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读音

2024-04-14

成语的读音(共9篇)

篇1:成语的读音

成语词语大全及读音

1.捉鸡骂狗的意思zhuō jī mà gǒu 犹指桑骂槐。

2.割鸡焉用牛刀是什么意思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割字开头的成语 刀字结尾的成语

3.鸡鸣狗吠的意思jī míng gǒu fèi 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4.鸡胸龟背的意思及成语故事jī xiōng guī bèi 凸胸驼背。

5.只鸡斗酒的意思及成语解释zhī jī dǒu jiǔ 斗:酒器。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原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辞。后也指招待来客。

6.肥冬瘦年的意思féi dōng shòu nián 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 - 风俗》。

7.马耳春风的意思及近义词mǎ ěr chūn fēng 见“马耳东风”。

8.秋风过耳的意思qiū fēng guò ěr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耳字结尾的成语

9.秋高气爽的意思及成语故事qiū gāo qì shuǎng 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

10.摸鸡偷狗的意思mō jī tōu gǒu 指小偷小摸。也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11.秋狝春苗的意思及成语解释qiū xiǎn chūn miáo 狝:杀;苗:为苗除害。秋天狩猎,春天为护苗而猎兽。比喻大规模扫荡敌军或盗匪

12.偷鸡摸狗的意思tōu jī mō gǒu 指小偷小摸。也指乱搞男女关系。

13.斗鸡走犬是什么意思及造句dòu jī zǒu quǎn 同“斗鸡走狗”。

14.鸡零狗碎的意思及成语故事jī líng gǒu suì 形容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系统。

15.鸡虫得丧的意思及近义词jī chóng dé sàng 同“鸡虫得失”。

16.斗酒只鸡的意思及成语解释dǒu jiǔ zhī jī 一斗酒一只鸡,指简便酒食。以鸡和酒祭奠亡友

17.秋风扫落叶的意思及成语解释qiū fēng sǎo luò yè 比喻强大的力量扫荡腐朽弱小者;也比喻扫除净尽。

18.家鸡野鹜的意思jiā jī yě wù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19.小肚鸡肠的意思及成语故事xiǎo dù jī cháng 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

20.秋风纨扇的意思及成语故事qiū fēng wán shàn 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宠。

21.卓立鸡群的意思zhuó lì jī qún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22.鸡鸣戒旦的意思及成语故事jī míng jiè dàn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

23.腊尽春回是什么意思及造句là jìn chūn huí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24.秋风团扇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qiū fēng tuán shàn 秋风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旧时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

25.鸡鸣馌耕的意思jī míng gǒu gēng 比喻妇女勤俭治家。语本《诗 - 郑风 - 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又《豳风 - 七月》:“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26.秋风落叶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qiū fēng luò yè 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27.鸡鸣起舞的意思jī míng qǐ wǔ 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

28.落叶知秋是什么意思luò yè zhī qiū 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了。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29.雨后春笋的意思及近义词yǔ hòu chūn sǔn 春雨以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

30.家鸡野雉的意思及近义词jiā jī yé zhì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31.冠鸡佩猳的意思guàn jī pèi jiā 猳:公猪。头戴饰有雄鸡的帽子,身佩绣有公猪的饰物。形容古代好勇者的服饰

32.鸡黍深盟的意思及近义词jī shǔ shēn méng 黍:黄米;鸡黍:指待客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往。形容朋友之间友谊深厚

33.打鸡骂狗的意思dǎ jī mà gǒu 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人的不满

34.鸡烂嘴巴硬的意思及造句jī làn zuǐ bā yìng 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35.秋毫不犯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qiū háo bù fàn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犯字结尾的成语

36.鼠腹鸡肠的意思及成语解释shǔ fù jī cháng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37.鹤行鸡群的意思hè xíng jī qún 同“鹤立鸡群”。

38.虎尾春冰的意思hǔ wěi chūn bīng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39.味如鸡肋的意思wèi rú jī lèi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40.鸡飞狗窜的意思及成语解释jī fēi gǒu cuàn 比喻受到惊动而引起骚乱

41.霜气横秋的意思shuāng qì héng qiū 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霜字开头的成语 秋字结尾的成语

42.斗鸡养狗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dòu jī yǎng gǒu 同“斗鸡走狗”。

43.鸿爪春泥的意思hóng zhǎo chūn ní 同“鸿爪雪泥”。

44.秋水伊人的意思qiū shuǐ yī rén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45.鸡鸣狗盗是什么意思及造句jī míng gǒu dào 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

46.土鸡瓦狗的意思tǔ jī wǎ gǒu 见“土鸡瓦犬”。

47.鸡鹜争食的意思jī wù zhēng shí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鸡字开头的成语 食字结尾的成语

48.嫁鸡随鸡是什么意思及造句jià jī suí jī,jià gǒu suí gǒu 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49.秋高气肃的意思及成语解释qiū gāo qì sù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50.秋行夏令的意思及成语故事qiū xíng xià líng 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51.抱鸡养竹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bào jī yǎng zhú 唐朝新昌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养竹子,自己坐收渔利。比喻官吏坐地盘剥,不择手段

52.鸡黍之膳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jī shǔ zhī shàn 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

53.秋色平分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qiū sè píng fēn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54.鸡蛋里找骨头的意思及成语故事jī dàn lǐ zhǎo gǔ tóu 比喻故意挑剔。

55.鸡豚之息的意思jī tún zhī xī 比喻微小的收益。

56.鸡飞狗叫是什么意思jī fēi gǒu jiào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

57.腊尽春来的意思là jìn chūn lái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

58.鸡犬相闻的意思及成语解释jī quǎn xiāng wén 指人烟稠密

59.鸡鸣犬吠的意思及近义词jī míng quǎn fèi 见“鸡鸣狗吠”。 吠字结尾的成语

60.阳春有脚的意思yáng chūn yǒu jiǎo 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61.霜凋夏绿是什么意思shuāng diāo xià lǜ 犹言冬去春来。谓时光的流逝。

62.秋高气和的意思qiū gāo qì hé 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63.鸡飞蛋打是什么意思jī fēi dàn dǎ 鸡飞走了;蛋也打碎了。比喻两头都没顾上;造成双重损失。

64.手无缚鸡之力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65.老气横秋的意思及成语解释lǎo qì héng qiū 老气:老年的气概;横秋:横亘秋空。形容神态老练严肃。也形容为人死板;缺乏朝气。

66.秋风扫叶的意思及成语故事qiū fēng sǎo yè 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67.鸡虫得失的意思及成语解释jī chóng dé shī 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问题。比喻细微的事情;无关紧要的得失。

68.鹤骨鸡肤的意思hè gǔ jī fū 伶仃瘦骨,多皱的皮肤。形容年老。

69.鸡皮鹤发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jī pí hè fà 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70.鸡犬不安的意思jī quǎn bù ān 见“鸡犬不宁”。

篇2:成语的读音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来称小说为稗官,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众口铄金:zhîng kǒu shuî jīn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致人於死地。

邂逅相遇:xiâ hîu xiāng yù

邂逅:未约而相逢。指无意中相遇。又指初次相遇。邂逅相遇:多用于久别亲友之间的偶然相见。

放荡不羁fàng dàng bù jī

羁:约束。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不羁:不受限制、拘束。

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ã shã)

解 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不敢说话的样子。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病入膏盲,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蚍蜉撼树(pí fú hàn shù)

解 释 蚍蜉,蚂蚁。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蚍蜉:大蚂蚁。小小的蚂蚁竟想撼动参天的大树,这不是很可笑吗?该成语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唐•韩愈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未雨绸缪(wâi yǔ chïu mïu)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准备.(注意:缪mïu)这个成语意思也可以说,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 在这个成语中“绸缪”做“修补”的意思。

并行不悖(bìng xíng bù bâi)解释: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示例:

1.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

2.发展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这是并行不悖。

3.民主与集中从根本上讲,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怙恶不悛:hùâ bù quān 成语。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亦作“讳恶不悛”、“怙恶不改”。出自《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怙:依靠,坚持。悛:悔改,改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亦作“讳恶不悛”、“怙恶不改”。

罄竹难书 qìng zhú nán shū

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

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

良莠不齐: liáng yǒu bù qí

莠:狗尾(wěi)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同仇敌忾

tïng chïu dí kài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别人。

茕茕孑立

qiïng qiïng jiã lì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孤身一人,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引吭高歌 yǐn háng gāo gē

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啭喉高歌”。

默不做声、浅酌低吟

惩前毖后(chãng qián bì hîu)

解 释 惩:警戒;毖:谨慎,小心。把以前的错误作为教训,使今后小心谨慎,不再犯类似的错 误。

色厉内荏 sâ lì nâi rěn

①色:神色,模样。②厉:威严、凶恶。③内:内心。④荏:软弱、怯懦。

奴颜婢膝: nú yán bì xī

解 释 奴:奴才;颜:面容;婢:侍女;膝:膝盖,借指下跪。作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

腹:肚子。便便:肥胖的样子。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现在有时用 来比喻人的某种丑态,含有贬意。

繁文缛节

fán wãn rù

jiã

释 义 文:文:规定、礼仪。缛:繁多。节:礼节。繁琐的、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

示 例: 办事要讲求实效,不要那么多~。

不落窠臼

bù luî kē jiù

窠: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

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伍。

造 句 颐和园的设计风格真是独具匠心,不落窠臼。

2.这位年轻画家的画在创作手法上不落窠臼,别具一格。

注:不能用于形容人的性格

自怨自艾zì yuàn zì yì

怨:怨恨,悔恨;

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惩戒,惩罚;

自艾:自己改正错误。

原意指反省自己的过失并改正。今多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海市蜃楼

hǎi shì

shân lïu

篇3:“舳”的读音与释义

此解释中, 将 “ 舳” 读作 “ zhú” 译为“ 船尾”,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应该将 “ zhú” 读作 “ zhòu”, 将“ 舳” 译为“ 船头”, 才是准确的。 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读音和意义上来看。 “ 舳”在《 说文解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中的解释是:“ 舳,舻也,从舟由声,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 从舟由声”说明“ 舳”的声母是zh,韵母是ou,合起来应读作“ zhòu”。

《 汉语大字典》( 四川、 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第五卷第3059页) 对“ 舳”作如下解释:“ ( 一) zhú,1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合称,因以指船。 ……也单用指船。 2船尾。 3舵。( 二) zhòu,《 集韵》 直祐切,去宥澄。 船头。 ……《 五音集韵·宥韵》 :舳, 舟首。 《 文选·左思 〈 吴都赋〉》 : “ 弘舸连舳,巨槛接舻。 李善注引刘逵曰:“ 舳,船前也。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版, 第552页) 对“ 舳”解释如下“: 舳( 一)zhòu,名词,船头。《 小尔雅·广器》:船头谓之舳。( 二)“ zhú,名词,船尾。 ”

从以上三部字典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 舳”有两个读音,且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当“ 舳”在句中的意思为“ 船头”时应读作 “ zhòu”、 船尾时读为“ zhú”, 读音随意义的变化而改变。

其次,从仿生设计的特点上看。 中国古船很早就注意仿生造型设计, …… 汉代成帝时造的船,有的用大桐木刻成虬龙安于船头, 有的以云母装饰成餻鸟。 明代仿生设计船舶外形设计更多,有用于火攻的整体造型如龙形的赤龙舟, 有像猛禽的鹰船, 有似鸟的鸟船,有尖底如刀鱼的刀鱼船,有形影不离成双成对出现的鸳鸯, 隋代就有两头又尖、 又小、又快,如蚱蜢的蚱蜢船等等。(《 中国古代船舶的造型特征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顿贺程雯慧著2004年6月第28卷第三期。 ) 从以上所述可知,不论是“ 虬龙”“ 餻鸟”,还是“ 刀鱼” “ 鸳鸯”“ 蚱蜢” 等, 都是将其“ 安于船头”而不是“ 船尾”,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定心理。 所以, “ 青雀”“ 黄龙”的造型应安于“ 船头”,而不是“ 船尾”,“ 舳”的读音理应是“ zhòu”,而不是“ zhú”。

再次,从课本的解释看。课本对“ 青雀黄龙之舳”的解释既然是 “ 船头作鸟头形、龙头形”,那么对 “ 舳” 的解释应是“ 船头” 而不是 “ 船尾”,若解释为“ 船尾”,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 舳” 的读音应是 “ zhòu”,而不是“ zhú”。

篇4:成语的读音

首先,谈谈苏教版的教材和《现代汉语词典》为什么会在“行”的读音上出现分歧。追根溯源,对于《诗经·小雅·车辖》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汉代儒学大师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也就是说上句“高山仰止”,“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下句“景行行止”,“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显然《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订者是采用了郑玄的注解,“行”,即行为,既然是“行为”,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行”作“行为”解时读“xíng”(古音读“xìng”)从这上来看,“高山景行”这个成语中“行”读成“xíng”是无可厚非的,不是编订者随意注解的。

但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上句“高山仰止”,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下句“景行行止”,“景行”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行”作“道,路”解时读“háng”,显然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者是采用朱熹的注解。这样看来,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者也是有椐可查的。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这可能也是工具书编订者考虑的吧,但不能因为你出现的早是这么说的,你就采用,况且古人他是不注音的,凡事都要能既有理,又能让人乐于接受,“授人以渔”才是主要的。而现行的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可最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吧,要不然以后老师也罢,学生也罢,遇到类似的问题依然出现这样的争论。

其次,此题一出,学生傻眼了,老师困惑了。尊崇哪个为好啊?有人说《现代汉语词典》是权威,对此都明确标注了,肯定是对了,就读“xíng”;有人说,教材是这么编的,遵照教材读“háng”。可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对成语的辨析,首先了解其出处,然后根据古汉语知识就能够很好地判断出成语的意思。所以做老师的我们才会经常教导学生,学习成语要能了解它的出处,运用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去辨析,才不至于望文生义,才能更好地用好成语。像“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不名一钱”等等,而且对于成语的读音,因为成语太多,学习的人都会从它的出处,依据文言文知识去判断,一般在出处读什么音,组成的成语就读什么音,而不是遇到成语都找《现代汉语词典》,如果一遇到问题,就词典怎么说,那怎么能让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总不至于到词典全部背下来吧!而且这种做法也只能是舍本逐末,是不科学的。

另外,笔者谈谈自己对这种分歧的分析和思考。

第一,就结构而言,这个成语应该是联合式的,“行”应与“山”相对应,而且两者应该是同类的,而“行”作“行为,品行”解,与“山”作“高山”解不对等,故解为“道路”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古汉语常识的,所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

第二,从出处看,仰高山,行景行,对高山仰望,而行是走得意思,那么苏教版编写的《史记选读·孔子世家》书下明确标注“景行(háng),大道。”,景行,是大道的意思,能够和高山相对应。读“háng”是合理的。

篇5:大腹便便成语怎么读音

大腹便便在句子中一般是用作谓语、定语,肚子很大,肥胖的`样子。造句示例:

1、王经理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人也变得红光满面,大腹便便的了。

2、一位矮矮胖胖、大腹便便的人影从阴暗处奔了出来。

篇6:儿化韵实际读音问题的讨论

韵母儿化时, 因受卷舌动作的影响, 有的韵母的实际读音会发生变化, 变化的情况一般认为是根据韵母的韵腹和韵尾而定的, 通常有如下六种情况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1993年11月第二版) :

⑴、韵母或韵尾是a、o、e、ê、u的, 原韵母不变, 加上卷舌动作。

⑵、韵尾是i、n的, 丢掉韵尾, 主要元音加卷舌动作。

⑶、韵母是i、ü的, 韵母不变, 加上卷舌韵母er。

⑷、韵母是-i[η]、-i[ι]的, 丢掉韵母, 加上卷舌韵母er。

⑸、韵尾是ng的, 丢掉韵尾 (如果是ing, 丢掉ng, 还要加上e) , 加上卷舌动作, 同时韵母鼻化 (鼻化用~表示) 。

⑹、韵母是ui、un、in、ün的, 丢掉韵尾, 加er。

我在中师从事十几年的现代汉语教学, 使用过中专、大专教材六、七种, 发觉各种教材在此问题上大同小异, 基本上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关于儿化音节实际发音的若干变化情况没有发音理论的支持, 即所谓变化的情况“是根据韵母的韵腹和韵尾而定的”, 其规律是什么, 并没有理论的解说, 如:为什么⑴能直接卷舌而⑶、⑹要加上er;u和ü只有唇形圆展不同 (唇形圆展并不影响卷舌) , 为什么ü要加上er而u却可以直接卷舌;⑵⑷⑸为什么要丢掉韵尾;同样是i, 为什么韵尾i要丢掉而韵腹i不但不丢掉而且要加er。

2、几种变化情况存在与现代汉语其它理论冲突, 如ui、un本是uei、uen的缩写, 缩写并不缩读, 丢掉韵尾后应是韵腹e直接卷舌, ⑹将之与in、ün并称, 似有不妥。

3、缺少关于韵腹和韵尾是如何影响儿化实际发音情况的规律性理论, 导致各种变化情况各自独立, 所以各版本对上述六种变化可以任意排列, 而学习者只能靠死记硬背。

如上种种, 带来汉语教学中的诸多疑问和困难。根据我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对39个韵母使用穷尽法分析, 以及通过对学生进行发音抽样听辨分析的结果 (结果表明:⑴、u、-i[η]、-i[ι]在儿化时与i、ü同样, 都是下降舌位并借助了e完成卷舌动作的;⑵、-i[η]、-i[ι]并没有丢掉, 试比较“单词儿”的“词儿”和“单层儿”的“层儿”、“树枝儿”的“枝儿”和“到这儿”的“这儿”就会发觉“词儿”和“枝儿”中的-i[η]、-i[ι]是存在的) , 我以为, 儿化的实际发音变化情况是有规律可循的。此规律的理论依据有四条:

1、汉语中能在音节尾部出现的音素有三类:中低元音a、o、e、ê (e r除外) ;高元音i、u、ü、-i[η]、-i[ι];鼻辅音n、n g。

2、中低元音因舌位低或较低, 未及上颚, 儿化时可以直接将舌头向上颚卷起, 因此a、o、e、ê能够直接儿化。

3、高元音因舌位紧靠上颚, 儿化时不能直接将舌头向卷起, 所以不能直接儿化。以高元音i、u、ü、-i[η]、-i[ι]为尾音的音节在儿化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尾音高元音作韵尾, 丢掉韵尾, 由充当韵腹的中低元音卷舌;二是尾音高元音作韵腹 (高元音作韵腹都是单韵母) , 韵腹不能丢掉, 则舌位下降, 借助于半高元音e作为过渡完成儿化。

4、鼻辅音n、n g只作韵尾 (都带有主要元音作韵腹) , 发音不响亮, 不能卷舌, 儿化时丢掉鼻辅音韵尾, 由韵腹 (高元音或中低元音) 直接儿化或借助于半高元音e作为过渡完成儿化, 丢掉后鼻辅音ng的韵腹带鼻化音。

据此, 儿化的实际发音变化规律是清晰明朗的:

1、儿化的实质是韵母的尾音在发音时带上卷舌动作。

2、尾音是中低元音a、o、e、e的, 直接卷舌;

3、尾音是高元音i、u、ü、-i[η]、-i[ι]的, 有两种情况:

高元音作韵尾, 丢掉韵尾, 由充当韵腹的中低元音卷舌;

高元音作韵腹, 借助于半高元音e卷舌。

篇7:“禅”字的读音

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校园,玉兰、龙槐、桂花的叶片绿得发亮。空气在逐渐膨胀,团团热气迎面扑来,让你感到夏天脚步的逼近。

我推开桌前的窗户。瞬间,一股清风送来一阵凉爽,还夹着楼下月季花的芳香和青草味儿,沁人心脾。

桌上两摞作文本如同两座小山,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我,时刻准备我去鏖战。这个周五,初三的课程就要结束,我要赶快把这些作文批改完,也算善始善终吧。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下学期学校不一定再给我安排教学工作,所以这可能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周五的这节课,也可能是我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吧!

《友情伴随我成长》《喜悦伴随我成长》《亲情伴随我成长》,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文章,看得我眼睛直往一起粘,伸出两根手指头扒,眼皮都撑不开,连连打着哈欠。

在走廊中独自享受香烟“美味”的祝老师,悠悠地踱到窗前,打趣道:“有这么尽职的老师,走出校门的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啊。”

我望着他苦笑,“我脑子里全是糨糊,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你答话了。”

而当我翻开汤云海的作文,却好像一盆凉水迎面扑来,脑中的糨糊顿时一扫而空。他写的竟然是《难以忘怀的一次语文课》,这可不是我布置的题目。这家伙最喜欢唱反调,今天不知道又在耍什么花招。

我抬手揉揉太阳穴,用力眨巴眨巴眼睛,耐着性子,低着头一行行看下去。

一次,我到成功学校的汪老师家补课。他是特级教师兼学校工会主席,还经常到省里出试卷,参与编写教辅资料。那天补习《出师表》,他问我们刘禅的“禅”字应该读什么音,我说读“chán”,没想到引起其他学校几个补习同学哄堂大笑。汪老师也大为光火,说这个字怎么读“chán”呢?等到他冷静下来之后,告诉我这个字应该读“shàn”,不能读成“chán”。

然后他告诉我们一个小常识,说在唐僧取经之前的三国,“禅”这个字只有“shàn”一个读音。唐僧取经之后,我国没有对应印度佛教中“禅”的字,便把这个字增加了一个“chán”的读音。

想当初,我们的“名师”就是教我们读“chán”的,可见“名师”的无知。“名师”误人子弟,害人不浅,竟然还常常大言不惭地训斥我们。曾记得,当时我在课堂上有幸被“名师”点名回答问题。我说这个字读“shàn”,自认为拥有众多丰功伟绩的“名师”,还把我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顿。和外校学生一道补习,像我这样被“名师”教过的学生,就只有遭受哄堂大笑而尴尬的分儿了。

“名师”看到这里,恐怕要被活活气死。那是他过于自信,咎由自取,活该!谁让他那么狂妄自大,动不动就训斥我们,不尊重我们学生的人格呢!

“名师”还再三强调,作文要写长,只有长篇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殊不知郭沫若的《石榴》、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海燕》,都是极短的文字,按照“名师”的说法,这些大师的文章都不应该算是好文章。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一个“和”字,高度概括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那又该作何解释?

这样狗屁不通的“名师”,竟然还有脸面霸占中学的课堂,不知羞耻地来教训我们,实在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悲哀。学校理应及早将这样的“名师”开除回家……

那一行行文字如同一条条毒蛇,向我喷出置人于死地的毒汁,我的头脑仿佛要爆炸,眼前的作业,窗外的楼群,前方的操场,都融成一片片乌云在眼前晃动。我虽然在继续看作文,可一粒粒文字早成了一只只密密麻麻排列着的蚂蚁,完全失去了意义……

30多年的教师生涯,自认为还算尽职,行将结束时却收到学生这样一份“礼物”, 是我无论如何不曾想到的。

“胡老师,你有没有多余的红笔芯?”年轻的戴老师问我,我在抽屉中胡乱扒拉了半天才找了一只红笔芯递给她。大脑终于重新恢复了思维的功能。

上《出师表》一课时是否叫汤云海回答过问题,我已记不太清楚。好像是叫过一个学生站起来,他把刘禅的“禅”字读成“shàn”,我说错了,应该读“chán”。

现在看来是我读错了。汤云海单单要挑出这个来揪我的小辫子,这就让我不由得要检点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了……

那天我正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故事以及邹忌的人品,像陈年老酒的醇香在教室中洋溢。同学们闪动着饥渴的目光,全神贯注地听课做笔记。

忽然听到汤云海发出哈哈的笑声,我把目光扫向他那里,发现他像乌龟似的伏在桌上,两只手握着一个橘红色的东西。那是什么呢?长长的,像馄饨摊上擀面皮儿的小木棒,一只手握在中间,两头还露出一截。我意识到那好像是根胡萝卜。

还是乍暖还寒的二月,天气尚未完全转暖,胡萝卜拿在手里应该是冰凉透骨的。这大清早,他带这玩艺来干什么?吃吗,不太可能,冰凉的胡萝卜怎么可能吃得下去?更何况现在的孩子,连香喷喷的肉包子都爱吃不吃,谁还对这个感兴趣?

除此便是恶作剧。他故意带这玩意来,无非是想逗引同学,给我的讲课添加一点调料。于是我把讲台一拍,“汤云海,你给我站起来,把你手里的东西放到桌肚里去。”

我有意避开了“胡萝卜”三字,是因为怕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三个字,正好隐含了我的“胡”姓。我似乎觉得这家伙不怀好意,他带胡萝卜来的目的,就是想借此在课堂上制造哄堂大笑的效果。

刹那间,我的脑袋膨胀起来,感觉自己如同一头被触怒的雄狮,意欲跳将起来猛扑过去,将他撕个稀巴烂。然而,我仅仅只是让他站着,并没有多说一句话。因为,我只能让他站站而已。

下课我把汤云海叫到办公室,让他面向壁橱站着,美其名曰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实际上我是想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再和他慢慢交谈。刚刚爬上五楼,气喘吁吁,又正在气头上,很容易因为激动而说出出格的话。

过了一会儿,我对着汤云海的后背懒懒地说:“你给我转过来。”然后慢声细语地问他,“说说,胡萝卜从哪儿来的?”

他说是捡来的。为什么要带到课堂上来?他说觉得好玩就带来了。至于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他说得可比谁都透彻、精辟,不需要我这个老师再延伸分析一句。表面上看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他是否故意这么做,是否故意和老师作对,他是不可能认账的,也没必要和他多费口舌。

于是,我想到了与他家长取得联系,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让汤云海回去上课之后,我拨通了他爸的手机。就在我沉思默想的时候,他爸来了,个头不高,很精干的样子,狭窄的额头上冒着湿淋淋的汗水。后面还跟着他妈,好像睡眠不足,白皙的面容上写满掩饰不住的愁绪。

他们竟然会夫妻双双来到学校,令我吃惊不小,慌忙拿来两个凳子请他们坐下。然而他爸却依然站着对我说:“老师,不好意思,孩子出了什么事你尽管直说,我们一定好好教育。”

看他们一副着急的面孔,被他们这种负责的态度所感动,我连忙安慰道:“没出什么大事,不用着急。”

这几天,他们正被孩子搅得心烦意乱,寝食不安。他爸正出差返回,快到单位的时候接到我电话,担心孩子又出什么事情,到单位后简单交代了一下,便叫上汤云海的妈妈一道赶来。

原来汤云海近两个月恋上了王卉,作业没心思做,课也不想上,放学不回家,只顾和王卉在外面溜达逛街。临近中考犯上这种毛病,夫妻俩心急如焚,轮番上阵痛骂。可小子脾气倔,拔腿就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家里到处找也找不到他。好不容易在一个同学家打听到了,他却借口家里菜烧得不好吃拒绝回家,夫妻俩被他气得差点儿吐血。

上学期看他语文成绩不佳,他们便花了很大的价钱,让他到重点学校的老师那儿去补课,本想让他成绩提高一点,却没想到是这种结果。现在是进退维谷,继续补下去他会放弃课堂,不让他补课,则有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更是全面放弃。他爸爸的脸上笼上一层悔恨的阴云,深深地叹息着。

听了汤云海父母的一番话,我原本将要燃烧的心火,却如同遭遇一场暴雨,突然熄灭了。他对父母尚且如此刁蛮,对我有所不敬,就没什么大惊小怪了。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孩子临近中考,稳定他的情绪是头等大事。所以请你们回去不要责难他,应该以关心的态度帮助他认识错误,鼓励他做最后的努力,争取考上一所理想的学校。

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这样的会面,却被汤云海视为敌意,成为埋藏在今后关系中的一颗烈性炸弹。每当我走上讲台,这家伙便歪着那颗扁扁的脑袋,用仇视的眼光乜斜着我,大有不把我掀翻在地绝不罢休的态势。

周二的早晨,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看到全班同学都在背《醉翁亭记》,朗朗的读书声让我醉意朦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我几乎也跟着同学们一同摇头晃脑起来。

这样优美隽永的句子,像山涧清泉从千百年之前淙淙而来,滋润着无数炎黄子孙,谁读了不感到荡气回肠呢?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财富,无论中考是否考到,我都希望学生能够熟记下来,将来可以受用终身啊!

吴浩手里还拿着一个白花花的包子,边读书边啃。我缓缓地朝他走去,想敦促他快点吃完。他抬头看见了我,慌忙要把剩下的半个包子塞到桌肚里。我心里一颤,反而言不由衷地对他说:“你继续吃完吧,不要噎着。”

我在两个班之间穿梭巡视,要学生好好背书,第一节课就要默写《醉翁亭记》全文。而五班的汤云海却并没有背书,他在座位中来回走动,一个个地收头天的数学试卷。他在班主任的外语早读时是从不这样做的。尽管他也是在为同学服务,但我总感觉这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打心眼里不舒服,好像走进了荒草丛中的荆棘窝,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尖刺朝我扎来。

我强忍着不快,轻轻地对他说:“你先回到座位上背书,等下了课再收。”我尽量压抑着自己,避免和他发生冲突,只有几天的课了,何必自找不快呢?

待我到六班转了一圈回来,发现他还在收,心窝中一股热血涌上喉头,便厉声警告他:“你如果再不停止,我就把试卷扔掉。”虽然说话的声音不大,却是从嗓子眼里迸发出来的。

然而这家伙没有声响,只是抬起头以挑衅的目光逼视着我,一伸手把一大叠卷子递到我的跟前。言外之言,你扔吧,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一步跨过去,夺过卷子哗地朝讲台前的地下一摔,卷子啪的像雪片一样撒了一地。然后火山爆发似的怒吼道:“和你打过招呼,叫你不收你偏不听,却反而激怒我,你以为我不敢扔吗?”

全班同学看着暴跳如雷的我都惊呆了,放下手里的书本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端坐在位子上,静观事态的发展。

这家伙并不示弱,伸长了细细的脖子,瞪着眼睛狂叫:“现在还没上课!”

我用力一挥右手,朝他咆哮道:“是没上课。你现在就可以滚出去,到上课的时间再来!”臭脾气的臭小子,真的拿起书包气冲冲地跑出了教室。

看着汤云海的背影,胸腔中积聚的气浪仍然在奔涌冲突,为寻找发泄的豁口上下撞击。我继续对全班学生说:“不错,学校是没有规定要上早读,如果你们有人认为现在还早,都可以出去,等到上课前一分钟再来也不迟。难道我不能在上课前一分钟到校吗?我每天来这么早督促你们读书,难道是闲着没事吗?”

此刻的我正如同一座冶炼的钢炉,周身朝外喷吐着炽热的火焰。全班学生都被我吓傻了,教室里只能听到电风扇呱嗒呱嗒的噪音。

尽管学校并没有安排早读,但是我们做老师的总想让学生多读些书,所以我们几位任课教师便自行安排了早读。时间并不长,只是第一节课前15分钟左右,却能起到安定第一节课的作用。

今天是周二,轮到语文早读,我七点整就早早出了门,希望学生都像我一样,早一点到校多读一点书,却没想到竟是这样一种结果。我冷静下来后暗自摇头自嘲,千不该万不该,只怪我今天起得太早了。

汤云海在和我的冲突中并没有表现出懦弱,但我扔掉他的卷子,并且把他赶出教室,使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丢失脸面,这对于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小伙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羞辱。这一箭之仇不报,心中的愤恨是难以平息的。

毫无疑问,这篇作文就是他来秋后算账,来报复“名师”对他的不恭。反正要走了,再也不会听你的课,你又能怎样整治我呢?在最后的分手之际,送给我这份丰厚的“礼物”,让我在以后的退休生活中回味咀嚼,就不足为怪了。

应该承认,这家伙的灰色心态,也是人之常情。到了我这个年龄,对于别人的一切非常之举,已是完全可以做到推己及人的理解了。

其实,作文中的话并不全错。翻翻字典最后的历史年表,三国蜀汉一栏中,编者特地给后主刘禅的“禅”字注音shàn。假如不纠正,万一中考考到《出师表》一文,涉及到“禅”的读音,就有可能两个班的100多位学生出错,甚至还会因为一两分影响一些尖子生考取省重点高中,因而毁掉他们的美好理想。那我这个语文老师不真成了千古罪人,十恶不赦,应验了汤云海“误人子弟,害人不浅”的咒语吗?

想到此处,我如坐针毡,后背不觉冒出粒粒冷汗。知错不改,怎为人师?平日一贯“谆谆教导”别人,而到自己头上却叶公好龙,这不是十足的伪君子又是什么?于是我横下一条心,要订正,一定要订正。即便考不到这个字,也不应该让这么多学生,把“禅”字的错误读音带进人生的记忆中。

可晚上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月光似水似银,又似一根根尖锐的钢针,扎得我上下眼皮无法合拢。不觉翻身起床,独自坐到阳台上,望着青色的夜空发呆。

“误人子弟,害人不浅”“过于自信,咎由自取”“狂妄自大”“及早开除”,这些冒着毒焰的字眼能读给学生听吗?那些半大不小要懂事不懂事的孩子们,听了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我忽然不寒而栗。偌大年龄的我像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立在岔路口踌躇不决,不知该朝哪条道上迈步。

教室里一片宁静。橡皮树宽厚的叶片,如同一只只厚实的手掌,向走到讲台边的我热情地招唤。

虽然是最后一节语文课,对于迫切希望考取梦寐以求的高中学校的初三学生来说,却是一节不可小视的课。老师有可能交代中考注意事项,传授应试秘籍,或者帮同学们揣测试题的方向……然而我却郑重地向同学们宣告,我们今天来研讨一篇作文。

于翔合上了厚厚的笔记本,收起拧开的水笔,准备洗耳恭听。后排的盛军,则干脆伏在书本上,准备美美地睡上一觉。他本来就不打算考高中,让他这时候来欣赏别人的作文,还不如小憩一下。大部分的同学在东张西望,小声嘀咕着,这是谁的作文,一定是篇美文佳作,不然老师怎么会在最后一节课还要拿来评讲呢?

开始还是嘻嘻哈哈的汤云海,听说要读一篇作文,忽然直直地盯着我,仿佛骤然间凝固成一块厚厚的深灰色水泥板。

根据以往的习惯,对于有问题的作文,我一般是不暴露姓名的,只对那些好的作文才公开姓名予以表扬。今天,我一开始就毫不隐晦地告诉大家,这是汤云海的作文。

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扫向汤云海,你小子也能写出美文佳作,太阳怎么会从西边蹦出来了?而汤云海似乎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铁青着脸正襟危坐,一言不发,全神贯注,准备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

我开始宣读他的大作,一字不漏,一句不改,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同学们凝神屏气地静听着,连盛军也坐直身子,竖起两只耳朵,早把睡觉的事忘到爪哇国去了。

我读到“禅”字读音应为“shàn”,一些女同学相互对视着微微颔首点头,露出浅浅的微笑。当读到“名师”“误人子弟,害人不浅”时,满教室的同学立刻发出哄堂大笑,似乎连房顶都要被掀掉。坐在前排的同学还回过头去,看看后面的汤云海。

汤云海看到那么多目光在注视自己,只好讪讪地埋下头,躲在桌肚下面,把书包带缠在手臂上搅来搅去。

等待哄笑声平息下来,我又继续往下念,“‘名师’看到这里,恐怕要被活活气死”,下面又掀起一阵哄笑的浪潮,有几个男孩子笑得东倒西歪,大喊“喘不过气啦”。等大家笑过之后,我用揶揄的语气自嘲:“汤云海,看我怎么样,好像还没被气死吧?”

刚刚抬起头的汤云海,瘦削的脸庞涌上一片潮红。同学们朝他投去的目光,犹如一把把钢刀利剑,使他左躲右闪不敢正视。

读完了,笑完了,我用平静的语气说:“刘禅的‘禅’是读‘shàn’,汤云海说的没错。”

课堂里鸦雀无声。听我这么一说,汤云海的脸色似乎也变得平和了,目光炯炯地望着我,静静地倾听着我的每一句话,生怕稍一大意而有所遗漏。

我继续说:“过去,我读‘chán’是不正确的。我就是要利用今天这最后一节课来进行纠正,这就是我今天一定要来宣读这篇作文的意图。由此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今天不是来批评汤云海,更不是伺机报复。”

说完我稍微停顿一下,两眼向下面横扫过去,感觉气氛已经缓和。“除了文中所说的以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历史小知识。刘备连义子算在一起共有四个儿子,分别名为‘封、禅、永、理’。刘禅虽然是刘备的第二个儿子,却是亲生的大儿子,名为‘禅’。而‘禅’是皇位的意思,刘禅的字是‘公嗣’,‘嗣’是继承的意思,合起来为继承皇位。这样说意思是能够贯通的。如果把‘禅’读成‘chán’,那就显然说不通了。”

介绍完这段小知识,发现下面宁静得如同午夜一般,有些同学还翻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怎么样?我比你崇拜的特级教师,并不逊色吧。

接下来,我指出文中的另一个问题,即我从没有说过文章要越长越好。之所以常常强调作文要写长一些,那是针对某些同学作文特短,达不到考试时的字数要求说的。对于大部分达到了字数要求的作文,是不做这样强调的。

丁零零,清脆的铃声响了,我宣布:下课,同学们,咱们要最后说再见了。

忽然下面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五十几位学生倏地站起来,用长时间的掌声把我送出了教室。出门前,我特意扭头看了一下汤云海,他和同学们一样恭敬地站着,双手用力地拍着,神情十分庄重。

我的两眼刹那间湿润了……

篇8:成语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颤抖”中“颤”读音为chàn,“颤栗”中“颤”读音为zhàn,但“颤抖”与“颤栗”中“颤”的含义都有“发抖”的意思,所以很难在意义上区别读音,这也给学生在把握读音上带来困难。

为了避免混读,2002年3月31日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从利于稳定读音出发,作了补充解释。“颤”有两个读音,读chàn时,主要表物体轻微振动,也可表示人发抖,如“颤动、颤抖、颤巍巍、颤音、颤悠、发颤”等;读zhàn时,表示人发抖,与“战”相通,如“战栗、打冷战、打战、胆战心惊、战战兢兢、寒战”等。在这里“颤栗”与“战栗”是一组异形词,而“战栗”为普通话书面语中异形词推荐词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首选字”。

所以,学生可根据“记少不记多”的原则掌握“颤”的读音,在“颤栗”中读作zhàn,并多写作“战栗”。其他词组读作chàn。

篇9:佛狸祠的“佛”的读音

一、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对“佛狸”这个词读音均无特别标注。而对古音异读字,这些权威词书都有特别注明,比如万俟读作(mò qí);大月氏读作(yuè zhī;冒顿读作(mò dú),指汉代单于首领;阏氏读作(yān zhī)指汉代匈奴君主的正妻;阿房宫读作(ē páng);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衰”字读作cuī,现改读shuāi;北朝民歌《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等。而“佛狸”一词在所有权威工具书都无特别注明。因此,不用特意读为“bì lí”

二、从古汉语字典来看:“佛”有四个读音:

音①:“fó”

1.佛陀,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

2.佛教徒称所谓修行圆满的人。如:立地成佛

3.佛教。如:信佛,佛经

4.佛像。如:千佛洞,石佛

5.[佛图]佛塔。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世说新语·言语》

音②:“fú”

1.〔仿~〕见“仿”。

2.古同“拂”,违背,违反。《集韵》“佛,戾也。或作拂。”又为违逆,不顺。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夫谈者有悖于目而佛于耳。”

音③:“bì”

通“弼”,辅助。《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郑玄笺:“佛,辅也。”陆德明释文:“郑音弼。”马瑞辰通释:“古‘弼’字其音均与‘佛’近,故‘弼’可借作‘佛’也。”

一说,佛训为“大”。《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毛传:“佛,大也。”(参阅清钱大昕《潜研堂集.答问》)。

音④:“bó”

通“勃”,兴起。《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狸:有两个读音:

音①:“lí”

1.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2.猫。戎昱《苦哉行》五首之一:“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狸奴]猫的别称。

音②:“mái”通“埋”,把祭山林的祭品埋在土里。《周礼·春宫·大宗伯》:“以狸沉祭山林、川泽。”[狸虫]藏在房屋孔穴里的虫子。《周礼·秋宫·赤茇氏》“凡隙屋,除其狸虫。”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进入昌盛时期。拓跋氏家族给孩子取小名以“佛(fó)”字为名,取其吉利,以“狸”字入名,又合于中国传统的贱名好养的风俗。中国人认为起“贱名”的小孩好养,阎王、小鬼不愿理,可以更长寿些,如同远古的祭河活动,下贱的动物和残缺的人得以免灾而全生。因此中国人习惯给后辈取贱名,比如:“狗剩”、“狗娃”、“黒猪”、“歪头”、“垂舌”、“马儿”、“牛儿”等。如汉武帝刘彻小名即刘彘,彘即猪也;刘邦的结发妻子吕皇后名“雉”。雉,是一种羽毛美丽的鸟,据说,雌雉,善跑不善飞,尾巴较短,灰褐色。这玩意儿,俗称“野鸡”。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 若“佛”字读“bì”,意思就是“辅助”或“大”。堂堂皇帝之祠又如何能以“辅助猫”或“大猫”“大狸”为名?

所以从长辈给孩子取小名的用意上,从当时的风俗习惯上,读“佛(fó)狸”都要比“佛(bì)狸”好。

三、查阅网上资料,佛狸读“bì lí”的主要解释是:这个“佛狸”其实是“狴狸”,是狐狸中的一种,平日我们叫野狐是也,为什么会成了“佛”?原因有二:一是古代“佛”不读“fó”而读“fú”,“狐狸”一般叫成“胡狸”,“胡”在古代不读成“hu”而读成“fu”,故“佛狸”即为“胡狸”亦即“狐狸”。二是古代云游和尚很多夜间借宿于荒芜的祠堂庙宇中,而这些地方经常有狐狸出没(比如《聊斋志异》里的狐仙故事),故二者经常同居一祠。因此有人叫一些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佛教徒和他们所宣扬的支离破碎的教义称作“野狐禅”。

其实这个解释恰恰说明佛狸词应该读“fúlící”或“fólící”。

上一篇:关于论文投稿介绍信下一篇:(思修)南京理工大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