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2024-04-28

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共8篇)

篇1: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贯彻实施宪法 推动宪政建设

洪碧华

内容摘要:文章简述了宪法、宪政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并提出了贯彻实施宪法、推动宪政建设的六点措施。

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帮的总章程。我国古代虽然也有“宪”和“宪法”的词汇,但那是泛指典章制度或法令的颁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1]。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宪政也称“民主宪政”或“立宪政体”。宪政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状态或政治过程[2]。宪政有三个特征:①实施宪法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②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③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离开宪政,宪法就成了一纸空文。近代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是徒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政之实”[3]。清末以来的百年立宪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旧中国有过八部宪法,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加上国内军阀混战,立宪活动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实施;新中国有过一个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四部宪法,虽然都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大众意志,但很粗糙,内容过于“特色”化,极不完善,条文中包含许多不稳定的东西,大都是一些纲领性、政策性和口号式的规定,政治

色彩很浓,缺乏可操作性的内容,与其说是一部宪法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纲领性文件。除了现行宪法外,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二、推动宪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只有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实施宪法,才能够推动宪政建设。宪政是一种完整的价值理念,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是宪政的目标[4]。推进宪政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有极好的经济基础,有一部真实、科学的宪法,有相应的宪法文化,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这就需要各系统、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甚至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宪政意识。“12.4”是现行宪法颁布的日期,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我们要继续实施国家“四五”普法规划,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学法用法,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习跟本人工作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2004年的普法重点主要是《宪法修正案》和《行政许可法》。通过学习,使人人关心国家大事,使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树立宪法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推崇宪法至上。

(二)、贯彻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宪法并且不断修改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再好的法律不去实施也无异于一堆废纸,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体系,并狠抓落实[5];其次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切实做到“四个一切”:一切

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用党内处分或行政处分代替国家的法律制裁。

(三)、完善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体制。宪法监督制度最早源于美国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6]。我国现行宪法也有规定宪法监督制度,由宪法自身规定: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宪法第5条中规定了“四个一切”,并在第62条、第67条中赋予了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但目前的这种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起不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宪法权威的应有作用,影响着人们对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心。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不同程度的违宪现象仍然存在。要抓紧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能及时得到纠正。”因此,权力机关应当肩负起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行使立法监督权,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机构,名称可以定为“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它是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负责的与最高法院平行并列的专门机构。它拥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方面监督权。一方面,通过备案或者批准程序对各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合宪性审查,研究和处理有关宪法监督的具体事宜,包括解释宪法,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对违反《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规范性文件,有权直接宣布为无效并加以撤消;另一方面,加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可以把审查监督权交给人民群众,鼓励单位和个人提出审查建议,尤其是对个案的监督,以制止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如孙志刚案件发生后,“三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收容遣送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后,国务院很快就废止了该条例,颁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条例》[7]。呼吁早日出台《人大监督法》,确保宪法的实施。

(四)、落实“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头遵守宪法,为其他团体组织和全国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守法者”和“护宪者”的形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实现党和国家关系、党和社会关系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关键是党要怎样领导和执政,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拥戴,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最近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是党依法领导、依法执政的良好表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尤其是要约束好县处级以上的党员领导干部,坚决惩治腐败案件,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这样才能巩固执政地位。

(五)、要建立有限和有效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不是万能或全能的,其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8]。政府要有一定的工作效率,有效政府是指政府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护,决策正确、措施有力。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我国未来十年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政府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保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真正民主的国家是权力受到限制的国家,法治社会既不允许有权力无限或权利无限的组织或个人,也不允许有不受宪法规范的权力或权利,任何一部宪法都是限制权力的宪法,政府的公共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公权不能侵犯私权,如果政府的权力被滥用,公民的合法权益就没有保障,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就相当于人民的权利得到保护和确认[9]。要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公民权利至上是现代宪政以及行政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现代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公民权利,应“打破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的格局,要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克制其成为治人者的强烈欲望”。对人民群众来讲,“法律不禁止的就是自由”,对政府机关来讲,“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就是禁止”[10]。

(六)、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独立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在国家的诸权力的关系中保持独立性,不受其它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党委政法委、人大和检察院可以进行监督,领导和监督不是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即法官独立处理自己承办的案件,不受法院以外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也不受法院其他法官或上级法院的干涉。法官在本级法院内部对包括院长和庭长在内的其他法官独立,消除现有的上下级关系,院长是首席法官。法官办案只服从法律,不必向上“请示”,也不必接受指示,拒绝办理“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当然,法官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和资格,人民法院在人事上、财政上要获得独立行使审判权所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司法是否独立与公正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败问题,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力度很大,体制不断在完善,2004年又要修改《法官法》和《检察官法》,进一步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理顺法院审判与人大监督的关系;理顺上下级法院的关系;赋予法官独立办案的权力,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度,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法官、检察官的任免制度,为其提供职务保障,防止专断性的开除和调动工作,使法官、检察官能够顶住压力、秉公执法,以确保司法公正。

参考书目:

[1]许崇德《宪法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3月.[2]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编审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卷。

[3]同[1].[4]李步云《宪政中国》[J].参见《宪法比较研究文集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5]蔡定剑:《中国宪政之路——百年回眸与未来之路》载于刘海年主编《人权与宪政》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6]同[1]。

[7]许安标《立法法对立法监督的制度创新》[J].《法学杂志》,2004年1月15日第25卷.[8],[9]徐升权《论宪政与有限政府》。

[10]莫纪宏《宪政是一种完整的价值理性》[J].《法学杂志》,2004年1月15日第25卷.

篇2: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大家要以修改后的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更加自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一、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贯彻实施宪法中,领导干部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贯彻实施宪法法律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亟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贯彻实施宪法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尊崇宪法,同一切不尊崇宪法、违背宪法、削弱宪法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带头学习宪法,不仅要对宪法的精神、原则和核心要义学懂弄通,还要结合中央精神学、结合发展实践学;带头践行宪法,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说话办事都要先考虑一下是否合法。

二、让宪法意识和权威在基层落地生根

篇3: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各地的实施意见都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青少年体育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制定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各地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落实中央7号文件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基础工作

北京市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全市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目标;2010年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基本功考核测试,对合格者授予“北京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合格”证书。从2009年起,增加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的权重,继续做好高中阶段学生毕业体育会考。

北京市、海南省把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纳入地方课程统一安排,每周开设0.5课时。北京将推广“健康促进学校”,每年评估验收一百所“健康促进学校”。

山东、江苏两省提出“到2010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完成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分层次全员培训,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一轮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山东省提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兼职率低于20%,每三年对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进行一轮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保障安全、便于教学,规定体育教学班每班人数超出30%,须有辅助(兼职)教师协同组织教学;超出30%以上,按两个教学班的要求组织教学。河南省规定,体育教学班容量中小学每班不得超过45人,中等职业学校、高校一、二年级每班不得超过35人。

从2008年开始,山东部分省级示范高中、省重点高校、在鲁部属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将结果反馈给新生来源地教育部门和学校。2009年在全省高校和省级示范高中全面推开。2008年开始,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高校对自主招生和保送生进行体质测试,达不到《标准》“合格”以上的考生不能录取。

江苏省确定到“2010年实现全省学校体育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率先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体能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后备人才数量、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并提出设立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干部、体育教研员,强化体育管理与教研队伍建设。选派优秀教练员、体育指导员深入学校、社区指导青少年体育活动。

浙江省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工程”,中小学按照体育课程占总课时10%的比例要求和体育教师工作量的实际情况,逐步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到2010年建设500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和50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努力构建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到2010年所有学校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严格执行《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内蒙古、河南、新疆三省(自治区)提出用三年时间,通过脱产进修、函授教育、短训班、研修班、巡回辅导和各种教研活动,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到2010年,内蒙古农村中心校以上学校,必须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河南省提出,2010年在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育考试科目。开展小学“曙光体育”、中学“晨光体育”、高校“华光体育”活动。小学、中学、高校分别以每周16~18节、12~14节、10~12节体育育课的工作量配备体育教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每月两次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校际教研活动,自治区和各地、州、市每年至少组织1~2次区域性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或工作经验的交流活动。明确规定体育教师室外工作待遇,专职体育教师(包括民办、长期代课教师和每周担任8节以上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兼职体育教师)每人每年要配发一套不低于中档水平的运动服装(含运动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体育教师室外作业补助,费用原则上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陕西省提出,从2008年起用5年时间,对全省现有有中小学体育育教师进行一次全员轮训。从今年起,全省每名体育教师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得少于48个课时,并形成制度。针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省“特设教师岗位”招教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招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省每年再拿出1000名招教指标,纳入“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连续5年招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分配到县级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将《标准》测试报告书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记录的重要内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按50分计入高中升学录取总分。

辽宁省规定在保证体育课课时的同时,小学、初中、高中、普通高校每学年分别安排40、30、20、16~36课时的健康教育课。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全体学生参与学校所设置项目的比例不低于30%。制定《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活动管理办法》。用3~5年时间使全省小学、初中各有30%、高中有20%的学校达到体育特色学校标准。在岗体育教师每两年必须参加一次培训,对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要求体育教师和相关学科教师,要积极开展体育科研工作。举办青少年体育论坛,加强体育学术成果的交流与推广。研制适合中小学学生身体健康发育的体育教学器材和辅助教具。积极开展体育科普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体育科普小组、科普园地和科普基地,促进青少年锻炼身体,培养其动手能力。

许多地区做出规定,将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标准》测试等工作计入工作量。

二、增加经费投入,规划场地设施

北京市明确各级财政设立学校体育和卫生专项经费并逐步提高,力争使城八区的每所中小学都能联系上一所公共体育场所,消除“马路体育课”的现象。加快推进中小学体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确保201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优先达标。

浙江省组织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省财政把中小学体育设施配置经费纳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资金。到2012年,全省城乡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河南、湖南两省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湖南设立省政府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配备体育活动器材,并要求学校体育卫生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优先安排足额保障。两省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把学校体育卫生经费列入财政部门年度预算,每学年每生不低于公用经费的10%。按照国家《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分批、分期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卫生设备不足的问题。山东、江苏两省提出“到2010年,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配齐配足学校体育卫生场地器材设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把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保障,并做到与教育经费同步增长。学校公用经费的8%用于学校体育工作。把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作为重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普通高校的体育经费,从本校年度教育事业费中划出2%给予保证;地方政府所办学校的体育经费,要从当地教育事业费中划出2%作为学校体育专项经费,由学校主管部门统一调配,专项使用。自治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解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调研,参加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以及体育教师培训所需经费。新建、改建学校人均体育活动场地,小学不应少于人均2.3平方米、中学不应少于人均3.3平方米。体育器材设备购置纳入教学仪器计划,统筹安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支持和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自力更生修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动员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团体和个人捐资修建体育场(馆)可享有命名权。

三、加强督导评估,完善评价机制

陕西、湖南两省建立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健全定期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督导结果公告制度;要求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加大体育卫生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教育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陕西省每年对学校体育育卫生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督导。并公告督导结果,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对成绩突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提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区、部门、学校,对其主要负责人采取组织措施进行处理,在“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湖南省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向全社会公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报电话。一所学校如果出现两次以上体育课、一小时体育活动不落实的情况,将通报批评或警告责任学校和责任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篇4:贯彻实施宪法 推动宪政建设

关键词:宪法;宪政;宪政建设

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帮的总章程。我国古代虽然也有“宪”和“宪法”的词汇,但那是泛指典章制度或法令的颁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宪政也称“民主宪政”或“立宪政体”。宪政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状态或政治过程。

二、推动宪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只有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实施宪法,才能够推动宪政建设。宪政是一种完整的价值理念,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是宪政的目标。推进宪政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有极好的经济基础,有一部真实、科学的宪法,有相应的宪法文化,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这就需要各系统、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甚至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宪政意识。我们要继续实施国家“四五”普法规划,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学法用法,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习跟本人工作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人人关心国家大事,使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树立宪法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推崇宪法至上。

2.贯彻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宪法并且不断修改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再好的法律不去实施也无异于一堆废纸,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体系,并狠抓落实;其次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切实做到“四个一切”: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用党内处分或行政处分代替国家的法律制裁。

3.完善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体制。宪法监督制度最早源于美国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我国现行宪法也有规定宪法监督制度,由宪法自身规定: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宪法第5条中规定了“四个一切”,并在第62条、第67条中赋予了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但目前的这种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起不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宪法权威的应有作用,影响着人们对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心。

4.落实“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头遵守宪法,为其他团体组织和全国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守法者”和“护宪者”的形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实现党和国家关系、党和社会关系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关键是党要怎样领导和执政,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拥戴,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5.要建立有限和有效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不是万能或全能的,其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政府要有一定的工作效率,有效政府是指政府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护,决策正确、措施有力。要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公民权利至上是现代宪政以及行政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现代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公民权利,应“打破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的格局,要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克制其成为治人者的强烈欲望”。对人民群众来讲,“法律不禁止的就是自由”,对政府机关来讲,“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就是禁止”。

6.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在国家的诸权力的关系中保持独立性,不受其它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即法官独立处理自己承办的案件,不受法院以外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也不受法院其他法官或上级法院的干涉。法官在本级法院内部对包括院长和庭长在内的其他法官独立,消除现有的上下级关系,院长是首席法官。法官办案只服从法律,不必向上“请示”,也不必接受指示,拒绝办理“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当然,法官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和资格,人民法院在人事上、财政上要获得独立行使审判权所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司法是否独立与公正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败问题,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力度很大,体制不断在完善,理顺法院审判与人大监督的关系;理顺上下级法院的关系;赋予法官独立办案的权力,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度,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法官、检察官的任免制度,为其提供职务保障,防止专断性的开除和调动工作,使法官、检察官能够顶住压力、秉公执法,以确保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许崇德《宪法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3月.

[2]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编审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卷.

[3]许安标《立法法对立法监督的制度创新》[J].《法学杂志》,2004年1月15日第25卷.

[4]李步云《宪政中国》[J].参见《宪法比较研究文集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5]蔡定剑:《中国宪政之路——百年回眸与未来之路》载于刘海年主编《人权与宪政》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篇5: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习近平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习近平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国家权力,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二是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四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习近平最后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吴邦国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我国现行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经验,经过全民讨论、全面修改,于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

马凯、王刚、王兆国、李建国、范长龙、孟建柱、赵乐际、栗战书、郭金龙、杜青林、华建敏、陈至立、周铁农、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王胜俊、曹建明、白立忱、黄孟复、张梅颖、李金华、郑万通、罗富和、陈宗兴,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约3000人出席了纪念大会。

篇6: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座谈会发言稿: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宪法尊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对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纪检监察机关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切实把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本质上就是贯彻党的主张,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纪委监委作为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专责机关,承担着维护党章党规、维护宪法法律的重要任务和职能,在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肩负着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要把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作为检验党性强不强、“四个意识”牢不牢的重要实践,落实到监督检查、执纪审查、调查处置、巡视巡察、追责问责各项工作中,以维护宪法权威的实际行动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以捍卫宪法尊严的实际行动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以保证宪法实施的实际行动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推动宪法这一国之根本、法之源泉真正发挥法治保障的重大作用。

第二,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监察法赋予的重要职责。宪法修正案专门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了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先通过宪法修正案,再通过监察法,及时将宪法修正案所确立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具体化,本身就是我们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生动实践和鲜明写照。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并对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党章和宪法、监察法赋予的两项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以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为契机,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充分发挥纪委监委合署办公的体制优势,既用党章党规党纪管住党员干部,又依据宪法法律法规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实施监察,实现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和监委监督调查处置相互贯通、全面履行、一体贯彻,实现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篇7: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司法部作为全民普法的主管部门,始终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宪法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后,重新组建的司法部党组和领导班子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推动全社会学习宣传宪法的职责使命。司法部把推动全社会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努力推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今年3月22日,重新组建后的司法部领导班子专题学习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并就如何推动全社会学习宣传宪法进行了认真研究。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中宣部等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多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都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意见或工作方案。通过精心组织策划,全社会宪法学习宣传产生了良好效果。

抓好“关键少数”,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宪法学习宣传不断深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积极推动各地各部门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日常学法制度等,组织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宪法。与有关部门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3场宪法学习报告会,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共2400余人现场听报告。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和法学专家,举办宪法学习讲座、专题辅导报告;把宪法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列入干部网络学习必修课,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内容,努力推动乡级以上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原原本本学习一遍宪法文本。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宪法进宾馆、进公共交通场所、进万家、中国宪法边疆行等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带动了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宪法的热潮。

创新宣传形式,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起来、落下去。在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中,坚持创新宣传形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宪法精神走入人民群众、走入日常生活。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中央电视台连续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奖征集、委托制作等方式,精心制作了一批微视频、公益广告、动画等宪法宣传品,在中国普法网设置“宪法学习宣传资料”飘窗,汇集各类宪法学习宣传资料,供社会群众免费下载使用。组织开展“我与宪法”优秀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对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全网推送展播。在近期“宪法宣传周”期间,我们于12月2日,会同中宣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把宪法宣传与法治乌兰牧骑有机融合,推动各地把宪法宣传融入地方文化,使宪法宣传更加入脑入心。

学习贯彻实施宪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座谈会发言稿范文

改革开放40年,既是我国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40年,也是我国宪法不断完善进步的40年。司法部作为全民普法的主管部门,始终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宪法的浓厚氛围。党的_大以来,司法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系列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全社会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特别是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后,重新组建的司法部党组和领导班子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推动全社会学习宣传宪法的职责使命。司法部把推动全社会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努力推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中宣部等部门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司法部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作出全面部署。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多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都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意见或工作方案。结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统一编制印发了第一批中央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把宪法宣传作为国家机关首要普法责任。为推动今年国家宪法日宣传工作,会同中宣部联合开展首个“宪法宣传周”活动,专门制定活动方案,报请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后印发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通过精心组织策划,今年以来,全社会宪法学习宣传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声势,产生了良好效果。

二是抓好“关键少数”,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宪法学习宣传不断深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积极推动各地各部门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日常学法制度等,组织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宪法。与有关部门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3场宪法学习报告会,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共2400余人现场听报告,还将报告会录像制成视频在全网进行推送,供各地各部门组织学习宪法时使用。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和法学专家,举办宪法学习讲座、专题辅导报告;把宪法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列入干部网络学习必修课,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内容,努力推动乡级以上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原原本本学习一遍宪法文本。据各地各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乡(镇)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普遍结合宪法修正案开展了宪法专题学习。在抓好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宪法宣传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场所的特点,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宪法进宾馆、进公共交通场所、进万家、中国宪法边疆行等活动方案,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00问》《宪法知识读本》和民族语言宪法文本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带动了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宪法的热潮。

三是创新宣传形式,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起来、落下去。在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中,坚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把宏大叙事与具象表达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宪法精神走入人民群众、走入日常生活。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中央电视台连续18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CCTV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奖征集、委托制作等方式,精心制作了一批微视频、公益广告、动画等宪法宣传品,在中国普法网设置“宪法学习宣传资料”飘窗,汇集各类宪法学习宣传资料,供社会群众免费下载使用。组织开展“我与宪法”优秀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对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全网推送展播。于12月2日会同中宣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把宪法宣传与法治乌兰牧骑有机融合,推动各地把宪法宣传融入地方文化,使宪法宣传更加入脑入心。12月3日,在司法部机关举办了首个开放日活动,并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举办,通过邀请社会各界群众参观访问司法行政机关,零距离感受司法行政机关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服务为民的实际状态。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创新举措,增强了宪法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学习贯彻实施宪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座谈会讲话发言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对保障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82年现行宪法颁行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历经五次修改,不断丰富完善、与时俱进。

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深入学习贯彻实施宪法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座谈会在京举行。改革开放和现行宪法施行的历程充分表明,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确保改革开放各项任务与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实现的最重要的法治保障。

为推进改革开放筑牢宪法根基

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同时就是我国宪法不断完善的历史,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宪法规范、保障和引领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宪法与时俱进,形成宪法与改革的良性互动。”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认为,“改革开放40年,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发挥了引导、规范与保障作用,体现了中国宪法的制度特色与优势。现行宪法颁行以来的五次修宪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

宪法体现了改革开放精神,既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根本法治保障。举例说,1988年修宪,将私营经济写进宪法,明确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地位;1993年修宪将“坚持改革开放”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明确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宪法规范属性;修宪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宪法,同时进一步明确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宪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并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

“今年,我们通过修宪,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使宪法在新时代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说,“特别是修宪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丰富了当代社会主义宪法实践。”

现行宪法的颁行与修改,都是在改革开放历程的关键节点上,以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形式,使中国共产党勇于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的理念、意志和主张成为国家意志,通过宪法实施机制确保改革开放事业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现行宪法颁行与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宪法确认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根本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说:“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宪法保障,并将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为国家根本任务,是我国宪法的一大特色。1982年颁布的宪法就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措施提供法律认可。”

高培勇说,这些宪法规定打破了观念束缚和体制桎梏,确保各项改革探索的合法性,巩固人民大胆改革、勇于开放的信心。1993年修宪,将“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为国家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确保改革开放事业一以贯之地坚持与发展,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与时代主题。

“宪法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认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确认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理念和制度创新。”高培勇认为,宪法有关各类所有制地位、作用的规定,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和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各类所有制形式投资者的安全感与市场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只有坚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改革开放的制度规定,改革开放才能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不断推进。”高培勇说。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说,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求我们坚定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部署;要求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推进改革开放的能力。

马建堂表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受到的利益掣肘更多,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开放中推动改革和发展,才能顺利爬坡过坎。

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

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集中反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更名后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组建成立后,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进一步坚定宪法自信,格外珍惜我们的制度、我们的宪法,我们要坚定履行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职责使命。”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飞说。

做好合宪性审查工作是树立宪法权威的重要形式。“我们将切实担负起法定职责,坚决落实党中央为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李飞说,“在委员会统一审议工作中加强对涉及宪法规定的内容的审查研究,慎重作出合宪性判断;运用宪法规定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立法共识。”

抓好“关键少数”,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宪法学习宣传不断深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志军表示:“要抓住党和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他们增强法治观念,带头遵守和维护宪法法律,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司法部部长傅政华介绍,各地各部门把宪法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列入干部网络学习必修课,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内容,努力推动乡级以上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原原本本学习一遍宪法文本。今年以来,全国乡(镇)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普遍结合宪法修正案开展了宪法专题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__介绍,连续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截至11月25日,今年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达9.6亿人次,产生“宪法小卫士”2700多万名。

篇8:实际工作贯彻实施宪法

1 如何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搞清楚, 《农技技术推广法》所称的农业技术, 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相应于农科人员来说, 主要包括:良种的繁育、栽培、肥料的施用。这就要求农科人员要积极引进抗病 (耐) 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繁育, 更新换代。对农户从种到收进行规范化栽培, 科学化施肥管理。

1.1 植物病虫害防治

要求农科人员要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总方针, 根据当地地域环境做出准确的病虫害预测预报, 以便指导农户及时预防, 合理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进行防治, 将病虫害防治于萌芽状态。

1.2 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

要求农科人员要根据农作物的生理周期, 科学指导农户适时收获、晾晒、及时分门别类加工、合理贮藏、根据路途远近进行包装运输, 根据市场行情适时出售, 将损失降到最低, 促进农产品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

1.3 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

要求农科人员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农户打药和施肥, 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甲铵磷、八八粉等, 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 如吡虫林、乐果等, 尽量使用有机肥 (畜粪) , 少用化学肥料, 科学合理配方施肥, 从而保证生产绿色食品,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1.4 农田水利, 农村供排水, 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

要求农科人员要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 加大投入当地沟道、河坝、水库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力度, 要逐步改良中低产田, 封山育林, 从而确保农作物持续、稳定发展, 发挥农田更大的效益, 从而使农民得实惠。

1.5 农业机械化, 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

要求农科人员要因地制宜, 向上级部门争取农业机械用具, 如旋耕机、微耕机、电动打药机等, 最大限度减轻农民劳动力, 提高劳动效率, 从而节约生产成本, 增产增收。及时测报农业气象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时收集农业信息, 尽快提供给农户, 从而达到信息也是生产力的目标, 增加农产品收入, 减少因信息闭塞造成的损失。

1.6 农业防灾减灾,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要求农科人员要根据相关部门关于地震、泥石流、滑坡、大雨、冰雹、霜冻等预报, 及时通知农户作好预防工作, 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 要引导群众加强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安全意识, 以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尽量动员广大农户建设沼气池、小水窖等, 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能源, 从而反哺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 既节约了能源, 也达到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稳定、长期发展的目的。

2 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法》所称的农业技术推广, 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农业技术普及到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对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项目要积极配合、参与。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行《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7项公益性职责。

2.1 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这就要求农科人员要以大局出发, 不能因小利益而忽视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 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 不但达不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更不可能增加农民收入。

2.2 尊重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意愿

农科人员在实际的农业推广工作中必须尊重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意愿, 种什么、生产什么是他们的自由, 决不能强迫命令, 在怎么种上, 可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因为农业生产投入较大, 风险较高, 周期也较长, 强迫命令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必然会得不偿失, 甚至引起强烈的负面效应, 从而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因地制宜, 经过试验、示范

农科人员在农技推广工作中, 必须因地制宜, 要根据当地的海拔、气候、水源条件、土壤条件等决定, 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如在高海拔的顺州、永北、大安等地可以种植苦荞、洋芋等耐旱作物;在板桥、期纳、涛源等地可以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在大面积推广前必须要进行小范围、小面积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成功以后, 才能大范围推广种植, 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2.4 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

这就要求农科人员要分门别类, 把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开来, 而不是混为一谈, 因为从性质上它们就是不同的两类推广。

2.5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注重生态效益

就要求农科人员搞清楚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农业生产的目的, 注重生态效益, 三者密不可分, 既不能因为得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就忽视了生态效益, 也不能因为注重生态效益, 而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不到实现。必须统筹兼顾, 相得益彰。

3 小结

上一篇:八综合模拟试卷下一篇:的致辞在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