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描写秋天的作文

2024-05-19

高中描写秋天的作文(通用15篇)

篇1:高中描写秋天的作文

告别了姹紫嫣红的春,送走了激情澎湃的夏,凉爽的清风伴随着南飞的雁阵,拉开了秋的帷幕……

风猛了,却不乏清爽;日光淡了,却不乏温暖;百花都凋零了,可菊花却开得恣意风流、潇洒倜傥……

秋,买弄着自己别具一格的美。

没有高雅脱俗的牡丹,没有妖艳妩媚的芙蓉,没有激情豪放的玫瑰,也没有清秀的水仙、温馨的康乃馨,惟有那微微泛黄的菊花,加上那一阵阵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那一缕缕浓妆淡抹的黄色,也许并不令人赏心悦目,但那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芳香,却让无数人神魂颠倒。伴随着飒飒的秋风,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驻足深吸,神清气爽……

篇2:高中描写秋天的作文

秋天到了,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金色的稻田像金黄色的大海,被风一吹浪潮一个接一个,美丽极了。秋天的果园了在举行宴会,所有的水果都聚集在了一起,苹果害羞的脸都红了,梨子挺起了黄澄澄的大肚皮,石榴咧开嘴笑了,露出一颗颗晶莹的红宝石。柿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灯笼,他们在迎接秋的到来……

秋的到来使大地千姿百态。

秋的到来使农民伯伯获得了大丰收。

篇3:谈高中作文描写技巧的培养

一、个性刻画,避免脸谱化

对高中学生而言,描写景物和事件的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写作的能力和水平。而当前大部分高中学生在描写方面,明显地缺乏个性和深度。这也是学生作文平淡无奇和没有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它是高中作文最重要的一项写作技巧,也是一般记叙文和其他文体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的描写功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够很好地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能够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那么,如何让学生实现这一目的呢?笔者认为,借鉴最有效。因为,语文教材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如此。而在文学作品中,以描写取胜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说,在人物的肖像描写上:《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各有特色,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堪称登峰造极。刻画人物,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以生动的肖像描写,展示人物独具的性格特征,如第三回鲁达第一次出场时,通过史进的眼睛看见:他是个军官模样,“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只几笔就揭示出鲁达这个粗莽正直的英雄性格。对行者武松,写他“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下子就揭示出武松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征。

在这里,教师所要强调的是,在人物描写上,要拒绝脸谱化,不要一做好事就给人一个“红领巾”、“雷锋”的模样,只取其神,不取其形。这才是许多文学作品能够成功的关键,作品中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贼眉鼠眼。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

总的来说,高中学生在作文的描写上必须突出个性特征,必须要让肖像描写渲染人物的性格,并能够提升人物在文本中的清晰度。正如郑板桥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生只有保持自己的个性描写,才能描写出成功的人物,才能让文章熠熠生辉。

二、善于细节描写,以小见大

如果说,人物描写是从大局着手,让读者了解作者所创造的人物特点,那么细节描写,就是升华人物内心情感,突出人物精神层面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对人物,还是对事件的描写,细节都是绝对成败的关键。《红楼梦》中,作者花大量篇幅写药材清单,不是浪费笔墨,而是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来凸显荣国府的奢华生活。也就是说,局部的细节描写,对文章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细节描写,当做一个专项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学过的文章中,发现作家进行细节描写的奥秘,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如鲁迅就很善于“画眼睛”,他曾在《祝福》中十四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在《阿Q正传》中,着重描写阿Q头上的瘌疮疤;在《少年闰土》中,重点刻画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孔乙己》中重点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可见,细节描写在作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高中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描写技巧,就需要在写作中,寻找最有效的“细节”和“局部”,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课堂中,开展以“从一个细节认识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一个细节,描写自己的同学,用一个局部表现出同学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思想,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写作眼光和写作切入点,最终获得以小见大的效果。

三、眼光锐利,见解独到

一般来说,好的描写会抓住事物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事物情状和文本内涵无关的其他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为,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就很难发现事物的本质,就很难写出自己的观点,写出好的文章,而这也正是当前高中作文存在千篇一律现象的根源所在——没有个人想法和观点,按照大众思维行文描述。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想深度,以提高描写的深度和广度。

1.观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如某省高考命题作文《总有一种期待》,学生在审题时,必须要从整体上解读命题者的意图。首先“总有”说明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怀有期待,其次,“一种”是量词,强调的是“一种期待”而不是各种期待的集合体,再次,“期待”是叙事的重心,“期待”既不是理想,又不是梦想,而是要强调“等”。

又如江苏高考命题作文《拒绝平庸》,也是如此。学生首先必须要考虑“什么是平庸”,“什么是不平庸”,不能人云亦云。此外,要考虑“拒绝”怎么阐述,是抛开一切平庸,自命清高,与世隔绝,还是有选择地予以“拒绝”。这些思考是保证文章内容叙事广度的基础。

2.认识问题的深刻性

这部分是保证文章深度的关键。看学生的作文创作是否有可读性,就要看其认识问题的深刻程度。一样以《拒绝平庸》为例:学生要思考的不是其他人都一样,而是我与他人不一样,而是要思考“我的不平庸”能否反映出社会或者某一个群体的渴望或者期待,能否将个体体验上升到群体性的体验。

3.提出见解的独到性

这也就是要强调学生作文的个性,强调自身的独特视野和思想。这部分其实就是综合前面两个步骤,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升华。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描写技巧训练,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去分析探究问题,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去提炼要表达的思想,然后用完美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技巧,将所写的人物、景物、故事真实、完美地表达出来。当然,培养学生进行个性表达应该是教师时刻铭记的,毕竟只有在这样的目标下,才能进行更为真实独创的描写和叙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罗塘高级中学(225500)

篇4:高中描写秋天的作文

不同于春天,秋天多的是萧瑟与枯败。许多人因此不喜欢秋,可依我的看法,春的烂漫与娇情,着实令人眼花心烦,腻味之至。秋天的枯败中,我们可见它曾经的美丽;秋天的萧瑟中,包含着冷峻的真理。秋是春的悲剧,春是一出喜剧,秋则是把喜剧撕碎给人看。这更理智,更具有哲思。

相比于夏天,秋天好像她浩荡诗篇的余音。经历了春的播种,夏的酷热,秋终于是收获的季节。经历了希望与激情,秋天也终于静。秋月无怪乎为历代诗人词人吟咏的对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也不妨理解为对命运的思索。在经历了浮沉起落,风雨飘摇后,万物不也终归于静穆,归于

与冬天比较,秋的静穆中却尚有潜伏的活力。冬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乃是不免于死气沉沉的,然而秋天,枝丫上挂着几片枯叶,晴空中掠过几只飞鸟,瓦亮的湖面上云影漂浮,你能说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生机是死绝了么?夕阳西下的如血残阳,就是那正在修行的、受苦的生命力顽强生存的证明,也是这秋的诗篇里最明亮的一笔!所有的诗篇,不都是那最艰难的一部分最为壮丽么?要么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明知故败,要么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这股不熄灭的生命火焰,即便免不了必然的结局,也要用短暂的一生,像彗星划过天际,照亮一块黑暗的天空,像雷电劈开死一般的静,发出最后一声怒吼!这样的诗篇,都是秋天,也只有秋天……

篇5:高中作文描写秋天

明明已是深秋,甚至已临近冬天,虽调了花,校园里的树,校园里的草,还是自顾自地绿,自顾自地活泼。

在我的印象中,秋是金黄而深红,热烈而深沉,成熟而充实的。记得今年第一次在门前发现金黄却稀疏的落叶。我匆忙翻开日历,才发现秋天已经来临。

也就是在这个秋天,这阵飒爽的秋风吹过,我踏进了这个校门,怀着对这个秋天的向往。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花便战战巍巍地抖落了,草和树却只是微微抬了下头笑笑。

那日,我与母亲走在食堂通向宿舍的林荫小路上,草是深绿的,树也是深绿的,草像地毯一样厚,树叶像绵被一样重。走着走着,“啪”的一声,一种脆物破碎的声音打破了我与母亲之间的沉寂。

不及我开口,母亲便先一步了:“这种果子,我叫不上名儿,但踩起来很好玩,你不信试试”,我顺着母亲的手往地上看过去,捡起来,黄豆一般大小,黑黑的,有一些绿,并且很硬。接着,我就如母亲所说,对这地上随处可见的果子一阵狂踩、狠踩、疯踩。

可我并没有什么好玩的感受----声音,是脚跺地的声音;感觉,是脚跺地的疼痛。我明白母亲是想让我发泄情绪,这果子不过是发泄的对象。

又是一阵微凉的秋风吹过,我独自拖着箱子走在出校门的林荫路上。一路上的草,颜色都有浅有深好像很有规律:最外一层是黄绿由内向外渐变的草,它是最矮的,却自信地昴着头。中间的深绿,同样不高,军人一样挺拔。最后一层是最高的,也是最奇特的。它是那种整齐排列的方块形的“小树枝”,不仅毫无衰色,我竟看到了深绿之中的最显眼的一抹嫩绿,露在外面,好不神气!就像春天提前窜门来了一样,要不是距离太远,我都想上去触摸。

与草丛的生机勃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混杂在中间的枯叶,灰灰的,僵硬,只不过很少。我抬起头,树上依旧是绿,层层叠叠,厚,却不显得压抑。

突然,我想起了什么,猛地将头埋下。果然,地上已经没上次那种果子了。不知为何,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阵酸楚和懊悔。

也许这树是结果的,就是那果子,我为了泄气将树的孩子踩碎,树却一直包容着我们。

篇6:描写秋天作文:多彩的秋天

一片片的白桦树,枝条上都光秃秃的,浑身雪白,像穿着白裙子的小姑娘。在山上,在彩色的山林中,一片片的白桦树特别显眼,耀得你头晕目眩,这也许就是白桦林的魅力吧,给秋天景物添加了神圣。

杨树也是很有景色,那些大山杨,远远看去,在山坡上一片灰白,当你走到它的跟前,你就觉得虽然枝条落光了叶子,但是十分高大,十分挺拔。我们还特意去看那片小山杨林,远远地看,一片少有的翠绿,走到近前一看,果然树上飘动着绿色的叶子,给秋天一缕生命的色彩。

秋天的那么多红色叶子的树,红叶是秋天的象征,也是秋天的一大特色。秋风一吹,好多树的叶子都变红了,有金红、粉红、鲜红、深红等,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红色在大山上特别多,红遍了山峦。我们眼前的山像被神仙用红染料染了一样,美的出奇。

抬头看看天,秋天的白云像一条条大鲸鱼,在蓝天的大海中高兴地游啊游的。蓝天下,山野中,一个明亮的湖面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座很大的水库。阳光照在水库上,亮晶晶的,一看就像一面特大的大镜子镶嵌在山野间,仿佛是秋天的景物的梳妆镜。看着那美丽的湖面,秋天的景物在我心中更美了。

篇7:高中描写秋天的作文

可见,在记叙类文体中,既要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支撑骨架,更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丰满文本,愉悦读者。世界著名文豪巴尔扎克曾说:细节是组成作品的唯一价值。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也言:细节描写,是形成富于特征性的形象的重要条件,是克服概念化倾向的不可替代的环节。具体而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极富表现力的细节呢?

一、以真情实感为切入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感人肺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事信而不诞”强调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所以,真情实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前提。因为只有情感的真实,文章的细节才会透出亮点,才会使人可信,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自哪里呢?来自生活,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请欣赏下面一个作文片段:“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妈妈回来了》)这篇文章看似平铺直叙、语不惊人,在老师的眼里也的确并不受待见,但是却被专家评审为冰心儿童文学大奖一等奖。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文章内容与情感的“真实”:这篇文章的小作者用非常淳朴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妈妈不在家时对妈妈那种“想哭”的思念,以及妈妈回来后自己的由衷高兴之情。可见,训练高中学生写作文章,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是做好细节描写的前提。

二、以日常生活为切入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建房子需要建材,写作需要素材。素材从哪里来?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文的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事实证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是我们没有具备发现那些写作素材的敏锐眼光与运用那些素材的敏捷思维罢了。所以,训练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精选素材,要学会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或者人物精神风貌、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典型材料。有的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选材的典型性,写出的作文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写教师,总是局限于写深夜备课,课间批阅作业,带病坚持上课,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等。虽然写出了教师工作时的忘我精神,写出了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但是却没有写出教师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精神风貌,缺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样的文章,即便细节描写再细腻、再丰富,也因为选择的素材有欠典型而无法扣人心弦。

在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描写语文老师上课的细节,曾令我深受感动,因为他写出了语文教师独特的精神风貌:“语文老师讲课时,右边的肩膀总是一耸一耸的,样子怪难看。为这,同学们没有少议论,我在每周要上交的周记中也没有少暗示她改掉这个不雅的动作。但是老师却依然如故。一天,我去办公室交班里的作文,发现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盒中成药:“根痛平胶囊”。这时,我才知道:老师是为了缓解严重的肩周炎引起的疼痛而不停地耸动右肩的。从此,老师每一次耸动右边的肩膀,我都感到莫名的心痛。”

三、依托教材,授予写作技巧,彰显写作魅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记叙类文体文本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技法加以学习与模仿,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效果。

1.慢镜头回放式细节描写。这是借鉴电影拍摄中的情景回放艺术手法将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描绘,从而达成拉长读者心理期待目标的细节描写法。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开篇对贾府的环境描写用的就是这种细节描写手法,只是当时尚无电影,曹雪芹不自知罢了:林黛玉“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读到此处,谁不会感觉到贾府的豪华与富丽呢?谁不想尽快一睹贾府的奢华与风光呢?可是,曹雪芹却利用这种慢镜头回放的方式描写贾府的豪华与奢丽,让读者产生出一种浓浓的期待之情,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在指导学生描写自然环境或者人文环境的细节描写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借鉴上述手法进行细节描写,创作出能够激发读者浓浓期待心理的佳作来。

2.精选细节描写的词语。世界著名文豪福楼拜曾言:“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可见,选择最恰当的名词、最具表现力的动词、最能描摹情状的形容词可以成功地进行细节描写。

孙犁在其诗化小说《荷花淀》中就成功地运用了上述细节描写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勤劳爱夫、深明大义、爱家爱国的女性形象——水生嫂:听说丈夫要到部队上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在这里,孙犁用“震动”与“吮”两个动词,准确、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消息之后极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复杂、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一个体贴丈夫、关心丈夫却又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顿时以定格的形式跃入读者的视野。在指导学生描写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借鉴上述描写方法,反复推敲与锤炼名词或者动词或者形容词等刻画人物动作或者人物心理,由此塑造出令读者难以忘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总之,细节描写是写好记叙类文体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情感更加真实,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饱满,更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施孝丹,细节成就精彩——谈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J,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5月。

[2]孟娜,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6月。

[3]张慧,记叙文细节描写指导策略,J,语文天地,2014年10月。

篇8:描写秋天的作文:秋天的感悟

漫步在长长的甬道上,望着那一片片起舞的叶子,我的心中却蓦然升起一丝怀念。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节,我回老家看你。彼时的你,嘴里哼着京曲,手持水壶,神情自在的给园中那开得正旺盛的黄菊浇水,你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微的佝偻。

听到响声,你回过身来,见是我,忙放下手中的水壶,将我引到里屋。我随你进入屋内,看着你忙前忙后的为我准备吃的,瞬间,这一路上的奔波疲劳就消失殆尽。

我在老家住了大半个月。这大半个月来,我每天都能看到你早早的起床,然后提溜着你养的八哥去村头那棵大柳树下散步。村头的那棵大柳树,在早上是你们这群老头儿的活动场所,到了白天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我犹记得儿时,放学归来,总爱邀上一群小伙伴到大柳树下玩耍,上树掏鸟蛋,比赛爬树是我们那时最爱的游戏。

你散完步回来,我也已基本上准备好了早饭。坐在饭桌旁,你继续唠叨起了昨天未讲完的事情,而我只能坐在一旁无奈的听着你的唠叨。我时常想,你或许是太孤单了,所以见到我,才会讲个不停。“爷爷,你随我们去城里住吧,这样我们也好方便照顾你。”这已不知是第多少次对你说了,可是每次你都拒绝。“不用了,人老了,就爱守在家里。”不出所料,你还是拒绝了。记得以前父亲也曾问过你这个问题,可是每次你都拒绝,于是父亲每周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从城里回来看你。有一次,父亲问你为什么不跟我们去城里,你说,落叶归根,狐死正丘首,人上了年纪就喜欢待在家中,不愿意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所以你便一直住在这里。

前几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你想我了,让我抽空回趟老家。可是此时我正在学校上课,必须要等到周末才有时间回去。然而还未到周末,我就又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还是父亲打来的,说是让我马上请假回家。我看不到父亲的表情,却能听到父亲言语中的沉重。我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可我不敢去深想,我只能认为是你太过想念我。从老师那拿到假条后,我立马坐上了回老家的车。一路上,我都忐忑不安,手中握着电话,想给父亲打,问问究竟发生了什么,却又没有勇气。

好不容易到了老家,一下车,就看到村头那棵大柳树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一阵风吹来,枯黄的柳叶随着风飞舞,然后慢慢降落在地上。

我奔到家中,却看到父亲一人站在院内,他满脸疲倦,双眼微红。我不语,快步奔到屋内,却看到你安详地躺在床上,我叫你,你却不应,这时父亲从身后走来,将我搂进怀里,我放声大哭。你为什么不等到我来?为什么连最后一面也不见我?我在心内呐喊,可是却没人能给我回答。我看着你躺在床上,就像睡着了一般,可是我却知道你再也不会醒来。

落叶归根,此时你当真是已落叶归根!出生于此,生长于此,归根于此!

篇9:描写秋天的作文:秋天的颜色

安静地看着或黄或红的叶子慢慢飘落,总有淡淡的喜悦和疼痛。有一种大声笑的冲动,即使眼角挂着泪滴,却是凉凉的爽。偶尔做一些天真的&ide;愚蠢的动作,独自享受着片刻的安宁。

这样一个季节,静静之中,可以看见它,美好的颜色。

择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到野外去,高远湛蓝的天,明净、旷达,只有秋的天空才有鬼魅而舒适的蓝!那令人心醉的蓝,洗去人们心灵上的尘埃。你知道,秋是蓝的。

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田,金黄的麦杆,金黄的麦穗,金黄的麦粒,金灿灿的微笑,都印在脑海里。打谷场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堆满了谷粒,丰收在即。你知道,秋是金黄。

秋雨下起的时候,雨点不断,直直的,是掉下来的珠子。不是春天的淅淅沥沥,不是夏天的劈劈啪啪,是温和的、没有纤尘的哗哗啦啦。透过晶莹的雨,总能看到楼房从参差不齐的榕树丛中露出,清晰如明镜。你知道,秋是透明的。

在南方,枫叶还是可以见到的。秋末,红色在校园的某处绽开,亦或,一道街景,嫣然一亮。凉中孕育着激情,生活有火。你知道,秋是红的。

秋是忧郁的,是热烈的,还是明亮的?都在于你,体会的是一种平凡的乐趣,还是深沉的人生感悟。这样一个季节,也许感动你的不是迷人的景色,而是因景而生的一种心情,带着颜色。秋天是使人平静祥和的。

篇10:描写秋天的作文:美丽的秋天

秋,是一个奇特又丰收的季节。往田野里看,只看见一辆辆收割玉米的大型机器在田野里四处奔跑着,帮着农民伯伯们收获丰收的玉米。向远处遥望,谷穗在向我们问好,葡萄妹妹在秋天怎么能不凑个热闹呢?它们如紫宝石,晶莹剔透,看着那无瑕中又透着一束光的宝石,真是令人兴奋!瞧,柿子弟弟们向我们招手了,它们好像在高兴的说:〝谁来把我接回家,好让我去他们家做客呀?〞看着那如灯笼一样的柿子,我的口水禁不住的哗哗直往下流呀!

沙沙沙,听,是什么声音?叶子们落在了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衣裳,踩上去沙沙作响。有的树叶在欢乐的打秋千,有的树叶随着风姐姐一起去玩耍,还有的树叶非常调皮,到那里看看到这里看看。他们如一只蝴蝶一样,展开翅膀,到处飞翔。而有的树叶则不同,他们懒洋洋的,一会儿飞到蓝天上去,一会儿又落在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风姐姐来给他们伴奏啦!随着伴奏,他们唱起了秋之歌,真是太美妙了!他们的歌声招来了许多小朋友。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把它们带回家做标本去了,有红的,橙的,黄的,五颜六色真好看!

篇11:《家乡的秋天》作文课例及分析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及心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分析:(1)喜欢作文的人数与不喜欢作文人数相当,只是不喜欢作文人数中乡村学生居多;(2)喜欢作文的人中却有很多人为作文得不到高分而苦恼,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帮助;(3)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写作心理障碍:①畏惧心理,多年作文失败的记录,使他们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②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不可能把作文写好;③无所谓心理,自己作文成绩好也罢,不好也罢,觉得都无所谓;④自我满足心理,认为自己作文还行,不求新的突破和长进。

心病还得心药治。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是当务之急,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方法,进行集体疗救。《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初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开放期,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乐于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鉴于此,我决定放手让他们写自由文,培养他们讲真话,抒真情,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进而实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的目标。

一.课例实践

开学第四周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我选了何其芳的《秋天》。这天适逢周末放月假,课堂上我布置了一道课外练笔题——《家乡的秋天》或《感悟秋天》,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回家乡转转,城里的孩子可以到邳州公园、街道、小区、河岸等处遛遛,慢慢看,细细听,静静想,感受秋天的气息,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到秋天的美景之中,像何其芳那样记下自己的感受,形成一篇感悟秋天的文章。写作形式可以写成诗歌样式,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投影)

我略作指导,提出要求:

1.出门前带好纸笔,定下“寻秋”路线。农村孩子可以看看丰收的原野、乡村小路、母校校园、路边树林……城里孩子关注街道公园、小区广场、街上行人、运河风光带等等,做到实地观察,切身感悟。

2.观察时,留心身边一草一木,注意空中微风和周围的人群状貌,记下写作素材,触发联想与想象。例如:你到邳州公园来悟秋,可以记下:秋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颜色、味道、样子?人漫步其中有什么感觉?

3.可以联想与秋有关的诗句,如咏菊的、咏秋风秋雨的……与古代诗人一起悟秋,其乐无穷。

4.如遇有特殊天气,毛毛细雨啊,轻轻薄雾啊,会有更特殊的感受……

5.回家后将所记所想变成一篇有自己真实观察、真正体验的文章,我相信那一定是你最美的创造。

……

作业收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我的预料。不管是城区学生,还是乡下孩子,均有佳作佳句出现,读后我很激动。现略举两例:

刘欣怡(城区)写了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大雁是秋天的使者/丰收是秋天的心愿//落叶是秋天的蝴蝶/果实是秋天的彩灯/金灿是秋天的衣裳/我愿做秋天的画师……刘晗(城区)分别以“红色是那被秋霜染红的枫叶……”“黄色是那被秋风吹黄的稻穗……”“褐色的是那一颗颗可爱的毛栗……”“紫色是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为中心句领起下文,结构全篇,很有些散文诗的味道。

王庭庭(农村):“秋姑娘挎着她神奇的小花篮,迈着轻盈的脚步,悄然来到人间。她轻轻地挥了一下她手中的花篮,一瞬间,门前的那盆玫瑰向着秋姑娘张开了笑脸,红润润的脸蛋细腻而柔软……”闫宇(农村):“……秋国王统领着故乡的这方水土,你看,家里忙起来,学校闹起来,田野里的农民笑起来……”

针对这次课外练笔,我精心准备,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讲评课。课上,我首先整体表扬了这次作文练笔写得很好,我很满意,并点名表扬了一大部分学生,其中特别强调有一些人是开学初调查时不喜欢写作文的人,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了4个学生佳作全文,12个学生作文中的好句段,并给他们都打了满分,以示鼓励。然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①被范读作文还有哪些可以修改的地方?②听读同学的作文后有哪些收获?③若让你重写这篇文章你将作怎样的修改?最后让所有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后上交老师。

这一堂课,我发现同学们始终精神振奋,笑容挂在脸上,听得认真,议得投入,发言积极。以此为契机,我安排了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感受自然》,并在课后找那些没被表扬的同学谈话,指出他们作文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给予个别指导,提出修改建议。对个别没有经过实际观察应付作文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同时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模仿本单元课文,重新写自己喜爱的季节,并表示对有进步的作文我将再次在全班表扬。这些同学态度很端正,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反思提升

我对这次写作训练的教学,初步做了如下反思。

1.凭借课文引路,降低写作难度。

何其芳的《秋天》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农家丰收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霜晨归渔图——“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少女思恋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优美的意境中,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看到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那么,乡村秋景中还有哪些景物是你观察知道的,而诗人没写到呢?请走进乡村,用你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情观察,用你手中灵动的笔尽兴描画《家乡的秋天》吧……学生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个个跃跃欲试。

仿照课文补画乡村自然秋景图,像作者那样感悟秋天的诗情画意,同学们也能做一回诗人啊……凭借课文引路,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表达,才能写出好文章,以后要多做尝试与探索。

2.命题贴近生活,消除畏惧心理。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才能进行写作活动。

这次写作训练我先安排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去经历秋天、体验秋天、感悟秋天,所以他们笔下的秋天才色彩纷呈,神韵各具。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情趣和意义,体验到生活的启示和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教师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可谓单调,但他反映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这说明即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写作的源泉。

我想,只有研究学生,做到“目中有人”,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也才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

3.观察积累——写好文章的基础。

作文难,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没留心观察,不善于观察。因此,我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事事关心”,做到细心观察、体验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体味到生活的道理,作文也就不那么难了。观察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这次写作训练在指导上还没达到最优化,没有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技巧。应当先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然后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观察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而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咀嚼。积累呢,身边随时备有一个笔记本,一旦有感悟,就立刻记下来。这样,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察,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特色,才会富有灵气。

如果再次安排学生写秋天,我将调整指导方案:(1)写作知识讲座:观察与观察方法——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知识与方法。我认为,对初一学生进行基本的写作知识辅导是必要的,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本领。(2)由何其芳的《秋天》引申到刘禹锡的《秋词》,再对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悟赞秋与悲秋两种不同的情怀,认识到情不同而景亦有异:作者选的景物必须服务于主旨——抒发感情的需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然后,再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观察,去感悟,效果一定会更好。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性的课题,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个课例能解决的,我将对它作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篇12: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走进秋天

作者:全南县第三小学四年级 谌腧廷

有人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有人喜欢热情似火的夏天,也有人喜欢大雪纷飞的冬天,而我却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

秋姑娘把秋天变成五光十色了,果子成熟了。有一串一串的葡萄,就像紫色的宝石,还有红得似火的石榴,各种各样的水果,正等着农民伯伯去摘呢。

秋天的银杏叶、枫叶、榕树叶,就像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非常漂亮。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各种花儿开了。桂花开得非常香;菊花就像火红的太阳;还有牵牛花,就像一个小喇叭;红红的鸡冠花,还有格桑花……秋天的田野也景色宜人,田野里的稻谷就像金色的海洋,海洋上的稻草人,就像一个个海上的士兵……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她就像一只五光十色的蝴蝶,秋天真美,我爱秋天!

教师点评:小作者以饱满的激情,“走进秋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比喻贴切。进步很大,继续努力!

篇13:描写秋天的小学作文:秋天的风

已经,

吹了很久了。

“吱呀,吱呀……”远处的门还未关好,轻微地晃着。

“哐当,哐当……”轻轻地,慢慢地,小窗害羞地跳起了舞。

“呼,呼……”楼房间的夹缝里,秋天迫不及待地挤过去。

风,不算很大。

却一直吹不停,吹过电线,吹过房屋,吹过一切,吹向远方的蓝天。

然后,自然的音乐,奏响了。风吹过树梢,“呼呼”,“哗哗”叶子们热烈欢迎。果子旋转着,跳跃着,转出最美的舞步,“啪,啪,啪”轻柔地落在地上,轻轻地打起一阵鼓点,散发出幽香。

树上的树叶飘到地上,一阵小风,又把它们卷起,“哗啦,哗啦”飘飘然飞向前方。

树干在风过后不停摇晃,仿佛在送别秋风:“再见,下次还来吗?”

独自立在公园,看那风。

爸爸说,秋天的风宣告着夏天的离去,丰收的来临。

我喜欢它,它让我洗去了夏天的炎热,迎来了秋天的凉爽,拂过一切。

我微微抬起了头,感受这秋风带来的清爽。我深深闻了一下,很香,那是秋天特有的,丰收的味道。

优爸点评:这篇文章,诗性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以风的声音贯穿整篇文章。小作者很有想法,用风吹到不同物体上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写出风和这些东西之间的互动,让整篇文章处处散发出跳跃、顽皮的气息,令风这种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意象跃然纸上,例如,小作者用“哐当”的声音作为风和窗子间互动的展现,以拟人的方式赋予窗人格,“小窗害羞地跳起了舞”,真是将小草和风融合得太好了!小作者在其后详写了风和树之间的交流,依旧以大量的拟声词加以呈现,配合“旋转”、“跳跃”、“舞步”、“鼓点”等词汇的运用,将整个场景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将这样的舞蹈细化、生动化,在这其中,是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优爸读着这样的文章,也能感受到这样轻快的气氛呢!

小作者:鲍昌东

指导老师:赖紫竹

篇14:关于描写秋天的作文:秋天的故事

秋风一吹,迎来了郊野里一望无际的金色;秋风一吹,迎来了一个个丰满秀气的果实;秋风一吹,迎来了农人伯伯的满脸喜色。你看,郊野里绵亘不绝的玉米一个个多喜庆啊,紫色的,粉红色的玉米也不少。但是最为常见的仍是金黄色的,那一个个丰满的玉米,也显露了自己美丽的牙齿。

夏天的绿莹莹的草坪已微露衰落的痕迹,而草坪中心的两棵松柏,仍然在秋风中像两个威武的战士俯首耸立。树叶上的露水在阳光的折射下,像一双双小眼睛向我们浅笑。草坪中心的假山被厚厚的雾锁着,如同仙境一般。假山下面的水池飘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池里的鱼懒懒地游动,像一个个在庭院中悠闲散步的白叟。水池的水清凉清凉的,伸手一摸,使人有透心清凉的感觉。你瞧!假山远处还有一尊睡佛,就像在厚厚的雾里睡觉一般。

篇15:高中描写秋天的作文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教学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者画的。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座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一次的作文练习,重点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下来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秋天、画秋天,进行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比较清楚有序地介绍秋天里的故事和有关秋天的画。

2.在习作中应用自己积累的语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到校园、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拍秋天的图片。

3.学生画一张秋天的图画。

【学情预设】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作文正值金秋时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秋天的景色、野外秋游等方式感知秋天的美景。在体验中,积累关于描绘秋天的词汇。由于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在学习第三单元的过程中,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写作上,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画秋天的画,拍相片等活动。学生通过一周的积累,慢慢地感知秋天的特有的景物特点。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集体展示作品

1.在习作前,同学们完成的小小任务:采集树叶、收集果子、拍照图片、积累词句、创作图画等。现在,就请你把成果拿出来,大家一起展示。(将图片、图画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

2.请你来给组员说说画上的内容或者采集过程的有趣环节来说一说。

3.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讲关于体验秋天美景的小故事或收集资料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写作是三年级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棘手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教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里采集秋天很特别的树叶。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写作前秋游,去拍秋天的美景,去画秋天的图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慢慢地体验秋天的美,在细雨润无声中,慢慢地积累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这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回顾范文写法,有效学习迁移

1.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再具体地分写秋天的雨的特点,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总起句: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总起的作用。)

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2.聚焦关键词。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总起句后面,选一些代表五彩缤纷的景物来写:叶子:银杏树的叶子,枫叶;水果:橘子、柿子、花卉:菊花仙子。)用上好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3.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如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拟人句: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设计意图:有位作家说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课本中的经典佳作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学习写作的关键。特别是在这个单元,主题写秋天。重点是模仿《秋天的雨》一文,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构建了写秋天景色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之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欣赏秋天佳作,由对比促写作

1.以课文图画为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

2.学生说说图画内容,教师出示对比的文章。

学生:

美丽的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一排排大雁飞过蓝蓝的天空。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地里的高梁红红的,都成熟了。

果园的果子也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个小朋友在摘水果呢!

秋天真美丽呀!

教师:

美丽的秋天

悄悄地,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秋天,秋高气爽。在高远的蓝天上,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一排排大雁唱着欢快的歌曲飞过蓝蓝的天空,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姑娘已经来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瞧!金黄的稻谷,就像一片金色的大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望无际,美丽极了。地里的高粱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就像熊熊燃烧的火把。

再看看瓜果飘香的果园,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小朋友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水果呢!

秋天里,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丰收的果园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她是多么的美丽呀!

3.小组讨论哪篇文章好?好在哪里?选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好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出总结:

(1)认真观察。

a.看景。看都有哪些景物,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值得我们写,哪些富有秋天的特征。

b.看物。图画中的事物可以突出秋天的气息。

(2)按空间顺序写。由远及近的顺序。

(3)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辭手法。

(4)在好的文章中,小作者动用五官,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和形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写作指导,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体验中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很直观,很真实。因此,这个环节只要引导孩子调动感官的作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自己亲身体验的,直观,真实,有内容可以写。】

四、精准拟定题目,展现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自拟题目。

(1)以描写图画中主要事物为题。如《美丽的秋天》《秋天的图画》《丰收的秋天》等。

(2)以对秋天的情感拟题。如《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

2.开头:开门见山,开头点明题目。如课文:《秋天的雨》。

3.中间:抓住秋天里特有景物来写。如《秋天的雨》,课文重点写树林里的树叶,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花,都象征着秋天。

4.总结自己对秋景的切身感受。如《秋天的雨》,最后写出,它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应用科学方法,写作秋天佳作

练习第三单元的习作。

板书设计

秋天的图画:1.准确审题方法

2.迁移写作方法

3.精准拟定题目

上一篇:小学美术老师招聘试题下一篇:思念过往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