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散文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关于过年的散文范文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

一到过节就是人们放松娱乐的时候,那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散文吧!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1】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对年味儿的感觉已不那么浓烈。记得小时候,特别盼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压岁钱,心里特别高兴。俗话说:小子盼年鞭炮两盘,姑娘盼年衣服新鲜。

小时候的老家,一进冬月,就开始有了年味,农村供销社就有许多年货在销售。特别是这个时候,各家各户为过年养的猪也都长大了,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猪也长得慢了,该杀年猪了。农村人热情好客,每家杀猪都要把亲戚朋友请到家里吃猪肉,真是一家杀猪半屯子吃肉,好不热闹。小时候我经常随父亲到亲戚或朋友家吃猪肉。

那时觉得杀猪菜是最好吃的菜,有酸菜,有血肠,有苦肠,有肥肠,有猪肝,特别是用大锅煮出来的大块儿的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薄片,蘸上蒜泥,真是好吃极了,算得上是人间美味。

直到现在,我依然酷爱吃杀猪菜,每年冬天都要开车出城去城边儿或农村吃几次有特色的杀猪菜。最正宗的杀猪菜,是用农村的大铁锅、现杀的猪、农村自己腌制的酸菜做出来的,就是把大块儿的猪肉、血肠、猪肝、酸菜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特别是酸菜,越剩越回锅越好吃。

进了腊月,更是年味十足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淘米蒸黏豆包。大黄米面儿的,经过发酵,包上豆馅儿,酸酸的甜甜的,黄黄的黏黏的,是我们北方独有的特色食品。每家都会蒸出很多,冻在仓房里,一直能吃到天气开化。再就是用大黄米面儿撒出的年糕,厚厚的一层大芸豆,那味道,那口感,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苏联敌台攻击中国说:“现在的中国,毛泽东搞个人崇拜,毛主席语录已代替了黏糕。”就连苏联人也知道中国的黏糕好吃。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一天,也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天。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一天一定要吃腊八粥。北方农村的腊八粥,就是用大芸豆焖出的大黄米饭,黏黏的,黄黄的,热热的,再拌上一勺儿猪油,或拌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吃得全身冒汗,把所有的寒冷都能驱到九霄云外。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从这天起就已进入年关。这一天也是灶王爷上西天的日子。按老传统,各家各户在厨房灶台上方的墙上,要供奉灶王爷,以示感谢上天赐给我们饭吃,更重要的是,灶王爷下界是来监督我们过日子的,叫我们不能有米一锅、有柴一灶。铺张浪费,特别是糟蹋粮食,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

灶王爷的权力可大了,你就看供灶王爷时贴的对联吧,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是啥事都要管的。二十三的晚上,要在厨房墙上换贴一张新灶王爷,把旧的在灶坑门口烧掉,要边烧边叨念:“好话多说,坏话少说,再说给你粘上。”就是要用灶糖把灶王爷的嘴给堵住,如同贿赂灶王爷,给点甜头,让灶王爷上天后多说好话,免得人类受到惩罚。这就是过小年为什么要吃灶糖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祖先也是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因此用灶王爷的神话来约束大家,告诫人们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小孩子们越是临近年根前就越盼年,整天数着日子过,把要过年的几天该干什么都编成了顺口溜:二十五扫扫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牖(指对联和窗花),三十晚上坐一宿。这一顺口溜,成了家家户户过春节的指南,基本都会遵循这个日程。

二十五这天要彻底打扫一次卫生,天棚、犄角旮旯都要打扫一遍,要干干净净过大年。二十六这天要把用冰冻在院子里的猪肉刨回来,由于农村室温低,肉半子又大,得两三天肉才能化透,提前几天把猪肉拿进屋子里化着是很必要的。二十七就要把为过年养的鸡杀了,三十晚上必须有鸡吃,借鸡的谐音,就是吉利的意思。

二十八把面发上,准备蒸馒头上供,又大又圆又白的馒头是过年的象征。二十九这天不论早晚,必须把对联儿贴好,大红纸的对联儿吉祥喜庆,一贴出来就有十足的年味了,贴对联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过年形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了三十晚上,按中国人的传统,要辞旧迎新,也叫守岁。

一夜连床睡,五更分二年。半夜十二点要发纸,在院子里点一堆火,为纪念先人,也要烧一些纸钱,然后一家人回到屋子里吃年夜饭,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吃饺子,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吃完年夜饭,小孩们手提灯笼,在大人的引领下,走家串户,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当然收点儿压岁钱也是孩子们过春节的一大收获。

想起小时候过年,贴对联,挂大红灯笼,放鞭炮,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日子。虽然现在的大人和孩子们已经都不那么强烈盼年了,因为现在的生活好了,平时过日子也都和过年差不多,应有尽有,所以就没了过去对过年的那种企盼。但是过大年,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也是无法代替和改变的。一是亲人团聚。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一定要赶回来看望老人,与亲人团聚。二是大吃大喝。虽然平时也不缺吃不少喝,但总没有过年这么丰盛,中国人过年时最舍得花钱,山珍海味已走进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三是祭神拜祖。这一点也是最凝聚人心的,这并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人们把祖宗的名字供奉在北墙上,摆上美味佳肴,磕头焚香,在不忘先人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能使整个家族都团结起来。

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真是让人留恋,让人向往,在浓浓的年味里埋藏着我许多童年的故事。父爱母爱无微不至,姐弟亲情温暖心间。岁月沧桑,时过境迁,清晰的记忆仍不时地在脑海中萦绕,可童年、理想、快乐以及那浓浓的年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2】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之中所有节日里,春节是最大的。春节是辞旧岁迎新年的日子,在那些传统的仪式和规矩中充满了敬畏与守望的意味。过年,是国人共同分享的记忆,从传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作家对于春节有着怎样的体验和观察。在梁实秋、鲁迅、张爱玲、老舍、丰子恺、沈从文等文学名家的妙笔之下,过年的场景更具有了独特的意蕴:

梁实秋先生生于1903年,亲历了晚清和民国之交北京的社会生活,他在《过年》一文中对中国传统“老式”过年习俗进行了回忆。很多人是在长大了以后,对过年的热情才渐渐消减,而梁先生则说自己是小时候不喜欢过年。所以,他在文中对当时年俗的描写也是以一种幽默调侃的口吻展开的,比如“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

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这些风趣的“吐槽”令人读来不禁莞尔。

鲁迅先生对于旧历年的态度似乎非常平淡。1934年,他在一篇题为《过年》的文章中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可见,鲁迅先生对于旧历年一向是很冷淡的,如1934年一般的过年的兴致在他的一生中也是极少的。

1946年初,张爱玲由上海往温州寻找胡兰成,途中她写下了三万多字的札记——《异乡记》,其中谈到了她所见到的农村过年杀猪等细节,拟人化地写出了当时被杀的猪的心理:“尖刀戳入猪的咽喉,它的叫声也并没有改变,只是一声声地叫下去。直到最后,它短短地咕噜了一声,像是老年人的叹息,表示这班人是无理可喻的。从此就沉默了……”

作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对于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数家珍。1951年,他专门写了一篇《北京的春节》,来描写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吃食、礼仪、景观等:“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向以意境隽永而闻名,他在散文《过年》中对春节的回忆也充满了朴实的生活气息,还从中找到了自己与美术的缘分:“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

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沈从文的创作常常以湘西为背景,以至于他已成为湘西的一个文化符号。对于湘西的年俗,沈从文先生也在《忆湘西过年》中进行了回忆:“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我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第二篇:过年的现代散文

从故乡过年回来已经有日了,欢欣之后的疲劳感也日渐恢复了;可是在平静下来以后反思又涌上心头。不是说拜亲访友的应酬还让人不堪,也不是长途奔波的劳顿实在难以忍受。每年我都是如此着急着回家过年,年俗的期望值对自己来说一直很高,可是在恢复了长日的一般生活之后,却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一份心情,这是因为油然而生的感情牵累的缘故,自始至终不能放下的是心理上的滋蔓。

原来已经找很多借口不想着回到故乡,动车票不好买,再加俗务纠葛,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能够绊住自己的脚步,这是一年一年就这么走熟惯了的,直到踏上动车一路回到亲切的故乡,还仿佛是梦中一般不敢确认那熟悉又陌生的故乡,这是我自小长大乡土乡情喂养了我的故乡,这是我走到任何地方都难以忘怀的故乡,这是我非常热爱并曾经歌颂过的故乡,这是我永远都不会改变一直牵念着的故乡。尽管说这是我现在有些陌生而隔膜着的故乡,这个故乡已经有些让我不敢确认了,这个故乡的摸样现在已经不是我当初的故乡,这个故乡给了我一些崭新的感受以及新奇的想法,这个故乡在我一转身之间就阔别了三十多年,这个故乡转脸之间就变得不敢确认了,这个故乡就是我梦牵魂绕不能割舍的那个故乡,这个故乡是我最初的出发地和最终的归宿地,这个故乡让我有好多的理由一直挂在心上,这个故乡就是我的梦里乡土和温馨乡情的所在,这个故乡让我永远书写不尽抒发不完,这个故乡就是我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已经不是那个小村庄了,现在过年也不像过去那么热闹忙活了,现在已经到处是一片城市的风貌,现在的人们已经过着优雅静谧的生活,现在的环境已经像是小康之后的和谐,现在的状态好像已经步入了城市文明,现在的人们已经在昭示一种大同的气象。村庄变成了一片一片的高楼大厦,村民的居住环境好像是连片的别墅楼,各种现代设施拔地而起簇簇矗立,人们的交往交流联系手段,变成了手机、网络、小轿车等文明方式。我看到自己家已经搬进了豪华的现代住宅楼,因为开发商就是自家的亲族挑头兴建的,诸多兄弟远亲也都成了毗邻而居的邻里,然而年间的应酬也大都是网线之间的问候,对门的邻居也只有在这一天过来敲开门拜个年,平常互相也只是匆匆间可以遇见,过年也都是各自在家里安享天伦之乐,更不要说平日里各自为工作忙碌了,人们好像是在互相之间疏远着,实际是有了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是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也是文明进步逐日提高的一种景象。

生活状态再也不是过去接近年根那样的急不可耐,也没有成群的孩子们在盼望着过年而急着互相打闹了。红火的节日变成了安静的享受,人们的亲情转换成了亲密的理解,故里的冷热终于化为了醇酒,心情的体味已经是今非昔比,时代的进步换来了人间繁华。我听到看到扎堆放鞭炮的少了,燃放礼花节奏放缓绚烂而适度,不知道集市上是否还是那么炒豆子一般放个不停,祭海神的是否还开着卡车拉鞭炮到海庙去放一整天吗?但是我见到人家或者公司的春联上多写的是“生金宝地”“聚财福窝”之类的字眼,不像过去那么文绉绉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了。家家的餐桌上都是鱼虾海鲜满桌,人们互相敬酒似乎还是免不了豪饮。听说今年竞选村长每张票涨到了一万一,由于村长就是本家我在这里透露秘密是否该挨罚一桮酒,其实众所周知这是一份现代荣耀该满一大觚才好,给人们有所贡献的当然要先坐得月楼痛快才是。要不这么想你生气担心那是杞人忧天,要不开发心智刺激效益哪来的这繁荣祥和,一片乡土养一片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法度,实际国情要实际人料理,这个已经没有几个人硬钻那个蜗牛角尖儿了,反正我们那儿没有几个人在网络上发帖子咒骂今不如昔,除了我还有工夫闲聊以外谁不忙着生意发财。

回到北京已经有些咸淡不算的日子了,坐在书斋的日子还是枯坐如槁木,回家过年的那份感觉似乎恍如隔世一般,少年老矣的人就是容易联翩地思绪横飞,这是上了一把年纪的人都容易陷入的困窘,正值冬际,却好像大好春光不再,但愿故乡永远春色满园!

第三篇:过年的气息散文

进入腊月,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忙碌了,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腊八节的早上,奶奶就会熬上一锅粥,粥里加入黑豆,黄豆,豇豆等五谷蔬菜,做成色彩斑斓的腊八粥,看一眼,馋虫都好像要从喉咙里爬出来一般。晌午,会做上一顿玉米面搅团,一锅菜汤,灿黄灿黄的搅团蘸着用蒜泥辣椒油做成的汁子,既有玉米的清香,又有油泼辣子蒜泥的香辣,再喝一碗豆芽白菜红白萝卜做成的菜汤,吃得肚子溜圆溜圆才出门找伙伴玩耍。过腊八节,其实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到了腊月十几,一般都是腊月十六左右,也叫“打牙祭”,这时候,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而猪们的各种嚎叫声就会钻进你的耳蜗,听起来心里悲戚戚的。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村子里杀过多少猪,听到过多少种猪撕心裂肺的哀叫声,可年年如是,猪总是会和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农村人很实在,即使第二天杀猪,先天晚上也得给猪吃顿饱饭,每当这个时刻,我就会看着猪问自己,猪是不是知道这顿饭是它一生中最后的晚餐,是不是知道明天自己的归宿。猪好像从不理会这些,自顾自地狼吞虎咽,吃得吧唧吧唧作响,临了还把食槽舔个干干净净。

一大早,家里大人就开始忙乎了。屠夫是一个年龄五十左右的汉子,黝黑的脸膛,头上像久旱欠收的谷子,稀稀疏疏几根,一只眼眶嵌着一颗玻璃球,灰蒙蒙的,另一只眼珠子看人像是斜着,无论你站在哪里,好像都在盯着你。说话的时候,露出左面一颗金牙,一闪一闪地发光。据说他的眼球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在战场上被炸掉了。屠夫长我一辈,我得叫他杰叔,他的杀猪手艺在村子里算是排第一把交椅。吃过奶奶擀的面,坐在屋里吧嗒吧嗒地抽上几锅旱烟,等烧好了开水,村子里过来帮忙的几个小伙子就开始从猪圈里往外拉猪,猪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畏缩在猪圈的角落,哼哼唧唧挣扎着,躲闪着,不过总是抵不住几个人的手脚,还是被拉了出来。猪开始大声地嚎叫,像是在给谁传达什么信息,可是没有谁理会这些,人们都兴高采烈地欢笑着,吆喝着,把猪四蹄一捆,抬到事先准备好的台案上,杰叔早就准备好了锋利的尖刀,在猪脖子下面只几下就刮干净了毛发,挥手之间,一尺多长的尖刀捅进猪的脖子,血哗哗哗地顺着刀把涌了出来,猪的嚎叫声从大到小渐渐地声音沙哑,直到灵魂出窍一动不动,即刻被丢入盛满开水的木桶里上下翻滚。一会儿工夫,杰叔开膛破肚,一切收拾停当,猪脖子那里的肉被割下来两份,一份是给杰叔顶了工钱的,另一份即刻下锅煮熟了,和上白菜、豆腐、粉条什么的,每人一大碗,直吃得人们嘴角流油,面目发红,插科打诨的胡言乱语一通,才恋恋不舍得离开。

到了临近年关,家家都要熬油。那个时候农村没有榨油机,家家户户都得自己制作麻油,先用石磨把稔子麻子等油料磨成糊状,然后在一口大铁锅里加上水,放入磨好的稔子麻子糊开始熬,随着水温升高,袅袅的白气漫过,水面上就飘起一层层黄瑟瑟的麻油,奶奶用一只铁勺,一勺一勺地把油撇出来,装在罐子里。熬制麻油是个慢工活,一点都急不得,一勺一勺上见功夫,每一勺下去都要撇出水面上的那层黄油,不能参进去一点水分。几个小时下来,我们小孩子都趴在窗口上看着奶奶和妈妈两个人忙乎着。熬制麻油的时候,奶奶总是不叫我们大声说话,也不能有人进入厨房,按农村人迷信的说法生怕油会随着人的说话声和进出跑掉。

年前最让人烦恼的是磨面。连续几个晚上,我和三叔姑姑就会被奶奶叫到磨坊磨面,几个小时里,我们就像一头头小毛驴一样抱着磨杆围着石磨不停地转圈。小麦一点一点地进入磨眼,从两扇石磨中间淌出白白的面粉,头餐二餐面粉最白,收在一起,过年蒸馍擀面吃,后来的越来越黑,放在平时吃。我小时候最不情愿的就是磨面,一个晚上不停地围着石磨转呀转,转得汗流浃背眼冒金星头上冒气。每当磨面的时候,我总要找些理由躲避一会,不是说肚子疼就是要上厕所,直到现在说起,都成为孩子们的笑料。

腊月二十三,是民俗气氛特别浓厚的祭灶日。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的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这天就要上天向玉帝回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以酒果、糕饼、纸帛设祭,叫送灶,并备纸马以供灶神升天之用。祭灶那天,每家每户,富人穷人家家一样,吃过晚饭,将灶上锅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灶前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点上香烛,摆上糖果祭灶。烛光摇曳、香烟袅袅的祭灶仪式显得有几分神秘,但在我们小孩子的眼中,灶神的形像和有关的传说毕竟有些距离,而实实在在惦记的是等祭祀仪式完毕后那些糖果早早成为我们的口中美味,大人们那种希冀平安、幸福的美好心愿则与我们无关。

除夕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炕上吃团圆饭,炕的中间置一饭桌,大红色的油漆盘子里堆满各种食物,中间必定有暖锅,暖锅是旧时用沙土做成的沙器,银色的,外面泛点黑,中间是空心的,里面烧起木炭,火会从暖锅的中间冒出来,火苗舔着每个人的脸庞,照得红彤彤的。砂锅里炖上各种菜蔬肉片,一家人吃着,说着,笑着,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除夕之夜,大人小孩都围拢在火炕上,开始守夜,吃菜吃肉喝酒。讲究的是九道小菜,其实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丰富的蔬菜,基本都是土豆丝,萝卜丝,豆芽,茄莲丝,煮熟的带骨猪肉,小麦面,玉米面,豆面和在一起自制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屋内地上生着火盆,米酒是用专门作烧酒的锡壶烧开曳好,我们那里叫“曳酒”,然后端上桌来,先敬爷爷,后敬父辈,最后才让我们小孩子品尝一点。奶奶做的米酒是淡黄色的,清清的,打开酒缸,屋子院子的角落里都会充满米酒淡淡的清香,味道直钻鼻孔,喝到嘴里香甜甘醇。一家人说说笑笑,我们小孩子放着炮仗,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直到吃累了,玩累了才爬到炕上不知不觉得睡去,大人们拉着家常一直到天亮。

睡眼朦胧中,我们会被叫起来放开门炮,随着一声声炮响,屋子的门,院子的门都被打开,直到晚上才会关掉。

这样的除夕过了许多年,伴随着我长大,直到我来到父亲身边。随着家境一天天殷实,生活一天天好转,年年的除夕夜里都是堆满各种水果点心食物,可总是越来越没了胃口,越来越少了欢笑,年年都是围着电视看春晚,看完春晚就睡觉,有时候一家人连个炮仗都懒得有人放。大街上银光闪闪,灯火阑珊,街道里缺少了行人踪迹,寂静得如同北风刮过一般。

年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着,日子也在不经意间匆匆滑过,原本十分浓重,充满喜庆、代表着东方浓郁特色的节日,在平淡中迎面走来,又在平淡中悄然归去。我们除了用淡然的心态去接受外,没有了儿时那种热切的期盼,那种欣喜和快乐,那种甘甜浓香的味蕾,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那么寂寥……

第四篇:过年的感悟散文

导语:春节快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运开始了,售票厅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排队买票的大多是为了赶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的人群。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过年的感悟散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过年散文名家过年的年味散文

过年的感悟散文

1好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脑子里还总是保留着孩童时代过年的美好记忆。尤其近年来城市过年日渐平淡,远离热闹的情况下,更加怀念童年时代过年的情景。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穿,才有好吃的,才能够跟小伙伴们无拘无束地玩耍,也才能看到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只有过年才可以看到的节目。在正月里天气渐暖的时候,还可以随大人们一起到几里以外的村子去看皮影戏。

说道这些热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算看皮影戏了。

皮影戏,在我的故乡是一种广为流行的乡土艺术形式。

皮影戏都是家庭出资承办的。多半是家有喜事,请个皮影戏班子在自家院里唱上三天皮影戏,以示庆祝。或者家里有人生病,许个唱皮影戏的愿,以祈求上苍的保佑。剧目自然是由承办家来点的。一个戏班往往有几十个保留剧目,如象白蛇传、西厢记、杨家将、封神榜等等。

一个皮影戏的班子只需五六个人。农忙时,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农闲时,临时组成戏班,应约出演。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任何学校的培训,全靠祖传家授,可是各个都是技艺精湛的多面手,有的吹打弹拉各种乐器样样精通,有的生、旦、净、末、丑的唱腔、对白因人而变,惟妙惟肖。一个人可以同时完成几个人物的皮影操作和唱词、对白。

皮影戏班里是没有女人的。凡是旦角的唱念都是男人掐着脖子完成的,正如男扮女装的梅兰芳。当然,梅兰芳唱戏是无须掐脖子的。

皮影戏的装备十分简单,不过两个木箱而已。一个木箱装各种人物造型的皮影,一个木箱装锣、鼓、镲、唢呐、三弦、琵琶等简单的乐器。

演皮影戏是不需要发请柬。锣鼓声便是通知。

按照当时的说法,当“日头还有一竿子高的时候”,戏班子就开始敲起锣鼓,俗称“打通”(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通”字)。

在农村,不象城市这样有高楼阻挡,锣鼓声传得很远。十里八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的。于是戏迷们便迫不及待地寻声前往。路程远的,晚饭也来不急吃了,把窝窝头、大饼子揣到怀里,边走边吃。

待到三遍锣鼓敲过以后,观众也基本到齐了。影戏便正式开始。

戏台自然也是因陋就简,几根立柱,几根横梁,几块木板,搭起一个可以容纳五六个人的平台。戏台后面多半依墙,前面则是一个宽两三米,高一米多的白纸制作的影屏。戏台上点亮两三盏油灯。这样,台上一招一式舞动着雕刻精美的驴皮影人,一板一眼地说唱着古老的故事。台下一片皂衣黑裤的男女老少,翘首望着影屏上驴皮影人晃动的影子,一会儿心舒气爽,笑声不绝,一会儿看到伤心处,各个擦眼抹泪,乃至呜咽声四起。

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泛白了。这时候,大人们依然没有困意,而孩子们却多半已经蜷缩在戏台前沉沉的睡着了。

老家有句很贴切的话,叫作“驴皮造反,庄稼人熬眼”。就是这样一种“一口说唱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简单的,但却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形式皮影戏,世世代代流传着,为故乡的人民带来喜悦和欢快。

有许多年不曾看过皮影戏了。好想再寻个机会看一次呀。

春节前,我给留居老家的弟弟打电话,问他家乡唱皮影戏的还多不多?

“哪里还有唱那个的呀,早都没有了,失传了。”弟弟说。

“为什么?”

“家家都有彩电了,有的是好节目看,谁还喜欢去看影(皮影戏)呢!”

挂上电话,我若有所失,许久回不过神来。

我这是怎么了,大过年的!关于过年的散文:年味关于过年的优美散文

过年的感悟散文

2“年年难过年年过”,这是穷人过年的境况。一到年关,该还的帐得还,该送的礼得送,家中儿女也得添几件新衣服,卧室客厅还得换两件新物件,七老八太的慰问也得问,七甥八侄的红包还得包;人家轰轰烈烈过年,自家也不能太寒酸,鸡鸭鱼肉糖果水果,油盐柴米干粉湿面,样样少不得,一圈买回来,一年的积蓄又差不多没了,还得愁明年儿女开学的学费。你说这个年愁这愁那的,过得还有滋味吗?嘿,这人穷呵就怕过年,但你不想过年年就不来了吗?所以“年年难过年年过”这话就是如此说来的。

“处处无家处处家”,这是游子过年的无奈。家是温暖的,它是一个立体:里面含有亲人的情感、熟悉的住宅、温馨的乡情和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游子们在外能感受到这家的气息吗?不能也。他们有的只是孤单和冷清,在别人的鞭炮声中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在他人万家团圆之际凑合着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此时的游子(不论是打工或其它原因)不管身处何地何种条件下(好或坏)都难有家的感受。所以处处无家啊!但是无家的日子就不过了吗?总得过下去,把能够睡觉吃饭的地方权叫“家”吧,但此家非彼家也!

“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有权人如今过年的写照。下级、商界、建筑界、百姓、等等,但凡可能有求于他的人,过年可是个“烧香”的好机会,不然临时“抱佛脚”时恐怕有冷脸看。去年过年你如果送了一万元的红包,今年还是一万元,你拿得出手吗?只有与时俱进年年涨了。一朝大权在握,年关日进斗金。好酒好烟大红包习以为常,鱼肉鸡鸭堆成山呲之以鼻。你想想,我们中国个个争当官,你以为真的是想“为人民服务”?非也!投机钻营还不是“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只是老百姓苦也!

有钱人我们就不议论了,自古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有钱非君子,无权不丈夫”,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既无权又无钱,说多了会被人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适可而止吧。但穷有穷的欢乐,富有富的担忧。该欢乐时且欢乐吧,幸福虽有相同之处,但感受各有不同,人穷容易满足,幸福可能相对要多一些。本文的原意并非眼红有权有钱人,只是同情一下比我们还穷的穷人和不能归家团圆的游子而已,以显人间还有怜悯穷人的人,不然这世界也太残酷了点。

更多新年散文推荐:

第五篇:回家过年的散文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回家过年的散文,请参考!

回家过年的散文

1盼望着、盼望着,星空中猎户星座濒临正南,春节就要到。

一学期的守候,候到寒假,一整年的盼望,后来这个春节。当做上回家的汽车时,“年”这个字更加活跃,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我几乎每天都在念叨着这句话。从二十三的小年起,家里一天比一天红火,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烈。奶奶早把馒头蒸好,爸爸也贴好春联,然后沐浴,洗去所有的旧疾与忧愁,以开心去迎接新的一年。

度日如年,用它来说我的心情可一点儿不假。虽然从二十三到除夕只有短短的六天时间,但是我却感觉每一天都有一个世纪般漫长。盼星星、盼月亮,星空中猎户座正南,我终于盼到除夕。

除夕的那一天,家里的年味更浓。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今天是2011年最后一天,明天,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年——龙年!玉兔辞旧岁、金龙踏春来。今夜,我将见证这一刻!

鞭炮备好,年夜饭也上桌。鞭炮炸响,年夜饭开动。一家人其乐融融,吃一顿祥和丰盛的年夜饭。哎,慢着,还有一道大餐,哈哈,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

今年的春晚主题为“回家过大年”。是呀!“回家”二字,是此时此刻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久久萦绕的二字。回家,团团圆圆,但是有些人至此仍在工作着,他们是多么伟大。春晚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就是献给那些思乡的人的。

11点59分50秒,时间步步紧逼12点。我已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倒数:

5、

4、

3、

2、1!此刻,鞭炮声响起,欢呼声响起、新年的钟声响起!龙年到!

祥龙踏着春天走来,新年当天,拜年,得红包,这是我最喜欢的。当然,我也该开吃!

饺子是新年的主食,新年当天,奶奶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代表着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这团圆的水饺。突然,我的牙被咯一下,这饺子不对,是甜的、还有硬物。我取出硬物,是一枚硬币。妈妈这时说:“你吃到它,说明你会幸运一整年。”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迟到“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每一个华人心中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这里,我向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每天都快快乐乐!新年好!

年过,我又在盼望着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的散文

2熟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确在中国过年回家是个习俗,一年到头回家看看父母,妻子,儿子,看看那些熟悉的面孔。他们很希望你能在大年三十儿回家来陪他们。尤其是父母。

其实过年真的很有必要回家看看,尤其是在离家很远的。因为你可曾想过父母对你的思念。父母是碗,我们是汤,没有碗汤放在那里,没有父母我们岂不是无家可归吗?你可曾知道,当你在外地时,你的父母会时时刻刻关注你所在地的天气。你可曾知道,他们翻看你影集时,会偷偷流泪。你可曾知道,父亲不再是那麽年轻力壮,不再帅气,母亲不在那麽年轻漂亮,不在那麽心灵手巧。他们已经老。他们在生病时老是一拖再拖,为什麽,还不是为我们省钱吗?为我们他们青丝变白发,为我们他们牺牲很多东西。每当我们打电话回家问父母带啥东西回家时,父母总会说把你自己带回来就行。其实这是真的,他们缺的不是任何东西,他们缺的是我们。他们缺的是一个和他们说笑的人。想想我们如果连这点小小的要求都满足不他们,那么我们还配当他们的儿女吗?

当你回家后完全个以教你们的父母上网,玩微博等等,但是不要嫌麻烦,因为当你呀呀学语时你的父母没有一丝无奈。当你回到家是要把一切在外面的不快统统忘掉。在家专心陪着父母,千万不要在父母前露出不快。因为他们也会为你着急的。

无论你的社会地位多高,钱有多少,权力有多大,在过年时别忘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最后说一句祝全天下的父母在新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家过年的散文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思乡的愁绪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想回家的念头如施肥的野草般疯长。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故土,离开温暖的家。十几年,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近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每每此时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

家,其实一直没有被忽略,她隐藏在心底最温柔最脆弱的地方。高兴时,或许会暂时的忘记她,可是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让我健步如飞,踏实无比,现在穿着精致的皮鞋,走在城市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却有些跌跌撞撞,步履艰难。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游子一年的期盼,在外漂泊久,我们多想回到那日夜思念的家,多想看看那天天为我们担心的父母。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而今我们盼望着过年的团聚,可以陪父母说说心里的话。同时我们又多么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害怕看见父母那渐渐发白的黑发。曾几何时,我们为我们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可曾读懂那背后的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孤独的等待。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快过年,我知道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随着年关逼近,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快过年,回家吧,要知道那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心的世界,随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渐渐的、渐渐的浓。乡愁在心底,凝成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乡愁在心底,凝成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思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

上一篇:关于的工作要求范文下一篇:供应室出科小结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