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节作文

2024-04-22

文化艺术节作文(精选9篇)

篇1:文化艺术节作文

今天,湖南路有民间“文化艺术节”庙会活动,我上完兴趣组就和妈妈去凑热闹了。

我们步行来到湖南路,果然不出我所料,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们好像回到了从前,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民间艺人,他们有的吹糖人,有的捏面人,有的做糖画,有的。我和妈妈继续往前走,走不多远,就发现了一个好玩的玩意儿。“咦,这不是空竹么?”平时,我在玄武湖看见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抖空竹时,我就会说:“这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回家看电视呢!”今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的好奇心一下子涌了上来。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是想买空竹吗?”我点了点头。“想买就买一个吧!不过回家可不要练着练着就半途而废了哟!”我举拳发誓:“寒假里我一定要练出至少一招!”妈妈付了钱后,卖空竹的那位大哥哥又教我:“抖空竹之前先要在地上滚一下,这个步骤就像发动机让汽车开动一样,向哪里滚就抬哪个手。”这位哥哥边讲边演示,可我还是学不上,他就安慰我,说:“你按我教你的方法回家好好练,一定会成功的!”我想:他真是太好心了,假如我以后创造“吉尼斯世界记录”,一定会报答他的!

我在妈妈的帮助下苦练了两天,终于练出了“一次成功,坚持好几分钟”的效果。我相信,现在开始练不算迟,只要我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2:文化艺术节作文

赵诣那动听的琴声带给他人无穷的幻想;陈波蓉那迷人的舞姿不知不觉带领着我们来到美丽的天鹅湖畔;从容那天真稚嫩的歌声把大家又带回童年……

我先跟张天扬、黄嘉捷同学共同表演“天竺少女”,虽然不是第一次上舞台,但我依然忐忑不安,心想,如果我跳错动作,我的小脸往哪搁啊!坐在我旁边的陈波蓉似乎看出我的心事,说:“李怡安,反正你跟张天扬、黄嘉捷动作不一样,即使跳错,同学们也不一定会发现,上次魅力校园的比赛中我们的动作不统一,不也得高分吗?你一定行的,加油,OK!”听陈波蓉的话,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

轮到我们三个出场,用眼神示意相互鼓励一下,随着美妙的舞曲,我们微笑着、认真地跳着,直到赢得老师跟同学们雨点般的掌声时,我长长地舒一口气,我心里的另一块石头也落地。接着我跟老师、同学们跳“难忘今宵”跟“铃盒舞”,还出一些小差错,施欣容不小心摔一跤,陈波蓉的手忘记放下来,我不禁出一身冷汗,后来同学们问我:“那个跳‘摔跤舞’的女孩是不是领跳?怎么把领跳安排在角落里呢?”听他们的话,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篇3:文化艺术节作文

一、建立健全文化艺术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创新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创新机制要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必须坚持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新机制就要尊重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艺术创造、尊重艺术人才、尊重创作权利、尊重创作成果的良好氛围。创新机制要紧紧抓住增强文化艺术企业活力、改善服务态度这个重点,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更好地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创造的艺术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环境,重点培育动漫、音像、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艺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艺术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文化艺术科技人才,创办新型文化艺术企业,扩大原创文化艺术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和销售,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文化艺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增强改革政策的科学性、协调性,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和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投身文化艺术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大胆进行革新创造。

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有一定的继承性,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但是,继承以往的文学艺术传统并不是目的。继承的目的在于革新、创造。在文化艺术发展与创新中,继承、发展和革新与创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继承、借鉴是革新、创造的基础;革新、创造是继承、借鉴的目的。每个时代的新文艺,适应着新的现实生活、新的社会力量的需要,必定有所革新,有所创造。否则,就无法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新愿望、新要求。但是,这种革新、创造只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劳动成果,总结前人文化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抛弃了一切文化艺术遗产,那就不可能有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当然也就谈不到革新、创造。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要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做好文化艺术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使之代代相传。

三、创新文化艺术评估机制,扶持艺术表演团体。

实行文化艺术工作的目标管理,使文化艺术工作的目标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目标一样,实行细化、量化、逐项分解,定期检查,定期分析评估,进一步增强文化艺术的可操作性。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艺术表演团体的不同类型、人才实力、艺术水准、资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建立科学的艺术表演团体评估体系。加大对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的扶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和规范民间职业剧团。要力争推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人才集聚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团体,形成布局结构合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加强文化艺术团体组织建设的同时,要善于打造品牌文化艺术活动。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国家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区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四、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现实生活,积极探索大胆创造文化艺术精品。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伟大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只有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亿万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华文化艺术。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深入现实生活,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敏锐发现社会变革的风气之先,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艺术的进步,使文化艺术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要实施文化艺术和表演艺术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名品。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戏并举”的方针,推动传统戏曲剧节目的整理、改编与创新。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题材艺术精品的扶持。依托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培训艺术创作人才。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做好艺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研、开发利用工作。

五、大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的统一。在文化艺术和表演艺术领域中,传播决定影响。文化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现代社会是信心化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艺术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文化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由此言之,我们必须花大气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覆盖广泛的文化艺术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艺术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为提高文化艺术和表演艺术方式和手段的提高,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艺术传播方面的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方式。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推进舞台技术进步,开展文化行业标准化建设和乐器改革,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

篇4:文化艺术节作文

关键词:文化艺术节;文化政策;公共文化

艺术节是一个集合,本身就具有集体、大众的特点。庙会、狂欢、庆典等,东西方的节庆在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社会生活的概念下,从传统节庆到新兴节庆,从约定俗成到人工塑造,进行了一系列形式与内容上的转型与创新,带来如今节庆种类多种多样。而我国的文化政策,在对艺术节的举办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同时又要平衡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使之保留自身价值。过于倾斜一方,则会带来艺术节或商业化、或官僚化、或精英化、或低俗化。政府的角色从艺术节的主导者抽身为指导者,文化政策从“教化”到“辅助”,再至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城市品牌的塑造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一、在我国,地方艺术节举办过程中的政府角色分析

以上海为例说明,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节,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

从西方艺术节的背景来看,由王室或社团组织出资赞助是比较普遍的。以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为例,该艺术的全部收入中,政府的资助只占一部分,其他绝大多数是票房收入、捐赠、各大跨国公司的赞助。然而我国举办的艺术节,出资者往往都以政府为主。中央或地方政府不仅作为出资者,还往往是主办方,甚至有些社会团体举办的小型艺术节或展演活动,为了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并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也申请冠以地方市或区一级政府为主办单位或合办单位。我国的艺术节受到政府部门的制度与政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部分艺术节的主办者注重并致力于市场运作,但却使得艺术节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色彩,而忽略了文化内涵以及基于市民需求的重要办节宗旨。艺术节是城市文化的掠影,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艺术节的宗旨、定位、艺术节品牌的塑造对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力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2008年文化部所公布文化业务的100项“重大文化活动”中,与艺术节相关的内容有20项。从财政支出上,2011年文化部仅“文化活动”一项的财政拨款预算达到3360万元,“群众文化”一项为80万元。相较于2010年,文化部2011年总体财政预算虽下降了 79%左右,但是“文化活动”一项的增幅却达到95.35%,这主要是用于文化部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的经费。除去这一部分的经费,2010年和2011年“文化活动”的财政拨款经费基本持平。文化部与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典型是每两年辗转于各省市的中国艺术节,其经费的来源有文化部事业经费和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经费、承办单位的投入、社会集资和向国家申请专款补贴。经费完全用于艺术节,并由组委会监督。例如,在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通过开幕式晚会筹集到的资金经过道具布景、排练消耗,剩余的一半经费用于建立江苏文化发展基金,用于每年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政府对于上海国际艺术节有固定的政府资助幵支,以应对高票价带来的艺术欣赏高端化的问题。通过每年200万元的资助,使其中一部分票价降低,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剧场,走进音乐厅。通过在2011年10月9日上海某剧场优惠票销售点的观察和了解,现场张贴出的艺术节50场设置优惠票价的演出大多数以话剧和戏曲为主,原本100-200元的演出票优惠了一半,上千元的演出票的优惠力度达到4.5折。从早上9点40分开始售卖之前,销售点就己经排起了长队,排队者大多数以退休人士、长者为主,另外也不乏有年轻人排队购买高价票给父母观看,优惠票政策能够用原先一份钱买两张票,十分划算。

文化部与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艺术节,文化部往往扮演了高度指导的角色,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以不同主题的方式举办。除仅冠以“中国”二字的艺术节外,名称上带有城市名称的艺术节,已逐渐将主题与该城市发展、地区文化发展相结合,从上自下的被动方式逐渐淡化,虽仍旧给人以文化杂絵之感,但主办者将艺术节内容、形式与地方文化发展的融合力度日益加强。

因此有必要呼唤非营利组织介入的必要性。非营利组织运作艺术节在国际上是惯例,但是我们国家的艺术节大多数都是由政府举办,由一个机构专门运营的艺术节少。这并不是说政府的支持不重要,政府应当是从政策推动和支持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冲在第一线。政府支持是必须的,然而艺术节要具备自己的运作机制和造血功能则更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非营利组织运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并不是说在运作过程中脱离营利动机。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总裁迈克尔·凯撒认为,如果脱离了营利动机,宗旨就变得难于描述。

国内鲜有像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样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运作的艺术节,且运作得成熟的更少。中国大多数的艺术节,包括文化部关注的艺术节,往往都是政府部门进行运作。国内亟待形成由专门的机构运营艺术节的环境,这就需要政府逐渐转变管理模式并给予政策支持。

二、艺术节作为公共文化管理应加深文化原创力度

艺术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较强烈,特别是对国内外原创作品需求强烈。在13届上海艺术节举办期间进行的开放式问题调查中,公众对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话剧《人面桃花》、原创舞台剧《胡桃夹子》、《海上梦》、大型原创音乐剧《断桥》、歌剧《红河谷》、英国壁虎剧团的话剧《外套》等国内外原创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据此,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要特别重视原创作品的培育与交流,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倡导艺术创造与创意突破,艺术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展示经典一流作品,更要为新人新作提供平台,成为原创作品的孵化器和展示展演的基地,文化强国除了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之外,还要培育大师、多出精品,增强国家的文化凝聚力感召力。

三、艺术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有待改革创新

在传统的体制机制框架内,政府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组织,包括政府文化主管机关和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提高,政府包办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元化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我国节庆活动开始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发挥市场在调配文化资源中的作用。目前这种探索仍然主要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然而,这种探索值得鼓励。当下艺术节的运行模式,其突破其实非常有限,政府主办,大包大揽的思维还是在很程度上左右着具体工作的开展,对于市场机制的自觉利用非常有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艺术节的空间不大,艺术节的运行模式仍有较大的改革创新空间,过度的“政府主办”思维,难以平衡投入与回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束缚了艺术节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弱化了社会公众文化参与的积极性。正如有研究指出:多元化组织体系较一元化组织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公民的不同文化需求,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从一元化组织体系向多元化组织体系变迁,这个变迁过程受到市场,政府,社会和文化服务理念这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因此,强调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下的公益事业,并不意味着排斥市场机制多元化的市场运作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四、如何做好国内地方性艺术节的品牌影响力

公共文化服务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得以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必须以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为标准。这既是公共权力( 政府) 的主要职责,又是公益机构( 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 的基本任务。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应当确立在为公共参与提供更多更好的对象化活动,进而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公众参与是艺术节评价的标准和成败的关键。有鉴于此,本文着眼于提高艺术节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参与程度,提出对策思考和具体建议如下:

(一)惠民、亲民,渗透传播

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积极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节有必要开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服务的全民共享,尤其是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因此,建议从不同观众的具体文化需求出发,围绕重点演出,组织一系列展演,交流与切身体验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通过降低票价途径,进一步拉近艺术节与群众的距离,比如举办公益性低价音乐专场,举办艺术大师交流会(大师班);再如进一步开展一系列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等活动,旨在让公众亲近艺术节,普及艺术教育,提高艺术修养。

(二)转变艺术节推广的媒体传播策略

如购票渠道方面:观众希望在将来通过微博获知艺术节的信息,或者手机添加艺术节微信公众号收取推送信息等,部分的观众选择官方网站,还有部分观众选择了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相比之下,电视和报纸属于传统媒体,观众接受信息大多处于被动状态,防范心理和抵触心理较强。而通过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传播,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处于积极关注状态和主动搜索的状态。不仅如此,网络和移动终端的信息接收过程具有更强的体验性和娱乐性,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接受效率。对于中青年观众群来讲,两者代表着未来信息传播的方向和趋势。

同时在艺术节进行期间,如何有效的惠及民众关注及欣赏,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充分利用新兴的现代传播技术,突破传统的时空束缚,探索超越时空的艺术节观看体验。如2011年上海举办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就首次尝试在南京路上的世纪广场现场,通过电子屏幕直播德国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盛况,延伸艺术传播,让广大上海市民能零时差的欣赏一场顶尖水平的交响乐演出,使一流的文化艺术作品最大程度地得到公众欣赏。类似做法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完善,以便多渠道多层次地真正拉近艺术节与公众的距离。

此外,在举办期间扩大媒体宣传力度方面上海艺术节也做的很到位。例如在第九届艺术节上,组织方举办了超过五十场次的新闻发布会,艺术节网站信息发布多达三千条,页面访问人数也达到一百万人次。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受众接收。

综上所述,艺术、社会与行政,三者之间不可能脱离。艺术是高尚的、纯洁的,从生活必须品中抽离出来,不用考虑功能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则是在规则、法律之内,建立具有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艺术与管理似乎充满了矛盾。艺术被管理规划,可能会越来越制度化,但是如果任艺术自由发展,也可能会陷入一种无序的混乱之中,丧失生存的机会,逐渐被淘汰。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在一个较为成熟的文化政策环境之下,三者应当是一种伙伴关系。中央及地方政府担任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及实施的指导者,创造开放性的文化环境,让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文化的建设,在保障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各自利益。在艺术节之中,促成三者在共同办理活动中产生互动,便凸显了艺术管理者这一重要角色。在制定文化政策中,政府部门的艺术行政人员作为体制内的实践者,营造合理的文化环境,发起政府、社会团体与企业的联结力量。社会机构的艺术管理者作为维系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操盘手,应当平衡艺术、政治与社会在艺术节中的关系,平衡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比重,以期获得多赢结果。在以多元文化的宽容和跨文化的融合为这一时代文化特征之下,发展多元的文化政策,以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中,艺术管理人要积极推进文化多元化,艺术管理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必须关注细节管理,必须把握宏观政策和国际趋势。为达到这样的目标,仰仗和依赖的是一代又一代艺术管理者的革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夏一梅.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上海商业, 200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财政预决算”栏.

[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编.艺术屐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98.

篇5:文化艺术节的作文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古文化艺术节活动,我们一年级三班表演的有:孝敬、弟子规、游子吟和燕诗示刘叟,我表演的是孝经和燕诗示刘叟。中午吃完饭以后,家长们来到了学校,阿姨们给全班同学化妆和换衣服,我们穿上了汉服,戴上汉帽,排好了队,一个个精神抖擞的随着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多功能厅。

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已经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站在美丽的舞台上准备表演,他们表演的是戏曲联唱。接下来是一年级二班,他们表演的是《满江红》。终于到了我们一年级三班,我们要开始表演孝经了,这时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看着台下那么多的人,我又有点紧张起来,余静一是领诵童,他背一句,我们背下一句,一直等到余静一背到子曰,我们就一直背下面的。到了弟子规,前面有十三个跳舞的女生,后面有十男十女,他们并不是背,而是唱,他们唱的非常好听。到了游子吟,最后一句男生做的动作非常的帅气,这首古诗是最短的。到了燕诗示刘叟,这首古诗是最难背得,但是我们还是很流利的背诵了下来,我们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我们班的节目就在这短短几分钟中结束了,接着是其它几个班的表演。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所有的`节目都演完了。

我们班的这次表演很精彩!我知道为了这次的节目,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很努力都很辛苦!一三继续加油啊!

篇6:校园文化艺术节作文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在每年的六一前夕我校都将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过十七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是全体学生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六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从中发掘出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各种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今天我以六小为荣,明天六小以我为荣”的学子。

今年,我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小型、多样的单项比赛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从本周二开始至下周五结束,有写字比赛、小主持人比赛、独舞比赛、独奏比赛、独唱比赛、手工制作、小发明小创造、英文艺术比赛、百米书画等,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参加。

同学们,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根据这个理论,可以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碌碌无为,只是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不懂得挖掘自己的智能宝库而已。不同的人之所以出现七项智能的差异,跟生活经历跟锻炼有关。所以,同学们,拿出勇气来,到“艺术节”的舞台上来历炼一番,展现一番,或许你会从中发现连自己也不知道的“闪光点”,或许今年的“艺术节”会成为你今后人生征途的转折点。

同学们,艺术节舞台已经搭好,艺术节帷幕已经拉开,艺术节的序曲已经唱响,拿出各自的特长来,到艺术节这大舞台上来尽情演绎,用童心,用活力,用激情,展现自己的特长,放大自己的亮点,显示自己的才艺跟风范;让全新的你,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老师同学心中;让老师、同学为你欢呼,为你骄傲,为你喝彩!

最后,愿每一年的艺术节都能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祝我校的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篇7:校园文化艺术节二年级作文

今天,是我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我的好机会。

可参加的项目有:踩石过河,鸭子跑,语文课本剧,口头作文,绘画等,我代表二年级六班的同学们参加了“现场手抄报制作比赛”。

上午下了第二节课,做完课间操,便各自去参加各自的项目了。我呢,也来到了现场手抄报制作比赛的场地。只听广播喊道:“比赛开始!”,我们便动手制作起来了。

我先拿出一张已经设计好版面的手抄报图,便开始勾边,上色。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涂好了颜色,便可以抄字了。在我们比赛时,有很多领导来参观我们的.手抄报,每经过一位同学,便便会心的点点头。

比赛结束后,看着自己创作的手抄报,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篇8:文化艺术节作文

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国粹, 探讨中国园林与书法的艺术文化, 可以从书法中的文字起源说起。中国最早的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远古时代仓颉和其他先民们根据生活实践经验慢慢创造的结果, 他们根据“六书”法则,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创造了数达10万的汉字, 可谓浩如烟海。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其图画性强, 让我们看到了早期象形文字记录下来事物的形象, 即用线条描画出具体事物的形状。如“囿”、“室”、“宅”、“车”等的甲骨文与其物形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 这些古代汉字的起源与古代园林元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国最早的“园林”是满足皇亲贵族攻猎休闲需要的, 历经历史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逐渐发展为能够满足多功能需要, 且富含内容和内涵的现代中国园林艺术。同样, 汉字也从当初的形象汉字, 逐渐演变为为语言而书写的符号, 书写上由当初没有粗细变化的“铁线银钩”的书法逐渐演变成点线有粗细变化的“有血有肉”的书法。具有生命意象和韵律点画与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中国古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园林几乎是那些诗书画全能的文人雅客所创建的, 绘画在中国园林发展中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书画同源, 书法艺术也为中国园林艺术赋予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 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之文化共性, 可从平面空间美和立体空间美中几点管见。

1 平面结构的形式美感

1.1 书法文字的间架结构与中国园林平面空间营造

文字是以点画为基本元素构成的, 书法艺术便是用点和线构成流美的空间艺术。书法难, 难在间架结构和章法上, 即是汉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组合、虚实的布置, 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章法。中国园林构建序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物质元素和书法文学精神元素组成, 园林规划设计难, 难在如何把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组成流美的空间艺术。由此可见, 二者具有平面空间艺术上相通的文化。

1.2 文字书体与园林风格和线的力度、重心稳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分3类:第一类是结构规整、左右对称, 有明显中轴线、主体突出的北方皇家园林;第二类是布局自由、不讲究绝对对称, 颇具自然情趣的江南私家园林;第三类是前2类风格兼有的。中国汉字书体同样也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比较规整的, 正如篆书、隶书和楷书;另一类是自由形体的, 如行书和草书。这种规整与自由的园林风格与书体的结构规律是不谋而合的, 是有着相同造型文化原理的。

力度是外观感知上的反映, 与平整、滑面、纯净、利落、曲直形态有关, 属于美学范畴。书法中笔法的力度是指从点画形态上体现出来视觉上一种“精神气质”的感觉, “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砂”等都是常用作表达笔法力度的术语。中国书法从魏晋南北朝的钟瑶到“二王”再到唐代的“欧、褚、颜、柳”四大家, 各家有各家的风格, 王羲之的法书, 风骨内揉、遒劲典雅, 富有一种弹力的美;欧阳询的险峻峭拔、刚柔并济, 富有一种英俊之美;颜真卿的宽博浑厚、苍老古朴, 富有一种雄强之美;褚楷的倔强之美, 柳楷的挺拨隽永之美。中国园林中, 皇家园林中的建筑一般比较高大、笨重而雄伟又含蓄, 正如书法中的颜体风格, 而江南园林的建筑比较细小灵巧、轻盈、峻拔而率真, 正如书法中的欧体、柳体风格。

重心稳则是由点画构成的单个字或是多字构成篇幅的平衡稳定状态, 重心稳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意趣。园林元素建筑、山水、花木更需要重心稳, 就象楼歪了不会给人以美的感觉一样。

1.3 神采

神采即表现事物外在形态的高雅趣味和精神风貌, 体现艺术家的灵魂。书法家通过文字点画的不同造型, 结合文学艺术构成千万种文字排序, 表达书法家技巧、精神风貌、性情、艺术、修养和心境。园林艺术家则通过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多样配置, 同样能体现造园者的兴趣、精神风貌、学识、阅历、修养等丰富的思想意境。物出人形, 写字造园是一样的道理。汉字点画的构连大概与当时建筑物的构件搭接有着惊人的相似, 都集中体现在神采当中。

1.4 静与动和先抑后扬

书法中有动与静之分, 楷、隶、篆书属静态书体, 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行、草书属动态书体, 如“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字里行间是那样静逸自然, 一似行云流水、遒丽天成、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有些书法作品, 正文是楷书, 属静区域, 落款是行草书, 属动区域, 静与动结合, 既符合汉字演变规律, 也符合艺术审美规律。同时, 正文是篆隶楷的, 给欣赏者略有些压抑感, 收尾落款是行草书体则给人以自由释放、豁然开朗的感觉, 正如园林中先抑后扬, 欣赏过苏州留园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这是园林艺术上的典型案例。

1.5 色彩

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 或快或慢, 或曲或直的点画, 产生粗与细、浓与淡的墨色变化, 表达不同的性情、心情、心境和意趣, 当然这个不是一般观赏者都能体验到的。如在天下第二行书———颜公书的《祀侄文稿》中, 观赏者可从微弱的墨色和点画变化中, 看到无处不流露的那种悲愤心情, 达到了用点画来表达心境的艺术境地。园林中色彩的使用非常丰富, 包括建筑、山水和花木等。其中, 花木色彩能够表现不同的季相变化, 表达不同的思想意境, 内涵更丰富。甚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南北园林艺术在运用色彩风格上有明显不同, 北方园林多用浓烈壮丽色调, 表现恢宏、庄严、尊严、权力、张扬、华丽富贵, 而江南私家园林用色则是自然淡雅秀美, 表现自然、淡雅、率真、内敛、趣味和含蓄。

2 空间意境创作艺术文化的融通性

2.1 空间的间架结构

园林中多种元素如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合理设置, 穿插使用, 甚至细到植物品种间的搭配, 形成流美的立体景观;书法艺术中, 字的结构, 点画间的相互联结、楫让、虚与实, 从而构成结构严整而且美观大方, 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汉字, 如有号称“巅张狂素”的怀素, 其草书代表作《自叙帖》, 李白赞诗云:“少年上人号怀素, 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扫却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 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这个跟园林中元素的设置和搭配原理是一脉相通的。

2.2 作品创作前意在笔先

书法家创作前总是先谋划一番, 包括笔、墨、纸、文字内容、字数、字体风格、章法和落款等都作一番谋划安排, 更关键的是调整好心理状态, 达到恰当的心理境界, 然后再动手创作, 这就是意在笔先。宁静致远, 心静易产生意境, 静才能制动, 才能充分表现书家的“功夫”和思想情感, 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 书法的思维就是造园的思维, 中国园林的创作与书法创作一样,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高在意境。园林规划设计中, 也必须在设计前对园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指导思想、总体规划、景点设计等都作一番周密的谋划, 同样也需要静静地事前谋划, 做到胸有成竹, 园林和书法的思想方法是一样的。

2.3 作品创作时巧用点画, 气韵生动

书法作品的气韵, 指的是技法表现、法度的准确、笔意的神采、通篇的精神以及展现出的气质和风貌。中国汉字书体变化较多, 结字间架方法也不同, 篆楷书讲究方圆综合运用, 起笔收笔极尽变化, 规举中不失生动;草书则极尽变换之能事, 巧拙、轻重皆有变化, 一笔连到底、跌宕起伏、流畅洒脱、气势连绵。书法难, 难在用笔和结字, 用笔难, 难在“活”字, 否则就会“平直相似, 状若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方齐平, 便不是书, 但求其点画耳”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园林也同理, 造园家苦心经营园林中的“点画”元素, 如山、水、花木、建筑等, 求得一个“活”字。例如在动势处理上, 亭子的发戗造形, 波浪形的景墙, 假山堆叠中采用悬、挑、跨等手法, 给人以动态之美;有了曲折的游廊还不够, 还注意了结合环境与两侧的景观, 使游人左右顾盼而得景, 形成景画连绵的感觉。陈从周特别注重造园的气脉连贯, 有“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 脉源贯通, 全园生动”之说。

2.4 作品创作技巧的虚实相生, 曲直互生, 计白当黑

虚与实、曲与直这些概念, 从广义上说, 都是相对而言的。园林中有亭台、楼、阁的为实, 没有的为虚;有密的为实, 稀的为虚, 园林就是利用园林构建元素间的相互交替运用, 来表现园林的主题;书法中, 有字的为实 (黑) , 没字的为虚 (白) ;笔画多的为实;笔画少的为虚;笔划粗的为实, 笔划细的为虚;墨浓的为实, 墨淡的为虚, 书家精心安排粗细、黑与白、曲与直、浓与淡等虚实相对关系。计白当黑, 通过熟练的技艺, 抒发心境, 对于书家或是园林艺术家来说, 都是最高境界。

在园林中往往是人文书法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水乳交融。实的是亭、台、楼、阁、道路、山水和花木等多种园林元素组成的自然景观, 虚的是匾额、楹联、碑刻等题咏书法艺术品文字的形神意境, 多种园林元素组成如画的自然风景给书家以神意, 挥洒在酣畅淋漓的笔墨中, 恰当地、最大限度地将激荡于胸次、情景交融的园林文化内涵表达于寥寥数个书法艺术汉字当中, 为园林景点起到点晴作用。这种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几乎是成功的现代园林不可或缺的园林艺术技法。

2.5 作品创作技术的前后呼应, 多样统一

中国汉字结字成书难, 难在如何在方正曲直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统一, 笔断意连, 独具匠心。欣赏书作如同欣赏园林, 透过点画结构和景致布局, 看到作者苦心经营的努力, 宛若天成、巧夺天功。书法作品讲究前后呼应, 字里行间产生气韵连贯、顾盼生情、风格协调。一幅成功的书作, 其正文和落款字体应该符合字体的演变发展史实, 如正文是篆隶楷书, 其落款则应该是行草书体, 如果题跋也应该用行草书体, 形成顺理成章, 而且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造园如作诗文, 内容丰富, 技法也较复杂, 如空廊、花廊、花墙、漏窗等与外景物取得视觉的呼应, 多种元素的统一, 做到散而不乱, 达到形散而神不散, 恰当地而又透彻地表达造园者的本意。

3 结语

书法艺术和园林艺术的文化都是比较深奥的学问, 两者从平面的空间美到立体空间美都有共同的艺术文化, 并相互促进, 有着共同的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在于园林艺术、书法艺术和文学艺术三者的大综合。研究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文化共性, 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只有对书法艺术、文学艺术和园林艺术有深入研究, 才能对这2个艺术门类的文化共性作出更全面地分析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倪文东.书法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田英章.楷书要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篇9:首届“科大人文”文化艺术节

此次书法展,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首届“科大人文”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举办的高规格的全国性书法作品展。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书法展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主题,共展出书法作品八十余件。这些作品出自全国书法名家、全军书法骨干、全国高校书法专业教师、国防科大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之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展出的作品涵盖了楷、行、篆、隶、草各种书体。主题突出,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很多作品都是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的,共分为“血脉永续”“信念永驻”“精神永存”“强军永逐”四个部分。

开幕式后在学校学术成果馆召开了研讨会,会议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蔡渭滨政委主持。研讨会以“军旅书法创作”与“高校书法教育”为主题,与会专家积极发言,会场气氛热烈。

空军文艺创作室主任龙开胜说:“此次书法展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组织严密,有条不紊。第二,领导重视。第三,邀请的作家创作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第四,主体鲜明,很多作品紧紧围绕红军长征的主题进行书写,既有现成的诗词,又有自己创作的诗句。

关于书法教育他谈到:“第一,我们要始终坚持书法的传统不放松。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军队,这都是一条普遍性的艺术规律。第二,军队书法必须要有个性与自身的特点。地方与军队属性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的艺术审美不大一样,比如军队书法就必须强调与时代相吻合,要有时代精神,描写的素材多是金戈铁马等雄健意象,内容多是边塞诗、战争诗等,因此军队书法的政治性很强。那么军队如何突出这些特点,保持自己的特色?我想除了内容以外,还需要从形式上多做突破,比如工具材料的运用等。很多人认为古人的书法成就无法超越,那么在这些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上是否还有突破的可能,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三,书法在当下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欢迎、受重视。中小学课程体系里开展书法课势在必行,但我认为现在书法教育最大的瓶颈是书法教师的问题——师资匮乏。就军校而言,我知道的是目前军校都没有将书法作为一个正式的教学科目,仅仅是作为选修而已。所以从中学到大学,书法教育任重道远。估计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进行缓冲,教师、教材、配套设施才能走入正轨。”

湖南省书协副主席王希俊说:“首先我认为国防科技大学是培养着军装的高级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应该说主要培养的是理工类军事人才。如何让一所理工科院校充满人文气氛?我想书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感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提供了这次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机会。其次,人们常说,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我们要让学员不仅学习高科技知识,更要让他们养成精神上的高素质,让书法养护心境。书法一方面练的是技巧,一方面练的是修养。文化的熏陶对学员的整个人生都有重要的帮助,我们不是培养机器人,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有精神家园,就必须靠文化支撑。此次作品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希望以后双方多加交流。”

湖南省书协副主席胡紫桂说:“军队向来与书法有着很深的传统,许多优秀的画家书法家都来自军队。此次作品展提供了一个供同行学习的很好机会。这些作品紧紧围绕主题来创作,而且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出来的。我们平时交流往往都是通过看印刷品电子品,但看原作和看印刷品不一样。很多作品的用笔、章法、墨色的处理都给我启发。正是因为军旅书家不同寻常的毅力、魄力才成就了军旅书家高超的水平。

湖南省书协副主席孔小平说:“书法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了让书法作品更广泛地传播,维持书法这一经典的艺术形象是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后应加强军地交流合作。”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朱亚宗说:“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书法流派分为中国、伊朗和西方流派,最精彩的是中国书法。人们通常认为唐宋是书法的高峰期,现在衰落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书法有着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原因有二:其一,书法是中国审美的宝库,它的审美广度非常大,隶书与草书之间的过渡非常多。其二,书法首先是一种技能的训练。练习的时候,小臂、大臂、手肘、手腕的训练可以开发大脑。拿一双筷子都要活动十几块肌肉,书法更是如此,几千年来的训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改良有着很大的作用。人们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是犹太人和中国人,恐怕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对智力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中国》主编曹隽平说:“人们常说艺术家或者艺术要远离政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空气里。在艺术作品里谈论政治、关心政治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进步。此次活动为艺术与政治的结合树立了一个标杆。”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江波说:“书法的教育作用很大,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书法教育到底有何功能?书法与军队结合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教育部2011年指出,要推广中小学书法教育,2013年起开始编写教材,这都是很好的开始。书法教育有一些要求,首先,是写好字。第二是培养情操。第三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文化我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文化形态,比如湖湘文化等;第二种,我认为文化是一个动词,就是以文化人、教化受众。那么如何挖掘出书法的教化功能是需要进一步去思考的问题。历史上,书法是一种教化工具,许多传统优秀的积极的精神内涵都包含在这种形式中,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对这部分进行剖析,既让学生学技法,也让他们学蕴涵在其中的文化精神,让大家明白为什么书法是中国艺术中的精粹。当下书法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技法,但对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国防科技大学文艺教研室主任谢超认为:军旅书法的创作应该从题材、内涵、学术研究三个方面来挖掘。一是题材上要紧贴“军旅”二字,除了选取《孙子兵法》《边塞军旅诗词》《毛泽东诗词》等,还可以紧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题。《鉴古开今》展览就是把弘扬《新一代革命军人“四有”》精神,与《习近平用典》完美对接,才有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与《铸魂》《立身》《尚武》《崇德》四个篇章的呼应。二是要从经典书风中挖掘所有的军旅元素。一般意义上认为军旅书法创作写大,写粗,写厚,以魏碑、摩崖等取法,其实二王法帖,包括小楷中都有一些壮美的元素为军旅书法创作借鉴。所以要大在气象,大在精神。三是要加强研究。书道犹兵,和古代战争、领袖,和兵器、军旅相关的人物、兵器铭文,古代军事邮件,实物都是很好的研究对象,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都是书法高手,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为军旅书法研究所用。

稍后,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徐健、湖南省书协秘书长陈曦明、中南大学书法专业副教授罗红胜、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政委乐道斌、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李正庚、政治部原副主任徐子怀、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荣文仿、湖南省青年书协主席理梁理,副主席陈毅华、长沙市书协副秘书长甘琳丽分别发言。

会议由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刘洪彪总结点评:“我对几位发言者的观点非常赞赏。朱亚宗老师说中国书法的魅力和生命力是永恒的观点我很赞成。伊朗、西方那些西方流派严格来说算不上艺术,中国书法则是真正的艺术。中国书法成为艺术有几个原因。首先,是造字的开始,汉字形、声、义的结合造成了汉字丰富而复杂的内蕴。象形字对应着自然界的某种物象,这就为汉字成为艺术提供了条件。其次,是毛笔、软笔的运用。从实用角度来看,硬笔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但中国人选择了软笔,软笔与硬笔相比,虽然难度增加了,但其中起承转合的笔法也多了,具有多样的变化。第三,我很赞同朱教授提的观点:五指之法促进智力的开发,书法可以激活大脑神经,激发更多艺术创作的灵感。曹隽平副馆长所说书法家要关心政治这个观点我也很认同。从古至今,许多大艺术家的创作都与艺术相关。西方的雕塑绘画都是宏大的战争宗教场面,艺术当然脱离不了政治,艺术家也不能脱离政治。这次展览把长征壮举用毛笔写出,让观赏者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伟大,这就是为政治服务,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这是当下艺术家需要强化的意识。有人提出此次书法展展出的作品是否应当根据观赏对象写一些明朗易懂的字形,让传播效果更好。我认为不必要有这种担心。古代书法以实用为第一功能,所有碑文、经书、奏章、家信等等都是以实用为第一目的,实用就要求看得清,所以我们看碑帖大部分字都是清晰可识的。但现代书法的实用价值为零,实用价值转变为艺术价值,以审美功能为第一功能了。艺术的特征是什么?抒情表意,艺术要求审美功能高于实用功能。如果作品能给人带来审美感受,就可以了。况且,古代书法作品中有很多草书作品。很多人一说到书法传统就是唐楷,但是要知道三千多年前就出现的草书也是中国书法传统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重视草书的传统与审美作用。毛泽东的草书谁都不认识,但每份当时印刷一亿以上,家家户户都挂着,这就是产生了作用。欣赏草书时要有双重审美意识。首先是看形象,这幅作品是豪放、古拙、娟秀、静雅都会带来某种审美指向,这种指向就会唤起一种情绪。其次是文字审美,看写的是什么。事实上如果从传播效果来看,草书让人流连的时间反而更长。草书有着独特的风韵和魅力。不过当前确实存在一些写法不当、节奏不对、旋律没有美感的草书作品,这是应该杜绝的现象。”

上一篇:讲英雄故事活动下一篇:房地产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