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综合文献调研及综述范例

2024-04-24

6综合文献调研及综述范例(共6篇)

篇1:6综合文献调研及综述范例

2010年 10月25日

一、文献调研部分

1.中(英)文切题期刊论文6篇

基于MATLAB/SIMULINK的非线性缓冲包装系统冲击响应特性的仿真研究

[作者] 杨虹 郑全成 郭红菊 王彦军

[机构]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刊名] 包装工程-2008.29(3).-36-38

[关键词] 仿真 缓冲包装系统 Simulink [ISSN] 1001-356

3[分类号] TB485.1 TB487

[文摘] 通过对单自由度三次函数型非线性缓冲包装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运用Matlab/Simu-link的工作原理建立起仿真框图,然后对其变量赋初始值,绘制出该系统跌落冲击相应的一系列曲线图,并选择3种不同的包装材料进行实例仿真模拟,得出3组曲线的对比图,根据曲线图的对比信息可选择相对合适的包装材料,从而对实际包装设计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3.相关的专利文献

4.相关的标准文献

5.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二、综述部分

缓冲包装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4号)

姓名(小4号)

专业——班级——学号(小4号)

[摘要]:(小5号)

[关键词]:(小5号)

1. 引言(5号)

缓冲包装系统是对各种实际缓冲包装件的抽象,它对外部冲击和振动等作用的响应是进行缓冲包装设计的理论依据。缓冲系统的响应取决于外部作用的力或运动,也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特征,如弹性、阻尼、质量等。缓冲包装系统往往是非线性系统,它的非线性特征主要由缓冲材料的非线性弹性引起,或由包装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引起。缓冲材料的实际阻尼

也会使系统呈现非线性,但一般可忽略阻尼的非线性效应,并认为阻尼具有粘滞阻尼特征[1]。

2. 正文

3. 结论

参考文献(小5号)

[1] 杨虹,郑全成等.基于MATLAB/SIMULINK的非线性缓冲包装系统冲击响应特性的仿真研究.包装工程,2008,29(3):36-38

[2][3][5] 李小丽, 非线性缓冲包装系统冲击特性的仿真研究[硕士],西安理工大学,200

4三、对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篇2:6综合文献调研及综述范例

一、文献综合调研内容(提交电子与纸质文本)

二、专题信息调研的程序

专题信息调研,是综合利用信息的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要针对课题的需要进行信息检索。找出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在进行信息检索时,无论是进行计算机检索还是手工检索都必须注意检索程序,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在步骤与方法上有共性,但也各有特点,一般来说,专题信息调研的程序有如下几个步骤:

(1)课题分析

(2)检索系统和数据库的选择

(3)检索点与检索单元(检索词)的选择

(4)检索式的制定

(5)检索策略的调整

(6)原文获取

(7)文献综述

(一)课题分析

在进行信息检索前,首先必须对检索课题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明确检索目的和要求,找出代表课题内容的主题概念及相关事物.主题概念: 是事物属性的概括

概念包括:

内涵→概念的含义

外延→概念的意义,适用范围

进行课题分析的目的:

明确课题的实质含义和要求, 意义→形成代表课题的主题概念→找出主题词

在开始检索有关文献时,必须选出合适的检索词(主题词、关键词),这样可以提高检索效率。如果所选择的检索词过于狭窄,可能漏掉或不能找到有关文献;如果检索词过于宽泛,则可能找出无用的文献。在初始阶段最好将检索词范围扩大一些,然后当你对那些能使你获得适当文献的检索词逐渐有所“感觉”时,再将检索词缩小到一个更集中的范围。

(二).检索系统的选择

检索系统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检索效果,注意选合适的检索系统,了解检索系统

报道的专业范围,文献类型,收藏年限,力求选择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检索系统。我校图书馆可供选用的数据库:

1.查找中文文献信息

◆ 中国期刊网

◆ 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人大复印资料 中宏数据库 国研网

2.查找外文文献信息

◆ EI Village 2 PQDD学位论文全文 SElsevier SDOL数据库(需代理服务器)WorldSciNet电子期刊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需代理服务器)maney

3.查找专利文献信息

 中国专利信息网http://.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

◆ 中国知识产权网(http://)

◆ IBM公司知识产权网(http://)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IPDL知识产权数字图书馆(http://)

4、查找标准文献信息

◆ 中国标准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http://gz.wanfangdata.com.cn/bzft/index_bzft.htm)

◆ 标准网(http://)

◆ 中国标准服务网(http://)

6、查找免费学术资源

(三)检索点与检索单元(检索词)的选择

检索点的选择主要有:主题、分类、作者、团体作者、名称、号码等。

检索单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主题概念的检索词,如叙词(经规范化处理的人工语言词汇)和关键词(未经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词汇,又称自由词),是常用的检索单元。另一类是某些特殊的符号,如分类号、代码、作者姓名等。

(四)检索式的制定

检索式是检索策略的具体体现,是上机检索的依据。它将检索单元(检索词)组合起来,正确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逻辑关系、位置关系。

(五)检索策略的调整

检索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过程,在某些检索环节中,会产生一些与检索目标相差甚远的检索结果。为了得到比较满意的最终结果,检索式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判断、多次修改,哪一步不恰当就返回到哪一步去重新执行

(六)文摘与原文获取

按所需文献的数量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切题文献(文摘),并索取全文。

(七)综述

综述:

即对所检出的文献中反映的某一个时期内的有关学科专业的某个课题或有关技术,产品等所取得的研成果, 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动向进行综合叙述。(即对文献中的观点,数据作客观的分析与综合,并加以系统的叙述)。

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其中文献分析法中,通过文献分析的结论是什么,预期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三、专题信息调研实习要求

1、选定一个课题,独立完成。

2、分析课题,说明课题所属学科、中英文检索词,拟选用数据库。

3、使用中文数据库,检出中文切题文摘6篇,全文1篇(全文只需复制首页)。

4、使用英文数据库,检出英文切题文摘4篇,翻译篇名及文摘第一句话,全文1篇(首页)。全文翻译文章题目与文摘。可试用GOOGLE或YAHOO的英汉翻译。

5、检出中英文专利文摘各1篇,英文专利翻译篇名及文摘第一句话(根据所选课题,自由选做)。

6、根据检索步骤整理出检索报告。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分析、选用数据库名称及地址、数据库年份、学科类目、检索字段、检索式、检索策略的调整、检索结果等内容。

7、根据检出文献,对检索课题作一综述,如对课题现状、技术特点、研究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小结。不少于400字。

篇3:其他综合收益文献综述

关键词: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净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是指除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项目以外所形成的资本公积,主要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它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但不包括净收益。其他综合收益是财务报表中一个有争议的科目,它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量可直接影响到当期综合收益计算的正确性,这导致了关于其他综合收益的研究出现井喷式增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近发布了一个介绍其他综合收益和净收益之间可能存在概念上差异的讨论文件,笔者参考讨论文件回顾其他综合收益的同时,也查找了其他综合收益在项目上的制定标准,以及在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进而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发展进行综述。

一、预测能力

Dhaliwal利用从1994年~1995年的统计数据,估计了其他综合收益组成部分,他们发现,净收益预测未来一年的现金流量明显优于综合收益。他又通过对46个国家的数据的分析,得出在考虑的八项性能指标里,综合收益是预测能力最低的性能指标,Bernard也发现在预测经营现金流方面,综合收益是预测能力最低的,同时他还指出,相比于净收益对一个数据库公司样本的预测来说,综合收益对股票的预测能力较低[1]。Jones还发现其他综合收益有时是负持续性增长,这些证据表明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比净收益更不可预测。

二、回报相关性

回报相关性是指财务报表项目和公司股票市场收益的相关性。Biddle发现综合收益比净收益解释年回报率要好。用Vuong的模型测试,Dhaliwal发现,相比于净收益,其他综合收益与年收益率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损益的相关系数表明其与回报有很大的相关性,而Chambers发现这个值超过净收益系数甚至理论上正确的值,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Goncharov发现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是回报相关的,但与净收益无关。总的来说,研究发现股票收益与综合收益或其他综合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设计,对金融企业来说,使用报道而不是估计的综合收益数据更可靠[2]。

三、风险相关性

反对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综合收益的主要论点之一是其他综合收益不稳定,报告只会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估风险[3]。与股票市场价格和其他综合收益相关性比较,其他综合收益的风险相关性相对较小。Maines分析了综合收益报告是怎样影响非专业投资者对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损益波动性的评估,而那些波动性的评估是怎样影响同一投资者对股票风险的评估。研究者发现非专业投资者可以不基于综合收益报告而提取出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损益波动性[4],然而,研究者还发现,当在业绩报表中报告综合收益时,投资者股票风险评估表明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损益有较高的波动性,而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其波动性较低[5]。这一发现提供的证据表明,综合收益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可供出售证券未实现损益之间的风险,还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公司风险,同时,也证实了波动性越大,风险越大。

四、结论

为了增加对投资者价格的评估和理解并对其他综合收益及其组成部分做出回应,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的,风险相关的研究领域对未来研究似乎尤为重要。其他综合收益的组成部分已经发生变化,并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在全球为所有企业报告经济。此外,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在某些行业里其他综合收益的哪一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随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变化又会有怎样的变化?随着其他综合收益的继续发展,对这些主题的其他证据也可能导致世界各地的重要讨论。

参考文献

[1]Bernard,V.,The Feltham-Ohlson framework:implications for empiricis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733-747.

[2]Goncharov,I.and A.Hodgson,Measuring and Reporting Income in Europ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2011,10(1):27-59.

[3]Khan,S.and M.Bradbury,The volatility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arket risk[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5.

[4]Bloomfield,R.,M.Nelson,and S.Smith,Feedback loops,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correlated investments,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11:377-416.

篇4:6综合文献调研及综述范例

关键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019—05

改革试点是中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进行了两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对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十六大前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同民生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成为改革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开始了第三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即2005年以来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与试验。

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分别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设立了重庆市、成都市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又设立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较早提出了设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未获得专文批准,但深圳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在当前的综合配套改革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央和各界的充分肯定。自2005年6月21日上海浦东新区获批首个试验区到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提出申报21个试验区。2005年申报4个,2006年申报6个,2007年申报11个。此外,全国各省市也在各自范围内设立了省级、地级、县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与长株潭两个试验区设立后,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表示,近期将不再新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表明中国改革试点布局已基本完成。

一、研究概况

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展开的理论研究始于2005年,但直到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获批之后才有大量研究论文出现。随着武汉与长株潭两个试验区的设立,全国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布局基本完成,2008年研究论文数量明显下降。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5—2008年论文公开发表数量见图1。2008年7月17日通过CNKI全文检索,在篇名中检索“综合配套改革”,并从检索结果中剔除探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问题的论文后,2005年至2008年的论文为214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38篇,无论全部期刊还是核心期刊,2007年都是最高的,所占比例分别达到58%和74%。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15篇发表在深圳《开放导报》杂志上,占总篇数的39%,有13篇为天津研究人员发表,占34%。

作为一项重大的改革实践活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文献大量以新闻报道与评论、政府政策发布、领导讲话、地方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形式出现。国家发改委体改司网站设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专题,对中央及各地综合配套改革相关政策、报道、总结进行集中发布。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对综合配套改革有系统、跟踪的文献收集与发布,2008年6月站内搜索“综合配套改革”可检索到相关文献262篇。各试验区除了政府网站发布相关信息之外,也有地方性刊物发表相关政策、观点、评论和经验总结,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四川的《四川改革》、重庆的《新重庆》与《决策导刊》、天津的《港口经济》等。本文主要是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理论性研究文献的综述。

二、基于津沪深三地的研究

在成渝两地设立试验区之前,基于津沪深三地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相关的主要理论问题都已涉及。

其一,试验的背景。李罗力和陈文玲强调此次试验的背景是中国改革模式面临重大转型,如改革从以经济体制为核心向经济与社会全面深入变革转变,从普惠向存在利益调整的多数人受惠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等。郝寿义和高进田认为开展此项试验是日益开放竞争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从浅层向“深水区”推进两方面的要求。

其二,试验的意义。李罗力认为开展此项试验对于改革顺利转向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新阶段,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新的改革动力和改革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汪玉凯则认为浦东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义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中央设立深圳特区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其三,试验区的内涵与特征。郝寿义与高进田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内涵归纳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带动与示范作用、综合配套改革层面的系统性和试验区层面的先试先行。他们认为试验区的特征主要有三:其一,改革的广度不同。从以往的经济体制变革主导扩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改革开放的深度不同。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试验将触及到一些体制内核问题;其三,改革开放的路径不同。以往主要是“政策优惠牵引、开放搞活拉动”,是一种“外来型”的发展模式,此次试验则强调“内源式”的现代化模式,不依赖于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侧重于自主创新的历程。袁易明认为此项改革试验具有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改革从效率导向转向公平导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协调性三个主要特征。

其四,试验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扩散模型。王家庭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看作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认为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进一步基于空间扩散理论建立了改革试验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模型;郝寿义和张换兆也将制度创新及制度扩散作为改革试验的中心任务,基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建立了以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制度供给及制度空间扩散模型。

其五,试验区的设置要求。杨建文与胡晓鹏探讨了试验区的设置要求,认为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看,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经济基础和制度创新条件,应当在这些地区设置试验区。王家庭认为试验区的设置需要具备区位、资源禀赋、科技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并重点论证了天津滨海新区设置试验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其六,试验重点展开的领域。李罗力和袁易明探讨了改革试验的主要领域,主要包括政府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法制社会、建立循环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金融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八个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被置于首要位置。

王淑莉、王振波与王丽艳对行政体制改革问题作了专门研究;陈文玲讨论了津沪深三地的自由港建设问题;李竹兰与郝寿义探讨了改革试验的立法保障问题。

其七,对试验的建议。魏后凯、李罗力、王家庭、杨建文与胡晓鹏、袁易明等人对开展试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落实先试先行权、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保障、加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激励、加强立法保障明确试验区的法律地位、加强前期研究和后期总结、加强上下互动与区域联动等等。

其八,津沪深三地试验状况。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对津沪深三城论坛的综述总结了三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进展情况。杨建文与胡晓鹏也对三地试验情况与近期规划作了比较研究。左江平主要比较了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试验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追踪》课题组对天津滨海新区改革试验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三、成渝试验区设立之后的研究

2007年6月重庆市与成都市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针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文献迅速涌现,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和意义形成共识。一般认为中国当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求设立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探索破题之路,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

第二,明确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置在重庆市和成都市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两地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二是有助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形成带动长江上游地区,乃至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三是两市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成都市2003年启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相关措施已初见成效,重庆则在三峡移民及安置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初步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目标与任务。杨伟民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最高原则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林凌强调应当把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要务,必须以统筹城乡改革为动力,大大提高整个试验区的经济实力。实行加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张克俊与何飞认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背景、目标、实施重点、发展模式、评价标准和中央政策等方面,同改革初期的深圳特区,以及新在浦东和滨海新区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很大不同。欧阳君山强调了成渝试验区重在社会问题的特征,将其称为“社会特区”。

第四,初步明确了改革的主要领域和难点问题。杨伟民与林凌分别讨论了改革的主要领域,综合起来包括9个方面:(1)建立城乡统筹的行政管理体制;(2)规划体制;(3)基础设施投入与管理体制;(4)公共财政体制;(5)社会公共服务体系;(6)户籍制度;(7)社会保障体系;(8)产业发展机制;(9)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林凌认为当前亟待突破的两个领域是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四川省公安厅课题组重点考察了现有户籍制度的现状与弊端,提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五,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领域着手,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规模经营、城市发展、社会和谐等六个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形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数,据以评价改革试验的成效。

第六,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进展的总结。李倩与谢必如、阎星与高洁分别对重庆市和成都市开展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情况做了初步总结。

四、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后的研究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设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前,有少量研究针对中部地区,主要是武汉城市圈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杨云彦认为中部崛起对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应当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且论证了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中心地位。余英杰也认为在武汉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实现中国东中西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了武汉设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建立试验区后,两地关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城市圈”、“城市群”和“两型社会”。截止2008年7月17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篇名包含“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相关研究论文分别为73篇、50篇和66篇,篇名包含“综合配套改革”的研究论文为49篇,但主要是对地方改革或某些特殊领域改革实践的思考或评论,两地的学者较少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一般性问题做专门研究。

近期少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主要来自天津、广东、海南的一些学者。迟福林和方栓喜对四批改革试验区进行了综合比较,进一步分析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背景、意义、内涵、重点和关键;高进田进一步认为基于制度创新的增长极理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基础;王家庭和季凯文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评价指标和选择候选城市的标准作了专门研究。王家庭与张换兆在郝寿义与高进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内涵,并重点分析了其与以往改革模式的不同之处。赵景来对学界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任务与目标设定、对策等研究的观点作了概述和比较。鲁国强借鉴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基本思想分析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制度的变迁。刘力与林志玲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以往特区的差异、改革试验涉足“深水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本质是解决科学发展问题和试点需要体现区域协调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性质,并通过比较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的区域经济特征总结了改革试验区布局的条件与要求,据此提出试点区域的空间推进的三种不同模式。

五、近期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近期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2005年以来,相关研究的开展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导向和宣传作用。但是,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状况仍然相当薄弱,存在一些重要不足。

第一,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基本内涵的认识还不明确。从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先后四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准设立,理论界对改革试验区内涵的理解随着新试验区的设立而发展,尚未形成统一明确认识。上海浦东新区获批之

时,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涵的理解侧重于强调改革模式的重大转型,强调从依靠优惠政策转而依靠制度创新;天津滨海新区获批之后,研究文献对试验区的理解更强调其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作用;重庆市和成都市获批之后的研究着重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要任务;武汉和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城市圈”、“城市群”建设和“两型社会”成为新的关注中心。至此,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涵盖了改革转型、增长极、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城市圈(群)、两型社会等多重内涵,它们之间是何种联系,核心是什么亟待深入研究讨论。

第二,研究文献呈明显的地方性分布,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全局意义不相适应。现有文献作者和发表刊物主要分布于天津、深圳、上海、重庆、成都、武汉等获批设立试验区的省市,其中较多研究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解释带有明显的地方倾向,其他省市除少数论证本地区有必要设置试验区之外,对这一关系改革大局的论题缺乏广泛深入的关注。

第三,缺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风险与阻力的研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模式亟待实现重大突破的背景下推出的,与之前市场化导向的普惠型改革相比,改革的复杂程度更高,阻力和风险更大。现有文献缺乏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风险与阻力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研究,更多地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实现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五,缺乏运用现代前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证分析。除少数研究之外,现有研究多是对改革试验的理解、描述、设想和经验总结,缺乏运用前沿理论与方法的深入分析,也缺少基于大量事实与数据较为严格的实证分析,这不利于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开展改革试验。

第六,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诸多理论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研究热情正在迅速下降,成果剧减。如上所述,目前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背景、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更加深入的研究急需在改革试验迅速推进的同时展开。但随着改革试验区布局的基本确定,理论界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关注热情迅速降温,相关研究也越来越集中在统筹城乡、城市圈(群)建设、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操作层面,对深层理论问题的关注迅速减少。2007年篇名含“综合配套改革”的研究论文135篇,其中核心期刊28篇。2008年上半年篇名含“综合配套改革”只有49篇,而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和“两型社会”为题的论文总数达189篇。并且,这2008年的这238篇论文中对一般性问题较深入的理论研究较少,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竟然为0。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关系全局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和调整。应当说,目前的理论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研究中的不足更应当受到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是对实践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所反映出的问题往往代表了实践中较为普遍的认识。充分认识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助于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起步阶段把握方向,加快进程,避免失误,这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相关理论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

篇5:文献综述范例(教学法)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必须按学校或者学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打印,具体内容用Times New Roman或宋体五号字打印。

3.日期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1年1月18日”或“2011-01-18”。

4.“指导教师意见”是指辅导教师对文献综述的评价(如所收集的资料与论文内容有无关联性和对应性;资料是否新颖和代表前沿性;学生对资料的消化、归纳、评价、驾驭和运用能力等)以及根据学生掌握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工作量和研究方法预测论文能否完成的意见。

5.开题报告的长度视个人情况而定,但文献综述要求在1000单词以上。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ituation setting and adaption of modern means in English teaching

More and mor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nhance languag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an ever before since China joined the WTO.Language is the means for exchanging ideas between peoples.To improve spoken Englis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d the new methods to teach are urgent tasks right now.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bout teach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spoken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movies and suggests a practical way that actually widens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ies.1.Viewing the Western Movies 1

Starting with providing some excerpts from the classical movies, this book gives u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by films: 1)Cultural notes: providing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usic in the film.2)Before viewing: asking some questions, to make students have an idea about this film.Before class, students must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film by themselves.3)Viewing: after the watching, to ask students to analyze some classical sentences or parts of the film.4)Role-play: choosing the most wonderful part of the film, to ask students to imitate.5)Post-viewing: to ask students to think the topic and make a contract with the reality.Specifically, this book link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ous skills of learning, such as read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Each film in this book has its own features, emotions, and meanings.2.The Positive Impact of Original English Movies on Oral English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first analyzes the English status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emphasize that the lack of English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oral English for the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Then the author presents that watching original English movies will have compensation to the learners for the lack of the environment.In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takes the American popular situational comedy Friends as an example, to expound how the films to help people learn oral English.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positive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film, the second is the sentences and the vocabulary of the film, the third is the content and the theme of the film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culture and the thought of the film.3.Imitating English Speaking Through English Movies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imitating English speaking as an F/S language through movies achieves a better effect than through tapes.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imitation is the basic way of learning oral English.This article shows that imitating movies achieves the same acoustic quality as through tapes.This proves that psychological factors play roles in achieving good imitating quality through English movies, proved by many experts such as Wilder Penfield, etc.Then the author makes a research of the situation: when foreigners communicating with Chinese people, who

speak English, usually they cannot understand what their partners say.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also distinguishes the imitation between movies and tapes.4.Several Key Problems in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part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has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This situation must change.We should realize the contacts among the oral English courses and other interrelated classes and they cannot be taken the place of each other.The teaching mode should have its core of the students.Teacher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arouse the interest and desire of students.To improve oral English, the precondition is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train of English thought and oral English, and the basic way is to emphasiz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istening and speaking.5.Original English Movies and English Teaching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mphasizes and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movies: Firstly, the movies are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 books, tapes, and other materials, because a movie has a full scenario,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contains the social activities.Secondly, proved by the film When Harry Met Sally, the language in movies is more true, vivid and brief.The language in the movies is the real and the essence word in the life.Lastly, there are vivid menus in the movies, which can supply the real language environment for the learners.Then the author states the principle of choosing the films----from easy to hard, and mentions how we should do in oral English courses by watching films and what we can gain from them.6.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ral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 light of years of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and tests, English-Major students’ English speaking competence fail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Guidelines for English Majors.This paper has made an attempt to explore how to enhance English Majors’ English speaking competence.Teachers should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and create a posi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Emphasis must be placed on teacher’s role, students’ self – access learning, communicative training, as well as cultural teaching.The author divides the teaching

into four links: teachers in the oral English courses, the students, the materials and the way of teaching.And the author also makes a lot of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ffections of the courses.7.Oral English Teaching and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raining

The author st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al English teach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t the beginning,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He also points out the aim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including the ability to speak and listen, the ability to master and use the languag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 an English cultural way.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oral English courses should serve as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every link to improv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y should not only choose the teaching context and the teaching way, but also consider the different role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play.8.Or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English Movies

From three points of view,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think of teaching through English movies: First, the view from teacher: many teacher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kind of

teaching.Secondly, the view from student: when watching films, students just consider it as a relax ion.They may give up, or just look the screen.Thirdly, the view from film itself: the speed of people’s talking may be too fast.And the slang and idioms used in the films are not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even for the teachers.So in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suggests three ways: The first, this part contains the preparation of choosing the films, the principles--from easy to hard;the artistry and civilization;students’ interest and hobby, the explanation of the films.The second, the way of watching: full watching, just watching a part, watching repeatedly and speculating with a pause.9.The Features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Classical Dialogues in English Films

The actor lin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movies.At the beginning, the author mentions that the classical English lines have topical features, such as brief, easy to understand, vivid, and humor etc., taking the film The Wizard of OZ,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The Lion in Winter etc.as examples.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shifts his core to the cultural meanings in the films.He also uses different films to explain his opinion, the meanings of Brave Heart is protecting freedom, of Forrest Gump is living in happy life, of Saving Private Ryan is treasuring one’s life.10.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Learn Oral English

This book is very classical among the books, which students use as the material for oral English.First, the book has a lot of dialogues, which ma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our daily life.Secondly, the book has translated the context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so that the editors think it is easy for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Thirdly, after the class, there is a lot of work for the learners, so they can go over what they have learned.The theme of this context is concerned about the common in the life, such as openings and closings, making a phone call, introductions and invitations, apologizing, getting information and so on.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0条,参考文献应按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排列,先列外文文献后列中文文献,中文用宋体小四,外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期刊论文标记为[J],专著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收录的论文为[A],学位论文为[D],词典为[Z]。参考文献举例:

References: [1] Grbić, Nadja, & Pöllabauer, Sonja.(2008).Counting what counts: Research on community interpreting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A scientometric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0(2), 297-332.[2] Hadley, Alice Omaggio.(2004).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3] Harmer, J.(1992).Teaching Oral Communication.Oxford: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4] Moran, Patrick R.(2004).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5] Rivers, W.M.(1968).Teaching Foreign-Language Skill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6] Shrum, Judith L., & Glisan, Eileen W.(2004).Teacher’s Handbook:

篇6: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要求与范例

1.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派别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派别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派别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别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囿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2.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3.文献综述范例(以下范例实际为一综述性论文,故仅供参照)

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

高 奋,崔新燕

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中国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也持续升温,福克纳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园地中关注度、集中度最高的显学之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在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1)福克纳的作品及其研究作品的译介出版日趋全面;(2)福克纳创作思想与生平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3)福克纳作品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然而,全面而客观地审视和反思近二十年来福克纳研究的得失,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其国际“显学”的应有水准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以下分三个方面加以评述。

一、福克纳作品及其研究著作的译介出版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美国文化及美国文学艺术的翻译引进与研究利用,波澜起伏,绵延不绝,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未曾有过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像福克纳这样具有历史定评和丰厚底蕴的作家自然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对象。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赵家璧,凌昌言等已经开始介绍福克纳,但对其作品的系统翻译和研究则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展起来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已经出版的福克纳主要作品的中译本有:《喧哗与骚动》(李文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斯通贝克选,世界文学编辑部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我弥留之际》(李文俊译,漓江出版社,199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熊》(李文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福克纳作品精粹》(陶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去吧,摩西》(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圣殿》(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八月之光》(蓝仁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掠夺者》(王颖,2 杨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押沙龙!押沙龙!》(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坟墓的闯入者》(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村子》(张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陶洁编,译林出版社,2001)。与福克纳作品目录相对照,可以说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福克纳的二十部长篇小说,八十多部短篇小说中最主要的一半作品已经译成中文。

在以翻译出版为手段向国内读者与学人“普及”福克纳作品的同时,国内图书报刊等媒体也做了许多国际福克纳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工作,以广学界视野,以增学术利器。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文俊先生选编的《福克纳评论集》,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向国内读者介绍了这位在美国被评论,研究得最多的作家。该评论集收入了美国著名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罗伯特•潘•沃伦等撰写的关于福克纳创作研究的重要论文,也收入了对福克纳几部重要作品的分析性论文,介绍福克纳评论情况的论文以及福克纳本人谈生活,艺术和创作的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该论文集为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福克纳研究资料。

„„

二、福克纳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总体研究

学术界对福克纳的生平、创作、思想的总体研究主要围绕着福克纳其人其作,福克纳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的妇女观,福克纳的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展开。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对福克纳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作简要介绍,主要论文有:„„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福克纳的思想与创作,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福克纳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的关系上。主要的论文有:„„

国内学者还深入探讨了福克纳在人物塑造、创作技巧上取得的成就。„„ 此外,学术界认真探讨了福克纳作品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福克纳生平、思想、创作的系统研究专著大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些著作大致可分为传记、评传和专题研究几种:„„

三、福克纳主要作品的分析解读

对福克纳的主要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二十年来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喧哗与骚动》研究。„„ 关于其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揭示了南方大家族和南方社会秩序的崩溃。„„ 关于其创作,国内学者最为关注的是它的意识流技巧,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 „„

《押沙龙!押沙龙!》研究。„„ 《圣殿》研究。„„ 《中短篇小说研究》。„„ „„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在福克纳研究上所作的不懈努力有目共睹。迄今为止,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在国内都得到翻译和出版,对福克纳的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研究也日趋全面和系统,使其无论在成果数量上还是研究力度上都不愧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

但是,与国外福克纳研究成果相比较,我们发现国内研究也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认为,今后我国的福克纳研究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

首先,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范围。综观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视野比较多地集中在主题分析、创作技巧与结构分析、人物塑造、历史和社会道德研究等方面,受形式主义批评和新批评的影响较深,在大胆将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和思想史等等跨学科视野引入福克纳研究方面我们做得不多;我们也较少尝试着从我们自己的文化视角或者从翻译的视角理解和阐释福克纳的作品,较少探讨福克纳对国内文学创作的影响。另外,我们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我们对福克纳的研究相对集中在福克纳几部主要作品上,而对其他重要作品的研究尚待开拓,而这些作品在欧美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了。

其次,我们需要确立批评的主体意识。综观二十年来的研究,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存在于外国文学研究背后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批评模式,比如将作品研究分解为主题研究、人物塑造、技巧探讨、语言特色等几部分,或者运用某种理论对作品进行解剖,却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了蕴藏在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这种固定的批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批评者的思维模式,使我们的批评出现了某种单

一、趋同的倾向,致使一些学者不自觉地在阅读了有限的研究文章之后,就匆匆地在前人的大房子下面盖出自己的小房子。另外,我们的研究对研究对象基本持认同和赞赏的态度,缺乏批判和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发挥了被动介绍外国文化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明确地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批判地吸收前人 的成果;如果我们不再束缚于固定的方法论,给研究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用丰富的观念支撑自己的批评,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

最后,我们需要更多地翻译和引进国外福克纳研究成果。这一点可能是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瓶颈。综观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一些学者的参考资料仅局限于国内翻译的仅有的几本福克纳评论集、传记、中译本前言等资料,他们的研究的局限性可想而知。而能够对福克纳作深入研究的学者大都有过出国学习的经历,而狭窄的资料途径对我们推进外国文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剑桥文学指南丛书”在引进英文版外国文学研究资料方面开了先河,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资料和作品的翻译和引进,以推动我们的研究,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刘建华,北京福克纳国际研讨会综述,国外文学,1998,(3):126-128。[3]潘小松,福克纳:南方文学巨匠,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4]李文俊,福克纳评传,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5]刘荐波,南方失落的世界:福克纳小说研究,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上一篇:外训效果调查问卷下一篇:美术教案 商品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