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过年想起散文

2024-04-14

由过年想起散文(精选7篇)

篇1:由过年想起散文

由过年想起散文

岁暮年关,是为除夕,为一年之末,所以除夕亦有月穷岁尽之意,是年际交替之日;四始三朝,是为春节,为一年之始!这一往一来,一旧一新,一更一替,便生出了万象之新!在新年的钟声中宣告着旧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年的到来,这一年是为丁酉鸡年!

新年,新气象!但,什么才是“新”呢?叶落知秋,雁离春归。如是者,往复如昔。花开花落,生死轮回。描绘着一切往事随风而逝……此之为新?也许是的!

当下之人,寻古式而表今情!以映衬出自己对历史的点点追思,形式或许到了,但真情何在?当真于更替始末之间泯然邪?也许是的!

这“数日之间”,万家灯火如龙,无处不洋溢着喜庆欢快的气息。各个携家带眷以走亲访友,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和谐?也许是的!

但,真是如此?让我来告诉你答案——不是!不是的!当下之景,便好比那盛世繁华下隐藏着危机,看似顽强,实则无比脆弱!空中之楼阁,水月之镜花,梦幻之泡沫——可为实否?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在这坚固却又古板的形式主义下,人们的思想已然麻木,惯性而为,人们过于注重形式,一到逢年过节便是“大开宴饮”,待到“酒足饭饱”之后便是“娱乐牌局”!但如此可有意否?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点是无可置否的!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只是,在这个人人追名逐利的尔虞我诈的现实现代社会之下,人们已经逐渐忘记又或是根本不知该如何过节,只顺式而为!殊不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之理,情感是于水到渠成之时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的突显,方显其真挚!刻意的表达反而落了下乘,就算此情为真,也少了一分圆润自然,有失和谐之意。

时光如注,岁月如梭!年际之间不断交替,犹如一道道轮回不断上演,希望这轮回的磨盘是去假存真、积淀自然,而非消磨真心、沉沦苦海……

望之年去非年去,年趣尚年趣!须知平凡而伟大,自然而真实!望之人间自有真情在,红尘仍有挚意存!

篇2:由过年想起散文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最萧条的年代,那个年代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很匮乏,或许就是因为生活的清苦,人们的思想就很简单,能吃饱穿暖就可以。我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度过了童年。

童年对过年有太多的期盼,期盼姥姥会从烟台给我们寄来苹果、鱼干。期盼妈妈能给我们做一套小花布的新衣裳。期盼我们能围坐在火炉前,守岁,其实也就是守着妈妈卤的那一锅肉,守着满屋飘香的年味。当妈妈把卤好的的排骨,给我们姐弟仨每人一块,那个香啊!觉得过年真好。期盼大年初一早上,被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吵醒,还没有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爸爸和妈妈就给了压岁钱,于是赶快起床穿上新衣服,给爸爸妈妈道一声爸爸、妈妈新年好!那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一天,那就是过年。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买肉要肥肉,买布要布票,这些票,平时都不舍得用,就等着过年。才会大包小裹的买回来,除夕的夜晚,才会有最丰盛的一餐。尽管经济不富足,心是辽阔的。吃什么都香,尽管文化生活不丰富,精神境界是宽阔的。心一点不觉累,人很容易满足。那时候舍不得买很多肉,可一家人围着小盆儿里的那点肉,吃的甭提多香,现在想起姐妹那时候的吃相,都觉得即可笑又可爱。所以,过年真是一种期盼。

青年时代,对过年也有期盼,上班离家很远,工作性质是倒班。过年不放假,距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就会翻着日历算,大年三十上什么班,初一能不能在家过年。早早给妈妈打电话,哪天能回家过年,于是,爸爸妈妈也在家里等待,盼着儿女能和父母团圆。我们盼着吃一顿有妈妈味道的饺子,吃一把爸爸亲手炒的瓜子,那是怎样的惬意,怎样的香甜。

结婚后,一到过年就开始犯难,想着怎样去婆婆家,怎样去父母家,能把空间和时间充分的安排,可是还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再有就是婆婆离我较远,终究没在婆婆家过一个除夕,也许这将是我今生的遗憾吧!

如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腾飞的今天,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虽然什么也不缺,还是依然沿袭了妈妈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习惯,还会买很多东西----年货。觉得这样才像是过年。我们当地的人有个说法,喝了腊八粥,人就开始就糊涂了,苕买苕买的(傻买傻买的),也不计较花多少钱了。等过了正月十五,汤圆吃完,就清醒了,哎呀!怎么花了这么多的钱!

现在的我对过年已经厌倦,走在大街上,看到攒动的人群就会莫名的心烦,在超市里听着打折的叫卖声,心就会一阵阵的痉挛,也不缺吃也不缺喝,就是没有盼着过年的激情。也许是太富足的生活,带走了对年的期盼,也许是生活太空虚,不想有过年的喧嚣和忙碌,总之,富足的物质生活,让精神生活匮乏了,心中不再期盼过年。

细细咀嚼过去的这些年,是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我们不知道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除了担心餐桌上的食品是否安全,我们还会期盼的是什么?餐桌天天鱼肉,顿顿美餐,还时常会和家人去饭店吃大餐。尽管如此,人与人的情感淡漠了,心与心的距离疏远了。虽然提着大包小包的走亲访友去拜年,却感觉是走形式,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温暖。更找不到童年那种对年的期盼。有时甚至想,人真的是不是还应该穷一点,我甚至甄别不出,我的这种感觉是对是错。但这就是我心里的过年。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各种炒菜凉拌菜,摆了丰盛的一大桌。是小妹妹的创意,今年的年夜饭又增加了一道火锅,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让年夜饭增加了更浓厚的色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妈妈成了我们祝福的焦点,是啊!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就是因为妈妈常年居住在我家,所以每年弟妹们才会相聚在我家,这一刻才会最团圆。

从年夜饭开始,手机里的.短信就接连不断,相互转发,有时连名字都忘了换,最后对方就会问,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啊!其实就是流于形式,根本就感觉不到问候的温暖。还会闹出啼笑皆非的事。信息群发还会发给自己。

初一,弟妹们都换了新装,一大早就带着礼物,来给妈妈拜年,一句妈妈新年好!送上美好的祝福,送上了美好的心愿。这一刻妈妈接受了儿女的祝福,妈妈也约定俗成的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她的孙子们。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晚辈,也早已改变了沿袭已久的习俗---晚辈的也要给长辈压岁钱,妈妈被天伦之乐簇拥着,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幸福的。有妈妈在,我们还可以送上祝愿。

初二,拜年和走亲访友的帷幕才真正的拉开,虽说拜年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习俗,可是对我来讲,真的就是一种疲于应付的礼遇,要一桌一桌的做菜,还要一遍遍的送上流于形式的祝福语。我很讨厌酒桌上的猜拳行令,虽说那也是酒文化里的一种,可在我眼里就觉得那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会劝大家少喝酒多吃菜,最后还会有人喝醉,不耍酒疯就耍醉拳,我们这已经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不喝醉就是没喝好。

初三,初四,初五,一直会延续到十五过后,当地人有个讲究,不过十五都是年。就这样的接受者亲朋好友的拜年,我们也要不厌其烦的去亲朋好友家拜年。一直持续到十五过完。

篇3:由过年想起散文

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的学习呢?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述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得来的,读者的生活经验与作者不同,不能从生活经验中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文字记录固然要有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体验。由此可见,再造想象与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联系紧密。

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习读仔细,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展开想象,把白纸上的黑字,再返回到具体事物中去逐步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如《前方》中,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了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联想“他们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了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也揭示了文章的文眼。

想象不同于虚构,传统的散文拒绝虚构,心理诠释在知觉的材料上,通过新的组合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想象(创造性想象)。文学离不开想象,散文也同样离不开想象,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虽并未到过洞庭湖,但对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缘起”等内容,老实得很,无一虚构。但他完全可以通过想象来绘雕“洞庭湖的波浪与景物。”“对于作者想象的文字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体验。”(叶圣陶语)

对散文文本中的“景、事和人”要“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看见一样。”首先要紧紧抓住写景叙事中占重要地位的景或某一细节来展开想象。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第三次背影”是“放大了的慢慢镜头”想想父亲爬上月台的笨拙吃力之状:偌大年纪且肥胖的身躯,爬上翻下。足见爱子之情的真挚深厚。其次,要善于抓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再想象,能充分理解其意义和效果,事半功倍。如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者大量地运用比喻、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比喻这种修辞句,这些比喻句的喻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或经历过的事物;而本体是演讲者要阐述的事理,或是人们没有经历过的不熟悉的事物。在这里演讲者本身就将喻体与本体之间进行了联想和想象,也就带动读者进行同步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随着环境、人物、情节、力求接近作者当时的那种“忘我”之境,仿佛“亲眼看见一样”,同主人共同喜悲。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经常在大脑里面画上那么几笔,甚至是生动活泼的工笔,既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又能避免阅读时的文字枯燥之嫌,还能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既然是一种心理现象,那么一个人想象力的培养还是有途径可循的,这里大致有四个途径来培养想象。

一、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已有经验。

任何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身的经历、经验,充分利用这些经历、经验来的阅读作品,展开想象,不失为一条稳妥的途径。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历越丰富,展开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1. 学会观察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

观察的范围仅局限在课堂、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入社会。不过要注意几个问题:不同时间所观察的景物是不同的;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其主观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心情和思维方式所观察的景物,感觉也不一样。例如《前方》这篇文章,通过画面,讲的主要是人们离家行为的叙述和分析,人情悲剧性的精神状况。如同我们看同样的一棵古松,商人想到的是值多少钱,植物学家首先想到的是属于什么植物,而在画家的眼中就是能产生某种美感。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东西确实比知识更重要,那就是想象。试想,没有想象,爱因斯坦怎能发明相对论?没有想象人类怎能飞上太空?

想象是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见地,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创造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创造性想象,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教学中要重视现实想象力的培养,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找准想象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那么怎样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打破常规的想象方法。

如何打破常规想象:(1)从动态方面进行想象,我们可以想到它像“正在漂浮在海上的一个救生圈”,它像“正在滚动的皮球”等。(2)改变观点进行想象:a.从宏观方面,我们可以想到它像“一个太阳”,它像“一轮圆月”等。b.从微观方面,我们就可以想到它像“一个细胞”等。如《前方》就采用反弹琵琶的立意方法展开想象。

我想,通过一些系统的训练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可以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行动,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的沃土。

2. 调动已有经验,强化自主创新。

有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作者是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对其进行了再加工再整合形成的。如果没有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的参与,其想象的产生就缺乏必要的根基。

在散文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或让学生就同一材料、信息进行讨论,探究不同答案,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自由、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青少年正处于长智力、长身体的特殊时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激发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呢?我的经验是:在没有进入正课时,利用一些小故事或小幽默营造快乐的气氛,使教和学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开始,从而为创新思维准备好思想的开端。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诱导学生

它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的描绘。朱自清的父亲“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描写。《前方》根据拍摄的照片写出的散文更是说明了二次创造的想象力。

三、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感水平

学生的想象力活动是靠语言这个载体来表现的,仅有丰富的想象而无丰富且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想象活动就难以完成。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会受到语言这个因素来制约的。首先要积累词汇,丰富语汇。其途径有多种:如宋代的词人柳永就善于用民间“俚语”。李清照的诗词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显得精妙清亮,所以要努力提高锤炼词语的能力。其次,强化训练,丰富想象。丰富词汇的目的在于使用这些语汇来表达自己的想象,表达情感。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让学生练习改写、继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探索和创新,“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的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但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要转起来,思维要活起来,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大胆设想,大胆疑问。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如在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讲到彩云和天气的关系时,我就会就此设置疑问:“彩云”即“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含七色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紧接着再设疑问:“同学们,在夏天,我们这一带暴雨急至并伴有闪电雷鸣现象非常常见,同学们是否留意,闪电、雷鸣出现的前后呢?”学生大多回答:不知道,少部分细心的同学回答:“先有闪电,后听到雷声”,我进而发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然后给学生3分钟的讨论思考时间后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一无所知,这时教师适时作出解释:“这涉及到光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问题,光在真空中传播每秒约30万公里,在空气中也与这个数值相近;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每秒约为340米,光速则远远大于声速,因而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并且我顺势引导:大自然是蕴藏着很多的奥秘的,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使我们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驳斥,而应让他们沿着自己思维的不同方向去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点拨、启发、引导”。可以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发问,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钥匙。

篇4:由《侠女奇缘》想起

《侠女奇缘》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八○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到八一年二月又第三次印刷,总印数一百二十二万册。

这部小说,鲁迅先生早就指出:“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这是极公正的评价。应当说,这部小说的思想性是很差的。作者精心地把“英雄事业”、“儿女真情”和“忠孝节义”合为一体,企图要世人恪守封建伦理,为地主阶级做出“儿女英雄的事业”。

当然,这部书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前半部对十三妹的刻画性格鲜明。全书运用流畅的北京地方口语,惹人喜爱。在艺术技巧上有可取之处。尤其是个别章节象“悦来店”、“能仁寺”等,写得较好,为人称道。

总起来说,《儿女英雄传》不是一部坏书,但也不是一部好书。出多了,社会效果不好,但绝不会是利用小说反党。我赞成:“单靠文学不能兴邦,也不会亡国”。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只靠文学打天下的例子,也没有一个仅仅被小说亡国的事实。不能说现在一些青少年犯罪,全都是从某些文学作品中学来的;这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文艺只能是一种因素。但我们应当要求作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作品也应如此)。我们必须承认,文学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大的,千万不可忽视。我们要尽量把最好的作品提供给读者。

篇5:由错别字想起的散文

那日上网,在浏览新闻过程中,偶尔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北京故宫所用的锦旗竟然出现了错别字,为之一惊。以为自己看错了呢,仔细一瞧,发现这是真的,到这一事件引起全国网友的一致质疑时,他们才赶紧用道歉声明来挽回影响。于是乎我在自己的微博中广播了这样一句话:网友们对我们国家日常生活中出现事情的关注度让人震撼!在捍卫我们古老文明的同时,我为那些面向公众的某些政府机关所为汗颜。汉字作为我们文明的起源之一,是多么的浩瀚如烟海,五千年的文化由它在焊接着,我们对它饱含着深情,当然及时的道歉也有理由让我们释然海涵。也许所有的人也许都会这样说我:真是吃饱了撑的,好迂腐,小题大做,哦,就这么一个错误的撼字,你竟玩起文字游戏来了,每句话里你都有个和捍字同音的字,真是多余!实则不然,让我借用孔乙己先生的话来说:“多乎哉?不多也。”

其实,我真的没有任何显摆和炫耀自己文字功底深厚的意思。中国的汉字真的浩如烟海,而且每个汉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们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之一。我敢说,当代每一个中国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都出现过错别字,大到文豪大儒,小到市井公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喜爱“舞文弄墨”者来说,我就经常在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为这几个的、地、得分不清楚而头疼,经常用错。我记得有一篇这样的小笑话,一个小学生写作文,说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去垦丁毕业旅行。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火葬场?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容)。我们在笑的时候,回味一下这有多么可怕。仅因一字之差,竟然把整句话的意思都改变了,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这当然情有可原。只要我们在使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宝贵财富出错时,我们能知错就改,无疑会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更进一步。这次能够看到故宫博物院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确实是难能可贵,虽然稍微晚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够强词夺理,死不认错!在当下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细心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错别字。千万不要以为大家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骨头里挑刺。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的宣传部门,你代表着社会的公信力,你代表着舆论导向,你代表着民生所向。在我们面向所有的民众进行文字的宣传、引导、广告时,必须要细致细致再细致,认真认真再认真!因为我们常常说的责任胜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这两句话,确实在工作中很受用。虽然不提倡学习诗人贾岛那样为了一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在那儿苦吟,最起码对于一目了然的东西我们应该能够甄别出来的,您说呢?!往往是在公布于大众眼帘之下,被大人发现,甚至被小学生纠察错字队查出来后,我们方去补救,这样已经是事后诸葛亮,让人贻笑大方了。

使用文字时不管是在宣传我们的好的政策方针,还是在鼓舞我们的士气,更或者是在宣扬我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都一定要耐心细致的用好用对,适时检查,因为有时候确实是“一字千金”啊!

篇6:由二哥家的团年饭所想起的散文

我和爱人确定了对象关系后,每年去她家吃年饭。她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她老幺。今年的团年饭和往年一样,还是在二哥家里吃。自从我进了她家的门,除了有四、五年因她三哥的大侄儿孝顺父辈、执意要承办(这大概是二OOO年他成家以后的事)以外,这三十六年来,一直由二哥负责操办。即使是老屋折迁、他在红钢城的女儿家过渡期间,也从未中断过,二十年前,我的岳父大人驾鹤西去以后,仍然照旧。五年前,二哥家和全村的人一样,因八十万吨聚乙烯工程落户在向家尾村那一带,全村整体搬迁到由政府统一安顿的青山白玉山城区。打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从关山往那儿跑了。虽说路途不算近,但近几年通了地铁,改善了公交,加上过年期间路上顺畅,约摸一个半小时便可以到了。尽管时间缩短了很多,但我毕竟是六十四岁的人了,远不及年轻时挎包拎袋、拖家带口、长途奔波亦不觉得劳累。虽然颇感疲乏,但期盼团聚的热情丝毫未减。这不,上午又早早地从家中动了身,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去青山白玉山的路。

往年是吃年夜饭。自从我们退休以后,为了方便我们,年饭改在了中午。兄妹中,我的爱人最小,退休也最晚。按说,什么时候吃年饭,是有讲究的。

我记起了儿时的趣事。除夕这天还未天亮,我被大人从热被窝里拖出来吃年饭。我们和舅舅家同住二层楼的房子(一九四五年外祖母张罗盖的),两家一块吃,娘舅为大(姑舅老表嫡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况且我爸还得喊我外祖母一声姑妈呢!旧社会姑舅老表开亲的多),随他家的时间。小孩瞌睡多,常常是睡眼惺松地被拉上了饭桌。大人说的是越吃越亮,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一定清楚)。这闹醒瞌睡的规矩,肯定是不受孩子欢迎的,但无可奈何。爱人家是邬姓,家族中的人都是吃年夜饭,这好接受。至于为什么,同样]有人说得清楚。延续传承下来的东西,不明白的多,依葫芦画瓢地照着做就行了。然而,在社会的进程中,很多陈规旧俗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中,正在悄然地消失,也]咋的。例如:小孩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女人是要把洗头脸的水端到男人面前的;老子是可以打(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儿子的……礼数太多(礼多人不怪,不一定),也有]听说的。“有心拜年,端午也不迟”,这是我爱人的大哥的大侄姑娘(大我爱人一岁。过去婆媳同时坐月子不稀奇,]有人感觉难为情,普遍。倒是人高马大、在乡镇府上班的人,碰上未出服、年岁又比自己还小的长辈,人前按辈分施礼,多少有点抹不开面子)有一年给我们拜年来晚了,一本正经地说的。事后,我查了,此言不虚,果真有这一说。也有在一个湾子里的男人女人,好上了。忽然发现有沾亲带故的关系,且隔辈份。怎么办?“锣做锣打,鼓做鼓敲;各随各的,两边将就。”

有人想到变通的法子说。何况是好的姻缘,谁不想成人之美?再说,规矩由人定,人比规矩大。当今的国际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扯不清的事多呢!

我爱人的大哥,很早就到城里去了,家也在城里;生有一儿四女。儿女小的时候,寒、暑假有时送回老屋,由爷爷、奶奶带。我到爱人家时,因她的大哥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回老家拜年的差事,落到了侄儿头上。每年往五个叔叔、姑妈家里跑,够辛苦的。独儿子,换手的人也]有――这也是不成文的老规矩。年前,我爱人的侄儿过生日,他也是花甲之人了。看见了他,勾起了我对爱人的大哥的回忆。《北国之春》的歌声,又在我耳畔响起:“家兄酷似老父亲,都是沉默寡言人……”他慈祥的神态,多么像离世二十多年的大哥呀!大哥走了,这么多年,侄儿、侄女每年给我们(我们是九一年调回关山医院的;后为十二医院;现为市三医院光谷院区)拜年。这在传统的习俗中,真不多见。由此可见,一个大家庭尊老爱幼的家风,从传统的礼节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更不要说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春节――最具有凝聚力的过年――团年饭无疑是最具有象征性的重头戏了。

今年,我们到得稍早一点。敲开门,二哥见是我们,非常高兴地说:“回来了,回来了!好,好!”他一边说,一边把我们往里让:“坐,坐!我去沏茶。”二哥还是那么热情,但说话的语气,远不如先前,弱多了。看见他微微地佝偻着腰,缓缓地移动着脚步,一股悲凉兀地涌上了我的心头:“二哥老了!”我抑制住自己的伤感,不让眼泪掉下来。不经意间,我想到了自己,不由自主地轻轻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唉,老了,我们都老了!”人老思亲念旧,联想到二哥步入古稀之年后,近两年,早几天就在电话中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想念之情,从言语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从未有过的事。过去,他即使是身体有恙,也不会轻易地告诉我们。想到这里,我鼻子一酸,禁不住老泪漱漱地落了下来。

往事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先前,二哥和三哥都住在近郊的老屋:一个在左厢房,一个在右厢房。虽说俩兄弟都在市内工作,但家都安在老屋。“媒人之约,父母之命”。他们听老人的话,说不上愿意不愿意。市郊的菜农,许多人家都这样:男人在外上班,女人在家种地。每月有活钱,日子还算好过。勤快的人家,养上一头年猪,生活会更宽裕;不比城里差。这儿是沙土地,雨后地面像滤过水似的;净且干,不拖泥带水,好走。只是晚上,]有像城里有路灯照明。无月光的夜,要带手电筒出门,不甚方便;但有月亮时,宁静的乡村的夜色就很美了。习惯了田园生活的人,是不愿离开老地方的。这在过去一点也不奇怪。而城里居一隅,宽敞亮堂惯了的人,是耐不得挤的、受不了阴暗的。加上老人的思想封闭,巴不得把子女留在身边,生怕飞远了。这样看,就不难理解城郊的公路上,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上下班的人为什么那么多了。

二哥住的老屋,其实是在扒掉旧宅后修的。这幢普通的平房是二哥工作后,负责盖的、中规中矩的砖瓦房,上世纪六十年代算是气派的。这也是他一生中做的一件大事,可圈可点。树大分桠,人大分家。二哥、三哥成家后,自然就分开了:我爱人的伯伯(旧社会在汉口走街窜巷,跟着别人做铜匠生意,终生未娶)随二哥生活;我的爱人和岳父大人跟三哥一起过日子。虽说还是住在老屋,我爱人那时读初中,怎见过分家(也]啥可分的,分开过罢了)的阵势,心中无比的酸痛:“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难过了好长时间。家分了,各做各的事,各吃各的饭。居家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不管怎么说,]有闹到鸡飞狗跳,实属不易――至少,在我走进老屋时,是祥和的、温暖的――是勤劳、善良、和睦的过日子的人家!正因为这样,每年的年夜饭,两家(三哥家八十年代中期作为半边户,搬到汉钢车队的简易宿舍去了)一起做,三家在一起吃――大团聚的年夜饭!

我是八一年参加爱人家的年饭的。中午在汉口我的老家吃完年饭后,从粤汉码头坐轮渡到红钢城,转乘40路公交车,半个多小时后,到了建设乡的向家尾村。从大路进湾子,要花一二十分钟。爱人的老屋在阳逻镇对面,长江边的大堤内。那时,我们在离武汉二百公里的潜江县境内的国营运粮湖农场医院工作,每年回老家过年,风雨无阻。因我们在外地工作,爱人家盼望的心情是很迫切的。“小姑回来了,小姨回来了!”“小姑爷回来了,小姨爹回来了!”二哥、三哥和住隔壁二姐(挨着老屋搭盖的一间小房子)家的孩子看见我们,老远就喊开了。而后,二嫂、三嫂、二姐也从屋里跑出来,随着小孩这样喊起来了;好热情!进了大门,大人小孩都围上来了,一边帮我们放下带回的行李,一边问长问短;好开心!按惯例,随后我们会去二姐(二姐夫因病早逝,她从武钢的工业港搬回老屋)家看望,孩子们也跟出跟进;好温暖!当时,并不觉得怎么,现在回忆起来,异域归来,家人盼望欢聚的气氛,好热烈――回家的感觉真好!

那时,团年饭是在堂屋里吃。神案下的一张八仙桌往外移一点;旁边放一张小方桌,不影响开大门,也不妨碍西厢房的出进。三家在一起吃年夜饭,大人一桌,小孩一桌。菜是二哥、三哥家做的,一起端上桌。怎么安排的,事先有商量:各呈所好,畅饮为快。上席是岳父大人,然后依次座下。印象中,我的位置靠前,把姑爷看得重。一家老少落座后,放一挂鞭炮,然后关上大门,年夜饭开始了。这时,往往是在天黑以后――那时是初一放假,二哥和三哥归家时,大门口的屋檐下,耀眼的的夜灯已照亮多时了。

年夜饭很丰盛,除了凭票供应的东西,还有紧俏物质:牛肉、猪肝、猪肚等等。这得益于二哥,他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坐办公室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沾了不少光。还有三哥,在汉钢开货车,常跑大冶煤矿那条线,帮人捎带货物,自己也捞点好处。市面上看不见的大雁,他也能弄到。有一年,带回来一条三斤多的桂鱼,几十年都未见过的,舍不得吃,端进端出好几天。那时过年,把吃看得重。平时缺吃少喝,盼过年望穿了眼。小孩最高兴,想吃什么吃什么,逮住一餐算一餐。大人可]那么馋相,好的尽让孩子们吃。看见孩子们又长了一岁,又这么好的光景,甭说多开心,话匣子由此打开了。

“对面的县区,哪有我们这儿好,]有计划供应的.。”言下之意,住市郊好!酒过三巡,聊到了眼下这么好的生活,二哥总是很自豪地这样说。记记中,这句重复不变的话,一直说到粮票、肉票、豆腐干子票、火柴票等等结束,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时。多少年]有听到这句话了。那时,二哥三十几岁,正是年富力强。为了照顾家庭,他已经从汉口饭店调到了青山八大家的卓越饭店――在人事部门当差――正二八经的国家干部。二哥肚里墨水多,下笔千言真不费事。我和爱人确定了婚姻关系以后,他曾给我的爱人写了一封四、五张材料纸的信。意思是我这个人还靠得住,正式托付,以后不再操心了。如果是我,半页纸恐怕就够了,他会写。从此以后,再也不见他的只言片语。他]看走眼,我还算称职。几年以后,不善钻营的他,从机关调到了红钢城饭店当书记,还是坐办公室。官虽不大,也算一方诸候。无奈太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婉言谢绝“御笔”(后改制为法人负责)的差使。舞文弄墨,对二哥来说,小菜一碟。可他不愿做违心的事,不愿屈身高就;宁肯清贫,宁肯内退回家。有气节。

二哥内退回家,一晃二十年了。每月靠为数不多的生活费对付家用;好在自家有菜园子,吃喝也省,日子过得去。赋闲在家,足不出户,或静坐养神,或看书散心;加上每日必不可少的两餐谷酒,打发散淡闲适的时光。尽管如此,每年的团年饭,是从不马虎的。平时紧巴巴地过,一日两餐;家里的猫狗只吃一餐。猫受不得苦,跑了。应了猫嫌贫那句话。狗好,无怨气,可惜太瘦。就这样,靠平日里的积攒,年夜饭还是有模有样的。照旧是一张大桌,一张小桌;照旧是三家人;照旧是M桌的菜;照旧是大门上屋檐下的耀眼的灯光。一阵“噼噼啪啪”的电光鞭炸响后,关上了老屋的大门,团年饭开始了。酒过三巡后,二哥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的是,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说的是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说的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也兴旺发达了。一句话:尽拣初一的好话说。

五年前,迁居新楼房的第一个团年饭,是在二哥的新屋办的,还是三家人。这时,二哥已领取了多年的养老金,二嫂也有了城镇居民养老金,生活明显提高了。记得那天,他M脸红光,满面春风地:“做梦也]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三室两厅的楼房,太好了!”他知足,他感恩。

当我沉浸在往事中时,三哥、二姐他们的到来,打断了我的思绪。人都到齐了,马上要开席了。

和在老屋时一样,三家人,二哥、三哥坐上方,我在另一方紧挨二哥坐,其他人依次而坐。客厅的茶几也算一桌。大人小孩三代人了,哪里坐得下?或坐或站,围饶在一起,热闹。

这时,二哥发话:“放鞭!吃团年饭!”

二哥家的团年饭又开始了!

篇7:随笔:由一首歌想起

通常来说,想念的人就是自己爱的人。若爱是真实的存在,表白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并非只有语言才是表白。 有些爱是一个人的酝酿,有些爱是两个人的对唱。无论怎样,爱一个人会让你想爱整个世界,被一个人爱则会让你懂得珍惜。

妈妈喜欢的歌比较多,大多出自实力派唱将,不拘一格: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崔健的《一无所有》; 张学友 的《一路上有你》;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刀郎的《阿瓦古丽》; 席琳迪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惠特尼休斯顿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不管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话还是英语,只要好听,统统都会被她收藏。

妈妈喜欢听歌,也喜欢唱歌,生活中也自然少不了歌声,当歌声飞扬时,心情也是舒畅的吧。愿我也能像妈妈一样,心中永远有歌声,生活始终有乐趣。

上一篇:仰天村大学生村干部述职报告201下一篇:《拼凑梦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