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两人介绍的礼仪

2024-04-24

给两人介绍的礼仪(精选2篇)

篇1:给两人介绍的礼仪

遵行礼仪就必须在思想上对交往对方有尊敬之意, 有乐贤之容;谈吐举止上懂得礼仪规矩;外表上注重仪容、仪态、风度和服饰;在一些正式的礼仪场合, 还须遵循一定的典礼程序等。孔子说:“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礼仪虽然对人有较强的约束力, 但它却是一封永恒的介绍信。孟德斯鸠曾说过:“没有绝对的自由, 规矩是束缚我们行为的, 同时也是给我们的自由以保证的。”在现代社会, 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还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 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 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 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关系纽带。

中国历来讲究尊卑位次排序, 如果安排不妥, 会引来不少误解和麻烦。位次排序问题, 实质上是左右与尊卑问题, 有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过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和时间的行进有必要对左右尊卑, 特别是位次排序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古代的左右尊卑简述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 左与右的区别是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的重要标志, 表现在各种礼仪场合。左右与尊卑,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左尊右卑

《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 君必左, 无与王遇, 且攻其右, 右无良焉, 必败。’”楚国以左为尊, 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 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 冬用雉, 夏用鱼, 左头奉之。”“左头”是头在左, 又称“左首”, 以示尊重。《礼记·曲礼上》:“执禽者左首。”郑玄注云:“左首, 尊。”孔颖达疏:“禽, 鸟也。左, 阳也。首, 亦阳也。左首, 谓横捧之也。”

古代的宫殿、府第、牌坊等建筑亦可见崇尚文治时期以左为尊。孔庙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 进了孔庙门, 有一条用精致石头铺成的道路, 那是皇帝步行的道路。石路的左边是文官走的路, 石路的右边是武官走的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又改以左为尊。《明史》:“甲辰正月, 初置左、右相国, 以李善长为右相国, 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 (1367) 命百官礼仪俱尚左, 改右相国为左相国, 左相国为右相国。”

清袭明制尚左。《红楼梦》第三回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席次安排:“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见王夫人来了, 方安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 两边四张空椅, 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 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 探春左第二, 惜春右第二。”虽为小说, 实为现实生活之再现, 左位为上, 先左后右。清朝官员, 一般以满人提任左职, 汉人出任为右职。

由此大致可见, 春秋、唐、宋、明、清等代尊左。

2、右尊左卑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 养庶老于左学。”右学是大学, 左学是小学, 国老尊于庶老, 右学尊于左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功, 而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 不忍为之下。”

《汉书·田叔传》:“上尽召见, 与语, 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这就是成语“无出其右”的来源。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 仕诸侯为左官, 居高位为右职。”

《元史·仁宗纪三》载:“延祐 (1317 年) , 仁宗任命合散为右丞相, 合散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 合散回回人, 不厌人望’, 遂恳辞。制以宣徽使伯答沙为中书右丞相, 合散为左丞相。”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左右》:“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则以右为上。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 汉人南人称左榜, 亦右为上也。”

由此大致可见, 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

以上分析仅为依史料记载、文学作品等得出的初浅见解, 实际情况远为复杂。

若就主流文化论, 现代人一般认为“古人尚左”。我个人认为主流文化论尚左有以下原因:A、古人有“天道尚左”的宇宙观, 并将左尊右卑的概念延伸到一切具有左右分别的情况。当时是父权社会, 男尊女卑, 因而男左女右。稍后重文轻武因而文左武右, 清代故宫文华殿在西 (所说的尚左是以建筑物坐北朝南且朝大门方向看为准) 。B、依据史料记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唐、宋、明、清等代尊左殷商、战国、秦、汉、元等代尊右。唐、宋、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朝代, 几个朝代的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在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其思想观念对后人的影响恐怕也是远大于其他朝代。中国上下几千年, 左右尊卑问题随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区别、习俗的不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差别。尊左与尊右, 应区别具体情况, 笼统地说古人尚左或尚右都是片面、简单的。

二、中国现代会议主席台的位次尊卑排序

借古鉴今, 通过以上分析弄清楚了中国古代对左右的尊卑情况。根据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建议下面对于现代会议主席台的位次排序作进一步分析, 更好地了解次序排列在中国现代的情况。礼仪中的左右尊卑排序没有明确的规范, 《机关文明礼仪手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年8 月第一版) 认为, 目前国内排定主席台位次有三个基本规则:一是前排高于后排 (这是应有之义, 勿须赘述) , 二是中央高于两侧, 三是左侧高于右侧。

1、领导为单数时的座次排序。这种情况排位较为简单

第一种:1 号领导居中, 2 号在1 号左手位置, 3 号在l号右手位置, 如此类推。由于会议主席台一般为单数, 而我国最高层级的会议大多如此排序, 所以这种排法得到全国上下的普遍采用, 是使用得最多的位次排序。如下所示:

2、领导为偶数的座次排序

主席台领导为双数时的座次排序较为复杂, 可以以十一届三全会为界前后两个阶段论述。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以主席台中间线分开) 尊右有时也尊左, 左右无严格界限。

①尊右。如下所示。

(2) 有时也尊左。如下所示: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两种情况, 一是以左为尊, 二是以中为尊。

第一种:以主席台中间线划开, 以左为尊。这种情况最为多见。

第二种:以中为尊。1 号领导位居正中;两边领导左单右双亦可, 左双右单亦可。这种排法比较保险, 跟领导为单数时排法基本相同。具体排位时, 单数一边领导位距可适当疏一点, 双数一边密一点。领导多时, 左右两边看不出区别。

此外,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左右皆尊。如下所示:

我国虽然没有统一的礼仪规范, 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做法, 为全国提供了范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排列, 让我们看到了左右次序的趋势。只要掌握以上的规则, 就能运用自如, 礼貌得体。左右, 乃是一个方位, 跟尊卑联系在一起, 不过是人为赋予的含义。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古往今来, 由东到西, 左右的尊卑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只要正确看待, 这个变化不过是参差多态的一个符号和色彩。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非常丰富, 且具有多重功能。深刻认识传统礼仪的意蕴, 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位置尊卑方面的传统、现代进行了初步描述。

关键词:礼仪,左右尊卑,座次排序

参考文献

[1][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

[2][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

[3]杨琳.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 1996年夏之卷总第12期.

[4]康清莲.左右尊卑的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 2009, 5.

篇2:两人合作收益的整体最优分配

一、引言

生产中的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小至夫妻作坊,大至富可敌国的大型现代企业,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合作,合作之所以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合作能够节约交易成本(Coase 1968),另一方面是合作能够带来比自己单干更大的收益。亚当·斯密(1776)考察的合作生产织针的例子中,单个的工人可能一天一枚针都造不出来,但是,几个人一起合作后在内部进行分工,却可以平均每人一天制造出上千枚针来。对这种社会普遍存在的合作生产该怎样在合作者之间进行分配,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以竞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合作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如竞争理论一样被大家熟悉和了解。合作理论中对合作收益的分配,一直是研究合作理论的重点也是难点。斯密在国富论中虽然占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合作(他称之为分工)进行了描述,但是并没有对合作生产织针例子给出如何分配的具体答案,只是在这篇文章中的另一个章节认为应该根据工作的难易或愉悦程度、学习的难易程度、工作的稳定程度、工作所担负的责任大小以及成功可能性程度来确定工资的多少(1)。对合作如何分配的规范研究应该说起始于John 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1944),两人合著的《Thero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由于其过于抽象,以致被了解和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后来John Nash(1953)的谈判博弈(Bargaining Game)和L.Shapley(1953)的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在经济学研究合作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随着对合作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合作中的分配解主要有核心(Gillies1953)、夏普利值(Shapley 1953),内核(Davis and Maschler 1965)、值(Value,Tijs S.H 1981),核仁(Nucleolus,Schmeidler 1969)、欧文值(owen 1977)等。在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中挑选出能被大家都能接受的唯一分配方案,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解”的概念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同一问题,依据这些不同的分配方法,经常出现不同的分配结果,各个经济主体追求自己最大化利益,会难以达成一个共同接受的分配方案,导致一些能够改善社会福利的经济合作不能得到进行。同时,上面的这些研究合作的数学方法,在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中只是考虑了收益的分配或成本的分摊,没有考虑到国民经济运行中生产和消费的衔接问题。没有把合作经济放到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中来研究。

二、本文的假设以及社会最优评价标准

对合作生产中分配的研究之所以成为难点,一是多主体构成的合作方式数量庞大,在多人情况下出现的合作形式近乎天文数字(n人会有2n种生产方式)。二是合作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外,还有资本参与的合作,在存在多种消费品种类时,还涉及到生产的分工和交换,分工和合作交织到一起,更是复杂化了对这方面的研究。三是对合作产出的分配标准上,什么是合理和公平的分配标准,很难达成一个被参与合作的多个主体得到统一承认。在经济学中应用本属于数学运筹学分支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经济学中的生产—消费循环系统后,增添了对合作生产研究的复杂性。因此,在经济学中应用合作理论分析和研究问题在考虑到消费需求后首先必须在比较严格的假设下予以分析才具备可行性。

(一)本文的假设条件

1.参与人具有单一的有限理性。在这里对有限理性的理解是:采用某种策略后收益不会减少就不拒绝这个经济策略的采用。采用的不是个人收益最大化策略,在合作中对合作剩余的分配采用最大化收益策略,会产生个体间最大化策略的冲突,容易使能产生社会帕累托改进的合作不能得以实现。有了这个假设之后,合作参与人的分配向量集只要位于核内,参与人都不会拒绝这样的分配,在这样的假设之下,使求出满足个人帕累托标准下的社会最优解具备了条件。

2.参与人的消费具有餍足性。即一定周期内,参与人对消费品的消费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边际效用递减到0时,即停止对该物品的消费。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在消费—价格曲线推导中所采用的效用对消费量具有无餍足性以及严格单调上升的假设。

3.参与人在消费品和闲暇之间的选择顺序为优先满足消费品的需求,只有在满足消费品的饱和需求之后才会转而追求闲暇的需求。

4.研究期内当期的生产等于当期的消费。在这里为简化研究,假设储备为过去就已经存在的常量,研究期内当期的生产始终等于当期的消费。

5.生产和消费只有单一的物品。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只考虑生产一种消费品的两人合作情形,因此不涉及劳动分工与产品交换。

根据假设条件(2)、(3),设饱和消费量为Qs,可定义如下偏好:

定义:ui(qi,ti)>uj(qj,tj),(qi燮QSi,qj燮QSj,ti燮C,tj燮C)(1)

当满足以下条件:

(1)如果qi燮QS,qj燮QS,qi>qj,坌ti,即物质消费没有达到饱和之前,物质消费量大的参与人效用优于消费量少的参与人,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无关。

(2)如果qi=qj=QS,t1>t2,即当物质消费都达到饱和消费之后,闲暇时间大的参与人效用要优于闲暇时间小的参与人。

其中u为效用,q是对x物品的消费量,t为闲暇,QS为x物品的饱和消费,C为固定常数。

(二)个人帕累托标准下的社会最优评价指标

由于本文研究内容为合作生产中个人帕累托标准下的社会最优分配,因此对社会最优必须给出一个定义和评价标准。在这里,个人帕累托标准是指参与人参加合作后的效用至少不比合作前变差。社会最优和个体效用最大化是统一的,社会最优就是参与人在满足个人帕累托标准下的各个参与人效用总和达到最大时定义为社会最优。个人的效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消费品的消费,二是对闲暇的消费。效用的大小比较满足上面的定义及条件。

三、两人合作生产的整体最优分配

现在假设生产—消费周期为1天,生产活动为捕鱼,产出为劳动效率和劳动时间的函数。两个渔民单独捕鱼效率不同,设渔民甲的效率为η1,渔民乙的效率为η2,合作捕鱼的效率为η,捕到的鱼只能当天消费不能储藏,两个渔民一天的饱和消费都为1单位,由于消费都得到满足,福利的衡量用闲暇指标来衡量,即生产1单位的食品所花的劳动时间越少闲暇福利越高。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1)何种情况下两者才会合作?(2)合作之后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增加,这种合作剩余如何分配,用什么比例来分配从而使双方福利相对于不合作至少不变差并且整体福利最大?

在这里,可用一组具体数值来进行举例说明:假设渔民甲的效率为1.2,乙的效率为单位1,甲乙两人合作捕鱼效率为3。可以计算得到:对渔民乙来说只要分配比例高于合作产出的1/3,就会选择合作;对渔民甲来说,只要分配比例大于合作产出总量2/5,也会选择合作。当对乙的分配比例为13+ξ(ξ为正无穷小量)时,渔民甲获得比例为23-ξ;当渔民甲的比例为52+ξ时,渔民乙得到的比例为53-ξ,所以当对甲的分配比例位于155<α<915范围之内(渔民乙分配比例165<1-α<1510)时,双方都选择合作,合作是一种帕累托改善,但在这个范围内分配比例究竟该怎样具体确定才公平与合理,截至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在斯密来看,应该按照前面所引述的5个标准来分配,按照后来的李嘉图、马克思等人的劳动价值论,应该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进行分配,到了马歇尔直到后来的萨姆尔森的主流西方经济学主导的时代,必须按照劳动的边际产品数量或劳动的负效用来分配,如果按照边际产品的数量,在理性人假设下,渔民甲认为自己边际产量是1150,对方应该只得到总量的155;乙会认为自己的边际产量是915,对方应该得到总量的615,会陷入谁也无法说服谁的争议之中。如果按照劳动的负效用来分配,在理性人前提下,谁也不会说自己喜欢打猎而带来了正效用不用鱼来补偿,也会各自夸大自己的负效用而陷入争论。但是马歇尔采取了一个新的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在理性人假设以及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1个人单位时间的产出为1.2,增加1个人总产出上升为3,在边际产出大于工资,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劳动投入会一直增加下去,再增加1单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假设前提下,一直增加一定会使边际产量等于工资,这时不存在合作剩余,此时,这样的问题不会出现,间接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马歇尔的论证同样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其一,工资是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但这里没有形成均衡工资的市场。其二,现代经济特别是网络经济出现以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一定符合事实,在网络经济中,合作的圈子越大,边际产出越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三,在个人消费具有餍足性时,即使存在一个外生的工资水平,参与人满足最大个人效用的劳动投入量不一定使此时的边际产出与外生工资刚好相等。其四,马歇尔的边际方法对问题的处理必须要求以劳动量为自变量的生产函数为连续函数,但在上面这类普遍存在的合作现象中,却是以劳动者数量为变量的非连续函数,人不能分为1.2个或1.5个等,对人员数量这样的离散值用微分求导的办法来处理,缺乏说服力。

如果按照李嘉图、马克思等人的劳动价值论,同样存在着难题,劳动同劳动时间与劳动效率有关,在合作生产中,劳动时间一样,但各自的劳动效率不能得到确认。

合作博弈论是主要研究合作收益分配以及成本的分摊的理论,目前给出的集合解有核心、韦伯集、稳定集、讨价还价集;单值解有Shapley值、核仁、欧文值等。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甲乙两人合作时的效率要大于两人单干时的效率之和,即合作从总体来说要优于单干。按照合作博弈思想,此合作满足超可加条件,在两人博弈的情况下,核始终存在。

该合作的核心为:C(v)={x1,x2|x1+x2=3t,x1叟1.2t,x2叟1·t}(t为合作生产时间)

Nucleolus(核仁):(1.6t,1.4t)

η(s/i)得到准(x)=(1.6t,1.4t)。

Average lexicograghic值为:(1.6t,1.4t)

Weighted Shapley(加权夏普里值)为:()

根据本文的假设条件,不管是在合作生产中还是自己单干,参与人如果得到的消费品数量达到自己的饱和消费就会停止劳动享受闲暇,在生产效率满足超可加的条件下,理性的参与人会选择合作生产并且要保证合作中的分配必须位于核内,即2t叟x1叟1.2t,1.8t叟x2叟1·t,如果在合作生产中某一方所得到的产出达到饱和消费数量,合作即告终止,没有达到饱和消费量的一方需自己单干来生产直至达到饱和消费量。这样,因为双方的消费都得到满足,整体福利最优只需合作参与人总的劳动时间最少,据此,合作生产中个人帕累托标准之上的整体最优分配的规划如下:

t,t1,t2分别为合作生产时间、甲单干时间、乙单干时间。

matlab运算结果为:t=0.67,t1=0,t2=0,x1=1,x2=1

结果显示整体最优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为:双方合作生产,分配比例为两者之间平均分配合作产出,直至同时达到自己的饱和需求量。

通过计算,由核仁、Shapley值等其他的分配向量所达到的整体福利值都要低于上面的这个平均分配。(2)然而,这是不是由于所选取数值的一个巧合,换成其他的数值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所以必须用具有一般性的代数来进行证明。

按照前面的各项假设条件,渔民甲的效率为η1,渔民乙的效率为η2,假设η1燮η2,合作捕鱼的效率为η,另外假设渔民甲和乙之间甲的分配比例为α(0<α燮1),则乙的分配比例为1-α。当η1+η2燮η时从社会角度来看,合作要比不合作的社会福利要高。

情形1:如甲的分配比例,则当合作产量达到时,乙得到的份额优先达到饱和需求,乙会退出生产,合作花费的时间为。甲得到的份额为,甲为生产产量所需的时间为:。甲乙双方为满足需求总共需要的时间为:

因为在劳动者物质需求都得到满足后,是用闲暇时间来衡量社会福利的大小,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用来劳动和闲暇的时间之和为一个固定常数,设为Tfix,则社会福利即闲暇时间的表达式为:

(4)式为整体福利关于合作产出分配比例的函数表达式,从形式上看是一个非线性函数,要求整体福利最大,这就把问题转化为在帕累托标准不等式约束下的非线性规划:

求函数关于变量α的极大值。(非线性规划由于歧点的存在经常会使库恩—塔克条件在边界的最优解失效,因此在此运用传统的函数单调性求解)求解过程如下:

因为分配比例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取值,上面的福利函数在α的取值范围内为连续函数,所以有:

第一,当η>2·η1时,福利函数为劳动者甲分配比例的增函数,α值越大整体社会福利越大,此时,,保证甲的分配比例在不等式条件(1)、(2)约束下具有公共解。

结论1:当,即时,甲的分配比例α为,即二人平均分配,是在满足双方帕累托标准下的整体最优。

结论2:当,即2·η1<η<2·η2,η1<η2时,甲的分配比例α为,乙的分配比例为,即对单干效率较高者的按最低意愿分配,是双方帕累托标准下的整体最优分配。

第二,当η<2η1时,此时,致使在不等式条件(1)、(2)约束下无公共解。

情形2:如甲的分配比例,同理可得上面的两个结论。

为了进一步分析多人合作的方便,把上面的证明的结论总结为四个判定定理:

定理1:当时,从整体而言,合作生产至少不比单独生产差。此为合作产生的必要条件。

定理2:当合作是满足个人帕累托标准的选择,此为合作产生的充分条件。(α为合作中甲的分配比例,相应地,乙的分配比例为1-α)

定理3:当时,平均分配满足个人帕累托标准的整体最优。

定理4:当时,对单干效率低下者实行定理2中上限比例分配,是个人帕累托标准下的整体最优分配。

对上述结论及定理的解释和说明:

在生产和消费只有一种消费品的两人合生产中,平均分配(合作效率大于任意参与人效率的两倍时),或对单干效率较高者按帕累托标准下的最低意愿分配。是满足个人帕累托标准下的两人整体福利最优的分配。

上一篇:描写小猫的日记300个字下一篇:数据库系统工程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