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2024-04-28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共6篇)

篇1: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一、立案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主体通过行政检查发现行政相对人实施了违法行为;通过受理公众的申诉、控告、举报或其他信息渠道知悉行政相对人实施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经办人填制立案审批表,经本部门负责法制工作机构审核后,报部门负责人审批。批准日为案件办理起始时间。

二、调查

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除依照简易程序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应当予以立案,填写立案审批表,并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对确需立即查处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先行调查取证,并在5日内补办立案手续。调查需经过一下环节:

(一)询问。安全执法人员可依法对当事人及证明人进行询问,询问前应当告知其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询问必须有两名安全生产执法人员进行,其中一人负责询问,一人负责记录,并填制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经被询问人签字后作为案件查处证据。

(二)收集证据。有权要求当事人及证明人提供材料或者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其他材料,并由提供人在有关材料上签名。

(三)勘验。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或场所可以进行勘验,勘验检查时须有两名勘验人员,其中一人负责记录,还需另外邀请一名勘验人员,并通知当事人或其委托代表到场参加。勘验结束后,填制勘验检查笔录,经勘验人、记录人、被邀勘验人、当事人或其委托代表签字后按手印作为证据。

(四)调查取证。需对有关物品进行抽样调查取证的,应通知被调查取证的单位负责人到场,并开具抽样取证凭证,由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和被抽验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字后交被抽样检测单位。被抽样检查单位负责人拒绝到场的,可由在场其他人员见证签字。

(五)鉴定。需对有关问题进行鉴定的,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鉴定单位进行鉴定。鉴定完成后,鉴定单位应出具鉴定意见书,经鉴定人签名、鉴定单位盖章后交委托鉴定单位。

(六)登记。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并填制证据保存清单,并在7日内作出以下处理决定:一是违法事实成立当予以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予以没收;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可以扣留、封存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扣留或封存。二是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依法不予以没收、扣留、封存的,解除登记保护措施。

(七)撰写调查报告。案件调查人员应制作案件调查报告,写明案件调查经过、调查的结论和处理意见的建议,连同有关证据一并送本部门负责法制工作机构审核后报负责人审批。

三、告知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填写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之日起3日内进行陈述、申辩,或者依法提出听证要求,逾期视为放弃上述权利。

四、听取申辩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陈述或者申辩而加重处罚。

五、听证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有关许可证、撤销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听证费用。

六、审查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案件调查终结后,负责承办案件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填写案件处理呈批表,连同有关证据材料一并报本部门负责人审批。

七、作出决定

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处理决定分为以下几类: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给予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建设、责令停止施工、吊销有关许可证、撤销有关执业资格或者岗位证书、5万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开采的煤炭产品或者采掘设备价值5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的,应当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八、送达

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或者其他的法定受送达人:

(一)送达必须有送达回执,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注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二)送达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个人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并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的备注栏内注明与受送达人的关系;

(三)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四)受送达人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并注明受当事人委托的情况;

(五)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挂号邮寄送达,也可以委托当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代为送达,代为送达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

(六)当事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上记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留在当事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行政处罚决定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七)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注明原因和经过。

篇2: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主讲内容

第一讲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一、简易程序 二、一般程序

三、听证程序

 首先介绍一宗行政程序不当引发行政复议的案例  案情:  某市某化工厂因向江河排污,造成水污染事件,法定代表人为此被当地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在停产停业期间,该厂又偷偷生产,并向江河排污,当地安全监管局接到举报后,马上派出执法人员,前往现场,在下《整改指令书》同时,暂扣了该厂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 思考:  该市安全监管局的行政行为为什么会引发行政复议?  分析:  显而易见,该安全监管局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因为,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属行政处罚,仅下《整改指令书》是不能实现这一目的,而必须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走立案、调查取证、告知等法定程序。

 行政处罚程序——由行政处罚的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所构成,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必须遵守这些程序制度。

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依法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行为。

简易程序

 即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对案情简单清楚,处罚较轻的安全生产行政违法行为当场给予处罚所采用的程序。

一、适用条件

(一)符合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处以1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二)违法事实确凿。即违法事实简单、清楚,执法人员无需进一步调查取证即可当场确认违法行为存在;

(三)法律依据明确、具体。即该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的行政处罚是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明确规定的;

实施简易程序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要件 

二、实施步骤 

(一)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  1.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 2.现场查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并制作《现场检查记录》,记明时间、地点、违法事实、情节、后果,由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

 3.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根据;

4.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 5.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 6.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文书送达回执》,并当场交付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押印的,应当注明情况,并由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签名或者押印。

(二)收缴罚款 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当场收缴罚款,同时向当事人出具收据,并于二日内交本部门财务机构,财务机构应于收到罚款二日内缴付指定银行:

(1)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罚款的; (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2.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经当事人提出,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 3.依法不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告知被处罚人在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三)告知当事人如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四)执法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并在5日内报所属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一般程序

 适用于依据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案件。

二、实施步骤 

(一)立案

1.立案应符合下列条件:

有违法行为的初步证据;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

属于安全监管部门主管范围;

属于本安全监管部门地域管辖范围; 

有明确的当事人;  2.办理立案手续

填写《立案审批表》,载明下列事项: 

案由;

当事人基本情况; 

案件的基本情况; 

承办人意见,应签署两名承办人的姓名和申请立案的时间,同时附上相关材料;

由执法监察机构负责人签署意见后,送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部门分管领导审批。

经批准之日为案件办理起始时间。 3.指定调查人员

指定两名或者两名以上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办案件的人员应当回避:

(1)本人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与本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的。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派出其进行调查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决定。

进行调查的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负责人的回避,由该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回避决定作出之前,承办案件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二)调查取证

1.调查取证应当查明以下事实: 

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

违法事实是否存在;

实施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

当事人有无从重、从轻、减轻以及不予处罚的情形; 

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

调查人员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并对收集的证据予以审查、核实,确保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 2.调查取证的程序

(1)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名

(2)向当事人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

(3)遵循回避的规定

(4)制作询问笔录、检查记录

(5)全面客观收集证据

 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计算机数据;视听资料;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检验、检测、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检查记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作为证据的其他资料。

(6)证据保存---登记保存,查封、扣押,复制  3.调查取证的方法

(1)调查询问

(2)现场检查

(3)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始凭证

复制原始凭证,应当注明“经核对与原件无异” 和原始凭证存放的单位及其处所,并由出具证据的人员签名或者单位盖章。

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还应符合下列要求---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制作对象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4)抽样取证

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收集证据时,要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抽样取证凭证》,当场交付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

 《抽样取证凭证》要送达当事人; 

必要时,请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5)查封、扣押

前提---适用登记保存不足以防止当事人销毁或转移证据的。

程序---经领导批准;通知物品持有人查点确认被查封、扣押物品;开列被查封、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物品持有人、物品保管人,一份附卷备查。

(6)先行登记保存证据

前提---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程序---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填写《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当场交付当事人签名或者押印,并送达当事人;

对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违法事实成立依法应当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予以没收;依法应当扣留或者封存的,予以扣留或者封存;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依法不应当予以没收、扣留、封存的,解除登记保存。

(7)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场所进行勘验检查 

程序---通知当事人到场; 

制作勘验笔录;

当事人拒绝在勘验笔录上签名或者押印确认的,可由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签名或者押印予以确认,确保证据的效力。

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有关物品、场所的情况后,再进行勘验检查。

(三)案件审理

1.案审基本程序 (1)主持人宣布案由; (2)执法监察机构介绍案情及提出拟处理意见; (3)法制机构介绍听证情况及提出拟处理意见; (4)案审委(办)成员审议案情,形成案件处理意见; (5)主持人宣布集体审议意见; (6)各案审委(办)成员审核《行政处罚集体讨论记录》无误后,分别在《行政处罚集体讨论记录》上签字或者盖章。

 2.案件审理内容

(1)是否属于本部门管辖 (2)违法主体是否准确——是否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正职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没有正职负责人的,由主持工作的副职负责人担任法定代表人。设有董事会的法人,以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没有董事长的法人,经董事会授权的负责人可作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 其他组织——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

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

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 

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其他组织。 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以其主要负责人为代表人。(3)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4)证据是否确凿充分,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客观,证据之间能否互相印证,形成证据链,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唯一性;

(5)定性和适用法律是否准确; (6)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7)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8)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9)执法文书的填写是否正确; (10)有无遗漏的违法行为和当事人是否有法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 (11)案审委(办)认为应当进行审理的其他事项。 3.审理决定

案审委(办)对案件进行审查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1)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2)调查证据不足或违法事实不成立的不予行政处罚; (3)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4)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

有两个以上违法行为的,应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分别裁量,合并处罚。 对同一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人员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处罚;

 应从重处罚的——危及公共安全或者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的,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一年内因同一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其违法行为呈持续状态的;拒绝、阻碍或者以暴力威胁执法人员的。

 应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受他人胁迫实施违法行为的;配合安监部门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其他依法应给予应从轻或减轻处罚的。

(四)处罚告知

1.行政处罚告知

2.听证告知

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有关许可证、撤销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对公民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的,还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3.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 (1)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2)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

(五)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

(六)处罚决定送达

送达---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交当事人的行为。

1、送达方式: (1)直接送达 (2)留置送达

(3)委托送达

(4)邮寄送达

(5)公告送达

向当事人送达其他执法文书的,也适用上述的送达原则。

2、送达的方法

(1)行政处罚文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在7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或者其他的法定受送达人:

(2)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签收;

(3)受送达人是个人的,本人不在时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并在行政

处罚决定书送达回执的备注栏内注明与受送达人的关系;

(4)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5)受送达人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并注明受当事人委托的情况;

(6)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挂号邮寄送达,也可委托当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代为送达;

(7)当事人拒绝接收的,可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或者有关人员到场,注明情况,在送达回执上注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将文书留在当事人的收发部门或者住所,即视为送达;

(8)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注明原因和经过。

(七)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1.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2)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拍卖所得价款抵缴罚款;

(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销毁物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没有规定的,须经县级以上安监部门负责人批准,由两名以上安监执法人员监督销毁,并制作销毁记录。

 4.将查封、扣押的物品拍卖抵缴罚款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并应当制作清单。

5.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

6.执法人员应当将当场收缴的罚款,在2天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在2天内交至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7.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

(八)备案

1.县(区)局处以2万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停产停业整顿、撤销有关资格、岗位证书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的,10日内报市局备案。

2.市局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停产停业整顿、撤销有关资格、岗位证书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的,10日内报省局备案。

3.省局处以10万元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生产的煤炭产品或者采掘设备价值10万元以上、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停产停业整顿、撤销有关资格、岗位证书或者吊销有关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的,10日内报国家总局备案。

4.对上级安监局交办的案件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决定行政处罚的安监局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10日内报上级安监局备案。

(九)结案

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办理完毕;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完成 的,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90日;特殊情况需进一步延长的,应当经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延长至180日。

 案件执行完毕后,填写《结案审批表》交案件承办机构负责人审核,审核后报主管领导,经主管领导批准后结案归档。

听证程序

一、适用条件

1.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2.责令停产停业;

3.吊销有关许可证;

4.撤销有关执业资格、岗位证书;

5.较大数额罚款。

二、实施步骤

1.听证会组成人员和参加人员

2.当事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

3.听证会程序

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听证会举行前,书记员应查明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是否到会,宣布听证纪律。

(2)听证会开始时,由听证主持人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听证会组成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3)在听证会调查阶段,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案件调查人员可以向当事人提问。当事人可以向案件调查人员提问。

(4)在听证会辩论阶段,于听证主持人的组织下,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和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辩论。

(5)听证主持人在宣布申辩终结后,当事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6)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4.听证报告

5.中止听证、终止听证和听证期限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告知送达后3日内以书面方式提出。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除延期听证、中止听证外,听证应当在当事人提出听证之日起30日内结束。

第二讲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办理

一、案件受理

(一)案件来源

1.举报投诉

2.日常监管

3.交办移送报请

4.其他来源 二)受理登记

在受理案件线索时,要详细记录被举报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住址等基本情况,被举报企业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固定电话)、企业地点、规模及主要违法违规事实等有关情况。如实登记举报投诉情况,并将案件线索按年、月、日编排序 7

号登记清楚。

(三)梳理甄别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确认案情是否清楚,是否需要举报人补充材料;

二是分析案件线索的内容,审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确定是否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三是分析被举报人(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情节,确定属于哪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四是分析了解被举报人有没有逃逸、逃避执法的可能,被举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及其紧急程度,以便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防止危害社会和妨碍办案的情况发生。

(四)拟办建议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要根据对案件的梳理甄别情况,按照管辖范围和权限以及分级负责、归口处理的原则,对该案件提出是否进行明查暗访或移送有关部门或交办下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相关拟办建议,及时办理和分流案件。

(五)建档立卷

在受理案件过程中,要及时对案件相关资料进行建档立卷、登记造册,并做好统计工作。归档内容包括举报原件、拟办意见及领导批示、查处情况、回复情况等。

二、案件调查

(一)准备工作

1、了解被执法监察对象,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选定执法人员和专家,备齐执法证件、执法文书、执法设备、仪器

2、制定现场执法查处实施方案

(1)对案情的初步分析和判断

(2)现场检查的主要内容和范围(3)现场执法检查的组织和人员分工:

行动指挥员:统筹组织、指挥、协调现场执法行动。

取证组:现场检查;照相、摄像;财务、仓库帐目检查等。

调查询问组:对有关人员做调查询问笔录,可在现场检查取证完成后开始工作。

现场警戒、控制组:巡视执法现场和周边环境,防范突发事件发生。

后勤保障组:负责车辆、执法物品、饮料、食品等。(4)现场控制措施要点:

对被查处企业的现场最高职务负责人的控制:主要控制其不能布置企业其他人串供,转移、毁灭证据,不能召集企业内部和外面的人员干扰执法。

对厂区环境的控制: 要求企业门卫配合,不让无关人员进入执法现场;掌握执法企业内人员动态;厂外附近人员动态。

控制电源:总电源、化工设备动力开关等。

(5)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环节和衔接方式

(6)执法人员和现场协助人员应当遵守的纪律

保密、令行禁止、文明执法、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执法现场、除指定人员,其他人不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等

(7)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遇到暴力抗法时的情况处置,受到围攻时的情况处置,联系当地政府、公安部门支援的渠道和方法,迅速撤离现场的组织、方式和步骤等。

(二)现场取证

1.拍照、摄像、录音; 

2.做现场检查记录;

3.抽样取证、勘验;

4.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于取得的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5.查阅资料:对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文件、资料予以复制。

(三)调查询问

主要对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投资人)、生产经营负责人、生产车间负责人、操作工人、财务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问题处置---发出《责令改正指令书》或《强制措施决定书》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责令立即排除;对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的。

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扣押。

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要求限期改正。

三、现场调查取证要注意的环节

(一)进入检查场地时首先要示证,表明意图。

(二)进入生产车间摄像、照相取证和财务室取证的人员行动要迅速,取证要准确。

(三)要控制住法人或现场最高负责人,不能任其串联活动;根据情况控制电源

(四)《调查询问笔录》要围绕违法违规的事实来进行,要当事人确认违法违规事实,表述要清楚,不能有诱供、逼供的行为体现在笔录内,涂改部分要由当事人盖手印确认。

(五)做好《现场检查记录》

记载的内容包括:

1、被检查单位(人)的基本情况:

2、检查情况:

(1)检查活动参加主体的情况

(2)检查的缘由

(3)检查的重点

(4)检查场地环境

(5)检查涉案物品的生产、销售和存放情况:现场物品的品名、数量、型号、标价、标识内容、包装方式等

(6)检查活动的组织形式

(7)抽样情况

(8)对有关证据予以登记保存(封存、扣押)等情况

(9)检查时进行拍照、摄像、录音的,应在笔录上注明

3、被检查单位(人)对检查的意见

(六)需要将有关资料、账目复印作为证据的,必须在每张复印件上签注“经核对与原件无异”以及注明原始凭证存放的单位及住所,并由当事人签名或按手印确认。

对现场拍摄的照片,交当事人在每张照片上面签注“与现场情况相符”及日期,并签名或按手印确认。

(七)需要对设备、生产场所进行现场勘验的,将勘验情况登记在《勘验检查笔录》上,并由相关人员签名。

(八)需要对有关产品、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的,按规定填写《抽样取证凭证》。

(九)当事人拒绝在《勘验检查笔录》《抽样取证凭证》《现场检查记录》《调查询问笔录》等执法文书和复印、照片等现场取证资料上签认的,注明记录在执法 9

文书上,并由在场的无厉害关系的人2人以上签注证明。

(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执法人员自身安全

1、查处危险化学品时要注重防爆燃:

2、查处剧毒品及挥发性的化学品时要防中毒:

3、在井巷开采的矿山执法时,进入井巷调查要慎重,要做好安全措施,由矿山主要负责人带领进入,井巷外面要有人监控。

4、执法人员进入执法现场后,在非特殊区域均要将对讲机、手机打开,保持通讯畅通;未经批准不能擅自离开;撤离时要清点人数。

5、注重交通安全,尤其查处矿山时要注意在复杂、危险路段的行车安全,重点防滑、防坠落。

6、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

(十一)注重询问当事人的技巧

1、全面熟悉和掌握案件情况: 

了解基本案情; 

确定被询问人:

了解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

熟悉现有证据情况 ;

2、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的心理状态:

3、制订询问计划

明确调查询问内容---当事人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成本、经营额、销售额、违法所得等;

询问的步骤、重点和突破口;

询问的策略、方法及当事人可能采取的反询问手段等。

4、选择适合询问的地点---有利于被询问人陈述和保密;不要有人围观;询问同案的其他当事人,应当单独进行。

5、注重询问说话的艺术

对不同的被询问人使用不同的询问方式,一般情况下,说话要热情和蔼,体现出询问人的善意,不可用简单生硬的告诫口吻或威胁性的言语吓唬被询问人,使其产生逆反情绪而不配合调查。

6、询问要迅速、及时,客观、全面,深入、细致,符合法律程序。

7、询问结束后,要对笔录内容作全面审查:重点是看有无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地方,有无自我矛盾的地方,有无未问到的地方,有无记录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补问补记。

(十二)证据收集要合法和充足

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报告,勘验检查笔录等。

上述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于取得的情况下,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但要填写《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并在15天内对登记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下列证据材料无效

 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

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材料;

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材料;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

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证据的证明效力排序

1、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

2、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原物、原件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

4、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

5、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

6、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7、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第三讲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中常见的法律时限

时限是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中规定得比较多的一项行政程序,他体现了行政效率的要求。

一、层级冲突一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规则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他法律规范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凡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规范都没有法律效力。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规章制定的依据是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地方性法规只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有效。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上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下级政府规章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自治地方内优先适用

7.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优先适用

二、同级冲突一一报请有权机关决定的规则

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实施。

同位阶的法律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是相同的,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同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之间、自治条例之间、单行条例之间、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它们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

国务院部门规章之间发生冲突,应根据该事项属谁权限范围内来确定适用那个规章。

如:关于治安管理事务,属公安部门的权限范围,凡治安管理方面的规定,如其它部门的规定与公安部的规定不一致,应按公安部的规定执行。

如果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则应根据该事项是属中央管理的事项还是属地方管理的事项如何来确定。如属地方管理的事项,则应适用地方政府规章。

三、属性冲突一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则

也称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特别规定:就是根据某种特殊情况和需要规定的调整某种特殊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一般规定:就是为调整某类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特别规定是在考虑具体社会关系的特殊需要的前提下制定的,更符合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所以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四、时际冲突一一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

修改更新后的法律规范,更加符合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体现了立法机关面对新情况所作的新的调整,理所当然应当优先适用。

第五讲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一、处罚法定原则

“法定”的内容是指:处罚设定权法定;处罚主体法定;被处罚行为法定;处罚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等。

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公开、公正原则

公开:

(一)行政处罚的依据要公布;

(二)行政处罚的决定过程要公开:告知理由和权利;陈述和申辩权;听证权;处罚决定书的制作与送达。

公正:

(一)程序上的公正:职能分离(调查人员和决定人员分离;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听证主持人由非本案的调查人员担任)

(二)实体上的公正(符合立法目的;适当考虑相关因素;过罚相当(第4条第2款: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四、一事不再罚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24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五、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

篇3: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本刊讯为进一步规范农机监理执法行为,统一行政执法、处罚程序和处罚裁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日前,山东省农机局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山东省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山东省农机安全监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

“规范”主要明确了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安全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必须遵守的执法基本要求、常用执法用语等。“规范”的出台,对于规范农机监理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服务水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农机作业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文莉)

篇4: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关键词:行政处罚;举证责任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06—02

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上关于举证责任分配有两大原则可供遵循:其一为原告应负举证责任,其二为举证义务存在于主张之人,不存在于否定之人。此规则为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所肯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诉讼实践中一般称其为“谁主张、谁举证”,许多诉讼法学家和证据法学家认为此规则是可以适用于一切诉讼法领域的基本规则。第一次在国内发表论文提出证明责任含义的是李浩教授,他认为举证责任“具有双层含义: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前者指当事人对所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后者指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后果。”这种不利的诉讼结果既表现为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得不到任何法院的确认和保护,又通常表现为因败诉而负担诉讼费用。“二重含义说”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学者所赞成的主流观点。举证责任在性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诉讼义务,是当事人为了胜诉而在举证问题上承担的负担,他不履行这个“责任”将使其面临的败诉风险大大提高,而不是他要承担违法责任,这是与一般的法律义务或责任的不同点。

一、法定举证责任与事实举证责任

在诉讼中,法律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如果不能履行举证责任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或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负法定举证责任的另一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可以高枕无忧。法律虽未规定他不负举证责任,但如果对方当事人完成了举证责任,则他将败诉。为此,为了胜诉他很有必要提出证据阻止对方完成举证责任,这样在诉讼中就出现了两种举证责任并存的现象,一种是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我们称之为法定举证责任;另一种举证责任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当事人为了胜诉在事实上必须承担的,我们称之为事实举证责任。事实举证责任与法定举证责任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在举证的目标上,负有法定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必须完成法律规定的证明任务,而负有事实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的目标在于阻止对方完成法定证明任务。

第二,在举证的程度上,负有法定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必须就法定举证事项证明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而负有事实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只需要提出足够的证据使法院相信对方的举证有疑点就行。

第三,在承担法律后果的方式上,法定举证责任的不履行依法可以直接引起败诉的法律后果,而事实举证责任所产生的败诉风险则是由于未能阻止对方履行举证责任间接引起的,法院不能因为事实举证责任没有履行而判决相应一方当事人胜诉。

法定举证责任是法律预先设定的一种举证责任,它一般是恒定不变的,而事实举证责任则可能随着诉讼或者其他对抗程序的进行在当事人之间来回转移,事实举证责任的不认真履行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败诉或者其他不利后果的发生,但是这种对自己辩护权利的忽视却会使他承担不利后果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及其探讨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政处罚。第三十六条规定,除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从法律规定的情况来看,在行政处罚程序中行政机关承担法定举证责任,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则不得作出处罚决定。这样规定,一是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在证据的取得上,行政机关具有相当大的人力与资源优势,所有不利的行政决定都必须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二是利益上的平衡或者说政策上的考虑,通过给予行政机关附加更多的义务,来平衡与当事人之间的力量对比,防止

滥用权力。法律的规定是科学的。

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人们过多的关注了行政机关的法定举证责任,而往往忽视相对人的事实举证责任。在执法实践中,一些相对人对行政机关收集审查证据不配合,对行政机关依法要求提供的证据不提供,甚至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也不出示,待到法院起诉时,再提供出一些行政程序中未出示的证据,搞“诉讼突袭”,使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甚为被动。最高人民法院注意到这个问题,对此作出的回应是:

1.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五十九条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

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二条,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二十八条第二项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

从举证责任原理上讲,笔者认为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是合理的,而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二条的规定缺乏理论支持,应予废止,理由是:

第一,按照举证责任理论,在行政程序中,行政机关负有法定的举证责任,如果没有充分、足够的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则不得作出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如果不愿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就要承担事实举证责任,积极提供有关证据或者反驳理由,阻止行政机关的举证成立,如果听之任之,行政机关一旦完成举证责任,则他应该承担行政机关所认定的案件事实的不刹后果。诉讼法如果允许行政相对人在诉讼中提出在行政程序中未提出的反驳理由和证据,就完全站到了当事人的立场,当事人就可能产生“在行政程序中关心不关心权利没关系,到了诉讼程序再关心也不迟”的错觉,最终导致行政程序的虚置和行政资源、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当事人在行政程序中的举证行为,无论是作为权利的行使还是义务的履行,都必须在给定的时空范围内才有效。若法官无视原告方在行政程序中的拒绝作证行为而在司法程序中一概采纳,则司法行为就有篡夺行政权力的嫌疑。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1946年的一个判决中所声称的:“当事人未在行政

程序中提出的问题,不能在司法审查中提出,因为没有给予行政机关首先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

第二,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未提出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情形在实践中难以把握。马国贤法官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履行告知义务,使得行政相对人无从得知其享有的提供证据的权利和陈述申辩的权利;2.在被告履行告知义务后,原告出于自身原因的考虑,对行政机关不信任甚至反感,或者故意难为行政机关;3.被告履行告知义务后,原告未能在行政程序中收集证据,但在随后的行政诉讼程序中收集到;或者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收集,但为了能够胜诉而在行政诉讼中收集;4.被告告知行政相对人的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于最终所认定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不同,原告或第三人为反驳最终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在行政诉讼中提出的未在行政程序中提出的反驳理由和证据。

仔细分析,笔者发现这几种情形似乎都没有设立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二条的必要。对于第一种情形,被告违反了告知的法定程序,程序违法应予撤销,何以再能补证?第二种情形符合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五十九条规定的不采纳原告证据的事项;第三种情形当事人如有主观恶意,可归入第二种情形,如有正当事由,则可由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第七条调整(行政诉讼证据定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不提供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第四种情形是行政机关的欺骗,完全是剥夺了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权,应予直接撤销。

所以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二条的规定是对行政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误读。将导致的结果是:在行政程序中行政相对人怠于承担事实举证责任,行政机关收集审查证据不积极,而一旦发生诉讼,则在诉讼进行时努力寻求新证据以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因此“本条规定并无太大的合理空间”。

三、法定举证责任的例外情形

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承担法定举证责任,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有例外。

(一)证明行政程序中行政机关的主观过错

如在一起治安行政处罚案件中,A与B发生了打架,公安人员根据调查到的证据要给A予以治安处罚,但A在随后的申辩中提出:公安人员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接受了对方当事人B的宴请、贿赂,主张处罚不公正,此时应该谁来承担举证责任,让公安人员举证,如果他没有这种不当行为,则无法举证;如果有,基于利益的考虑,他也不会主动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由相对人举证可能更合理一些。对于行政机关是否滥用权力,目的是否违法,行政行为动机是否恶意,是否有不相关考虑的争议,主张者首先负举证责任,反对者对其反对也负举证责任,优势方获胜;旗鼓相当时,主张者负败诉责任”。

(二)部门行政法律的明文规定

如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应当没收其销售或者使用的假药、劣药和违法所得,但是,可以免除其他行政处罚。如果当事人主张其具备上述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事由,其应当对此负有法定举证责任。

(三)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形,包括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这类情形的证据由原告负举证责任,一是容易,二是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权利。但行政机关应负告知提示义务,这是由全面查清事实的法律规定决定的。

篇5: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

处罚案件查处工作规程

为加强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督,整治重点安全生产隐患,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特制订如下安全生产谈心、约谈警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报告及处理工作规程:

一、安全生产谈心制工作规程

(一)安全生产谈心种类

1、全县安全生产谈心种类分别为:县级领导干部谈心制,各部门乡镇(园区)领导干部谈心制。

2、县级领导领导干部谈心制分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谈心制、县政府副县长谈心制。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谈心制主要针对区域范围内的大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有重大危险源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单位负责人;发生死亡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联点乡镇范围内的企业负责人等;

县政府副县长谈心制主要针对分管行业中对全县安全生产工作造成较大影响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存在影响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的问题或重大安全隐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发生伤亡事故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联点乡镇范围内的企业负责人等;

3、各部门各乡镇(园区)谈心制主要针对行业主管或区域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不重视安全生产的、存在较大隐患的、不服从安全监管的和发生责任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企业员工;联点村(社区)范围内的企业负责人等。

(二)安全生产谈心方式

1、安全生产谈心分为集中、专项工作、日常检查谈心;

2、集中谈心:采用座谈会、专项工作会议等方式组织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进行集中谈心;

3、专项谈心:针对工作要求约请、现场办公、深入生产经营单位,与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专项谈心;

4、日常检查谈心:在开展领导干部带队进行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工作督查时,同时与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现场作业人员进行谈心。

(三)安全生产谈心工作组织

1、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集中、专项谈心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和县安委办负责组织,日常检查谈心由组织检查单位和相关乡镇(园区)负责组织;

2、县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副县长集中、专项谈心由县政府办、县安委办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日常检查谈心由组织检查单位和相关乡镇(园区)负责组织;县政府分管行业副县长集中、专项谈心由县政府办、分管部门负责组织,日常检查谈心由组织分管部门和相关乡镇(园区)负责组织。

3、各部门乡镇(园区)领导干部谈心制均由本部门、乡镇(园区)负责组织。

(四)安全生产谈心内容 安全生产谈心重点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安全生产政策;上级安全生产文件及规定要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与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计民生的关系与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与一岗双责;安全生产事故警示;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安全文化;现阶段和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安全生产的目标与任务等内容。

(五)工作要求

县级领导干部谈心每季度开展1次;各部门各乡镇(园区)谈心制每月不少于1次,其中乡镇(园区)凡立案之前必须开展一次谈心活动。并按以下要求予以规范:

1、所有谈心必须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谈心时间、地点、类别、方式、参加谈心的单位和人员(包括职务、姓名、联系方式)、谈心内容等;

2、谈心记录由谈心组织单位负责,并签署组织单位负责人和记录人员姓名、日期,并有负责谈心的领导干部签名。

3、每次谈心必须进行人员签到,包括人员、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

4、每次谈心的音像资料、谈心记录、谈心签到名单等资料必须进行归档备查,县级领导干部谈心活动由组织单位向县安委办备案;

5、各乡镇(园区)、各部门必须建立谈心工作情况记录台账,每月底报县安委办备查。

二、安全生产约谈警示工作规程

(一)安全生产约谈对象(事宜、单位、人员)

1、所辖地区或行业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的乡镇(园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相关科室或站办所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打非治违工作不到位或任务不能按要求完成的,对上级部门交办、督办的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不力的,被市级相关部门或县委、县政府、县安委会(办)督查并通报批评的,在市、县季度测评中连续二次名列三等的县直相关部门、乡镇(园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

3、辖区范围内一个季度被上级部门查处2处及以上安全生产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乡镇(园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

4、安全生产事故、问题、应急事件响应和处臵不力,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问题影响扩大,或者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送不及时,迟报、瞒报,产生影响的县直相关部门、相关乡镇(园区)、村(社区)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

5、发生安全生产人员死亡事故、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应急事件时,未及时赶到现场组织应急救援的县相关部门、乡镇(园区)主要负责人。

(二)约谈警示形式

1、约谈警示分县领导约谈警示和部门、乡镇(园区)约谈警示;

2、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约谈警示可以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委托县政府副县长进行约谈警示;县政府副县长约谈警示可以委托县安全生产职能职责督查室、协助工作的政府办副主任或相关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进行。

3、部门和乡镇(园区)约谈警示主要包括下列单位:县安委会、县安委办、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县直部门、各乡镇(园区)。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园区)约谈警示可以由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副职进行。

4、被委托约谈警示人员或部门,不得再进行委托。

5、约谈警示分集中约谈警示、专项工作约谈、单独约谈警示。涉及多部门单位,或具有普通存在的问题、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可采取集中约谈警示。对单个部门或者少于3人以下的被约谈警示人员,可采用单独约谈方式进行。

6、约谈警示也可以通过通报批评、表态发言等方式进行。在县安全生产季度测评中排名最后一名和连续二次名列后三位的县直部门和乡镇(园区),其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季度例会上进行表态发言。

(三)安全生产约谈警示组织部门

1、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约谈警示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安委办、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并邀请县监察局参加,结果通报县组织部。其中出现伤亡事故的约谈警示由县安委办提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开展。

2、部门和乡镇(园区)约谈警示由各部门、各乡镇(园区)自行组织。

(四)约谈警示内容 约谈警示内容主要为:出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况、监管的缺陷等;隐患不能及时整改的主要原因与困难;安全监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整改工作的方案、措施、责任、人员及时间进度;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及责任追究、行政处罚的警告与提示;被约谈警示单位的工作承诺及责任制目标。

(五)约谈警示工作要求

1、所有约谈警示必须有约谈警示组织单位盖章的正式文本通知,通知明确约谈时间、地点、约谈警示组织单位、被约谈警示的单位、人员名单以及约谈警示内容与事宜;

2、所有被约谈警示的单位必须提交约谈警示内容的书面汇报,包括事件和相关单位的基本情况,事件处理的情况,后继整改工作方案、措施和工作进度,并盖单位公章,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名;

3、通知被约谈警示人员不得随意请假、缺席和迟到,如确无法参加,必须经组织单位同意,并提交由被约谈警示人员本人签名的请假、委托书面文书;

4、每次约谈警示必须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约谈时间,地点、类别、方式、参加约谈警示的单位和人员(包括职务、姓名、联系方式)、谈约警示内容等;

5、约谈警示记录由约谈警示组织单位负责,并签署组织单位负责人和记录人员姓名、日期,并由每位被约谈警示人员签名。

6、每次约谈警示必须进行人员签到,包括人员、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

7、每次约谈警示的音像资料、约谈警示记录、约谈警示签到名单以及其它资料必须进行归档备查,并由组织单位向县安委办备案;

8、各乡镇(园区)、各部门必须建立约谈工作情况记录台账,活动结束后需在10个工作日内报县安委办。

三、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查处工作规程

(一)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范围

1、根据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涉及安全生产有关的非法生产、经营、储存、建设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

2、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按规定要求下达限期整改指令后,相关单位拒不整改,或未按整改指令要求完成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

3、发生在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可以实施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其它案件。

(二)报告与接收报告单位

1、报告单位:各乡镇安监站,乡镇(园区)各部门均由乡镇安监站汇总,并报接收报告单位;

2、接收报告单位:县消防大队、县安监局、县交运局、县住建局、县文体局、县教育局、县质监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城管局、县卫生局、县国土局、县海事处、县工信局。

涉及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三大高危行业和冶金、机械等八大工贸行业的报县安监局(法规科)审核;其他行业领域的报相应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县安委办备案。

(三)报告形式、内容与要求

1、上报案件报告以书面报告书形式报告,由上报单位直接送达,并由接收报告单位进行签收。

2、报告书注明:案件发生单位及地址、所在辖区(包括乡镇、村或社区)、案件来源、案件事实及情况、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款,报告单位,相关人员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涉案物品名称、类别,现在状况,其它情况。

3、报告书必须盖报告单位安监站或安委办、安委会公章,由各乡镇(园区)分管副职签署意见。

4、报告书附件包括:相关检查、限期整改文书、检查或者暗访音像资料、调查询问笔录、举报信息(附乡镇检查核实情况说明)等资料。

5、各乡镇(园区)报告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后,必须对案发单位及现场进行管理和保护,防止案发单位销毁、破坏、提前搬离非法违法及其它可实施行政处罚的现场和证据物品,直至行政处罚到位。

(四)报告接受及行政处罚实施

1、各报告接收单位接收乡镇(园区)上报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报告书后,必须迅速组织进行上报资料及案件立案法律、法规审查。符合立案的要求必须迅速进行立案审批,依法、依规、依程序要求实施行政处罚的相关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案件的行政处罚。

2、各报告接收单位收到乡镇(园区)上报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报告,并实施处罚后,必须将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登记表送交一份给报告乡镇(园区)存档,并报县安委办备案。

3、县案件报告接收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乡镇(园区)上报的案件报告。对不能实施处罚的案件,必须写出书面说明,签署主要负责人签名和单位公章后,送上报单位,并报县安委办备案。需要上报单位完善相关资料和文书的,同样以书面文件通知上报单位,并报县安委办备案。

4、各部门接收上报后,对未实施行政处罚的案件,必须写出书面报告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安委办,陈述未实施行政处罚的理由及法律、法规依据;县安委办每季度进行情况汇总,并通报相关乡镇(园区)和部门。

5、无法律、法规依据和适合理由,未对乡镇(园区)上报的案件实施处罚的案件接收单位,由县安委办进行通报,并由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县政府分管安全生产领导进行说明。

6、需要组织联合执法行动的,由处罚案件实施单位向县分管领导汇报后,由案件处罚实施单位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园区),并负责相关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7、行政处罚案件实施时相关费用,包括物品运输、储存、人员等,由行政处罚实施单位负责。

(五)其它工作要求

1、各乡镇(园区)必须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报告及处理结果台帐,每季上报县安委办;各报告接收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处罚案件报告接收及处罚情况台帐,每季报县安委办;县安委办应该根据各乡镇(园区)、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上报情况,审查、汇总案件上报、接收、处理情况,并形成台账,每季度报县分管领导,并进行工作通报。

2、报告单位上报后,报告接收单位接收后,任何人不得向案件发生单位通风报信或其它影响行政处罚及执行行为,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单位分管负责人责任。

篇6:行政处罚程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制定。

一、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是一种即时处罚程序,也称现场处罚程序,适用于一些情节简单,违法事实清楚,处罚较轻的行政违法行为。

简易程序的适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但是并不意味着简易程序的适用,可以不受限制,草率行事,所以说简易程序不可以简单行事,现在我就讲讲简易程序的具体适用。

(一)适用条件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1条第2款规定,露天焚烧秸秆、杂草、树叶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二)现场处罚的程序

1、表明身份,现场取证

①执法人员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②应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有的环境执法人员在对有关场所进行检查、询问当事人、询问证人之前,不向当事人表明身份出示执法证件,直接进行现场检查或询问当事人、证人,这样做直接影响到所制作的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的证明能力。这是错误的做法。③现场查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制作《询问、调查笔录》,要求当事人在《询问、调查笔录》上签章。

2、告知权利,听取陈述

①向当事人告知违法的事实、行政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②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提出的事实、证据、理由应该进行复核,成立的应当当场进行采纳;

③另外告知当事人的权利救济途径,如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3、当场裁决,就地送达

①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式二联;,载明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引用法律时具体到条、款,罚款金额、时间、地点以及处罚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②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并由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

4、及时备案、文书归档

①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决定之日起3日内将《现场处罚决定通知书》报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备案,呈报领导审阅。

②填写《查处案件终结报告书》,按一案一卷归档。二、一般行政处罚程序

(一)立案程序

这里我想先说一下立案的法律意义是什么,立案是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启动 程序,是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护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履行环保执法部门的法定职责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立案程序具有明显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

立案程序是环保执法部门追查环境违法行为的时效依据。

在我们的环境执法实践中,往往有先调查后立案的问题。执法人员不得在发现案件后即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待案件事实查清、取证结束后才填写立案审批表、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报领导审批。这就导致虽然案件有立案,但此时的立案是在案件调查取证之后进行的,使“立案”失去了原有的法律意义,是不符合法律程序要求的。

行政处罚法第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根据此条规定,环保执法部门没有“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情形,经过两年后,就不能追查和追究环境违法行为的违法责任。但是立案程序的启动,标志着环保执法部门已经明确对环境违法行为着手进行发现和查处,就不存在两年追查时效的问题了。

1、立案登记

在对举报、信访案件的处理,以及在执法检查、专项检查、现场检查、环境稽查等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或没有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时,符合立案条件的,并在7日内予以立案填写《立案登记表》,登记立案;

2、制定方案 立案登记表经本单位领导审批后,交由专人负责,成立两人以上的调查小组。案情复杂、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案情可以制定查处方案;

3、调查取证

对案件进行调查时,应出示有效证件,并向当事人说明来意。执法人员现场制作《调查询问笔录》,并由当事人阅核后签名。必要时可采取照相、摄影、录音、监测采样及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的方法进行取证,所有证据的收集必须满足行政处罚的需要。

(二)提出处理建议

调查人员调查终结后,撰写《案件调查报告》,报本单位负责人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处理意见:

1、违法行为轻微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下达《责令限期改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并由承办部门限期督促、落实整改情况;

2、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建议给予行政处罚;

这里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一事不再罚原则;

就是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也就是说,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无论是违反一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管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但如果是罚款,则罚款只能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吊销营业执照或其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还可以是没收等,只 是不能再罚款。

例如,某个体户在禁止摆摊设点的公共厕所附近卖食品,此一行为同时触犯了工商、卫生、市容三个行政法规范, 构成了几种违法名称,可以分别由几个行政机关来处罚,其中一个行政机关先行处罚了,违法行为人只能受一次处罚,别的行政机关不应再处罚,即“先罚有效,后罚无效。”

举例:2006年11月,我省大庆的华顺有限公司没有危险废物的处理资质,就擅自接收该市另一该市另一家企业的含有钾钠等剧毒的易燃铅渣,转卖给辽宁省的一家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在铁岭界自燃了,造成危险废物的污染,于是铁岭环保局依照《固废法》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一百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大庆市环保还能不能处罚华顺公司了?当然就不能按照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情形,进行行政处罚了。但是想罚还是可以处罚的,按照固废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可以处罚。

依照《固废法》第七十七条规定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予以二万元罚款了。

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不同法律规定的,应当如何进行处罚问题。

如有关单位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高浓度医药废液,该行为同时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行政处罚法》第24条关于“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的规定,环保部门对违法行为人可依照两种法律规定中处罚较重的规定,定性处罚。

二是正确适用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未对行为的范围、方式、手段做出明确具体的说明,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在法律明示或默示的范围 内,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评价,选择处理的方式和手段。

环境执法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自由裁量权的时候是特别多的,如

《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一)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

这是行政处罚的种类可以视情选择,行使自由裁量权。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是罚款数额只规定上限,没有规定下限的。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 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虽然罚款数额只规定上限和下限,但是罚款数额可以在规定幅度内选择。

正确适用自由裁量权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公正,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具体要求就是以下几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应 当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①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目的、动机、心理状态,是主观故意还是过失,是明知故犯还是过失或者好心办错事。

②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

危害后果有多严重,环境污染的事故等级,持续的时间和空间长度;造成的损失如何,财产损失的数额,是否涉及到人身伤亡。

③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

当事人意识到环境违法后是否及时改正了,如小吃部不知道缴纳排污费这回事,没有缴纳排污费,告知以后,及时缴纳,就不宜在处以1-3倍罚款了。

态度决定一切,我认为行政管理相对人凡是藐视我们环境执法部门的存在,不配合环境执法或者调查取证,甚至抗拒执法的,一律从重处罚,适用罚款额度的上限。

④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是初犯还是再犯。

违法行为是屡教不改还是初次违法。还是上一个例子,我们执法人员多次告知小吃部缴纳排污费,仍然拒不缴纳的,就应予以一定程度的行政处罚。

三是恰当行使管辖权原则

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明确规定“下列三种行政处罚案件,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①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者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 用的建设项目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②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罚款处罚,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所属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③对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危险废物 经营活动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④相关法规关于管辖权的规定。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规定,造成跨行政区域污染的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由污染行为发生地和污染结果发生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两个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行政处罚案件,由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举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对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争议时,争议双方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实施处罚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处罚确有困难或者不能独立行使处罚权的,经通知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当事人,可以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范围内的案件直接实施行政处罚。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其管辖范围内的案件交由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实施行政处罚。

(如黑河市环保局某年就向省局打报告,请示由省局负责审批的,将位于嫩江县的,某个未履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一个水泥厂,这个案件的行政处罚权由黑河市环保局行使。这是有法律依据的)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六十条规定,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的行为,市(地)、县(市、区)具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未处罚的,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处罚或者直接实施处罚。

四是依法实施罚款权限的原则;

政府而言,法无规定者不可为之;对公民而言,法无禁止者皆可为之。

3、没有违法行为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4、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逐级上报,移送司法机关。

(三)审查和告知程序

1、案件调查单位将《案件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材料报所在环保局法制部门;

2、由法制处(科室)对报送的《案件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材料进行审查。

法制处(科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件的进行审查:(一)违法事实是否清楚;(二)证据是否确凿;

(三)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四)适用法律是否正确;(五)处罚种类和幅度是否适当;(六)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调查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时,应当通知执行调查任务的执法人员补充调查取证或者依法重新调查取证。

审查终结,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本部门负责人审 9 批。

3、法制处(科)经审查无误后,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证据,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处罚的建议,报分管局长审批,下达《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告知书》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如关系当事人较大利益的处理决定的,应先适用听证程序。

①应该在先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之后,再送达处罚决定书,不能同时送达。

因为法律规定告知程序的目的就是保护当事人陈述权、申辩权的充分行使。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先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之后,再送达处罚决定书的程序设定,让当事人虽然知道了自己的程序权,有权利向行政机关听取陈述和申辩。

所以在实践中有的行政机关在送达告知书的同时即送达处罚决定书的行为是错误的。

②行政处罚告知书内容与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不一致时,需要重新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

行政机关正在处罚前,依照法律规定告知了当事人违法事实、理由、依据和拟处罚内容,但正式作出了处罚决定时,对告知的拟处罚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如:对违法事实、适用法律、处罚结果等作了变化,行政机关是否在正式作出了处罚前再次履行告知程序。

当行政处罚告知书内容与决定书不一致时,需要重新告知。

4、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3个月内作出 处理决定。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案件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四)文书送达

1、环境监察部门收到《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3个有效工作日内负责送达。

2、送达方式,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公告送达。

(五)强制执行

对超过起诉和复议期限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及时上报所在环保局法制部门,由环保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1、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处罚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复议期限(60天)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

2、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处罚行为的,由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不动产的,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

3、执行罚的规定。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六)结案归档

上一篇:金竹泰和公司简介下一篇:广播电视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