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拼图观察记录

2024-04-26

小班区域拼图观察记录(精选15篇)

篇1:小班区域拼图观察记录

所在区角

手工区

时间

3.3午时14时15分

观察状况记录

程冠豪小朋友拿起一盒羽毛(这盒羽毛是几个毽子坏了,我把羽毛整理好了,放在了这个盒子里)一个一个摆在一齐,粘了起来,在下头画了一个圆圈,点了一个眼睛。

评价与分析

幼儿可能做了一个小动物,但我确实没发现像什么。问过孩子之后说是孔雀,幼儿想象力,虽然从外形上看什么也不像。但幼儿却能想到。

教师介入策略

指导幼儿把羽毛摆成一个扇形的样貌,然后添画上孔雀的身子和脚。

改善措施及目标

鼓励幼儿创新,并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动物的主要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在操作时抓住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

篇2:小班区域拼图观察记录

绘画区

时间

3.6午时14时10分

观察状况记录

幼儿颜色涂的不均匀,有些地方涂的很重,有些地方涂的很浅很淡,涂色时漫无目的,没有耐性,随便涂几笔了事。

评价与分析

幼儿年龄小,还不明白把水果和叶子分开来涂,他不会思考水果的颜色,拿到什么彩笔就用什么颜色。

教师介入策略

教师指导幼儿把水果和叶子涂色时分开,根据自我已知经验给水果涂色,不一样的水果涂不一样的颜色。

改善措施及目标

篇3:小班区域拼图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直是一线教师的短板, 有一定意识但比较随意无目的性, 即使记录也是比较的粗浅。但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良好场所。坚持观察记录并分析这些情况, 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群体或个体的特点, 掌握个体差异及“最近发展区”, 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育才是适宜的、有效的,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最终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目前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观察与记录, 还没有很好地把握科学的方法, 以致影响了学习型区域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教师的观察与记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观察记录随意性较明显

区域活动中教师对观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无预设目标, 导致教师记录随意性大。

2. 观察记录不全面不深入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全面、不深入, 不能兼顾全体观察与个别观察的操作情况。要么教师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就会忙于全面的巡视, 从而被动、琐碎地去观察和记录, 无法对某个孩子的发展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要么顾及个别孩子的观察指导, 不能兼顾全体的观察, 未能全面了解全体幼儿的基本操作状况。

3. 对记录信息的分析运用不够

教师对观察记录资料的价值认识和提取运用不够。教师未能很好地分析观察中的记录内容, 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了解幼儿当下的能力及需求, 调整材料投放与指导的方向,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差异性地教学。

所以,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与记录, 最后能适时、适度、有效地介入指导, 最大可能地发挥区域的教育功能, 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最基本的观察记录方法

1. 学会观察是进行游戏指导的关键

观察的要点:寻找观察视点, 设定观察目标、划定观察范围,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

2. 有效记录, 高度把握幼儿

班上两位教师每次各选取几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教师跟随他们更换区域内容, 了解他们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专注性及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这样, 每一个月教师能对全班幼儿都观察一次。两位教师还可以分工负责, 各自参与到某个区域中, 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对象进行观察记录, 主要记录该区幼儿合作和使用材料等情况, 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 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

3. 反思调整, 集聚能量

教师要及时地收集并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留下的各种痕迹 (记录纸、计划本、语言等) 。同时, 还要及时吸收来自幼儿方面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 以了解幼儿的想法、思路, 明确幼儿探索的方向。在观察记录中发现幼儿有问题或障碍时, 不要急于进行指导, 而要采取多形式的“问”与幼儿互动。

为分析投放材料与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做出调整, 观察记录时必须进行反思。如在结构区幼儿合作建构城堡, 要求幼儿分工要细, 并记录在计划纸上。果果负责搭围墙, 在建构过程中他说:“这好像体育场。”于是他转向建构体育场, 结果围墙无人搭, 这与预成的计划产生冲突。在建构体育场时, 他又搭看台, 又搭火炬, 投入更多的热情。

三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观察记录能力

1. 教师的观察记录如何从粗到细

刚开始时, 教师的观察记录往往是粗枝大叶或烦琐无重点。具体表现在教师对观察重点的表述过于概括, 而这恰恰是造成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没有可操作性的主要原因。

2. 教师观察记录行为如何从随意到有意

教师在进行区域观察时, 最初往往是无目的和被动的, 而当他们有观察意识时, 却又常常出现为观察而观察, 对于信息缺乏主动分析和应对的意识与能力。

我们建议老师们在进区时带上笔和本, 方便随时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当幼儿遇到一个操作问题, 教师要先在旁边观察, 而不是先着急去指导, 让自己有时间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幼儿现有操作水平和材料设计的适宜性进行观察。教师从随意观察到有意观察的转化, 提高了对观察区域的全面把握, 以及针对观察计划中观察重点深度挖掘的能力。这样, 教师对个体幼儿的水平把握和整个区域活动的设计就更加明确了。在有意观察中的有效记录也改变了教师固有的工作习惯, 促进教师整体教育行为的形成。

3. 教师的观察记录如何从散乱到有序

有些教师由于观察经验的不足, 往往会匆忙奔走于各区之间, 以致对观察信息的捕捉和处理过于散乱无序。缺乏关于孩子操作的过程信息;当不同孩子操作同一套材料时, 关注的是每个孩子的完成情况, 却没有关注不同孩子在操作材料时的差异, 把握的只是孩子表面上的操作信息,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了解如何筛选观察中的有效信息, 帮助教师明确观察目的, 如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 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 如孩子对投放新材料的反应, 关注孩子的问题解决过程, 从而把握材料的层次性;了解孩子的合作交往水平等。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 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 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观察记录, 合理分析、调整, 且不断的循环往复促使区域活动良性发展, 为孩子们搭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活动平台, 让幼儿在自由、自主、创新的活动空间里、真正体验成功, 感到受快乐与满足!通过孩子自主学习、探索、发现, 使得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土, 进而在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中, 体现更大的价值。

摘要:很多时候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困惑, 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记录增加教师对儿童的理解程度, 更好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从而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更有效的指导措施等, 这些都是一线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观察记录,有效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篇4: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程鹏瑞

性别

所在区角

结构区

时间

3.18午时14时25分

观察状况记录

用雪花插片插了一件很雄伟的飞机,机身、机翼飞机轮子都有,插的飞机很形象。

评价与分析

幼儿的潜力不错,按教师的要求插了一件很形象的飞机。教师期望幼儿在此基础上自我有更好的突破和创新。

教师介入策略

教师指导幼儿能够再插一个战斗机、直升机、未来的飞机,让幼儿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

改善措施及目标

篇5: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区角名:表演区

班级:小二班

记录教师:

观察过程

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啦,在今日的活动中,孩子们显得异常有兴趣。一走进表演区,孩子们就立刻拿起区域角内的表演器材开始了他们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先拿起了服装进行打扮自我,然后带上了动物头饰进行了动物晚会,孩子们的动作也做的形态各异,有的模仿小动物,有的模仿一些奇怪的动作。这时,梓源,穿上了环保服装,开始了她的表演活动。玩着玩着她又当起了小教师,做了小主人,带领着其他小朋友开始了他们的表演游戏。

分析与反思

篇6: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玩“娃娃家”的五位幼儿,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

观察时间:20XX年12月10:50一11:20

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动区

观察实录:

今日是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主角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先是尹可欣和王若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主角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立刻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立刻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之后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齐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齐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之后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日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主角,我们来试试当不一样的主角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主角的小朋友说

:“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我的主角。”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教师提个提议,今日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主角,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能够吗”经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主角中去了

分析:

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我分配好主角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

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主角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主角。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我去选择主角。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我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主角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我喜欢的主角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明白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主角,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主角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我去分配主角,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主角。我用提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立刻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主角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主角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主角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主角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我喜欢的主角。当孩子得到自我喜欢的主角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我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主角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忙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我,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本事的培养。

篇7:小班区域拼图观察记录

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们大胆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在这些精彩的科技活动中的有趣现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 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限制, 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 动手能力较弱;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 极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观察, 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这些瞬间的精彩, 我们觉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动中进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拿什么记录呢?

一、用“记录”帮助幼儿留住科学探索的瞬间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 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 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 不能事后追记, 或还没有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记录, 更不能事事都记。因此, 小班的记录重点就放在帮助他们记录一些孩子难以表达的东西上;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 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

1.“记录”梳理探索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 过后很快就忘记。在活动中随着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递进, 甚至受到同伴的影响, 对于自己的想法会一变再变。往往一个环节下来回头问问之前说了什么, 他们就一脸茫然。所以通过一些集体的记录形式, 可以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思维过程, 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科学活动《贪吃的大嘴兄弟》, 两次活动的差异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活动教师请幼儿猜测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来”爱吃的, 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爱吃的, 实验后再回过头去回忆原来的猜测时, 孩子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活动时教师就利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孩子将这些猜想记录了下来。这样在最后的结果出来后, 就能通过比较这些“记录”知道孩子们认知上的变化了。

2.“记录”留住探索的“过程”

小班幼儿不够细致, 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 自主性不够, 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 就难以进行长久地观察和自觉地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 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 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 还会将常规意义上的记录表画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就尝试利用美术手段来进行“趣味记录”。

例如:科学活动《掉下来了》, 孩子们观察物体自由落下时产生的运动轨迹。教师利用“身体学一学”到“手指画一画”, 最后用笔画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 让幼儿巧妙地将自己的操作材料贴在长形纸条的最上方, 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线条画下运动轨迹, 别具一格地记录下瞬间发生的事。

又如《小积木动起来》, 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积木从而呈现不同的痕迹。孩子们将积木沾上颜料, 然后从纸的一端移动到纸的另一端, 不同的移动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儿探索的过程, 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3.“记录”呈现探索的“结果”

小班孩子受表达能力的限制, 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 也很难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记录形式了。

例如在《水变红了》的学习中, 教师的记录重点是结果有没有褪色, 而孩子则每人只能选择一样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集体记录的形式, 用实物和磁铁结合的形式。孩子们每人一块磁铁, 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当孩子操作完的时候就马上用手中的磁铁进行投票, 放在相应的材料下面的笑脸或哭脸上。这样不但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结果, 孩子们还能通过全体的投票结果, 观察到材料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 活动预设的目标较为圆满地达成了。

二、用“记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 建构科学概念, 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科学态度

(1)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使幼儿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 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比较和观察, 在《咕噜咕噜滚》这一科学活动中, 幼儿就是通过观察圆柱、圆台、圆锥形态的不同, 然后尝试制作, 探索, 通过记录下的痕迹知道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2)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对玩具和现代生活用品的摆弄, 萌发幼儿关心科学、好问、好奇、乐于尝试等的积极情感。例如:幼儿在《小积木动起来》《斜坡和小球》等这些借助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探索活动中, 感受到了物体的平面移动、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体等现象。活动中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泉涌出很多的“为什么”, 很多的“如果”, 在一次次的尝试、解答后, 又会有新的“为什么”、新的“如果”产生, 如同水中涟漪, 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荡漾出层层的问题。

2. 科学知识、技能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 玩的、用的、吃的, 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的观察、摆弄和分类, 可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特征、区分、性质, 可以通过推、拉、滚等动作的描述和操作, 使幼儿意识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变化。例如:在本学期进行的《掉下来了》《车轮滚画》《玩球》等丰富的活动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美术材料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颜色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3. 科学方法、能力

在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科艺活动之后, 我们最终欣喜地看到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拥有了初步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我们班《咕噜噜》的科技区角中, 孩子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流程图搭建三层不同高低的斜坡, 并且能主动地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而询问的对象除了老师, 同伴则更为常见。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科技“两小”活动中“记录”的一些改变, 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趣味记录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技法上的不足, 而且还能激励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 如果记录的方式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那么, 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在本学期“移动”的主题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趣味记录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记录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摘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 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 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参考文献

篇8: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手工区

时间

2.17午时14点10分

观察状况记录

李明泽在选取给妈妈制作礼物时,选取了做一个项链,他把珠子从一头穿上,一拉绳,珠子就从另一头掉下来。反复几次。

评价与分析

这个孩子透过数次穿上数次又掉下来,耐性还行,但不会找珠子掉下来的原因。

教师介入策略

教师看到后指导,珠子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掉下来,别人的珠子有没有掉下来,你也想个办法,阻止珠子掉下来。

改善措施及目标

篇9:小班区域观察记录分析

接下来,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操作,这一次他有意识地把相同颜色的虫子贴在了一只小鸡身上(个别有出错),但是数量是正确的。完了之后,他发呆了一会,没有继续下一步的操作。

过了一会儿,他站了起来,跑到隔壁小朋友那里开始拿他的虫子贴在自己的板子上,剥来剥去,一会贴自己这里一会贴人家那里……

南南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掌握了5以内的数数。

第二次操作能够按照相同颜色摆放,这也说明南南的分类能力较好。

两次操作之后,南南的兴趣下降了,注意力分散。对活动开始失去了兴趣。

掌握5以内的数概念是小班数学目标中的一条,看南南的操作,他已经掌握得较好,没有更难的挑战,所以他的兴趣递减,显得无所适从。

篇10:小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在图书角中的故事书都是以图片为主,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学会看书,理解书中的内容了,但为什么就是没有幼儿愿意去 欣赏呢?于是我仔细分析了其中的缘由,每次布置完任务,我就去忙自己的事了,而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去分享其中的乐趣。而小班的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活动,引导并鼓励幼儿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或者还可以通过师幼交流、教师展示的方式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情况

今天区角活动时,李瑞宏小朋友很快就进入了益智区,熟练的拿起了一盘积木,把积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接着他拿了小方块积木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玩起了垒高。过了一会儿,他把小方块积木全部都垒了起来。他看了看桌子,发现没有了,就开始东张西望,我发现他有点心不在焉了。

这时,我看到李瑞宏又去拿了一盘其他的玩具玩起来了……

观察分析

我在观察他是在瞎玩,还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有所转移,就应及时介入,启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引导幼儿继续进行建构。

措施与结果

在幼儿刚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没有进行指导。之后当我发现孩子对于本次活动的兴趣有所减弱时,我就及时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了引导,为他寻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案例描述:今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让孩子们到图书区看图书,请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看,培养他们保护图书、喜欢看书的习惯,孩子们都显得比较高兴,刚开始的时候,还纪律还比较好,可是后来却发生了好几件事:1、几个小男孩拿着图书当方向盘开汽车,嘴巴里还不时的发出:“滴滴、叭叭!”的汽车叫声,有的还把书卷起来当话筒唱歌;2、好几本书都掉在了地上,却只见孩子从书上踩过的脚印,没有一个人会弯腰见图书,面对这幅场面,我说:“书宝宝已经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了,怎么没有人把书宝宝送回家呢?看!这本书宝宝已经在哭类!它可伤心类!”没人反应,最后还是乐乐小朋友把书捡起来放回了书架;3、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叫:“看!我这里有奥特曼!可好看类!”这么一叫,引来了旁边小朋友的兴趣,于是旁边的小朋友也想看,最后你争我抢,可怜的那

本图书,只听“哗”的一声响,撕破了!4、书然在图书区呆了很长时间,只见他拿了一叠书,走到小椅子前,把手里的一叠书往椅子上一放,当垫子做。

我的反思:

篇11:小班区域情景创设研究和实践

一、情景化创设因为兴趣而有生命力

实例:积木区孩子们最喜欢玩雪花片了。因为雪花片颜色多彩, 容易造型。今天孩子们又选择了雪花片。我请他们搭建公园里美丽的花, 还要求他们将完成的作品陈列在柜子上。但是过了一会我发现:柜子上什么也没有, 调皮的乐乐和凯凯各自搭建了一架飞机, 不时飞到东, 飞到西。小宝被凯凯不小心踩坏撞了一下, 就哭了起来。听见小宝的哭声, 我走上前, 问凯凯和乐乐:“你们在干什么?”乐乐马上对我说:“老师, 我们是奥特曼, 开着飞机打怪兽。”我皱着眉头说:“一天到晚奥特曼, 我不是说了要搭花的吗?你们今天不许搭飞机!”乐乐和凯凯不说话了, 低着头不乐意地把飞机拆掉, 搭起了花朵。

看着他们安静下来, 我就到别的区域去巡视。当我再次来到积木区的时候, 我发现他们又在搭着飞机, 继续进行着“战争”, 看来, 他们的兴趣始终在飞机和战争上。于是, 我就顺应他们的兴趣:“你们既然喜欢搭飞机, 那我们今天就来做飞机场好不好?”小朋友们一听, 都来劲了。“不过, 我们今天要来个比赛, 大家来比比, 看谁设计的飞机场与别人不一样?”我指着长长的玩具柜, “这就是飞机场。”在我的建议下, 乐乐连续做了三架不同的飞机, 凯凯也做了两架。他们开始认真地做起了飞机, 乐乐被我表扬后, 更开心了。不一会, 我发现乐乐搭起一个高高的架子, 不像飞机场呀!“乐乐, 你搭的什么啊?”乐乐说:“我搭的花房子, 飞机场上班的人住的。”

分析:小班幼儿在游戏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 当我们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要求后, 他们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表现得比较有耐心, 对一些空洞的指令毫无兴趣。因此, 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是情景化创设的来源。当我们发现幼儿喜欢飞机的时候, 引导他们做各种各样的飞机, 孩子们的创造力有了动力, 因此, 乐意认真去创造。同样, 当他们有开车的愿望时, 可依据幼儿的需求做汽车。观察娃娃家的孩子, 当发现幼儿有外出买东西的愿望时, 我们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开设超市、菜市等活动区。曾经去过医院看病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 我们又可以开设一个“小医院”等等, 当幼儿的愿望得以满足后, 他们在游戏的时候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区域情景化创设来源于孩子的兴趣, 关注孩子的兴趣点, 有针对性地展开情景化引导, 能使孩子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情景化创设因为合理的引导而有序

张瀚文在教室里表现得并不是很活跃, 平常也只喜欢和身边几个比较熟悉的小朋友交往。上个星期五, 我发现他在玩娃娃家的时候特别有耐心, 把宝宝放在小床上轻轻地摇着。于是, 我就走上前表扬了他, 说:“这真是好爸爸!”我还把他当时认真、专注的样子拍了下来, 传到了博客上。下午游戏的时候, 和小朋友们一起看了博客里的照片, 孩子们看到张瀚文的照片时, 都说:“他是爸爸, 在哄宝宝睡觉。”第二天, 区域游戏时间到了, 我发现张瀚文又选择了娃娃家, 而且, 又在耐心地哄娃娃睡觉, 还在快乐地和同伴交流:“我是好爸爸!”想起平时因为争夺玩具而不时出现的小纠纷, 我就对孩子们说:“在我们家里, 除了爸爸, 还有谁呢?”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纷纷说:“还有妈妈, 阿姨……”“那我们娃娃家谁是妈妈呢?”在我的引导下, 孩子们很快分配了角色。接着我请他们回忆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干些什么事情?孩子们抢着说:“妈妈会做饭。”“爸爸去买菜。”“阿姨会喂宝宝吃饭……”接下来玩游戏的时候, 我发现各种玩具都因为角色的不同而有了明确的分工。乐乐本来最喜欢和同伴抢玩具, 做了“哥哥”以后, 他想起哥哥喜欢玩电脑, 就拿出我为孩子们准备的长方形化妆盒, 打开以后又找了一个小杯子, 在盒子里反复移动, 还大声喊边上的小朋友:“快来看我的电脑里, 有动画片。”原来化妆盒打开以后很像笔记本电脑, 杯子俨然是一个小鼠标。

开学初, 我就把我们的重点区域定为娃娃家, 观察到喜欢玩娃娃家的幼儿比较多, 在设置娃娃家的时候我就特意分成两个区:小厨房和小超市。小厨房里投入了大量的玩具:煤气灶、锅子、碗、茶杯、冰箱、榨汁器、电饭锅等。小超市也投放了很多水果和蔬菜, 供幼儿自选。幼儿开心地进入区域游戏, 然而, 我发现孩子们的游戏并没有我预料中那样顺利和有效。张瀚文一句“我是好爸爸”提醒了我:角色分配不明确, 导致幼儿游戏的时候分工混乱。年龄偏小的幼儿往往不会分配角色, 常会出现一个“娃娃家”里有很多个妈妈或很多个爸爸。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 才会逐渐地学会区分角色和自由分配角色。要适时、适当地给予孩子们帮助, 引导幼儿回忆和想象, 从而更好地促进游戏开展下去。

三、情景化创设因为材料的设置而精彩

美工区, 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花纸。我跟孩子们说:“春天来了, 草地上开了很多花, 小朋友们一起来做花吧。”开始的时候, 小朋友们兴趣浓厚, 但是, 十分钟后, 我发现开始有小朋友开始溜达, 留下来的孩子也是心不在焉, 眼看着游戏即将中断。忽然看见上课时用的动物头饰, 我灵机一动, 拿过头饰, 对小朋友们说:“小动物们要到树林里去玩, 我们来做小动物, 好吗?”接着, 我指着原先为他们提供的KT板说:“这就是小树林, 不过花还没有开, 我们一起来打扮自己的小树林, 好吗?”示意孩子们将做好的花贴上去, 头饰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 他们马上戴上头饰, 安静地坐了下来。当他们一一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在KT板上后, 都惊叹起来:“哇, 树林里好美啊!”是什么吸引了孩子?是他们喜欢的头饰将他们导入角色, KT板不仅仅是他们展示作品的平台, 更是小动物们即将游戏的场景。一个小小的头饰, 提醒着他们面临的情景, 游戏的效果截然不同。

阅读区, 为了激发孩子们讲述的兴趣, 我们投放了各种指偶。孩子们边看书边表演, 演绎童话的过程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了讲述的主角, 孩子们讲述的积极性提高了, 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很多时候, 我们都为区域材料的更换而大张旗鼓, 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材料。其实, 一个小小的变动, 就可能带来大大的变化。区域情景化的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 它的实施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反思。当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思维对幼儿活动进行研究的时候, 不妨将思维换个方向, 取消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 实践将更有意义。

摘要:区域游戏是深受孩子喜爱的游戏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游戏教育性的作用, 我们尝试在区域中进行情景化创设, 以提高幼儿参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实践中, 我们从孩子一个个游戏的细节中发现了很多, 进行思考后, 我们进行了提炼:一是游戏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 情景化创设因为兴趣而有生命力, 二是老师在情景化创设过程中起着引导者的地位, 游戏因为合理的引导而有序, 三是情景化创设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语言提示, 材料的设置往往会使情境化创设更精彩。

篇12: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玩“娃娃家” 的五位幼儿,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观察时间:2014年12月10:50一11:20 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动区 观察实录:

今天是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来是尹可欣和王若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角色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马上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 “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角色的小朋友说:“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分析:

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 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13:小班区域游戏记录

材料投放:各种盒子制成的各种小动物

观察记录:

为了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我悄悄将材料放入了活动区。来园劳动后,幼儿在音乐伴随下进入了活动区。琴琴和阳阳一同来到小猫、小狗、小兔、小猴前,拿起来看了看,琴琴把小猫、小狗、小兔、小猴看了一遍就又到其他材料篮里东翻翻西瞧瞧去了。阳阳拿起小狗后,将小狗转了一圈,突然发现旁边有食物,他拿起一个萝卜就往小狗嘴里放,嘴里自言自语的说:“我给你吃东西。”接着又从篮里顺手拿起一块骨头,放入小狗嘴里。当他拿起第三个食物萝卜时,他停下了手看了看,开始翻食物的篮子一边翻一边说:“萝卜、骨头、小鱼、桃子。”于是他换了一块骨头放入小狗的嘴里。玩了一会,他又拿起小猫来喂,这时他发现了勺子,他试着拿勺子喂小鱼。琴琴在活动区里转了一圈后,见阳阳在喂小猫,就走到阳阳旁看阳阳喂食,觉得挺好玩也抱起一只小猫来喂。他找了找没见有勺子,就一把抢过阳阳的勺,阳阳大叫:“老师,他抢我的勺子。”我马上走过去,只听琴琴嘟喃着“我没有勺子喂小猫了。”我忙对他说:“那我们来找找还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喂小猫?”琴琴看了看篮子,摇了摇头“没有了”,我拿起一个镊子说:“试试看,镊子行不行?”琴琴拿着镊子慢慢地夹起了一条鱼,放入了小猫的嘴里。“老师,我喂小猫吃鱼了。”琴琴高兴的叫了起来。阳阳看到后,也跟着换了镊子夹鱼。

观察分析:

内容、材料丰富,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并适于幼儿个别沟通的优势,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使教师能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观察幼儿,及时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

琴琴对游戏材料进行无意识地罢弄,较长时间东看看,西瞧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不急于引导,而给予他们充分探索的时间,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材料,以培养幼儿的自主选择能力。

篇14: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实地记录:

冯嘉灏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不愿意和同伴交流。今日,又到小朋友进区域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小朋友们都选择了自我喜欢的区域。冯嘉灏就自我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我问他:“冯嘉灏:你怎样不进区域玩啊?”他摇摇头,并不说话。我明白他是不懂得怎样样与小朋友一齐玩。我说:“区域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一齐进区域玩,好不好?”他点点头。

评析:

篇15:小班生活区域的设置与实施

1. 制定生活区的指导目标

(1)学会自己穿衣服,并帮助娃娃穿衣服、叠衣服、将衣服整齐地放在衣架上。

(2)学会扣纽扣,并愿意自己扣纽扣。

(3)会自己熟练地用小勺吃东西,知道吃的时候不能掉,注意卫生。

(4)幼儿能手眼协调地做一些精细活动,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5)在游戏中想出多种方法玩自己喜爱的物品。

2. 根据目标制订出生活区的活动计划及提供活动材料

《我来帮你穿衣服》通过给小动物穿脱衣服、绕毛线(给小猫、小鱼穿衣服)学习穿脱衣服的能力,动作协调。材料:布娃娃、小衣服、小鱼、小猫图片及毛线若干。

《扣纽扣》学习扣纽扣的技能,练习手的灵活性。材料:扣钮扣的旧衣服、蒙氏纽扣操作板。

《小娃娃喂食》图形配对。材料:娃娃的样子,嘴巴挖上洞、各种形状泡沫饼干若干。

《动物穿板》练习穿洞和打简单的结。材料:线、动物板若干。

《晒晒小袜子》练习夹夹子。材料:袜子夹子若干。

3. 根据计划开始一步步实现目标,并运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1)采用游戏形式,在生活区激发幼儿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兴趣。

在活动《布娃娃穿衣服》中,用儿歌学习穿衣服。我在生活区中给幼儿准备的材料是几个布娃娃和几件小衣服,我说:“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谁是娃娃的好‘爸爸’、好‘妈妈’,看哪个‘妈妈’或‘爸爸’会给娃娃穿衣服,而且要穿得又快又整齐。”以前小朋友穿衣服时,我教过他们一首穿衣服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左钻钻,右钻钻,吱哟吱哟上房子。”小朋友一边念儿歌,一边给娃娃穿衣服,几个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穿好了,而能力弱的幼儿虽然速度慢,但也完成了。小班幼儿年龄小,而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都是由成人包办的,到了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很多自理能力方面的事情都不会做,如穿衣服,每天午睡前总会有许多小朋友说:“老师,我不会脱。”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枯燥的穿衣服编成一首顺口易懂的儿歌,让幼儿学穿衣服,不仅让孩子学会了这方面的技能,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生活区中给《布娃娃穿衣服》,教师让幼儿利用喜欢的角色妈妈、爸爸进行穿衣服比赛,幼儿就运用儿歌内容帮娃娃穿衣服。老师把较枯燥的生活自理技能变成一首首生动有趣的儿歌,幼儿乐意学,掌握得好,自我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喂小动物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不注意掉了食物,其他看见的幼儿就会提醒他,吃东西的时候不能掉,不能浪费粮食。在吃加点、吃饭的时候都很注意,接着盘子,不让饭掉了。

(2)利用多种活动和教育手段,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仅仅依靠区角活动是不够的,我还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季节变换等。例如:幼儿园中餐吃虾,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虾壳剥去后给幼儿吃,既省心又省事,但这样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的做法,让幼儿自己剥,在生活区他们既学到了本领,又有了食欲,可谓一举两得。以前我们下午加餐吃饼干的时候,怕幼儿不会将饼干包装袋打开,都是将每包饼干都打开放在盘子里,幼儿只需直接吃就可以了,后来我发现每包小饼干的袋子上都是锯齿形的小道道,这不正是锻炼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吗?从那以后,我们都鼓励幼儿打开饼干包装袋,有一小部分幼儿能将包装袋打开,大部分幼儿不会自己打,通过教师指导有一小部分幼儿学会自己打开,有一些幼儿已经习惯了不愿意尝试,每次都是试一、两次打不开就会找老师,这时我们都会鼓励幼儿再试一试,成功一次我们都为他鼓掌;实在打不开的,我每次都注意引导到生活区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班幼儿基本都能自己打开各种食品的包装。小肌肉的灵活性明显得到了提高。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幼儿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没有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分宠爱,自我服务能力较差,意识不强,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分析“对症下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

我们善于利用分组活动,进行个别指导,并注意投放适当的材料,引导幼儿参加活动。如请小手机能发育不太好的幼儿帮助小娃娃穿衣服,请大肌肉发育不理想的幼儿整理玩具,摆放娃娃。特别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我们经常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别人或请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如请他们当小老师教给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穿衣服、扣扣子;给小猫、小鱼穿衣服的时候可以绕出花样来,等等。使幼儿知道自己努力会做得更好,避免骄傲情绪出现。教师只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4. 尝试新的做法,转变教育观念

(1)活动内容由老师喜欢变为幼儿喜欢。

以往游戏内容总是由老师定,例如:提供鞋垫、鞋带练习系鞋带的技能;提供纽扣练习扣纽扣;提供串珠子、线练习穿洞的能力……孩子们只是在老师安排下操作,麻木地一遍一遍练习。对于幼儿是否真正喜欢这个活动,老师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一次无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玩娃娃非常感兴趣,何不以此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呢?开设了“给娃娃喂食”、“给娃娃穿衣”、“给娃娃做项链”、“给娃娃擦嘴”等一系列的生活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吃饭、穿衣、擦嘴、洗脸等生活技能。大胆地尝试和创新使师生都受益匪浅,孩子高兴了,教师轻松了,本领学会了,何乐而不为呢?

(2)活动的材料由教师准备变为师生共同收集。

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呢?通过观察我发现越是老师准备的精心、漂亮的材料,幼儿越是不感兴趣,让幼儿感兴趣的不是材料的外观,而是一些与他们生活离得较近的、适合幼儿玩的游戏材料。于是,我与幼儿一起收集了雪碧瓶,进行制作,变成一个个娃娃,在瓶面上开了个口,当成是娃娃的嘴,用于“给娃娃喂食”的游戏。我还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幼儿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旧袜子、旧鞋子、小毛巾、小杯子等许多幼儿自己的物品。幼儿对这些物品非常喜欢,在游戏时,把娃娃当成自己,玩起来很投入和逼真。另外,我们还结合季节,开展“为娃娃做菜”这一活动,让幼儿自带一些豆荚、花生等锻炼幼儿的小肌肉,这一系列的材料的准备与投放,减少了教师许多的麻烦,抽出许多时间引导幼儿游戏。

(3)游戏的时间以不变为变。

在组织幼儿游戏时,一般都有一个较固定的时间段,但光靠游戏的时间幼儿能提高多少呢?在游戏中时间少,教师指导的面太小,一次活动下来,老师只能顾及少数孩子的指导,大多数孩子都是自由玩。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幼儿生活区的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这样锻炼的机会多了,老师指导起来也能做到全面有序。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尝试,幼儿对生活区游戏越来越喜欢,自理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许多,综合游戏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摘要:生活区域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怎样设置和实施幼儿园小班生活区域活动,对孩子发展,尤其自理能力提高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以往实践和体会,作者通过制定小班生活区的目标、计划、提供活动材料、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参与兴趣,提高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尝试新的做法,转变教育观念等方面阐述小班生活区的设置与实施。

上一篇:赴青岛教育考察报告下一篇:混煤的特性及对燃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