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2024-05-01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精选12篇)

篇1:《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历史著作。是西汉末年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策士谋臣的。全书弓12策篇。本文是一篇。②邹忌:战国时人,善长;齐王指。

二.实词解释:

(1)讽(2)修(3)纳谏.

(4)(5)朝服衣冠(6)我孰与 ....

(7)徐公何能及君也(8)吾妻之美我者(9)私我也 ...

(10)孰视之(11)今齐地方千里(12)暮寝 ..

(13)王之蔽甚矣(14)面刺寡人之过 ...

(15)(16)闻寡人之耳者 .

(17)时时而间进(18)期年之后 .

(19)皆朝于齐(20)门庭若市 .

三.对联:

1.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

2.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3.思君王四.原文填空: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条件是因为:2.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

3.邹忌苦思冥想,找到了自己被蒙蔽的原因:,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5.侧面写劝谏结果的句子:

6.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7.邹忌比美时不自信的句子:

8.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五.问答题:

1.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兼语结构,邹忌用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劝谏如流,积极

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

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①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②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5.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声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从中说明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直言不易的道理。身居高位的人听到的常常不是真话,或是偏激片面之辞,或是阿谀奉承之言,难以听到反映客观实际的话。

②能尊重客观事实,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有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思考、实事求是。

6.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①先以自身经历巧妙设喻,然后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②他的劝说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7.这种设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8.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问时的口气也不同;请具体分析。他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

他问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

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9.由于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时感情上也有明显差异,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虽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及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10.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11.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入朝后,邹忌并没有单刀直入进谏,而是先以切身的经历设喻,提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12.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君臣吏民的意见。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大家已无以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邹忌是怎样类比说理的?

邹忌在与徐公比美醒悟,妻认为他美是偏爱,妾认为他美是害怕,客认为他美是有求于他。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的,朝廷大臣没有不畏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不有求于的,齐威王与邹忌处境相似,导致了齐威王必然受到蒙蔽。这样说理生动形象,突出了邹忌的“善谏”。

14.给第二段做评注

本段文字记述了邹忌“讽谏”的经过,邹忌先用“家事”:“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国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说理生动形象,自然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突出了

邹忌的“善谏。”

1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①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 ②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③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④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

雅言,从谏如流。

16.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干预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②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

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④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

批评一件,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17.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什么家庭小事?邹忌要通过这些小事说明什么道理?①记述了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②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18.文中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改正错误的决心、勇气。

19.邹忌根据什么说“王之蔽甚矣”?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宫妇„„朝廷„„四境„„”译文

20.邹忌的谏言和《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四个字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际有什么启示?

开张圣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篇2:《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又名《 国策 》。它是由 东汉 未年的 刘向 根据 战国 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 史料 编订而成,是一部 战国 时代 国别史料 的汇编。该书着重描绘 策士们 的 策谋活动。节选部分写邹忌以自身感受设喻,讽谏齐威王 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终于使 齐国 强盛起来。由全文“讽”的描写可见邹忌是一个 善于自省,聪明精细,善于自保 的谋臣。

2、“门庭若市”的意思是形容 客人很多,非常热闹。

二、释词、译句:

(1)徐公来,孰(仔细)视之(他),自以为(认为)不如。窥(照)镜而自.....

视,又弗(不)如远甚。.

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认为自己不如他漂亮;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2)数月之后,时时(有时侯)而间(间或,偶然)谏进;期年(满一年)之.....

后,虽(即使)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之后,断断续续有人来劝谏;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劝谏,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3)今齐地(领土)方(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没有谁)不...

私(偏爱)王。.

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一千多里,成邑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您身边的人没有不偏爱大王的„„

(4)朝(早上)服(穿戴)衣(衣服)冠(帽子)。有一天他穿戴好衣帽....

(5)邹忌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齐王纳(接纳)谏(规劝君主尊长或...

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

邹忌劝告齐王纳谏

(6)吾与徐公孰(哪一个)美(漂亮、英俊)。我与徐公相比那一个..

英俊。

(7)客之美(以„„为美)我者,欲求于我也。客人认为我英俊,是因为.

想向我求助。

(8)能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谏)于市朝,闻(使„„听到)寡人之耳..

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

篇3:《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我们都知道讽谏, 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 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 变复杂为简明, 变逆耳为顺耳, 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 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 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 人们都喜爱听顺耳之言。况且就封建社会而言, 皇权赫赫, 不可侵犯, 历史上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如爱国诗人屈原向楚怀王进忠言, 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 (逆耳) , 则被奸臣妒恨, 最后遭放逐, 自沉汨罗江, 成为千古奇冤;还有比干, 纣王不耐烦他提意见, 就下令将其剖腹挖心, 也因逆耳葬送了他的性命; 还有伍子胥, 他建议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却遭到拒绝, 最后引剑自刎, 临终前他悲愤地要求把头颅挂在城门上, 要亲眼观看越王勾践东山再起, 来攻打吴国;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等, 都是千古奇冤, 忠言逆耳的结果。

然而, 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 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 , 即“忠言顺耳”, “良药蜜口”, 足见这种劝谏办法聪明巧妙, 劝谏技巧之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替对方考虑———不暴露劝谏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 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 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 以死谏君, 像屈原、比干那样忠言逆耳效果不一定好。然而邹忌注意进谏艺术, 入朝后, 他并未单刀直入, 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 小题大做, 现身说法, 使齐王也同理并切实感到“蒙蔽甚矣”, 于是一声令下, 广纳谏言, 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用婉言相谏———忠言顺耳利于听

通常下级劝说上级, 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 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却实话实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但“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以此创设情景,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取悦威王。邹忌谙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

三、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 有所畏惧, 有所谋求的环境中, 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 (王之蔽甚矣) , 他为国之清明担忧, 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 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结果是“燕、赵、魏、韩闻之, 皆朝于齐”, 提升了齐国的威望, 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由此看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 邹忌的力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确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良药一定要苦口”吗?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 因此, 我认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 了解别人, 推荐自己, 谈判求职, 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借鉴邹忌的劝谏技巧, 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 又不失自己的尊严, 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 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4: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噜噜:(轻声地)匹匹,难道不是“魔镜魔镜告诉我”吗?

匹诺曹:老叔哪有钱买大镜子?这副墨镜还是他从老编的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墨镜:亲爱的主人,

阿木老叔:(跳起来)最帅的难道不是我吗?徐公是谁?是谁?再不说把你扔回垃圾桶……

高导、陈导:我们告诉你!徐公,男,战国时期高颜值男神,本影片特邀演出嘉宾,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男主角邹忌悟出一个让齐王接受谏言的道理。长话短说,请看——

第一场

时间:战国时期的某一天早上

地点:邹忌家中

天亮了,邹忌起床洗漱,其妻在整理被褥。他走到镜子前正正衣冠。

邹忌:(打量着镜子中的自己)哎,老婆,你说我和徐公,谁更帅?

邹妻:(笑容满面地走到邹忌面前,为他理了理衣服)徐公?拉倒吧!你帅得稀里哗啦的,他哪能跟你比啊!瞧瞧,你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深吸一口气)在我眼里,你简直是——

邹、妻:(齐声)完美!

邹忌:就知道又是这一句。

(邹忌气宇轩昂地踱到在一旁端茶送水的小妾小婷身旁)

邹忌:(得意扬扬地)小婷,你说我跟那姓徐的小子比,谁更帅一些?

小婷:(皱眉,独白)徐公是哪位呀?(舒眉展眼,恍然大悟状)哦,徐公啊,他是哪根葱啊!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接过小婷盘子里的茶水漱口)真的?(从腰上解下一块玉佩,招手)来来来,赏你的。

小婷:哇,谢老爷!(鞠躬,端着茶水退下)

第二天,邹忌的朋友老陆来到邹家,与邹忌商谈借钱之事。

客人:(站起来握着邹忌的手)哎呀,老邹啊,咱哥俩可是三百年没见了啊!(接过侍女的茶,抿了口茶)

邹忌:老陆啊,幸会幸会,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客人:能有啥事儿啊,就是来看看你嘛!

邹忌:看你又说笑了,你这大忙人成天在外面跑生意,没事儿你会来看我?

客人:看来还是瞒不过你,我的确有点儿小事想请你帮帮忙。

邹忌:说来听听。

客人:老邹啊,你看,我们这些生意人,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不小心欠了一屁股债,想找你借几个钱捞捞本。

邹忌:噢,这样啊……(若有所思,顿了一会儿)成,回头我让伙计送你家里去。

客人:啊,老邹啊,还是你靠谱,你对我的恩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

邹忌:行了行了,别贫了,咱俩谁跟谁啊!对了,刚好有个事儿问你,城北的徐帅哥你还记得不?

客人:就是小时侯总挂着两条鼻涕,光着膀子,到处乱窜的小徐?当然记得。

邹忌:你觉得,我和他比,谁帅?

客人:就他那小样儿,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的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能跟你比,那是他八,哦不,十八辈子修来的福!

邹忌:真的?

客人:我怎么会骗你呢?

第二场

第二天,徐公身着端庄的衣服前来拜访邹忌,邹忌以礼相待。

邹忌:(打量徐公)哎,我说小徐啊,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啊?

徐公:哦,我不讲究的,粗茶淡饭就行。邹先生是要留我吃饭吗?

邹忌:啊……我只是随便问问。(回过神来)那个,小徐啊,你来我这儿有啥事啊?

徐公:邹先生,是这样的,家中庆贺老母八十大寿,我特来邀请您赴宴。(从衣袖里掏出一份请柬,递给邹忌)还请邹先生赏光。

邹忌:(接过请柬,过目一翻)好,我一定前去拜寿!代我向令堂问个好!

徐公:谢邹先生关心。我会转告母亲的。(看天,回头对邹忌说)嗯,天色不早了,我就不久留了,告辞!(起身,作揖)

邹忌:哦,那你慢走,我让下人送送你。(大声喊)小宋子,你送送徐先生。

徐公走后,邹忌一直坐在椅子上苦思冥想。

第三场

邹忌与众臣身穿朝服,入朝见齐威王。

群臣:(跪拜)大王万岁!

齐威王:平身!

群臣:谢大王!

邹忌:(作揖)臣有事上奏。

齐威王:爱卿请讲,寡人洗耳恭听。

邹忌:谢大王。大王,臣一直自认为很帅,觉得自己是齐国第一帅。臣的妻子偏爱臣,小妾畏惧臣,臣的客人有求于臣,所以都说臣比徐公帅。可当我见到徐公时,才知道自己的相貌远不如徐公。就因为这个问题,我昨晚一夜没睡,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齐威王:说说看。

邹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臣,尚且会受如此蒙蔽,而如今,咱们齐国,地大物博,繁荣富强,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您后宫中的妃子、侍从,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廷里的大臣,没有谁不畏惧您;全国上下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比我更深啊!

齐威王:嗯,邹爱卿说得有理,寡人忽视了这个问题啊!那你说,寡人怎样才能不受蒙蔽呢?

邹忌:这个好办,只要您下个命令,鼓励天下人共同给您挑刺儿、找碴,这样下去,咱们齐国一定会更加强盛!

齐威王:好,就这么办!(拍案而起,音乐起)众爱卿,从今天开始,特设全国挑刺儿找碴委员会,由邹爱卿担任会长,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人,奖励“爱疯18”手机一部、马尔代夫双人双飞十日游;能写奏折指责寡人过失的,奖励“爱派德”平板电脑一部、首尔五日游;能在街市上批评议论寡人的过失,并被寡人听到的,奖励“小麦”智能手机一部,三亚四日游!

群臣:大王万岁!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剧终

篇5:《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①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日:“亡③,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日:“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小吏。③亡:不。这里指(我)不怪罪你。④阴:通“荫”,庇护。

9.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皆以美于徐公 闻寡人之耳者

A. B.

客有于此 君不闻大鱼乎

虽欲言,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D.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11.【甲】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2分)

12.邹忌和齐客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共同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3分)

答案:

9.C【解析】A.于:比/在;B闻:使……听说/听说。C.虽:均为“即使”的意思。D谓:叫作/告诉。

10.(1)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2)我不敢用性命来开玩笑。

11.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善于纳谏;国内有善于劝谏的大臣。

篇6: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练习和中考题

一、解释加点文言实词。1.修 2.昳丽 3.朝服衣冠 ....4.窥镜 5.谓„„曰 6.君美甚 ....7.何能及君 8.我孰与„ 9.旦日 ....10.明日 11.孰视之 12.自以为不如 .....13.不若君 14.美我 15.欲有求于我 ...16.入朝见威王 17.臣诚知 18.地 方 ....19.莫不私王 20.四境之内 21.左右 .......22.王之蔽甚矣 23.纳谏 24.面 刺 ......25.闻 26.谤讥 27.私我 ...28.市朝 29.时时 30.间进 .....31.期年 32.朝于齐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而 而形貌昳丽 而复问其妻曰 窥镜而自视 ...于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美于徐公 ...

三、下列各句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不惠

四、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五、翻译下列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5.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9.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1.皆以美于徐公。

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7.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18.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课文理解。

1.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2.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3.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4.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5.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6.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7.进谏,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需要气度和胸怀,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8.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9.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练习

一、【2016·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卷】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 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时时而间进____(2)故夙夜孜孜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译文:

(2)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2分)译文:

1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二、【2016山东省济宁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缺点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1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3分)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选自《古文观止》)

三、【2016·湖南省株洲卷】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臣之妻私臣 ②时时而间进 ..20.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①皆以美于徐公。(2分)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分)译文:

21.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用原文回答)。(2分)

(1);(2)

四、【2015·重庆B卷】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文后9-12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3)私我也()(4)王之蔽甚矣()..10.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2.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五、【2015年南昌中考语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1分)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诚知/不 如徐公美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0.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邹忌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13.请具体分析文章某一语言特点。(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一、解释加点文言实词。

1.修:长,指身高; 2.昳丽: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穿戴; .4.窥镜:照镜子; 5.谓„„曰:对„„说; 6.君美甚:很; .7.何能及君:比得上; 8.我孰与„:谁; 9.旦日:第二天; ..10.明日:后一天; 11.孰视之:同“熟”,仔细;12.自以为不如:认为;13.不若君:如,比得上;....14.美.我:以„„为美; 15.欲.

有求于我:想要; 16.入朝见.威王:拜见; 17.臣诚.知:实在,确实; 18.地方:土地;方圆; 19.莫不私.王:没有谁; 20.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1.左右:近侍; 22.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到了)极点; 23.纳谏:接受规劝; 24.面刺:当面;指责; 25.闻:使„„听到; 26.谤讥:指责别人的过错;27.私.我:偏爱; 28.市朝:公共场所; 29.时时:不时,有时候;

30.间进:间或、偶尔; 31.期年:满一年; 32.朝.于齐:朝见;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而 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 而.复问其妻曰:连词表承接 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 于 皆朝于.齐: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美于.

徐公: 比

三、下列各句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渔人甚异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

不惠

四、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偶尔)

五、翻译下列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答: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2.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有一天早上,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答: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5.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答:第二天,有个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答: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7.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答: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远不如徐公漂亮。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答: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9.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答: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1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答: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漂亮。11.皆以美于徐公。

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答: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1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1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1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答: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1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17.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答:几个月后,还不时有人偶然来进谏。18.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1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六、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答: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2.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3.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邹忌的讽谏艺术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4.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答: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评分标准: 国内、国外各一点。国内答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即可。

5.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答: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②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6.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建议:①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②要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③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7.进谏,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需要气度和胸怀,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答: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8.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答: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答出具体内容亦可)

9.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练习

一、【2016·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卷】

11.(1〉间进:供然进谏.(2)夙夜:早瞍,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语解释准确得1分。12.(1)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2)帝王能做到淸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评分标准:(4分)毎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

13.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评分标准:(2分)毎空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2016山东省济宁中考试卷】

10.(2分)B11.(2分)D12.(1)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2)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4分)13.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3分)

三、【2016·湖南省株洲卷】

19.①偏爱(1分)②间或、偶然(1分)

20.①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

②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3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21.要点: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四、【2015·重庆B卷】

9.(4分)(1)长,这里指身高。(2)穿戴(3)偏爱(4)因受蒙蔽而不明(每个1分)

lO.(4分)(1)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2)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头等奖赏。(每小题2分)11.(3分)A 12.(4分)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2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进步(2分)。

五、【2015年南昌中考语文】 参考答案: 9.B(1分)

10.(1)穿戴(1分)(2)当面(1分)

1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分)

12.邹忌是一个充满智慧、有责任心、有自知之明的人。分析略。【能答到“充满智慧(或善于进谏)”和“有责任心(或衷心)”两方面,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合理分析,且文字通畅的给2分;能答到“自知之明(或实事求是)”并进行合理分析,且文字通畅的给1分;如回答“外貌美丽”等,并进行合理分析,且文字通畅的也可给1分。】

篇7:《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闬:读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⑨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____________

(2)面刺:____________

(3)期年:____________

(4)不相说:____________

(5)走: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子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走、逃跑、出逃。

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闹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意对即可)

3.C

篇8:《邹忌讽齐王纳谏》注解辨析

1.“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课本注:“昳丽:光艳美丽。”

许慎《说文解字》注日:“昳, 日昃也。”即“日落”之意, 并据此引申为“光艳” (见《辞源》“昳”字条目) 。由此看出, 把“昳”释为“光艳”是有章可寻的, 但是如果用“光艳”一词来形容“八尺”男儿的形貌, 似乎给人不伦不类之感。

东汉高诱认为:“昳, 读日逸”, 他把“昳”看成“逸”的通假字, 《辞海》亦承认此说:“昳, 神采焕发, 容貌美丽。东汉高诱注日:昳, 读日逸。”其实高诱所注的“逸”也是通假字, 本字应为“佚”。如《论语》“逸民”, 《说文解字》作“佚民”, “佚”有“美”之意;《离骚》:“见有之佚女”, 王逸注:“佚, 美也。” (见《辞海》) 显见, “昳丽”的“昳”是“佚”的同音通假字。那么, “昳丽”则为同义复词, 作“美丽, 漂亮”讲。故全句可翻译成:“邹忌身高八尺多, 身材魁梧, 容貌漂亮。”

2.“皆以美于徐公。”课本注:“以:以为, 认为。”

查《现代汉语词典》:“[以为]认为。”“[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 做出某种判断。”所举例句为:“这部电影我以为很有教育意义。”“我认为他可以担任这项工作。”从这两例可以看出, 说话人用“以为”和“认为”所确定的看法、所作出的判断都是肯定的。如果把“皆以美于徐公”的“以”解释为“以为”“认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他们) 都认为 (我) 比徐公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 都有一定的目的。对于他们的话, 邹忌本来就不大相信。直到徐公来后, 特别是“暮寝而思之”时, 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们都在说假话蒙蔽自己, 这正是他“入朝见威王”说“王之蔽甚矣”的事实依据。

那么, 这里的“以”究竟当作何解呢?我认为当解作“谓”, 意思是“言说”。“以”字的这一用法前人早已指出, 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以’犹‘谓’也。”在引例“皆以美于徐公”句下说:“言皆谓美于徐公也。”杨树达的《词诠》和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都遵从了这一说法。《古书虚字集释》还找到了另外两条训“以”为“谓”的例证:《战国策·燕策》:“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 祸必不振矣。”《史记·刺客传》“以”作“谓”。《韩非子·解老篇》:“夫谓音, 是以蚤服。”《老子》作“夫惟啬, 是谓早服”。

“以”既可训“以为 (认为) ”, 又可训“谓”, 但在具体语境中却不是可此可彼的。一般来说, 凡训“以为”, 重在主观认定, 表示想法 (或看法) 。凡训“谓”, 重在“言说”, 表示说法。“皆以美于徐公”是邹忌在面谏齐威王时说的话, 这里强调的是妻、妾、客各有用心, 都在说假话, 而不是真的以为。所以其中的“以”应注为“谓, 言说”, 而不应注为“以为, 认为”。

3.“旦日”, 课本注“旦日:第二天。”

《说文》:“旦, 明也, 从日见一上。一, 地也。”“旦”是会意字, 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郝懿行《尔雅义疏》:“日出地上曰旦, 日入地下曰昏。”《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休解诂:“旦者, 日方出之时。”旦, 当为“日出”。《古诗源·鸡鸣歌》:“曲终酒尽严具陈, 月没星稀天下旦。”宋苏轼《登州谢上表》之一:日将旦而四海明, 天下春而万物作。”元王霖《续兰亭会补王献之诗》之一:“兰皋野气芳, 桐冈日初旦。”

又《传·昭公五年》:“自王已下, 其二为公, 其三为卿:日上其中, 食日为二, 旦日为三。”杜预注:“日中当王, 食时为公, 平旦为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说得最正确:“而据杜注, 日中为王, 食日为公, 旦日为卿, 岂不先后倒次?盖日上其中者, 日由地中上, 鸡初鸣也;食日者, 昧爽也;旦日者, 日初出也。如此, 始得其序。”《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太祖闻叶赫兵来, 时已夜半。恐我军昏夜出, 致惊国人, 传语诸将, 旦日启行。遂就寝甚酣。”“夜”、“夜半”与“旦日”对举, 是“旦日”为时辰, 谓日出时分, 在卯时。

古人生活习俗与现代人不同, 他们黎明起床,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乐府诗集·杂曲歌谣一·击壤歌》。《礼记·内则》云:“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官, 昧爽而朝, 慈以旨甘;日出而退, 各从其事。”《仪礼·士冠礼》:“质明行事。”郑玄注:“质, 正也。宰告曰:‘旦日正明行冠事。”《庄子·让王》:“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宋苏辙《春日耕者》诗:“雨深一尺春耕到, 日出三竿晓饷迟。”据前文《礼记》、《左传》、《荀子》、《新序》所引, 诸侯“平明” (或“平旦”) 听其朝, 卿、士大夫“日出”从其事。邹忌居卿位, 日出时分接待来访的客人和客人在日出时分来拜访他, 皆合乎古之礼仪。

4.“闻寡人之耳者。”课本注“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课本把“闻”看成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是含有“致使”意义的动作, 即:“主语不产生某种行为变化, 而是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 (语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其昀主编的《古代汉语》) 。如果照注释那样把“闻”看作使动用法, 那么“闻寡人之耳者”, 就变成“使我的耳朵听到”的意思。也就是说, “谤讥于市朝”的议论使耳朵发出“听到”的这个动作,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因此, 笔者认为, 在这里不妨把“闻”看作“被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 就是“闻于寡人之耳”, 可以翻译为“被我的耳朵听到”, 也可简化翻译为“被我听到。”

5.“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课本注“时时:不时, 有时候。”

课本把“时时”看作一个词, 注作“不时, 有时候”。“不时”表动作频率较高, “有时候”表示动作频率较低, 二者差异甚大, 扭合在一处殊为不妥。注者可能是先从“时时”的现代词义考虑, 注为“不时”, 又发觉“不时”与后面的“间进 (按, 教材注:偶然进谏) ”难以说通, 于是又补上“有时候”, 以圆其说。这一来反而造成了自相矛盾。

再说, 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 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 当另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 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 (养虎) 时其饥饱, 达其怒心。”两个“时”均与“伺”通假。我们所讨论的“时时”实为两个词, 后者即“时机”;前者通“伺”;连起来便是“伺候时机”。按, 时, 禅纽之部, 伺:心纽之部。二字声母相近, 韵都相同, 乃叠韵通假。

篇9:《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4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关?”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湖北襄阳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文略,见前文)

【乙】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日:“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日:“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0):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

(2)杀人以梃与刃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_______,【乙】文强调的是_______。(2分)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重庆市B卷试题,从理解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内容等角度设题,考查比较全面。其中第3题的四个选项,不仅涉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特色、心理变化等,还涉及了文本的写法特色,覆盖面广。第4题要求考生结合生活感受谈认识,体现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理念。

湖北襄阳市试题,采用课内、课外文段对比阅读的形式,试题涉及的课外篇目中的词语均在课内篇目出现过,设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第4、5两题,对比点选得巧妙,突出了对比阅读的意义,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

篇10:《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备人:付新章责任人:王力审核:仲连智授课时间:月日共2课时新授课

金塔县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案----持案人班级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③②①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是什么?(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①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答: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5. 邹忌讽齐王采用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以小悟大,从家事到国事的设喻说理的方法。易于让对方接受。

6.本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篇11: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的特点:本文议论以小见大,叙事生动活泼。

教学实施:

1.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国事、短长)

课文议论以小见大

叙事生动活泼

2.多媒体:

作者作品:《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两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的历史著作,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辞说。作者无考,经汉刘向整理编辑。

篇12:《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选自《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调查下一篇:描写亲情的经典名言警句摘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