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环节安排

2024-04-25

教学流程环节安排(精选6篇)

篇1:教学流程环节安排

教学流程环节安排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多维互动,探求新知 体验生活,珍爱生命 主动参与,指导行为 遵守规则,发出倡议

1、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2、欣赏美景,向往春游

3、各抒己见,选择春游

4、集体交流,及时总结

5、制定计划,完善春游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二)自由探索 初步感知(三)模拟演练 生成经验(四)注重体验 升华主题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自主探究——循序渐进、激发情感 教学延伸——强化情感体验 激励践行——升华道德情感

一、贴近生活,谈话导入。

二、利用图片案例,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

三、利用统计数字再次震撼同学心灵,激发其探究事故原因的兴趣--探个究竟。

四、小组合作,学习防止交通容事故,注意交通平安的方法--交通平安我有高招。

五、激发同学宣传交通平安的神会责任感--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话题引入,感知规则的普遍性(二)寻找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性。三)交流学习体会,指导现实生活

1、案例再现,创设情境

2、故事导入,活动释疑

3、模拟演练 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篇2:教学流程环节安排

切实构建实效课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因此,切实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前几年,我们小学研训部推出了自主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模式虽然提示教学环节,但是没有划分课时内容,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发现,一部分教师不能恰当的安排每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这个教学环节的,是在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细化。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应该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组织教学,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阅读教学三层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以上述理念和要求为指导,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一般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些教学环节以读为基本方法和手段,按照学生身心安排起点和重点,每一课时有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常态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为第二课时内容。所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提前,应该同样得到重视。

一、第一课时教学的一般环节: 第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第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例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在游戏中读等。要切实做到每个学生对会认得字,会写字的全部认识。当然在进行识字学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复;对词语意思教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有所侧重:低年级段把握在“了解”层面,中年级段发展到“理解”程度,高年级段则要掌控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火候。

读课文,找生字,读准字音,检查字词读音。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等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低年级的识字学词,主要在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安排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环节,老师要设计出具体的要求,不能泛泛地说今天晚上回家预习哪篇课文,应该让学生写写预习笔记,内容可以是生字组词,可以是对不理解的词语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查找工具书,进行简单的理解。课堂上老师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现在很多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读通课文的训练,以致课文学完了仍有很多学生书读得结结巴巴,一点感情也没有。所以在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可以一段一段地“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又一个教学重点。这个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3)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发感受,形成整体印象。这个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中高年段,课文的篇幅较长,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不让学生给课文划分逻辑段,但也要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例如《火烧云》是按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学生理清文本思路,为进一步感悟文本,学习写作方法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交流收获。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因为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准词语、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大部分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的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交流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体会,同时也会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交流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分小组再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归纳出能覆盖课文语言文字的几个问题。在主要问题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几个辅助性问题为主要问题开拓思路,进行探究。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词句表达的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环节:切入重点,做好铺垫(中高年级)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并逐步逼近事物的本质。教师在引领学生理清脉络之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第四环节:指导书写(低年级)

这个环节是针对低年级来说的,在指导书写之前,可以带领学生给生字组词,扩词,因为这是低年级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好办法。扩词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扩词中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更正,免予对学生的误导。扩词后指导书写,一年级可带领学生书空,明确每个生字的笔画、笔顺,再强调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合体字要认识部首,生字较多的课文,可以把指导书写分散到两课时中进行。

成功的第一课时教学是什么样的?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识字,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的任务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因素,并进行更多训练;在达成教学目标基础上安排相关的拓展阅读、拓展练笔。第二课时教学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环节: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这是第二课时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提倡精讲多读。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词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词句段,揣摩表达方法。这个环节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1、品悟-欣赏-运用密切结合

品悟理解: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的核心,也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意义的过程。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特别是那些能突出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可适当地作些启发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意”的领会,这些都和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相关。对意义的把握是由浅入深的,要根据年级不同引导学生以“读”代“悟”,以“悟”代“解”,逐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切不可硬性分析,以“讲”代“悟”。

欣赏朗读: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朗读,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运用积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选材、结构、表达手法进行评价模仿。如果欣赏性阅读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的话,评价性阅读则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别及价值判断获得理性的认识。这是阅读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一定把品悟——欣赏——积累密切地结合,通俗地说,老师引领学生理解了一个句子,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对那些需要背诵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就能熟读成诵,不必再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来背诵。一个句子学生能声情并茂的读出来,你还能说他对这句话没理解吗?理解句子,再根据这个句子展开想象,举一反三,就为仿写拓展了思路,打好了基础。

2、抓住重点句段。什么是重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突出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段落;描写和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如《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内容。如《火烧云》描写颜色变化的段落;如《锡林郭勒大草原》写草原广阔美丽的部分。

3、重视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中的理解、感悟、思考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常常根据语文的特点,运用直觉、顿悟、感悟等来认知文本,使得培养语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因此,重视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这一环节的必要内容。

4、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风格的课文,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

对于情境的创设,三位执教老师都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电影片段的选择,还是火烧云的颜色,以及草原美景的图片,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再现了大自然神奇魅力。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不管是以自然段或者意义段为单位进行阅读反馈,还是以关键词或重点句贯穿阅读反馈全程,从读通阶段的“整体”过渡到读懂阶段的“部分”,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但还应回到整体,通过完整地诵读,将读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增强阅读效果。

第四环节:适当拓展,学用结合。

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⑴诵读——丰富记忆宝库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课文的文质兼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一遍遍诵读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二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可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境背等等。

另外,除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教师可酌情推荐,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可要求熟读成诵;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多背多记。

⑵摘抄——练就一双慧眼

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自己先要有一双慧眼,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来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基本方法。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圈点点,勾画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和段落,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简要的批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指导学生摘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沙里淘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低年级孩子书写技能差、速度慢,因此对摘抄的要求不能高,量也要尽力控制。

⑶讲、演——内化课文语言

低年级有很多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采用讲故事、演故事等方式积累语言。这些令学生兴趣盎然的复述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⑷迁移——运用书面语言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步实现内化,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如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仿写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仿写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段落、为情节跳跃处补白等。实践证明,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点仿和面仿。

点仿是局部模仿课文表达方式的训练。局部模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仿写、段落仿写。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课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课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

教材中常作为仿写的句式有:排比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设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如《锡林郭勒大草原》描写野花的排比句。

段落仿写主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结构段的写法,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都是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比较适合段落的仿写。还有些课文的段落结构很特别,值得模仿。如《倔强的小红军》倒叙的写法。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面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篇章结构的训练方式。教材中的课文在篇章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桂林山水》。第二类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如《观潮》。第三类是按地点或空间转换顺序的课文,如《故宫》。第四类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写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鲸》等。还有一类是比较常见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开国大典》等。学习这些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悟出写作方法,进而安排学生进行迁移性的仿写训练。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必定能得到提高。

篇3:教学流程环节安排

所以,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书中, 既有《赤壁》《秋词》这样易懂的绝句, 也有《行路难》《白雪歌》这样费脑筋的歌行;既有《天净沙秋思》这样催人断肠的小令, 也有《水调歌头》这样豁达乐观的长调;既有《冰心诗四首》这种温暖浅显的小章, 也有《再别康桥》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新格律诗。可以说, 这些内容从理解的层面上, 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初中的学生, 但是, 从美学的层面上来说, 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诗歌。因此, 一首诗要学生学什么, 通过什么方式学习, 就成为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要考虑的内容。

诗歌教学有一些基本环节, 是无法回避并必须清晰的。比如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典故介绍, 朗读示范等, 似乎这些内容都有其固定的程式, 我们在所有诗歌示范课的课堂上都能看到, 但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些环节的最佳位置。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然而我们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地告诉了孩子们, 而不是在学生想知道这些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诗歌, 在教学环节上是不是应该考虑用不同的顺序呈现这些基本信息, 也许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最近上了两堂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这两首诗挺有代表性, 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歌行体古风;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在教学设计中, 我重点考虑了基本环节的适时安排, 特别是最基本的“作者简介”和朗读示范, 产生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效果。

首先, 我要谈的是“作者简介”这个环节。在读诗品文活动中, 我们一定会“知人论世”, 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其作品的鉴赏角度。因此, 作者简介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隆重出现, 而不是一笔带过。关键是, 这个环节何时出现, 以何种方式出现, 似乎很少被严肃考虑。大部分的出现形式是:介绍完课题后, 直接介绍作者, 并用PPT形式出现, 教师读, 或者学生读。总之, 面目严肃, 位置靠前, 形式单一。然而我认为, 作者简介作为学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 绝不是固定化、模式化的, 它应该适时出现, 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或牵引理解, 或起承转合, 或总结感悟, 根据不同的作品和教学目标, 它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我在执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 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了解诗歌内容, 感受李白诗歌飘逸自由的风格。2.引导学生深读课文, 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苦闷矛盾的感情。3.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作者的创作思想。

这三点目标, 都建立在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在布置学生预习后, 我决定把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放在课堂的前段。这样, 一方面是想尽快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语境, 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预习可能面铺得比较广, 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具体要求, 所以, 将作者简介提前介入, 有助于学生在这堂课建立正确的方向感。而且李白的生平确实比较坎坷, 要讲的很多, 所以, 基于这是诗歌教学, 我将他生平中与本诗关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个集中, 用以下这段话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二十岁走出四川, 十年仗剑游历, 诗名满天下;

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蒙皇帝亲自召见, 三年伴君生涯, 终因一身傲骨, 离开宫廷;

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胸怀报国大志, 一生落寞, 却以布衣之身留下“诗仙”美名。”

这段话加上我特别注意的富有激情的语调, 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学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和这段话勾连, 在叹息唏嘘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相反, 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 我却把作者简介几乎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由于这首诗是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学这首诗主要是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学追求, 培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信息过量的话反而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且, 徐志摩的这首诗感情复杂深沉, 绝不是初一的孩子能短时间内充分理解的, 所以,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懂得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并初步学会创造诗歌。审美目标:培养积极的的诗歌审美情趣, 提高诗歌审美修养。

这三个目标, 主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和揣摩去实现。我认为, 《再别康桥》的文本本身就非常完美, 音韵和意象、用词都堪称典范,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基本的理解和欣赏;至于其中蕴含的感情, 除了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剩下的就只有无比的眷恋和惆怅, 这一点, 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读———事实上, 在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因此, 过早过细地介绍徐志摩, 也许反而会令学生产生误读, 反而分散了他们欣赏文本的注意力, 所以, 我把作者简介放到了后面, 而且介绍的内容很简单, 主要说了徐志摩对现代诗在格律上的追求, 以及他诗歌的特点, 重点在于强调这首诗在节律上的典范性, 以对应前面对这首诗的鉴赏, 形成呼应验证的关系。

还有就是朗读教学的环节。为了让朗读既得到充分实施, 又不显得单调枯燥, 通常我们会采取各种形式来读, 如全班齐读, 小组读, 男女生分别读, 老师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等。有朗读就有指导, 老师范读就是对学生最直观最有效地指导。然而范读这个环节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 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可以先入为主奠定基调, 老师不一定要读得最好, 但是轻重缓急、节奏把握、情感跌宕必须正确, 接下来就是对学生具体的指导, 向范读规定的方向进步;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发现问题, 然后适时地切入指导, 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先局部范读, 铺垫做足后, 也就是学生积累渐渐到达一定程度后, 再由老师进行全诗范读, 这时的范读就会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种模式, 而是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确认;还可以仅仅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细化的指导, 但是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表现, 教师的范读可供参考, 或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无论是哪一种, 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 那就是这个环节必须是必要的, 不可或缺的, 一切可有可无的环节都有可能分散学生本课的注意力, 使教学目标不是那么集中。所以, 我认为, 朗读环节不能泛滥, 不能花哨, 甚至用不用配乐都是要慎重考虑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朗读有好几个层次, 既有难以排遣的郁闷, 又有对李云的赞美, 还有自己的豪情, 最后还是以豁达潇洒为结束, 在朗读上要求很高。再加上古诗学习中学生还需扫除一定的知识障碍, 所以, 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读出这首长诗的韵味, 是不现实的, 再加上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仅仅通过朗读来实现, 于是在朗读上我就采取了先行指导的方法, 在纠正基本的字词、句读之后, 配上古典音乐, 情绪饱满地朗读了全诗。这样做, 力求给学生创设情感的氛围, 使学生尽快丢掉拘谨, 迅速投入到诗歌的情感中来。结合这个范读, 接下来我还设计了学生的六读:一读读出流畅感, 二读读出忧愁心, 三读读出送别情, 四读读出烦恼思, 五读读出大落差, 六读完整大演绎。学生的朗读步步深入, 起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再别康桥》的情绪很容易确定, 学生的朗读虽然不容易到位, 但基调都不会错, 尤其是开头的“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这样的句子一出现, 学生想不惆怅都难。因此, 这堂课重点在于以这首完美的现代诗为例, 切实地教会学生一些朗读的知识和技巧, 并通过这些知识技巧, 使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所了解和确定——通过这一点, 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在诗歌学习中, 朗读的确是一件法宝,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歌。

所以, 我以诗歌的节律为切入点, 让学生寻找诗歌中讲究节律的地方, 并在他们的发现中不断渗透各种朗读方法, 如怎样处理韵脚, 重音应如何处理, 如何表示强调, 整齐的句式该怎么读, 细化到句子和词语, 学生的积累越来越多, 读起来也越来越有自信。接着, 我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范读, 无形中起到纠正、示范的作用, 然而我提的问题却是:“我的朗读和你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 旨在引导学生由知识技巧的学习过渡到对情感的把握, 用范读现身说法, 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情感的明确也使他们更进一步提高了对诗歌的领悟, 这种方法和情感的相互验证, 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诗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篇4:教学流程环节安排

所以,苏教版的初中语文书中,既有《赤壁》《秋词》这样易懂的绝句,也有《行路难》《白雪歌》这样费脑筋的歌行;既有《天净沙 秋思》这样催人断肠的小令,也有《水调歌头》这样豁达乐观的长调;既有《冰心诗四首》这种温暖浅显的小章,也有《再别康桥》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新格律诗。可以说,这些内容从理解的层面上,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初中的学生,但是,从美学的层面上来说,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诗歌。因此,一首诗要学生学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就成为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要考虑的内容。

诗歌教学有一些基本环节,是无法回避并必须清晰的。比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典故介绍,朗读示范等,似乎这些内容都有其固定的程式,我们在所有诗歌示范课的课堂上都能看到,但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些环节的最佳位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然而我们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地告诉了孩子们,而不是在学生想知道这些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诗歌,在教学环节上是不是应该考虑用不同的顺序呈现这些基本信息,也许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最近上了两堂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这两首诗挺有代表性,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歌行体古风;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考虑了基本环节的适时安排,特别是最基本的“作者简介”和朗读示范,产生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效果。

首先,我要谈的是“作者简介”这个环节。在读诗品文活动中,我们一定会“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其作品的鉴赏角度。因此,作者简介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隆重出现,而不是一笔带过。关键是,这个环节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似乎很少被严肃考虑。大部分的出现形式是:介绍完课题后,直接介绍作者,并用PPT形式出现,教师读,或者学生读。总之,面目严肃,位置靠前,形式单一。然而我认为,作者简介作为学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绝不是固定化、模式化的,它应该适时出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或牵引理解,或起承转合,或总结感悟,根据不同的作品和教学目标,它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我在执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李白诗歌飘逸自由的风格。2.引导学生深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苦闷矛盾的感情。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作者的创作思想。

这三点目标,都建立在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布置学生预习后,我决定把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放在课堂的前段。这样,一方面是想尽快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语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预习可能面铺得比较广,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具体要求,所以,将作者简介提前介入,有助于学生在这堂课建立正确的方向感。而且李白的生平确实比较坎坷,要讲的很多,所以,基于这是诗歌教学,我将他生平中与本诗关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个集中,用以下这段话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二十岁走出四川,十年仗剑游历,诗名满天下;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蒙皇帝亲自召见,三年伴君生涯,终因一身傲骨,离开宫廷;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报国大志,一生落寞,却以布衣之身留下“诗仙”美名。”

这段话加上我特别注意的富有激情的语调,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和这段话勾连,在叹息唏嘘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相反,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却把作者简介几乎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由于这首诗是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这首诗主要是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培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信息过量的话反而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且,徐志摩的这首诗感情复杂深沉,绝不是初一的孩子能短时间内充分理解的,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懂得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初步学会创造诗歌。审美目标: 培养积极的的诗歌审美情趣,提高诗歌审美修养。

这三个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和揣摩去实现。我认为,《再别康桥》的文本本身就非常完美,音韵和意象、用词都堪称典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基本的理解和欣赏;至于其中蕴含的感情,除了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剩下的就只有无比的眷恋和惆怅,这一点,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读——事实上,在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因此,过早过细地介绍徐志摩,也许反而会令学生产生误读,反而分散了他们欣赏文本的注意力,所以,我把作者简介放到了后面,而且介绍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说了徐志摩对现代诗在格律上的追求,以及他诗歌的特点,重点在于强调这首诗在节律上的典范性,以对应前面对这首诗的鉴赏,形成呼应验证的关系。

还有就是朗读教学的环节。为了让朗读既得到充分实施,又不显得单调枯燥,通常我们会采取各种形式来读,如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老师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等。有朗读就有指导,老师范读就是对学生最直观最有效地指导。然而范读这个环节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可以先入为主奠定基调,老师不一定要读得最好,但是轻重缓急、节奏把握、情感跌宕必须正确,接下来就是对学生具体的指导,向范读规定的方向进步;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发现问题,然后适时地切入指导,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先局部范读,铺垫做足后,也就是学生积累渐渐到达一定程度后,再由老师进行全诗范读,这时的范读就会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种模式,而是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确认;还可以仅仅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细化的指导,但是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表现,教师的范读可供参考,或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个环节必须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切可有可无的环节都有可能分散学生本课的注意力,使教学目标不是那么集中。所以,我认为,朗读环节不能泛滥,不能花哨,甚至用不用配乐都是要慎重考虑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朗读有好几个层次,既有难以排遣的郁闷,又有对李云的赞美,还有自己的豪情,最后还是以豁达潇洒为结束,在朗读上要求很高。再加上古诗学习中学生还需扫除一定的知识障碍,所以,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读出这首长诗的韵味,是不现实的,再加上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能仅仅通过朗读来实现,于是在朗读上我就采取了先行指导的方法,在纠正基本的字词、句读之后,配上古典音乐,情绪饱满地朗读了全诗。这样做,力求给学生创设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尽快丢掉拘谨,迅速投入到诗歌的情感中来。结合这个范读,接下来我还设计了学生的六读:一读读出流畅感,二读读出忧愁心,三读读出送别情,四读读出烦恼思,五读读出大落差,六读完整大演绎。学生的朗读步步深入,起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再别康桥》的情绪很容易确定,学生的朗读虽然不容易到位,但基调都不会错,尤其是开头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样的句子一出现,学生想不惆怅都难。因此,这堂课重点在于以这首完美的现代诗为例,切实地教会学生一些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并通过这些知识技巧,使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所了解和确定——通过这一点,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在诗歌学习中,朗读的确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歌。

所以,我以诗歌的节律为切入点,让学生寻找诗歌中讲究节律的地方,并在他们的发现中不断渗透各种朗读方法,如怎样处理韵脚,重音应如何处理,如何表示强调,整齐的句式该怎么读,细化到句子和词语,学生的积累越来越多,读起来也越来越有自信。接着,我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范读,无形中起到纠正、示范的作用,然而我提的问题却是:“我的朗读和你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由知识技巧的学习过渡到对情感的把握,用范读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情感的明确也使他们更进一步提高了对诗歌的领悟,这种方法和情感的相互验证,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诗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当然,诗歌的种类实在太丰富,绝对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设计,这既需要教者努力地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需要教者自身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文学修养,厚积薄发,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有质感的、厚实的。但是有一点我相信,只要对每一个环节、细节都进行细致的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后不断试验、改进,就一定会使学生有切实的收益。

篇5:课程教学流程安排

课前:教师上传词汇资料,教学内容框架,下周教学安排,以便学生有效预习。

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Chapter 2 Section 3,,4和本章所余的所有作业(这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回答作业问题部分内容,理解因果逻辑为主,记忆为辅)座位:课前按小组就坐

课1:20分钟微课(这部分以教师讲课为主,将主要知识点和框架进行扼要的梳理)

10分钟校对章节后的作业

10分钟准备相关话题的口头陈述 休息1:10分钟

课2:10分钟现场一分钟陈述(教师+2名学生)

5分钟:一分钟音频主题陈述 测试环节:

10分钟复习时间 10分钟闭卷答题时间 5分钟开卷时间 铃声响起交卷 休息 2:10分钟

课3:15分钟校对批改试卷

收齐试卷,统计成绩。

课程结束,学生自行确定视频主题。课后:完成视频作业和电子稿作业

答疑与扩展性阅读:学生若有疑问可在qq或微信留言。教师同样会留一些扩展性的话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

PS:

1.分数计算方法:

测试成绩(60)+音频成绩(20)+电子稿成绩(20)+视频成绩(20),其中视频每小组指定1-2位组员上交,其他组员自愿上交,视频成绩计入总分。2.课后作业上交时间:

视频:自上课当天起三日内上交。

电子稿:下周教学日汇总至学习委员,统一上交。3.分组方法:小组将连续共同活动6周,之后再重组。

121:g1: 1-6号+毛乾昕 g2:7-12号 g3:13-18号 g4:19-24+张琦 g5:25-30号 g6: 31-36号 122:g1: 1-6号+林勤勤 g2:7-12号 g3:13-18号+楼红秀 g4:19-24号 g5:25-30号 g6: 31-36+杜川

篇6:善用教学曲线安排教学流程

设计一堂精采的课程: 善用教学曲线安排教学流程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界有一幅颇为经典的漫画,描述「教」与「学」关系:明华对志明说「我教小狗吹口哨」,志明凑近小狗身旁,但没听到小狗吹口哨,明华说「我说我教小狗吹口哨,并没有说小狗学会了」。从学习成果来看,虽然老师费尽心力教学,如果学生最后没有学会,这样的教学不能称为「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曲线

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因素很多,但教师如果能够善用教学曲线,或许可以事半功倍。本校曾调查 1094 位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变化情形,横轴代表 50 分钟的上课时间,纵轴代表注意力。甲图是学生一开始精神很集中,到快下课时精神渐渐涣散;乙图是一开始没有精神,愈到下课精神愈好;丙图是一开始精神集中,中间渐渐注意力涣散,到下课前精神又回来了;丁图是注意力没有变动,可能是注意力一直都很高,也可能是一直都没有精神。学生注意力曲线固然可能随上课时间、教学方式而有所不同,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丙图的比例最高,即学生一开始精神集中,中间渐渐注意力分散,到快下课时精神又回来了。

另外经调查 125 位大学教师自己教学专注力的变化,甲图是教师一开始上课专注力很低,但愈讲愈 high;乙图是一开始上课专注力很高,但快下课时体力渐渐用尽,专注力渐低;丙图是一开始专注力欠佳,后来愈讲愈 high,快下课时体力渐渐用尽,专注力渐低;丁图是教学专注力没有变化,可能是专注力一直都很集中,也可能是一直都没有精神。调查结果发现:教师选择丙图的人数最多,亦即一开始专注力欠佳,后来愈讲愈 high,快下课时体力渐渐用尽。

将「学习曲线」与「教学曲线」人数最多者并在一起看,形成图 3 教学效果曲线。该图突显出两项重要意义。首先,开始上课及快下课时是学生注意力的两个高峰期,但却是老师专注力较低的时候。老师如果没有善用学生注意力的高峰期,颇为可惜。其次,上课到一半时,是老师讲课最起劲、最精采的时候,但却是学生注意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可能导致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没听进去的无效教学。

由此可能衍生两个问题。第一,当学生注意力的高峰期,教师该如何善用这两段黄金时间,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精华与要旨?又,当学生注意力下滑,教师该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继续投入该课程?

三、学习金字塔

图 4「学习金字塔」是描述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后,学生下课后记得多少的记忆保留率(Percent of average retention rate):教师单向讲授(Lecture),学生只记得 5%;老师带着学生念重要的地方(Reading),只记得 10%;用视听媒体的(Audio-visual)有 20%;老师示范

(Demonstration)是 30%;小组讨论(Discussion)是 50%;学生自己亲自操作的(Learning by doing),记得 75%;假如是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Peer tutoring),可以记得 90%。从这个图可以看出,越上端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越下端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也有比较多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愈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学生记得的越少;而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反而会记得越多。注:最早源自于 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for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另 Edgar Dale(1954)在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一书中提及相似的观念。这样的结果,大体可用三句话表示:Tell me, I forget.Show me, I remember.Involve me, I understand.“Tell me” 象是讲述式教学法,通常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过就忘。“Show me” 类似用视听媒体或示范教学法,学生会记得老师教过的内容,但不一定了解。“Involve me” 好比是讨论、做中学及教别人的教学法,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后,才会真正理解教学内容。重点是:唯有学生全面思考、全面参与,才能真的学到东西。

四、安排教学流程:凤头、猪肚、豹尾

教师该如何善用教学曲线及学习金字塔安排教学流程呢?简言之,在刚开始上课学生注意力的第一个高峰期,采取「凤头」的策略;在中间学生精神不济的时候,采取「猪肚」的策略;在快要下课学生注意力的另一个高峰期,采取「豹尾」的策略。

(一)凤头:开头要像「凤凰」一样的吸引人。一开始上课,教师要善用宝贵的黄金时段,不要把时间花在与教学无关的琐事,可以采取讲述法,把焦点放在「承先」、「今日课程的主题」、「引起动机」等三件事。「承先」系指教师说明今日课程与上次单元之间的关系,而后带出今日单元的主题。接着将该节课的重点大纲列在黑板上,并说明各个重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俾便学生暸解整节课的大要与架构。学生如果听不到开头,将很难掌握整节课的脉络,听课会比较吃力。教师请学生思考如果迟到会有什么后果,学生考虑迟到可能付出的代价,可能可以减少上课迟到的情形。再来就是「引起动机」,可以连结相关的新闻时事、引用调查数据、做实验、提出问题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出今日主题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单元。(二)猪肚:中间时段要像「猪肚」一样的充实与饱满。在学生精神最不济的中间时段,有人说老师讲笑话可能可以提振学生的精神,但不可讳言,常见笑话讲完后,学生又回到先前精神不济的状态。这个时段,教师可以采取学习金字塔中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如讨论、操作等),让学生藉由讨论激发不同的看法而动脑,或藉由实际操作而动手。学生因动脑或动手的参与学习活动,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学习充实饱满。

(三)豹尾:结尾时要像「豹尾」一样短而有力。在快下课时,教师要善用学生注意力的另一个黄金时段。教师可以把焦点放在「收尾」及「启后」两件事。「收尾」可以有多种形式,如果课堂以老师讲课为主,快下课时做一个总结,使学生快速统整这节课的要旨。也可以采用一分钟报告(one minute report)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分钟的时间,写下今日学到重点或提出疑问,教师收回后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学会,以及学生的疑问,于下次上课时回应。如果课堂是学生口头报告,教师在最后可以归纳重点,补充不足之处或提出延伸问题让学生后续思考。「启后」教师可以安排回家作业,并说明该作业与今日教学重点的关系。另一方面说明今日单元与下次单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产生对下次上课的期待。

五、结语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需要经历政府部门审批要点下一篇:三评:上海外三电厂“节能减排技术”及“251工程”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