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智能化应用

2024-05-05

养老机构智能化应用(共4篇)

篇1:养老机构智能化应用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解读

信息来源:

字体大小:[大][中][小]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就养老机构两个《办

法》答记者问

来源: 中国社会报

记者:请介绍一下《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已达4万多家,养老床位416.6万张,在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亟须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上位法律法规的授权,民政部门无法对擅自设立的养老机构行使行政许可权,许多养老机构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扰乱了正常的养老市场秩序。二是部分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时发生火灾、虐待老年人、意外伤害等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三是相当一部分投资主体对养老机构设立基本条件和管理具体要求缺乏了解,进入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构的长期运营和健康发展,制约了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登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

责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按照法律要求,2012年6月,民政部正式启动了配套规章的制定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专题论证以及召开座谈会、书面以及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民政系统、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以下

简称两个《办法》)。

记者:请概要介绍一下两个《办法》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

答: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以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精神为指导,通过细化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和程序,明确许可机关层级和管理权限,规范许可受理、审查、决定等工作程序,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上引导规范社会多方面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努力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监管和扶持相结合,在依法对设立养老机构加强监管的同时,为养老机构健康发展预留空间。二是权力和责任相结合,在明确许可机关审批权限的同时,清晰界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违法责任。

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项原则:一是鼓励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始终把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将限制或者阻碍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目标。二是多元主体投入和社会参与并重。强调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住困难老年人以及提供基础服务,发挥保底作用。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服务。三是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并重。强调通过政府、社会、内部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实现养老机构管理

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同时,努力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许可、登记和管理的关系。行政许可、登记管理、行业管理都是养老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办法》重在基于许可的行业管理。二是《管理办法》和其他法规、标准、政策性文件的关系。养老机构管理应当通过衔接配套的整体制度体系来加以规范,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政策性文件等。对此,我们积极做好《管理办法》与《许可办法》、《光荣院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3个部门规章的衔接。三是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管理办法》既要对现实情况作出回应,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对新出现的情况或者把握不准的问题,《管理办法》暂不

作规定,待实践成熟后再规范。

记者:两个《办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共三十一条,分为总则、条件和程序、许可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养老机构的定义及其管理部门,以及实施设立许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规定了养老机构的设立条件,养老机构的许可机关及其权限、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需要提交的资料等内容;第三章规定了许可证载明事项,明确了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变更、终止、停止程序,以及终止或停止服务的具体要求;第四章规定了不同主体对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许可机关对养老机构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变化情况进行监管,许可机关可以撤销、注销一定情形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许可机关举报等;第五章规定了包括许可机关和养老机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擅自设立养老机构的法律责任。特别是针对养老机构不依法履行变更终止手续、倒卖许可证等行为,设定了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第六章明确了过渡条款和实施日期。规定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

内完成整改。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共三十六条,分为总则、服务内容、内部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适用范围、管理职责、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基本要求、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政府重点保障和扶持政策、表彰奖励等。养老机构是指依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设立并依法办理登记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国家对光荣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第二章规定了服务范围、标准、服务协议、各项具体服务内容及要求等。养老机构按照服务协议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同时规定了各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第三章规定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具体要求等。从规章制度、人员要求、收费管理、捐赠和志愿服务管理、24小时值班、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投保责任险、档案管理、民主管理、老年人安置等方面对养老机构内部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第四章规定了监督检查权限和方式、养老机构评估、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层级监督等。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许可权限,通过书面检查或者实地查验等方式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养老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上一的工作报告。同时规定建立养老机构评估制度、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等制度,并加强对下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第五章规定了养老机构违法责任、管理机关及人员违法责任等。第六章规定了

特别规定以及实施日期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许可办法》中关于设立养老机构的基本条件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人认为条件设置有些低,怎么看?

答:按照《许可办法》的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符合六个方面的条件:(一)有名称、住所、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二)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三)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四)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五)床位数在10张以上;(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

他条件。

这里除了床位数有明确要求外,其他条件都是原则性的规定。这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差异性较大,各地养老机构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所致,《许可办法》对许多要求只能做原则性规定。下一步,我们会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贯彻落实《许可办法》的操作细则或具体办法,争取在养老机构设立床位数、资金规模、人员配比以及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提出更加细化和量化的要求。

关于将养老机构最低床位数规定为10张以上,主要考虑是,我国养老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如果床位门槛设置过高,会将一些有志养老服务、但手中资源有限的民间资本拒之门外,既不利于促进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也不利于民间资本兴办小型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供给。

记者:《许可办法》对许可机关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哪些规定,出于什么考

虑?

答:《许可办法》第八、九、十条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地域管辖,即以拟设养老机构的住所地为关联点,由住所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受理设立申请,并实施设立许可权。二是级别管辖。充分考虑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许可办法》实行权力下放,将主要许可权限交给县、不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住所在市辖区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涉外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省级民政部门,将个别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兴办、具有实训示范功能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民政部和省级民政部门。同时,为了便于实践操作,《许可办法》还规定省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民政部门对涉外养老机构实施许可、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民政

部门实施许可。

记者:《许可办法》为何要对设立许可证书作出有效期限规定?

答:《许可办法》第十六条规定:设立许可证有效期5年。设立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养老机构应当持设立许可证、登记证书副本、养老服务提供情况报告

到原许可机关申请换发许可证。

在立法过程中,对于许可证是否实行有效期规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建议对换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一种建议取消许可证有效期的规定。经过充分研究,考虑到部门规章无权规定吊销许可证,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没有规定养老机构年检制度,《许可办法》参考借鉴其他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在保留规定许可证有效期的基础上,明确了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旨在通过换证手段加强对养老

机构的监管。

记者:养老机构暂停或者终止服务,有可能会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两个《办

法》对此有何考虑?

答: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当是持续稳定的。其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分立、合并、改建、扩建以及解散等原因暂停或者终止服务。为了充分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许可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经批准后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暂停

或者终止服务。

对于老年人安置问题,《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提出,养老机构应当于暂停或者终止服务60日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方案中应当明确收住老年人的数量、安置计划及实施日期等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安置方案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民政部门应当督促养老机构实施安置方案,并及时为其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帮助。

记者:为什么《许可办法》对普通养老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整改期要

求不同,前者为一年,后者为两年?

答:《许可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本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内完成整改。主要考虑是,目前《许可办法》规定的养老机构设立条件与1999年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条件基本一致,依据此办法设立的机构,不存在不符合规定条件的问题。与之相比,多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囿于编制限制、产权不明晰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如此大量的机构整改需要较长时间,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整改期限放宽至两年。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提及的较少,也没有依据养老机构的不同类别实施分类管理?

答: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发展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但限于《管理办法》的部门规章位阶,对相关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规定难以做到具体,只能作原则性要求。今后,我们将通过制定政策性文件等方式加以推动和解决。

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基于登记类型、营利性质、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可以对养老机构进行不同分类。国外也大都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模式。在《管理办法》立法过程中,我们也认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是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目前从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在发展初期阶段和鼓励扶持背景下,严格分类管理时

机还尚不成熟。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没有作明确规定?

答:《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配备与服务和运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并依法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对于服务人员配比问题,国外一般都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和服务协议等因素明确规定比例,国内也有个别省份地方立法明确规定养老机构配备护理人员的比例。在最初的立法过程中,参照地方的做法和实践经验,我们曾经对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配比作了规定,明确要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失能老年人的配比、与半失能老年人的配比、与其他老年人的配比。但是后来取消了。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养老机构千差万别,从全国层面难以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问题可以由地

方结合实际情况去解决。

记者:请介绍一下《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答: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已达4万多家,养老床位416.6万张,在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亟须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上位法律法规的授权,民政部门无法对擅自设立的养老机构行使行政许可权,许多养老机构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范围之外,扰乱了正常的养老市场秩序。二是部分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时发生火灾、虐待老年人、意外伤害等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三是相当一部分投资主体对养老机构设立基本条件和管理具体要求缺乏了解,进入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构的长期运营和健康发展,制约了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登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按照法律要求,2012年6月,民政部正式启动了配套规章的制定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专题论证以及召开座谈会、书面以及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民政系统、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以下简称两个《办法》)。

记者:请概要介绍一下两个《办法》的立法思路和指导思想?

答: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以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精神为指导,通过细化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和程序,明确许可机关层级和管理权限,规范许可受理、审查、决定等工作程序,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上引导规范社会多方面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努力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监管和扶持相结合,在依法对设立养老机构加强监管的同时,为养老机构健康发展预留空间。二是权力和责任相结合,在明确许可机关审批权限的同时,清晰界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违法责任。

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项原则:一是鼓励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始终把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将限制或者阻碍养老机构的发展作为立法目标。二是多元主体投入和社会参与并重。强调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住困难老年人以及提供基础服务,发挥保底作用。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服务。三是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并重。强调通过政府、社会、内部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实现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

同时,努力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许可、登记和管理的关系。行政许可、登记管理、行业管理都是养老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办法》重在基于许可的行业管理。二是《管理办法》和其他法规、标准、政策性文件的关系。养老机构管理应当通过衔接配套的整体制度体系来加以规范,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政策性文件等。对此,我们积极做好《管理办法》与《许可办法》、《光荣院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3个部门规章的衔接。三是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管理办法》既要对现实情况作出回应,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对新出现的情况或者把握不准的问题,《管理办法》暂不作规定,待实践成熟后再规范。

记者:两个《办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共三十一条,分为总则、条件和程序、许可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养老机构的定义及其管理部门,以及实施设立许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规定了养老机构的设立条件,养老机构的许可机关及其权限、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及需要提交的资料等内容;第三章规定了许可证载明事项,明确了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变更、终止、停止程序,以及终止或停止服务的具体要求;第四章规定了不同主体对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许可机关对养老机构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变化情况进行监管,许可机关可以撤销、注销一定情形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向许可机关举报等;第五章规定了包括许可机关和养老机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擅自设立养老机构的法律责任。特别是针对养老机构不依法履行变更终止手续、倒卖许可证等行为,设定了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第六章明确了过渡条款和实施日期。规定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内完成整改。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共三十六条,分为总则、服务内容、内部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第一章规定了适用范围、管理职责、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基本要求、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政府重点保障和扶持政策、表彰奖励等。养老机构是指依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设立并依法办理登记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国家对光荣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第二章规定了服务范围、标准、服务协议、各项具体服务内容及要求等。养老机构按照服务协议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同时规定了各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第三章规定了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具体要求等。从规章制度、人员要求、收费管理、捐赠和志愿服务管理、24小时值班、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投保责任险、档案管理、民主管理、老年人安置等方面对养老机构内部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第四章规定了监督检查权限和方式、养老机构评估、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层级监督等。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许可权限,通过书面检查或者实地查验等方式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养老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上一的工作报告。同时规定建立养老机构评估制度、信息统计、举报和投诉等制度,并加强对下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第五章规定了养老机构违法责任、管理机关及人员违法责任等。第六章规定了特别规定以及实施日期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许可办法》中关于设立养老机构的基本条件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人认为条件设置有些低,怎么看?

答:按照《许可办法》的规定,设立养老机构,应当符合六个方面的条件:(一)有名称、住所、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二)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三)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四)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五)床位数在10张以上;(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这里除了床位数有明确要求外,其他条件都是原则性的规定。这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差异性较大,各地养老机构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所致,《许可办法》对许多要求只能做原则性规定。下一步,我们会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贯彻落实《许可办法》的操作细则或具体办法,争取在养老机构设立床位数、资金规模、人员配比以及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提出更加细化和量化的要求。

关于将养老机构最低床位数规定为10张以上,主要考虑是,我国养老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如果床位门槛设置过高,会将一些有志养老服务、但手中资源有限的民间资本拒之门外,既不利于促进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也不利于民间资本兴办小型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供给。

记者:《许可办法》对许可机关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哪些规定,出于什么考虑?

答:《许可办法》第八、九、十条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层级和管辖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地域管辖,即以拟设养老机构的住所地为关联点,由住所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受理设立申请,并实施设立许可权。二是级别管辖。充分考虑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许可办法》实行权力下放,将主要许可权限交给县、不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住所在市辖区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将涉外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省级民政部门,将个别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兴办、具有实训示范功能的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权交给民政部和省级民政部门。同时,为了便于实践操作,《许可办法》还规定省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民政部门对涉外养老机构实施许可、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施许可。

记者:《许可办法》为何要对设立许可证书作出有效期限规定?

答:《许可办法》第十六条规定:设立许可证有效期5年。设立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养老机构应当持设立许可证、登记证书副本、养老服务提供情况报告到原许可机关申请换发许可证。

在立法过程中,对于许可证是否实行有效期规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建议对换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一种建议取消许可证有效期的规定。经过充分研究,考虑到部门规章无权规定吊销许可证,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没有规定养老机构年检制度,《许可办法》参考借鉴其他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在保留规定许可证有效期的基础上,明确了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旨在通过换证手段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

记者:养老机构暂停或者终止服务,有可能会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两个《办法》对此有何考虑?

答: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当是持续稳定的。其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分立、合并、改建、扩建以及解散等原因暂停或者终止服务。为了充分保障老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许可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经批准后实施。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暂停或者终止服务。

对于老年人安置问题,《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提出,养老机构应当于暂停或者终止服务60日前,向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提交老年人安置方案,方案中应当明确收住老年人的数量、安置计划及实施日期等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安置方案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工作;民政部门应当督促养老机构实施安置方案,并及时为其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帮助。

记者:为什么《许可办法》对普通养老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整改期要求不同,前者为一年,后者为两年?

答:《许可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本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一年内完成整改,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实施后两年内完成整改。主要考虑是,目前《许可办法》规定的养老机构设立条件与1999年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条件基本一致,依据此办法设立的机构,不存在不符合规定条件的问题。与之相比,多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囿于编制限制、产权不明晰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如此大量的机构整改需要较长时间,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整改期限放宽至两年。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提及的较少,也没有依据养老机构的不同类别实施分类管理?

答: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发展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但限于《管理办法》的部门规章位阶,对相关部门职责和优惠政策规定难以做到具体,只能作原则性要求。今后,我们将通过制定政策性文件等方式加以推动和解决。

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基于登记类型、营利性质、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可以对养老机构进行不同分类。国外也大都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模式。在《管理办法》立法过程中,我们也认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是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目前从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在发展初期阶段和鼓励扶持背景下,严格分类管理时机还尚不成熟。

记者:为什么《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没有作明确规定?

答:《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配备与服务和运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并依法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对于服务人员配比问题,国外一般都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和服务协议等因素明确规定比例,国内也有个别省份地方立法明确规定养老机构配备护理人员的比例。在最初的立法过程中,参照地方的做法和实践经验,我们曾经对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配比作了规定,明确要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失能老年人的配比、与半失能老年人的配比、与其他老年人的配比。但是后来取消了。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养老机构千差万别,从全国层面难以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问题可以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去解决。

篇2:养老机构智能化应用

目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统计, 截止到2014 年末, 我国人口老龄化率达到15.5%, 约2.12 亿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1]。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和无法抗拒的社会事实。由此而来的养老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包办的养老机构, 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能, 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 且管理服务欠佳, 缺乏内在动力。为了优化养老机构的发展, 国家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 推进养老机构建设[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 号) 指出,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各地要根据城乡规划布局要求, 统筹考虑建设各类养老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对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 用于养老服务[3]。

1 养老机构引入PPP模式的优势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市场并不成熟, 供需失衡、资金不足、管理不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都成为了养老机构项目的常见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尝试引进PPP模式。

英国最早将PPP模式应用于交通、卫生、公共安全、国防、教育等工程领域。智利、葡萄牙、巴西等国家也先后成功将PPP模式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 并取得成功运营。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初积极开始探索发展PPP模式, 最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北京地铁四号线、深圳沙角电厂, 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主场馆等[4], 为探索PPP模式积累了经验。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于2014 年初正式开展, 旨在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发展模式, 丰富服务内容, 更好地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其试点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养老机构投资结构, 拓宽服务范围, 增加社会供给。例如, 浙江省通过4600 多万元资助资金吸引16 亿元社会资金投入, 建设养老床位2.4万张;安徽省合肥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久久夕阳红”多年来持续投入, 己在3 个城市兴办7 所老年公寓, 提供养老床位2000 多张[5]。可见, 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表明, PPP模式下社会资本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经验以及管理模式, 给养老机构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带来生机。社会资本可以完整的参与到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管理专业、责权利明确, 比传统模式更有效率。同时, PPP模式下社会资本在竞争压力和社会舆论的推动下, 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和影响力, 以及更好地获得政府的支持和实现盈利, 企业会集中精力提供优质服务, 采取更多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来改善服务;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 提供不同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 促进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的逐步优化, 有效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

另外, 基于现有的制度与机制养老机构很难有长足发展, 引入PPP模式可作为突破口, 在政府投入是养老机构建设经费主渠道的前提下, 通过PPP导向, 开拓非政府渠道, 并以此为契机, 重新审视各参与方所扮演的角色,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消除公私合作的潜在矛盾, 优化风险的分担结构, 给政府更大的弹性空间, 推动养老机构乃至养老产业的发展。

2 养老机构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本文参考学术界普遍认可的风险分类方法, 并与养老机构项目特点相结合, 将养老机构PPP项目风险分为三个层次:宏观风险、中观风险、微观风险, 建立风险因素集[6]。

2.1 宏观风险

宏观风险指外生风险, 即风险来源于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具体主要指国家、行业风险及自然风险, 如政治法律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气候条件等。从本质上说, 这些风险源于发生在项目的系统边界之外的风险事件, 穿过项目系统边界对项目本身及后期的运营产出产生影响[7]。在养老机构PPP项目的建设发展过程中, 还要考虑到相关法律政策、社会观念、市场需求等风险因素。本文将宏观风险分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五大类, 具体的风险因素如图1 所示。

2.2 中观风险

中观风险来源于项目本身, 风险事件及其后果在项目的系统边界内发生[7], 这些风险反映了PPP项目的实施情况, 本文按照项目的融资、设计、建设及运营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中观风险的识别, 如图2 所示。

2.3 微观风险

微观风险与项目各参与方相关, 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类合同关系发展变化所形成的风险, 也属于内生风险[7], 本文从合作方关系和第三方责任两方面进行风险识别。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源于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政府公共部门的利益多体现在社会效益的实现, 而社会资本参与方的行为完全由利润驱动, 双方关系协调不力, 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从而产生影响项目产出的风险事件, 具体风险因素如图3 所示。

3 养老机构PPP项目风险分担方案

项目风险分担的目标是使公私双方对分担方案的满意度达到最大, 使风险分配结果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后造成得损失以及风险管理成本, 使PPP项目对各方都具有吸引力, 任何一方都无须为另一方所没有解决好其自身应该承担的风险而付出代价。这就需要针对不同风险承担主体的风险承担能力, 建立与其相对应的风险分担机制从而使项目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结合PPP项目投资额巨大、建设及运营周期长、特许期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承担主体间关系复杂等特点, 在进行风险分担时应主要考虑风险由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风险成本最低、风险与收益对等、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几项原则。根据PPP项目风险分担原则, 将本文所识别的42种项目风险进行风险分配。

3.1 政府公共部门承担的风险

养老机构PPP项目面临的政治环境风险及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制度的稳定性, 而此类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公共部门, 社会资本方对于政策制度及法律的变动则无能为力, 同时政府也更有能力控制这种风险, 因此, 政治环境风险及法律风险应由政府部门承担。例如在特许期内如因政策调整、PPP相关法律变化等因素影响使PPP项目公司受到重大的经济损失时, 允许PPP项目公司合理提高收费标准或延长特许期。

社会环境风险中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观念、养老观念、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风险因素由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所决定, 也不属于社会资本参与方的可控范畴, 应由政府部门承担。

另外, 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 公共部门对于利率、养老消费能力有更好的预测及控制能力, 所以这类风险也应由公共部门来承担。

3.2 社会资本参与方承担的风险

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主要在于与项目本身相关的中观风险层面, 由于社会资本方在PPP项目建设管理方面更有经验, 而且在项目建设运营中的各种决策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所以对于项目在融资、设计、建设及运营各阶段的风险大多由社会资本方承担。例如融资成本高、设计不完善、建设运营成本超支、工程质量缺陷等风险因素。当然, 项目公司可以通过签订建设合同将建设风险向下分配给承建单位或分包单位, 减轻自身的风险压力。

另外, 在微观风险层面中社会资本参与者对项目各类关系的组织协调产生的风险应由自身承担, 而在与第三方关系中面临的分包商违约、劳资纠纷等风险也应有社会资本参与方承担。

3.3 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

对于通货膨胀风险, 私营部门可以通过与政府签订相应的特许协议或合同来分担风险, 例如可以在协议中规定相应的条款, 允许其按照通货膨胀率进行调价或延长特许经营期限, 因此通货膨胀风险一般由双方共同承担。关于养老项目融资困难风险, 除了应由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外, 还需要社会资本方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市场需求变化及公众满意度风险与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经营者提供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 因此, 这些风险都应由双方共同承担。

微观层面, 双方PPP模式的经验、权责分配不合理等风险因素很明显与公私双方都有相关关系, 所以也应由双方共同承担。最后, 自然环境风险属于各参与方都无法预测和控制, 包括不可抗力气候变化风险。一般比较常用的自然环境风险分担方法是通过支付保险费的方式把风险转移给有承担能力的保险公司;对于不能投保的不可抗力风险则由双方共同承担, 并在协议中规定分担方法。

4 结语

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管理能有效提高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资源利用率及资金使用效率, 拓宽融资渠道。而PPP合同是项目利益相关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不断竞争、不断妥协的结果, 需要满足公私双方的不同利益需求。因此, PPP模式在养老机构建设应用中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对处理好公私合作关系、完善我国的养老模式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从而提高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水平, 保障养老机构的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胡桂祥, 王倩.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应用条件分析[J].建筑经济, 2012, 02:101-104.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

[4]贾丽, 徐振宇.在养老服务业中推广应用PPP模式的风险与收益分配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4, 11:57-61, 140.

[5]王晖.PPP模式在云南省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视界, 2014, 36:177-178.

[6]Li, B., Akintoye, A., Edwards, P.J., et al.The allocation of risk in PPP/PFI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U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b, 23 (1) :25-35.

[7]何涛.基于PPP模式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合理化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8]任琦鹏, 杨青.PPP用于不同地域养老院的风险评价模型[J].工程管理学报, 2012, 04:45-49.

篇3:养老机构智能化应用

【摘要】随着北京市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成为了北京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建设是北京市经济建设是否能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传统的机构养老方式发展缓慢,社会资本能否参与到养老机构建设中,PPP融资模式或许是一种探索的方式。本文根据北京市当前的养老现状,将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困境进行研究分析,试图将PPP模式引入北京市养老机构建设,提出妥善解决养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PPP;融资模式

一、引言

北京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北京市养老化程度居于全国第二。截止2015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5万,占总人口的23.4%,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现在每天新增老龄人口超过400人,每年新增老年人达15万之多,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约占总人口的20%,户籍老年人口380万,占户籍人口的25%,呈现出老年人口绝对数大,比重大,发展速度快等特点。

随着北京市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养老成为了北京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013年国务院召开会议要求各省市根据实情,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由于人口结构和养老观念的转变,家庭和社会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养老机构的补充作用明显。北京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养老机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15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于北京市养老机构的现状及问题,研究PPP模式下养老机构建设的相关问题,对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建议。

二、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底,北京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410个,公办养老机构214个,民办养老机构196个,拥有床位10.93万个,每一百位老人拥有床位为3.8张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总体来说,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床位总量严重供给不足,并且入住率偏低仅40%。北京市养老机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排队待住

“服务好,价格低”是公办养老院的一大特色,当提出要住养老院住公办还是民营时,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公办的养老院,一个月的费用大概仅需2500元左右,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足以支付费用。住进公办养老院不仅使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而且也为子女减少了麻烦,能让子女放心,并且公办养老院正规,基础设施好,管理规范,服务态度好。但是公办养老院床位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现象严重,要入住北京城区的公办养老院至少需排队2-5年,“一床难求”,多数老人称自己等不起。

(二)民营养老院门可罗雀,望而却步

养老院属于福利性机构,收费本应该不高,但是民营养老院也属于盈利性机构,必须盈利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养老院建设成本较高,投资大,资金回收期较长,必须要提高价格来支付场地租金,电费水费,工作人员的工资等日常开支。尤其是在经营初期,为了快速的回收资本,企业一般都会采用高收费的价格战略,例如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最低价格一个月高达4000元。最贵的房间超过一万。而这是大多数家庭所承受不起的,老人的入住率往往较低。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八成分布在五环外,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位于五环以外的养老机构占比近80%,六环以外的数量就高达216家。在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上,五环以外有6.542万张,约占总数的83.4%;从区县看,昌平、朝阳和海淀在全市排名前三,东城最少,只有948张,仅占不到2%。

(四)服务质量差,需求不匹配

北京市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老人日常生活的要求,并且养老看护人员的素质都较低,缺乏具有医疗、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再者,北京市养老机构大都不是医养结合的模式,对老人只能实现平常的日常生活照顾,不能够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这是北京市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一个很大原因。

三、PPP模式应用于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建设势不可挡

PPP模式是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社会资本方建立伙伴关系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量,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PPP模式可作为发展公共基础事业的新途径,它不仅能够解决政府在养老机构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能够使参与方达到共赢的效果。

(一)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

养老服务业因其公益性较强的特性,一直以来都是政府财政支持,但是由于北京市的老龄化不断地加强,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迅速增大,北京市财政支出不足以支撑其发展。引进PPP融资模式能够引入私营企业参与到养老机构建设中,利用大量的闲散民间资本建设养老机构,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北京市养老机构供需不平的难题。

(二)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由于公共部门缺少提高组织内部运作和项目流程效率的动力,因此,政府在很多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建设和运营效率较低,这其中就包括养老机构的建设。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大多数是由国家财政出资,是事业单位的性质,其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意识较差,缺乏提高效率与压缩成本的动力。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引入PPP融资模式,使私营机构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中,私营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必定会从市场出发,设计出能满足于不同层次方面的养老需求,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解决“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的矛盾问题。

(三)政府为PPP养老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持

北京市养老机构建设引入PPP模式是大环境下的产物。近年来,我国关于支持PPP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呼声越来越高。 2015年2月,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提出利用 PPP 模式建设或发展养老机构,支持发展面向大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强调要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安排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市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合作。养老产业的法律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为PPP模式在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PPP模式下建设养老机构的思路及关键因素

政府部门和私营机构签订PPP 合同,形成以PPP项目公司为载体的长期合作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合作关系下,公共部门提供划拨土地,给予相应的政策以及价格、税费补贴等优惠政策,私营机构投入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由PPP 项目公司主导投资建设,形成共有产权的,面向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机构,并且由其负责运营与管理,老人支付费用进入居住。PPP模式下的养老机构并能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但有效地解决了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能化解政府资金不足的困境,还能使私营机构获利,达到“三赢”的局面。

将PPP模式引进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建设必将会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有效的解决北京市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但是PPP养老项目周期长,可供借鉴的经验少,法律法规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风险分担问题

PPP项目在运行中有很多风险,例如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等。养老机构服务是“福利化”性质的产业,政府在养老机构的提供中是主要负责人,起主导作用,是PPP养老项目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其应该承担更多的风险,而不是将风险过多的转移给私营机构。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过程中,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过大是社会资本参与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养老机构的建设前期投入资金量大,民营企业只有拿出自有资金和向银行贷款,而在银行贷款中,其融资难度风险也几乎全由私人部门承担;再如运营风险,一些政策规定的财政补贴经常不能及时到位,使得民办养老机构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面临破产。因此,应该秉承公平合理、责权利平衡的原则,风险承担者有控制风险的责任,也有控制风险、处置风险的权利,并保证其获得控制风险后的收益,最大限度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以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有效的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PPP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PPP项目融资涉及的主体较多,明晰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在PPP 项目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和项目公司、私营部门和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和承包商、运营商等等都要签订合同,项目投资前期需要签订合同、建设期需要签订合同、运营期更需要签订合同,合同是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实现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使PPP项目能够更好地运行。

(三)产权归属要明确

PPP项目的产权是一系列财产权利的综合,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PPP项目中,财产的这五项权利是可以互相分离的,所有权的权利主体是财产所有者,但是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权利主体有可能是非所有者。在PPP项目运行前一定要确定产品的归属权问题,防止未来产生产权纠纷。

五、结论

PPP融资模式是一种以参与各方“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将PPP融资模式引入北京市养老机构建设不仅为政府减轻预算压力和债务负担,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而且可以拓宽民间资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投资空间。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本文认为将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既是十分必要的也具备了初步应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幸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养老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C]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http://www.bjd.com.cn/zt/zw135/201605/20/t20160520_11022380.html.

[3] 孙焕焕,政企合作模式下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N社区的试点[D] 2015.

[4]《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

[5]《北京发布2015养老产业发展报告养老床位缺口近5万--公益--人民网》.

[6]http://gongyi.people.com.cn/n/2015/0527/c151132-27...

[7]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指导意见发布[J]中国勘察设计2015年.

篇4:养老机构智能化应用

一、智能家居概念

智能家居是人们的一种居住环境, 其以住宅为平台安装有智能家居系统, 实现家庭生活更加安全, 节能, 智能, 便利和舒适。以住宅为平台, 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智能家居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 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 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 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二、老年人的划分

根据老年人口年龄与健康水平统计数据比较, 国际上通常将老年人按年龄分为四类。60~64岁为健康活跃期;65~74岁为生活自理期;75~84岁为行动缓慢期;85岁以上为照料护理期。1990年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进行了调查, 日本老年人日常生活, 老年人身体状况随着年龄增长变化, 以及个人需求的充分认识, 将老年人身体功能水平的不同阶段作出了分类:第一阶段:能够跑步, 与普通人有相同的健康水平。第二阶段:可细分为两类, 第一类有容易被绊倒等衰老的征兆, 但步行不需要借助其他的东西;第二类需使用拐杖, 但能独立生活。第三阶段:步行困难, 但能使用轮椅活动。第四阶段:卧床或长期处于卧床状态。

三、老年人对住宅的功能需求

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对居住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衡量养老住宅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 深入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找出需求的共性, 从而有效利用现阶段智能化家居系统, 使居住环境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存需求。

老年人需要饮食起居, 因为单独居住, 而且行动不便, 体力下降, 希望有人照顾, 或者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二)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是我们最基本的需要。我们希望工作是安全的, 生活是稳定的。我们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级, 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 都会产生安全感的需求、自由的需求和对自己的保护的需求。而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在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 信息交流需求。

老年人活动空间虽小, 但无论现实中还是心理上仍然需要获取社会信息, 了解周围变化, 同时渴望与人交流。

(四) 区域活动需求。

由于离开工作后拥有大量空闲时间, 这就使得老年人生活重心转向家庭生活, 此时, 老年人需要培养新的生活乐趣, 需要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设施, 对于出行不便的老人, 渴望更多的户外活动。

四、智能化家居系统在养老住宅中的应用

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情况, 智能化家居系统在养老住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无线信号转发器的应用。

在智能建筑内可实现移动电话、传呼机信号转发的功能, 利用电话远程控制, 高加密 (电话识别) 多功能语音电话远程控制功能, 即使老人在外面也可通过手机, 固定电话来控制家中的空调和窗帘, 灯光电器, 使之进行开启和关闭状态, 设定某些产品的自启动时间, 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知道家中电路是否正常。既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作为儿女也可随时查看家用电器状态, 随时安全提示。

(二) 遥控家庭住处的电器。

使用遥控器来控制家中灯光、热水器、电动窗帘、饮水机、空调、智能微波炉、智能吸尘器、冰箱、电视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通过这支遥控器的显示屏可以在一楼 (或客厅) 来查询并显示出二楼 (或卧室) 灯光电器的开启关闭状态, 这种万能遥控器操作简单方便, 便于老人使用, 同时也免去老人到处寻找各种遥控器、学习不同遥控器使用方法的不便。

(三) 集中控制系统。

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在进门的玄关处就同时打开客厅, 餐厅和厨房的灯光, 尤其是在夜晚可以在卧室控制客厅和卫生间的灯光电器, 还可以查询其工作状态。随着年龄增长, 老人记忆力减退, 经常忘记自己是否关闭电器, 使用该功能, 就可以减少老人的劳动, 既方便又安全。

(四) 家庭安全预警系统。

非法进入、发生火警、漏水、漏气、紧急呼救等自动报警;通过感应设备, 当家中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自动通知物业安保, 拨打紧急求救电话。同时, 老人也可通过设备一键报警, 联系子女, 确保及时得到救助。

(五) 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直接透过局域网络或宽带网络, 使用浏览器 (如IE) , 进行远程影像监控, 语音通话。另外还支持远程PC机、本地SD卡存储, 移动侦测邮件传输、FTP传输, 对于家庭用远程影音拍摄与拍照更可达成专业的安全防护与乐趣。

(六) 空气调节系统。

有一种设备既不用整日去开窗 (有的卫生间是密闭的) , 可定时更换经过过滤的新鲜空气 (外面的空气经过过滤进来, 同时将屋内的浊气排出) , 还可以得知室内的空气质量 (屋内外可以安装类似烟雾报警器的电器) , 控制窗户和紫外线杀菌装置进行换气或杀菌, 此外根据外部天气的优劣适当加湿屋内空气和利用空调等设施对屋内进行升温。给老人创造一个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七) 指纹锁系统。

指纹锁系统具有三项独立开门方式:指纹、密码和机械钥匙, 安全方便。由于老人记忆力减退, 可能经常出门后忘记带家中的房门钥匙, 把备份钥匙放在儿女手中是很多老人的做法, 但是, 通常儿女工作很忙, 经常送钥匙会影响工作, 而且如果儿女工作单位距离老人住处比较远, 老人需要较多时间等待。这个时候使用指纹锁系统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老人可以通过指纹开门, 儿女也可在单位远程用手机或电话用密码实现开门。

(八) 音乐系统。

通过对包括客厅、卧室、厨房或卫生间等房间的布线, 实现使用1个或多个音源就在任何一间房子里都能听到美妙的背景音乐、老人喜好的故事、评书等。

(九) 娱乐系统。

利用智能电视上网播放来源于互联网上的海量音乐资源、影视资源、电视资源、游戏资源、信息资源等等。也可使用体感设备使老人足不出户也能进行有效的锻炼。

五、结语

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 本文在分析老年人特点及需求的前提下, 提出智能化家居系统在养老住宅中的应用, 力图令老年人得到更舒适安全便捷的生活条件。

摘要:本文简述了智能家居系统的概念, 分析了老年人各年龄段特点及需求, 在总结和研究城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及生活行为模式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智能化家居在养老住宅中的应用, 力图为尽可能多的老年人创造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智能家居,养老住宅,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 .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1

[2] .王立志.浅谈智能家居系统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优秀辅导员讲话稿下一篇:城市规划专业简历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