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2024-04-25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共13篇)

篇1: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本周读了《非暴力沟通》,并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在这几章里能够深切的对比出,原来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没有明确的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的房间很乱,我看到后很恼火,就会马上气冲冲地说:“你看看乱糟糟的,像什么样。能不能利索点啊。”孩子就会说:“哪样了?你怎么每次都这样说,你想让我怎么样啊?”我瞬间就崩溃了。

当时确实感觉自己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清楚的表达出来,更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让他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所以昨天我就试着书中的样子说:“我看到你的房间有点不整齐,心里不舒服。真希望你能把被子叠好放在床的一边,再把枕头放在被子上,看完的书能够放在书橱里……”他说:“好的,老妈,画完画马上整理,行吗?”

我心里有点小得意,原来可以这么简单的沟通啊!所以,这本书真的需要经常的拿出来读读,才能更好的沟通和提高。

篇2: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慢慢懂得了,原来自己与别人的沟通并不是真正的沟通,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使我们之间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们总以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或是两败俱伤收场。

把书读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让非暴力沟通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也把它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时孩子无理取闹,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时候,有些话,从老人嘴里说出来,我在以前可能会不高兴立马反驳,但是我现在不会,因为他们说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们说的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他们之所以感受到不满意或愤怒的言论,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观察结果,给他们带来的评价而已。当初因为太喜欢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参与的同城读书会中把它和其他人的书给交换了,目前它还是没有被交换回来。

篇3: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非暴力沟通(NVC)又称为“爱的语言”,是由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创建的,它旨在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建立真诚联系,并通过出于善意的给予使得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在企业人际交往中学会谈话和聆听,能够使得彼此之间情意相通,和谐相处;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和工作,让员工之间互相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欣赏、学会感激、怀有慈悲和友情,祛除个体习惯性的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在企业组织管理和企业团队中,它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矛盾和冲突,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心”的连结,增进人们之间彼此的信任、友善、接纳、欣赏和关怀,建立起富于同理心的企业文化,改变彼此相互看待的方式,更加信任彼此,看到彼此的美好,有效增加人际间积极互动的比率,从而获得良好的企业效益,实实在在地增进员工的幸福感。

二、企业开展EAP的作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优秀人才,员工是企业优秀人才的源泉。如果在管理中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习惯采用暴力行为模式和方法,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会留下隐形伤害,造成优秀人才缺乏被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自我角色混乱,缺乏对企业的认同和企业的发展意识,于是造成人才外流,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效果,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构建企业优秀人才的储备和梯队建设,同时有益于员工的健康成长和优秀人才的储备。

首先,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尊重员工个体,不能简单地把自己与员工的关系看成是上下级和从属关系,更不能随意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员工,甚至是粗暴的态度谩骂和训斥下属。要把员工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潜能力量,但很多管理者会在无意之中犯错,因为管理者也是社会人,他们也有不理性、情绪化的时候。因此,国外很多企业以及国内政府部门都会提供给员工帮助计划,他们将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常规化,服务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自信心、有效处理人际交往。

EAP在帮助企业维护组织心理健康、解决员工心理问题、改善组织内外部关系、改进客户服务、提升经营绩效等方面,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工具势必成为中国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必然选择。

三、非暴力沟通在EAP中的应用

大部分人急需技巧来改善人际关系的品质,加强个人的能力与效率,帮助我们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是被教导要与人较量、竞争、评判、命令、“诊断”,即以判断别人的“是”与“非”的方式来思考、沟通。然而,这种惯性的思考和说话方式只会阻碍沟通,从而制造出误解与挫折。更糟糕的是,如此的思考和说话方式还会造成愤怒、痛苦,甚至导致暴力产生。结果,即使是原本带有善意的人,都会因此而无端惹来不必要的冲突。

1. 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

2. 体会和表达感受。

用“我信息”表达,用表示情绪的词语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我们同时会有好几种感受,感受说得越清晰,对方越能理解我们。

3. 需要的表达。

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每个负面情绪下面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为自己的需求负责,用“我信息”表达。

4. 请求帮助。提出明确的请求,请求而非命令,他很重要,你需要他的帮助和支持!

学会用尊重与平等的方式达到沟通目的,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让对方愿意为我们作出调整,学会在倾听中疏导对方的情绪,在沟通中达到真正的理解与包容,在不论是上下沟通还是在跨部门沟通中,运用同理心,建立对冲突的正确认知,运用恰当的方式,化解冲突,达到双赢的目的。

现今,在全世界各地的公司企业、教室、监狱,以及冥想中心,都在教授非暴力沟通。而就在机构、公司以及政府部门把非暴力沟通与他们的组织结构以及对领导权的处理态度加以整合的同时,全世界也因此掀起了一股人文教化的转变。

提升企业管理者真正的影响力,改变企业管理者“父母”“说教”“让人头疼”的角色形象,使管理更温和、简单、有效,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士气、沟通氛围,对于工作、生活均有效,一器多用,遍地开花。

要学会在企业管理和人际交往中应用非暴力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在沟通中达到真正的理解与包容,同时建立对冲突的正确认知,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学会化解冲突,提升冲突管理的技巧。应用非暴力沟通可以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

摘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优秀人才,员工是企业优秀人才的源泉。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采用暴力行为模式和方法,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会留下隐形伤害,企业管理者通过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有益于员工的健康成长和优秀人才的储备。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企业EAP,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5.

篇4:非暴力沟通:创造沟通新境界

语言暴力现象或隐或显地普遍存在,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很多媒体也报道说,语言暴力正在困扰着学校中的孩子们,乃至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新问题。

对此,我也有着深刻的感受。我常想:有没有一种有效沟通的模式可以使交流的双方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充满着爱意与温暖呢?

结缘

2013年3月,我在主持了长沙市德育(班主任)特色工作室后,就一直思考工作室的特色定位问题。主题班会,生涯规划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责任感教育……虽然这些内容都有其现实可行性,但最后都被我一一否决了——因为它们都体现不出工作室的“特色”。特色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东西。让我心动的“特色”会是什么呢?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寻找和思索着。2013年8月,我在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时,很偶然地接触到了“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并第一时间买回了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在快速读完后,我感觉长久酝酿、苦苦思索的“特色”终于找到了,并心生将“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室研究课题的想法。

痴迷

工作室吸纳了来自长沙及周边县市26所学校的34位初高中班主任或德育工作者,这么多同仁聚在一起,要将某个内容作为共同的研究课题,是必须慎之又慎的。因此,在请教了让我首次接触到“非暴力沟通”概念的徐军老师,而百度搜索“非暴力沟通”又只收获了廖廖可数的资料后,我与《非暴力沟通》的翻译者阮胤华老师进行了交流,并与工作室的名师团队几经商量讨论,最后决定让所有成员先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我们设想,如果大部分老师都觉得很好,我们就将“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室研究的课题。

2013年9月11日,在新学期工作室的第一次例会上,我们给所有成员发放了《非暴力沟通》一书。许多老师在阅读后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关注生命、呵护心灵,颇具操作性、实用性的沟通模式,如果学以致用,“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于是,在2013年10月的工作室例会上,我们宣布将“非暴力沟通”确定为工作室研究的课题。

会上,我向老师们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非暴力沟通的研究现状: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由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于1963年提出。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之引入前南斯拉夫的学校中。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之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除了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外,它还被广泛运用到世界各地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中去预防和解决冲突……

在国内,《非暴力沟通》于2009年6月由阮胤华老师翻译成中文并出版,此后,“非暴力沟通”以工作坊的形式在社会上开始推广,主要运用于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领域。如黑龙江哈尔滨的代兵老师,河南商丘的徐冉老师,北京的阮胤华老师和田福老师等都在致力于“非暴力沟通”的运用与推广,帮助许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员或家庭回归正常。在学校教育领域,对教师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而言,“非暴力沟通”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因此,如果我们能系统地学习并深入探索其理念及模式,将填补中学“非暴力沟通”乃至中国教育界“非暴力沟通”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根植“非暴力沟通”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能熟练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我们将学会如何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进行畅快的沟通,享受教育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我向老师们解读“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即其四要素:

——观察,不带评价的观察。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即准确无误地客观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对方正在干什么,完全不带任何评价。

——感受,善于表达感受。一事当前,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后向对方表达真实感受,并体会他人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可以预防冲突的产生或解决问题,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

——需要,明确说出需要。感受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的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更要告知对方伤心难过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请求,提出具体请求。即清楚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越具体越好。如果请求不具体,对方可能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满足你的需要,甚至可能导致对方误解你的真实意图。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即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借助“四要素”,既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又用心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予以帮助,最终创造友好沟通、和谐生活的新境界。

这两方面内容的介绍,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非暴力沟通”至简之大道,从而更有兴趣更具持久力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将研究课题定下来后,工作室请老师们再次深入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并要求结合实践写阅读感悟。接着,我们还请徐军老师串讲《非暴力沟通》,以使老师们更加明晰其主要内容和精髓所在。为了加深老师们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我们从网上下载有关视频音频资料,造访阮胤华老师的工作坊,组织老师们叙写有关的教育故事和反思等。我们还组织以“沟通”为主题的班会课,以《非暴力沟通》各章节为序开展每半个月一次的网上研讨等,从不同维度,以不同形式深入下去,拓展开来,帮助老师们全方位地了解并践行非暴力沟通的思想与理念、原则与方法。我们的网上研讨要求老师们在研讨前围绕问题思考并写成案例;研讨中提交案例供大家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名师团队参与点拨指导,有时还请高校教师参与指导——如浙江师范大学的王俏华老师就曾参与我们的交流讨论——在见仁见智中常常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研讨后再修改案例,提交作业,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nlc202309012057

这一研讨过程使老师们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有了交流和接受名师指导的平台,有了自我反思与提升的机会,都觉得受益匪浅。因高频率的阅读、研讨与实践,再阅读、再研讨与再实践,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老师们就在内心中根植“非暴力沟通”理念,基本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并能将其原则与方法较好地运用到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今年五月,我们以“非暴力沟通”为切入点,成功申报到了省级课题《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研究》,省教科院又推荐此课题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我们相信,借助省级课题的推力,对“非暴力沟通”的研究将更深远。

寄愿

众所周知,与学生沟通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所以,“引导”是教育的最根本质素。我们相信,“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将重塑教师的引导品质,使教师真正担当起引领学生发展的职责,审慎选择教育内容与方式,在尊重、保护学生权利的前提下促成学生的自我进步与成长;将提升教师的引导素养,消减因教师个性的缺憾、教育智慧的欠缺和教育德性的失落而带来的语言暴力;将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引导习惯,引导教师注意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全身心倾听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使教师从多年语言暴力的积习中走出来,用爱的语言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将帮助教师构筑全方位的良好的引导教育环境,在关注教师的权益与成长,为教师营造宽松而舒心的职业环境的同时,改善教师的生存境况,确立适恰的教育传统感,确保教育的主体性、独立性与超越性。我们相信,“非暴力沟通”将让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在彼此的理解、尊重与欣赏中得以统一和完成,并有效改善学校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带着爱意和温暖融入生活。当“非暴力沟通”深入人心之际,也就是它在当今教育现实中稳稳立足之时,那时,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将主导我们的教育生活。

“非暴力沟通”虽只包含了四个要素,模式也不复杂深奥,但要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并不容易,因为“非暴力沟通”背后更多地指向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转变。它需要有意识地翻转我们的观念、思维和行为,需要反复实践,逐步领会,不断反思,螺旋式提升。当有一天,我们能十分有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时,对于“非暴力沟通”就绝不只是原则在心,方法在手,而更是思想理念深入了人心,融入了血液。如能这样,“非暴力沟通”将与我们的教育生活,与我们的教育生命相随,永不言弃,永不可弃。

篇5:《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虽然今天睡得有点晚。但是很值得,非暴力沟通,也许是一种更加友善,和平的沟通吧!不加敌意的坚决!通过认真倾听,来观察别人的行为,感受别人的情感,体会别人的需要,以及别人有什么样的请求!当自己想要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时候,可以先静下来,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后满足自己未满足的需要,也就避免了冲突的发生!有时候头疼的时候,我会察觉到这一点,我的做法是我为什么会头疼呢?而不是想到我如何才能缓解头痛?这个是我亲身经历,如果头疼可以揉一揉,放松一下就好了。首先爱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不伤害别人!还有就是给饥饿的食物,给患病的人医药,要常常怀有一颗慈悲心。

篇6: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首先,要能够区分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明白暴力沟通的危害所在,进而了解非暴力沟通的益处。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提升沟通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它提醒我们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鼓励倾听自己和他人,进而达到双赢的沟通效果。

其次,非暴力沟通有四个技巧。使用基于观察结果的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找到对话双方需要和正确地表达请求,熟练运用这四个要素,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沟通效率。

此外,学会倾听也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内容。倾听分为两方面,倾听他人和倾听自己。倾听他人要求我们放下成见,保持对说话者的关注,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反馈。倾听自己则有助于我们平息内心的冲突,给自己更多的关爱。

最后,了解了如何表达愤怒和感激。在表达愤怒前,我们要先了解愤怒的根源。要明确愤怒的根源,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表达愤怒的时候,我们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进一步理性地发觉自身需求,最后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而表达感激的时候,我们要摆正出发点,要表达真正的感激,而不是听起来别有用心的感激。在表达时,尽可能地突出一些细节,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发挥感激的力量。

篇7: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

对方的“暴力”反击时,让我们才觉悟到自己说话的得失,伤害了对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时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彼此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和愿望,不能倾听对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沟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学会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说出伤害人的话,学会了好好说话温柔以待,言语上不再批判、指责、诋毁、猜忌、比较、命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口不择言等无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们坚硬的盔甲,直至内心深处。

非暴力学会创始人阿伦。甘地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无情。

而改变沟通方式则是转变生活方式,改变无情世界的最佳途径。

《非暴力沟通》教给了我们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与体会观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体请求,明确表达内心,提醒我们觉察和内省,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需要。

只说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不要妄加评判,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凭主观意识下定义;

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连同自然而来的情绪,不要试图影响他人判断,而将感受与想法混为一谈;

在表达需要之前,先摈弃自己的情绪因素,不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清楚表达出来,请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询问和反馈,有效地帮助对方。

不要吝于表达感谢与赞美,大方表达与接受。

篇8: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

一、非暴力沟通简介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的关键是爱, 它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 使我们情意相通, 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 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爱他人的同时也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的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 不管是否喜欢, 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 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 区分判断和评估与观察的区别, 以免混淆。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对我们的观察到的结果表达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感受。表达我们的感受时要具体化, 将感受与我们内心的想法区分开来。第三个要素是需要。表述出是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一旦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 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最后一个要素是请求。请求而非命令。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 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命令还是请求。要求我们具体明确地提出请求。

非暴力沟通认为人天生热爱生命。可是,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首先道德评判就是异化沟通的一种, 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恶的。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不利于我们的的生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借助“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人们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 而不批评、指责;同时也可关切地倾听他人, 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在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的过程中, 人们便会发现彼此内心的柔情与善意, 从而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爱自己。书中, 马歇尔·卢森堡强调了“对自身需要的关注”, 让我觉得以“满足需要”为导向去处理问题, 而不是纠结于自我的愤怒与不满。联合国秘书长汉马斯克德非常经典的一句话,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 就越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用生命的爱来爱自己, 然后才能爱他人。

二、非暴力沟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研究人, 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沟通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沟通方式的选择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能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 民族的希望,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的重要阶段, 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影响巨大。因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大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运用理论灌输、批评与自我批评、感染等方法, 如果能将非暴力沟通这一沟通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客观地观察人们的思想动态发展, 而不是先入为主, 评价和评判人们现有的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真正去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 将会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面临就业压力日益增加, 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评奖评优工作方面公平、公正还有待改进。非暴力沟通能够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 切实关注学生的需要, 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以及产生巨大压力的原因, 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带来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大大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工作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无法忽视它。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辅助教学管理, 用请求而非命令的形式, 传递正能量, 以大学生不反感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在课堂上观察他们的行为, 了解他们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 再通过平等沟通的形式,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甚至事半功倍。

三、非暴力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下面将通过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沟通的真实案例来阐述非暴力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第一步观察。在一次活动中, 这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一位行为看似正常的学生, 这是一位临近毕业了学分尚未修完的大四学生, 他平常也很少很同学间交流沟通, 活动开始之前, 他跟老师打完招呼之后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 默默不语, 这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将学生的沉默当作是内向, 而是关注到了他自己的观察结果, 在活动期间, 他一直注意着这位学生的一举一动。

第二步感受。活动结束后, 老师主动上前, 叫住了开始跟他交流, 但是无论老师说什么, 这位学生都用沉默来回答。在这个时候, 老师并没有放弃他, 而是耐心地引导他, 跟他说你这样不跟老师交流, 老师也无法帮助你, 你现在的状况老师有些担心。这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表达了他的感受老师表达了他的感受, 但学生还是呆坐着, 一言不发。

第三步需要。接着, 他试着去理解这位学生的需要, 打电话询问了辅导员这位学生的基本情况, 得知这位同学因学分未修满毕业存在困难的情况。“我知道你现在因为学分的事情压力很大, 因为你希望自己可以顺利毕业是吗?”学生抬头看了老师一眼, 眼神表示了肯定。这才明白了问题所在, 于是老师继续说“你不跟周围的同学交流是因为你希望他们理解你, 不是认为你是个无法交流的小伙伴是吗”?这位同学慢慢将一直低着的头抬了起来。

第四步请求。“那请你告诉我你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 你想老师怎么帮助你可以吗?”此时, 这个学生看着王老师, 点了点头。但是之后的对话, 这位学生与他聊了他小时候的一些经历, 也许因为太久没有与他人交流, 语速很慢, 而且断断续续, 无法正常表达。经过几次的交流之后, 这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功打开了学生的心, 帮助这位学生从忧郁中走了出来, 并与他一起制订了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从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 这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 没有因为学生被大家公认的内向就不置可否, 坚持自己的观察结果, 也没有去评价这位学生, 同时他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是具体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感受, 提出与学生沟通的请求, 而非命令, 并通过向辅导员了解情况来关注他人的需要。很显然, 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并没有那么容易掌握, 但是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辅导员能将非暴力沟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会能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友好交流,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同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 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创新工作方式。非暴力沟通非常关注人的需要, 它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忽视大学生自身需要的问题, 与大学生的直接沟通较少, 大多都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若能真诚地倾听受教育者的需要,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与大学生群体建立真诚的主客体关系, 将能极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同时, 也要注意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应用技巧,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和谐、科学的环境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1, 43.

[2]邱莎莎.非暴力沟通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才智, 2014 (29)

篇9:非暴力沟通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非暴力 沟通 需要 觉察 关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2-01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和谐语言、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正式提出,当时主要是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后来卢森堡博士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和谐语言的原则和方法,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不仅可以解决很多争端与冲突,重要的是也通过此方法完成自我沟通、理解他人,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近些年来,国内引进了和谐语言的沟通方式。2008年开始和谐语言中心(CNVC)认证培训师候选人阮胤华先生在中国国内、斯里兰卡等地主持和谐语言工作坊。

一、“非暴力沟通”第一重境界——以“需要”为核心

“非暴力沟通”以观察、 感受、 需要和请求“四要素”为基础,构架语言交流的桥梁。“非暴力沟通”借助“四要素”,一方面“诚实而清晰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尊重而关切地倾听他人”。“需要”位于非暴力沟通过程的核心位置,也是有效沟通、化解冲突的前提。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是在马斯洛需求论的基础上将人类共有的基本需要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

1.身体的需要。包括空气、水、性表达、防御措施(免于病菌的威胁)、休息、抚爱。

2.自主的需要。 包括可以选择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自主的去制定实现梦想、目标的计划。

3.纪念的需要。包括面对梦想的实现、新生命的到来、目标的达成,我们有纪念与庆祝的需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人生的失落或梦想的破灭,自我有“纪念”的需要。

4.互相依存的需要。包括我们都有被接纳、欣赏、爱、尊重、支持、理解、情感安全等需要。

5.言行一致的需要。包括真诚、创造、自我肯定、自我价值等。

6. 玩耍的需要。包括乐趣与欢笑。

面对以上的需要,我们首先要准确听取他人的需要,给予他人理解,其次了解自己的需要,给予对方反馈,这样的反馈不是妥协。

比如在寝室生活中会遇到如下场景,某同学经常把吃过的包装袋乱扔在寝室地上,把脏衣服随手扔在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床上……在与其沟通时,如果只是一味指责最后很可能使矛盾加剧、适得其反。但如果根据非暴力沟通中的四要素的方式,告诉对方目前寝室卫生的现状,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更看重的是尊重、空间、卫生等这样的需求,最后请同学以后把垃圾记得扔在垃圾桶,自己的衣服不要放在他人床上……相信对方会更容易理解并接受。

所以“非暴力沟通”更多的是专注于创造条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需要,最终让彼此的需要都满足,真正化解冲突,完成彼此的沟通,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第一重境界。

二、“非暴力沟通”第二重境界——以“觉察”来沟通

觉察包括自我觉察与理解他人两个部分。

通过自我觉察可以帮助看到自己此时此刻的“状态”;而通过了解他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家庭的结构与家人互动模式、及个人遗传特质等不同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及原因,可以对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信念、等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有些部份是我们不愿去碰触或面对的。但成长需要勇气,若我们总是逃避去觉察这些部份,那么我们将无法改变与成长。完形治疗学派认为个体若能充份觉察,必然改变[2],也就是说 “非暴力沟通”即具有治疗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首先让我们觉察自己再理解他人,从理解对方的需要开始,体会对方的感受,用心倾听,而且不但要用耳朵,用眼睛,还需要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情绪和感受,达到共情,也是治愈的第一阶段——同理心的连接。

其次,由于当我们沉浸在悲痛中时,认识受限,无法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觉察自己未被满足时的需要,表达伴随而来的感受,这是治愈的第二阶段——表达悲伤和过去的需要。

比如一名大一学生对自己目前是否需要转专业的问题上,非常纠结与痛苦,最后他通过“非暴力沟通”完成自我沟通、觉察自我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他的表述是:“当初报考志不想父母难过,遵从了父母的意愿报考了理工类专业,我不太喜欢这个专业的课程,有点心灰意冷,因为我看重自主的选择、被父母的理解,我想,我现在也许可以去申请转专业” 。其中“心灰意冷”是表达的感受,“自主的选择”、“被理解”是表达过去的需要,当了解了自己的需要,于是做出选择。

所以“非暴力沟通”以“觉察”来沟通,通过面对自我的感受和需求的同时理解他人、理解自己,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便处理了愤怒,变得宽容,达成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和解,最终完成了自我治愈。

三、“非暴力沟通”第三重境界——以“爱”为前提

“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它重要的应用是培养我们“爱自己”,即为自我悦纳,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好的自我悦纳也可以产生高自尊,我们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来寻求改变,避免自我惩罚。

“非暴力沟通” 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用自己的力量将爱融入生活,内心产生善意,从而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所以“非暴力沟通”最根本的沟通方式就是以“爱”为前提,帮助我们建立“关系”,建立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建立的是彼此间的理解、 尊重与关爱,当我们心存爱意,“关系”就和谐了,最终面对自我与他人。

综述,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它也是可以学习、可以治愈的一种工具,理解其中的三重境界能帮助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理解对方,了解自我,充分表达自我,最终能平和而有效地沟通。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篇10: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

一开始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叫非暴力沟通,了解后才知道导致暴力沟通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表达方式忽视了对方的感受,或者对方的表达方式忽视了你的感受。所以沟通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同时聆听别人的需要和请求,而在表达之前是需要更多的观察,而表达时尽量要以具体事实为主。非暴力沟通其实就是四句话:第一,说出你观察到的事实;第二,表达出你的感受;第三,说明你的需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第四,提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请求。

举个例子:母亲对儿子说:“我发现这一周有五天你都是十一点以后到家,而且身上有一股酒味。我特别的难过,因为我希望你不用为了工作如此辛苦。我希望你以后能每周有三天的时候是八点之前回来和我一起吃晚饭的。”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确实一件麻烦事。因为我们很容易把想法和感受,请求和命令混为一谈,不知道怎么表达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拿出很多例子说明,甚至给出了一套合理的公式。对于练习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例子是在我看来很难处理的问题上,作者通过不带情绪的聆听,说出认真观察到的事实,说明对方的需要,最后再提出请求,一步步的引导对方去表达,让自己更了解问题的源头,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而当自己情绪无法控制,别人又急切与自己交流,或者让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自己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直接告诉别人我们现在的情况,让别人知道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发火。

我很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因为会说话不代表会沟通,不然怎么会有人聊着聊着就突然吵了起来,冷漠,猜疑,无止境的争吵……就成了人们交流的一堵墙,而非暴力沟通就能打破这种墙。对于我来说沟通不是口才好,而是从别人的语言、眼睛和肢体语言里,感受到他感受的东西。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做到知人所感。

篇11:《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与体会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手册,教会我们如何观察生活周遭发生的情况,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倾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后根据这些需要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促进自己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作者以案例和对话的方式,让读者在实例中体会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请求和命令的区别(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让我们常常无法区分他们的差异),认识到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去年六月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正在自责和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当读到第一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时,情不自禁的感动的热泪盈眶,诗里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错误,是我亲手把语言变成了墙。那时的我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倾听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学习到加深与他人交流的方法。这次再读,收获的焦点更加广阔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倾听自己和爱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满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气恼责备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理解和陪伴。

书里对观察、沟通、倾听的技巧讲了很多很多,无法一一赘述,对我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方法,通过“不得不改作我选择”的练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行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经说出的话和做出的选择,也终于看到了一点点真实的自我。

篇12: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整本书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关键——爱,这也是后文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然后展示了“非爱”的异化的沟通方式;继而分五章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对个体具体的或连续性的行为发表不带道德评价的意见,而不由此行为推测、总结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们不对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表达此刻的心情)、需要、请求(减少抽象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请求内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沟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倾听别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与感激,热爱生活。

在阅读中,除了“爱”以外,给我很深映像的另一个词是“具体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中,作者一再强调我们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在表达感受和发出请求这两点上,我觉得这种具体化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冲突。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当然,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风俗,也让我们更擅长体会别人的情绪。(至少我个人感觉,内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爱自己给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第九章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过的文章,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对自身需要的关注”,让我觉得以“满足需要”为导向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我的愤怒与不满——虽然这是句正确的废话,但当我在与人共事中再体会这句话时,确实感到身心的一阵轻松。(当然这也是因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而后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还没有体会到二者的区别,因为我这确实是我的工作,虽然我很讨厌。

其它几章除了具体讨论非交流沟通的细节外,我个人喜欢的还有第二章。异化的沟通方式的提出,让我反复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总是不经意的采用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沟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点关于听到不中听的言论是的内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赏,负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并非行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暂时触动一般,不过对于两个人的对话交流,我觉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这两章。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点扯淡(毕竟国内没有基督教那种氛围)不过就沟通方式而言,理论讲解的很清楚了。虽然我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全地按照那四个步骤去实施,但是那种自我克制、客观具体的讨论事物的态度我想自己是会努力做到的。同时,从需要是否被满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也是值得一试的。

篇13: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来了!

你问孩子为什么要打他的小妹妹,他说“因为她太蠢了”“我讨厌她”!你问孩子为什么不想去上学,他说“上学太无聊了”。我们对这样的回答立刻持否定的态度:“你肯定不是这么想的。”或者斥责孩子:“你不应该这样讲话。”孩子也许会试着辩解,也许会一声不吭。我们则完全无法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你继续问“是谁先干的?”或者“是谁的错?”也同样于事无补,只能带来更多的指责和争吵,因为孩子们需要尽力保护自己免受责骂或者惩罚。

亲子间的无效沟通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令孩子感到受伤,我们感到挫败。当孩子感到气馁、紧张、难过、恐惧或者困惑时,你任何的忠告、责怪、批评、羞辱或者惩罚都无济于事。那些反应不会让孩子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也不能令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反而会使他们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需要知道:

★所有的行为都在试图满足某种需要

如果你时刻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你才有可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这份理解会令我们对孩子更加同情,哪怕我们不认可孩子的行为。

内在的需要和为满足需要所使用的策略之间是有区别的。例如:“玩电子游戏”不是一个需要,它只是满足需要的一个方法或策略。真正的需要可能包括放松、能力,或者娱乐。“普遍性需要”是指这个星球上每个人都有的那些需要,孩子有,我们也有。很显然,这个星球上,有些人没有电子游戏也活得挺好。同理,每天晚上煲几个小时的电话粥以及早上上学前看卡通片也不属于基本需要之列。几乎所有与孩子的冲突、争论、吵架以及权力斗争都围绕着策略,如果父母可以带着尊重,把注意力放在策略背后的需要上,许多冲突便可以被化解。

家长需要在表达自己的需要之前,先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需要,就有可能获得更深的联结和相互的理解,合作的可能性也会增大。例如:

孩子:我现在不想睡觉。

家长:(揣摩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你是不是玩得正开心,还想继续玩一会儿?

孩子:是啊,我不累。

家长:所以你想等玩累了再上床?

孩子:是的。

家长:还有别的原因吗?

孩子:没有了。

家长:我能和你说说为什么我想让你现在去睡觉吗?

孩子:好吧。

家长:我想让你好好休息,这样明天早上就可以按时起床去上学。我发现,如果你平时晚上超过9点还不休息,第二天早上就会很疲惫。你听明白我想要什么了吗?

孩子:你想让我休息好,早上按时起床。

家长:是的。谢谢你听进去了。

当家长和孩子用这种方式相互倾听的时候,就有一种能量的交换,会自动地产生一种换位思考,令两个人都愿意找到一种满足彼此需要的方法。

★联结感受和需要

人类共有的需要将我们和孩子联结在一起。感受又是需要的信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需要。例如:当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会感到害怕。当孩子对友情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会感到孤独和悲伤。当成就感得到满足时,他就会感到兴奋和骄傲。帮助孩子表达出感受,以及引起这些感受的原因。你可以这样给孩子做示范:

“我感到                     ,是因为我需要                       。”

倾听孩子时,你也可以猜测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你感到                     ,是因为你需要                       吗?”

★提出可执行的请求

如果孩子不能将需要转化为请求,就有可能淤积坏情绪,甚至看似无缘由地发脾气。这种情况也令我们抓狂。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后,我们还需要教会孩子表达出它们,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告诉别人如何帮助他满足需要。

平时,你可以这样提出请求,也帮孩子慢慢学会这种有效的表达方式。可执行的请求需要提出具体的时间表和具体的行动,例如:

“你是否愿意花上10分钟时间帮助我收拾一下卧室?”

“我正在打电话,你是否愿意在接下来的10分钟小点声音?”

而不是:

“你就不能看看房子里有什么需要做的吗?”

“你可以多为别人考虑一下吗?”

上一篇:爱1000字作文下一篇:于工作计划的格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