国也有科幻么?”直到近来,刘慈欣的“三体”系列、韩松的《地铁》等作品引发了一轮热潮,主流媒体、主流学术界、知名文化人都开始纷纷热议科幻在当下中国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后,一直被误解为“幼稚”的科幻爱好者们才终于感到有几分扬眉吐气,一本重新对科幻进行理论思考的《科幻文学论纲》也适时地登场了。

在不为外人知晓的所谓“科幻圈”里,北师大的吴岩教授无疑是中国当代科幻研究的先行者。从中学时代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评论叶永烈小说的文章开始,吴岩二十年来不但从事创作,且一直与不断在这个“圈子”里进进出出的各种重要人物打交道,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开阔的国际性视野,利用自己所在的高校学术平台,艰难而执著地推进着科幻研究工作的进展,组织主持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科研项目,还编著了一批科幻理论书。不过,由于身兼教育和文学两个院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吴岩本人的科幻研究一直以零散的文章为主,直到这本《论纲》以学术专著形式出版,一个理论工作者的面目才清晰起来。

与前人不同,《论纲》不再将科幻史简单地理解成“一段人类如何探索自然、战胜自身、走向宇宙、面向未来的浪漫历史”,而是视其为“科技变革的时代里,受到各类社会压制的边缘人通过作品对社会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学所进行的权力解构,而这种解构的方式,就是欲望上的对抗化、内容上的陌生化、形式上的方法化,以及人物的种族化”,以此“缓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所造就的人类心理失衡”。为了说明这一新颖的观点,作者旁征博引,将几百年来中外科幻融会贯通,放弃历时性的文类演变描述,将材料置入共时性的理论框架,依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背景,以多年来在科幻领域的切身体会,试图在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上,对科幻实践者们的行为进行辩护和批判。以创作主体为纽带,作者将“科幻”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梳理联合在一起,不仅想要回答“中国科幻是怎么回事”,更雄心勃勃地想要说明“科幻是怎么回事”,而这样做,归根结底是为了证明自己“所投身的这种文学是一种值得投身的、重要的文学形式”。

实际上,科幻在欧美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不论是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构成,还是作为欧洲精英文学中有着悠久传统的、有力的表现框架,都颇受一些学者尤其是左派知识分子的器重。诸如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达科·苏恩文(Darko Suvin)等人都对科幻如何为西方民众呈现其他历史选择的可能性深感兴趣,就此演绎出一套发人深省的理论。遗憾的是,西方科幻研究几乎无力处理中国的科幻实践。比如,亚当·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基本上是一部欧美(日)科幻小说史。正如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现代”提供了新的诠释一样,中国科幻作家不论开凿多么绮丽飘忽的世界,背后总是隐含着这样那样的现实针对性,因此中国人的科幻理论言说理应为重新思考这一与“科学/技术”、“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等现代议题息息相关的文类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反馈。《论纲》就是在向世界科幻研究前沿看齐并展开积极对话。

大概“权力”和“边缘人”这一新鲜的视角击中了绝大多数中国科幻热爱者的神经,勾起了他们心中作为“边缘人”的痛楚和自豪之感,所以《论纲》引起了不少当代科幻作家的强烈共鸣。刘慈欣就声称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韩松更是赞誉其“像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般,从窒息的暗雾和重障之间,把灵光传输过来,使得中国科幻有豁然开朗之感”。虽有溢美成分,但作者这一对自己多年研究的总结工作,确实打开了中国科幻研究的新局面。特别是,作者将目光的聚焦点从对文类的功能性阐释转移到创作主体在科技时代和现代进程中的心灵焦灼上,这在张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更显得耐人寻味。我们不禁要追问:在中国迎着外部的竞争、内部的阶层分化而崛起的时代,究竟何者为“边缘”,何者为“主流”?“边缘”究竟应该和“主流”合作还是应该坚守自我?这些根本性的难题为《论纲》的叙述制造了困境。

nlc202309010102

例如,在试图把握科幻这一“人类表达另类现代性蓝图的某种谋划”时,作者借助了“作家簇”的概念,即“具有统一属性的社会权力地位特征的作家的综合”,并对“女性”、“大男孩”、“底层/边缘”、“全球化落伍者”四大类作家簇逐一分析,探讨这些现代性过程中的边缘人如何通过幻想来对抗主流并宣泄科技时代特有的压抑。这个概念虽可避免过于宏观的理论空谈和过于微观琐碎的个案描述,却也造成了困扰。例如,与其他几类较为稳定的框架相比,“底层/边缘”具有更大的相对性和变动性,而在具体的论述中,我们又没有看到翔实的分析,以说明作为案例的威尔斯这位举足轻重的英国作家相对于哪些人而言是边缘的,以及他的写作所获得的成功是否使其在当时的英国文化层级结构中实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此外,阿瑟·克拉克与刘慈欣等能否归为“大男孩”也值得商榷。因此,与其说“作家簇”揭示了作家身份与其作品表现之间的固定联系,不如说是对某一类特征成分的归纳性总结,这些成分在不同的作家那里组合变化,使作品展现出复杂的风貌。

此外,本书的一些论述还显得有些单薄,有些论断显得推测成分太多。而我认为,其最重要的一个不足,在于共时性框架所遮蔽掉的“历史”维度。例如,在解释英美科幻文学的“新浪潮”时,将其放在科幻文学内部的文类演进过程中考察,理解为科幻作家对黄金时代科幻统一风格的反叛。确实,出于对陈规的反叛,“新浪潮”将现代主义文学手法引入到科幻叙事中,由此诞生了不少最终进入“主流”文学史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将科幻与“主流”的距离拉近。然而,如果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运动,恐怕还是要将其放置到冷战时代核危机阴影下世界性的反文化运动中去理解。其实,“边缘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德勒兹的“小文学”(minor literature)、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以及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等一系列经典论述。假如作者能够在类似理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深入到几个重要作品的文本深处,有力地揭示出在某一具体的时代,科幻这种文化如何历史地参与到了本土的政治、社会、文化斗争中,如何在彼此竞争的各种话语中张扬自己的独特价值,其背后的历史诉求如何在激烈的文化权力斗争中胜出或者失败,“边缘”与“主流”之间如何角力与合谋,则其理论深度和说服力将获得极大的提升。

比如,书后附有“近现代科幻小说书目(一八七○——一九四九)”。这是个让人感怀不已的时间段。科幻虽然起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但当它随着洋枪洋炮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后,必然会在跨语际实践中被改造出新的面貌。那些在暴风骤雨的大历史中激昂慷慨的“边缘人”何以一次次书写着异样的情怀?那背后有着怎样的对自我、他人、家国乃至宇宙的期许和热情?这一文类如何在与历史的纠葛中,积极参与着现代民族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建构,又如何为历史的洪流所裹挟摇摆?唯有在文本的内外重建这一幕幕“主流—边缘”的历史剧,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幻和百年中国的现代历程。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名为“论纲”,也就意味着这只是一张粗略的蓝图、一份未来的战略性纲领。与国人开始产生言说科幻欲望的晚清相似,新世纪初的中国也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各种话语彼此竞争的阶段,而混沌往往是整合和新生的准备,这时的“边缘”或许能够为“主流”提供新鲜的活力。以科幻为例,当“主流”文学经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习惯于反对“崇高”或拒绝“宏大叙事”时,刘慈欣却仍以带有几分古板气息的理想主义精神,以一种崇高风格来谱写关于宇宙和未来的恢弘史诗,以期增加这个国度里的众生“对宇宙的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感”;而当先锋文学的主将们日渐成为“主流”并开始致力于创造种种具有正典气息的大作时,韩松却依旧默默地坚持一种令人难于辨识的文体的写作,以便同那个“五千年的固有逻辑”与现代科技联姻而生的妖怪搏斗,并声称科幻能够像摇滚一样“最大限度地拓展表达自由的空间”。可以说,即便是在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时代,中国科幻人仍然如同晚清的文化先驱一样,怀有种种复杂微妙的诉求,而对这些耐人寻味却又长期被“主流”忽视的文化实践予以理论化总结,就很可能成为人文思想的新的生发点。

(《科幻文学论纲》,吴岩著,重庆出版社二○一一年版,36.80元)

篇5:CRM:一张有墨点的白纸

自从CRM进入中国以来,居高不下的失败率一直是CRM业界和企业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来看国内CRM的失败率是如何造成的。

白纸

CRM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能够帮助企业与客户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帮助企业发展,这已经是大家广泛认可的。客户细分、忠诚度计划、生命周期价值、交叉销售、升级销售以及其他一些方法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墨点

同其他的新技术一样,很多企业将CRM视为救命稻草,上了CRM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期望过高,不仅仅CRM不是救命稻草,SOA也不是,任何一种新技术都不是。

有个别的软件商还是实行售前卫星上天,售后蜗牛爬山的策略,那么他的CRM必然失败。在售前给了客户过高、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实施后企业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落差。

国内有些中小企业的CRM项目的实施几乎无法叫实施,软件几乎无法定制,上门安装之后,经过简单的用户培训,也许几个小时项目就完成了;甚至可以网上购买光盘,自己安装。那么我们是否也将这种项目定义为CRM项目呢?

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标准

我们衡量CRM成功与失败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每个企业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相同的标准搞一刀切,是不科学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CRM的成功与失败,根据企业的情况形成企业CRM项目的评估标准,再进行评估。

上一篇:慈善会工作总结下一篇:每天前进30公里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