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狂人鲁迅范文

2024-05-01

读狂人鲁迅范文(精选6篇)

篇1:读狂人鲁迅范文

读狂人鲁迅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狂人是敞开了自身、解剖着自己、沉酣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抒发着大痛楚大悲悯的鲁迅。是他的热烈的生命激情,是他在长期压抑、苦闷、焦虑和挣扎反抗中的突然爆发,是他区结晶了的沉重的悲哀和愤怒之火。他疯狂地撰写封建的毒瘤,他血狠狠地吸吮那些恶人的思想。他也在吃人,吃着那些像恶魔一样打着信仰而吸吮人精神、灵魂的人。他癫狂,却又坚持。坚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关键字:吃人;癫狂 内容:

狂人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鲁迅借助狂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它侵蚀了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封建传统礼教的剥削、压迫下,要求反抗!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狂人日记》即他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家族。青年时期,受到进化论、列夫 • 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在仙台观看了一场电影后,他决定回到祖国从事文艺工作。因为在那场电影中,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他看到了被封建礼教侵蚀的民族魂。他希望能通过这些书籍、报刊去唤醒一个中国人该有的民族精神。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狂人日记》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振耳聩聋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综观全文,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他清醒着呢!封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狂人对封建道德的定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懦,狐狸似的狡猾。这就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清醒认识。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十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鲁迅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同迫害狂想症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赴某地任候补官员将原来与制度、文化格格不入的反对者纳入到体制中来,驯服成为忠顺的维护者和奴才,以此揭露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

中国社会和历史的野蛮性除了这直接的吃人外,还有社会的制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吃人,也就是对人的肢体的残害和对精神的残害。所以引申到家族或者礼教上也无所不可,在批判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时代,这也是很自然的。但绝不可以因为看到它象征的意义而完全否认《狂人日记》直接的材料和原有的主题,事实上存在的人对人的肉体的蚕食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因为它的残忍性至少是和封建礼教同样可怕,更因为它是事实。

“五四”启蒙运动中,鲁迅以狂人之口发出最猛烈、最彻底的呐喊:道德吃人。不少人会嘲讽:“这道德怎么会吃人?”不少人觉得这“吃人”的称号应该赠予封建的礼教。然而,道德吃人又与封建礼教有着怎样的关系?殊不知一些造反的人一边赞赏狂人的思想,一边把“道德”改为“封建礼教”。从此,“道德”与“封建礼教”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的确,人们认为“封建礼教”比“道德”更为重要,狂人的叫喊与斗争头子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如“五四时代”就有人提出“破坏家庭”并主张学习“娜拉出走”,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对梦想生活的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反对这个不平等的“道德吃人”的社会。而这个社会是“道德”吃人,并非人去改变“道德”。那些敢于站起来与“封建礼教”抗衡的人,他们是愚昧还是现实?妄想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

人们在区分道德与封建礼教时,处在中立状态,稍不留神,便误入歧途!显然,《狂人日记》只是表明:要发现这道德的吃人真相,人就必须体验非道德的发狂般的大病;在肉体上的和精神上执著于“语无伦次”的“荒唐之言”,不服从安定,不但不能让病好了,反而更加不安分变成惹事生非的人。一味的揭露其隐情,只是徒增本身的烦恼罢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老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也许这只是鲁迅外《狂人日记》中对“道德吃人”的呼喊,揭露吃人现象的发生,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日干的事”,表现彻底批评封建礼教的勇气,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在当时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我认为,这“道德吃人”与封建礼教的腐朽脱不了关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则向我们血淋淋地拨开了那层虚伪的面纱。它演绎了一个女人在封建礼教的渗透下,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狂人日记》中也有一些较为醒目的片段: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议论我,又怕被我看见。一路上的人,却是如此„„

我想我同小孩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

它所展示的紧张、恐惧,追随着“他”的狂人一一展现。“我”之所以被称之为“狂人”,不仅是他不同与人的理想,更是那一种癫狂、炙热的追求。狂人是敞开了自身、解剖着自己、沉酣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抒发着大痛楚大悲悯的鲁迅。是他的热烈的生命激情,是他在长期压抑、苦闷、焦虑和挣扎反抗中的突然爆发,是他区结晶了的沉重的悲哀和愤怒之火,使正常的看客和论者们以为是他在发疯,而根本不知道自己们在昏睡。鲁迅在呐喊中不单发现了中国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还发现这铁屋子就在自身之内,发现了自己要反抗传统势力的外在压迫,又背负着传统势力的内在压迫的矛盾。与其将他人禁锢在“铁屋子”内看着自己发疯,还不如切实际唤醒这些无知者的思想。

然而,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我们要怎么办?是甘心堕落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则选择了一条令人颤畏而敬仰的路。他举起笔杠子对着封建礼教进行抨击、摧毁。若说那群吃人的人是疯子,鲁迅也难逃其名,他毅然也是个疯子。面对沦丧的道德、扭曲的人性,进行犀利、猛烈的抨击。他的《狂人日记》,毫不留情地暴露了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就是一个疯子,一个无谓生死的疯子。他疯狂地撰写封建的毒瘤,他血狠狠地吸吮那些恶人的思想。他也在吃人,吃着那些像恶魔一样打着信仰而吸吮人精神、灵魂的人。他癫狂,却又坚持。坚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是的,在这无声的铁屋子里,只有发狂才能够触及灵魂,只有在疯狂中“自啮其身”,才能够揭示出事情的真相。而这一切疯狂,自始至终发生在“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的家庭之内,表明家庭是窝里斗的基本单位,家族和亲情是吃人的基础:人们的全部传统观念的根基和价值依据,最终都可追溯到生物性的血缘关系。

鲁迅的一生和美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不仅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对美术有着精彩深的研究,而且还积极倡导大众美术,亲自参与了大量的美术实践活动,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由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美术思想形成的根源基础。其主旨是:肯定美术的社会功利作用,强调美术与社会、时代、国民之间紧密的联系,把美术作为与一切黑暗、落后、腐朽的势力作斗争的武器,从而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体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精神:一是关重并提倡大众的艺术,一是提倡现实主义的精神。鲁迅提倡现代的大众艺术,并注重古代的大众美术——民间艺术,以此来说明美术只有尊重大众,才会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他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是的,这就是狂人鲁迅。

参考文献:《狂人日记》

篇2:读狂人鲁迅范文

鲁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小学时就学过他的很多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是不太爱看鲁迅的文章的,这或许写文章是因为他写文章所用的白话文还不成熟,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费劲、很别扭的缘故吧。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去主动读过鲁迅的文章,直到最近我开始阅读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相较于作品集里其它的文章,看完了《呐喊》里的《狂人日记》后,我的感触是最深的。从狂人的身上我能够了解到鲁迅一些真实的想法,透过狂人我能够体会到鲁迅那时的一些的心情。我觉得狂人就是鲁迅自己塑造出来的来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一个人物。通过这个人物我们能比较清晰的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鲁迅笔下的狂人对于身边的有“吃人”的行为他是感到极度恐惧的。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别人会害他。他怕外人也怕自己的亲人有一天会突然把自己吃了。所以当他看到别人张着嘴,对他笑了一笑,他便从头直冷到脚跟。这不仅仅只是狂人的恐惧,也是鲁迅发自内心的害怕,因为他看到了这个世界吃人的本质,了解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变成吃人的人。所以有一种恐惧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这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安的鲁迅。

在《狂人日记》里,狂人被描述成了“迫害狂”之类的精神病人。他在夜晚横竖睡不着翻开历史一查,才发现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借狂人之口对封建礼教和仁义道德进行的最深恶痛绝的鞭笞。既然狂人与社会的仁义道德和礼教势成水火。那么他与周围的人和环境自然也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周围的人成天都想着怎样去“吃人”,而且还要吃的不动声色。但他却努力的避免去吃人,并且还劝说别人不要吃人。我觉得这是鲁迅借狂人来表达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和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想法。这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读请”的高尚!

但是,这种高尚却很快被摔的.粉碎。因为狂人自己在无意之间未必不吃了他妹子的几片肉。即使狂人很清醒的知道不能够吃人,但最终沦为了吃人的人,不但吃人,而且还是一个有着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人。一方面,狂人尽最大的努力不去做吃人的人,但是他的实际行动却在做着吃人的事。这便是矛盾的狂人,也是矛盾的鲁迅。

在狂人生活的环境中,旁人吃人;自己的亲大哥吃人;就连母亲也没说吃人是不行的;后来他甚至又发现以“仁义道德”和封建礼教为基础的整个社会都是吃人的。而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他最终也变成了吃人的人,这是他一人之力无法改变的。狂人在日记里面说:“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自己都被人吃了却仍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对于狂人来说他身边人的吃人行为不是与他毫无关联的,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讲他还可以被定义为帮凶,因为他自己也说了:“我未必在无意之间不吃了我妹子的几块肉”,我认为这是作者用的一种类比的手法,虽然这是个“吃人”的社会但是作者却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是这个吃人的社会的组成部分,就如兄弟之间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一样,作者鲁迅与那个吃人的社会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也是理不清、扯不断的。

鲁迅他虽然能认识到这个民族的劣根性,也清醒的看到社会的各种丑恶,但是以他一人之力是决然不能改变的,不仅不能改变,反而如果不能坚定自己,被改变的也许将是自己。这便是无奈的鲁迅。

篇3:读狂人鲁迅范文

“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 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等, 陆续出现了, 算是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又因那时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 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顷, 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 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 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 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 到了现在, 人还尤其猴子, 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

在这里, 鲁迅明确表示, 他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和尼采的影响。果戈理一八三五年著《狂人日记》, 描写了九等文官波普希金因追求司长的女儿不得而患精神病, 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 被关进疯人院残酷迫害的故事。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小官吏, 作品描写他在残酷的社会等级竞争中败下阵来, 由于他也是专制制度的受害者, 因此对社会现实也不满, 对上层统治者也予以抨击。他骂政治家是狗, 说“狗能用政治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认为这些大人先生虽外表绅士, 内心世界却很肮脏, “我很想就近观察这些先生的生活, 这一切矫揉造作的举止和装模作样的人, 他们在自己圈里干些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知道的!”他对统治者的贪婪极其不满, 愤怒地说:“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不过, 这位狂人却没有想过否定这个制度, 他的不满只限于人, 而不涉及社会机体本身。科长骂他竟敢追求司长的女儿, 于是他梦想自己能当上上校, 到那时, 科长给他拿皮包都不够资格。恋爱失败, 他又哀叹自己为什么不是伯爵或将军;最后, 竟以为自己是西班牙皇帝。他认识不到这个制度的反动性, 一心一意往上爬, 幻想有朝一日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鲁迅的《狂人日记》从标题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对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借鉴, 两篇作品均采用日记体、第一人称, 都有符合狂人病态心理的剖写。小说结尾之处也很明显, 果戈理的狂人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折磨, 幻想有一辆马车把他带回故乡, 思念中仿佛家乡就在眼前:“那边又现出俄国的小木屋。远处发蓝色的是不是我的家?坐在床前的是不是我的老娘?妈呀, 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鲁迅的小说结尾相对简单:“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虽然主题不同, 但救孩子的呼声是一致的。

但鲁迅的《狂人日记》对社会的批判深度显然超过了果戈理。就主题思想而言, 表现了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的启蒙主义思想。作者借狂人之口揭露旧制度的吃人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这两个字是‘吃人’!……我也是人, 他们想要吃我了!”

果戈理的作品也反映了统治者“吃人”的本质, 如狂人所言:“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但鲁迅除了认识到统治者是吃人者外, 还认识到被统治者也是吃人者。小说中的赵贵翁、大哥等人物形象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几千年来, 他们凭借着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政权、族权, 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 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吃人者。与此同时, 统治者还利用一切手段向被统治成员灌输纲常礼数, 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道德,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意识深处自觉认同他们统治的合法性, 心甘情愿地成为“顺民”。几千年来, 他们已习惯处于“黑屋子”, 从不知晓还应当有光明, 《祝福》中祥林嫂是最经典的代表。他们从不怀疑现有秩序的合理性, 被“人吃”而视为当然, 甚至有些时候也同统治者一道吃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 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 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 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是被吃者, 同时也都是青面獠牙的吃人者。狂人自己也“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甚至小孩子也是吃人者。所以狂人说:“难见真的人!”既然连最下层的社会成员都成了吃人者, 说明这个社会制度是反动的制度, 应当被铲除, “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 应当被一个消灭了人吃人现象的新社会所取代。这是鲁迅比果戈理深刻的地方。

另外, 鲁迅在揭露的同时, 还着眼于疗救, 果戈理在这一点上则相对较弱, 当然, 这也是由中国近现代历史决定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天朝大国”的迷梦击得粉碎,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之原因。一开始, 以为“器不如人”,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随之展开,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建起了兵工厂, 编练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 但是, 1894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却使人们不得不检讨“中体西用”的有效性。日本国小民微, 海军实力也不及大清的北洋水师, 为何却能取胜, 显然原因不在“器”, 而在“道”, 在于政治体制。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尝试在政治制度上打开缺口, 但由于顽固派的镇压而告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总算推翻了满清王朝, 但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再次中断了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 中国始终未能找到它的出路, 最后, 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国家的问题, 更深层次地存在于思想与文化, 只有彻底革新中国的文化, 改进国人的思想, 中国才有未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开展思想启蒙, 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其目的也在于为中华民族寻找未来。

对鲁迅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还有尼采。鲁迅曾翻译过尼采的《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的序言, 他对尼采很欣赏。查拉图士特拉是波斯拜火教教主, 尼采借这位教主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表达方式也是将狂人视为传声筒, 借他之口表达自己对黑暗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抨击。《狂人日记》虽是叙事体, 但很多片断、语句简短、精炼, 类似箴言, 如第三节开头:“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 才会明白。”第四节结尾:“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 /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尤其是第六节第二句:“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的怯弱, 大约当初野蛮的人, 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 有的不吃人了, 一味要好, 便变了人, 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 ———也同虫子一样, 有的变了鱼鸟猴子, 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 至今还是虫子。”其原型就是尼采的这一句话:“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 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

尼采的思想脱胎于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世界, 意志包括生命冲动和欲求, 人和世界的存在就是不断追求欲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而欲求是无止境的, 原有的较低层次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求随之产生, 人又不得不开始新的征程, 就这样, 人始终匍匐于欲求的脚下, 努力驱使自己去满足它永远不能满足的要求。由此出发, 叔本华走向了悲观主义。尼采同叔本华一样, 认为世界是意志的, 不过, 他所强调的意志, 主要是强者即“超人”的意志。在他看来, 一切潜在或现实的存在都是由竞争中的强者创造和决定的, 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 则认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推动者, 普通的劳动大众只是“愚氓”。同时, 尼采还由此出发, 全面否定人类过去的历史, 他在《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中说, 人类的存在一致受制于“永久循环的因果律”, 而在这无尽的循环之中的尽是“渺小”, 现在的人类只是再次循环的“尘土”、“一种霉烂的过去”, 他借查拉图士特拉之口预言, 将有巨物在未来生成, 它就是超人。

毫无疑问,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身上有几分“超人”的色彩, 他相对于普通的群众, 犹如鹤立鸡群, 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不合理, 并企图做一些改良的工作, 而众多的群众却对“吃人”的习惯安之若素, 从不进行反思。鲁迅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性评价同尼采对人类传统的蔑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 鲁迅和尼采的不同之处更加明显。鲁迅的“狂人”在否定旧传统上虽然与尼采有相同之处, 但他对人并未彻底失望, 而是试图“劝转”, 使人改恶从善, 悔过从新, “但只要转一步, 只要立刻改了, 也就人人太平”, “你们可以改了, 从真心改起!”但是“吃人者”不会听他的, 尤其是大哥一伙, 更不会放弃专吃他人的特权。为什么不能“吃人”, 因为它不人道, 不符合人性的本质和发展,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对民族国家而言也大大有害, “你们要不改, 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 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里暗含着如果中国不改良, 最终会被已改良的国家消灭的意思。“劝转”思想本质上是改良主义, 反映了鲁迅早年的思想特点, 虽然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但对人和国家的同情、对人和国家的自新的渴求是应当肯定的。

在对传统的否定上, 鲁迅与尼采的落足点也不一样。尼采认为, 过去的人类太渺小, 太愚妄, 因而不能称作“人”, 只是人的“碎片和断残的肢体和可怕的偶然品”, 只是“在棍子上摇摆”的“一张猜嫉的小脸和一种肿胀的灵魂”。这是一种全盘否定, 这样的人类毫无自新的可能, 而鲁迅只是对被扭曲的人性予以抨击, 对人本身并没彻底绝望。尼采在否定人类的过去时, 也给人类指出了未来, 并提出了具体的施行措施, 这就是所谓的“救赎”思想, “救赎”思想是在“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原则下产生的。与传统的“爱他人”相反, 尼采提倡“自爱”, 并将“自爱”看作是人类飞腾与超越的必要条件, 甚至露骨地宣扬:作恶就是行善, 只要为了自己的利益, 即便是杀人抢劫, 也是正当的。尼采的救赎观也影响了《狂人日记》, 尼采认为, 在超人出现之前, 必须实行对人类的“救赎”, 救赎人的方法是创造, 即养成一种超人意志, 具体说来,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反对善、自爱和分离。他认为所谓的善, 即意味着屈从他人的权威, 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是与“真”相背离的, 这种善是伪善。从认识论的角度讲, 它不能提供真;从社会政治角度讲, 它扼杀了竞争, 消泯了生命冲动和权力意志, 不利于超人的生成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要坚决摒弃。尼采提倡“恶”甚至极端到主张“杀人”。他认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社会的前提条件, “不应当偷盗与杀人”的旧教条意味着保存旧生命和弱小者, 意味着退化。所谓“自爱”系指创造者的“自爱”, 是与爱他人、爱邻人相对应的原则, 是爱飞腾、爱超越。“自爱”者必须时时检省自己, 不断净化自己的“自爱性”灵魂,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飞腾与超越, 并孕育自己的“孩子”, 即未来的新人类。要做到反对善、自爱就需自觉与“邻人”分离, 与传统分离。可以看出, 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样是一种“救赎”, 几千年来的所谓仁义道德训练出“吃人”的国民性, 甚至小孩也沾染了这种恶习。小孩是中国的未来, 是明天的新人类, 因而必须得到“救赎”, 得到净化。在鲁迅看来, 要救孩子, 首先要救父母。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生命何以必须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 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 进化又毫无止境, 所以只能延续着, 在这进化的路上走。走着路须有一种内在的努力, 有如单细胞动物有内在的努力, 积久才会繁复, 无脊椎动物有内的努力, 积久才会发生脊椎。所以, 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 更近完全, 因此也更有价值, 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 应该牺牲于他。”为了未来的新人类, 前辈必须承担相当的责任, 否则就无法产生后来居上的新生命。“倘若现在父母并没有将什么精神上体制上缺点交给子女, 又不遇意外, 子女便当然健康。”不过, 尼采的“救赎”是对传统的彻底反动, 鲁迅的“救赎”则含有温和的改良主义色彩。尼采的救赎是砸烂旧世界, 鲁迅则抱着救国救种的目的。

鲁迅与尼采最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提倡人道主义, 尼采则宣扬个人主义。所谓人道主义, 系指用普通的超阶级的人的善良之性的观点来评价人和事件, 从本质上讲, 它是资产阶级的观点。鲁迅曾对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话剧《一个青年的梦》所宣扬的以人类相爱的人道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极为欣赏, 赞赏它“思想很透彻, 信心很强固, 声音也很真”, 并把它译介在《新青年》杂志上。在《狂人日记》之中, 人道主义观十分明显, 在这篇作品中, 鲁迅以愤怒的笔触, 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 认为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吃人者”, “吃人者”中既有“赵贵翁”、“七八个人”、“一路上的人”、“一伙小孩子”、“古久先生”、“娘老子”, 又有“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门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既有“那个女人”、“狼子村佃户”, 又有那庸医“老头子”、“大哥”及“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等, “他们的牙齿, 全是白厉厉的排着, 这就是吃人的家伙”。其中狂人自己也难免无意之中吃了自己妹妹的肉, 这反映了作者对长期以来非人性的意识和文化对人性的摧残的痛恨, 强烈呼吁抛弃兽道, 还归人道。鲁迅对人道的呼吁, 对反人道的揭露与批判, 贯穿于他一系列小说的创作之中, 单四嫂极度痛苦时没有任何人同情, 更有甚者趁机调戏她;夏瑜被杀, 无人哀求, 他们眼里, 只有人血馒头;祥林嫂的周围, 从鲁四老爷到庙祝、柳妈都随时用礼数习俗监督着祥林嫂这最不幸的人, 他们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她渡过眼前的难关, 或给予一定心灵的慰藉与同情。这是什么样的世道人心。当然, 鲁迅之于人道主义, 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主要吸收其合理内核, 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人的解放、平等、反神权、反封建等, 而对人道主义中的调和矛盾及超阶级的幻想则持否定态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引起轰动, 其中娜拉出走曾被当时不少知识分子称赞为妇女解放的榜样, 但鲁迅却未盲目附和, 而是提出妇女解放必须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这表明, 鲁迅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基础之上的人道主义。五四运动以后, 鲁迅不断深入思考和修正人道主义观, 强化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基础之上的, 逐步认识到“火与剑”的重要, 宣扬“痛打落水狗”的主张, 这表明, 他后来已经远离了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2]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篇4:读狂人鲁迅

这的确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必然如此的。倘若不这样必然,倘有谁真听清了狂人的喊叫而醒过来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道德,那他也就是在发狂——如“五四”时代就真有人提出“破坏家庭”,并主张学习“娜拉出走”——在异想天开,做白日梦,不顾死活地摧毁自己,让自己“一无所有”。那样一来,就等于一开始就承认我们的“与人奋斗”、依靠集体主义道德干革命是枉费心机,承认我们从来就只有缺乏个体意志、未经个人选择、遗失了道德根基的假道德,承认我们的个人小家庭和集体大家庭都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我们一贯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都是伪劣品,只不过证明我们是一伙“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伪君子,而我们从古到今,就不过是一群擅长窝里斗、互相践踏的“猴子”罢了。这当然是“太偏激”而骇人听闻的;这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是无论我们多么谦虚,还能够“批评和自我批评”,只要我们没发疯,绝不可能接受的。

时至今日,虽然几十年窝里斗的历史高潮已经对“道德吃人”作出了血写的“评论”,虽然事情逼得我们暂时“告别革命”而自然过渡到“道德大滑坡”,也还是没能迫使我们承认失败。我们崇尚“难得糊涂”,又惯于忘却和回避,任它多少牺牲或什么“恶声”,休想逼得我们不正常,不“优胜”。

但现在总该可以问一问了,就是:鲁迅呐喊的“道德吃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八十年代,文学理论家刘再复与林岗合著的《传统与中国人》一书(三联书店1988年,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中,在以《“吃人"筵席的发现》为题的一节里写到了吃人的“三个层次”:即吃人、被吃、和自食。但由于不懂鲁迅说的“吃人”是对国民道德的全盘否定,终究只能以“自上而下的压迫”为主要线索,停留在外在的“压迫更不如己者”、“吞噬比自己更弱的弱者”、“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这种人类的不幸”以及“一个利益集团对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压迫”等现象上,而没能深入到自下而上的压迫、弱者对强者的压迫、所有的人压迫所有的人、主就是奴这种超越的体验层次。这主要是由于未能理解鲁迅对道德的彻底否定是一种自我否定,即他的自我解剖。不能深入自我否定也就必然遗忘主体创造,看不到这“发狂”对于鲁迅的意谓,就只好把“吃人”现象排列分类和分层,而在论述“第三层次”的“自食”时,大的误解和混淆就产生了:

祥林嫂性格应该说不只是她个人的,也是全民族的。没有自我意识,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心安理得地过着蝼蚁式的人生,借用鲁迅《墓碣文》的说法:“抉心自食",自己本有心而不悟其价值,反而将它挖而食之。(《传统与中国人》107-108页)

这一段文字,在误解鲁迅方面具有典型性。这里竟把祥林嫂(或全民族)的麻木不仁、逆来顺受的蝼蚁式的被动的自食,和鲁迅在“创痛酷烈”中“欲知本味”的“抉心自食”混为一谈(“借用”),把正在创造自我的鲁迅与自我缺席的祥林嫂等同起来了;而“本有心”三字,正是堕性的精神胜利法的概括,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实,不通过个人意志的自由选择,没有否定性的自我创造,人是没有“本心”,也不会“性本善”的。

显然,写《狂人日记》的人并不是疯子。这日记只是表明:要发现这道德的吃人真相,人就必须体验非道德(“丧德”或“缺德”)的发狂般的“大病”,在这肉体的也是精神的病中执着于“语无伦次”的“荒唐之言”,不但不服从“不要乱想,静静的养”,不但不能让病“好了”,反而要坚持不安份和无事生非,平白无故地揭发出“隐情”;要对被自己长期回避和封闭着的“早愈”的感性伤口下刀,将经验自我的深层结构和潜意识的普遍黑暗无情地剖开,逼得自己“爽快”和清醒,从而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落实到本来的恐惧: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惟有在月光下见到他——这“他”,就是执着于生命,向往着美和自由的“我”或心灵,亦即异端和陌生者:鲁迅后来说起自己一生最爱月亮——精神才分外爽快。三十多年前自己是孩子,孩提时代是见过混沌未开的美,有过模糊而自由的期待的,此后只能节节败退,就范,渐渐麻木,最后就忘记了。正因为忘记才在道德秩序中安然无恙,昏睡着而并不爽快。月光使人起了异心异念,清醒过来,精神分外爽快了。但立刻就感到危险,“须十分小心”,因为连被人教育过的狗都是警惕性很高的,时刻侦察监视着异类毫不放松的,更何况人。我在月光下见了“他”之后,晚上总是睡不着,同时就知道,见“他”者本来该死。我有了异想和逃离的愿望,感到了醒和昏,再与人们见面时就更感觉不妙了: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地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叫我纳罕而且伤心。

持续不断的紧张、恐惧和伤心,是只有追求见“他”的狂人才感觉到的。也不知为什么自己被仇包围,为什么人人都在仇中躲躲闪闪,这绝对普遍的仇。仇的性质,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没人研究,仇就永远是仇,冤案只会越来越多,仇恨越积越巨。原来,这种仇的主要特征就是万万不能、决不准研究,它是每个人终生的秘密。连小孩子的眼色和脸色都与赵贵翁们一样,这证实,人在幼年,其实一生下来就在酱缸和尿桶里浸泡过了。的确,我怕得有理,因为“吃人的就是我哥哥”,“我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是被吃人的一伙紧紧包围着的。问题在于,这只有我在发狂时看见和感受了,他人统统没有这回事。人们虽然也受尽了知县、绅士、衙役和债主的凌辱剥夺或阶级压迫,但这些压迫都远不及我发狂这件事这样吓着了他们。我在月光下见“他”而分外爽快,这就坏了人们的规矩,触动了某种隐情,触及了人们的面子灵魂。人们全体有着同样的嗜好,全都煞有介事、惟命是从而又守口如瓶的。而人们的脸色是格外可怕,对我格外凶了。

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人之所以吃人,是因为道德吃人在先。人只好抓住这道德——即抓住他人(“依靠群众”)——不放,如同幼儿抓住母亲的衣角,而心里满装着吃人的道理。而所有的道理都早已经实用(“实用理性”)过千万次万万次,所有的人都看破了这道理中并无缝隙容纳不吃的意思。虽然每个人的心思是猜不透的,但人人都有“伤痕”,又都处在“要吃的时候”,而一开口讲,就明明是想进一步吃:因为,这道理从来不讲、不懂它后面的意思,从不涉及“敏感”的(“语境”外的)问题,不准讲早已演化成讲不出和根本不知道。而且一到边缘就自动退缩,竭力隐瞒,而且规定了谁要讲就首先吃谁。在这种无声无息的漆黑险恶形势下,每个人都既是狮子,又是兔子,又是狐狸。为了苟且生存,每个人都只得明知故犯。因为习惯已成自然,不故犯不能活。

看起来,到了现在,这种道理人们也该早已懂得;好像一切劝转和诅咒,都可以从自家开始,好像人们早就不再害怕,好像总不至于完全彻底,丧尽良心,没有“底线”——然而,我只要做一下实验就知道了:只要向随便一个人问起吃人的事,他必定或笑着矢口否认,或不懂意思,不以为然,或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它,或反而说我说笑话,说着说着就变了脸色……而若硬要坚持追问,一旦伤了“自尊”惹发了面子脾气,就会当场吃人。

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它通向敏感的禁区。而禁区(实为盲区)是人们无限忠于和誓死捍卫的,是万万不能闯入的。人们就依靠这种有着可怕禁区的瞒骗道德互相粘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制,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即使道德已经“大滑坡”罢,人们仍因道德而疑心重重,面面相觑,各怀鬼胎而现出种种滑稽;又因道德而冥顽不化,破罐破摔,冷漠阴狠而落入种种悲哀。这特色确实是很奇怪的。这种心思改不了。事实证明,人们之所以还在假装相信那早已不信的东西,宁愿在虚伪中苟延残喘,是因为已经没有生机,没有勇气和力气迎向异端。

没有人知道狂人喊的“从真心改起”是指的改什么。而坚持“绝望的抗战”态度的狂人喊叫一通之后,也不清楚自己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的确,还没有人知道事情的深浅,因为连母亲都在吃人。

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

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但是那天的哭法,现在想起来,实在还教人伤心,这真是奇极的事!

母亲还唆使和怂恿、勉励和奖励吃人。她从不说明。总是吃得那样自然而然,毫无破绽。她还对我谆谆诱导,那样真挚感人,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那样的哭法,好像有点过意不去似的,热泪盈眶地,就在她伤心我也伤心中吃人。这种一边哭一边吃,真是太奇怪了。或许,如果深挚的感情就是要吃,如果根据家族亲情非吃不可,如果,我们做人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好歹赖以为继的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归宿,正是以吃人为前提……这真不敢想,不能想了。

这是想不出的,想不清的。只能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来冒险发音: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这些“疯话”,正是鲁迅的自我意识和深深的忏悔精神,是一种原罪感。这罪孽就是作为混迹于社会的正常人,自己也吃了“妹子的几片肉”。虽然是无意中吃的,虽然事实上是客观形势所至,是浑浑噩噩中的无知的吃,但毕竟是自己吃了妹子的肉。现在轮到自己,也只好忍着(“做一世牺牲”)罢。

一个人,除非因“见他”(精神分外爽快)的冲动而在恐惧中感受到这道德世界的全面包围,除非因“发狂”而陷入生存绝境,是不可能这样拼命喊叫的。这是血的蒸气,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这里的“抉心自食”和“创痛酷烈”,是鲜明具体的感性和犀利的逻辑理性的结合,是道德文明中破天荒第一次的自我否定。这些“荒唐之言”,正是三十多年来鲁迅第一篇敢怒敢哭敢骂敢打、敞露血肉、记录自己生存真相的日记(这与他平时那从不涉及事情本身的流水账式的日记是多么不同啊)。这位狂人,他不但指出了不分层次、分不出层次、没有彼此、无处不在的吃人,他尤其还指出了国人的最大困难——也是他的最大觉悟——现在明白了自己的道德尊严即面子人格:一旦醒过来就会晕眩,说不出,讲不清,难于启口,实际上见不得“真的人”。

中国人历来相信“不知者不为罪”,难道对不知道(无意之中)做下的事也值得忏悔吗?狂人的回答是:是的,否则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永远是“集体无意识”。忏悔、反省或发狂是第一性的,“知道”或自知之明只是结果;人的心灵永远是个有待认识的谜,而不是当下即能“返身而诚”地把握的本心或本性(“性本善”)。甚至儿童(“赤子”)即已有犯罪的萌芽,只是尚未自知罢了。

而这里的忏悔,并不是道德化的“悔过自新”(“吾日三省吾身”),不是要清除自身的“精神污染”(“洗脸洗澡”),即不是通过“检讨”来自辩和辩诬、标榜“本心”的纯洁而恢复良好的自我感觉;而是先有了“他们要吃我”、“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的感受;再察觉“他们一伙里面,也会自吃”,发现没有年代的满本道德历史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最后觉悟到自己也在吃人,认识到自己原本(本心)就是有罪的:这浑浑噩噩中以“爱”和“恨”为名目的罪孽,与生俱来,与命同在;而“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于是突然间,实在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发狂,即使人们“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也不顾了,索性“以疯作邪”,以更深更真切地体验自己的罪,并在极度恐惧中骤然迸发出“一不做,二不休”的疯狂勇气:说破大哥的吃人隐情,诅咒赵贵翁陈老五和人们狗们都是青面獠牙的吃人一伙,揭发母亲明明知道还伤心还是要吃,呻吟地说出自己也在吃……而且偏要说“从真心改起!……”在发作中,狂人的愤怒、强韧和羞愧、脆弱纠缠一团,勇气和罪疚难解难分,倾力冲动而颓然沮丧,不屈不挠而又无地自容,“天理”和人欲、面子和反叛、善和恶狭路相逢,而目标无法确定,他就在“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之中把这发狂当作自己的生存之道。他现在知道了,要进入反省就必须“大病”,要忏悔就要发狂,好像是故意犯罪,以便有机会忏悔一样,必须拖着这病体挣扎作恶并承担自己的恶,不让人们按住自己的口,偏要说破隐情。而从此以后,再不可能有良好的自我感,只有“黑暗的心”。

可见,这种忏悔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复仇的欲望。而这种自戕性质的复仇,是复仇者将自己分裂为二(见《野草》):使两者“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旷野,在四面是敌中却“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使得蚂蚁式的看客们无聊和干枯到失了生趣,就这样完成了“无血的大戮”,而让自己去钉十字架。

狂人就是敞开了自身、解剖着自己、沉酣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抒发着大痛楚大悲悯的鲁迅。是他的热烈的生命激情,是他在长期压抑、苦闷、焦虑和挣扎反抗中的突然的爆发,是他这结晶了的沉重的悲哀和愤怒之火,使正常的看客和论者们以为是他在发疯,而根本不知道自己们在昏睡。而他在呐喊中不单发现了中国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还发现这铁屋子就在自身之内,发现了自己一方面要反抗传统势力的外在压迫,另方面又背负着传统势力的内在压迫的矛盾,体验到作为“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无法彻底根除自己身上的传统劣根性的痛苦。

是的,在这无声的铁屋子里,只有发狂才能够触及灵魂,只有在疯狂中“自啮其身”,才能够揭示出事情真相。而这一场疯狂,自始至终发生在“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的家庭之内,表明家庭是窝里斗的基本单位,家族和亲情是吃人的基础:人们的全部传统道德观念的根基和价值依据,最终都可追溯到生物性的血缘关系。

然而,这位狂人,当他以对现实的清醒理解和对道德底蕴的透彻把握、以他绝望中的执拗和表演性的顽强,与一般人的愚弱麻木作了鲜明的对比之后,当他倾泻了热烈而冷隽挺峭的语句、敞露了他那蓬勃的生命和饱满的血液、并显示出他独特的严厉表情之后,他却一改狂热而响亮的令自己着迷的音调,仿佛实在是无可奈何,屈服于人们,把目光转向常人,而陷入困惑之中了: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这诚然也还是一声呐喊,却不再发狂而恢复了正常,而主要是面向“他们一伙”的倾诉了。这“救救孩子”的口号虽然真挚感人,却是空洞无力,而且无法落实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甘愿做一世牺牲,像一匹疲牛一样忍受还自视为“废物”,又甘心为张家耕地李家挨磨随便让人挤奶甚至被人宰割,这样自暴自弃的烂忠厚,连自己都救不出,又何能救孩子?孩子长大若成为又一条任人宰割的牛,便不能说已经得救;但要不被任意宰割,首先又得有不让人宰割的榜样,否则拿什么去救孩子?——然而,狂人(在发过狂之后)这种投奔集体的合群的自欺心态,却正是这道德文化的必然。

要反抗吃人的道德,就只能继续发狂,不让他们给自己治病,也不让他们安生,亦即顽抗到底,死路一条。要活着不死,要“早愈”和“赴某地候补”,就只能回避事情真相,靠遗忘或忍从来敷衍苟延。二者必居其一,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鲁迅站在“五四”的前列,作为反传统文化的急先锋呐喊之后,却又不得不陷入长期彷徨的原因。

鲁迅是不加入“与人奋斗”的革命队伍,不信任阿Q党或“做戏的虚无党”的;在他看来,在国民道德不能改变、个体素质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任何外在斗争都没有什么意义。他“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他“梦见”和自己的坟墓对立,想从墓碣文中读出某种答案,搞清自己的“本味”,但终于还是无法回答,“离开”了。

鲁迅之所以凭着数量不多的作品而高踞于中国文坛的峰巅,就是因为他努力探索“本味”,他的深刻的文化心理批判,首先是针对着自身的传统毒素,落实在自我否定之上的。自我否定(“向死存在”)是能动的自我创造过程;人只有在疯狂般死里求生的途中,才有可能“走近鲁迅”。

现实中的鲁迅先生,是德高望重、光明磊落、最讲诚信的厚道人,而贯彻在《狂人日记》里的却始终是压抑和窒息,他就在阴森恐怖氛围中出场,按“自害的脾气”亲自担任精神变态者,将最敏感、最羞于启口的事(“吃人”)来大声叫喊,表达自己对“真的人”的向往并最大限度地承担起自己的罪,将自己驱赶到骚动不安的黑暗中,揭示出自己沉沦在地狱深处的真相。“他于是亲临地狱,坐在中央,遍身发大光辉,照见一切鬼众”,以他的“反狱的绝叫”造成醉心的大乐,“且去寻找野兽和恶鬼”,而终于,“是地狱门上也竖了人类的旌旗”!(《失掉的好地狱》)

显然,这地狱是他创造的,私人的地狱。他在这地狱里活着,将世俗的肮脏、猥亵和超世的神性的悲悯、将大恶心和大无畏揉为一体,让病痛直接发声,就像那只“也是从茅厕里爬出”却“蓦地跳了出来大喝一声‘其实都是蛆虫!’”——像那奇迹般的蛆虫一样(见《论语一年》)。蛆虫本来是无声的;而现在这位,竟卑微而顽强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就成为“特别的伟大的蛆虫”了。这呐喊企图在广大蛆虫中挑起矛盾,启动自审的机制;可惜没得到什么响应,因为所有的蛆虫都怯懦着,不敢相信奇迹。

人们责怪鲁迅偏狭和刻毒好斗,把人比作猴子、狗、垃圾、苍蝇、蛆甚至比作“大便和毛毛虫”,而且“一个都不宽恕”;但没有人理解他对这整个道德体系的反抗和诅咒正是他对民族(也是对人类)的爱的方式。其实,针对整体的大恨也就是爱。正因为爱,他才能“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他才会“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华盖集》)。因为爱,他才执守着灵魂上“人我所加的伤”,他对这铁屋子的“真的愤怒”才会导向憎恶自己和“自啮其身”,促成内在的灵魂撕裂。而昏睡的人们意识不到,见不到真的人,超不过自然(“天人合一”)的争斗,没有个体意志,没有自由的声音:这和没有语言能力的猴子等等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语言是人的界限的真正标志;而失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问题。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面对致命的自身矛盾,在巨大的精神张力逼迫下发明语言,对千古不变的吃人原则和平淡麻木作了一次强烈的冲撞,显示了他作为奴隶、苟活者、“求乞者”的“摩罗诗力”,以及作为“枭蛇鬼怪”和战士、作为孤魂野鬼和民族英雄的内在统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自我解剖的开端。从自我意识出发而透视到道德吃人的狂人,体验了这道德的超稳定的僵固强大、吃人事业的不容置辩和“天经地义”,感受到自己面对传统势力时的软弱、退让、和必然的屈服。而他的硬骨头精神,就在于他处在矛盾中的倔强和坚韧的透彻态度。《狂人日记》发表后三年,他“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终于“言归正传”,以阿Q的名义进一步深入自我解剖,公布了他之所以不因疯狂而病殁、而混了过去、而“欣然活着”的秘方: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是探讨国民灵魂的经典。一九二五年鲁迅在为俄译本《阿Q正传》作的序中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他是通过从精神悲剧(“精神胜利法”)到“恋爱的悲剧”(“我和你困觉”)再到生存悲剧(“革命”)的层层挖掘,来展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悲剧情境的。而几十年来,人们以为鲁迅只是写了某个不争气的“贫下中农”,或口头上承认他写出了“民族劣根性”,但没有人把阿Q理解为鲁迅对自己沉痛的自我解剖,没有人理解鲁迅以自身为标本对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而由于他这样把种族和遗传(“娘老子教的”)的特征“著之竹帛”,把国民劣根性当作他创造个体人格的艺术材料,这实在太不合国情,触动了人们潜意识里的矛盾,引发了人们的恐惧和仇恨,因此一时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作家和文人,合力地围剿他,要踏灭他。人们先是打他的头,吐他,后来则是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将钉着他的十字架,悬在虚空中。而人们虽然热衷于“启蒙和救亡”或革命,却再没有人“发狂”;人们都害怕对吃人道德的致命的研究。再到后来,道德全面“优胜”而“战无不胜”,一切研究的想法都被道德专政及时地消灭干净了。

今天,阿Q精神更成为时髦,人们以阿Q的方式对待阿Q精神,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已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人们普遍把野蛮当作潇洒,玩深刻,扮残酷,炫耀腐朽,满足于自身的孱弱,吃人的事自然更无人问津。

或许,历史已经证实鲁迅是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这“唯一的光”不过是“故意和黑暗捣乱”而已:这孤独的“民族魂”,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模糊夸耀和尴尬的回忆,他的呐喊,正是最后的救命呼叫?

篇5:研究性学习——读狂人鲁迅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研究性学习手册

(2020-2021学 第二学期)

课题名称 读狂人鲁迅

课题组长 张伟业

课题组员 张伟业 张志强 赵政 谢冰莹 吴涛 杨俊翔

指导教师 牛月静

填写要求

1.封面填写要求:

“编号: 届 号”不用填写由档案室统一编号;“课题名称”等通过电脑填写,注意:字号和字体等格式不要改动。

2.目录修改要求:

页码的填写按照实际的页码数目填写即可。

3.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按照具体要求填写就可以,字体和字号不要修改。

4.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填写要求:

在表格数量上可根据实际活动的次数增加或减少;字体和字号建议不要修改。

5.课题结题报告表填写要求:

按照具体要求填写就可以,字体和字号不要修改。

6.结题报告填写要求:

结题报告的页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指导教师签字不要输入,需要打印后指导教师手签。

按照结题报告后的内容提示: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资料索引目录等。字体和字号不要修改,7.课题研究自我总结填写要求:

注:课题组成员就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做简单总结。

8.研究性学习课题评价表填写要求:

该表直接打印空表,打印后用签字笔填写。

9.研究性学习成绩评价与学分认定表填写要求:

该表直接打印空表,打印后用签字笔填写。

目 录

1.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2)

2.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4)

3.课题结题报告表 ……………………………………………(8)

4.结题报告………………………………………………………(9)

5.课题研究自我总结…………………………………………(11)

6.研究性学习课题评价表 …………………………………(13)

7.研究性学习成绩评价与学分认定表 …………………(14)

8.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计划表 ……………………………(15)

9.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论文 …………………………………(16)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读狂人鲁迅

主导课程

语文

课题组长

张伟业

指导教师

牛月静

开题时间

2020.11.20

成员

姓名

班级

分工

张志强

高一(13)班

人物所处时代背景

谢冰莹

高一(13)班

人物生平家庭背景 喜好 生活习惯等

吴涛

高一(13)班

读鲁迅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杨俊翔

高一(13)班

民国时期鲁迅的地位

赵政

高一(13)班

鲁迅优秀作品简析

研究背景:

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实际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研究性学习来解决目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难题,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鲁迅。

研究目的与意义:(为什么研究)

鲁迅的存在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等的百科全书。

2、学术影响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研究内容:(研究什么)

鲁迅的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

研究方法:

上网查找资料,阅读鲁迅所著书目及他人对鲁迅的评价等

课题研究计划:(如何研究)

先划分小组,规定组长,进行分工。让每位同学分属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资料搜集,完成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筛选整合出成果展示的内容,最后做出小组研究成果,完成PPT和论文的制作。

预期研究成果:

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对鲁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做到客观评价,理解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和中国那一时期的的发展历史,增强阅读兴趣和爱国情怀。

指导教师意见: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1)

时间

2020.11.21

地点

网上交流

成员

张伟业 张志强 赵政 谢冰莹 吴涛 杨俊翔

活动内容:(目的、方式、过程)

目的:了解鲁迅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

方式:组员查找资料

过程:查找资料

活动体会或收获:

活动体会或收获:组内每个成员都能对鲁迅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见解,虽然每个人只是查找了部分资料。鲁迅先生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但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了鲁迅先生,不再是只有原有的那种刻板印象。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学蓬勃发展的时代,是这样灰暗又美好的时代使得他做出了更优秀的作品。让我知道了鲁迅“狂”确有他“狂“的资本!

指导教师意见: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2)

时间

2020.11.28

地点

本班教室

成员

张伟业 张志强 赵政 谢冰莹 吴涛 杨俊翔

活动内容:(目的、方式、过程)

目的:阅读并理解鲁迅作品

方式:组员查找资料

过程:查找资料

活动体会或收获:

用“文学界一颗闪烁的明星”来形容鲁迅在合适不过,因为他的作品及其思想使他名垂千史。

鲁迅的作品是思想深沉 主题新颖 描写深刻犀利的。

鲁迅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他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在丰厚的中外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墨守成规,不模拟仿造,而是根据艺术创造的需要,大胆创新,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鲁迅创造了诗和政论相结合的新形式-----鲁迅式的杂文,这种战斗性的散文,被他提高到文学史上空前未有,成为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作品,也使杂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重要形式。

鲁迅的作品清新、深刻、隽永,机智幽默,给读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思想陶冶,鲁迅的著作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也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指导教师意见: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3)

时间

2020.12.5

地点

网上交流

成员

张伟业 张志强 赵政 谢冰莹 吴涛 杨俊翔

活动内容:(目的、方式、过程)

目的:学会缩减资料,深入学习PPT制作,了解鲁迅。

方式:搜寻资料,制作PPT,读鲁迅的书。

过程:合作

活动体会或收获:

我们搜索资料读鲁迅的书,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也更清楚在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看到了,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给予了我们崇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更加团结,一起合作完成,激发了团队意识。我们搜索资料读鲁迅的书,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也更清楚在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看到了,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给予了我们崇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更加团结,一起合作完成,激发了团队意识。

指导教师意见: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4)

时间

2020.12.12

地点

网上交流

成员

张伟业 张志强 赵政 谢冰莹 吴涛 杨俊翔

活动内容:(目的、方式、过程)

目的:从中深入了解鲁迅

方式:查找相关资料

过程:整理并总结,记录心得体会

活动体会或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通过网络、书籍等对鲁迅先生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总结,这样也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意义。活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欢乐,大家一起讨论,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指导教师意见:

课题结题报告表

课题名称

读狂人鲁迅

结题时间

2020.12.13

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张伟业

张志强 赵政 谢冰莹 吴涛 杨俊翔

指导教师

牛月静

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分配任务

2.查找资料

3.小组各成员完成自己负责的资料收集

4.小组集体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5.完善结果,确定出最终的成果内容。

6.制出PPT和论文

课题的主要成果及形式:

鲁迅的人物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著书籍的现实意义、从同时代名人的评价等方面了解鲁迅

幻灯片和论文形式

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概述:

1.人物生平及时代背景

2.人物所著书籍

3.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结题报告

研究背景: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但实、现代诗际很多

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

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研究性学习

来解决目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难题,更好地学习和了解鲁迅。

目的意义: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

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大贡献

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

新形式;他所创作的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所开创的杂文文体

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用的“批判武器”

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

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

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

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中

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壁。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

《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

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乃至

一代又一代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研究内容:鲁迅的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

结题报告

研究经过:先划分小组,规定组长,进行分工。让每位同学分属不同的工作内

容,分别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资料搜集,完成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筛选

整合出成果展示的内容,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做出小组研究成果

并完成幻灯片和论文的制作,交给指导老师点评。

论据和结论: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查找他人对鲁迅的评价,读鲁迅所著书,

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到现代社会中学生对鲁迅的认识。鲁迅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上,还体现在他的批判作用中。在民国时期,他唤醒

麻木的国人,敲醒那个时代人们的灵魂,更像是一种呼唤,帮助他们认清这个

时代,揭露一些人的丑陋面目。

效果分析:组内成员都能认真积极参与,并对鲁迅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他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直观的批判,激励学生好好学习,推进社

会发展进程,激励我们铭记历史,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鲁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铭记历史、展

望未来,且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课本初步认识了鲁迅,这也说明了我们学习语

文学习名人的重要性。

资料索引目录:

鲁迅的著作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网络资料

【注】结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资料索引目录

课题研究自我总结

李霄冉:通过这次学习,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懂得了合

作的重要性。行动呐喊,思想彷徨,运交华盖,寂如野草,后人朝花夕拾。鲁

迅在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教书时期,左联时期以及最后时期

,思想发生过很多转变,很多思想现在看来也是有局限性的。但这正是探索的

一部分,不仅属于他,也属于全体中国知时分子。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

知识分子最典型最完整的代表。

朱珠: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本可以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留学生,在日本

学完课程后,回国做一名医生,和家人和和平平地过完这一辈子。但是,他任

旧每日都为祖国而忧愁,在看到了许多愚昧的中国留学生后,他毅然而然回国

弃医从文。鲁迅先生的形象在我们心里是伟大的,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一些先进

的知识分子。可能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是狂人,但他的狂并不是一般愚昧的狂,

而是在了解了许多事之后,希望大家所认知到近代中国所需的狂,可以这么说

他的一生能够用“狂”字来总结。我们在学习中也需要先生的这种“狂”的精

神。这次的研究十分有意义,对我而言,更是一种升华。

段雨菲: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名字的命运而忙

碌着。他的著作无数,但都深刻反映了但是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思想状态和思想状况

生活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

们为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

魂,这也是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

理想,有民族大意,思想开放进步,同时也是一个由时代造就的伟大文学家。

张颜:用“”文学界一颗闪烁的明星”来形容鲁迅再适合不过,因为他的作品及

及其思想使他名垂千史。鲁迅的作品是思想深沉,主题新颖,描写深刻犀利的。

的。鲁迅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

榜样和丰富经验。他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在丰厚的中外文化修养的基础上,

注:课题组成员就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做简单总结。

课题研究自我总结

广泛吸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墨守成规,不模拟仿造而是根据艺术的创造的需要

的需要,大胆创新,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方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源头。鲁迅创造了诗和政论相结合的新形式——鲁迅式的杂文,这种战斗性的散文被他提高到文学史上空前未有

散文,被他提高到文学史上空前未有,成为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作品

作品,也史杂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重要形式。鲁迅的作品清新深刻,

隽永机智幽默,给读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思想陶冶,鲁迅的著作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

国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也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可以说是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袁蕾:本次活动我负责的是查找鲁迅先生的地位,我了解了很多关于鲁迅先

生的事迹以及他的朋友,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事,这都足以证明鲁迅先生

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同时也反衬出鲁迅先生为人处世的高明,收获匪浅!

赵艺:我负责鲁迅先生的小说简析,本次研究性学习让我对鲁迅先生的认知

又更深了一个层次,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合理分配工作的重要性,更让

我接触到了一个新领域,开拓了视野。

注:课题组成员就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做简单总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评价表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评价

开题评价要素

分项

权重

评价

分值

分项

成绩

课题开题

(20分)

1.选题科学性与可行性

实施过程

(50分)

3.小组成员出勤率

课题结题

(30分)

10.研究成果(成果的可信度、成果的科学性、成果表达形式与内容、成果展示)

满分值

(100分)

课题组成绩

研究性学习成绩评价与学分认定表

课题名称

读狂人鲁迅

主导课程

语文

班级

高一(13)班

指导教师

牛月静

课题组课程成绩

课程实施时间

课题组成员个人课题成绩

姓名

评价等级

学分

等级说明(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优:积极参加活动,很好完成了分担的任务,起到了骨干作用。

良:积极参加活动并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务。

及格:能够参加并基本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务。

不及格:参加活动不积极,没有完成课题组交给的任务。

课题组组长:(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班主任:(签名)

教学处意见:(盖章)

注:课题组课程成绩90分以上,获优等的同学一般不超过30%。

课题组课程成绩80分以上,获优等的同学一般不超过15%。

课题组课程成绩80分以下,原则上没有同学获优等。

及格以上成绩可获得5学分,特别优秀者可奖励1或2学分,不及格者不与认定学分,并要重修。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课题研究计划表

阶段

时 间

内 容

地 点

负 责 人

篇6:鲁迅《狂人日记》鉴赏

作者对白话的运用,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

鲁迅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力,成功将外国小说的形式与中国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

创作方法

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读者在阅读时,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

表现手法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

感受,通过狂人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和揭露。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暗示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的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上一篇:两联三包半年工作汇报下一篇:重构小学语文课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