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女儿散文

2024-05-17

理想中的女儿散文(精选6篇)

篇1:理想中的女儿散文

理想中的女儿散文

在风光秀丽,四季如春的永春的西方,有一座古老而又纯朴,普通而又富有特色的乡村。

当东方的第一缕晨光微微露出时,含羞的红日“犹抱琵琶半遮面”慢慢地从山的那一边升起。家乡犹如笼罩在如烟似雾的奇幻境界中,迷濛的山峦仿佛披上了一层朦胧的半透明的方巾,凝绿状似的竹林似乎也没有那么的团团簇簇了。几颗突出的高树在烟云缭绕中益发的楚楚动人,也更加的秀美可亲了。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伏的在歌唱着又一天的美好,给这朴实的乡村带来了一份寂静中的灵动,袅娜中的飘逸。

春天的来临给广阔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生命的本色也给耕耘的土地带来了嫩绿的色泽。我的女儿的春光也同时给我――父亲的心海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在风景迷人而民风淳朴的乡村里出生的女儿,似乎也该带着乡村清新而宁静的气息,我的女儿却从来就或多或少带点女孩儿的纯洁与文静,也或多或少带着孩童应有的顽皮与天真,比起周围的一些孩子而言,她带有更多的聪慧与好动。

不觉之间,女儿能转动她那双眼睛了,那双能沟通父女之爱的桥梁的眼睛了。那双眼睛湿润、纯真、灵动,能跟着人左右移动,闪烁着亮晶晶的神采。

不知何时,女儿她能挥动她那双小巧且似乎有点不大灵活的手了,握着她那双有点饱满又有点软绵绵的手掌,我惊叹于造物者的非凡以及生命的不简单。人类用她那双手创下了多少的神奇,多少的“第一次”,以及多少的“独特”。女儿以后的手会是创造的手吗?还是布满了皱纹与伤痕的粗手呢?

渐渐地,女儿她能够用她那双有些笨拙的小脚,颤悠悠地站起来了。我似乎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感觉极不寻常。人类在走过的漫漫行程中,一双普通又不普通的征程之脚留下了的.脚印,有些似乎是轻痕淡影;有些则丝毫不留痕迹;有些人的不平凡的足迹则给人类增添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奇光异彩。不知女儿她那双脚会有什么样的“色彩”?作为父亲的我,潜意识里当然希望她有所创造,有所独特,带着神奇的盼望又带着些许的不自信,我期盼着女儿的那一天自信的到来。

终于时光造就了一切,终于岁月创造了一切。

女儿突然能用她那双小手一手拿着一根小小的汤匙,一手拿着她那小小的“不破碗”,似模似样地自个儿吃起饭来了。仅十几个月的女儿的“先进”令我大是吃惊,女儿的手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手呢?

女儿突然能用她那双小脚独个儿自己走路了。虽然只是颤悠悠的,好像是随时都可能摔倒的几步,却令大人们发出了真正的赞赏与由衷的赞叹!近十二个月的女儿竟然能走路了?女儿的“先进”令我高兴,令我骄傲,令我充满了自信。女儿的脚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脚呢?

在这“春日春芳春香醉”的乡村里,女儿无疑是“先进”的聪明一族。她的清纯与孩童的天真渐渐地在父亲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单是她的眼睛富有的强烈吸引力,不单是她的灵活的小手特有的灵奇,不单是她的小脚迈出的奇特的步伐,女儿的一切一切给了我新奇的启发的大陆,给了我独异的思维的时空。

女儿,我理想中的女儿;女儿,我的挚爱!

★ 小城凤凰散文

★ 平利小城散文

★ 小城之夜优美散文

★ 小城四季散文欣赏

★ 春暖花开现代散文

★ 现代作家散文

★ 归途现代散文

★ 现代散文诗歌

★ 回家现代散文

★ 四季之歌现代散文

篇2:理想中的女儿散文

女儿从小到现在的10岁,先后有过不同的理想。第一个理想是做一名幼儿园老师,理由是,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老师是无所不能的,这种理想带着最简单的崇拜。没等幼儿园毕业,女儿的理想又变成少儿节目主持人,理由是可以每天穿漂亮的衣服。上了小学,女儿的知识不断增加,阅历也开始丰富起来。突然有一天说,不想做主持人了,因为做主持人有可能会忘词,好紧张。我耐心告诉她,什么职业做好都很不容易。

前些日子,女儿从宠物市场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长大了想卖狗。这样我每天都可以和狗狗在一起玩了。女儿喜欢动物,一直盼着养只小狗。但我担心疏于照料,小狗若死掉,女儿肯定无法承受。女儿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我知道,女儿此刻的理想是认真的,是一个孩子对小狗由衷的喜爱,是孩子纯真天性的自然流露。在我看来,这卖狗的理想很是可爱。女儿一直保持着纯真的个性,我也小心地维护着这份美好,不愿让成人功利的`评价抹杀孩子的纯真。当老师是为了管小朋友,当主持人是为了穿漂亮衣服,人生的理想居然是卖狗,这在成人眼里似乎缺少了远大和崇高。但,别忘了,她就是个孩子,她的想法是不染纤尘的,是最纯净的。

篇3:理想中的女儿散文

作为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作为一名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教育者,殷涛面对“自己孩子上哪个学校”的考题时,选择了坚信自己的教育理想,放弃名校,让孩子就读于自己任职的普通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外人眼中的劣势,殷涛却将其解读为:他们的父母是敢闯的能人,他们有兄弟姐妹,更有责任感、善良能干、懂得感恩……就他的角度来说,他的女儿或者其他孩子与这样一群淳朴的孩子共同学习和生活,所学所获,未必比名校少,甚至更多。

名校资源毕竟有限,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坚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家门口的学校何尝不能成为“名校”?朝阳中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学生生活上的关怀,这些都是让学生和家长放心的前提。更何况,这所所谓的“普通学校”还是一个有梦想的校长自家孩子的选择,也是家长们的“定心丸”。换个角度说,殷涛的选择并不止于满足自己的教育理想,他的孩子未来还可能得益于他今天所传递给孩子的人生智慧和良好心态,毕竟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理想的女儿

林黛玉一进府,贾母便剖白:“我这些儿女,所疼者惟有你母。”日后,王夫人感叹,贾敏未嫁时,何等的娇生惯养、金尊玉贵,印证了贾母的话。

除了拥有母亲的爱,在女儿处,贾敏也得到了富足的情感。她病时,林黛玉“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她逝后,林黛玉“哀痛过伤”,“触犯旧症”。

要知道,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如此和谐的母女缘。比如,贾探春和赵姨娘,一个希望脱尽关系,一个巴不得对方接受命运的惩罚。

这与嫡庶制度有关,但我总觉得,她们矛盾的本质源于距彼此的理想都太远。

贾探春好强,她最敏感的是其庶出的身份,我不敢说,她“只认”的王夫人是其理想的母亲,但她数落赵姨娘时,常用“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的周姨娘做比,可见识趣、安分是她肯承认的母亲底线。

探春呢?自然也不是赵姨娘理想的女儿。拉扯赵家、提携贾环、分享生母荣光……探春全无份,所以赵姨娘每每生恨,隔几日便嚷嚷:“你还不是我肠子里爬出来的?”

几乎每个母亲心中都有理想的女儿,每个女儿也都曾为母亲设计过理想化的目标;理想越近,母女关系越好,反之,则矛盾丛生。比如,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母女。王琦瑶对女儿薇薇的爱有限,缘于薇薇不像她。

书中道,王琦瑶曾让薇薇穿上她的旧旗袍,还将薇薇的头发拢起来,“像是要再现当年的自己”。当薇薇收拾好,王琦瑶却惘然若失,因为那“并非是当年的自己”。

薇薇和王琦瑶也不亲。她先是觉得不如王琦瑶美,后来,又发觉无论闺蜜张永红还是男友小林,都与王琦瑶更要好,尤其在后者面前,王琦瑶俨然一个争风吃醋的情敌。我想,薇薇宁愿要一个普通的妈,也不想要一个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竞争者。

又比如,黄逸梵和张爱玲。据说,黄逸梵最初对女儿张爱玲的失望发生在抓周时,女儿抓了个金锭子,而黄逸梵一直想让女儿实践她的理想,做一个西方淑女。几度分合,几乎每一次长时间的相处,黄逸梵都未耽误过张爱玲的教育——她一直将女儿往理想的方向培养,但她又嫌张爱玲笨,夸女儿只有一句:“头圆。”

她嫌张爱玲不够好,这伤害了女儿。“看得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张写道。

“母亲始终是女兒最强烈感情的针对目标,女儿总在渴求母亲的爱恋、许可、支持、贤淑和保护。”作家菲利斯·切斯勒曾道。因此,来自母亲的不满比母亲的虐待更让人痛苦。张爱玲用文字宣泄着,她笔下的母女关系很少不扭曲。读到《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绝望时忍不住喊“妈!”又发现其实“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我总疑心张爱玲写的是她对母亲的理想和现实本身。

有趣的是,张爱玲后来和姑姑亲近,从某种意义上说,姑姑弥补了她在母亲身上未实现的温情和理想。

正如那些在母亲身上找不到理想的女儿会向外寻找,母亲们也会把视线转移。

《红楼梦》中有最著名的两场飞上枝头的戏。王夫人喊前来进谏的袭人:“我的儿”。很快,袭人成了宝玉的屋里人。王熙凤夸小红:“你倒像我的女儿。”很快,小红跳槽成功。

谁知道,王琦瑶和张永红要好,赵姨娘待彩云有些真心,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为儿媳,是利益故、血缘故,还是后者更像她们理想中的女儿呢?

说说关于女儿,我读到最凄凉的一幕吧。黄逸梵和张爱玲不睦,晚年想回转,但女儿已失去承欢之心,黄逸梵在英国收养了一个养女——她失去了不够理想的女儿,她想重新再来。

篇5:鸟儿中的理想主义散文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他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篇6:书迷女儿散文

读书,使我想起了前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时,我正在看着一本文学书籍入了迷,也在一旁看着童话《西游记》的8岁的女儿突然说:“老爸:咱俩都是书迷”。我听了这话,忽然觉得很惊奇,女儿说出这句听起来似乎平常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深思,使我久久地回味,女儿读书的经历便一幕一幕地在我眼前浮现……

女儿从童年开始,就特爱看书,懵懂的年龄虽说还理解不透读书的真正内涵,但已领悟到了普遍传诵的“开卷有益”至理名言的意思。于是乎,小小年纪便对书籍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书摊,就拔不动腿了,书摊老板知她特别爱看书,总是马扎子先递过来,女儿一声“谢谢”刚出口,就忙着挑起书来,随即盘膝而坐专注看书,有时竟耽误了回家吃饭,妻子十分肯定地说:“又在书摊上看书入迷了,不信,等她回家你问问”及至女儿回家,我一问正是,既佩服妻子的神机妙算,更佩服女儿读书入迷的程度,真是达到了废寝忘食中“忘食”的程度。

女儿在书摊上读书是这样,放学回家后,就更厉害了,她做完作业后,心无旁骛,便一头扎进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从书中领略无穷的乐趣,生活的哲理。我见她竟如此迷恋于书,出入好奇,观察了一阵子她看的书籍,大致有儿童版《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籍,我见有些书都看得很旧了,就问她看了几遍,她就说,看了儿童版的四大名著不下四遍,其它的书看的遍数少点。听了女儿的回答,我这才心有所悟,怪不得女儿平时把“老虎孙二娘”、“青面兽杨志”、“豹子头林冲”都背得滚瓜烂熟;把“猪八戒”、“孙行者”、“唐僧”、“诸葛亮”总是挂在嘴上,原来都是从书中学来的。

女儿读书之多着实让我怀疑,她买的数百本课外书都读遍了,有的还读上3遍、5遍。除了读上述这类书,还从我书橱里挑一些政治、文学、新闻、故事会之类的书读,这类书浏览着读,每天的报纸、参考读物也都涉猎,最少看上几眼,每天除了上学,大多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特别是晚上,看到深夜是正常的,12点前熄灯是少有的,达到了废寝忘食中“废寝”的程度,每天都让我和妻子担忧。

天长日久,女儿因读书知识面不断扩大,说起话来也带有知识味,具有哲理性,还富有时代新意。记得在的非典时期,女儿突然冒出一句“SARS”,把全家人惊了一大跳,女儿好象突然间长大了,竟说出大人话来了,仿佛不认识她了似的,对她也有点刮目相看了,都深知读书使女儿增长了见识,使她渐渐变得聪明起来,开始经常写学生版的小小说,发到网上,竟有许多“粉丝”拜读,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把她的作文当范文读,她还经常和大人们一起简单地讨论着“美国总统竞选”、“连宋访谈”、“抗震救灾”,讨论“吴成恩、鲁迅、茅盾、巴金、李敖”等话题,也开始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回老家的途中,发现有的洗姜厂业主只顾个人盈利,而把污水排到了公路上,造成道路泥泞不堪,污秽不堪,当时才7岁的女儿见了就说,这些人的素质太差了,管理部门应该管一管,从女儿口中说出的轻轻一句话,却令旁边的司机师傅大加赞赏。

不觉12年过去了,,女儿通过读书已顺利考取了大学,平时除了完成作业,还是那样读书、写作,并写出了2万多字的小说,今年放暑假时,带着任务回来,写出了小剧本,让我给看看,我接过女儿的作品一看,又有进步了,这样的作品我已经改不了了,说实话,我只是帮她改了改语言逻辑、错别字什么的,女儿就这么交上作业了,前几天,女儿在QQ上说,她的作品还被老师当作范文进行点评,女儿在大学里又有了新收获。

通过女儿读书的经历,也影响着我,使我又回忆起古今中外的有关读书的谚语:“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山要绿化,人要文化”、“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朴实的语言,都对读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始终激励着多少人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吸取营养,启迪心智,指导工作,提升工作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文化底蕴,这是一种无价的精神食粮。自从女儿说过:“咋俩都是书迷”之后,我便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对得起这个名,就更加热爱读书了,与书籍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闲暇时总是与书为伴,也自然而然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每晚坚持最少读书1小时,越读越爱读,读书上了瘾,简直到了不可一日无书的地步,一日不读书,就好象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这也许是书的魅力吧。事后,我独自慢慢品味,读一本好书,如饮良茶美酒,心情非常惬意、放松,与不见面的作者交流,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是一种感情的升华,知识的.熏陶,情操的陶冶,现实生活的提炼的浓缩,是成就事业的平台,是一种高雅的习惯,独特的风格。

因我家人都爱读书,就买了两个书橱,买了许多书,摆着大大小小的各类书籍足有一千册,还有放置在书箱、床头、写字台的,数了数,又是一千多册,等于有了家庭图书室,集文学、新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行业书籍于一屋,融多种知识于一家,分门别类的摆设,信手拈来的阅读,潜移默化的灌输,为我的事业、妻的余业、女儿的学业铺平了道路,何乐而不为呢?这不,前几年,我家还被评为“全市十大书香家庭”之一,这又是读书给家庭带来的荣耀。

上一篇:全科医生奖惩制度下一篇:小学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