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土地利用现状

2024-05-18

达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精选6篇)

篇1:达州市土地利用现状

台州市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10-08-10 15:43来源:点击数:23

3台州市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

[2009]30号)及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要求,台州市切实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调查实施方案》,认真组织了土地变更调查工作,2010年1月13日完成数据汇总。现对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本各地类变化情况

根据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全市耕地减少2815.9亩,园地减少7781.1亩,林地减少1421.9亩,草地减少114.8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14002.1亩,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2327.8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4264.7亩,其他用地增加68.5亩。

二、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2009年全市耕地减少10319.6亩,增加7503.7亩,增减相抵净减少了2815.9亩。

(一)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1、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本次变更调查建设占用耕地总量为9958.5亩,具体情形按四种类型分为:

(1)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4967亩(由于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批而未用”土地本年建设数据无法在地星软件中变更,“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数据”不齐全,此数据包含黄岩区和路桥区往年“批而未用”土地本年建设占用耕地2801.6亩)。其中地星软件统计“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2165.4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21.74%,主要是一些跨实施的城市和建制镇建设、农居点建设、铁路和公路用地建设占用耕地。

(2)本批准本建设占用耕地2842.4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28.54%。主要是本依法批准的城市和建制镇建设、农居点建设和公路建设占用耕地。

(3)本批准本未建设占用耕地4320.8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43.39%。主要是今年已办理农转用或征用手续但未建设的城市和建制镇、农居点和公路用地占用耕地。

(4)本未批先建占用耕地629.9亩,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6.33%。主要是本新增的城市和建制镇建设、农居点建设和公路建设违法占用耕地。

2、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0.1亩,主要是农民发展畜禽养殖,畜禽舍及其他生产设施占用耕地。

3、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情况。全市本无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数据。

4、其他原因耕地减少241亩,原因有二:一是全市实施康庄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占用耕地74.7亩;二是三门县海游镇河流改道占用耕地166.3亩。

(二)耕地增加来源分析

1、土地整理新增耕地4281.8亩,土地开发新增耕地2758.6亩,复垦新增耕地400.9亩。使用“占补平衡”项目经费补充耕地7348.5亩,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耕地92.8亩。全市的耕地增加主要是得益于近年来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溪滩地整治、海涂围垦、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等工程新增耕地。

2、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70.8亩。主要是果园调整为旱地。

三、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

(一)建设占用农用地、未利用地情况

本次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建设占用农用地12656.4亩,占用未利用地2055亩。

(二)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类型、数量及分析

本全市建设用地变更为农用地面积有456.7亩,主要类型及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建设用地复垦将废弃的农村居民点和采矿用地整治为耕地,面积399.2亩;二是玉环县开展1:2000比例尺调查,农村居民点打开调查,9.6亩农居点变为农村道路;三是建设用地复垦,47.9亩农村点变为田坎。

本全市无建设用地变为未利用地数据。

(三)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数量与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2009年上级下达给台州市土地利用计划分六个部分:年初奖励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总量3067亩,其中农用地1570亩,耕地1122亩;切块下达的计划指标建设用地总量为4881亩,其中农用地4437亩,耕地2866亩;切块下达的折抵指标建设用地总量为12373亩,其中农用地11248亩,耕地8704亩;欠发达地区异地搬迁指标建设用地总量为467亩,其中农用地467亩,耕地331亩;12月8日,省追加我市用地计划建设用地总量为5090亩,其中农用地1680亩,耕地620亩;单独选址项目指标新增建设用地5723亩,其中农用地5405亩,耕地4212亩。以上六部分累计,全年用地计划是:建设用地总量为31601亩,其中农用地24807亩,耕地17855亩。

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全市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是16939.2亩,其中占用农用地12656.4亩,占用耕地9958.5亩,未超出上级下达的用地计划。分析差距原因,主要是今年我市年底报批项目,在12月31日未得到批复,这部分项目未纳入变更调查。

四、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及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一)耕地总量平衡情况

2009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2815.9亩,可调整地类面积净减少541.3亩,耕地保有量净减少3357.2亩,而2008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达2956910.8亩,今年年末耕地保有量为2953553.6亩,已达到考核要求。

(二)占补平衡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9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9958.5亩,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7441.3亩,今年全市从市外购入折抵指标3496亩(椒江区从丽水龙泉市买进500亩、椒江区从海盐县购入500亩、路桥区从东阳市购入500亩,温岭市从庆元县购入1546亩,三门县从龙游县购买450亩,以上单位均复函表示实现占补),全市已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存在的问题。

1、需要探索变更调查日常工作机制,改变集中在某一时段变更的现状。

2、变更调查耕地占补与实际考核脱节。国土资源部2006年下发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明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补充耕地方案的实施计划需在考核内完成补充耕地义务的,列入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范围”,历年变更调查数据中未批先建占用耕地也需要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越来越大。

五、2009年标准时点地类数据对比分析

1、耕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统一时点更新耕地面积为2887822.2亩,比变更调查耕地面积2749243.7亩增加138578.5亩。

耕地增加原因分析:①第二次土地调查重新测算了田坎系数,台州市除临海平原区域和玉环全县外,全部采用新测算的田坎系数,这是导致耕地增加的原因之一;②部分县(市、区)可调整土地变为耕地;③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使较多滩涂、坑塘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田坎被整理成了耕地;农民自主开发的耕地,在历年变更调查中未及时更新,使二调和统一时点更新面积汇总中耕地增加;④2009由于开发、复垦项目导致耕地的增加。

2、园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统一时点更新园地面积为932196.9亩,比变更调查园地面积1010509.8亩净减少78312.9亩。

园地减少主要原因分析:①由于土地整理,部分园地变为耕地;②部分可调整园地调查为耕地。

3、林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全市统一时点更新林地面积为7605760.5亩,比变更调查林地面积7489784.4增加115976.1亩。

林地增加主要原因:①自1997年以来,我市每年实行退耕还林,虽然变更时已经变更了部分,但实际还有较大面积未进行统计;②未利用土地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已转化为林地,但一直没有变更,本次调查均作为林地调查;③④将风景旅游区中的成片林地都单独调绘引起增加;⑤由于历年变更调查时未对林地的变更情况进行实地调绘,本次统一时点更新后发现许多原来园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混杂在一起自然成林而变更为有林地,造成有林地增加。

4、草地基本情况及变化原因

全市统一时点更新草地面积为121214.1亩,比变更调查草地面积1196.6亩增加

120017.5亩。草地增加的主要原因:①二调中的草地面积包含了原分类中未利用土地的荒草地;②历年火灾后,部分园地和林地变为了草地,而变更调查一直未变更;③将风

景旅游区、公园等中的成片草地地都单独调绘出来。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原因分析

统一时点更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308031.05亩,变更调查面积为1148352.9亩,增加了159678.15亩。增加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①近几年台州经济发展迅速,城镇、村庄及开发区日渐壮大,这是建设用地增加的最主要原因;②台州采矿、采石等用地的增加也是该类建设用地的一大原因;③二次调查工作开展较细,增加了历年 “批而未用”土地;④农村建设用地存在“少批多占”现象,宅基地是按占地进行审批,但实际占用的土地往往超过审批范围很多。

6、交通运输用地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交通运输用地统一时点更新面积为278907.75亩,变更调查面积为116389.6亩,增加162518.15亩。增加原因分析如下:

①新公路建设,增加了交通运输用地,如诸永高速、台金高速东延段、76省道、82省道等;②台州市近几年大力开展的农村康庄工程导致农村道路面积的增加。

六、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土地变更日常工作制度。由于缺乏日常变更机制,在短时候内全面查清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变更情况,工作量大、压力重、出错多,因此变更调查结合建设用地报批和违法用地巡查开展情况,及时做好日常变更登记,做到月清季累。

2、加强业务培训,稳定技术队伍。国土所承担了外业调查的主要任务,而目前全市国土员技术普遍达不到要求,负责调查技术人员的也在不断调动,不利于调查工作的良好运转。建议在保证土地变更调查队伍的稳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和引进不断提高调查水平。

3、由于变更调查耕地占补平衡与实际工作考核脱节,且部分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已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予以变更,变更调查汇总数据未包含这部分补充的耕地。基于以上两点,建议工作报告中省略耕地占补平衡部分。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三日

篇2:达州市土地利用现状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简介

根据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颁布,于1987年7月1日起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广州市于1995年编制了《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3-2005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7年4月15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即中发[1997]11号文,要求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不符合此原则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要重新修订。其后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于1999年9月1日起实施的,其中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据此规定,广州市人民政府再次组织编制《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时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确定了土地利用的原则是:

(1)切实保护好耕地,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保证必要、合理的城镇建设用地。

(3)科学用地和高效用地。(4)“开源”、“节流”协调用地。(5)保护好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土地利用分区和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几年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了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切实做到依法管地、合理用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规划实施的这几年是广州市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增长速度超出了编制规划时的预期,加上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等新因素,《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需要进行修编,以落实科学发展观,集约节约用地,更好地起到保护耕地、调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作用。2004年下半年以来,根据国家、省的部署,我市开展了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工作。

2005-11-03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

篇3: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1.1研究区概况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 地处中华腹地, 九州之中, 十省通衢。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1013.3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262.4平方公里。现辖6区5市1县: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邙山区、上街区, 巩义市、登封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 中牟县。目前全市总人口700万人, 中心城区322万人。全市从业人员总数388.9万人。本文研究范围为郑州市建成区。

1.2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上郑州市区的规模扩展, 一直属于典型的“摊大饼”式无序蔓延, 工业、居住、商业等各项用地, 由市中心向外围随机交错分布, 造成城市功能用地布局混乱。这种矛盾在旧城区表现最为明显, 城市生产活动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政策的驱使下, 部分工业已迁出市中心区, 但旧城内部, 工业、仓储等生产用地比例仍然很高, 使得商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用地紧张, 工业、居住与第三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进而降低了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 虽然郑州已基本建立了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政府在配置社会资源中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存在行政划拨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 限制了企业、居民等土地利用主体的决策权利。不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 使城市土地不能发挥其最佳效用, 这种双轨制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城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将进一步影响城市土地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1.3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益分析

通过对历年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郑州市来说, 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很小, 作为与城市土地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 本文选取第二产业产值 (y2) 、第三产业产值 (y3) 作为主要的经济效益指标。

本文将郑州市九大类土地城市土地分别设为居住用地 (x1) 、公共设施用地 (x2) 、工业用地 (x3) 、仓储用地 (x4) 、对外交通用地 (x5) 、道路广场用地 (x6)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x7) 、绿地 (x8) 及其特殊用地 (x9) 。

1.3.1经济效益与各类土地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第二产业产值与各类用地的相关关系分析可知, 郑州市第二产业产值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的相关性不强, 与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仓储用地与郑州市第三产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是郑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变化的主导因素。

通过对第三产业产值与各类用地的相关关系分析可知, 郑州市第三产业产值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的相关性不强, 与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公共设施用地与郑州市第三产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是郑州市第三产业产值变化的主导因素。

1.3.2经济效益与各类土地的回归分析

(1) 第二产业产值 (y2) 与各类用地的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对第二产业产值与各类用地的相关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 将郑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与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undefined

该模型拟合度R2=0.950997 (调整拟合优度AR2=0.937633) , 说明模型拟合很好;反映模型对总体的近似程度的显著性检验指标F=71.15912, 说明模型线性关系显著;反映模型中各解释变量显著程度的指标T检验, 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均通过检验。由此可见, 该模型高度显著。经分析, 该模型不仅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具有经济意义, 模型有效。

(2) 第三产业产值 (y3) 与各类用地的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对第三产业产值与各类用地的相关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 将郑州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与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undefined

该模型拟合度R2=0.835298 (调整拟合优度AR2=0.822628) , 说明模型拟合很好;反映模型对总体的近似程度的显著性检验指标F=98.25793, 说明模型线性关系显著;反映模型中各解释变量显著程度的指标T检验, 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均通过检验。由此可见, 该模型高度显著。经分析, 该模型不仅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具有经济意义, 模型有效。

2.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本文最终决定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对郑州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就是对研究区内不同用途的土地所进行的分配决策, 使土地利用结构达到最优化, 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多目标规划问题。

2.1优化目标

河南省国民经济远景计划及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体现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上, 要求城市调整现有用地的比例和功能布局, 增加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商业服务用地的比例, 适当减少第二产业用地的比例, 同时还要求城市绿地、广场、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大幅上升, 以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及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因此, 本文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时, 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导目标, 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求最科学、高效地利用城市土地,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优化模型的建立

2.2.1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决策模型的建立

在多目标规划中, 主导目标只有一个, 本文主导目标是经济效益, 即在求取经济效益目标最大时, 同时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

约束条件是指结构优化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生态、经济、社会、技术以及土地现状、潜力、需求等多方面不可避免的限制。具体来说, 约束条件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及其它资源约束, 二是社会、经济条件约束, 三是生态平衡条件约束, 四是宏观控制条件的约束。

本次研究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 同时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 可将目标函数表示为:

Max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g (x1, x2, …xn)

其中x1, x2, …xn分别表示用地类型, 并受若干约束条件的制约。

2.2.2目标函数的确定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

undefined

本文运用加权手段解决多目标问题, 则目标函数为:

f (x) =- 4.16+0.9718lnx3+1.319lnx4+1.297lnx5 + 1.213lnx2 + 1.162lnx7

2.2.3约束条件的设定

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政府规划部门对城市用地结构调整的现行规划指标及城市土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等, 可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作为约束条件:

(1) 宏观计划约束:

①根据我国政府规划部门对城市用地结构调整的现行规划指标, 工业用地的规划比例为15%~25%, 因此52.5≤x3 ≤87.5。

②根据我国政府规划部门对城市用地结构调整的现行规划指标, 居住用地的规划比例为20%~32%, 因此70≤x1 ≤112。

③根据郑州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土地要增加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商业服务用地的比例, 适当减少第二产业用地的比例, 同时还要求城市绿地、广场、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大幅上升, 因此x2>56.32, x6>46.1。

(2) 生态平衡约束:

①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郑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因此x8≥42。

②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郑州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为80%。

用郑州市历年污水处理率与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数据做回归, 得到方程y污水= 12.254 + 18.35ln x7 。因此, 12.254 + 18.35lnx7 = 80。

(3) 土地总面积约束:

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郑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350平方公里, 因此x1+x2+x3+x4+x5+x6+x7+x8+x9 = 350。

(4) 变量非负约束:

undefined

(5) 其他条件约束:

按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对外交通用地和特殊用地一般都大于现状面积, 即:x5>16.1, x9>0.7。

2.3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求解

运用lingo软件求解, 即可得出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优化后的郑州市城市土地各地类面积分别为:居住用地70平方公里, 公共设施用地56.32平方公里, 工业用地52.50平方公里, 仓储用地21.31平方公里, 对外交通用地20.95平方公里, 道路广场用地46.1平方公里,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40.12平方公里, 绿地42平方公里, 特殊用地0.7平方公里。各类用地面积所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0%, 16.09%, 15%, 6.09%, 5.99%, 13.17%, 11.46%, 12%, 0.2%。

2.4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分析及讨论

优化结果和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和政府的宏观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反映了郑州市的远景目标要求城市调整现有用地比例和功能布局, 增加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商业服务用地的比例, 适当减少第二产业用地的比例, 同时还要求城市绿地、广场、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大幅上升, 以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及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宏伟战略目标。

同时, 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到目标年, 郑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达到2141.71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达到9697.49亿元。可见, 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可以大大带动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拉动整个城市综合效益的迅猛提高。

3.对策建议

3.1调整用地比例, 优化城市土地结构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 郑州市需要适当减少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特殊用地在总城市用地中的比重;维持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及道路广场用地在城市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大幅增加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及绿地面积在城市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

具体来讲, 郑州市应疏散旧城区人口, 减少居住用地比重, 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加快住宅建设, 集中开发新的居住区。位于二七广场至火车站的中心商务区来说, 其中心事务用地所占比例偏低, 而非CBD职能用地所占比例较高, 应适度增大商务、信息用地的比例, 迁出低质量住宅, 强化其CBD功能。对于金水区和中原区, 可将其内部的部分工厂迁往旧城西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部分有污染的工厂搬迁到旧城区南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置换为商业、金融用地, 使旧城区成为以商贸为主, 集居住、行政办公、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城区。

对城市内部的自然村, 可以就地改造成为城市居住小区。驱动自然村改造的途径, 一是采用行政方法;二是利用市场利益, 通过整体补充完善自然村所处用地商业、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投资环境, 提高土地价值, 引导村民积极改造。两种方法应结合使用。

现有的大片旧城 (民居) 区, 有些为危房与半危房。其中, 属于文物保护或具有历史风貌保护价值的, 应划定为不改建地段, 其余部分应予以改建。现已较为成形的的居住区, 以保持现状为主, 局部改建, 补充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

优先满足道路交通、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共设施等“配套”用地要求。对于规划由工厂、仓储等改建的居住区, “配套”用地要达到有关标准的上限要求;对于已建成区以及旧民居区, “配套”用争取基本上达到有关标准的下限要求, 有条件的争取达上限要求。

3.2加强规划的科学、权威性,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 科学预测未来土地需求, 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及数量, 综合平衡各类土地供需形势, 达到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 对城市空间布局及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 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实施过程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社会、法律地位明显低于城市规划, 难以对城市用地进行有效制约。因此必须努力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城市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实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3.3借助级差地租杠杆, 使城市土地结构与其产业发展相协调

应抓住郑州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顺应郑州市产业发展的要求, 借助级差地租经济杠杆, 以效益高的产业代替效益低的, 促使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合理化, 地尽其用。传统工业企业占地多、污染重、效益低, 面对土地要素纳入成本费用的形势, 必须实行内部职能机构分离。企业总部是企业的决策机构, 是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的指挥中心, 需快捷准确地收集、传递信息, 因而宜留在或驻进信息最灵敏、最集中的市中心, 而生产加工环节则可分设各地, 以取得最低生产成本和最大利润。高新技术产业具经济密集、信息灵敏、决策集中等高集聚度和高投入产出优势, 在土地利用竞争中往往处有利地位, 能稳居高地租地段。城市政府应积极制定工业结构、工业布局调整的产业城市化政策, 据优地优用原则, 推进土地使用转换工作, 促进城市中心区向心型、随机型工业的培育、发展, 加快资本密集型、增值能力低的初级加工和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疏散、改造, 走新型工业与城市高级服务相结合道路, 保证土地价值最高土地由经济效益最好部门使用。

3.4加强郑州市城市土地置换,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国外大城市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的经验是: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有利的区位优势, 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以污染为代表的工业企业迁出城市, 企业获得土地补偿费用, 以利于进一步发展。在土地的空间置换过程中, 企业、居民均获得收益, 城市整体收益也获得提高。

在郑州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 应采用在企业改制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转换土地使用功能,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将利用率低和经济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 重新进行配置, 使城市存量土地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实现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3.5培育规范的土地市场

出让市场是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流通的第一步, 反映了国家与土地使用者间纵向经济关系, 必须由国家高度垄断, 才能确保国家所有权经济上的实现, 才能稳定土地市场。出让土地必须按建设计划进行总量控制、依据城市规划、与建设项目相结合、有明确开发期限和进度要求、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国家垄断土地出让市场, 当务之急是抓住国营企业改革契机, 采取得力措施, 使占有大量划拨土地国营企业的土地资产显化, 促使其进入市场合理流动。

转让市场反映了市场众多主体间发生的横向经济关系, 是土地市场最活跃部分, 其健康发展需政府的宏观干预。国务院55号令规定, 划拨土地使用权必须签订出让合同, 向当地政府补交土地出让金或以转让、出租、抵押收益抵交出让金后才能转让。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的, 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 必须依法进行土地权属变更登记, 并缴纳土地增值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利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 给土地使用者以动力和压力, 搞活二级市场, 促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进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3.6挖掘城市内部用地潜力, 有效利用多维空间

郑州市的城市土地利用, 在建筑容积率、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等方面, 具有巨大的潜力, 可以利用地下和地上空间发展公用设施、生活服务以及交通、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可设立高架道路架人行道, 空中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实现城市公用设施立体化;针对工业用地的突出特点, 应大力整顿现有工业用地, 积极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 实现工业厂房立体化, 将可平面布置和垂直布置的厂房重叠起来, 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 也可将原建地上的工业仓储建在地下;适度降低工厂绿化比例, 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使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 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 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的效应。据对杭州12家地下商场收益情况的调查, 参考大连、上海等地及港、台多层建筑用地效益有关资料, 地下空间收益约为地上42%。总之, 通过城市土地的立体化开发, 可盘活土地存量, 腾出大量土地用于二次开发利用, 以减少占用耕地, 弥补新增建设用地不足, 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公益事业、重大技改项目和住宅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产出率。

总之, 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结构, 对于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郑州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的中原城市, 随着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土地结构与一系列城市成长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土地结构优化, 从而使城市土地制度和管理水平适应21世纪城市及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迎接新的经济时代。同时, 城市土地结构优化,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涉到众多部门和主体的利益, 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协作配合, 且对解决城市发展方向问题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意义深远。

摘要:城市土地结构是城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各种用地比例失衡, 势必造成城市中各种机能失调, 从而降低城市土地的整体功能并阻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本文根据郑州市城市土地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 建立郑州市经济效益与各类用地面积的多元回归方程。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多目标规划法, 建立郑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决策模型, 对郑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 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 得到使经济效益最佳、同时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以期对城市土地高效科学的利用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篇4:达州市土地利用现状

【关键词】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

0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地或行政区域进行布局和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影响会有所不同,为推动城市发展,保障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合理,进行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对意义非凡。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一来,已经经过了两次较大范围内的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于上世纪我国国内环境和需求,前两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劃改革的重点都放到了真爱城市、保护农业用地上。伴随近些年我国对农业用地保护程度加大,农业用地不足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也导致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上的另一点不足,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没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共享和合理使用等问题,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部分地区甚至面临较为严重的环境灾害。泰州市是我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城市,其拥有便利的水上和陆地交通资源,无论是在江苏还是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也饱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足造成的环境问题,需要明确一点对市一级别的地区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印象研究,对其与上一级和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重点以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为例进行研究。

1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1泰州市简介

泰州市在行政区域划分中属于我国江苏省,是我国著名的水上交通要道,是上海、乃至长江地区的主要城市。在气候划分中,泰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温度怡人,雨水和光照也都极为充足。城市内部较为平台,河道便利,为其看展农业提供极大的便利。此外,由于河道遍布、其湖泊、山地也较多,拥有油田、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

1.2泰州市土地利用特点

1.2.1农业用地占地面积较多

在上文中已经阐述,泰州市地处平台,主要在于泰州市位于长三角的冲击平原之上,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便利,也为农业用地比重大提供可能。从最新的数据中看,泰州市2014年的农业用地整体比例在总土地数量的70%,由此也可以看出泰州市土地利用特点。

1.2.2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以2014年泰州市整体的区域单位面积产值看,每公顷大致为15.13万元,相比其他的建筑用地产值或是服务行业的产值,泰州市整体区域面积不足其5分之一。对于泰州来说,其地理优势十分显著,如能对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加以改变,必能推动其区域经济效益获得,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1.3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

就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本节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自2006年之后,泰州市的单位土地建设用地的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提升且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在2001年,泰州市单位建设用地的二氧化碳排放仅有0.32吨/公顷,到2006年,就上升到了0.61吨/公顷,到2014年则一跃十步到了1.12吨/公顷,可见其城市土地规划和发展中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研究伤害。

其次,尽管泰州市在我国早期的两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伴随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泰州市的环境在城市发展中也承当了相当大的压力,并导致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如,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加大,城市垃圾产生量大,城市资源利用不合理、城市建设占到、特别是影响农业用地等情况加剧,直接导致泰州市的自然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面临灾害,人民群众可以活动的自然空间极为有限,作为泰州市发展中引以为傲的河道也面临研究的环境危机,严重影响泰州市的整体发展,加快完善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成为关键。

2推动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议

2.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规划纲要

对于泰州来说,在发展和制定土地利用纲要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优势。泰州市在发展中的主要优势就是其地处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的沿线,拥有便利的河道和沿江资源。目前泰州市对这部分的规划强大不大,因此,在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建议要对泰州市的沿江、河道部分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其码头、口岸等产业,避免一写不合理的建设用地,保障其周边的码头、口岸等产业能够推动泰州市经济发展同时,提升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泰州市土地、经济和生态的长期发展。

2.2严格规划建设用地的比重

严格规划建筑用地比重,要求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主进行建设用地的建设。在发展中要始终考虑到土地规划后的生态效益,避免只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对于城市发展,特别是进入到城市化进程后,建设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规划中要明确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切记不能侵害生态保护区或功能区。

结束语

总的来说,泰州市在发展中土地总体规划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其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说,建设用地提升或其他城市建设都是城市化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是城市进步的表现。但在发展中也应当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不能过分索取,对环境更不能毫无节制的破坏。本文尽管是以泰州市为例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研究,但对我国其他地区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作用,希望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今后的战略制定上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牛桂敏,加强规划环评 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J],城市,2011(02):69-71.

[2] 石宇,对我国规划环评编制中几点技术问题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82-83.

[3] 周浩,对土地规划问题的浅析[J],科技风,2011(14):30-33.

篇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案例

1、木渎镇概况

1.1地理位置

木渎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东与苏州市西南郊相邻,南与横泾、越溪两镇交界,西与胥口、藏书两镇相接,北与枫桥镇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东距苏州市12公里,距苏州新区10.8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西距光福机场8公里,西北距无锡市50公里,北至张家港码头70公里。紧靠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京杭大运河,为苏州市西南部各乡镇和风景区之交通枢纽。地处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开发区和上海经济区大都市圈内。

1.2区划人口

木渎镇东西最大距离7.3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9公里,面积34.50平方公里。木渎镇辖8个居委会、10个村。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6万人。

1.3历史文化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

篇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20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上一篇:人力资源风险分析下一篇:乡2009年党建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