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2024-05-05

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精选17篇)

篇1: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去年寒假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深有感触,不禁被鲁滨逊那坚强的毅力和他那慈善的心所打动。

故事是这样的。鲁滨逊从小热爱大海,梦想做一名水手。一次去非洲,他的船不幸沉了,他的朋友全都死了,他也被困在了智利的一个荒岛上。他在那里建了房子,搭了围墙,种了植物,养了山羊。但是,食人族的出没使他恐惧万分。他看不惯食人族的行为,便用枪杀了他们,救出一个俘虏。那个人对他感激万分,一心想效劳于鲁滨逊。鲁滨逊是在星期五发现的他,便给他起名“星期五”。在与食人族的抗争中,他又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终于,被海盗劫持的一艘英国轮船来了,鲁宾逊杀了海盗头,收下了投降的海盗,与船长、星期五和星期五的父亲一同回英国。

鲁滨逊虽然被困小岛,但他却以他那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他有心去救出食人族的俘虏,更是可贵。星期五一家都是被那些可恶的食人者抓去当作他们晚宴上的主菜。而鲁滨逊敢于救出他们,让他们也能幸福的生活。鲁滨逊在岛上的二十年里,救过不少人,也杀过不少恶人。这种救苦救难而心地善良的人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回到现实生活中。不要为一点小小的不顺利而伤心、难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怎样看待它,它就会以同样的方式面对你。在食人族面前,鲁宾逊勇于挑战,救出了一个忠实、善良的朋友。那我们是否也应该在同胞受苦受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美好的心灵感化人间。就像今年雪灾,多少回家的人们归心似箭,多少抢险的人们热血澎湃,中国人民手拉手连结着中南海。正是老百姓的捐助,领导政府的关怀融化了无情的冰雪,迎来了百花盛开。

的确,鲁宾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捉摸,认真地学习。

篇2: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年轻的鲁滨孙厌倦了家里优越安适的生活,决心成为一名海员。然而,航行并不像他想象的一帆风顺。其间,他在南美洲悲惨地做过摩尔人的俘虏,在巴西惨淡地经营过种植园。在经历了几次激动人心的航行后,他踏上了一艘从巴西开往非洲的商船,可出乎人意料的是,船不幸遭遇海滩。船只被海浪吞没,鲁滨孙独自流落到人迹罕至的荒岛上。在荒岛上。他凭着自已勤劳的双手,顽强的毅力份额超人的智慧生存了下来。他学会了制造工具驯养山羊,住上了自已建造的房屋,吃上了自制的面包,由渔猎到畜牧,到农垦,他以临危不惧,勇敢乐观的精神在同命运,和大自然的抗争中取得看胜利!终于,28年后,他“获救”了,搭上了一艘返回英国的轮船……

畏艰险,机智坚强临危不惧的精神所折服。一个个简洁流畅的文字,生动鲜明的插图引领你随着主人公鲁滨孙一起冒险,一起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勤思考,一切磨难和挫折迎刃而解的

篇3: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 鲁滨孙孤身一人, 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 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为了不被野人吃掉, 他竟冒死救下“星期五”, 并把他教育成一个忠实的奴仆、合格的助手。最后鲁滨孙终于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 实在令人敬佩!

在现代社会中, 虽然像鲁滨孙那样的遭遇很少见, 但也会遇到危险或灾害, 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 顽强生存。如有一次, 我上山寻鸟蛋、抓野味, 遇到一只狗熊想吃我。我正想拔腿逃命, 突然想到老人讲的“遇到熊瞎子千万不能狂跑”。于是, 我一边注视着狗熊的举动, 一边慢慢地向后退。当狗熊快要追上我时, 我连忙脱下衣服放在地上。狗熊走到衣服前闻一闻、扒一扒, 我又逃出了一段路。狗熊一次次追上来, 我的衣服也脱光了, 怎么办?这时, 突然刮来一阵风, 狗熊摆一摆头, 眼睛眨巴眨巴, 想竭力睁大。哇!我发现狗熊的睫毛特别长, 如果迎着风跑, 睫毛就会把它的眼睛遮住, 这样必定影响它追我的速度。这个发现让我如获至宝, 我马上折转身向上风撤退。果然奏效, 狗熊的速度慢了许多!我终于成功逃脱!

鲁滨孙身陷绝境, 竟能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危险, 也应该勇敢地面对, 保护自己, 去挑战厄运。只有这样, 才能像鲁滨孙那样, 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指导教师:赵天星)

交代作品, 谈总体上的感受, 简洁明了。

简述鲁滨孙的成功, 并剖析成功的原因, 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过渡自然, 然后详写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事例。

联想老人的经验, 灵活运用于实践。

脱衣诱熊减速, 这是小作者智慧的显现。

在细致观察中发现转机, 再次表现小作者的智慧。

篇4:《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冒险中遇险,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岛上耕种、养殖,靠自己的勇敢和坚强独自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来获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英国……

28年啊,独自一人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是何等的孤独!文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要从我不幸的处境中吸取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滨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理智面对现实、不逃避。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鲁滨逊的敬佩与日俱增,我常常会想:如果我也像鲁滨逊一样流落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会怎么做?我想,假如是我到了那样一个小岛上,肯定会因为忍受不了这么恶劣的环境跳海自杀。即使没有跳海,也会因为没有一点儿生存技能被饿死,或者被野人抓住吃掉……因为像我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从小只知道依赖父母,没有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真的离开父母,可能连如何活下去都是问题。

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北京游玩。第三天,爸爸准备带我去登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我信誓旦旦地向爸爸保证:“爸爸,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定能够自己登上长城最高点,当一回好汉!”爸爸微微一笑,说:“好,我就等着看你是如何当好汉的!”

下了车,我们走了没多久就来到长城脚下。终于开始登长城了,一开始,我感觉自己体力充足,想着就凭我的体力,登长城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了在爸爸面前表现自己,我还时不时在台阶上奔跑。可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没多久,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体力不支了,感觉每上一个台阶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我这时才明白,自己刚才是多么的无知和自大。又往上爬了一会儿,我就彻底泄了气,坐在石阶上,任凭爸爸如何劝说,我也不愿意起来。最后还是爸爸搀扶着我,我才勉强走到了长城的最高处。下山时,我真的没力气往下走了,瘫坐在台阶上。爸爸看到我这样的状态,最终决定坐缆车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很差劲,我就是缺乏像鲁滨逊那样的勇气与毅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我在以后成长的路上要多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乐观向上、不轻易言放弃的人。

篇5: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他是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本来他可以在办公室里舒服地赚钱,可他却违抗父命,去实现了他人生当中的梦想——当一名水手。可在一次航海行动中,他们的船遇到了凶恶的海上飓风,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海啸。这样种.种现象,对船上所有的船员真是晴天霹雳!船翻了,只是鲁滨逊一人流落荒岛,就这样开始了26年的生活……

刚开始上岛时,鲁滨逊一无所有。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火药、鸟枪、小鹦鹉、葡萄干、小菜园……成立了自己的海上王国,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鲁滨逊是个胆小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天,在不远处的沙滩上,看到了一个孤零零的脚印,这可把鲁滨逊的小心脏吓出来了,可他还是三番五次地去观察。结果对比发现,这个脚印很像他自己的,他这才放下心来。

鲁滨逊也是个有耐力的人,他收了个野人徒弟,然后开始耐心地教他学英语、打枪、烹饪……经过一天又一天地练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他把基本功全学完了。这个野人就是——星期五,因为鲁滨逊是在星期五和他见面的,这是为了纪念这一天。

篇6:初中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上个星期,我读完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原著为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里面的内容有悲惨的也有令人感到安慰的。

这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从前有一个名为鲁滨孙的英国人,他很喜欢航海和冒险,最大的愿望就是走遍天涯海角。有一次,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穿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他的同伴们都死了,只有他赔大浪吹到了一个荒岛上。第二天,鲁滨孙看到了翻了的船。他到船舱了找了许多可以用,吃的东西和以一条狗和两只猫。接着鲁滨孙在一个山坡上搭起了一座简陋的帐蓬。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以后,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山羊蓄养起来。还有种起了庄稼。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以后,他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上岸了,他救下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也渐渐的学会了说话。有一天,一艘英国的船只上的水手们绑架了船长。鲁滨孙和星期五就下了船长,船长答应带它们回英国去。半年后,鲁滨孙终于回到了英国。

鲁滨孙他又自己的梦想这是好事情,我们人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可是,他却在一次航海中飘到了荒岛。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里什么都没有,与世隔绝就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他则是处处寻觅生机,想办法生活下去。而生活中的我们呢,我们不会遇到像鲁滨孙那样的遭遇,那我们就更不应该轻言放弃了。有时学习中,碰到了一个数学难题,自己不会解答,就不做了,不解答了,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跟加积极的去寻找解答的方法,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都可以啊,就是不能放弃。生活中,你也许做错过什么事或是做什么事不会而受伤以后就再也不做了,这样也是错误的,如果你做错了,没事的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可以再尝试的,不会做可以学,熟能生巧啊。总而言之,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遇到了再大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的。

篇7: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在荒无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宾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他是绝望的,他曾想:我是多么不幸!但他转念又想:全船就我一人活了下来,我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于是,他便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围了高大的篱笆,做了桌子椅子,捕了小羊,并让它们繁殖,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宾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并且他还掌握的许多自然规律。

篇8: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感受到了鲁滨孙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特别是那极强的自我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永远值得我学习。

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鲁滨孙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为了不被野人吃掉,他竟冒死救下“星期五”,并把他教育成一个忠实的奴仆、合格的助手。最后鲁滨孙终于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实在令人敬佩!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像鲁滨孙那样的遭遇很少见,但也会遇到危险或灾害,我们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顽强生存。如有一次,我上山寻鸟蛋、抓野味,遇到一只狗熊想吃我。我正想拔腿逃命,突然想到老人讲的“遇到熊瞎子千万不能狂跑”。于是,我一边注视着狗熊的举动,一边慢慢地向后退。当狗熊快要追上我时,我连忙脱下衣服放在地上。狗熊走到衣服前闻一闻、扒一扒,我又逃出了一段路。狗熊一次次追上来,我的衣服也脱光了,怎么办?这时,突然刮来一阵风,狗熊摆一摆头,眼睛眨巴眨巴,想竭力睁大。哇!我发现狗熊的睫毛特别长,如果迎着风跑,睫毛就会把它的眼睛遮住,这样必定影响它追我的速度。这个发现让我如获至宝,我马上折转身向上风撤退。果然奏效,狗熊的速度慢了许多!我终于成功逃脱!

鲁滨孙身陷绝境,竟能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危险,也应该勇敢地面对,保护自己,去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孙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

篇9:初中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5、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150字5篇

6、鲁兵逊漂流记读后感650字2篇

篇10: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满足于现状,最好是不经过任何**就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他们却不知道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是经不过任何打击和挑战的。有些人虽经过了一番考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一旦东西失去了,他们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怕再一次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大费周折。《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奶酪后,并没有任何犹豫,马上穿上鞋子去开始自己新的寻找。这样,他们的心态和心境才会更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懂得去追求,所以他们的远方就在不远处。

的确,鲁滨逊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没有离开家,而是按照他父亲的只是做事、生活,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没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会有金钱,还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也就不会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东西,去I卫自己的家园。但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了,虽然他一次次的遇到困难,有一段日子甚至还被当成奴隶。但他勇于向世界挑战:他离家出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奋斗;他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在荒岛上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家园;他勇于去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拼命去救他,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勇于去追求: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自己想过的生活,经历大自然的挑战和重重磨难。

篇11: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六三二年,鲁滨孙出生于约克市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

在一次航海中,他被冲到了一个无人岛上。在无人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零两个月十九天,他不但学会制作斧头、面包、独木舟,还学会了缝制皮衣、皮帽,还救了两名土著人—“星期五”和他的父亲。最后回到了故乡。

篇12:《鲁滨孙漂流记》是怎样诞生的

这位水手的名字叫塞尔柯克,英格兰人,曾经是_艘货船的副船长。这个人刚愎自用,常常白以为是。不巧的是,这艘船上的船长也是一个蛮横专断的人。这两个人在航行中经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翻地覆。

有一天,他们的船航行到智利附近的一片岛屿时,两个人又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塞尔柯克在盛怒之下冲船长嚷嚷道:

“谁稀罕你这条破船,我宁可现在就上岸,也不想再在这条船上待下去了!”话刚出口,船长就抓住他的话柄,毫不客气地请他立即下船。塞尔柯克原本说的是气话,结果真的被船长赶上了岸。他想反每,可是话已出口,自己又不愿在船长面前服软,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岸。

塞尔柯克上岸后,才发现这是—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心里更加后悔,但为时已晚。从那以后,他就在那个荒岛上风餐露宿地生活了四年多。直到有一天被—艘过路的海船救起,带回英国。

一位记者根据塞尔柯克的经历写成了一篇纪实报道,引起轰动。后来,笛福又写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在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时,笛福特别注明这是一位水手的自述,而且在序言中强调此书完全是事实的记载。不过,笛福的小说和塞尔柯克的真实经历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篇13: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文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意志坚强的英国人。鲁宾逊在1651年9月1日登上了一条驶去伦敦的船。在鲁滨逊一等人在雅木斯的第八天早晨,不幸发生了!海风突然增大,海浪不留情地将鲁滨逊他们的船吞没了。

幸好鲁滨逊被海浪冲到啦一个荒岛上。就这样,鲁滨逊的荒岛生活开始了。在荒岛上,他的房子从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木屋到一个皇帝的堡垒、从一只小羊羔到一大群绵羊、从一名年轻小伙到中年打大汉。

在荒岛上,鲁滨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也在改变着整座岛屿不论遇见什么,他都不会恐慌、不会放弃。鲁滨逊在荒岛上自己学会了挤奶、学会做蜡烛,他会的太多太多...连爸爸都自叹不如。

鲁滨逊经历的困难实在太多了,但他并没有想到过放弃任何一件事!爸爸常常告诉我,就这一点,我就要像鲁滨逊学习!

篇14:《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刘玥秀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却处处弘扬了红军的高尚精神。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红17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

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企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19岁的青年鲁滨孙,《鲁滨孙漂流记》主要描写的是,年仅为了实现航海的梦想,不听父母的阻拦,放弃了原本舒适、美好的生活,与好友一起踏上了航海之旅。虽然,他遇到了许多不幸的事情,但是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和热爱劳动的精神,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故乡——英国的伦敦。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鲁滨孙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在上岸时,他只有几把刀,一些武器,一根烟管……如果他不热爱劳动,就不能在岛上活下来,不能等待获救的机会。比如,鲁滨孙可以在岛上就地取材,搭起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以在岛上利用一些并不常见的材料,制造出各式各样的使用的工具;可以在岛上用尽各种方法,把动物给圈养起来,供自己食用;还可以利用原始方法来制造船只,用船只进行环岛旅行,了解岛上的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到鲁滨孙是一个坚持不懈、勇敢的人。否则,他就不能在岛上生活,生活在小岛上28年的时间。在这28年里的酸甜苦辣,只有鲁滨孙他自己才知道。这28年的时间里,有绝大部分的时间,鲁滨孙都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不能向别人倾诉、交流,而且每天都要做同样的事情。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辛苦。但是,他那坚强的意志,使他最后找到了朋友——星期五,找到了逃生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浪费这些机会,而是努力的去利用这些机会。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利用了这个机会,回到了故乡——英国伦敦。

篇15:《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在西方,有这样一部小说,18世纪很受欢迎的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

它讲述了一个鲁滨孙的英国人,在孤岛生活了二十六年之久,从中说出了他是怎样定居,怎样捕猎,怎样就出俘虏,又怎样回国的事情。

除了书中的精彩片段,他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乐观善良,敢于冒险,也敢于追求。即使遇到野人,也怀着信心,存活了下去。要是我们,恐怕早就惊慌的逃走了吧,看玩了这本书,我不禁想:如果我就是鲁滨孙,我又会怎样?

如果我是鲁滨孙,在流落荒岛之际,叫天不灵叫地不灵是,我能想鲁滨孙一样镇定下来吗?不,我不能。

如果我是鲁滨孙,在饥饿的时候,我会像他一样勇敢的寻找食物吗?不,我只会希望有人来救我。

不得不说,人有时候确实很无能。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我们只会变得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可是他流落荒岛,却依旧很乐观。而我,在面临着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小坎坷,却曾想过放弃,想过离开。他的心态,又怎么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有人说,如果他流落荒岛,也能在荒岛中存活下去,鲁滨孙这不算什么。是,这确实有可能,可他想想,在他发现野人时,会沉着冷静吗?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成年的青少年来说,遇见野人我们只会逃跑,只会尖叫。可是,凭我们,又怎么会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跑的过土生土长的野人呢?

篇16:高中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关键词:生态批评; 《鲁滨孙漂流记》; 人类中心主义;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I561.06 文献标志码:A

《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被视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比较多的是从殖民文学的角度,把鲁滨孙当作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恩格斯语)去看待,把鲁滨孙对荒岛的征服看成是早期资产阶级征服殖民地的原型。但如果仔细审视鲁滨孙荒岛的生活,就会发现,鲁滨孙的荒岛生活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鲁滨孙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有人类中心主义的一面,同时也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面。荒岛上的鲁滨孙与自然已经合为一体,荒岛不仅是鲁滨孙征服的对象,也是他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鲁滨孙漂流记》做出新的解读。

一、 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研究

“生态批评”(Ecocritism)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探讨文学对“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的揭示,“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觉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1978年,威廉·鲁克特在论文《文学与生态学:文学批评的实验》中首先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2)1989年,在美国的“西部文学学会”大会上,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提交了《走向文学生态批评》一文,其中对 “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3),是目前最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1994年美国学者克洛伯出版专著《生态的文学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精神生态学》,提倡“生态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对生态批评的特征、产生原因、批评标准、目的使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1995年,哈佛大学布伊尔教授以生态尺度重新审视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其专著《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被誉为“生态批评的里程碑”。伴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批评也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的地位。可见生态批评是在地球生存危机大背景下人类防止和减轻环境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何谓生态文学?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4)由此观之,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整体观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 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对于人与自然及文学之关系,如学者胡志红所言:“生态文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自然、人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生态文学主张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文学与自然的渊源关系,挖掘文学的生态内涵,吸取生态智慧,指导人类的生态实践,提升人类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复杂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文学重视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文化根源和消除危机的策略。从生态文学的定义可看出,生态文学对维护各个亚系统之间的平衡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其研究范围来看,生态文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社会文化生态之间以及文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动态关系。” (5)

生态批评是一个从对文学形式研究向自然生命本体回归的潮流。它表明文学研究者对生态环境实际问题的关注,表明文学研究者相信文学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资源,可望用于修补导致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对立关系。生态批评为生态文学研究打开了新视角、开拓了新领域、提供了新课题、输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生态批评倡导文学研究向自然转向、向地球转向、向生态意义和生态审美转向,不仅有助于弥补文学研究多年来的不足,推动文学研究更为系统、更加平衡的发展,也有助于纠正当代文学研究日趋过于注重形式、过于消解意义等偏颇,扭转当代文学日趋学院化、晦涩化、脱离现实的倾向。生态批评最大的贡献是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整体上全新的理念——生态哲学的理念、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理念,并赋予文学批评应该担当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

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生态思想

《鲁滨孙漂流记》中所呈现的生态思想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作品中既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还体现出一种简单的生活观。

1、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从小说内容的叙述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荒岛“非常荒凉,看来荒无人烟,只有野兽出没其间。” (6)44这里远离文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鲁滨孙成了真正回归自然的人。可是这种回归不是主动的回归,而是被动的回归。所以,鲁滨孙在荒岛上体验的不是和大自然完美和谐相处的过程。在笛福的笔下,鲁滨孙和大自然之间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为了生存,鲁滨孙就必须征服大自然。于是,笛福就让鲁滨孙开始了一系列征服荒岛的活动。如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驯化动物,包括猫、鹦鹉和山羊等,甚至还包括驯化了来自食人族的野人星期五。

鲁滨孙在荒岛上的一系列征服活动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人类被认为是高于所有动植物的生灵,对动植物有绝对支配权和控制权。所以,人类能够征服自然,让自然中的一切为己所用。刚到荒岛上的鲁滨孙,看到无数飞禽,首先想到的是“不知道打死后好不好吃” (6)44。看到了小山羊,他“打死了一只小山羊,又把另一只小山羊的腿打瘸了。” (6)62对繁衍过快的野猫,他“不是把他们杀掉,就是把它们赶出家门” (6)84他把山羊带回住地驯养,不是热爱动物,也不是为了保护动物,而是“到我弹尽粮绝时可以杀羊充饥。” (6)90他教鹦鹉说话,为的是让自己消遣。即使是有益生态的植树行为,鲁滨孙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最后,他得出结论:“世间万物,只是有用处,才是最宝贵的。” (6)105对谁有用?当然是对人类有用。而鲁滨孙俨然成了荒岛之王,他“坐在中间,俨然是全岛的君王。我对自己的臣民拥有绝对的生杀之权,可以任意处置我的臣民,要杀就杀,要抓就抓,要放就放,而且不会有反叛者。” (6)121毫无疑问,鲁滨孙在岛上的这些行为都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行为,是一种反生态的行为。

从作品中人物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在鲁滨孙看来,人是绝对的中心,只要威胁到人的安全,人就必须竭尽全力杀死动物,排除对自己的威胁。在鲁滨孙带着星期五从里斯本陆路返回英国的途中,有一场人熊大战的描写,星期五的杀熊过程放在今天,一定会引起当今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强烈抗议。明知最后要把熊杀死,星期五却没有一枪结果它的性命,而是逗引它爬树,让它在树干上先担惊受怕一阵,以供鲁滨孙和通行的人取乐。等到熊准备回到地面上来的时候,再趁它无力回击的时候把它打死。而对路遇的狼群,他们大开杀戒,“一共打死了六十只狼”。小说中处处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印迹。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鲁滨孙成了人类征服、占有自然的象征,他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反生态的社会发展的缩影,在他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

2、和谐共生生态观

在鲁滨孙没有到达荒岛之前,荒岛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岛上的动物与其栖息的地域和谐共生。鲁滨孙的到来,首先是打破了这种平衡,他的一系列征服行动使得本来自由发展的动植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如果我们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鲁滨孙改造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适应自然并与之共生的过程。

我们应该注意到,鲁滨孙虽然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但他始终维持了文明人的生活而没有变成野人,并没有变成一个穴居的野人。他始终在物质上精神上保持了一个文明人的面貌,坚持人的劳动,人的思维,用文明人的态度对待蛮荒的环境——是改造自然而不是屈从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鲁滨孙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影子。鲁滨孙在荒岛上利用自然规律,培植葡萄,种大麦,种水稻。抓住野山羊,不是打死,而是驯养野山羊,供自己食用。利用自然资源,搭建住所,建设茅屋,扩建山洞。作为荒岛上唯一的文明人,鲁滨孙在改造荒岛的过程中,不是破坏,而是建设,是利用作为文明人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在改造自然,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鲁滨孙对自然存有一种敬畏之心,他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把大自然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鲁滨孙还一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思考:“这大地和大海,尽管我天天看到,可到底是什么呢?它们又来自何方?我和其他一切生灵,野生的和驯养的,人类和野兽,究竟是些什么?又都来自何方?” (6)75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对自然还是怀有神秘感、崇敬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抱有崇敬之心,因此,这里的征服,不是野蛮的征服,而是合理的改造并加以利用。鲁滨孙在荒岛生活了28年,并且把荒岛改造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从生态的角度而言,鲁滨孙与荒岛,是一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正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所要学习的地方。

鲁滨孙在荒岛真正实现了“诗意地栖居”,这是与生态存在论思想密切相关的生存观,也是与技术地栖居相对立的存在观,它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进程,主张人对自然负责,重视生活的诗意层面、审美层面和精神层面,最终达到归属于大地、被大自然接纳、与大自然共存的境界。“人愈是接近于自然状态就越幸福” (7)72,鲁滨孙很满意自由荒岛的生活,甚至于在回到文明社会后还对荒岛恋恋不忘。鲁滨孙的荒岛生存,200年后在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那里得到了重新诠释。1967年,米歇尔·图尼埃利用同样的素材写出了另一部轰动性的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他用颠覆性的思路重写这个故事,宣扬了人要融入自然、做自然人的理想,抨击“鲁滨孙情结”——征服、占有、改造自然的本能冲动和鲁滨孙所代表的“文明”生存方式,赞扬礼拜五等印第安人的自然生存状态,表达了对回归自然的生存方式的憧憬。此部作品是对经典文本的改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原文本的另类解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可视为生态语境下文学创作成功转向的一个例子。

3、简单生活观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和和谐共生生态观外,从鲁滨孙的生活方式看,作品还体现出了一种简单生活观。简单生活观就是提倡物质生活的简单化、物质需求的有限化和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化。鲁滨孙在荒岛上过着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他首先是利用从船上得来的一点食物,维持着基本的生活,后来学会了种植庄稼,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鲁滨孙在精神上却是丰富的,当他发现离开荒岛无望的时候,没有沉沦,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开始为自己创造一个家园。他训练鹦鹉陪自己说话,在《圣经》那里寻找自己精神的归宿。作品中还特别提到了一点,就是写日记。鲁滨孙把自己在荒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统统写进日记里,乐此不疲。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精神极度沮丧的人,还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从事这样的工作吗?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鲁滨孙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如果没有野人的到来,没有后来其他船只的到来,也许鲁滨孙会在荒岛上自由地度过简单的余生。卢梭就比较推崇“野蛮人”的生活方式,他说:“野蛮人仅只喜欢安宁和自由,他只愿自由自在地过着闲散的生活……” (7)147鲁滨孙从他自感短时间内无法离开荒岛始,就顺应环境,开始了他的简单生活了。

《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的简单生活观与当前某些物欲横流的享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享乐主义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不择手段地攫取,有时候物质生活的满足恰恰映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卢梭循循善诱地告诫我们:“乍看起来,好像玩乐的次数和花样一多就可以增加人的幸福,而平淡单调的生活将使人感到厌倦;但仔细一想,事情正相反,我们发现心灵的甜蜜在于享乐适度,使欲望和烦恼无由产生。” (8)317更进一步说,物质生活的简单化的最终目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热衷于追逐物质生活的舒适和奢侈,精神生活就不可能获得完善和提高。“身体太舒服了,精神就会败坏。” (8)84鲁滨孙的简单生活观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三、 生态批评的现代意义

《鲁滨孙漂流记》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为当今生态文明社会思考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生态学方面,人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其他自然物是伙伴关系。生态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是相对的。在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中,人类与其他自然物互为环境。在将其他自然物作为人类的环境看待时,人类处于“ 中心”的位置;但如果把人类作为其他自然物的环境时,其他自然物则处于“中心”的位置。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是多个中心,而并非只有人类才是唯一中心。人有开发利用大自然、作用于大自然的一面,大自然也有反作用于人的一面。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既开发利用大自然,又尊重大自然的权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人类充分开发利用大自然成为了可能。然而过度地、不计后果、不讲科学地开发利用大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沙尘暴、极度恶劣的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诚如生态批评家乔纳森·贝特所言:“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大难临头前的祈祷都是那么相似。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被过度捕捞、沙漠迅猛扩展、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越来越匮乏。这个星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 (9)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在《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一文中指出,新文明是生态工业文明。“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只是节奏快慢与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三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的发展史,对自然的破坏最为彻底也最为无情。人的自由建立在对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开发利用之上,建立在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与自然相对抗,由此下去,这种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的。” (10)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科学的发展观,不是经济增长和物质生产与消费的科学化,而是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解放、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为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的发展观。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妨借鉴鲁滨孙的生存原则,对自然多一份崇敬,多一份敬畏,保持一颗平常心,与自然和谐共生。毕竟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注释:

(1)Josep W. Meeker, The Comedy of Survival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Scribner’s,1974:3—4.

(2)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Low a Review 9.1(Winter 1978):114—115.

(3)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 Fromm, Toward an 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 1989.

(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5)胡志红.生态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天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

(6)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M].郭建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7)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24.

(10)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J].科学决策,2004,(4):5.

参考文献:

[1]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上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米歇尔·图尼埃(法).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M].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7]王宁.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8]钟燕.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国外文学,2005,(3).

[9]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

[10]司空草.文学的生态学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9,(4).

篇17: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着很多的困难险阻,也有许多磨难与坎坷会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使自己不能前进,如果永不放弃,任何事物都会被你自己征服。

读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不知不觉中,眼前出现了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有一艘船在破浪前行。。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立刻被掀翻,鲁滨逊挣扎着漂到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种声音一直在他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放弃吧,这样生活着有什么意义?不会有人来救你的。”但一个坚持的信念很快打败了这种想法。鲁滨逊坚持着,将面临的困难一个个战胜,最后终于得到了回到文明社会的机会。

上一篇:销售类个人简历下一篇:优秀级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