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的分类与写作

2024-04-18

决定的分类与写作(共8篇)

篇1:决定的分类与写作

决定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从决定的作用和目的划分,有知照性决定和指挥性决定。

1、知照性决定。

知照性决定最突出的特点是,除当事者(单位或个人)外,一般只要求下属单位和有关人员知道,不要求下属单位及有关人员承办和贯彻执行,有些决定在末尾有号召性语言,但没有执行的具体意见和要求,也属知照性决定。常用的知照性决定有:表彰决定、处分决定、机构设置的决定、人事决定和具体事项的决定等。这些决定在写作方法上要求开门见山,直陈直述,篇段合一或只写两三个自然段;不分条目,篇幅简短,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精练,语言规范,表述准确。

在公文格式上,知照性决定应有的格式不能省略,应有的要素一项也不能少。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与“决定”组成。成文日期,包括做出决定的日期与会议通过的日期,一般加圆括号居中标注在标题之下。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中,所有公文都要加益印章。因此,在标题之下不标注成文日期,应在正文之后署名(行政机关的公文一般不署名),在署名之下标注成文日期,然后加盖印章。“决定”公文在正文之前不标注主送机关,在正文之后或正文之下成文日期的下一行标注印发传达范围。由于不同类型的知照性决定的内容不同其正文的写作方法亦不相同。

(1)表彰决定。正文由表彰对象、表彰缘由(一般是贡献大、成绩突出)、作出表彰决定的机关、决定的内容组成。其中,决定的内容包括表彰奖励的等次(给予何种奖励)、希望与号召。整个篇幅很短,可作一个自然段,也可作两个自然段。应注意表彰决定的政策性、办理程序规范性和奖励等次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做到手续齐全,奖励等次具体明确,无歧义和无模糊的奖励等次,以便于办理和执行。

(2)处分决定。正文由何人、何事、何错误(即处分的对象因什么问题犯有什么错误)、处分的政策依据、决定内容组成。处分干部(人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做到定性准确,处分恰当,手续齐全,达到教育和挽救干部(人员)的目的。在写法上要注意每一个字、词的正确运用,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做到无懈可击。

(3)机构设置决定。国家管理的机构设置问题,均由机构编制部门管理。正文由机构设置的缘由、依据、编制数、职责任务等组成。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练,篇幅简短。由于文秘使用的变化,不少地方机构设置的事项,用通知发布或用复函答复。

(4)人事决定。人员岗位的变动和干部职务任免,均属人事决定。正文由决定的缘由、决定事项两部分组成,缘由包括作出人事决定的机关、理由;决定的事项包括人员岗位的轮换、干部职务的任免等内容。做到文字简练,一目了然。在党政机关,干部任免一般用通知发布。

(5)具体事项的决定。是指处理突发事件、临时性的组织措施和安定民心的措施等,采取强制性措施,需要发布决定。正文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写作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要求做到结构严谨而生动,语言流畅而含有威严,内容完整而简洁,表述准确,态度鲜明,措施有力,格式规范。

2、指挥性决定。

指挥性决定最突出的特点是:需下属单位和有关人员承办和坚决贯彻执行。常用的指挥性决定有:规定性、规范性决定,指导性、指示性决定,处理问题的决定和重要行动的决定。指挥性决定一般篇幅较长。说理透彻,措施具体,也有篇幅简短的,均具有指令性和指导作用。

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决定的主题与“决定”组成,要求做到标题简练,主题鲜明,文题一致。

正文由决定的理由、决定的内容组成。决定的理由在决定的开头部分,阐述决定的根据、背景,要用概括性语言,达到文字精练恰当,表述准确清楚。在决定理由之后,常用“特作如下决定”、“现决定如下”等承启语,过渡到决定内容部分。决定的内容是指挥性决定的核心,应阐明决定事项的意义、具体内容、落实措施、解决办法、执行要求与保障措施等。对内容较多的决定,可分条陈述,做到用语准确,文字简练,语气肯定。执行要求与保障措施,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决定在内容部分已有执行要求,有的决定专列一段或一个部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就执行决定提出具体的要求。不论何种决定,其写作方法不同的是正文部分,其他部分的写作方法、要求均相同。

(1)规定性、规范性决定。这类决定的正文,一般篇幅较长,结构严谨,内容完整全面,操作性很强。它虽不是法规性文件,但又接近法规性文件(如法令、规则、条令等)。它由开头部分和决定内容两大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包括行文的缘由、依据、目的和过渡句。行文的缘由要有针对姓,对本辖区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概括,行文的依据是上级机关的文件精神、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之有据,气势磅礴,如高屋建瓴;行文的目的要明确,准确地体现公文的主题。然后以过渡句承上启下。

决定的内容,包括开展某项工作的意义、决定的具体事项和保障措施(执行要求)三个部分。其中,意义部分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准确地阐述决定事项的内涵及其地位与作用。决定的事项可分成若干部分,与意义部分平衡布局,写完一个内容,再写另一个内容,要求内容完整具体,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涵盖范围广,操作性强;用决断性语言,文字精练,表述准确,无懈可击,能起到解惑释疑和激励作用。保障措施包括如何加强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协调配合等内容,作最后一个部分。有的决定可在保障措施之后另加一个自然段或一句话,对如何汇报贯彻落实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正文写完,全文自然结束。

(2)指导性、指示性决定。这类决定的正文,一般篇幅不长,由决定的理由、内容和保障措施组成。对于语言文字结构和各部分的写作基本要求等,与规定性、规范性决定的要求相同,不同之处是,它的内容着重从宏规性、政策性、指导性等方面着手,对某项工作不作具体的规定,只提出方向性、原则性要求,给下级机关以自主权和创造性工作的空间,以充分发挥下级机关的聪明才智,把上级机关的决定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创新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3)处理问题的决定。这类决定的正文,由某问题的产生及原因、决定的内容组成。陈述问题产生的过程,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用概括性语言进行归纳表述,抓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切中要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要中肯、贴切、实事求是。只有把情况、原因弄清楚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决定的内容部分,包括对问题的定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吸取的教训、对下级机关和人员的要求四个部分。要求做到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应认真吸取的教训源于事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预防性。对下级机关和人员的要求具体实在,切实可行。

(4)重要行动的决定。这类决定使用广泛,包括进行重大的行动和开展重要活动的决定两大类。

开展重大行动的决定的正文,由缘由、意义、具体部署和执行要求组成。缘由包括开展重大行动的依据、目的等内容。意义部分应回答是什么样的重大行动及其地位、作用;语言要简洁有力,富有感召力和激励作用,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具体部署即决定的内容,由指导思想或目标任务、具体措施组成,要求具体实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执行要求包括如何加强领导、服从统一指挥、摘好协调配合、改进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等内容,应做到明确、具体,规范。

开展重要活动的决定,首先要区别活动的内容和写作要求与方法。比如,关于开展向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学习活动的决定,包括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基本情况、优秀事迹、决定内容。基本情况,是反映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基本特征的典型情况、最有代表性的情况和重要情况。比如,是个什么样的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曾获得什么样的重大奖励。优秀事迹,要对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的整个事迹作出高度的概括,把其最优秀、最典型、最感人、最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事迹写出来。在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即一个观点,一个具体事例。如果只因某一突出的英勇事迹而受表彰并开展学习活动的,用概括性语言,重点写好这一事迹,不要拘宜于具体的情节、过程,同时,对其一贯的表现作简要的介绍,以衬托其先进性。因为,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不是偶然现象。优秀事迹写完之后,另起一段,对其优秀事迹作肯定性的总结性评价。接着写决定内容,包括决定的目的、授予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什么奖励、向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学习的内容、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的内容,既要实事求是,从优秀事迹出发,概括出学习的内容,又要有思想性、针对性、普遍性和指导性。如何开展学习活动,主要给下级单位和个人提出要求、发出号召等。这种决定一般只写千字左右,其语言文字的要求与其他决定相同。开展其他重要活动的决定的写作方法、要求等,与开展重大活动决定的写作方法、要求相同。

篇2:决定的分类与写作

通知由标题、主送机关名称、正文、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发传达范围组成。其中,正文,一般有开头部分与主体部分;印发传达范围根据传达贯彻的需要标注。其他格式要素按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标注(下同)。

1.批示性通知。

批示性通知,是指领导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所使用的通知。这类公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文种。“通知”为第一文种,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文种是第二文种。这类通知一般要有对所批转、转发的公文的意见或评价,并分别情况写明批转、转发的目的。需要下级机关执行的,根据情况分别写明“请遵照执行”、“请参照执行”、“请研究执行”、“请认真贯彻执行”、“请紧密

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等。有的批转、转发性通知,不仅要写明批转、转发的目的和要求,还要写明具体的指示性意见,以提高下级机关对某项工作的认识,达到统一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遵照执行的目的。有的批示性通知的篇幅很短,只有一句话,结构比较简单。批示性通知一般要写得精练、简明,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在被批转、转发的公文前面,与被批转、转发的公文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公文。

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被批转的公文标题与“通知”组成。例如:《x

x

x(发文机关名称)关于批转(或转发)(x

x

x

x

x规定(或意见、报告等)的通知》。行政机关的批示性通知的标题,除批转、转发的公文是法规性公文外,不用书名号。

正文。有两种写法。从结构上看,段落不同,其写作方法亦不同。

①只有一个自然段的。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包括被批转或转发的公文标题、批准机关、对贯彻执行的要求三个部分。其中,贯彻执行的要求,必须根据公文的具体情况确定。比如,批转需要下级机关认真贯彻执行的公文,没有讨论的余地,采用明确的肯定的语言,准确地阐明态度与要求;对于新的探索性的工作,上级机关提出工作的指导方针、原则与宏观要求,要求下

级机关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贯彻执行。例如:

“《x

x

x

x

x报告》已经x

x

x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的。除第一个自然段与上述写法相同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写明具体的指示性意见,包括对某工作的定性、做好某工作的意义和对贯彻执行的要求等,以提高下级机关对某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抓落实。

发文机关名称和成文日期标注在正文之后,对传达贯彻另有要求的,在印发传达范围处予以说明。

2.指示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是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就某项工作有所指示和安排,根据公文内容不宜用命令、指示、决定等文种,只能用通知。这种通知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自由,既没有“命令”那么多手续,也没有“指示”那么抽象、宏观,更没有“决定”那么严肃、庄重,但其法定效力是一样的,都是要贯彻执行的。

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与“通知”组成。

正文。由开头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开头部分,以精练的文字写出某项工作的定义、工作进展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有的阐明发文的目的、依据和任务,然后以一个过渡句

承上启下,比如:“特通知如下”、“现就做好x

x

x工作,特作如下通知”等。主体部分,即通知的内容。这部分由开头部分的过渡语领起,开门见山,开头就写通知的内容。内容较多的,加序数分项(条)撰写。其内容,一般由做好某项工作的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措施(如何去做)、保障措施(如何确保具体措施的实施)三大部分组成。意义部分要从政治的高度、“三个代表”的高度和全局出发,立意要高,视野要广,写得精炼、准确。具体措施,可分作几条或几个部分,与意义部分并列。对于具体问题的处理,要提出处理问题的原则、具体措施、办法等。保障措施,一般是指如何加强领导,部门如何配合,如何加大投入和加强队伍建设等。指示性通知一般不单独结尾,正文写完,自然结束。

这类通知,要写得具体、生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文字要通畅、简练,语言要平实、明快,准确地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使人们一看就懂,易于贯彻执行。其他格式要求与批示性通知及通知的一般要求相同。

3.法规性通知。

篇3:决定的分类与写作

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一“目标/结果”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卢姆。1956年,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 到1966年的十年内,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初步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20世纪后半叶这50年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著作至少被翻译成22种文字。其间不断有人修订完善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最正式的修订工作是由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 (Anderson, L.W.)领衔的学术团队完成的。他们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 在2001年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修订版采用了“知识” 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 知识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 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认知过程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各自内部还有诸多亚类。其中,“知识” 主要用名词表达,“认知过程”主要用动词表达。《修订版》特别强调学习目标的基本表达式就是 “动词+名词”。

在教育领域专注目标分类并取得有效成果的教育心理学家除了布卢姆以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霍恩斯坦、马扎诺、彼格斯等。他们都强调学习要分不同领域、不同水平,不同领域、不同水平对表达的动词有不同的要求。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吸收了各家之长, 并结合国情,提出了自己的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分类。现将中外主要学习领域、水平分类比较如下,参见下表 :

从上表呈现内容可以得出我国新课程标准关于“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及其“目标动词”的三点认识 :

1.新课标主要划分出两个学习领域

我国新课程汲取了当代西方经典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将学习领域主要分为“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两个部分。“认知领域” 包含“知识”和“技能”两个部分,“情感领域”包含“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部分。在这种二级划分的基础上, 新课程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朱慕菊和钟启泉在解读新课标的时候,都是将“知识与技能”分出两个亚类,各自设置学习水平。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亚类处理有着不同的看法,朱慕菊保持情感领域下的两个亚类,“过程与方法”没有设置学习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设两个层级的学习水平 ;钟启泉则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没有再分亚类,共同设置了三个学习水平。

2.每个学习领域都有递进的三个学习水平

在认知领域,布卢姆分类学(修订版) 细分出六个递进的学习水平,马扎诺分出四个递进的学习水平,霍恩斯坦则分出五个递进的学习水平。我国新课程在认知领域分出“知识”和“技能”两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各自细分出三个递进的学习水平,分别是“了解”“理解”“应用”和“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在情感领域,研究比较成熟的属于霍恩斯坦,他将情感领域的学习分为递进的五个层次。我国新课程在情感领域学习方面研究有所拓展,比较成熟的是钟启泉等的分类,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情感领域,内部分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个层次。

3.每种学习水平都有若干表达不同学习结果的目标动词

为了具体表达学习水平,新课程在各个学习水平下都列举了许多“行为动词”。高中数学、初高中物理、初高中生物、高中化学、 高中技术、高中艺术、高中日语等学科课程标准还对其各自使用的“行为动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或说明。从国际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发展史来看,比较成熟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研究,代表观点就是安德森主持的布卢姆目标分类修订版中提出的“二维分类表”。这个表中详细考察了学习认知的六个层次发展过程,对每个过程内部的状态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精选了一系列“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目标动词,谓之“行为动词”。但是,《分类学(修订版)》是对布卢姆 “认知领域”分类学的修订,没有对《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心因动作领域目标分类》两本书进行修订,也没有在《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融合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分类知识。 因此,“行为动词”之称完全源于对认知领域的划分。我国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划分得都比较完备,关于目标动词,沿用了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的称呼,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引起了一些质疑。实际上,认知领域主要是“行为动词”,而情感领域则主要是“心理动词”。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心理动词则难以观察、测量、 评价。鉴于此,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在涉及核心动词的时候, 就使用了“目标动词”这个概念。用“目标动词”取代“行为动词”这种做法值得我们采纳。

在教学实践中,一个目标动词的忽视、 误解,便会造成课标价值的失落、偏离。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经过10年的实践,于2011年颁布了修订稿 ;普通高中的修订工作目前也在紧张地进行中。课标编写组在义务教育修订版解读中总结了10年课标实施的五大问题 :1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 ;2“对话” 的形式主义倾向 ;3综合性学习目标难以落实 ;4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读书与写字 ;5教师的语文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五大问题每一条都关系写作教学,其中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与“教师素质”上。“教学目标”问题就是目标动词的问题。五大问题第一条就是“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为什么会“膨胀”?因为目标动词不清,一线教师只得自由理解 ;为什么会“简化”?也因为目标动词不清,无法操作只好“追求及时性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应试的各种模板技巧。比对修订版与实验稿,我们发现写作教学目标动词几乎没有变化,因此,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单一哲学取向的教学论思想导致所选目标动词模糊,实际教学难以落实。

当前,国内外存在多种多样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理论,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依据哲学和经验总结所提出的理论,称为哲学取向的教学论 ;另一类是依据科学心理学, 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和实证研究所提出的理论, 称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哲学取向的教学论能对教育实践提供一般的原则性指导,许多论述反映了教育与教学规律,及时反映社会需要。但是,它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许多概念未经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原理含糊不清 ;二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地具体指导教学实践 ;三是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慢。同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相比,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如下优点 :第一,它的概念一般经过严格定义,这些概念构成的原理含义清晰 ;第二,学习论是描述式的,而教学论是处方式的,它明确告诉教师做什么和如何做,可操作性强 ;第三,用这样的理论培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相对较快。

实践证明,广大教师普遍欢迎新课改的理念,但是,实践中最大的苦恼就是新课标缺乏“操作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在修订与审议工作说明中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为此,课标编写组在修订版解读中多次表态,修订的工作追求“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增强可操作性”, “努力使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安排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积极追求改善但是事实上依然如故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依据单一的哲学取向的教学论。 纵观语文新课标,目标动词普遍是模糊的, 没有区分度。即使加上动词的对象、条件, 我们也没有办法“操作”。这方面,课标组选择了“认知+情感”的表达式,“学写”“力求”“进一步提高”等都增加了“梯度感”, 但是,由于缺乏概念的界定与分厘,仍然无法有效落实。

第二,“知识”与“技能”诸多目标动词概念不够清晰,导致实际教学无法操作。

鉴于人类对世界和人自身认识的局限, 诸多学习问题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例如先天智力的问题,情感学习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界对情感领域的目标动词研究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新课标大力倡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发了这一领域的三级学习水平,颇有创意。因此,目前关于情感领域的目标动词不宜追求“操作性”。但是,当前国际教育心理学界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明显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这方面的借鉴还略显滞后。

认知领域目标缺乏“操作性”,集中体现在“知识”和“技能”各个学习水平层级目标动词缺乏界定与分厘。以技能领域的“写 (表达)”为例,这是一个“迁移”层次的学习目标,是技能中的最高目标,也是写作教学最核心的目标,在两份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多达21次。但是,21个“写(表达)”, 无论出现在哪一个学段,几乎没有可见的层次差别。

有专家指出,在制定和表述课程目标时,要尽可能避免通篇只使用少数几个行为动词。 因为这样一来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相对来讲比较差, 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变得单一和呆板,考试和评价很难把握一个明确的尺度。这也是长期以来教学大纲所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 在长期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设计中, 比较缺少明确的目标意识, 往往只使用了解(知道)、理解、掌握、运用等少数内省性的动词,至于这些动词究竟是什么含义和要求,没有明确的界定,使得课程编制人员、教学人员和考试编制人员在课程目标和学习水平要求上的理解常常大相径庭。由于这些动词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和考试评价时都只能进行猜测, 特别是教学人员和考试出题人员在课程目标的理解上的差异, 导致教学在难度上往往大大超过了课程目标的要求,从而走向了繁、难、偏、旧。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在课程目标中表述学习水平要求时,行为动词的选用要尽可能丰富、具体和准确,并且具有理解上的一致性。这一点,首先就要在认知领域的“知识”、“技能”这样有研究基础的领域先行解决,负责,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实践依然是充斥着混乱现象,教师普遍不作为,或者只走“应试”的“假大空”模式。

第三,同一学习水平下的目标动词缺乏连续性、发展性,造成学段间教学的脱节。

尽管课标编写组已经注意了学段素养养成的连续性,但是,十二年基础教育,在语文写作部分课标目标要求上有着明显的脱节。这种脱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隐性上的,诸多目标动词含义模糊宽广,致使学段素养要求缺乏区分度 ;二是显性上的,同一学习水平下的目标动词缺乏连续性、发展性。隐性上的上文已经提及,下面重点分析显性层面的脱节。

知识领域的“了解”层。“留心观察”作为一个认知过程的基础性知识,在写作教学课标目标动词中只集中出现在第一学段,其他学段再也没有专门提及。

知识领域的“理解”层。两份新课标理解层只有一个“积累”。第一、二学段没有 “积累”的要求,第三、四学段以及高中必修部分的“积累”都指向“写作素材”,没有发展性和区分度,高中部分在选修中有一个 “积累创作素材”的目标。

知识领域的“应用”层。知识领域的 “理解”、“应用”两个学习层次显然是从布卢姆分类法认知过程的“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借鉴而来,这说明新课标的“知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陈述性知识”,已经涉及到“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但是,正如上文分析指出,因为没有对新的“知识” 与“技能”进行具体科学的分厘,从而导致概念不清。这在“理解”“应用”两个层次中有明显的表现。两份新课标“应用”层面的目标动词除了第一学段外,每一个学段都有。 但是集中在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个目标动词上。除去“使用”,课标写作部分知识领域非常重要的“应用”层就是断裂的。

技能领域的“模仿”层。就认知领域而言,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技能。因此,课程标准目标动词也集中在“技能”领域。“技能” 领域三个学习水平层次,“模仿”是基础,这个分类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遗憾的是, 课标写作部分对“模仿”缺乏研究,不仅呈现出来的目标动词清晰度不足,在这一学习水平的学段上也是断裂的。是不是“模仿” 只在小学低中学段需要?中学阶段是不是只有“缩写”、“扩写”、“改写”的“模仿”类型要求,而且只在初中完成?这些都需要作认真的研究才能呈现结论。

技能领域的“独立操作”层。“独立操作” 技能是“模仿”到“迁移”的重要过渡。这种技能不只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语言表达技能也非常重要。但是,两份新课标写作部分这个层次的学习技能非常单薄,只在小学高年级有一个“分段表述”的“表述”动词,此外就是部分学段关于“应用文”的体式要求。

技能领域的“迁移”层。“迁移”是写作技能之核心技能,最需要深入研究。上文分析“知识”“技能”概念不清的时候已经作了分析。这一核心技能的概念不清,缺乏合理、有梯度的分离,是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缺乏连续性、发展性的、学段分离的根本原因。

篇4:写作教学的分类教学

[关键词]优良型;中间型;后进型;优秀型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秀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記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曾经有好几个学生升学后成了高一级学校文学社的主要负责人。2000年春季,我所教的初一的几个学生竞无师自通的写出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来,叫我校的许多老师惊讶不已。这些正是我对优秀型学生采用了上面两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结果。

二、优良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2001年春季,我校举行了作文比赛,要求每班选出三名代表参加,在初二年级二十一名选手中,选前十名进行奖励,结果我派出的六名选手全部获奖,分别排在第二、三、四、六、七、十名的位置,在这些学生中,有二名是新培养出来的新秀。这一事实说明,语文老师发现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是何等重要。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像无知的“饲马者”那样,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三、中间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四、后进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篇5:会议纪要的分类与写作

会议纪要的发布形式有三种:一是用专用版头印发;二是用通用版头印发;三是用其他形式印发。会议纪要的种类较多,会议纪要的写法大同小异,都要做到开门见山,实事求是,对问题的处理恰当,表述准确,观点鲜明,语言生动,文字简练,格式规范。

会议纪要一般由会议纪要的版头、发文字号、标题、成文日期、正文、参加会议人员、发送(收文)单位等部分组成。

版头。会议纪要一般用会议纪要的专用版头印发,很少用通用版头和其他形式印发。其专用版头,根据会议纪要的分类确定版头形式。在党的机关,常用的会议纪要分类及版头有:“中共xx常委会议纪要“、“中共xx委员会会议纪要”、“中共xx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在行政机关,常用的会议纪要分类及版头有:“xx人民政府办公会议纪要”、“xx人民政府x长会议纪要”,“xxx办公会议纪要”等。其字体大小,与通用的版头(发文机关标识)制作标准相同。

发文字号。是指会议纪要的发文字号,由纪要类别、年份及顺序号组成,纪要类别又由组织机构所在地方代字、机构与会议简称、“纪要”三部分组成,比如,“x常会纪要[XX]4号”。用会议纪要专用版头印发的会议纪要,也可以省略纪要类别,比如“[XX]36次”,因为版头是专用的,不会发生歧义。需要引用时,连版头与发文字号一起引用。

标题。会议纪要的标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会议纪要”前加会议主题,比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会议纪要》。这种标题,适用于联席会议纪要、二是“纪要”前加会议名称,比如《xx人民政府第8次办公会议纪要》。这种标题,适用于机关、单位独立召开的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一般情况下,用专用版头印发的会议纪要,没有标题,在横隔线之下空两行直接撰写正文。

成文日期。会议纪要有标题的,须标注成文日期,居中标注在标题之下;无标题的,不标注成文日期。

正文。一般有开头、主体两个部分,有的还有结尾部分。

开头部分。简明扼要地撰写会议的概况,主要包括会议的目的、主题、召集单位及主持人,会议时间、地点、参加单位及参加人员,会议就什么问题进行了讨论,哪些领导干部到会并在会议上讲了活、发了言或进行了总结,会议的效果等。然后以过渡语“会议议定了以下事项”承上启下。

主体部分。撰写会议研究的问题、讨论的意见、议定的事项或作出的决定等。议定的事项包括对会议研究问题的处理意见、今后的工作任务及实施措施和要求等。

主体部分是会议纪要的核心,在撰写之前,要认真地做好会议记录,作为撰写会议纪要的依据。要根据会议的内容,认真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提炼和加工整理,把会议的主要精神和成果反映出来。其结构安排有四种方法:①按会议研究的内容(问题)的顺序撰写,逐个说明会议研究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和作出的决定等。这种方法符合综合性会议的会议纪要,一个一个问题分开写明、写清为止。②把会议研究的内容(问题)归纳分类,然后分项撰写。这种方法符合重要的座谈会、学术会议、研讨会和会议内容比较复杂的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③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写。这种方法符合专题或专门性会议的会议纪要。一般包括对过去工作的评价、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对未来工作的总要求和总任务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④按专题分项进行撰写。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具体工作的会议纪要,即会议研究的议题所涉及的事项要一一交待清楚,包括对研究事项的定性和处理意见等。每一个部分或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可以用序数,也可以用冠以会议纪要的专用开头语,比如,“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决定”、“会议指出”、“大家提出”等。

结尾部分。一般包括提出希望、号召和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全局性、综合性的会议纪要可写结尾部分;一般的会议纪要,主体部分写完,正文自然结束,没有结尾部分。

会议纪要的正文部分撰写,还应做到以下四点:①中心突出。各类会议的纪要,都要做到中心突出,抓住会议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形成会议纪要的中心和要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但不能对会议解决的问题、议定的事项有遗漏。②方法得当。起草会议纪要的同志要亲自参加会议,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详细地占有材料。要注意记录正确的意见和结论性、表态性、议决性、总结性发言,将正确的意见、议决性意见写人纪要之中。对于有分歧的意见,除学术性会议纪要、务虚性会议纪要外,不能写入会议纪要之中。③结构严谨。正文部分的布局要合理,层次清楚,并做到条理化、理论化。一个部分的内容写完之后,再写另一个部分的内容,做到文题一致,逻辑严密。④实事求是。会议纪要要忠实于会议的内容,不能违背会议的内容随心所欲地增减或更换内容,不能把与会人员个人的观点写进会议纪要,更不能把记录人员或起草人员的意见写进会议纪要。对于不正确的意见、未确定的意见不能写进会议纪要。

参加会议的人员。在通用版头发布的会议纪要中,参加会议的单位及人员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撰写;在专用版头发布的会议纪要中,参加会议人员在正文之后一一写明,纵向排列,包括“出席人、缺席人、列席人、主持人、记录人”。人员的姓名要用全称。

篇6:决定的写作

一、决定用途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决定“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二、适用范围

决定的发文机关与适用范围没有特定限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只要在权限范围内,对于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及决策,都可以适用决定行文。

三、决定分类

1.法规性决定

法规性决定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或具有相应职权的政府机关制定、修订和发布施行的法规性文件或行政法规。如《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售出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

2.政策性决定

政策性决定是用于进行政策交代或政策引导,或直接规定重大方针政策的文件,对全局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批准性决定

批准性决定是主要用于国家机关批准或修改某些具有立法意义的文件的决定。如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清理地方性法规情况报告的决定》。

4.部署性决定

部署性决定是用于党和国家机关为部署所属全局工作,或采取某种重大举措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

5.知照性决定

知照性决定是用于将重要事项、重要工作安排或对某一重要问题的主张、态度或解决结果告知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文件,而不需要首问单位及人员具体进行什么工作。如《国务院关于第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7]33号)。

6.奖惩性决定

奖惩性决定是用于对重要人物、单位、事项进行褒奖或惩处的决定。如《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公安机关先进模范集体的决定》(国发[2012]16号)。

四、特点说明

1.权威性

决定虽然没有命令那样浓重的强制色彩,但也是一种权威性很强的下行文。决定的制发旨在对下级机关的工作提出重要意见,是上级机关经过重要会议或领导班子研究通过后,对所辖范围内的工作所做的安排,具有明确方向的作用。决定一经发布,就对受文单位包括个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遵照执行。

2.指挥性

决定在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时,同时也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要求受文单位依照执行,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3.全局性

决定一般不是向某一个具体单位发出的,行文对象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由于决定所涉及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都有全局性的意义,都是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即使是地方政府发布的决定,也必然会涉及本地的全局性工作。

五、决定要素解读

决定通常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等格式要素组成。1.标题

决定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形式:

(1)发文事由+文种。这类决定有正式文头下达,为避免重复,标题一般只由“发文事由+文种”组成,发文机关和日期均需签于文后。如《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2)发文机关+发文事由+文种。这类决定是常见的普发性决定,由于没有文头而要求完整式标题,如《国务院关于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2.主送机关

决定属于重要的下行文种,需要写明收文机关名称。如《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的主送机关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没有特定收文对象的决定,则不需要写主送机关。

3.正文

决定的正文需要写明两项内容:决定的依据和内容。根据决定种类的不同,决定的正文有三种结构模式:

(1)基本型。即“原因+决定事项”。首先是简要说明决定的原因、目的或依据,接着阐述决定内容,以行文目的为重点。决定事项较少时,可紧接着在原因之后写出决定事项,前后两个部分基本属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奖惩性决定大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决定事项较多时,为确保条理清楚,便于阅读和执行,可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阐述决定事项。

(2)三段型。即“原因+决定事项+号召”。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增加发出号召或提出实施要求的部分。

(3)直叙型。行文起笔入题,直接阐述决定事项。如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549号令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开篇即入题的写法:“国务院决定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二、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

4.落款 一般决定在落款处注明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经过会议讨论通过的决定,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采用“题注”的形式,在公文标题之下的小括号内表明。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标题下表明了:“(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六、注意事项

要特别注意“决定”和“决议”的区别。

在公文中,“决定”和“决议”是近似文种,在写作实践中需要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一是形成程序有所不同。按规定,决议的形成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而决定,虽然有时也要经过会议讨论通过,但更多时候是由发文机关领导人签发生效执行的,没有规定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

二是发布名义不同。决议都以会议名义发布,通过决议的会议就是决议的发布名义;决定更多是以机关名义发布,发文机关就是决定的法定作者。

三是内容有所不同。决议涉及的内容原则性、理论性较强,并且主要着眼于针对以往活动或事件做出结论性意见;决定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具体,实践性更强一些,而且主要着眼于针对今后事项作出决断,重在执行。

篇7:决定的分类与写作

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才工作,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理念。首先,决定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推进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和检验人才工作的根本标准。决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阐述了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人才是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力量。这些观点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工作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思路、新阶段。第二,决定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回答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元化的情况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组成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以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决定对人才的概念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新定义,鼓励人人都要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人人都可以成才,从而把每个人才的价值汇成社会进步的滚滚洪流。第三,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决定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全文,并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在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还是第一次。决定精神告诉我们,人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把人才真正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二是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价值应有的个人追求;三是不断提高人才的政治道德、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的基本素质,不仅要把人才作为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的“工具”,更要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定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尊重个人禀赋,并为他们创造理解信任的社会环境、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这些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决定》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了人才工作的历史经验,提出人才工作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并要求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强调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改革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这些理论观点,是对人才工作指导思想的升华和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体现了人才工作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要求,是人才工作的思想论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所以,决定要求人才工作一定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做好各项人才工作和各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全面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行业之间、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人才开发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建立一种能促进人才持续发展的环境和优良传统能传承发展的机制制度,形成人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

(三)工作领导的新格局

关于人才工作的领导问题,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提过党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去年组织部长会议上首先提出党管人才,但把党管人才原则写进中央的决定还是第一次,具有重大的意义。决定对党管人才原则的背景、涵义、管理内容作了具体全面的阐述。时代背景就是当前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也是进一步落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确保人才工作正确方向的客观需要。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党管人才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正确处理好“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的关系、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

(四)人才概念的新定位

篇8:英语考试写作常见语法错误分类

1. 句子成分残缺不全

We always working till late at night before taking exams. (误)

We are always working/We always work till late at night before taking exams (正)

We should read books may be useful to us. (误)

We should read books which may be useful to us. (正)

2. 句子成分多余

This test is end, but there is another test is waiting for you. (误)

One test ends, but another is waiting for you. (正)

The driver of the red car was died on the spot. (误)

The driver of the red car died on the spot. (正)

3. 主谓不一致

Someone/Somebody think that reading should be selective. (误)

Some think that reading should be selective (正)

My sister go to the cinema at least once a week. (误)

My sister goes to the cinema at least once a week. (正)

4. 动词时态、语态的误用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re are not so many cars on the street. (误)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re were not so many vehicles on the street. (正)

We have little time to read some books which we interest. (误)

We have little time to read some books in which we are interested. (正)

I am a student who has studying in the college for two years. (误)

I have been studying in the college for two years (正)

5. 词类混淆

It is my point that reading must be selectively (误)

In my opinion, reading must be selective. (正)

Honest is so important for everyperson. (误)

Honesty is so important for everyone. (正)

The old man was hit by a car when he across the street. (误)

The old man was hit by a car when he was crossing the street. (正)

6. 名词可数与不可数的误用

Too much tests are disadvantage for students’study. (误)

Too many tests are disadvantageous to students. (正)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are under various pressures (误)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are under various kinds of pressure. (正)

7. 动词及物与不及物的误用

The traffic accident was taken place at the junction of two highways. (误)

The traffic accident took place at the junction of two highways. (正)

Because of hi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e boss rose his salary. (误)

Because of hi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he boss raised his salary. (正)

8. 介词to和不定式符号的混淆

Too many tests will do harm to cultivate our independent thinking. (误)

Too many tests will do harm to the cultivation of our independent thinking. (正)

All these contributed to solve the serious problem. (误)

All these contributed to the solution to the serious problem. (正)

9. 情态动词的误用

It may not good to our health. (误)

It may be not good to our health. (正)

They should spent much time. (误)

They should spend much time. (正)

1 0. There be句型的误用

There exists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being dishonest. (误)

There exist/arise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being dishonest. (正)

There are many way to solve the tuition and fees of college education. (误)

There are many ways to raise the money for the tuition and fees for college education. (正)

1 1. 动宾搭配不当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 and mak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误)

We must pay attention and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正)

It also may help you to make success. (误)

It may also help you succeed/obtain your goal (正)

1 2. 根据中文逐字硬译

If someone's family situation is not well, he can apply for loan to bank. (误)

If one's family is not well off, he can apply to the bank for a loan. (正)

Let alone touch the outside world of campus keep a good body health (误)

Let alone get in touch with the world outside of the campus/keep fit (正)

上面这些错误比较典型、集中, 请大家务必要注意, 其他的错误, 如单词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的误用等, 可谓千姿百态, 无奇不有,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何兆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加兰.坎农.英语史.尹敬勋,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3]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思武.英语学习过程诸因素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上一篇:保密干部培训工作方案下一篇:局禁毒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