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2024-04-14

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共5篇)

篇1: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

作者: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547

更新时间:2009-10-12

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办理税务登记、实行查账征收、独立核算的纳税人,均适用本实施办法。

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不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其纳税义务的履行情况作为评定其总机构纳税信用等级的内容,总机构的纳税信用等级适用于分支机构。

个体工商业户暂不纳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范围。

第三条 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负责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管理工作。 第四条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

第二章 评定内容

第五条 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为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管理的情况,具体指标和分值为:

(一)税务登记情况15分 1.开业登记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时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扣减2分。2.扣缴税款登记

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时限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扣减2分。3.税务变更登记

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未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的,每发生一次(项)扣0.5分。4.税务登记证件的使用

纳税人买卖或者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扣减15分;转借、涂改税务登记证件的,扣减10分;损毁税务登记证件的,扣减5分;遗失税务登记证件或者扣缴税款登记证件未按规定向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并登报声明作废的,扣减2分;税务登记证件未按照规定公开悬挂的,扣减1分。5.年检和换证

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的,扣减2分。6.银行账号报告

纳税人未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全部银行账号的,扣减3分;开户银行发生变化后,未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向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变化情况的,扣减2分。7.纳税认定情况

纳税人未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申报(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金银首饰消费税纳税认定、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认定、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性认定、社会福利企业或校办企业资格认定的,每项扣减2分。

8.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纳税人临时到外县(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未依法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每次扣减0.5分;未依法向经营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的,每次扣减0.2分。

(二)纳税申报情况25分 1.按期纳税申报率

按期纳税申报:是指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依法经税务机关核准延期申报并预缴税款,且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申报、结清税款的,视为按期申报。按期纳税申报率的计算公式为:

按期纳税申报率=评定期内按期申报次数/评定期内应申报次数×100%。按期纳税申报率的基准为100%,每低于一个百分点扣减1分。2.纳税申报准确率

纳税申报准确率:是指纳税人申报缴纳的税额与应缴纳的税额之间的比率,反映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纳税申报准确率的计算公式为:

纳税申报准确率=评定期内申报缴纳的税款/评定期内应缴纳的税款×100%。纳税申报准确率的基准为100%,每低于一个百分点扣减1分。3.代扣代缴按期申报率

代扣代缴按期申报:是指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报送代扣代缴报告表。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不能按期报送代扣代缴报告表,经税务机关核准延期申报,且在核准的期限内报送代扣代缴报告表、结清代扣代缴税款的,视为按期申报。

代扣代缴按期申报率的计算公式为:

代扣代缴按期申报率=评定期内按期申报次数/评定期内应申报次数×100%。代扣代缴按期申报率的基准为100%,每低于一个百分点扣减1分。4.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

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是指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申报解缴的代扣代缴税款与应代扣代缴的税款之间的比率,反映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完整性。

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的计算公式为:

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评定期内申报解缴的代扣代缴税款/评定期内应代扣代缴的税款×100%。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的基准为100%,每低一个百分点扣减1分。5.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

纳税人未按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表的,每次(份)扣减0.5分;纳税人未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的,每次(份)扣减0.5分;未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财务会计报表或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的,每次扣减0.3分。

(三)账簿、凭证管理情况15分

1.报送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

纳税人未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的,扣减3分;使用计算机记账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将会计核算软件、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的,扣减3分;未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的,扣减1分。

2.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凭证,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

纳税人未按规定设置账簿的,扣减5分;未按照规定设置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以及其他辅助性账簿,以及总账、日记账未采用订本式的,扣减3分;未在规定的时限内设置账簿的,扣减1分。

纳税人的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扣减5分。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保管账簿、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纳税资料的,扣减3分;据以入账的原始凭证不合法、不真实的,扣减1分。3.发票的保管、开具、使用、取得

纳税人未按规定保管、开具、使用、取得发票的,每项(次)扣减1分。4.税控装置及防伪税控系统的安装、保管、使用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安装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税控加油机、税控计价器、税控收款机等税控装置的,扣减3分。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保管、使用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税控加油机、税控计价器、税控收款机等税控装置的,扣减2分。

(四)税款缴纳情况 25分 1.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

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是指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缴纳入库的税款占申报的应纳税额之间的比率。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依法经税务机关核准延期缴纳的税款,在核准的期限内缴清的,视为按期入库的税款。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评定期内按期入库的税款/评定期内申报的应纳税款×100%。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的基准为100%,每低于一个百分点扣减1分。2.欠缴税款情况

纳税人在评定期内产生新欠但在期内全额入库的,每次扣减0.2分;至评定日止仍未入库的新欠税额在10万元以下且占应纳税额的比例在10%以下的,扣减1分;至评定日止仍未入库的新欠税额达到10万元,或者占应纳税额的比例达到10%的,扣减2分。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应逐年缴纳以前的欠税,基准比例为期初欠税总额的20%(评定期内缴纳的欠税/评定期期初欠税总额)。评定期未入库期初欠税的,扣减4分;评定期入库期初欠税达不到20%的,每低一个百分点扣减0.2分。3.代扣代缴税款按期入库率

代扣代缴税款按期入库率:是指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解缴入库的代扣代缴税款占代扣代缴的税款之间的比率。代扣代缴税款按期入库率的计算公式为:

代扣代缴税款按期入库率=评定期内按期入库的代扣代缴税款/评定期内代扣代缴的税款×100% 代扣代缴税款按期入库率的基准为100%,每低一个百分点扣减2分。

(五)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处理情况20分 1.涉税违法犯罪记录

纳税人偷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逃避追缴欠税、非法印制发票、虚开发票等,构成犯罪,被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扣减20分。

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不缴或者少缴已扣缴的税款,构成犯罪,被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扣减20分。2.税务行政处罚记录

纳税人偷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逃避追缴欠税、非法印制发票、虚开发票等,未构成犯罪,被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的,扣减15分。

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不缴或者少缴已扣缴的税款,未构成犯罪,被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的,扣减15分。

纳税人有除偷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逃避追缴欠税、非法印制发票、虚开发票、不缴或者少缴已扣缴的税款以外的其他税收违法行为,被税务机关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扣减5分;情节严重的,扣减10分。3.其他税收违法行为记录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项扣减2分:

①欠缴税款数额5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在处理其不动产或大额资产前,未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

②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

③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依法向主管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担保的; ④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纳税人,减税、免税条件发生变化,未按照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 ⑤发包人或者出租人,未按照规定将承包人或者承租人的有关情况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

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或未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纳税人账户账号的情况; ⑦本实施办法未列举的不遵守税收法律法规或者不接受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的其他情况。

第六条 在新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未颁布实施前,暂不考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和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纳税人账户账号的情况,对税务登记情况的考评计分遵照下列规定:

(一)在评定期以前办理税务登记的,不再考评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期限;评定期内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对其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期限进行考评。

(二)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视同已依法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三)文到之日起,主管税务机关应通知已办证的纳税人在30日内,书面报告其全部账户账号,在此期间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报告的,该项目不扣分。

第三章 评定标准

第七条 纳税信用等级设置A、B、C、D四级,按照第五条的评定内容、分值考评,计分以扣完该项分值为止。 第八条 考评分在95分以上,为A级。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评为A级:

(一)纳税人的按期申报率、申报准确率、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其中之一在98%以下的;

(二)具有扣缴义务的纳税人的代扣代缴税款按期申报率、申报准确率、按期入库率,其中之一在100%以下的;

(三)具有涉嫌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至评定日仍未结案或已结案但未按照税务机关处理决定执行的;

(四)评定期内新发生欠缴税款情形,至评定日止仍未全额入库的;

(五)评定期内未组织入库以前的欠缴税款的;

(六)不依法报送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的;

(七)评定期内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的;

(八)不能完整、准确核算应纳税款或者不能完整、准确代扣代缴税款的。

第九条 考评分在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为B级。对办理税务登记不满两年的纳税人,不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视为B级管理。评定期内发生欠缴税款5万元以上或者欠缴税款占应纳税款的10%以上,至评定日止尚未清缴的,不能评定为B级纳税人。第十条 考评分在20分以上60分以下的,为C级。考评分超过60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一律定为C级:

(一)依法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

(二)评定期内同时具备按期纳税申报率在90%以下,纳税申报准确率在70%以下,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在80%以下,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在80%以下,代扣代缴税款入库率90%以下的;

(三)评定期内有偷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逃避追缴欠税、非法印制发票、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且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四)具有涉嫌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至评定日仍未结案或已结案但未按照税务机关处理决定改正的;

(五)纳入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纳税人,评定期内两次以上不能按期抄报税的;

(六)应建账但未建账,或者应税收入、应税所得核算混乱,有关凭证、账簿、报表不完整、不真实的;

(七)评定期内发生欠缴税款5万元以上或者欠缴税款占应纳税款的10%以上,至评定日止尚未清缴的。第十一条 考评分在20分以下的,为D级。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进行计分考评,一律定为D级:

(一)具有涉税犯罪嫌疑,已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尚未结案的;

(二)评定期内有偷税、抗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非法印制发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涉税犯罪行为记录的;

(三)骗取税收优惠政策、骗取多缴税款退回的。

(四)非法提供银行账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

(五)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有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纳税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情形之一的;

(六)有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

第四章 评定组织

第十二条 贵州省国税局、贵州省地税局联合成立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分别下设办公室(设在征管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管理工作。

各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加强协作,成立相应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征管部门)负责组织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A级纳税信用等级,由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核定。A级以下纳税信用等级,由省以下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

第十四条 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分别上报上一级税务机关,由上一级税务机关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按照从低原则共同核定,或共同组织实地检查和验审后核定。

纳税人的主管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设置不一致的,由上一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的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共同核定。

第十五条 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于评定期满后的二十日内考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管理的情况,内部套用相应等级,并与《纳税信用等级考评(自评)计分统计表》和《纳税信用等级考评(自评)情况报告表

(一)、(二)》一并分别送达总机构的主管国税、地税机关。

总机构的主管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根据各分支机构的主管税务机关套用的等级,根据从低核定原则,确定以最低等级的分支机构的等级为总机构的纳税信用等级。

第五章 评定程序

第一节 A级的评定程序

第十六条 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须经纳税人提出申请。

申请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应于评定期满后的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格式附后),并同时附送《纳税信用考评(自评)计分统计表》和《纳税信用考评(自评)情况报告表》(格式附后)。

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的信息,认为纳税人可以申请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应建议纳税人提出申请。第十七条 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纳税人的书面申请后,应审核纳税人填报的资料是否齐全、项目是否完整。经审核无误后,受理申请;经审核发现纳税人填报的资料项目不全的,在收到纳税人申请之日起3日内退回纳税人,限10日内补正申请。

第十八条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后,提出申请的纳税人可以在税务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下列税务事宜进行自查补正:

(一)设置、保管账簿、凭证的情况,以及入账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应申报缴纳的税额,实际入库的税额,所得税计税所得额的确认及调整;

(三)主动缴纳欠税(含历史陈欠);

(四)享受减税、免税优惠的条件及变化;

(五)税务变更登记和银行账号的报告情况;

(六)发票的保管、开具、使用、取得的情况;

(七)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可以通过自查补正的其他税务事宜。

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应鼓励纳税人自查补正或者建议其委托中介机构开展自评工作,并负责进行业务咨询和辅导。纳税人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自查补正的,受托机构应出具审查报告,并对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第十九条 纳税人通过自查后主动改正的税务事宜,应视为纳税人自觉履行的纳税义务,考评时不予扣分。

第二十条 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本实施办法要求的内容和标准,以日常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为基础,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考评,必要时进行实地检查和验审,在评定期满后的三个月内初步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

对符合A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应于第一季度终了后的15日前将评定资料上报市州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

第二十一条 市州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应在收到评定资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拟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应在本市州地所有的办税服务厅或者选择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公示,征求纳税人及社会各界的意见。

自公示之日起15日内没有异议的,应于公示结束后15日内将拟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的评定资料上报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有异议的,市州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应研究后予以确定并告知有关各方或者退回主管税务机关重新检查和验审。经核实后确无问题的,应于公示结束之日起15日内将拟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的评定资料上报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 贵州省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核定的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由贵州省国税局、贵州省地税局共同颁发“A级纳税信用等级证书”并授予“A级纳税信用企业”标识牌,在全省范围内向社会公告。公告的内容及形式,由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规定。

第二十三条 对贵州省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公告的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市州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主管的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选择适当方式同时进行公告。

第二节 A级以下等级的评定

第二十四条 A级以下的纳税信用等级,由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在评定期满后的三个月内,按照本实施办法规定的评定内容和标准进行考评后,初步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报同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核定。

第二十五条 各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应综合主管税务机关的初步评定意见,按照从低原则共同核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评定为D级纳税信用等级的,应于第一季度终了后的15日前报市州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核定。第二十六条 市州地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核定为D级纳税信用等级的,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告。

第三节 纳税信用等级管理

第二十七条 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后,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八条 通过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协查查实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有偷税、抗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非法印制发票以及虚开发票情形的,稽查结果应在制发《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经市州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后向贵州省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汇报。

贵州省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根据稽查结果,决定维持或调整其纳税信用等级。

第二十九条 A级纳税人发生本实施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所列情形的,相应降低其纳税信用等级。

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应在制发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将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印件及有关材料上报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

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在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生效后核定降低其纳税信用等级并进行公告。

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发布降低纳税信用等级的公告之日起5日内收回“A级纳税信用等级证书”和“A级纳税信用企业”标识牌,并向其送达《纳税信用等级核定(调整)通知书》。

第三十条 B、C级纳税人发生本实施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所列情形的,主管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在制发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生效后5日内将其降低为相应的纳税信用等级,自核准调整之日起5日内向其送达《纳税信用等级核定(调整)通知书》。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假借变更单位名称逃避税务机关实施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和监控的,主管税务机关查实后,应一律视为D级纳税人管理,取消原评定的纳税信用等级。

第六章 激励与监控

第三十二条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等级实施分类管理,以鼓励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 第三十三条 对A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依法给予以下鼓励:

(一)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

(二)对税务登记证验证、各项税收年检等采取即时办理办法: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纳税人相关资料后,当场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三)优先办理其所享受的各项税收优惠;

(四)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

(五)放宽发票领购限量;

(六)办税服务厅设置“绿色通道”,优先为A级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

(七)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宣传送达、咨询辅导,或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八)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激励办税的服务措施。

第三十四条 对B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除在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款退免、税务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进行常规税收征管外,重点是加强日常涉税政策辅导、宣传等纳税服务工作,帮助其改进财务会计管理,提高依法纳税水平,提升纳税信用等级。第三十五条 对C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管理,并可依法采取以下措施:

(一)严肃追究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关责任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列入检查计划重点检查对象;

(三)对验证、年检等报送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复核;

(四)严格限量供应发票;

(五)纳税人申报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应从严审核、审批;

(六)各地根据情况依法采取其他严格的管理措施。

第三十六条 对D级纳税人,除可采取上述C类纳税人的监管措施外,主管税务机关还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强化管理,并可实施以下措施:

(一)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收缴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二)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停止其出口退(免)税权。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下”均不含本数,所称“以上”、“期内”均含本数。 第三十八条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三十九条 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评定完毕,各级税务机关不得擅自将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情况和有关评定资料向社会公布或泄露给他人。第四十条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致使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失真的,由主管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 各市州地的公示或公告办法,由市州地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制定,报贵州省纳税信用评定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评定期是指两个公历。

第四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纳税人信用等级两年评定一次。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家税务局、贵州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篇2: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3〕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现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级税务机关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搞好学习、宣传和辅导,使广大税务干部、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广为知晓本办法的精神实质和具体操作规定,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支持和配合。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要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积极协调、沟通信息、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各地可以根据本办法的精神,确定开展此项工作的范围和进程,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报告总局。

税务总局

二○○三年七月十七日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的各类纳税人。

第三条 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

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

第二章 评定内容与标准

第四条 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为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接受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的情况,具体指标为:

(一)税务登记情况

1.开业登记;

2.扣缴税款登记;

3.税务变更登记;

4.登记证件使用;

5.年检和换证;

6.银行账号报告;

7.纳税认定情况(包括一般纳税人认定等)。

(二)纳税申报情况

1.按期纳税申报率;

2.按期纳税申报准确率;

3.代扣代缴按期申报率;

4.代扣代缴按期申报准确率;

5.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

(三)账簿、凭证管理情况

1.报送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

2.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凭证,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

3.发票的保管、开具、使用、取得;

4.税控装置及防伪税控系统的安装、保管、使用。

(四)税款缴纳情况

1.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

2.欠缴税款情况;

3.代扣代缴税款按期入库率。

(五)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处理情况

1.涉税违法犯罪记录;

2.税务行政处罚记录;

3.其他税收违法行为记录。

前款指标累计值为100分,具体分值为:税务登记情况15分;纳税申报情况25分;账簿凭证管理情况15分;税款缴纳情况25分;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处理情况20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内容分值进行分解细化。

第五条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按照第四条的评定内容分指标计分,设置A、B、C、D四级。

第六条 考评分在95分以上的,为A级。纳税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评为A级:

(一)具有涉嫌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至评定日仍未结案或已结案但未按照税务机关处理决定改正的;

(二)两年内(指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信用等级之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新发生欠缴税款情形的;

(三)不能依法报送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纳税资料的;

(四)评定期前两年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的;

(五)不能完整、准确核算应纳税款或者不能完整、准确代扣代缴税款的。

第七条 考评分在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为B级。至评定日为止有新发生欠缴税款5万元以上的(自评定日起向前推算两年内发生,至评定日尚未清缴的),不具备评定为B级纳税人的资格。对办理税务登记不满两年的纳税人,不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视为B级管理。

第八条 考评分在20分以上60分以下的,为C级。考评分超过60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一律定为C级:

(一)依法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

(二)评定期内同时具备按期纳税申报率在90%以下,纳税申报准确率在70%以下,应纳税款按期入库率在80%以下,代扣代缴申报准确率在80%以下,代扣代缴税款入库率90%以下的;

(三)两年内(指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信用等级之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有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且受到税务行政处罚的;

(四)纳入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纳税人,一年内两次不能按期抄报税的;

(五)应税收入、应税所得核算混乱,有关凭证、账簿、报表不完整、不真实的。

第九条 考评分在20分以下的,为D级。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进行计分考评,一律定为D级:

(一)具有涉税犯罪嫌疑,已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尚未结案的;

(二)两年内(指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信用等级之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涉税犯罪行为记录的;

(三)骗取税收优惠政策、骗取多缴税款退回的。

第三章 激励与监控

第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等级实施分类管理,以鼓励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

第十一条 对A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依法给予以下鼓励:

(一)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

(二)对税务登记证验证、各项税收年检等采取即时办理办法: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纳税人相关资料后,当场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三)放宽发票领购限量;

(四)在符合出口货物退(免)税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手续;

(五)各地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激励办税的服务措施。

第十二条 对B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除在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款退免、税务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进行常规税收征管外,重点是加强日常涉税政策辅导、宣传等纳税服务工作,帮助其改进财务会计管理,提高依法纳税水平,提升纳税信用等级。

第十三条 对C级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管理,并可依法采取以下措施:

(一)严肃追究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关责任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列入检查计划重点检查对象;

(三)对验证、年检等报送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复核;

(四)发票的供应实行收(验)旧供新、严格限量供应等办法;

(五)增值税实行专用发票和税款先比对、后抵扣;

(六)纳税人申报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应从严审核、审批;

(七)各地根据情况依法采取其他严格的管理措施。

第十四条 对D级纳税人,除可采取上述C类纳税人的监管措施外,主管税务机关还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强化管理,并可实施以下措施:

(一)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二)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停止其出口退(免)税权。

第四章 评定组织与程序

第十五条 省一级或者市(地)一级或者县(市)一级的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共同评定其所管辖的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两个评定一次。

第十六条 纳税人的主管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本办法要求的内容和标准,以日常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为基础,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考评,必要时进行实地检查和验审,初步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

第十七条 主管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本项工作的协作,对各自初步确定的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按照从低原则共同核定。

税收征管改革后,纳税人的主管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设置不一致的,由上一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核定。

第十八条 主管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各自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由上一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按照从低原则共同核定。

第十九条 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共同核定的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的,分别由主管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征求纳税人及社会各界的意见。自公示之日起15日内没有重大异议的,即可确定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评定的纳税信用等级。有异议的,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研究后予以确定并告知有关各方。

第二十条 省一级或者市(地)一级或者县(市)一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以选择适当方式将A级纳税人的名单予以公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社会提供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查询。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后,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实施动态管理。A、B、C级纳税人发生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所列情形的,即降低为相应的纳税信用等级。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二十三条 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评定完毕,各级税务机关不得擅自将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情况和有关评定资料向社会公布或泄露给他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以下”均不含本数,所称“以上”、“日内”、“年内”均含本数。

第二十五条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致使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由税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以根据本办法确定开展此项工作的范围和进程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篇3: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一、转让定价方法立法上的新突破

(一) 明确转让定价方法遵循独立交易原则

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国际收入和费用的分配调整的合理性, 就要制定既能被各国税务当局接受, 又能被跨国纳税人共同接受的交易定价原则, 这就是独立交易原则。可以说, 它是随着转让定价的立法、改革、实践和完善而逐步总结摸索出来的, 它已成为OECD、美国及其他国家转让定价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10条对独立交易原则做了如下定义:“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 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遵循的原则”。《办法》第21条明确规定企业发生关联交易以及税务机关审核、评估关联交易均应遵循独立交易原则, 选用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而《规程》第27条规定:“对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 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税收入或应纳税的所得额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管理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类型、性质及审计的结果, 并考虑相关因素, 选用相应的调整方法”。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规程》只是体现了独立交易原则的指导思想, 并没有明确提出该原则。

(二) 由单边的调整扩大到双边的调整

《规程》并未提到“转让定价方法”这一概念, 只是规定了主管税务机关针对不同交易类型的转让定价需要选用相应的调整方法以及在选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办法》单独一章规定了转让定价方法, 指出无论是关联企业在制定关联交易价格, 还是税务机关在审核、评估企业的关联交易价格时, 都应遵循独立交易原则, 选用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规程》只是单方面地从税务机关的角度来规定转让定价方法, 而《办法》不仅强调税务机关, 同时还强调企业在实践中要选用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

(三) 第一次系统描述可比性分析因素

由于独立交易原则的运用通常建立在对关联交易条件和非关联交易条件的比较基础上, 因此选用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必须进行可比性分析。它不仅决定了各种转让定价方法之间的优劣顺序, 还直接影响调整结果的可靠性。在我国有关转让定价方法的立法中, 《办法》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了可比性分析因素的五个方面:交易资产或劳务特性、交易各方功能和风险、合同条款、经济环境、经营策略, 并分别对各个因素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四) 规定了各种转让定价方法应特别考察的因素

由于不同的转让定价方法对可比性因素的要求各不相同, 因此有必要列举出在使用每一种转让定价方法时应特别考察的相关因素。《办法》在每一种转让定价方法中都有列举出需要考察相应可比性分析因素的差异。例如,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的可比性分析应特别考察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在交易资产或劳务的特性、合同条款及经济环境上的差异;再销售价格法应特别考察功能风险及合同条款上的差异及影响毛利率的其他因素。《规程》只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中有提到采用该方法时应关注的可比性因素, 但只是从有形资产的购销或转让的角度进行说明, 而《办法》从有形资产的购销或转让、有形资产的使用、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融通资金、提供劳务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五) 关注可比性分析因素差异的合理调整

应用独立交易原则进行可比性分析时, 必须考虑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的实质性差异, 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 在可比性分析时, 应根据不同的转让定价方法, 分析查找应特别考察的因素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并就该差异对价格或利润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这样才能使运用转让定价方法得出的结果更趋近于正常交易价格。与《规程》相比, 《办法》首次提出了对各种不同转让定价方法的可比性因素的差异进行合理调整。例如, 运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 关联企业与非关联企业之间存在重大差异的, 应就差异对价格的影响进行合理调整;运用成本加成法时, 应就该差异对成本加成率的影响进行合理调整;运用交易净利润法时, 应就该差异对营业利润的影响进行合理调整。

(六) 忽略选用各种方法的先后顺序

《规程》规定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3种调整方法均不能适用时, 可采用其他合理的替代方法进行调整, 如可比利润法、利润分配法、净利润法等。这意味着在转让定价方法的选用上有个先后顺序。

《办法》并没有对各种转让定价方法的使用进行选用顺序上的规定, 只是在解释各种转让定价方法时, 强调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应对该差异进行合理调整, 如果无法合理调整的, 应选择其他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

二、《办法》关于转让定价方法的立法缺陷

诚然, 尽管《办法》与《规程》相比在转让定价方法的立法上有较大的突破, 使企业和税务机关在实际操作时都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转让定价方法, 但与OECD、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转让定价方法相比, 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转让定价方法的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从《办法》的内容来看, 特别纳税调整的对象包括以下四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融通资金、提供劳务, 但最主要的调整对象是有形资产。因此, 《办法》中有关转让定价方法的规定也大多针对有形资产, 对于无形资产和提供劳务的转让定价方法的规定只是笼统地将其与有形资产放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纳税调整, 特别是对于提供劳务的转让定价方法几乎只字未提, 这不仅会导致关联企业在制定关联交易价格时无所适从, 更不能使税务机关很好地矫正由转让定价引起的国家税收分配所造成的扭曲。这种混合式的规定不仅是转让定价方法立法的最大缺陷, 更是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严重缺陷。

(二) 缺乏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的单独规定

由于无形资产的独占性、无可比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使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面临三个困难:估价上的拆分困难、寻找可比交易的困难及追溯调整的困难, 跨国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避税更加具有隐蔽性, 更不容易被所在国的税务当局发现。因此, 美国和OECD对无形资产定价方法均有做了单独的规定, 而《办法》第23条、第26条分别规定了可比非控制价格法和交易净利润法适用于无形资产的关联交易, 但这些规定是包含在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融通资金、提供劳务四种方式的转让定价方法的规定中。这种一揽子规定的做法显然不利于税务机关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的准确把握。

跨国企业经常以一次性支付使用费方式内部转让无形资产。美国《国内收入法典》第482节第4部分就对以一次性支付使用费方式转让无形资产时如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做了详细规定, 还借助美国学者Ednaldo A.Silva建立的模型规定了如何确定有限期间和无形期间转让无形资产的正常交易价格。而我国目前的转让定价法律法规都没有对以一次性支付使用费方式转让无形资产的定价方法加以规定。

(三) 缺乏对提供劳务方式转让定价方法的单独规定

近年来, 我国设计集团内劳务的税务案例也越来越多, 利用关联企业间提供劳务方式转让定价的行为也越来越复杂。然而到目前为止, 不论是新《企业所得税法》还是《办法》, 对于有关转让定价中劳务税收管理的规定, 也都只是粗略规定了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提供劳务, 不按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收取和支付劳务费用的, 当地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类似劳务活动的正常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办法》第26条粗略地提到了交易净利润法适用于提供劳务方式的关联简易。提供劳务与其他三种特别纳税调整对象有着不同的特点, 将提供劳务的转让定价方法与其他三种特别纳税调整对象的转让定价方法混在一起规定, 显然也不是一个稳妥的办法。

(四) 缺少转让定价方法可借鉴的案例

转让定价方法的选用不仅关系到企业对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 更直接关系税务机关对调查企业调整应税收入或应税所得额的准确性。如果立法时能例举如何使用具体转让定价方法, 且选用的说明案例的条件能从简单到复杂、从现实情况一步步递进到现实的复杂因素, 将有利于税务机关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调整方法, 也有助于其在实践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因此, 美国和OECD关于转让定价方法的解释说明文件中都大量介绍了转让定价方法的案例, 而《办法》恰恰缺少这一画龙点睛之笔。

摘要:《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办法》) 的出台, 是我国转让定价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表明了国家税务总局加强转让定价执法力度以及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决心。本文选取《办法》第四章《转让定价方法》进行研究, 将《办法》与2004年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进行比较, 旨在说明《办法》在转让定价方法立法上的新突破。最后, 本文指出《办法》在转让定价方法立法上还存在的几点不足。

关键词:转让定价方法,独立交易原则,可比性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孟军, 黄碧波, 金健勇等.解读《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J].中国税务, 2009, (06) .

[2]陈捷.遵循独立交易原则、明确转让定价方法——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之“转让定价方法[”J].涉外税务, 2009, (05) .

[3]杨达.新企业所得税法转移定价税制的立法缺陷及完善[J].经济与法, 2010 (, 06) .

篇4:贵州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0号公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信用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信息开展的采集、评价、确定、发布和应用等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已在深圳市办理税务登记,从事生产、经营并适用查账征收的企业纳税人(以下简称企业纳税人)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类型纳税人。

扣缴义务人、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另行规定。第四条 深圳市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由深圳市国家税务局(以下简称市国税局)和深圳市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市地税局)联合组织,区级以及区级以下税务机关负责所辖地区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纳税信用管理遵循客观公正、标准统一、分级分类、动态调整的原则。第六条 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联合推行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统一全市纳税信用管理。

第七条 各级税务机关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相关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

第二章 纳税信用信息采集

第八条 纳税信用信息采集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收集。

第九条 纳税信用信息包括纳税人信用历史信息、税务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纳税人信用历史信息包括纳税人基本信息、评价之前的纳税信用记录和税务系统外的其他信用记录。

税务内部信息包括评价内的经常性指标信息和非经常性指标信息。经常性指标信息是指涉税申报信息、税(费)款缴纳信息、发票与税控器具信息、登记与账簿信息等纳税人在评价内经常产生的指标信息;非经常性指标信息是指税务检查信息等纳税人在评价内不经常产生的指标信息。

外部信息包括评价内的外部参考信息和外部评价信息。外部参考信息是指税务系统外的其他信用记录;外部评价信息是指从税务系统外取得的影响纳税人纳税信用评价的指标信息。第十条 纳税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由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组织,区级以及区级以下税务机关具体实施。

第十一条 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纳税人信用历史信息中的基本信息由税务机关从税务管理系统中采集,税务管理系统中暂缺的信息由税务机关通过纳税人申报采集。

评价之前的纳税信用记录和税务系统外的其他信用记录,从纳税信用管理系统和深圳市信用信息平台等渠道中采集。

第十二条 本办法第九条第三款税务内部信息从税务管理系统中采集。

第十三条 本办法第九条第四款外部信息主要通过税务管理系统、深圳市信用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官方网站、新闻媒体或者媒介等渠道采集。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媒介采集的信息应核实后使用。

第三章 纳税信用评价标准

第十四条 纳税信用评价采取评价指标得分和直接判级方式。评价指标包括税务内部信息和外部评价信息。

评价指标得分采取扣分方式。兼顾公平原则,纳税人评价内经常性指标和非经常性指标信息齐全的,从100分起评;非经常性指标缺失的,从90分起评。

直接判级适用于有严重失信行为的纳税人。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另行规定。第十五条 外部参考信息在纳税信用评价结果中记录,与纳税信用评价信息形成联动机制。

第十六条 纳税信用评价周期为一个纳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不参加本期的评价:

(一)纳入纳税信用管理时间不满一个评价的;

(二)本评价内无生产经营业务收入的;

(三)因涉嫌税收违法被立案查处尚未结案的;

(四)被审计、财政部门依法查出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正在依法处理,尚未办结的;

(五)已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尚未结案的;

(六)其他不应参加本期评价的情形。

第十七条 纳税信用级别设A、B、C、D四级。A级纳税信用为评价指标得分90分以上的;B级纳税信用为评价指标得分70分以上不满90分的;C级纳税信用为评价指标得分40分以上不满70分的;D级纳税信用为评价指标得分不满40分或者直接判级确定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本评价不能评为A级:

(一)实际生产经营期不满3年的;

(二)上一评价纳税信用评价结果为D级的;

(三)非正常原因,一个评价内增值税或营业税按月申报纳税人连续3个月或者累计6个月零申报、负申报的,或按季申报纳税人连续2个季度或者累计3个季度零申报、负申报的;

(四)不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并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向税务机关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本评价直接判为D级:

(一)存在逃避缴纳税款、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行为,经判决构成涉税犯罪的;

(二)存在前项所列行为,未构成犯罪,但偷税(逃避缴纳税款)金额10万元以上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10%以上,或者存在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已缴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的;

(三)在规定期限内未按税务机关处理结论缴纳或者足额缴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

(四)拒不缴纳税款或者拒绝、阻挠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税务稽查执法行为的;

(五)存在违反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或者违反其他发票管理规定的行为,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的;

(六)提供虚假申报材料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

(七)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被停止出口退(免)税资格未到期的;

(八)有非正常户记录或者由非正常户直接责任人员注册登记或者负责经营的;

(九)由D级纳税人的直接责任人员注册登记或者负责经营的;

(十)存在税务机关依法认定的其他严重失信情形的。

第二十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的,不影响其纳税信用评价:

(一)由于税务机关原因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纳税人未能及时履行纳税义务的;

(二)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造成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

(三)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不影响纳税信用评价的情形。

第四章 纳税信用评价和结果发布

第二十一条 纳税信用由纳税人所属税务机关评价,评价结果由市国税局和市地税局联合发布。

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每年1月启动上一纳税信用评价工作,4月确定评价结果,并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门户网站等平台提供查询服务,纳税人可查询本单位(或个人)等级评定的详细信息,社会公众可查询等级评定的公开信息。

第二十三条 纳税人对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向所属税务机关申请复评。所属税务机关应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进行复核。

第二十四条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级别实行动态调整。

因税务检查等发现纳税人以前评价需扣减信用评价指标得分或者直接判级的,税务机关应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在获知影响纳税信用级别信息10个工作日内,调整其以前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和记录。

纳税人因第十六条第三、四、五项所列情形解除而向税务机关申请补充纳税信用评价的,税务机关应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信用评价状态变化时,税务机关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门户网站办税服务厅提示等方式通知、提醒纳税人。

第二十六条 税务机关对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按分级分类原则,依法有序开放:

(一)主动公开A级纳税人名单及相关信息;

(二)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以及与相关部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合作备忘录、协议等规定,逐步开放B、C、D级纳税人名单及相关信息。

第五章 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七条 税务机关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对不同纳税信用级别的纳税人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对纳税信用评价为A级的纳税人,税务机关予以下列激励措施:

(一)主动向社会公告A级纳税人名单;

(二)根据其实际经营需要,放宽发票供应限量;

(三)连续3年被评为A级信用级别(简称3连A)的纳税人,除享受以上措施外,还可以由税务机关提供绿色通道或专门人员帮助办理涉税事项;

(四)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协查、举报等检查外,若无重大涉案线索,两年内原则上不进行税务检查;

(五)满足相关条件的前提下,简化出口退(免)税申报、审核,优先办理退税,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六)在税银合作金融机构享受融资优惠;

(七)所属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实施的联合激励措施,以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九条 对纳税信用评价为B级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实施正常管理,适时进行税收政策和管理规定的辅导,并视信用评价状态变化趋势选择性地提供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激励措施。

第三十条 对纳税信用评价为C级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依法从严管理,并视信用评价状态变化趋势选择性地采取本办法第三十条的管理措施。第三十一条 对纳税信用评价为D级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公开D级纳税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名单,对直接责任人员注册登记或者负责经营的其他纳税人纳税信用直接判为D级;

(二)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按辅导期一般纳税人政策办理,普通发票的领用实行交(验)旧供新、严格限量供应;

(三)严格出口退(免)税审核,加强出口退(免)税后续管理;

(四)每年选取一定比例的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对其报送的各种资料进行严格审核;

(五)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在选案环节重点关注,在实施检查时严格执法;经检查存在涉税违法行为的,严格按照相关法规予以处理处罚;

(六)将纳税信用评价结果通报相关部门,建议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

(七)D级评价保留2年,第三年纳税信用不得评价为A级;

(八)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实施的联合惩戒措施,以及结合实际情况依法采取的其他严格管理措施。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发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试行办法>的公告》(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公告2011年第8号)、《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的公告》(深地税告〔2013〕5号)同时废止。

篇5:对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的思考

1999年,我国开始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2003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正式拉开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帷幕。2004年,省国、地税局联合下发了《甘肃省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实行纳税信用等级国、地税联合评定,在激发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和办税能力、加强税收征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一大批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典型。然而,反观多年来的实践,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中日益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应当引起各级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一、当前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层面的问题

评定条件限制有失严谨。《试行办法》第十条第四项规定,“考评得分在95分以上,但评定期内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的,不得认定为A级。”这一条款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按照税收行政处罚的“无过错责任追究原则”,一贯守法经营的纳税人若在偶然情况下非主观故意违反了税收法律法规而被予以行政处罚,就会与最佳信用等级失之交臂;另一种则是一些企业在评定期内恰好未被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或者即使查出税款却按照自查补税进行处理,未被予以行政处罚,反而侥幸被评定为较高信用等级,坐捧殊荣。除此以外,某些地方还人为设置并压低了A等级评定名额,使得不少诚信纳税户只能望A兴叹。这种评定条件限制所导致的结果反差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初衷显然是相违背的。

评定分值设置有失合理。《试行办法》规定,考评分95分以上(含95分)的是A级,为最佳信用等级;95分以下60分以上(含60分)的是B级,为良好信用等级;60分以下20分以上(含20分)的是C级,为一般信用等级;20分以下的是D级,为不良信用等级。这样看来,一是“及格线”已由传统意义上百分制考核的60分下降至20分,“信用门槛”是否过低?二是B、C两个等级涵盖分值幅度过大。例如:处于临界点的94分的纳税人和60分的纳税人同样为B级,如此将分值相去甚远的两个纳税人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相提并论,就会使高分纳税人的心理落差太大,挫伤其积极性,不能真正发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评定期时间跨度过长。《试行办法》规定纳税信用等级每一年评定一次,以评定年份之前最近的两个会计年度为一个评定期。而在实践中,纳税人信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且应呈现逐步提升的总趋势。而两年一期在考评时间上明显滞后,难以如实反映纳税人每个年度的纳税信用情况,降低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例如在评定期两年中曾有“信用瑕疵”的纳税人,通过不断改进完善,事实上己经达到了更高的信用级别,而受两年的评定周期所限,名义上的信用等级不能得到相应调整,不能享受相应级别的优惠条件。从制度设计上看,这样不利于纳税遵从的引导提高。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等级评定欠科学。一是评定程序简单粗放。现行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程序通常是:基层税务机关根据评定指标进行打分并合计,结合平时所掌握的纳税人基本情况,提出初步意见,仅把A类纳税等级逐级上报至省级税务机关进行审批。而各级审批部门对A级信用等级的审核主要是CTAIS系统中的违章记录,或者参考年应纳税额大小,对初审环节的测算、考评是否合乎规定、符合实际,既无从考证,也不益深究。这种评定方法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主观判断成分多,人为因素影响大。在评定过程中,个别税务人员要么顾念私情,厚此薄彼,要么粗枝大叶,敷衍了事,且大多数税务机关由于A级信用等级评定条件过高、底气不足、后续变数难以预料等畏难情绪,主观上并不愿意推荐上报A级纳税人。评定结果的客观公正难以确保。二是评定对象“身份歧视”。省局文件规定“对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是否纳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范围,由各市(州)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共同决定。”但从近两年的评定结果看,基本都是各地年纳税额在百万元或千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户。以“纳税贡献大小论英雄”似乎成为大家心照不喧的默契。这又似乎形成信用等级高低与纳税数额大小成正比的悖论,在这种奇怪逻辑下,A类信用等级似乎已成为纳税大户的专享荣誉和尊贵特权。而占纳税户总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即使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却因纳税贡献小而被“身份歧视”,往往在最初环节就被拒之门外。这不仅扭曲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原则和本意,违背了等级评定的公平性,打击了中小纳税人提高纳税信用等级的积极性,更

是从某种意义上破坏了依法诚信纳税的大环境。三是评定结果比例失调。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近三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纳税人的比例始终占总户数的0.1%左右,有的市州还不到0.05%,尤其存在相当一部分县区近三次评定无一个A级纳税人的奇怪现象。由此可见,由于A级评定标准过于严苛,致使A级纳税人在纳税户总数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绝大部分纳税人主要集中在B、C两个等级。而从登记注册的变化情况看,纳税人平均每年以6%的速度在增长。纳税户数迅速递增,信用等级止步不前。这与税务部门多年来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广大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日益提高的现实状况是相背离的。

激励机制不给力。《试行办法》规定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不同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并对A级纳税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试行办法》规定,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而实际上,稽查选案并未参考纳税信用等级,往往是专项检查刚结束,交叉检查又进入;要么是国税检查刚结束,地税检查又进入,加之纳税评估实地核查,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业不堪其累,条文形同虚设。二是鼓励措施缺乏“诱惑性”。众所周知,如果纳税人被金融部门评定为AAA信用等级,便可享受一定额度的贷款和一定幅度利率优惠;又如被工商部门评定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在参与政府采购时便可以加分而获得优先权。相形之下,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却未免隔靴搔痒,“名”大于“实”,“荣誉”大于“实惠”,无法从根本上调动纳税人提高信用等级的积极性。征纳双方不重视。纳税信用等级虽在法律层面有《税收征管法》原则规定,在规章层面有总局《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且已先后历经三次国、地税联合评定。但从税务机关内部来讲,这项工作从上到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除了两年一次的评定工作安排外,平时既不是工作重点,也不是各级领导强调的关键,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均未曾列入。而且基层税务机关日常管理、纳税服务也未按照信用等级分类实施,没有真正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作为强管理、促遵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外部看,一来纳税信用等级未作为企业参与其他各项评定的重要指标,未作为企业获取某些实质优惠的必备资格和先决条件,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参与等级评定的热情,无法调动企业不断提升信用等级的主动性;二来由于税务机关宣传力度不大,与之相应的纳税人回应反响不强,使得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知晓面窄,认可度低,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未能建立,齐抓共管局面未能定格,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二、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的思考

(一)完善评定制度

科学设置分值。一是将第十条第四款规定的“评定期内有税务行政处罚记录不得被评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情形进一步完善,将“主观故意”作为其前置条件。二是适当放宽A级数额限制,提高A级评定比例;将B、C两个等级按照分值区间进一步细分为:“B”级、“B+”和“B++”级以及“C”级、“C+”级和“C++”级,如此既能体现差异性,更能保证评定结果的公正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鼓励纳税人不断提高信用等级。

缩短评定期间。《评定办法》中规定,对纳税人的评定属期为评定年份之前最近的两个会计年度。考虑缩短为以评定年份之前最近的一个会计年度为评定期。这样既能如实地反映纳税人每个年度的纳税情况,又能促使纳税人保持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明确参评范围。建议在《试行办法》中统一参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范围,将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明确纳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即规定已办理税务登记并连续履行纳税义务两个会计年度以上(含两年)的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可以参加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起征点以下的除外)。这样既能体现评定对象的公平性,又能唤醒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这类纳税群体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

(二)科学实施管理

优化评定程序。开发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软件,并整合纳入CTAIS系统。根据评定指标确定相应的纳税信用等级计算公式,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功能和数据库,建立评价标准、评定模型,同时参考其他部门的涉信数据,得出纳税人在评定期内的纳税信用值,再依据A、B、C、D四个纳税信用等级的取值范围,自动生成纳税人的动态纳税信用等级。这样既可以增强评定程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可以大大减少评定过程的工作量和主观因素,提高评定结果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严格分类管理。一是根据CTAIS系统中的纳税信用等级信息,在日常服务、管理和稽查工作中,合理有效

地配置征管资源,实行对应管理。例如对A级纳税人,在纳税申报、发票领供、纳税评估及稽查等方面进行适度简化和放宽;而对D级纳税人则要强化管理,严格限定,从严审批,并进一步加大稽查和监督力度。二是依托CTAIS系统,建立起完整的纳税人信用等级信息库,按照信用等级初评、核实、申述调查、认定、变更、台账管理等功能,实现对纳税人信用等级动态管理。在评定期内发现问题,严格按照规定调整其信用等级;在评定期后发现问题,认真备案,下次评定时按规定处理。

(三)健全激励机制

完善内部鼓励措施。对于高信用等级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尽可能为其提供实质性优惠。一方面,对A级纳税人给予简化有关审批手续,放宽发票领购限量,建立快速办税通道等宽松管理和优先服务;另一方面,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如A级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两年内不列入稽查范围,不得重复检查等。

建立社会诚信协作机制。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将纳税信用等级与纳税人的其他活动或评定挂钩。一是在政府采购、创先争优、文明建设等方面将纳税信用等级作为入围条件或考核指标;二是在对企业或个人进行资信评价时,将纳税信用等级作为重要参考系数;三是对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评选劳模、优秀企业家等荣誉时,对纳税信用等级为C、D的,实行一票否决,体现对国家诚信的至高无上。这样才能真正让纳税人认识到纳税信用等级的重要性,真正感受到诚信纳税所带来的实惠,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纳税人提高纳税信用等级的积极性。

(四)内外协同努力

上一篇:培养孩子的坚强品质下一篇:大班语言优质教案《聪明的小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