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24-05-20

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6篇)

篇1: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2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 堤

[明]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案为:

10、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1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为:

12.(1)B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有误。由“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可知卖饼儿生活之贫困与艰辛。“歌一声”的叫卖透露出的该是生活的不易,而非“童趣”,语言平实而非“生动形象”。

(2)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与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2010年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答案为: ①A ②(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①“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难之情,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前四句景物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压抑、悲壮苍凉的感情基调。

②尾句是本诗的诗眼,诗人卒章显志,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之情。结合诗句来分析,“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两句是说“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余晖(徂晖)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鹓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来比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君子失所”,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压抑贤才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际遇的激愤。

2009年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案为:

(1)D 解析:七句是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八句则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的风光。(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解析:这首词写词人虽因风浪受阻,但却并不颓丧懊恼,而是很达观,泰然自若。这一点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很相似的。另外,这首词中“一船秋色”“十里湖光”也可体现出词人豪迈的气势,因此说张孝祥属于豪放派。

(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富有主观想象色彩,词人不说自己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却说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体现了词人的达观。“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两句,写出词人面对风遏行舟的这种情况的心境。泰然自若,也体现了他的豪放与达观。

解析:分析时主要抓住词人被风浪所阻,却不颓丧懊恼,而达观淡定的词句进行赏析。

2008年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为: 答案:(1)A

解析:“是日”是“今日”之意。

(2)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表现了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解析:注释中交代的作者身世,以及诗中“愁”“逐客”等字眼都有助于理解这两句诗。(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007年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问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为: ①赋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2006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答:【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 答案为: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

2005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不同点:

***************************************************************** 答案为: 12.

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解析:“漏声断”是停的意思。

2.解析:无反衬手法。“铁骑无声”写军队阵容的整肃。

3.解析:略

相同点:

篇2: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02年北京卷】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

登颧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

2002答案:

(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颧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2003年北京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答:(体裁)

(内容)(写法)

2003参考答案:(1)B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2004年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4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2004参考答案: 12.(1)C(2)A

13.第一问2个要点.(1)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2)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2)“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3)“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 梅的精神品格。

【2005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2005参考答案:

① D“漏声断”表示夜深。

② C“清笳乱起”是现实之景;“铁骑无声”是梦境。

③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006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

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2006答案

12.(1)D E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2007年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2007答案

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2008答案 12.(10分)①(2分)A ②(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 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③(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009年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2009答案

①(2分)D

②(3分)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程为大风浪所阻,而是抒写作者想象的意象,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欣赏那美好的夕照景象。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浪阻遏行舟的情况,词人处之泰然。

【2010年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09年北京卷答案】

①A

②(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①“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难之情,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前四句景物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压抑、悲壮苍凉的感情基调。

②尾句是本诗的诗眼,诗人卒章显志,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之情。结合诗句来分析,“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两句是说“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余晖(徂晖)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鹓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来比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君子失所”,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压抑贤才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际遇的激愤。

【2011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2011年北京卷答案】

12.(1)B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有误。由“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可知卖饼儿生活之贫困与艰辛。“歌一声”的叫卖透露出的该是生活的不易,而非“童趣”,语言平实而非“生动形象”。

(2)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与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第二问:略

【2012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 堤

[明]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2012年北京卷答案】

10、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3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2013年北京卷参考答案] ①B(“遗忘”错误理解了诗中的“仰”)

②在这首古风诗里,李白塑造了鲁仲连倜傥风华,功垂青史,高洁淡泊的形象,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在人才辈出的战国时代,鲁仲连尤其以高风亮节,雄才大略而出类拔萃。这赞语表达了李白所艳羡,也是李白的才华自诩。“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当情势需要合力抗秦的时候,鲁仲连应时现身,如明月出海,一扫雾霾,照耀天地,成就功业,声名远播,千秋万代为后人仰慕。这比喻与史实寄托了李白出世建功,名垂青史的雄心壮志。这是李白当下或表层的人生追求。

[解析]

[译诗] 古风(其十)

齐国素有风流倜傥的才俊,其中尤以鲁仲连特别高妙。它就如一轮明月深藏海底,一朝涌现就展开璀璨光耀。击退强秦的声威振动天地,后人世代仰望那余辉朗照。把千金重礼看得很轻很轻,回头向着平原君淡淡一笑。

我也是个淡泊闲适的人啊,展开胸襟我们可以做同道。

篇3: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查,应对策略

一、考纲阐释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8年语文科《考试大纲》, 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括两点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 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 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本文就表达技巧的考查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希望对考生能有点帮助。

二、术语解读

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 考生明明读得懂, 却得不到分数,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使用规范的答题术语, 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 我们一般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来谈。

(一)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 描绘形象, 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 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 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 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

9.对比让事物、形象突出, 情感表现更鲜明。

(二)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

作用简析: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尤见出豪爽与飘逸之风。

借景抒情———宕开一笔, 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

托物言志———似在咏物, 实为表志。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等。

作用简析:

动静结合———诗中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 画面更和谐。

虚实结合———虚与实互相联系,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歌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有时能产生渲染烘托的作用, 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色彩丰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往往一体。

白描与工笔———白描手法, 只用线条勾画,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乍一见平淡无奇, 细嚼之如饮醉酒, 回味无穷。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三) 除此以外的其它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具体手法作用简析:

1.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 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以美衬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 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2.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烘托, 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3.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 为了使人信服, 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 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 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 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4.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使诗歌更含蓄。

5.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 语言更具有音乐美, 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 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 全是用事。“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 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是虚写;“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7.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 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 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8.比兴———以物起兴或以物为喻, 更显形象具体。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将妻子比作沧海和巫山, 极见深情。

三、提问方式及应对策略

(一) 问题陈述

1.常规问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

2.提问变体: (1)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 分析情和景的关系。

(3) 从虚实相生 (或某一个角度) 的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 诗歌是怎样表达主题的?

(二) 答题格式

主要是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 +叙 (描写) 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三) 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1)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2) 。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1) 周德清 (1277—1365) , 号挺斋, 高安 (今属江西) 人。 (2) 淀:即蓝靛, 蓝色染料。

问题: (1)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 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 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 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 (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 、顺序和空间 (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 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 从多角度开拓意境, 使景物互为映衬, 从而构成一种情趣,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 (1) 比喻, 如将长江比作白练, 将江帆比作疾箭,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2) 对偶, 如一、二两句对偶, 三、四两句对偶, 五、六两句对偶等。 (3) 比拟, 如说新月“学”扇。

(2)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 远山重重,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 山泉飞流, 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 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 是动态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使得诗歌成为高考中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之一, 在诗歌的学习中, 我们要注意在平时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多去品读咀嚼名篇名句, 使自己的古典文化底蕴深厚起来;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 轻松应对,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青于蓝考试研究室.高考语文核按钮.中学语文杂志社, 2009.

[3]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2008.

篇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为6分,自2002年至2007年,一直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要想把握住出题人的赋分点,必须花大力气吃透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出题的。以2006年江西高考题为例,命题者让考生阅读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其二是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第一个问题是在要求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则讲什么。要想把“诗歌鉴赏”这个单元复习好,主要应该分三步走,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

高考复习切不可抛开教材,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42首(不包括附录)。其中唐宋以前为8首,唐宋时期为23首,现当代为8首,外国诗有3首,唐宋诗歌占了半壁江山。

教师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这42首诗歌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多读多背,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42首诗歌,那么,在接下来将要复习到的名篇、名句默写中也占据了先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整合出许多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

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景,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所展示的故国萧索之景;可以是诗人自己,如陆游《书愤》中老当益壮的作者;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别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当然,不管是写景、写物还是写别人,诗中刻画的形象多为诗人的感情寄托。

诗歌的语言注重修辞,姜夔《扬州慢》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句“金戈铁马”则用借代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惊心动魄;李白《将进酒》中一句“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人生短促之叹。

诗歌的语言也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以一“自”字和一“空”字道出了诸葛武候身后的寂寞;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以一“坼”字和一“浮”字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宏伟壮丽。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山居秋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竹喧”来写“林静”;《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景,以实衬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亡国哀思之中;杜甫的《登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惨淡的画面不正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旅夜书怀》则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道出了作者不受重视的苦闷。

另外,《秦风·无衣》运用赋的手法写了秦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道出了弃妇由伤心到坚定的性格变化轨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之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杜甫的《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通过温习高中三年所学的诗歌,可以起到强化“考纲”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鉴赏诗歌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借鉴名家的鉴赏方法,积累鉴赏术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鉴赏辞典”,涵盖非常广,选摘了自先秦一直到现代的诗词,请名家写出鉴赏评论文章。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老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鉴赏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而现实主义诗人则多采用形象和具体的手法来反映民生疾苦。《唐诗鉴赏辞典》中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倦夜》,分别由何国治与何庆善写出了鉴赏评价文章。

白居易的诗清新通俗,李商隐的诗华丽、含蓄。可以选白居易的《观刈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孟浩然为山水田园诗人,岑参为边塞诗人。可以选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柳永为婉约派词人,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可以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为北宋词人、一为南宋词人,从他们的词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特征与两种流派的不同风格。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宋诗鉴赏辞典》有何满子对此诗的评论;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作为一首元曲小令,明快清新,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共选择十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量约为一万五千字。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鉴赏术语。如在形象方面有生动、雄伟、萧瑟、清幽、凄清、浩渺等;在语言方面有清新、庄重、含蓄、明快等;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喜悦、愉快、悲苦、孤苦、乐观、悲观等。从而在答题的时候做到语言规范。

第三步,归纳解题方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解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做起题目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第一,细读诗歌。所谓“细”,意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先看作者,属于何朝何代,诗歌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李清照为例,前期的诗词多明丽、雅致,后期的诗词多凄清、洗练。再看题目,通过题目,多可“猜”出诗歌的体裁,像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送别诗(如《赠汪伦》)、思乡诗(如《旅夜书怀》),诗歌体裁不同,主题有差别。三看诗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多点题,次句则承接第一句而写,第三句多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因此,“诗眼”一般是在第三句。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重要的是,读者要能够解释诗句的含意。

第二,弄清楚命题者究竟问的是什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多会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答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卷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对“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作简要分析,高蟾说“画不成”,韦庄说谁谓“画不成”,原因在哪里?

第三,条理清楚地答题。命题者有时连提几问,考生一定要清楚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按照次序来,切不可打乱步骤,胡乱回答,让阅卷者无从给分。

第四,答案必须落实到诗句,切忌扣“大帽子”。

考生积累了很多的鉴赏术语,这是一件好事,但乱用便成了坏事。如“深化了主题”,深化了什么主题,没有写;“表现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也没有写。或者是写了深化什么主题,表现什么情感,但不作任何分析,脱离原诗句作抽象的回答,自以为答案很精练,实则空洞无物。

篇5: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总结

古代诗歌意象集锦

一、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等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梅、菊: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怅惆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二、人或事意象

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欧阳修:“古屋醉吟灯艳艳,画廊愁听雨萧萧。”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有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1)登楼、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 1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5)捣衣: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宛转,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i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人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5、文章结构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

下的线索。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7、其他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

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做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二、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生,绘行绘声绘色,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练字,用典,含蓄,对仗,衬托,比喻,比拟„„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边塞诗)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边塞诗、写景抒情诗)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送别诗、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写景抒情诗、怀古诗)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送别诗)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4、山高水长的担忧

5、前途渺茫的怅惘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四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举例《梦游天姥吟留别》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举例:杜甫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举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王维《山居秋暝》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举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举例: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

6、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举例: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举例: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杜甫《兵车行》

篇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上一篇:购买年货的作文参考下一篇:幼儿园教案与活动设计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