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粮食局“五突出”扎实推进下半年工作

2024-04-09

市粮食局“五突出”扎实推进下半年工作(通用4篇)

篇1:市粮食局“五突出”扎实推进下半年工作

市粮食局“五突出”扎实推进下半年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粮食收购。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将立足粮食,发挥行业优势,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积极开展粮食收购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满足农民售粮需求。与此同时,加强秋粮产购调查和市场价格监测工作,做好秋粮收购准备工作,落实好仓容、资金和人员,指导企业认真研判市场,准确把握形势,打好秋粮收购战。二是突出抓好粮食经营。在巩固“老阵地”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粮食购销“新渠道”,正确处理政策性收购与销售、经营的关系,因地制宜确定营销策略,搞活粮食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全面实现盈利。三是突出抓好粮油市场监管。继续开展市政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依法组织开展面向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专项监督检查,依法查办违法违规案件,保障粮食流通和谐有序。四是突出抓好粮工企业改制。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继续推进粮工企业改制工作,千方百计积极破解改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难题,认真接待和办理职工来访,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主动为职工解惑,帮职工解难,及时化解矛盾和稳定隐患,确保早日完成粮工企业改制工作任务。五是突出抓好党的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理顺工作思路,推进实践创新,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用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引导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粮食局)

篇2:市粮食局“五突出”扎实推进下半年工作

今年,**市**街道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街道2006年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14.7亿元,比增13%;税收6900万元,比增20%;工业产值32亿元,比增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3亿元,比增27.6%;供电量19647.5万千瓦时,比增18%。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振兴**形象,走在全省前列”作贡献。

一、突出城市建设

抓住“市区北拓”的发展良机,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来营造最佳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着重抓好具有代表性的“**中心片区、站前安置区、江北豪园商住小区”三大片区工程建设,以新区的建设促进旧区的改造,进一步更新**形象,整合各项资源,盘活建设用地,腾出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紧抓市区北拓东进的大好时机,大力扶持培植房地产、物流等两大新兴产业,深挖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为**经济发展增添新鲜活力,增强综合实力。

二、突出项目落地

今年**街道列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6个,预备重点项目3个,前期重点项目1个,重点工业项目7个,是历年来重点项目建设最多、投资最多的一年。街道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拉动投资增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宣传教育引导,营造人人谈项目、议项目,支持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继续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完善项目挂钩责任制,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建设进度计划,抓资金投入、抓工期进度、抓项目前期基础性工作,从紧从快推进项目进度。

三、突出支柱产业

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从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上大力引导壮大针织鞋服、消防建村、机械铸造三大传统支柱产业。通过增资扩营、技术辐射、强强联合等形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支持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规模经济的支撑力。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至6家,争取全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家。二是以工业园区吸引产业集聚。以扶茂岭工业基地和观音山工业项目区的规划建设为契机,继续推进火车站工业项目区、玉叶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鞋业城的建设进度,为企业发展搭建更多、更好、更大的投资平台。积极整合玉叶、李西、梅亭、洋美、南美、溪口等工业小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独特功能,在进一步完善工业小区软硬环境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入区建设,促进企业加速向园区聚集,既合作又竞争,努力在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上实现齐头并进。同时,支持关联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不断延伸产业链。三是引导企业推进“三大创新”。引导企业树立竞争优势来源于不断的创新的观念,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兴企、质量兴企、人才兴企、企业信用等工程,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优秀人才,改进产品和推出新产品,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引导企业加强学习,逐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模式,走出家庭式管理,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运作和管理经营企业,扎实推进管理创新。

四、突出五个推进

篇3:突出特色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 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 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以示范建设为契机, 把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毕业生就业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开拓创新, 建立规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切实做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 强化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四化”建设, 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在学院党政统一领导下的“全校动员、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奖惩挂钩”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形成校、系和就业部门全员联动、分工合作及层层落实的有效的就业工作格局。

二、形成强有力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学院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分量和质量, 狠抓就业指导教育环节, 形成强有力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实现了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程化。 (1) 在各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 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体系, 保证了就业教育进课堂。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 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开办就业讲座, 使学生从进校就开始了解就业政策和法规, 并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 把握职业定位, 提高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 保证就业教育指导观念与时俱进。 (3) 强调就业工作的全员参与, 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形成四位一体的工作纽带关系、上下联动系统。 (4) 各系书记和班级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重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强化就业信息服务, 广泛收集需求信息

针对学院实际情况开展就业专场宣讲会和招聘会,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高效和便捷, 结合学院传统的就业工作形式, 发布和收集就业信息, 为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建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有助于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创建良好条件。强调“请进来”, 更要“走出去”。学院始终重视市场的需求, 力求把握先机, 做到未雨绸缪。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 学院除加强与传统合作企业的关系外, 还前往贵州、陕西等地的航空工业基地、沿海的工业城市等地进行调研, 开拓市场, 从而有效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保证了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深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学院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坚持“立足地方经济, 依托航空企业向外辐射”的就业指导思想, 深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两类完全不同的环境和资源, 将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教育方法。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中心, 以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学院学习相结合为主要方式 (2) 。

(一) 推行订单式、订制式、全程联合办学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就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 (集团) 公司等一批国防单位和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订单式”、“订制式”、“全程联合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成功组建了“国航班”、“航利班”、“海航班”、“嘉捷通班”、“中海班”以及“银海班”等校企合作班级, 形成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文化交融。以“海航班”为例, 2008年4月, 学院与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维修工程事业部签订《合作创办“海航班”进行定制式人才培养项目书》, 本着互利互惠、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原则, 校企双方就合作办学达成一致。海航股份事业部在学院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海航班”, 每班30人, 然后按“1.5+1.0+0.5”模式培养。根据民用航空器维修的实际需要, 以海航股份事业部为主, 学院参与, 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并共同实施教育管理。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并经考试合格后, 全部在海航公司就业。鉴于第一届“海航班”的突出表现, 海航公司决定“海航班”由连续联办三年调整为不限期举办下去, 并由每年30人扩大到每年40人 (见图2) 。

(二) 引企业入校园,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打开了专业融入产业的窗口。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新加坡宝利根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合作, 创办成都宝航精密模具公司, 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宝航公司采取由学院提供场地、基础设施等条件, 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人员, 由企业自主经营、企业化生产的合作形式, 学生顶岗实习纳入公司进度计划。公司生产现场成为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实习场所, 真实的企业环境, 使学生融入企业氛围、感受企业文化, 培养 (强化) 时间观念、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通过真抓实干、大胆创新, 不但使学院保持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还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此类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学院与上海嘉捷通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的嘉捷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 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实施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等挂钩制度,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统筹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使人才培养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学院积极开展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 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 除安排基本的必修课程外, 还提供给学生更多适应其特长的个性化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控竞赛”、“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制图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回访表明, 学院毕业生普遍诚实肯干, 动手能力强, 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五、积极开展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

学院实施部门联动, 把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积极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 开展毕业生职业能力证书培训, 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困难家庭的毕业生, 学院给予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推荐、重点培训、心理辅导和适当的求职补贴;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 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 合理进行自我定位, 从实际出发, 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帮助他们树立多元化就业的思想和竞争意识, 真正把就业、择业观念转变到市场需求的轨道上来。各系在充分认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 完善就业相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信息库建设, 扎实做好困难毕业生、女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优先推荐品学兼优但有就业困难的同学。学院相关部门、各系 (部) 还着力做好贫困毕业生、女毕业生的经济帮扶工作。通过出台相关办法, 采取奖励、补贴、贫困助学金等多种形式, 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七、认真做好国家和地方各类就业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招募、保障支持等工作

学院积极开展各类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要会议精神的教育活动, 并及时为广大毕业生释疑解惑, 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积极配合教育厅和相关部门做好大学毕业生服务工作, 扎实做好“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国家从大学毕业生中征集士官计划”等项目的宣传发动、组织报名、审查考核等各项工作。对参与各项国家和地方各类就业项目的应届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鼓励毕业生到各个项目去接受锻炼, 增长才干。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宣传,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行行可建功, 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 积极到城乡基层就业, 到国防企业就业, 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通过毕业生教育, 引导毕业生把个人志向与祖国建设需要结合起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建功立业。对到以上地区就业的毕业生, 学院除实行全程的关怀服务外, 还给予包括物质奖励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八、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学院按照教育部的规定, 在确保就业工作人员、办公设施和工作经费及时到位的同时, 还加强就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学院为相关部门和各系配备了职业指导师, 为毕业生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专人办理, 保证了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程序规范, 提高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 突出特色, 全面加强各项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从而真正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①③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2009年8月。

篇4:市粮食局“五突出”扎实推进下半年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

为扎实有序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活动,白城市农委成立了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小组”, 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协调一致,形成监管合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专项整治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各级农业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细化监管内容,规范执法程序,依法严格有效监管,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2.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

白城市紧紧围绕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截止目前,全市共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33个,其中: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9个、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13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1个;国家级11个、省级9个、县级13个;有水稻、大米、向日葵、蔬菜近20多个品种,面积达180万亩。全市共开发认证有机食品112个(不完全统计),开发认证绿色食品30个,开发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15个。洮南绿豆、洮南辣椒2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洮南黑水西瓜、洮南万宝粉丝获得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城市农科院的燕麦、向日葵获得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源头上有力地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这些品牌的打造,树立了白城市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强化监管体系建设,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切实把好质量安全关。白城市农委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五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检验检测工作。

4.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巩固、落实和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按照“依法行政、制度监管、技术保障”的原则,积极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先后指定了《白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白城市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白城市农产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白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制度》、《白城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行生产档案记录,建立了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强化了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和消费引导,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5.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突出了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为切实保证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白城市农委组织各级农业检测机构加大对当地的大型农贸蔬菜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大棚及大型超市的蔬菜农残例行检测力度,同时各级检测机构还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对采收期的蔬菜深入现场进行农药残留速测,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截止7月末共检测蔬菜样品3820个,蔬菜品种38个,合格率为98%。并积极配合省农委开展5次例行检测抽检工作,共抽取蔬菜样品311个,合格率98%。

二是开展了“三品”专项整治行动。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杜绝非法生产行为、规范企业用标行为,全市各级绿办深入“三品”生产企业,开展了全方位检查。一是检查企业内部认证产品包装物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二是检查是否有包装物的专管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三是检查是否有严格的包装物的出入库记录;四是检查绿色食品包装物标签上的产品名称、产品编号、生产商品名称和商标名称是否与获准证书上标注的相符;五是检查是否存在超期用标或冒用标识现象;六是用标产品产量是否超过证书批准产量等。全市累计检查“三品”生产企业77次,出动执法人员121人次。从检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企业、基地都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生产经营管理,基本做到了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和监督管理制度化,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积极配合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对企业和市场 “三品”生产销售情况抽查检验,总体情况良好。通过整治,“三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为“三品”自身赢得了信誉,维护了“三品”的公信力。

三是加大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力度。2011年是农业部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种子执法年,为了有效遏制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白城市农委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肥料和高毒禁限用农药为重点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对各农资市场、经营网和市场摊点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清理检查专项整顿。同时为了增强执法效果,与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多次联合执法检查。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出动人员3474人次,出动车辆1201台次,查处案件240件,吊销营业执照(许可证)6个,检查企业(业户)2317个次,整顿市场351个次,查获非法农业投入品27080公斤(种子、农药、化肥),挽回经济损失683.67万元,印发宣传材料15.2万份。检查中未发现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通过执法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净化了农资市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6.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静思时光美文下一篇:2024年防灾减灾活动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