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社区中心医院在哪

2024-05-02

北苑社区中心医院在哪(共4篇)

篇1:北苑社区中心医院在哪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对策

医院感染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1]。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针对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措施,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1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24个卫生站)的调查,发现医院感染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6个方面问题,见表1。

1.1 思想上不重视

领导只重视医疗,而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下面服务站点的医院感染管理不重视。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院感染科科长都是兼职的,有的由医务科长或护理部主任兼任,没有配备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来开展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也没有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到医疗质量管理中。大多数社区医院主治医师都不重视医院感染的病例报告,漏报率极高,没有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从而影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许多医院感染的制度流于形式,都是用来应付检查的,而没有真正按制度执行。

1.2 滥用抗生素

不需要用抗生素时使用抗生素,用单一抗生素可以控制的却使用联合抗生素。

1.3 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废物管理较其下面的服务站点要规范一点。收集医疗废物的专用车每天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不到各个服务站点收集,服务站点的医疗废物要先由1个后勤人员跟随本中心的车去站点取回到中心,再由医疗废物专用车在中心收集,服务站点的医疗废物在存储、收集、运输及处置过程中都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一部分医疗废物混在生活垃圾中,如患者将拔针按压的棉球丢在生活垃圾中,还有的人将家庭输液的皮条和针头扔在生活垃圾中,服务站点医疗废物的日产量较少,未做到日产日清,运输车辆未做到规范消毒和运送时走专用路线,容易造成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1.4 消毒隔离不健全

供应室布局不合理,空间太小,三区划分不明确,不能将人流、物流分开,没做到每天消毒,敷料不能保证开启后使用24小时。没有高压水枪,存在器械清洗不到位现象,有的器械咬合处有锈迹。社区服务站点没有消毒设备,物品在中心消毒灭菌后未做到密闭转运,容易造成消毒灭菌后的物品被再污染。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检验科缺乏设备而无法进行生物监测,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和使用中的消毒剂均未进行生物监测;有的科室紫外线灯没有真正开启照射消毒,灯管也未做到每周用95%酒精擦拭清洁,灯管未做到及时检测功效,达不到有效效果;部分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不戴帽子和口罩,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5 洗手依从性差或不规范

一些医务人员在接触不同病人之间未洗手或未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或洗手不规范。医院环境内及各种物体表面存在大量微生物,医务人员的双手在操作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2]。少数科室的水龙头还是手动式的,为了节约成本仍用公用毛巾擦手。

1.6 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

一些医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防护意识差,未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有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时未采取戴手套等标准防护措施,由于工作忙或操作不慎造成针刺伤后处置不规范,有的医务人员针刺伤时只是自己用流水冲洗和简单消毒,由于工作忙或怕麻烦不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也没有留取被刺患者的血标本化验,造成无法追踪。据报道,针刺伤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乙肝病毒感染率为6%~30%,丙肝病毒感染率为1.8%,艾滋病毒感染率为0.3%。

2 对策

2.1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每年要参加上级举办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从根本上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大于100张病床的医院要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配备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该设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对本站点的消毒灭菌,医疗废物管理等院内感染的管理和监测工作。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工勤人员和新员工都要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掌握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规章制度,并用之指导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2.2 合理使用抗生素

组织医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预防性用抗生素,对无感染征象的疾病一般不用抗生素。来社区看病的很多是普通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应向患者解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以取得其理解。

2.3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组织医务人员包括工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并要向社区居民宣传。在家庭病床开展诊疗活动时应该按要求处理医疗废物,做到日产日清并按规定线路运回,当日能将医疗废物带回的尽量按正规途径和方法带回处置,当日不能带回的医疗废物,应当要求病人或家属待诊疗结束后,将感染性和损失性医疗废物分别置于放有黄色感染性废物专用袋的硬质盛器内和硬质专用损失性废物盛器中,封口或加盖后,暂时存放在病人家中安全处,次日由医务人员按要求取回,不得交与病人或家属处置,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应按要求清洁和消毒。

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领导要重视,加大投入,供应室在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要符合要求,物品在中心消毒后要用密闭的容器送到各个服务站点。敷料等物品开启24小时后要重新消毒,组织供应室护士和消毒工人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专业人员要掌握各种消毒灭菌方法和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无条件做监测的单位可将标本送到上级医院或疾控中心做监测。

2.5 提高洗手依从性,规范洗手

洗手是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措施,可有效去除大量暂存菌,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率[3]。取消手动式水龙头开关和固体肥皂,代之以非手触式水龙头和洗手液,将洗手六部法示意图贴在水池上方的墙上,便于医务人员对照洗手,使用擦拭纸或干手器替代公用毛巾,在检验科、治疗车、输液室和抽血处等重要部门配置快速手消毒剂,以便不方便洗手时用作手部消毒。

2.6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

强化标准预防理念,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而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局部紧急处理,包括伤口旁轻轻挤压,用洗手液和大量流水冲洗,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报告有关部门,做好登记,定期监测和追踪。如遇到被乙肝病人或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除了上述处理方法外,还要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等。同时还要在当时,3个月及6个月时抽血化验有没有相应的表面抗原。被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后要紧急预防用药。

参考文献

[1]尹冬梅,薛梅彦,王娟,等.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与改进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3):134.

[2]石火召,刘辉.加强医务人员手清洗消毒预防医院感染[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8.

篇2:北苑社区中心医院在哪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死亡的病人, 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以院感科负责人配合临床医生的办法, 采用病例调查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填写现患率个案调查表。

1.3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在调查日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 均计入医院感染病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应调查住院患者642例, 实查642例, 实查率100.00%, 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医院感染44例, 感染率为6.85%, 例次感染45例次, 例次感染率为7.01%

2.2 各科室医院感染率

作为一家综合性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住院病人主要收治内外科患者, 而医院感染主要集中在内科。 (表1)

2.3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为主。 (表2)

2.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共243例, 使用率为37.85%。 (表3)

2.5 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菌检出结果

治疗用药患者中17例送检进行了细菌培养, 病原学送检率为37.78%。 (表4、5)

2.6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构成比

由于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家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面对的绝大多数是老年患者, 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 (表6)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2011上半年度医院感染率为6.85%, 感染例次率为7.01%, 均低于任南等[1]的相关调查。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为主, 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医院感染集中在内科, 主要与高龄、长期卧床、糖尿病、泌尿道插管、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使用、肿瘤、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这类人群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从表3显示, 抗菌药物使用率尚规范, 主要为B-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低为37.78%, 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管理, 加强标本送检率。从表5可以看出, 医院感染病原菌中大多为阴性菌 (草绿色链球菌) , 但抗生素使用率较高, 考虑存在过度治疗。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广泛耐药菌, 占一定的比率。应加强广泛耐药菌监测[2], 做好消毒隔离及医护人员防护,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2 医院感染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级医疗卫生机构, 收治的病患以老年常见慢性疾病居多。故本文中调查的医院感染患者, 通常具有高龄、慢性基础疾病多而复杂, 且由于长期卧床等易感因素致使免疫功能低下等诱发因素存在, 增加了感染机会[3];另外由于长期卧床并大量使用抗菌药物, 导致二重感染比例也有所增加。

3.2.1 认真履行手卫生规范

由于提高手卫生水平, 可以显著减少细菌数量, 从而降低30%医院感染事件。手的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措施。

3.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避免医源性院内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是降低医院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

3.2.3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每位临床医生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加强病原学送检的意识[4], 根据药敏结果指导用药, 以减少耐药菌株出现, 同时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

摘要:目的 准确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并以此为依据, 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方法 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填写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 然后进行资料汇总及整理分析。结果 2011年上半年度调查病例643例, 医院感染病例45例, 医院感染率7.00%,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分别占71.74%和26.09%。抗菌药物使用率达38.95%, 以一联用药和二联用药为主, 分别占60.25%和38.93%。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为37.78%。结论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职能, 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加强手卫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率,易感因素

参考文献

[1]任南, 文细毛.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1) :16-18.

[2]邓敏.医院多药耐药菌控制指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7) :2367-2370.

[3]王琳.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3) :3192-3194.

篇3:北苑社区中心医院在哪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卫生人力是提供服务的主要载体, 是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 其人员配置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 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其能否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性的基本卫生服务, 还关系到其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厦门市而言, 目前拥有15家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分布在岛内思明区和湖里区, 由3家综合性医院直接管理。评价其卫生人力资源情况, 有助于落实“强基层”医改目标的实现。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厦门市现有的15家由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对2012年厦门市15家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状况进行调查, 运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规模概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主体为卫生技术人员, 主要包括临床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公卫医师、其它医技人员等。总体上, 2011年15家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工作人员526人, 2012年实际人员657人, 比2011年新增131人, 增长24.9%, 但是相对于1077人的编制数, 目前人员数量还是远远不够, 仅为编制数的61%, 空编率较高, 编制缺口达420人。现有的卫生人员中, 以卫生技术人员数为主, 达583人, 占实际人数88.74%;临床执业 (助理) 医师265人, 占40.33%;注册护士数222人, 占33.79%,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人员数少于编制数, 仅有中华、厦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人员数量多于编制数。

根据《厦门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和《厦门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规定, 厦门市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要有9名执业医师和9名注册护士。与标准对比, 厦门市岛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置只有2/3达到了要求, 有1/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达标, 其中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护士人数均达不到标准, 厦港和中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人数不达标, 江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人数少于9人。

从表1还可以看出临床执业 (助理) 医师和注册护士数之比为265∶222, 大于1∶1, 护士配置少于医师, 表明医护比例不合理。具体到各个社区, 除滨海和金山社区达到1∶1外, 莲前、!!、禾山、殿前、江头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比小于1∶1, 其余社区医师人数均多于护士数。

2.2 人员学历情况 (见表2)

从表2可见, 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拥有研究生学历20人, 占3.05%;本科学历261人, 占39.72%;大专学历172人, 占26.18%;其它学历人员204人, 占31.05%。较199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办初期, 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3.11%而言, 本科学历人数及所占比例均有较大提高, 但是大专以下低学历人员的数量仍占主导地位, 高学历的人才依然稀缺。

分析各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学历构成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社区均有研究生学历人员, 其中江头社区和莲前社区研究生人数最多, 各4人, 江头社区所占比例较高, 达到13.79%。滨海、鼓浪屿、!!3家社区无研究生学历人员, 金山、殿前、梧村、鹭江、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社区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大于50%, 尤其是金山社区和殿前社区分别达到了83.33%和70.97%, 其余社区大专以下学历占主流。

2.3 人员职称情况 (见表3)

从表3可见, 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正高职称6人, 占0.91%, 开元、!!、嘉莲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有两位正高职称人员;副高职称37人, 占5.63%;中级职称173人, 占26.33%;初级职称362人, 占55.10%;无职称人数79人, 占12.03%。说明初级职称仍占主要部分, 而高级职称人才不足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需要。在199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初期, 初级职称者占66.21%。而如今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仅降低了约10个百分点, !!、梧村、殿前、金山、江头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级职称者超过了66.21%, 职称结构有待改善。

根据《厦门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和《厦门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规定,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拥有不少于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及2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 (不含从事医技专业) 。滨海、鼓浪屿、梧村、禾山、殿前、江头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人员少于2人, 殿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级职称为1人。

3 讨论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 厦门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改革, 2011年发布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厦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 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根本方法, 而人力资源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厦门市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建设与投入, 经过几个阶段的改革发展, 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 学历和职称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逐步向高学历、高职称转变。尽管发展态势良好, 但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

3.1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缺口较大、规模明显不足

人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它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宝贵的资源, 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工作的特殊性, 相比于医院, 社区人才流动性更大, 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与编制数相差较远。

3.2 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数量较少

人力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及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更影响患者下沉到社区, 难以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绝大部分社区人员仍以大专以下学历和初级职称人员为主, 研究生学历人员较少, 正高职称人员短缺。

3.3 人员的配置不符合建设标准

通过对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研, 在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下, 86.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规模数、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人员数达不到建设标准, 医护比例大于1∶1, 护理人员不足。

4 建议

为改善当前现状, 从市情出发, 必须对厦门现有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采取“留住现有人员、请进来、走出去”策略,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引进步伐,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守门人”的职责。

4.1 转变“重医院、轻社区”观念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于医院的建设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社区, 卫生资源大部分流向了大医院, 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落后于医院。因此, 政府应转变“重医院、轻社区”的观念, 从根本上认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才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社区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建设, 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及“双向转诊”,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最大限度发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 各司其职。

4.2 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

针对厦门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学历低、职称低”现状, 厦门市政府要积极利用厦门市的区域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 出台强而有力的就业导向政策, 从经济收入、职称晋升、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加以倾斜与照顾, 减少社区人员的流动性, 使其能安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做出贡献。引导和鼓励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以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学历结构。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 鼓励包括三级医疗机构在内的医务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同时, 出台政策鼓励社区聘用大医院已退休的医疗专家来社区工作, 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以提高厦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和公卫医师, 采取多措并举的策略加以引进, 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不足等问题。

4.3 强化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

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纳入到医院的管理范畴,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承办单位, 院领导应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 明确其在医院集团中的定位为医院的触角, 因此, 从管理上医院应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作为医院领导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与医院领导的收入相挂钩。同时, 逐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 一方面, 医院选派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护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下社区指导其卫生服务业务的开展, 另一方面, 社区应派遣人员到总院进修学习, 形成一体化管理, 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以吸引更多的患者到社区就诊。

4.4 不断完善社区人才的培养政策

加强社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短期内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有效途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注重本社区人才的培养, 制定其卫生服务人员的年度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计划以及年度考核计划, 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等相关课程的短期培训, 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教育相关学习班。同时, 各社区应定期组织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 邀请综合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讲学。贯彻和执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 将每年的个人学分登记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与个人职称晋升、聘任和收入相挂钩, 保证每位业务人员学分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通过上述措施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与医学院校合作, 开办医学教育本科班、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以提高其学历和业务水平。

4.5 加强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观念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价值取向应当是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 只有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医疗价值观, 才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给群众满意的人性化服务。只有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才能早日获得群众认可, 使社区卫生服务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震, 陈任, 杨正夫.我国社区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8) :2449.

[2]梁震宇, 马新颜.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管理 (一) —人才流失的原因[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4) :469-470.

篇4:北苑社区中心医院在哪

1 建立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机制

1.1 签署协议书

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全面开展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预约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指定宣武医院分别与2个辖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工作关系。医院与6个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作为甲方和乙方签署《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转诊预约协议书》。协议中明确规定工作目标,即通过实施转诊预约,推动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有效治疗,疑难病症及时得到专科医师的诊治,引导群众改变就医理念,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明确甲方职责,即设立专职机构与指定部门,由专人负责接受指定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根据转诊患者病情,在三个工作日内安排其到相应科室就诊的时间,必要时安排有关科室会诊,并在乙方提出预约申请24小时内将有关安排通知乙方。在门诊醒目位置设立专门窗口,接洽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预约单据的转诊预约患者。明确乙方职责,即参照相关规定,对确需转诊的门诊患者,由接诊医生向甲方提出转诊预约申请,根据甲方通知的就诊安排情况,通知患者按照预约时段就诊。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双方院长签字,加盖院章,分别在市卫生局、区县卫生局、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备案。甲乙双方遵照协议书履行各自职责,同时接受卫生局督查。

1.2 组织结构

医院成立三级管理组织结构,即院长和主管副院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门诊部为主管部门,客户服务部为日常办公地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预约工作,部署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协调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医院内部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向医院内、外公开社区转诊预约办公地点、专用电话、传真和网址,监管工作落实情况,组织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转诊预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客户服务部负责落实每项工作要求,保持院内、外转诊预约工作衔接畅通,向主管部门反馈工作进展和工作问题。

1.3 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按照卫生局要求制定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流程、客户服务部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职责、挂号室社区转诊预约工作职责等。

1.4 例会制度

由医院主管部门召集、主持社区转诊预约工作例会。参会人员包括区县社管中心负责人、对口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门诊组长。例会内容包括通报工作进展,经验交流,成绩汇总,问题反馈,协商解决,达成意见共识,共同促进社区转诊预约工作的开展。

2 实践

2.1 工作原则

2.1.1 实名制转诊预约。

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大型医院转诊时,首先填写北京市卫生局统一印制的“转诊预约三联单”。须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健康档案号、联系电话、身份证号、费别、转诊原因或目的、病情摘要、预约科室、转诊医生和申请日期。

2.1.2 转诊预约优先。

即按照社区转诊预约的要求,优先安排患者就诊时间和挂号排序。医院在“转诊预约三联单”上填写约定就诊科别和就诊时间,办理人员签字。

2.1.3 开放所有号源用于转诊预约。

向社区转诊预约患者开放医院门诊所有号源,包括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和专家门诊。

2.1.4 分时段就诊。

社区转诊预约患者按照约定的就诊日期和时间段到医院就诊。

2.2 工作流程

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流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客户服务部、挂号室和社区患者四个环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转诊预约需求,社区接诊医生开具转诊预约三联单,加盖专用章。宣武医院客户服务部接收转诊预约申请,联系挂号室,根据需求进行实名制预约登记就诊科别和时间,24小时内回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到门诊就诊。

2.3 接诊

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阅读社区病历及检查、检验报告,了解诊治情况,完成体格检查,认真分析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和评估,补充相关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书写门诊病历。与患者充分沟通,做好病情及诊治方案的知情告知,针对病情进行健康宣教,包括饮食、用药、自我监测内容、戒烟、调整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定期复查等。患者在大型医院完成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确定后,回到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后续治疗。通过社区转诊预约,将社区诊疗与大型医院诊疗贯穿起来,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同时发挥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不同作用。

2.4 效果

2.4.1 社区转诊预约以慢性病为主。

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患者的科室分布,涉及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眼科、骨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消化科、呼吸科、普外科、肾科神经外科、疼痛科、功能神外等共计23个科室。近两年,接诊数量前三位的科室分别是神经内科、心内科和妇产科,占全院接诊社区转诊数量的46.1%和54.7%。接诊前三位的病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妇科疾患。由此可见,社区转诊预约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主。

2.4.2 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数量逐渐增长。

以2010年和2011年为例,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数量分别为369人次和864人次,2011年接诊数量是2010年的2.34倍。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机制,这种模式逐渐被大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认可。

2.4.3 社区转诊预约占大型医院就诊比例较低。

对口转诊预约工作开展两年来,虽然转诊预约数量明显上升,但社区转诊预约占大型医院就诊比例较低。以2010年和2011年为例,宣武医院年门诊量分别为172万人次和205万人次,而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患者均未过千人次。全院预约就诊比例由2010年的11.9%增至2011年的41%,而社区转诊预约比例却不足1%。可见,目前尚未形成以社区转诊预约为主的就诊模式。

3 讨论

3.1 探索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的长效机制

目前,社区转诊预约数量占大型医院门诊量比例较低,尚未形成以社区转诊预约为主的就诊模式。分析原因,一是普遍认为大型医院拥有优质医疗资源,就诊首选大型医院的传统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强化了专科服务,淡化了全科服务。二是由于社区转诊预约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宣传力度和范围不够,人们对社区转诊预约就诊的知晓率较低。三是缺乏运用经济杠杆调控患者就诊趋势[1]。现阶段不通过社区转诊预约依然可以直接到大型医院就诊,患者没有感受到社区转诊预约的便利。四是患者普遍对社区医生缺乏信任感,不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和接诊能力暂时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就诊患者和服务需求。鉴于上述诸多因素,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机制必须与医改紧密结合,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基本方针。以政府为主导,明确权责,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建立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等政策建议[3]。新医改推动了各地卫生部门对区域卫生平台建设的探索[4]。加强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尽量给患者提供更多优惠,同时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合作范围[5]。按照“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明确标准、按需转诊,快捷方便、渠道畅通,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原则,在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建立转诊预约的长效机制,实施对口支援的大型医院协助提供疑难病症的会诊和转诊服务。

3.2 发挥大型医院在社区转诊预约中慢性病防控的作用

在卫生部颁布的《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主要职责,即对有关慢性病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开展慢性病有关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包括院内板报和宣传画张贴、宣传日活动、健康课堂、诊疗过程中的咨询教育等。承担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深入挖掘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定位的契合点,依托大型医院在医、教、研、防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大型医院在接诊中履行慢性病防控的职责,另一方面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慢性病管理的建设,发挥大型医院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引领作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肿瘤筛查、妇幼保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病例随访、科普宣传等,规范健康管理,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通过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应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数字化服务向社会医疗延伸应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其将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现有效双向转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疗服务技术和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6]。

3.3 积极推进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模式

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面对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积极推进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模式,即首诊在社区,疑难病症转诊预约到大型医院,使得社区卫生中心、社区患者和大型医院三方认可、三方受益。首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的综合能力。其次,患者既能享受到社区医疗服务的便利,又能充分利用大型医院的医疗资源,促进患者合理分流,减少患者就医的盲目性。第三,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轻大医院过高的诊疗压力,使大医院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工作[7]。由此可见,社区转诊预约将成为全社会较为认可的就诊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俞晓利.双向转诊“梗阻”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3):52-54.

[2]胡卫中,韩瑾,朱芳.社区医生信任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198-200.

[3]郑大喜.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8):42-45.

[4]高昭,李泉,刘延芳,等.基于区域卫生平台的双向转诊监控体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9):44-46.

[5]梁娟芳,刘越泽.病人对双向转诊的知晓率及意愿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93-295.

[6]吴蓓华,汤士忠,沈蓓,等.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2):116-117.

上一篇:“植树节与环境保护”主题班会下一篇:多管局局长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