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4-04-11

部编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用8篇)

篇1:部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哪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正读、点读、译读略

1.读准字音: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窥(kuī)镜 朝(cháo)于齐 期(jī)年 间(jiàn)进

2.应该重点理解的词:

讽 纳谏 谓 孰 及 若 私 诚 方 蔽 面刺 谤 讥 闻 间

四、品读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6.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五、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六、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资料助读:

1.《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窥(kuī)镜 皆朝(cháo)于齐 期(jī)年之后 时时而间(jiàn)进

二、应该重点理解的词

讽 纳谏 谓 孰 及 若 私 诚 方 蔽 面刺 谤 讥 闻 间 ⊙成语

门庭若市: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一词多义

修①乃重修岳阳楼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③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朝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朝服衣冠 孰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于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方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三、重点句式

1.忌不自信(倒装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倒装句)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3.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重点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2.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篇2:部编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

2、讨论

3、点拨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说话是一门艺术,提意见建议更是一门艺术。会提的,让人心悦诚服;不会提的,让人火冒三丈。今天,我们学习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怎样向齐王提建议,齐王怎样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从东周贞定王到秦始皇31年共245年间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概貌。主要记载战国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特点:长于议论,善于描画;文笔恣肆生动,条理清晰,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善于夸张渲染和铺陈排比;善于体情状物。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注意下面的字音:

形貌昳丽yì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谤讥bàngjī

朝服衣冠zhāo

皆朝于齐cháo

2.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②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和亲身体验来讽劝齐王。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③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深入理解,把握文意

1、学习第一段:

①第一段重点词语:

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朝服衣冠早晨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孰与徐公美用于比较,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周详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私我也动词偏爱

妾之美我者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孰与”:“与……比,哪个……”用于比较。

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吾与徐公孰美?

③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此时动词宾语前置。翻译时我们将宾语放回动词后。

忌不自信。

忌不信自”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④第一段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英俊。(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端详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形象),更(觉得)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⑤概括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⑥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一段

板书

进谏的缘起邹忌比美

受弊———比徐公美

清醒———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求臣

2、学习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诚确实的确

地方土地方圆

蔽受蒙蔽

②省略句:

皆以美于徐公。

皆以(我)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③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被蒙蔽。

大王您被蒙蔽很深啦!

④第二段译文: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太深啦!”

⑤概括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⑥熟读课文,并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二段

板书

威王受蔽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段

1)重点词语:

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讥讽。谤讥:这里指议论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时时而间进断断续续地偶尔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2)注意以下句子(状语后置及文言省略现象):

①谤讥于市朝。

于市朝谤讥(寡人之过)。

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②朝于齐。

于齐朝。

到齐国来朝见。

③战胜于朝廷。

于朝廷战胜(别国)。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第三段译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4)概括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板书:

威王除蔽

三赏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4、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古人纳谏的故事,这个故事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我们从中也受到良好的教益。希望同学们能熟读背诵这篇课文,反复体味,用心领悟,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篇3:部编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们都知道讽谏, 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 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 变复杂为简明, 变逆耳为顺耳, 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 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 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 人们都喜爱听顺耳之言。况且就封建社会而言, 皇权赫赫, 不可侵犯, 历史上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如爱国诗人屈原向楚怀王进忠言, 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 (逆耳) , 则被奸臣妒恨, 最后遭放逐, 自沉汨罗江, 成为千古奇冤;还有比干, 纣王不耐烦他提意见, 就下令将其剖腹挖心, 也因逆耳葬送了他的性命; 还有伍子胥, 他建议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却遭到拒绝, 最后引剑自刎, 临终前他悲愤地要求把头颅挂在城门上, 要亲眼观看越王勾践东山再起, 来攻打吴国;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等, 都是千古奇冤, 忠言逆耳的结果。

然而, 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 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 , 即“忠言顺耳”, “良药蜜口”, 足见这种劝谏办法聪明巧妙, 劝谏技巧之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替对方考虑———不暴露劝谏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 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 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 以死谏君, 像屈原、比干那样忠言逆耳效果不一定好。然而邹忌注意进谏艺术, 入朝后, 他并未单刀直入, 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 小题大做, 现身说法, 使齐王也同理并切实感到“蒙蔽甚矣”, 于是一声令下, 广纳谏言, 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用婉言相谏———忠言顺耳利于听

通常下级劝说上级, 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 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却实话实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但“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以此创设情景,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取悦威王。邹忌谙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

三、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 有所畏惧, 有所谋求的环境中, 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 (王之蔽甚矣) , 他为国之清明担忧, 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 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结果是“燕、赵、魏、韩闻之, 皆朝于齐”, 提升了齐国的威望, 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由此看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 邹忌的力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确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良药一定要苦口”吗?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 因此, 我认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 了解别人, 推荐自己, 谈判求职, 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借鉴邹忌的劝谏技巧, 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 又不失自己的尊严, 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 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4: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噜噜:(轻声地)匹匹,难道不是“魔镜魔镜告诉我”吗?

匹诺曹:老叔哪有钱买大镜子?这副墨镜还是他从老编的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墨镜:亲爱的主人,

阿木老叔:(跳起来)最帅的难道不是我吗?徐公是谁?是谁?再不说把你扔回垃圾桶……

高导、陈导:我们告诉你!徐公,男,战国时期高颜值男神,本影片特邀演出嘉宾,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男主角邹忌悟出一个让齐王接受谏言的道理。长话短说,请看——

第一场

时间:战国时期的某一天早上

地点:邹忌家中

天亮了,邹忌起床洗漱,其妻在整理被褥。他走到镜子前正正衣冠。

邹忌:(打量着镜子中的自己)哎,老婆,你说我和徐公,谁更帅?

邹妻:(笑容满面地走到邹忌面前,为他理了理衣服)徐公?拉倒吧!你帅得稀里哗啦的,他哪能跟你比啊!瞧瞧,你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深吸一口气)在我眼里,你简直是——

邹、妻:(齐声)完美!

邹忌:就知道又是这一句。

(邹忌气宇轩昂地踱到在一旁端茶送水的小妾小婷身旁)

邹忌:(得意扬扬地)小婷,你说我跟那姓徐的小子比,谁更帅一些?

小婷:(皱眉,独白)徐公是哪位呀?(舒眉展眼,恍然大悟状)哦,徐公啊,他是哪根葱啊!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接过小婷盘子里的茶水漱口)真的?(从腰上解下一块玉佩,招手)来来来,赏你的。

小婷:哇,谢老爷!(鞠躬,端着茶水退下)

第二天,邹忌的朋友老陆来到邹家,与邹忌商谈借钱之事。

客人:(站起来握着邹忌的手)哎呀,老邹啊,咱哥俩可是三百年没见了啊!(接过侍女的茶,抿了口茶)

邹忌:老陆啊,幸会幸会,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客人:能有啥事儿啊,就是来看看你嘛!

邹忌:看你又说笑了,你这大忙人成天在外面跑生意,没事儿你会来看我?

客人:看来还是瞒不过你,我的确有点儿小事想请你帮帮忙。

邹忌:说来听听。

客人:老邹啊,你看,我们这些生意人,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不小心欠了一屁股债,想找你借几个钱捞捞本。

邹忌:噢,这样啊……(若有所思,顿了一会儿)成,回头我让伙计送你家里去。

客人:啊,老邹啊,还是你靠谱,你对我的恩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

邹忌:行了行了,别贫了,咱俩谁跟谁啊!对了,刚好有个事儿问你,城北的徐帅哥你还记得不?

客人:就是小时侯总挂着两条鼻涕,光着膀子,到处乱窜的小徐?当然记得。

邹忌:你觉得,我和他比,谁帅?

客人:就他那小样儿,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的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能跟你比,那是他八,哦不,十八辈子修来的福!

邹忌:真的?

客人:我怎么会骗你呢?

第二场

第二天,徐公身着端庄的衣服前来拜访邹忌,邹忌以礼相待。

邹忌:(打量徐公)哎,我说小徐啊,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啊?

徐公:哦,我不讲究的,粗茶淡饭就行。邹先生是要留我吃饭吗?

邹忌:啊……我只是随便问问。(回过神来)那个,小徐啊,你来我这儿有啥事啊?

徐公:邹先生,是这样的,家中庆贺老母八十大寿,我特来邀请您赴宴。(从衣袖里掏出一份请柬,递给邹忌)还请邹先生赏光。

邹忌:(接过请柬,过目一翻)好,我一定前去拜寿!代我向令堂问个好!

徐公:谢邹先生关心。我会转告母亲的。(看天,回头对邹忌说)嗯,天色不早了,我就不久留了,告辞!(起身,作揖)

邹忌:哦,那你慢走,我让下人送送你。(大声喊)小宋子,你送送徐先生。

徐公走后,邹忌一直坐在椅子上苦思冥想。

第三场

邹忌与众臣身穿朝服,入朝见齐威王。

群臣:(跪拜)大王万岁!

齐威王:平身!

群臣:谢大王!

邹忌:(作揖)臣有事上奏。

齐威王:爱卿请讲,寡人洗耳恭听。

邹忌:谢大王。大王,臣一直自认为很帅,觉得自己是齐国第一帅。臣的妻子偏爱臣,小妾畏惧臣,臣的客人有求于臣,所以都说臣比徐公帅。可当我见到徐公时,才知道自己的相貌远不如徐公。就因为这个问题,我昨晚一夜没睡,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齐威王:说说看。

邹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臣,尚且会受如此蒙蔽,而如今,咱们齐国,地大物博,繁荣富强,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您后宫中的妃子、侍从,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廷里的大臣,没有谁不畏惧您;全国上下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比我更深啊!

齐威王:嗯,邹爱卿说得有理,寡人忽视了这个问题啊!那你说,寡人怎样才能不受蒙蔽呢?

邹忌:这个好办,只要您下个命令,鼓励天下人共同给您挑刺儿、找碴,这样下去,咱们齐国一定会更加强盛!

齐威王:好,就这么办!(拍案而起,音乐起)众爱卿,从今天开始,特设全国挑刺儿找碴委员会,由邹爱卿担任会长,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人,奖励“爱疯18”手机一部、马尔代夫双人双飞十日游;能写奏折指责寡人过失的,奖励“爱派德”平板电脑一部、首尔五日游;能在街市上批评议论寡人的过失,并被寡人听到的,奖励“小麦”智能手机一部,三亚四日游!

群臣:大王万岁!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剧终

篇5: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多次齐读的基础上,当堂能背诵全文。

4.难句(词)释疑: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

形貌佚丽佚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服,穿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倒序。

旦日第二天。

孰视之孰,熟,仔细。

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私我也私,偏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皆以美于徐公以,以为,动词。

今齐地方千里方,方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刺,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谤,批评,议论。市朝,集市朝堂,这里指公共场所。

闻寡人之耳者闻,闻达,也可作使动。

门庭若市门庭,大门前、庭院的内外。

时时而间进间,间或。

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5.课文简析:

大家谈:邹忌的进谏技巧DD以小见大由此及彼

小课件(详见课件):主要内容:臣谄君蔽,从闺房小语破之。6.人物形象(点拨):

邹忌,是一位善于思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从日常琐事推及治国大事,可谓善勤王事。

7.练习:①背诵全文

②辨析多义词(做在课本上)

③部分字词抄写三遍。

篇6: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7-04-072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的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yi)丽 朝(zhao)服衣冠(guan)窥(kui)镜 期(ji)年 朝(chao)于齐 间(jian)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妻→私我三思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小--------------------------大

家事--------------------国事

三变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 邹忌 邹妻 邹妾 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忌:哦,知道了。邹忌(在镜前转了一圈):爱妻,你看一看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帅呢?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忌(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作沉思状):爱姬,你来得正好!快,看一看老夫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

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邹忌(右手理着髯须,赞许地笑着):好好!贤侄应该恪尽职守,为大王效力!——许大人与徐公是老交情,你看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 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 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屁!„„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 邹忌 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篇7:《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习,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 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 问客,“我与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客——求我

2、提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琐事,在对这件家庭琐事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在朝廷上,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 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1、讨论:从“三问”到“三思”再到“三比”,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邹忌,请同学们讨论,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邹忌的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我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习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习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

篇8:《邹忌讽齐王纳谏》注解辨析

1.“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课本注:“昳丽:光艳美丽。”

许慎《说文解字》注日:“昳, 日昃也。”即“日落”之意, 并据此引申为“光艳” (见《辞源》“昳”字条目) 。由此看出, 把“昳”释为“光艳”是有章可寻的, 但是如果用“光艳”一词来形容“八尺”男儿的形貌, 似乎给人不伦不类之感。

东汉高诱认为:“昳, 读日逸”, 他把“昳”看成“逸”的通假字, 《辞海》亦承认此说:“昳, 神采焕发, 容貌美丽。东汉高诱注日:昳, 读日逸。”其实高诱所注的“逸”也是通假字, 本字应为“佚”。如《论语》“逸民”, 《说文解字》作“佚民”, “佚”有“美”之意;《离骚》:“见有之佚女”, 王逸注:“佚, 美也。” (见《辞海》) 显见, “昳丽”的“昳”是“佚”的同音通假字。那么, “昳丽”则为同义复词, 作“美丽, 漂亮”讲。故全句可翻译成:“邹忌身高八尺多, 身材魁梧, 容貌漂亮。”

2.“皆以美于徐公。”课本注:“以:以为, 认为。”

查《现代汉语词典》:“[以为]认为。”“[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 做出某种判断。”所举例句为:“这部电影我以为很有教育意义。”“我认为他可以担任这项工作。”从这两例可以看出, 说话人用“以为”和“认为”所确定的看法、所作出的判断都是肯定的。如果把“皆以美于徐公”的“以”解释为“以为”“认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他们) 都认为 (我) 比徐公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 都有一定的目的。对于他们的话, 邹忌本来就不大相信。直到徐公来后, 特别是“暮寝而思之”时, 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们都在说假话蒙蔽自己, 这正是他“入朝见威王”说“王之蔽甚矣”的事实依据。

那么, 这里的“以”究竟当作何解呢?我认为当解作“谓”, 意思是“言说”。“以”字的这一用法前人早已指出, 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以’犹‘谓’也。”在引例“皆以美于徐公”句下说:“言皆谓美于徐公也。”杨树达的《词诠》和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都遵从了这一说法。《古书虚字集释》还找到了另外两条训“以”为“谓”的例证:《战国策·燕策》:“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 祸必不振矣。”《史记·刺客传》“以”作“谓”。《韩非子·解老篇》:“夫谓音, 是以蚤服。”《老子》作“夫惟啬, 是谓早服”。

“以”既可训“以为 (认为) ”, 又可训“谓”, 但在具体语境中却不是可此可彼的。一般来说, 凡训“以为”, 重在主观认定, 表示想法 (或看法) 。凡训“谓”, 重在“言说”, 表示说法。“皆以美于徐公”是邹忌在面谏齐威王时说的话, 这里强调的是妻、妾、客各有用心, 都在说假话, 而不是真的以为。所以其中的“以”应注为“谓, 言说”, 而不应注为“以为, 认为”。

3.“旦日”, 课本注“旦日:第二天。”

《说文》:“旦, 明也, 从日见一上。一, 地也。”“旦”是会意字, 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郝懿行《尔雅义疏》:“日出地上曰旦, 日入地下曰昏。”《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休解诂:“旦者, 日方出之时。”旦, 当为“日出”。《古诗源·鸡鸣歌》:“曲终酒尽严具陈, 月没星稀天下旦。”宋苏轼《登州谢上表》之一:日将旦而四海明, 天下春而万物作。”元王霖《续兰亭会补王献之诗》之一:“兰皋野气芳, 桐冈日初旦。”

又《传·昭公五年》:“自王已下, 其二为公, 其三为卿:日上其中, 食日为二, 旦日为三。”杜预注:“日中当王, 食时为公, 平旦为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说得最正确:“而据杜注, 日中为王, 食日为公, 旦日为卿, 岂不先后倒次?盖日上其中者, 日由地中上, 鸡初鸣也;食日者, 昧爽也;旦日者, 日初出也。如此, 始得其序。”《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太祖闻叶赫兵来, 时已夜半。恐我军昏夜出, 致惊国人, 传语诸将, 旦日启行。遂就寝甚酣。”“夜”、“夜半”与“旦日”对举, 是“旦日”为时辰, 谓日出时分, 在卯时。

古人生活习俗与现代人不同, 他们黎明起床,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乐府诗集·杂曲歌谣一·击壤歌》。《礼记·内则》云:“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官, 昧爽而朝, 慈以旨甘;日出而退, 各从其事。”《仪礼·士冠礼》:“质明行事。”郑玄注:“质, 正也。宰告曰:‘旦日正明行冠事。”《庄子·让王》:“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宋苏辙《春日耕者》诗:“雨深一尺春耕到, 日出三竿晓饷迟。”据前文《礼记》、《左传》、《荀子》、《新序》所引, 诸侯“平明” (或“平旦”) 听其朝, 卿、士大夫“日出”从其事。邹忌居卿位, 日出时分接待来访的客人和客人在日出时分来拜访他, 皆合乎古之礼仪。

4.“闻寡人之耳者。”课本注“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课本把“闻”看成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是含有“致使”意义的动作, 即:“主语不产生某种行为变化, 而是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 (语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其昀主编的《古代汉语》) 。如果照注释那样把“闻”看作使动用法, 那么“闻寡人之耳者”, 就变成“使我的耳朵听到”的意思。也就是说, “谤讥于市朝”的议论使耳朵发出“听到”的这个动作,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因此, 笔者认为, 在这里不妨把“闻”看作“被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 就是“闻于寡人之耳”, 可以翻译为“被我的耳朵听到”, 也可简化翻译为“被我听到。”

5.“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课本注“时时:不时, 有时候。”

课本把“时时”看作一个词, 注作“不时, 有时候”。“不时”表动作频率较高, “有时候”表示动作频率较低, 二者差异甚大, 扭合在一处殊为不妥。注者可能是先从“时时”的现代词义考虑, 注为“不时”, 又发觉“不时”与后面的“间进 (按, 教材注:偶然进谏) ”难以说通, 于是又补上“有时候”, 以圆其说。这一来反而造成了自相矛盾。

再说, 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 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 当另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 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 (养虎) 时其饥饱, 达其怒心。”两个“时”均与“伺”通假。我们所讨论的“时时”实为两个词, 后者即“时机”;前者通“伺”;连起来便是“伺候时机”。按, 时, 禅纽之部, 伺:心纽之部。二字声母相近, 韵都相同, 乃叠韵通假。

上一篇:百度脑筋急转弯题目下一篇:2Z201021法人的法定条件及其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