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厌倦一切作文

2024-04-16

当厌倦一切作文(精选7篇)

篇1:当厌倦一切作文

作文 当厌倦一切

生命是一张空缺的白纸,该如何填满?由自己来定!失去她的路途,我一个人找不到退路,感觉饥饿难耐,没有人可以填满我空虚的心。白天从此越来越短暂,漫漫黑夜带给我的`寂寞,积攒在我心头,阻塞了我的思绪。她,曾经为我缝合了一个深深的伤口,可是,如今,她自己受了伤离开,留下一个没有写完的人生。多年以后,忏悔,内疚,只能默默地流着泪回忆着曾经。

天使会厌倦飞翔,晚霞会厌倦漂泊,我,厌倦了流浪。我想找一块属于自己的水域,那里,可以任我洒落感伤的泪水,没有一点阻碍,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天堂?我会眷顾,留恋,魂牵梦绕。

厌倦了,疲惫了,一切都无所谓了,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兴趣再去参与任何的任何,什么都腻了,空缺的生活,苦痛的折磨,拥有世界后,我,一无所有。

人生有多少个春秋任其消逝?望眼欲穿的悲痛,痛彻心扉。疲倦的思念,静静地蜷缩在无人的角落,那如血迹一样鲜艳的夕阳,载着我的问候启程,不是是否已经到达了彼岸。

我拖着累赘的身躯,不肯回巢,贪婪地吮吸这荒芜的寂寞,残留的狼藉,给如何收拾?

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镇中学高一:周婷

篇2:当厌倦一切作文

农历年过后,往往接着是一波转职的热潮。在职场的生涯中,换工作也许是必经的过程,但是每一次的转换,是否为您带来正面的效益及自我提升?这是转职之前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很多人为了跟着流行走,只看到新工作、新公司表面的优点,却没有思考自我的工作态度与心情,在轻易的放弃原本熟悉的工作之后,结果却陷入另一个每天抱怨的恶性循环中。

工作没有每天轻松的,企业也没有零缺陷的,一般上班族,常会犯了一个毛病,对现在服务的企业因太了解而产生抱怨,人一有抱怨所看到的都是负面的,所以总会认为现在服务的公司简直“一无是处”而想换工作,追寻另一职场归宿。在此情况下,只要是新的公司,甚至是不认识的企业,眼睛看到的都是新公司的优点。如果抱持这样的心情换工作会陷入长期失业的轮回里。

转换对工作的态度与认知

每一个想换工作的人,当然都不希望如此。事实上,一般人在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常常不知追根究底,找出自己真正面临的问题或原因,而期待环境或他人能为自己改变。当期待落空,心中自然产生失望与无助,这就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并打击继续工作的意愿,进而想到换工作。

根据统计,一般人转换工作不外乎以下的10种原因(除了主观因素如就学、健康等之外),我的建议是,转职前先做好自我检查的工作,如果造成你离职的原因不是工作心态的问题,此时换工作才是最恰当的选择。不过在检视的过程中,您或许会发现,转换对工作的态度与认知,可能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转职前先做好自我检查

(1)薪资待遇欠佳:根据就业情报网(.tw)在去年所做的调查,有四成七的人,将薪资列为换工作第一个考虑的因素。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但是薪资和贡献必须成正比,如果你的付出够多,老板或主管绝对无法视而不见。另外,薪资收入除有形的货币所得外,也应算算无形的货币收入,如:人际关系、教育训练、企业资源等。

(2)自觉非适才适所:你对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够了解吗?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或是现在的工作你还没有发觉可以发挥的地方?和主管多沟通可能找出真正的问题。不是每个人出生时就决定了适才适所,适才适所是用心努力工作下才会发觉的,而且一个人不会只有一个适才适所,对每件事情都有投入的人,就会找出更多的适才适所。

(3)对公司或主管的经营方针有疑虑:仔细想想看,是不是有多半的原因,出在和主管的沟通上?是否已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获得完整的说明,或是仍无法说服自己?另外,对于公司的文化是否愿意抱持适应的心情?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工作遇到问题赶紧调整

(4)工作时间过长: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工作效率太低?还是业务真的超过负荷?若是前者,不正是自我提升与学习的最好机会?若是后者,应寻求其它的支持,或向主管提出解决之道。

(5)对职场工作气氛不满:是你的人际关系不好?还是你对于主管、同事一直看不顺眼?不要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凡事反求诸已,可能看到的又是另一片海阔天空,试试用自己的态度或幽默感改善大家的气氛吧!

(6)企业教育训练不足: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压力必定很大,在工作中是否能获得成长,端看你的态度而决定。一个好的主管、一个好的同事,可能 比制度上的教育训练,让你获益更多。

多多和主管或上司沟通

(7)升迁管道僵化:公司都没有人获得升迁吗?还是你的绩效不彰?不要只会嫉妒别人的升迁,或是先入为主的认为别人升迁是靠关系、拍马屁,可能别人的努力你都没有看见。何况拍马屁、靠关系,也是另类专长呢!

(8)交通不便:可以早点起床吗?可以改变自己晚睡的习惯吗?每个人都有惰性,但在工作的态度上,只有勤劳才会有收获,那是基本的自我要求。

(9)对行业前景及公司未来感到不安:俗话说景气好的时候,有赔钱的公司,景气不好的时候,也有赚钱的公司。网络的泡沫化也是很好的例子。公司或行业的前景,须要专业而冷静的判断,问题是自己是否累积足够的专业?通常景气不好,才能看出企业内部人才的团队经营能力。

(10)自己的能力未受肯定:有时我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昧的怀

才不遇、书空咄咄,只会在职场中令人嫌弃。多和主管谈谈自己的工作内容或抱负,甚至主动多参加紧急重要的项目执行,将有助于主管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了解。

每天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

最后我想奉劝那些准备换工作的朋友,每一份工作或每一个工作环境都无法尽善尽美,令人称心如意。仔细想想,自己曾经从事过的每一份工作,多少都存在着许多宝贵的经验与资源。例如失败的沮丧、自我成长的喜悦、温馨的工作伙伴、值得感谢的客户等等,这些都是人生中值得学习的经验,如果你每天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相信工作的心情与态度,自然是愉快而积极。

篇3:当厌倦一切作文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工程师蒋纯:浙报集团根据中央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方面通过资本化运作的手段收购边锋,获取一批互联网的用户和互联网人才;一方面开展天使投资孵化,获取互联网发展进化的最新经验和知识;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建立新媒体人才队伍内部孵化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三圈环流”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其核心是由“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手机报、浙江在线网站形成的党报传播体系。同时,通过服务集聚用户,以新闻加服务的模式,重建党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信息技术部主任何 :围绕加快转型、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集团迅速从“坐而论”转入到“起而行”,启动了“一体两翼”的融合发展布局,确定了南方网、南方舆情和289南方艺术园区等三大转型融合重点项目。其中,“一体”是指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是以南方网为龙头的网络传播主平台和以集团新媒体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新兴项目为重点业务的其他新媒体产品线平台。通过做大做强南方网,全面提升集团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做实新媒体公司,负责对集团跨媒体、跨部门的新媒体经营项目进行评估、孵化、组织和运营,调动集团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专业信息平台和特色内容产品,为集团转型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中国石化报》副社长于永生:报社深刻认识到,加快新媒体建设,推进媒体融合,是拓展舆论引导新阵地、扩大媒体影响力的当务之急,是传统媒体应对互联网冲击、转型发展、保持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报社有关新媒体建设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做法如下:

1.解放思想,紧跟潮流,把握趋势,对新媒体、新技术早建、早用,推进媒体融合从浅入深发展。

中国石化报社成立以来,对新技术、新载体的运用始终处于行业报社前列,无论电子报刊(1998年)、中国石化新闻网(2002年)等传统互联网媒体,还是中国石化手机报(2008年)、微博(2011年)等移动互联网媒体;无论是数字采编平台(1997年)等网络办公系统,还是移动办公平台(2012年),都是较早使用并产生显著效果,每年都有多家报社同行前来交流学习。

虽然早期的新媒体实践,主要是传统媒体内容发布渠道的延伸,属于浅层次的媒体融合,但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建设管理运行新媒体的经验,深化了对新媒体发展规律和传播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新媒体方面的人才队伍,为媒体不断融合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重,以“一盘棋、一体化”的思想统筹规划媒体发展,实现传播最佳化、最大化。

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解读分析、审核把关等方面优势明显,新媒体在传播渠道、容量时效、表现手段等方面更胜一筹,双方各有优势和劣势,不能厚此薄彼。因此我们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重,互融互通、共赢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做到“统分结合,以统为主;一个声音,不同表达;一个主题,不同呈现;一个时段,同一个重点”,提升新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各媒体特色传播水平。

3.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主辅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

制定并实施新媒体发展三年规划(2014—2016),基于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各打造一个新媒体门户,建设和完善“3(新闻网、手机报、手机新闻客户端)+X(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新闻传播衍生品和户外媒体)”为产品格局、主辅分明的新媒体集群。

4.转变观念,以互联网思维做新媒体。

用户规模决定新媒体成败,树立用户观念,“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以用户的需求导向,以超过预期的服务(免费或增值)、达到极致的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以良好的口碑提升新媒体美誉度。

关注用户的反馈,积极与用户互动,放下身段邀请用户参与内容的采集、生产甚至发布的全过程,努力把用户变成粉丝。

增强新媒体核心竞争力,消除传统媒体内容简单电子化、数字化的痕迹,解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内容同质化问题。既要坚持内容为王,不仅为用户提供新闻,还要提供用户有用、有趣的信息、资讯,更要重视发行传播渠道的建设、拓展。石化手机报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坚定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既要适应移动化、碎片化、浅阅读、微传播的特点,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新闻产品,又要做到简洁而不简单、浅阅读而不浅薄,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读者黏性。

编辑要从信息生产者向产品经理角色转变,不但要考虑制造好产品,还要宣传推广好产品,而且要收集产品效果,从而不断改进产品。

5.推进内容、平台、渠道、机构、制度等全方面的融合,努力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目标前进。

在内容融合方面,强化多媒体的联动、融合,微博、手机报、网站、外文周刊、客户端、微信、网络视频相互呼应、相互导读,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网友互动立体报道格局。如新闻网和官方微博对感动石化人物评选颁奖活动进行现场直播,网络直播页面既有现场最新动态报道、候选人物介绍专题,还有微博直播内容节选、网友互动评论,并配以丰富的图片、视频,通过丰富的新媒体表达方式扩大传播效果。

在机构融合方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新媒体部,集中运行全报社主要新媒体。以部门合作的方式运行石化新闻手机客户断。

在制度融合方面,报社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采编业务实行一体化指挥、策划、协调、考核,淡化报社各部门的传统媒体属性,强化全媒体属性,建立报社记者向新媒体供稿机制,建立重大新闻新媒体首发机制。比如去年四川雅安地震和青岛东黄复线泄露爆炸事故发生后,报社与前方记者通讯员建立联系,要求微博第一时间播报抢险救援进展,新闻网随后滚动发布,手机报及时跟进最新动态,事件结束整合形成网络专题,形成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在发布时间、内容深度上的层层推进格局,吸引了石化员工、社会网民和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平台融合方面,研究建立全媒体内容采集、生产系统,整合文字、图片、视频资源,实现内容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源传播,争取传播效果、投入产出、工作效率最佳化。

6.推动移动办公,实施数字工程。

搭建基于移动终端、适合安卓苹果两大操作系统的移动办公平台,集成新闻采编、日常办公、企业管理、即时通讯等功能模块,提高媒体特别是新媒体采、编、发的快速反应能力。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宫喜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8月18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传统媒体面临移动互联网巨大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发表讲话。媒体融合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大力协助支持,是对传统媒体的巨大支持和殷切期盼。

9月18日,贵州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在贵阳召开,会议传达了党中央有关媒体融合的精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既要有决心,也要有信心;既要大胆探索路径和办法,又要立足实际稳步推进。要坚持“六个不得”。一是等不得,要有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不等不靠,从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出发,主动作为;二是慢不得,看准的事就要抓紧实施,步伐不能慢,慢进也是倒退;三是急不得,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力戒心浮气躁总想一步到位的思想;四是独不得,防止单打独斗,各方面要齐力推进,形成合力;五是低不得,要高标准、高要求推进融合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六是浮不得,各项工作要落细落小落实。

对于媒体融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并不陌生。

早在2000年,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了金黔在线网站,这是贵州省唯一全国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也是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首批全国24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金黔在线成为了贵州省最大的全媒体数字平台。

按照省委、省政府整合贵州网络资源,打造贵州省最大的全媒体数字平台决定,7月1日,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对于提升我省宣传文化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筹建多彩贵州网时,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将所有人才、设备、技术、资金全部投入网站建设中。在今后,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也将一如既往,在内容、信息、资源等方面加大与多彩贵州网的支持与合作。

此外,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在重大宣传报道中注重与新媒体互动,让报纸在影像上“活”起来。

1、二维码的使用让新闻阅读有更深更广的延伸。

今年两会期间,贵州日报在报纸的相关专题下开设了《“码”上看两会》栏目,读者用手机对报纸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便可以立即获取今年“两会”最新的图文和视频,看到“动起来、响起来”的生动报道,声音、画面、视频多维度的呈现,让阅读变得立体化、多样性、有趣味。

同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日报》为贵州代表团每个代表的房间都送上了一张温馨提示卡,代表们只需扫一扫提示卡上二维码,不仅能流畅地观看亲切活泼、幽默诙谐的贵阳话说唱,还能直接通过手机看《贵州日报》数字报,浏览微信两会特刊,阅览视频、图文等报道。

2、报网联手让报道形式更鲜活。

《贵州日报》与当时的金黔在线联手合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创新推出了“书记,您在想什么”、“市(州)长,您在干什么”图文专栏。以“访谈+漫画”形式,全新报道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达到了传统媒体牵线搭桥,网络媒体整合包装的深度融合的传播效果。

3、试水新媒体。

8月1日,借书博会开幕的东风,贵州日报官方微博、贵州日报微信公号正式启动运行,我们专门设置了微访谈、微索引、微书架以及名家茶座等栏目,将书博会的场馆分布、每日重要活动、名家访谈、新书发布等内容有序地推荐给读者。

通过在新媒体领域的尝试,我们认为,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出现漏洞和问题的可能。新媒体的运营更应该严谨规范、如履薄冰,传统媒体的专业把关能力,同样也是其与新媒体融合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媒体在官方微博、微信上信息的准确性,同样代表了这份媒体的公信力,它更值得粉丝期待和尊敬。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主任贺庆华: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主要是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高度融合。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实际上近年来一直在向这个方向探索。

内容融合:中电传媒的媒体集群包括报纸、杂志、网站、影视、移动终端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矩阵,目前完全按照“五个主阵地”即:“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的主阵地;电力监管政策解读的主阵地;电力监管信息披露的主阵地;电力行业重要信息发布的主阵地;了解民意、反映民情、为民服务的主阵地”的基本方针做内容;同时,我们的主管单位由国家电监会变更为重组后的国家能源局之后,我们又确立了“立足电力,面向能源,打造升级版”的原则进行了调整,在大方向上和中央精神高度一致;另外,我们在内容管理上实行的值班总编统一调度新闻通气会、选题会制度,近期又成立了传媒集团层面的总编部统筹各媒体的内容安排,应该说中电传媒所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未完全分开,虽然有分工、有合作,但从大方向上一直处于有机融合状态。

渠道融合:从行业媒体的角度讲,报纸和新媒体的受众读者相同,只是由于它们自身传播途径等特性的区别,覆盖范围重点不同,人群年龄等细分不同。所以,正确的融合应该是优势互补。虽然在电力行业各大央企集团之间存在内外网物理隔离对PC机阅读是一种障碍,但也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格局中逐渐找到解决方案。

平台融合:在2011年我们的全媒体采编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当然,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待于改进、升级,但在全媒体采编方面我们已经在进行着一定范围内的尝试。

经营融合及管理融合:中电传媒集团各大媒体间实行的事业部制体现的是专业的细分,但实质仍然是在统一的考核体系下,在集团的统一管理下,大方向上就是一体的。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黄平:我们从最初组建“华龙网”,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已逐步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2013年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评为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单位。2012年,重报集团正式提出了全面实施全媒体发展的战略,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在两三年内从技术层面上和运营层面上实现全新的全媒体革命性改变。近两年我们将加大投入改造现有的采编系统、经营系统,在一体化的技术平台上真正实现全媒体转型。

今年是重报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攻坚年,全媒体一体化技术平台的实现和采编经营层面整个生产流程的重造将是我们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目前集团以晨报为应用试点,完成了晨报全媒体数字化采编流程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将在日、晚、商报分步实施,从而实现整个采编流程重造。我们结合正在建设的新闻传媒中心,在集团层面建成布局合理、设置科学、应用方便、技术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平台。并依托这一平台逐步构建集合新闻信息、用户数据、营销数据、管理数据的集团信息数据中心。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充分发挥集团各网站及媒体影响力,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努力提升运营水平,不断拓展舆论阵地。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方立明:由总书记亲自动员部署,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对媒体融合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为媒体融合指明发展方向、提供基本遵循,这是国内媒体难得的发展机遇。温报集团重点从三方面着手推进媒体融合。一是融合提品质,坚持正确导向,坚守新闻为民惠民、便民乐民服务理念,“文以载道、人民至上、客户第一”,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把传统媒体核心新闻生产力优势导入移动互联网,努力构建深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立体传播体系。二是融合中增效益,在充分发挥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在版面营销、多元经营、电子商务、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寻求与新媒体的嫁接、融合,做到扬长补短、多元经营、整体可持续,以多元产业结构支撑报业长远稳定发展。三是融合中强素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趋势,加强业务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多媒体传播能力、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信息把关与预判的认知能力,大力培养懂网、用网、管网和爱网的行家里手。

篇4:当机器知道一切

以巨大的数量来弥合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人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如果心理史学的设想真的可行,必然需要建立关于人们思想、行为、喜好等等数据网络;然而如何收集这些数据、如何处理这些量级惊人的数据,阿西莫夫并没有提及。

当然,《基地》只是一本科幻小说,而且写于1942年。当时电子计算机尚未诞生,即使是超前如阿西莫夫者,也不会预见到数据收集能力和计算能力会达到怎样的程度。

现在,心理史学的技术基础似乎已逐步发展成熟。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收集人类所有的行为数据,并像预测社会性昆虫的活动那样,预测我们自身。乍看之下有点难以接受,但这正是大数据研究者们梦想的未来。

时代巨变

今天的企业已经快要被数据淹没了。Google每天处理的数据量,是世界上最大图书馆所有存书数据量的上千倍,Facebook每天都会更新数千万张照片以及数十亿条新条目,而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每秒钟上传的视频长度都超过一小时。这些数据价值巨大,因为每一个片段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

但是如何从数据中精准地挖掘出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则成了前所未见的巨大挑战。

这正是“大数据”这个新兴领域所研究的问题。虽然计算机芯片的发展速度让我们拥有了之前无法想象的计算能力,但是面对这种量级的数据,依然需要探索。

2008年9月,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术期刊之一《自然》做了一期大数据的专刊,大概可以视作大数据闪亮登场的标志。然而和诸多新技术一样,大数据也经历了学界的热捧、质疑之后,才在业界慢慢发展起来,最终成为用户耳熟能详、风险投资趋之若鹜的名词。

它的动力在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在于人类发现一切的雄心:希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人们自己都不会意识到的需求,提供无处不在的帮助,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当我们开始更多地借助计算机来探索世界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数据爆炸。今天地球上数据产生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数据存储设备生产的速度,而且增速没有丝毫放缓的迹象。

当技术成熟到我们可以获得和使用所有数据,且无需在其中抽样的时候,当我们可以借由互联网访问所有数据的时候,量变便引发了质变。

发现更多的细节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迈开了探索机器翻译的脚步。人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算法,以语料库来为机器翻译软件提供养料,希望让计算机可以像人们一样,学习人类的语言,最终让语言之间的隔阂消失不见。但是,即使到了今天,机器翻译依然远不完美。语言的模糊性让擅长精确的计算机一筹莫展;虽然人们已经尽力让计算机学会接受模糊,但是成效不彰。

2006年,Google推出了机器翻译系统。它的思路完全不同:以海量的语料库作为备选,选择所有可能的翻译,然后在其中选择可能性最高的那个。它不大在意输入的语料库质量,而只在乎数量。Google用一贯的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即足够的数量可以弥补质量的不足- - -知道得越多,就会猜得越准。Google的科学家认为,大数据基础上的简单算法,会比小数据基础上的复杂算法更加有效。

维基百科也是这样。似乎只要找对了方法,大数据就会具有某种自我清洁的能力,会更可能给出正确答案。

大数据为机器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也会改变我们与这个世界交互的方式,许多过去依赖于人类判断力的领域都会面临革命。不仅仅是机器翻译或者机器自动驾驶汽车;网站将会向我们推荐更适合我们的产品,搜索引擎将会根据我们的喜好而重排搜索结果,社交网站会向我们推荐我们更有兴趣结识的朋友,银行会在发现账户出现不合常理的支出时提出警告。

在计算能力和算法的帮助下,我们将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而不像过去那样只依赖于抽样分析。这将会带来更准确的结果,并且发现那些传统分析方式无法发现的细节- - -而这些细节,往往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改变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大数据让人们拥有了全新看待问题的方式。传统上,人们更热衷于分析因果关系,例如购买婚礼用品的年轻人,往往会在之后的一年之内购买婴儿用品;但是在大数据领域,人们不这样看问题。在海量数据面前,相关性的重要性超过了因果性。不必关心原因;只需要找到那些彼此相关的需求即可。

今年,Netflix公司开发的一部新剧成了意料之外的大热门。这个拥有3300万以上用户的在线视频租赁企业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不仅知道每一位用户曾经租过、看过什么片子,还知道他们在观看过程中快进、回退、暂停的具体时间。根据这些数据,Netflix几乎可以描述出每位观众在看电影时的具体动作。

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让这家公司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关联。有些用户喜欢同一位导演、同一位演员与同一部剧目。于是,他们翻拍了这部剧,请了这些受欢迎的导演和演员来参与,并且大手笔地砸下一亿美元,拍摄了两季26集,并且在一天内全部上映完第一季。

这种打破了无数电视业传统模式的剧目就是《纸牌屋》。Netflix完全没有像传统电视剧那样拍出试拍集,以试探观众的反应;这完全是算法的胜利。《纸牌屋》的成功被视为大数据在流行文化领域的胜利: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目标观众最可能最买账的文化产品,对其节奏的控制甚至可以精确到每一页或者每一分钟。

也许对于崇尚风格和挑战的文化产业来说,计算机的介入会设下一道电网,让人们唯唯诺诺于计算结果之前,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至少就目前来说,像《纸牌屋》这样的成功,只不过是孤例而已,担心还为时尚早。

反思和担忧

如今连接在网络上的移动设备,已经多过了固定设备。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访问网络的用户随处可见,他们让那些端坐在自家书房访问网络的人,看起来像是老古董。而可穿戴设备和更多的传感器可能会把这一情形继续向前推进,直到把一切我们可以想象到的事物和人都化成数据为止。

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找到方法来量化所有过去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把所有数据都保存在永远在线的互联网上,并以此为基础挖掘出前所未见的潜在价值。云计算和物联网是大数据时代的基础,而这两者都在逐渐成形。机器将会感测一切、计算一切,然后帮我们作出最好的选择- - -人类的生活也许从来没有如此安全和方便。

不过,这种设想将会导致对隐私的担忧,甚至会引发愤怒情绪- - -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一切都可以量化,不愿意接受计算机的引导和建议,认为这样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模糊,不确定,随机。美和爱这样的感觉,该如何量化呢?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诗云》曾经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外星智慧生物体会到了古诗之美,于是穷尽所有可能组合,把所有可能的诗句都记录了下来。这些诗记录在微小的卡片上,而制造这些卡片耗尽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物质,让地球外面围起了一圈诗歌之云。但是,这些外星人也没有办法挑选出那些好诗- - -好诗,并不是可以靠算法来分析的。

这可以算是对技术发展的恒久反思。每一次革命性新技术的出现,必然都伴随着对人类本质的拷问。然而,我们总是在漫长的磨合之后,才会坦然接受技术带来的方便,同时接受与新技术共生的事实。

大数据同样如此。每个人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计算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需求;大数据只不过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已,和语言、文字、印刷术、互联网的作用一样:消除真实世界中的种种限制,让人类自己在智力发展的路径上走得更远。

(作者系科技专栏作者,关注IT技术、技术史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曾出版《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等作品)

篇5:当一切改变时,改变一切读后感

法则1:放下“独自面对”,获得支持比孤军奋战对你更有益

法则2:重新选择如何体验情感

法则3:跳出观念的陷阱

法则4:远离想象中的真相

法则5:不要抗拒,改变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法则6:记住,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你变得更好

法则7:让灵魂参与未来的改变

法则8:明白你是身体、心智、灵魂三者的总和,并且还要多

法则9:与生命更大的源头保持联结

作者曾是电台的主播、报社的记者和主编,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关和市场营销公司。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突然的车祸和失败的婚姻使他跌入了人生的谷底,不得不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痛苦起伏的人生使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我从这本书中也受到了感触,在我们身边也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改变,有些改变对我们来说根本微不足道,有些改变却一生不想再经历第二回,可是我们变了,随着改变而改变,我们经历着每一个必经之路,我们承受着每一个无法承受,我们害怕改变却无时无刻不再改变,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的快乐,改变我们的朋友,改变我们的工作,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些改变将我们打倒在地,然后狠狠的踩踏着我们,我们能做的却只能承受,承受着每一次的疼痛,然后从改变中改变,变得更强,变得更加适应这个社会。

我们每一个人都一直在改变,如果有一天想想自己过去的经历,才发现自己已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也许对自己来说每一个留下印象的改变都是一夜之间的,就像一夜之间长大一样,这种变化似乎只有自己知道,他们都是有原因的留下,因为痛过所以留下印记,因为痛过所以印象深刻,因为痛过所以改变……

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接受,接受这所有的改变,但既然都要接受,为什么我们还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同的感觉呢?我们因为改变而欢笑,因为改变而落泪,最终我们都在承受,然后任由一切去改变,然后我们就会成熟进步,然后再去面对更多的改变……

篇6:当一切归于零美文

今天的我,烦躁了,担忧了,伤心了,反思了。

当遇到一个没有碰到过的难题,我的理智暂时的罢工了,焦虑战胜了头脑。手足无措,就如病了乱投医,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当解决一个问题,又出现另一个问题,我的忧虑感无比膨胀。想尽一切办法,去尝试攻破它。

当你把一个人看得很重,却如视而不见,至今我依然不知这是为何。厌恶的表情,不耐烦的语气,可却还是藏在内心深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以为这些年来,你会懂得,但你却没有了笑容,无可奈何的失落,我承认我伤心了,这一切我无力挽回。我不愿看到你凶狠或漠然的表情,我不会打扰你的快乐。是否从此我要习惯你的仇视,看淡你的冷漠。始终我连一个普通朋友都不如,你拿走了什么,为何我还会落泪,还会难过的无法言语。又是单曲循环的忧伤歌曲,我需要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必须要坚强的微笑。

当面对今天发生的一切,我反思了,是自己不够冷静,不够从容,虽然这种问题很少碰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生。我要牢记于心,在这求人不如求已的年代里,又有谁会把你从泥沼里拉出来。

篇7:当一切已经成习惯诗歌

明白了回忆就像是黑夜里的星星,原来我一直幸福得很小心、

明白了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还有时间、

明白了时间,真的能使一切都不再那么清晰,即使曾经刻骨铭心。

记忆像是倒在掌中的水、

无论你是摊开还是紧握、

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滴流淌干净、

当一切已经成为习惯,我明白了感情不该去刻意追求、

当一切已经成为习惯,我明白了有些人,有些事,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的、

当一切已经成为习惯,我明白了有些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当一切已经成为习惯,我明白了所有的事情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烦恼,本是自身郁积,与人无忧、

回首,再回首,记忆竟是一片空白、

忘了,该忘记了,一切风过无痕、

上一篇:市城管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汇报下一篇:柔情伤感寂寞风的女生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