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2024-04-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通过。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的国家的性质、政权性质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刚建立的共和国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活动。1950、6、25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朝鲜直接侵略,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界,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经过3年战争,将美国军队赶到3 8线以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

土地改革:新中国于1950—1953年在新解放地区的农村开展的一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指导方针“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的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村生产”。

三反五反运动:1951—1952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为了纯洁革命干部队伍和不法资本家向新生政权进攻,分别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番运动和在私营企业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一化三改造:是对1952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一个总概括,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一化三改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中央政治扩大会议上做出的一个政治报告,分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三个方面。要求大家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内容“轻、重、农工业,沿海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央和地方,党和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外关系。

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斗争是指反击在整风运动中,极少数的右派分子向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发起的一场斗争,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由于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对当时形势估计过重以及其他主客观的原因,反右斗争不断升级扩大化,使大批爱国知识分子被错误的打为右派,工作重心也转移到阶级斗争,个人专断作风发展

三面红旗:由于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人缺乏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认识不足,以及急于求成,于1958年在严重脱离实际和违背经济规律的情况下,错误发动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三场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巨大的损失

庐山会议:1959年在庐山陆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的总称,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纠“左”,在一定程度上对“左”的错误进行了讨论。后期主要发动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由纠“左”变为反右,使反右倾斗争在全国开展起来,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国民经济八字调整方针: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中共在1962年、9月为领带全国人民客服大跃进以来的困难,大力调整国民经济的召开的会议,指出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要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强调落实八字方针。但它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也标志着党在阶级斗争的“左”倾观点的进一步深化

七千人大会:为进一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解决仍然存在的困难,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00多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做四清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会后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包括在城市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等等的增产节约三反运动和农村开展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

五一六通知:由康生、陈伯达起草的,毛泽东多次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于1966年5月16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和批判学术界,教育界等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领域里的领导权,标志着文革的正式启动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8月1日—8月12日召开,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刘少奇等相继收到批判,毛泽东“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取代了党中央集体领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会议,把文革拉入全面发动的轨道

红卫兵运动:在毛泽东支持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首先在青少年中发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主要由大中学校的学生构成,红卫兵到全国煽动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他们制造纠纷是造成全国大**的重要因素

二月抗争:1967年1月上海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月风暴”后,林彪、江青集团又对军队加紧夺权,这时以“三老四帅”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林彪、江青集团开展了坚决的斗争,是一次反对反革命集团的正义之举

九一三事件:中共九大后,林彪反革命集团加紧夺权,为毛泽东所察觉,在武装政变的阴谋败露之后,林彪于1971年9月13号协同妻儿乘飞机叛逃,飞机在蒙古坠毁,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批林批孔运动:九一三事件过后,开展了批林的运动,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口号,经过密谋策划,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来出现的各方面工作好转的局面又遭到挫折。

天安门事件:即四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市上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中央在四人帮的左右下把它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加以镇压,并将邓小平诬陷为幕后首脑,撤销其职务,该事件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两个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毛泽东逝世后其继承者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为了摆脱“两个凡是”的禁锢,推动拨乱反正的工作进行,先在党内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而在全国展开,确立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全国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奠定了基础

新八字方针:1979年6月18至7月1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标志我国经济工作已开始摆脱“左”的束缚

论述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近百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创造基本前提

新中国的建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壮大了世界和平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贡献 2.试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原则

(1)“另起炉找”: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要等到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再说

(3)“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其实质是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3.新中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式,为巩固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主流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已经诞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A、国际上,虽然二战使帝国主义势力遭到削弱,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坚持侵略方针,对新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企图扼杀新中国政权 B、国内

a、军事:人民解放战争虽取得基本胜利,但国民党残余势力还盘踞西南和台湾,潜留了大批特务,对新中国构成威胁 b、经济: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国民政府的收刮,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 c、思想文化: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长期统治,买办、法西斯思想

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阻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2)措施

A、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和各级

人民政府建立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整顿经济秩序,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平衡收支 D、抗美援朝,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E、在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F、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G、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4.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建国后头三年中共的主要人物和工作(2)制定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即不要四面出击

意义:是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制定了党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路线和方针,对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稳步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试述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历史必然性 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朝鲜战局已稳定,民主革命任务完成,这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同时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的要求,成为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基本要求

(2)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的发展,已为实行“逐步过渡”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形式和途径

(3)随着土地革命的完成,个体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成分,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社会主义经济矛盾激化

(4)从国际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增强国力 6.如何认识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虽以苏联模式我借鉴,但是具体改造拥有中国特色

(1)三大改造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实现,即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渡形式来改造个体农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这就避免了因生产关系的突然改造造成对生产的破坏

(2)三大改造用和平的方式进行,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把资本家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是中共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改造

(3)三大改造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取得巨大成功。

尽管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工作的仓促和粗糙,以致长期遗留了很多问题,但不能不说三大改造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7.中共八大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

(1)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人物,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综合平稳中前进,优先发展重工业,重视农轻重比例,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做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提出计划与市场经济结合,集中生产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合作(4)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 意义:

(1)八大坚持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情相结合的思想,正确分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纲领

(2)八大的路线是把生产作为当的中心任务,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路线(3)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坐标

8.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怎样在曲折中逐步发展

(1)1956年召开八大,正确分析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之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批判反冒进,表现出极大的左倾急躁情绪,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成为三面红旗的前奏

(3)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一马当先,农轻工业急剧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

(4)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中共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5)1962年七千人大会贯彻实施八字方针,但七千人大会在肯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前提下召开,无法从根本上纠正错误,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6)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指出当前迫切任务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

(7)1963—1965年,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农业恢复,尤其是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恢复,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8)1962年西楼会议分析了经济情况,建议将七千人大会确定经济规划划分为恢复和发展阶段,“五月会议”正式确立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9.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导火线: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所谓“彭罗陆杨”的反党错误

(1)宣布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与《二月提纲》,并重新设立“文革”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文革发动提供了组织准备,成为文革期间的权力机构,表明在组织上“左”倾错误已经占主导地位

(2)1966年5月16,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五一六通知》,逐条批判二月提纲;对国内和党外政治形势作了错误的批判,对文革任务作了错误的规定,标志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标志文革的全面爆发

对文革发动的再理解

(1)《五七指示》毛泽东想逐步消灭分工,平均主义社会

(2)《五一六通知》理论路线和方针的错误判断

(3)毛泽东致信江青,毛对党内的形式做错误的估计,未对修正主义做出正确的解释,离开了民主集中制

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文革的再发动

(1)内容进程:毛泽东支持红卫兵运动,毛泽东指责中央,并在全会期间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通过十六条成为文革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文革的具体章程;改造了中央领导机构

(2)严重后果:通过的文件使“文革”取得进一步的合法席位,毛专断作风被迫接受了所谓“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提法,开展批判。中央领导机构改革,使文革取得组织上的保证

11.中共九大的基本内容和危害

内容:

(1)毛泽东对文革全面肯定评价,极力宣扬其伟大贡献

(2)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第一次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从做的观点出发,对党的历史作了极大扭曲

(4)错误提出所谓“斗批改”任务

(5)过分夸大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可能性,强调准备打仗(6)新的党章,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写进党章,将林彪选为毛的接班人

危害:

(1)使得“文革”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江等人在党内领导地位(2)它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3)使得左倾思想和个人崇拜进一步发展(4)在中共党史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12.试分析文革起因、性质和教训 起因

(1)主观:

A、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繁荣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B、毛泽东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是非敌我矛盾混淆 C、毛错误认为北京要发生大的**

(2)社会历史原因

A、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理论研究和思想准备,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群众化、绝对化 B、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错误的理解

C、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做了错误的判断 D、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实践形成还受到国际斗争的影响

(3)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发展,权利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4)林、江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毛泽东和中央错误

性质: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内乱

教训:

(1)必须正确处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阶级斗争的问题(2)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3)摆脱旧的习惯势力和教条主义,禁止个人崇拜,坚持集体领导(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坚持正确对待领袖 13.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意义

(1)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跟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2)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逐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或选择 1、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29日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选举毛泽东等180人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2、(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四野一部进行(海南岛战役)3、1950年5月中旬,三野一部解放了舟山群岛 4、1950年10月,第二野战军第18军发起昌都战役,歼灭反动藏军主力后,打开了进藏的大门; 5、1951年5月23日,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维汉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十七条,宣告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7、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实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3月3日,政务院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8、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9、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毛泽东明确的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要实现这个任务,需要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大量节减;为达到目的需要做好八项工作。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必须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接地和帝国主义。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当时主要是在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10、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1、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我国志愿军以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1951年7月双方开始举行停战谈判,边打边谈,进入第二阶段;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抗美援朝的同时,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农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9、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即“双十指示”;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这就使干部和群众在镇压反革命斗争中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952年,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1952年2月上旬在各大城市展开了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10、从1951年9月开始,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首先从北京大学教师中发起的;首先在京津两市,随后又发展到全国,先是在高校,以后扩大到文艺界、科技界以及整个知识界;1951年5月,开展了《武训传》的批判

11、中共中央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4日,在庆祝建国四周年的口号中,向全党和全国人世宣布了这条总路线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3年11月15日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此后,又于1954年9月实行了棉花的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供应,同时,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

12、一五计划执行的时间:1953——1957。并且是提前、超额完成的一个经济发展计划。1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北京召开。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

1954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一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制定,标志了人民政协职能的变化,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表明我国人民民主统一展现工作进入了新阶段。14、1965年9月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这也是最晚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最早的是内蒙古。

15、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的,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成产合作社,再到高级生产合作社。1955年7月,毛做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1955年10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加速了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高级形式就是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3年底之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阶段从1954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从1955年秋到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17、1956年底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主要指标大都以近乎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的超额完成。

18、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批判:

1、从1954年10月,在知识分子中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是从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2、从1954年12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3、1953年,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并将胡风的文艺思想上纲为“反党反人民的文化思想”“胡风反革命集团”

19、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

1、建立国防机制

2、着手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20、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并决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隶属国务院),由国家主席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时规定由国务院领导武装力量建设。16、1954年4月到7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7、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万隆举行共有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8、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20、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文化生活工作的重要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1、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伤作了题为《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后于1957年6月19日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公开发表,这在八大前后探索涩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2、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正式决定开展全党整风。1957年6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积极反对右派的进攻。23、1958年1月至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在杭州、南宁、成都、武汉等地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愈益严厉地批判1956年的反冒进。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肯定了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突进,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实行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的方向,这不但集成了八大前后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成果,也是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需要。这些无疑是正确的。它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片面的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这实际上是对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正的正式否定。八大二次会议后,在一种强烈的超英赶美意识下,大幅度的提高了农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高指标引发了浮夸风。24、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议上的决定和号召将工业大跃进推向高潮 25、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有部分中央和地方领导人参加的第一次郑州会议,是纠正“左”倾错误的开端。26、1959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选举朱德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27、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2日至16日,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地决议》和《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 28、1958年8月23日,在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讨论通过了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提案的第二天,毛泽东下令大规模炮击金门。

29、北戴河会议后,形成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0、1961年1月14日到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64年12月21日至65年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会议选举刘少奇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31、1962年9月24日到27日在北京召开八届十中全会。(评价)

32、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指的是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强调运动的性质:解决“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33、1963年5月2日到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制定前十条:《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后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1965年初,“二十三条”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34、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11月21日基本结束。

前后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0月20日到24日,第二阶段:11月14日到21日。35、1965年11月10日,上海的《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36、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发动,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37、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5月25日,北京大学聂远梓等人贴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了些什么?》的大字报。1966年8月7日,会议印发了毛泽东5日所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林彪上升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称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38、从批判《海瑞罢官》到发出《五一六通知》,再到大字报,斗争对象不断升级,最终点明了这次“大革命”的主要锋芒所向。39、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

40、毛泽东决定派出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即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41、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共召开了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在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42、1969年4月1日,中共九大在北京开幕。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毛泽东觉察到了林彪一伙的宗派阴谋活动。九届二中全会后,在党内开展了批陈(伯达)整风运动。8月25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43、四人帮: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王洪文 44、1973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30日,十届一中全会选举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44、1969年3月2日至74年1月,我国边防部队胜利的进行了珍宝岛和西沙群岛的保卫战。1969年3月起,全国掀起了备战高潮。45、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会议由阿尔巴尼亚等十八国(后增加为23国)代表提议,从而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6、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并同周恩来举行会谈。中美关系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47、1974年1月“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批孔孟之道,批林彪

48、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49、1975年1月8日至10日,在周恩来主持下召开中共十届二中全会。50、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员人选。不但彻底粉碎了“四人帮”的组个阴谋,也为邓小平随后主持工作、开展全面整顿奠定了基础。

51、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群众抗议运动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定为“四五群众运动”。之后中央政治局会议,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华国锋任职。

二、名词解释

1、《共同纲领》:即1949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集中表现。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它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3、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从1951年9月开始,人民政府在全国开诊了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这个学习运动是从北京大学教师中首先发起的。首先在京津两市,随后又发展到全国,先是在高校,以后扩到了文艺界、科技界以及真个知识界。这场运动产生了积极成果,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地。这对他们转变立场,克服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起到了很到的推动作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但这次运动也存在一些缺点,只要是有些做法过于生硬,在感情上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还发生过错误地用教条主义的观点批判某些学术观点的问题。

4、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同时在面和油两大领域实行同样的政策。1953年11月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1954年9月实行了棉花的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供应,同时城市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该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对农业的改造,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一步。但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又称为1954年宪法。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新经验的总结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该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没事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6、“四马分肥”:是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即指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业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说明了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的,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7、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8、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的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应邀访问了缅甸和印度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得到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确认,而且得到社会制度相同国家的确认。

10、一月风暴:1967年1月6日,上海造反派夺上海市的党政大权,此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所有机构被迫停止办公,实际权力落入到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一伙手里,刮起了所谓“一月革命”的风暴,从此,在全国各地刮起了夺权之风,大**的局面更加严重。

11、二月抗争:面对这种严重危害国家的**,一批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1967年1月下旬和2月中旬党和军队的高级会议,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特别是2月的“大闹怀仁堂”影响更大,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抗争”。

12、“批林批孔”运动:1973年7月,毛泽东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口号,经过密谋策划,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准王洪文、江青的要求,由党中央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

三、问答题

1、分析《共同纲领》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评价: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全体政协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既切合实际又坚定明确,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第一,统一全国财政收支,重点是统一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归中央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用于国家的主要支出;第二,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第三,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意义:财政统一和收支接近平衡,物价从狂涨到稳定,标志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已开始好转。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它使新中国更加稳固的站稳了脚跟,说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3、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有三大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即不允许任何外国和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另起炉灶”的方针是保护外侨、不承认就得外交关系、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等外交原则的核心,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强调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毛泽东指出,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是外国同新中国建立外交的前提。“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做坚决的斗争面对国际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由于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执行的是扶蒋反共、助蒋内战的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所以中国共产党确定,新中国在外交关系上,要实行“一边倒”。

4、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必需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耳光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

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当时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批评了党内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这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他指出。在建国之初,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不要使我们的关系搞得太紧张了。意义: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新中国为什么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原因:(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2)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是新中国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间进行的一场国力悬殊的较量。结果是我们取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1)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和平;(2)这是中朝人民用劣势装备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3)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这场战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我军积累了进行现代局部战争的重要经验。

6、试述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总路线和总政策

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特点:第一,这次土改是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第二,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第三,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即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困落后的一条重要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转正,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地运动中搞的最好的一次,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7、试述“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论述)

三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主要有三个阶段: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定案处理和组织建设,运动重点在于打击大贪污犯(典型:刘青山,张子善)。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历时半年后,运动结束。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长期斗争的初战。五反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到2月,运动在各大中城市展开;到6月,五反运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反五反运动的历史意义:(1)三反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的长期斗争的初战;(2)通过了“五反”运动,打击了不少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这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限制和反限制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开始造成我们国家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力有利条件(3)通过“三反”“五反”运动,不但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而且也是一个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党、全社会开始树立起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一代新风。现实意义!!

8、评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这次思想改造运动产生了积极成果,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这次思想改造对他们转变立场,克服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2)这次运动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有些做法过于生硬,在感情上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还发生过错误地用教条主义的观点来批判某些学术观点的问题。

9、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提出的原因:总路线的提出,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①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③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方针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特点:同时并举。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三大改造,这是“两翼”。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促进,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0、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特点是:①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②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③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⑤正确处理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

11、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全国人大大团结的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

12、试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他的历史意义:

①1952年1月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②1953年10月制定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概括出集中过渡组织形式,即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高级生产合作社。③1955年10月中共召开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继续批判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加速了的到来。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历史意义:使中国农民在中共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①农业合作化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没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②促进例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③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场品的需要,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未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ue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试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的和平改造方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采取和平赎买方针的必要性:①因为我国经济落后,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③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实行和评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可能性:①因为在阶级力量对比上,无产阶级占绝对优势。②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在过渡时期还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③中共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政治上对资本家团结、教育、改造,经济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利用、限制、改造,又采取逐步过渡的步骤,在政治待遇、生活、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妥善安排,使资本家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不太勉强地接受了改造。

1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意义

①1953年底以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如对私营工业实行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了经销代销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困难,也使这些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并在这个阶段确立了对资改造方针为利用、限制和改造。②从1954到1955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个时期,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是“四马分肥”,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③从1955秋到1956,这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阶段。这个时期适当加快了对资改造的步伐。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②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共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市正确的。实现了马恩和列宁提出但没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③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15、论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主要内容:

前五个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后五个关系论述了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好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问题。

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党和非党的关系

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是非关系

5、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是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中共八大制定适合中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正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6、简评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1)内容:①深刻的论述了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根本任务。②全面考察和分析了我国知识分析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建国后我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正确估计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③阐明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方针,必须充分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现有力量,并尽可能的进一步改造、扩大和提高。④总结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经验,指出了知识分子改造的三条道路。⑤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正处于突飞猛进时期,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进军”。

(2)作用:①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建国以后,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在新的条件下的阶级属性的第一次明确概括,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的基础。②充分的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17、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内容:①正确的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②确定了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③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④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⑤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2)意义:①中共八大全面展开了以《论十大关系》为开端的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②八大的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的国情和民意,又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③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1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关于》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试析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和后果。

(1)原因:①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当时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②对当时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够清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形势、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清楚。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④采用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搞成群众运动的方式,完全不适合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解决思想上大量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问题。⑤没有及时制定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2)后果:①直接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②使党的整风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③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20、“大跃进”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其原因主要就是在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及“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胜利面前,毛泽东和许多中央与地方的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估计严重不足,又企图用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迅速发展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于打仗,不同于土改,它有自身的规律,如果不遵守这些经济规律,只依靠群众运动,势必破坏经济平衡,搞乱经济秩序,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大跃进”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单凭主观意志搞群众运动所造成的。

21、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实质、后果和教训。

1958年8月29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仅两个月内,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公社化。(1)特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具体来说有以下四方面:①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既要组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又要管理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面工作。②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3)后果:①大大的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②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4)教训:①初期这些人民公社的特点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作为主要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它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在生产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的倾向互相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指导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上所犯的“左”倾冒进错误的主要方面。②由此可见,这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以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生产建设则越多越快越好,因而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大求纯,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片面求多求快,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消极影响。

22.试析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的原因和后果。

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年7月事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事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整个会议以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继续纠正“左”的偏差,第二阶段转向“反右倾”。

(1)原因: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并不偶然。①根本原因在于毛泽东认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不能动摇的。他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是具体执行中的问题,而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本身没有任何怀疑,不认为指导思想有失误,并认为经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上海会议,中央已从方针、政策上拨正了航向,反掉了当时的“左”倾,再搞下去形势就会变成右倾成为主要问题。②而彭德怀认为只有转变“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才能避免“左”的错误,毛泽东认为彭德怀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体现。③当时国际上掀起一股反华潮流,赫鲁晓夫公开攻击中国的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毛泽东便认为彭德怀是想借纠“左”之机否定“三面红旗”,是在向他“挑战”,因此下决心要反击“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进攻。

(2)后果:①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共产党内,把党内斗争视同阶级斗争,并大大发展了从反右派斗争后出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②粗暴地践踏了党的组织原则,打击了一大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党员和干部,眼中得破坏了党的民主生活传统,堵塞了言路,导致党内“一言堂”、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不良风气的恶性发展。③打断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使“大跃进”以来那些“左”的思潮重新抬头,进一步泛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④把前一阶段出现的“包产到户”、“地段责任制”等做法说成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要把人们拖回到一小二私的互助组或单干户的老路上去”,“一平二调”又重新泛起,其结果导致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23、“八字”方针是如何制定的?贯彻执行“八字”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成立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6个中央局,代表中央分别加强对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

二是调整管理体制,规定经济管理的大权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委三级,中央各部直属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指挥、物资调度、干部安排的权利,统归中央主管各部,所有生产、基建、收购、财务、文教、劳动等各项工作,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帐的方针,不得层层加码,必须集中力量,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24、如何评价七千人大会议?

为了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部门、个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78人,因此又称为“七千人大会”。内容:(1)会议实事求是地估价了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与缺点,着重分析了造成严重困难和出现严重工作失误的原因。(2)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建设和调整的任务。(3)会议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了党内民主,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党内自“大跃进”以来由于“左”倾思潮的泛滥,特别是由于“反友情”斗争的开展所出现的怨气与疑虑,增强了党内的团结。(略)

评价:积极: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齐了极其重要哦推动作用。局限:(1)会议对“大跃进”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检讨,是在肯定“三面红旗”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不但不能从指导思想上根本理清“大跃进”和“反右倾”以来的”左倾”错误,而且也妨碍了对当时困难形势的更深入了解与把握,(2)毛泽东虽然在会议上就贯彻民主集中制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但会议并未就此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相反,毛泽东很欣赏林彪在会上所作的个人崇拜色彩实际上起到了掩盖错误的不良作用,对调整都有不利的影响。

25、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如何评价时间建设?(略)

26、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

在国际上,中苏争论进一步激化,苏联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印度挑起中印边境的武装冲突。在国内,台湾国民党当局叫嚣“反攻大陆”,并派遣特务潜入大陆进行破坏活动;社会上极少数反动分子也蠢蠢欲动,企图“变天”;天舞盗窃、投机倒把分子的活动也有所增加,国内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在某些方面激化。由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的知道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对形势和政策的许多看法在党内和党的领导层中实际上还存在分歧,这些分歧在严重困难面前,暂时潜伏下来。随着形式逐步好转,党内对当时形式的估计及工作指导意见分歧又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毛泽东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对困难形势的估量和克服困难的紧迫程度以及当时备受党内关注的“包产到户”、甄别平反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并引起毛泽东对其他领导人的不满,再加上当时国家形势严峻,进一步在党内造成紧迫感和危机感,这一切使得这次全会处在一种严峻的政治氛围中。毛泽东吧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普遍化、绝对化。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评价(负面为主要)

十中全会肯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再严重困难形势下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指出当前迫切任务是要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进行切实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会议强调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必须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以农、轻、重为序,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坚决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局部建立为农业服务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各工业部门必须制定支援农业的长期规划;国家应重新审定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比例,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国家征收农业税和统购粮数量,应在一定时期稳定下来;在价格问题上应照顾农民利益,确定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等等。这些都对巩固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果有积极意义。但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错误地开展对所谓的“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的批判,就是其对全国形势发展的消极影响,大大的超过了它的积极方面。会议对所谓“黑暗风”的批判,实际上是针对国民经济调整以来特别是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以来对形势的实事求是估计。会议对所谓“单干风”的批判,实际上使当时受到群众欢迎的“包产到户”在内的生产责任制的试验被迫中断。会议对所谓“翻案风”的批判,不但错误的把彭德怀符合党规国法的申诉打成“翻案”活动和向党发起的“新进攻”,又错误地把习仲勋、贾拓夫和刘景范等人打成“反党集团”,而且实际上否定了七千人大会之后的甄别平反工作并使其停顿下来。

27、试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它的作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也称“四清”运动。在前期,在城镇是开展“五反”,在农村进行“四清”,在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评价:积极:(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2)这场运动对于纠正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缺点,起到一定的作用。(3)对于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刹住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消极:(1)由于它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指导下,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错误的处理。(2)在一些问题上还颠倒是非,如把包产到户等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责任制形式,看成是“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被强行制止,把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与包产到户合称为“三自一包”,作为“修正主义的国内纲领”加以批判(3)在工商企业中,对一些有利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及许多正确的规章制度加以否定(4)在政治上使“左”的错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8、试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1)毛泽东的主观愿望是为了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寻求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办法,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耳朵道路。

(2)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之风盛行。(3)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4)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从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9“二月抗争”评析(略)

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日,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诬称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

二月抗争实际上是从根本上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也就是根本反对文革的一套荒谬做法。它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老一辈革命家为骨干的党和人民的英勇斗争,就不可能最终纠正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左倾错误,也不能战胜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的错误。

30、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如何被粉碎的?(略)

中共九届二中期间,林彪一伙利用“坚持设国家主持”和“天才”的问题,向党中央、毛泽东发动突然袭击,企图以和平方式,实现“抢班夺权”的目的,结果失败,毛泽东有些察觉到他的阴谋,全会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林彪的问题,表明他已经不在新人他,而且认为他已经成为反对他的另一个司令部的头头。党中央、毛泽东采取多种方式以免削弱林彪集团的权势,一面对林彪进行买新的批评教育,但林彪毫无悔改之意,一面决定密谋武装政变。1970年10月,在林彪的指挥下,纠集一批帮派骨干分子,组成所谓“联合舰队”,制定了武装政变计划,71年8月,林彪担心毛泽东在九届三中全会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决定谋杀在南巡途中的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毛了解到一定情况后,突然改变行程安全返回中南海,林彪得知阴谋破产后,决定难逃广州,另立中央,13日凌晨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31、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内容及其成效 整顿内容: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四人帮”及其党羽到处干扰破坏,全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工作都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大刀阔斧的领导整顿。首先在经济方面规定了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他指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铁路成了薄弱环节。整顿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带动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整顿,扩大到对整个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反思和对农业、商业、科技、文教以及军队与国防建设等各条战线的全面整顿。

成效: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国内形势出现明显的专辑,1975年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特别是国民经济由下滑转向上升,1975年成为文革中形势较好的一年,也使得“四五”计划得以基本完成,计划确定的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大多数产品产量指标已经完成,已完成的大型项目大大增加了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变了生产布局。这一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32、“四五”运动述评

四五运动,即“四五天安门事件”,是于文革后期1976年4月5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否定文革的全国性的群众抗议活动。是文革后期的正义的政治运动。该事件在当时被错误的定义为反革命性质,两年后被平反,四五运动成为了具有历史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和象征性事件。“四五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他唤醒了民族的觉醒。持续10年的文革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灾难,引起了人们的怨怒。它强烈的显示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祸国殃民,支持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做的努力。说明了人心的向背,为后来粉碎江青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33、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但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政治上。文革极其严重地削弱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整个共和国的国家工作。它使大批党政干部被打倒,受迫苦,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长期瘫痪,国家权力机构长期停止活动。在思想文化上,文革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遭到削弱,严重给摧残和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空前低下,许多有造诣的专家、教授、科学家、艺术家遭到迫害,教育领域动荡不已,使科技人才断档,拉大了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在经济上,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不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巨大,而且长期的**,破坏了原有的生产组织和指挥系统,造成生产秩序混乱,人们上产情绪低下,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国民综合经济实力同世界经济大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人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许多方面还有下降,部分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十年**,使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实践证明,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共和国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4、“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经过“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挫折经过在中共领导下全国人民纠正文革错误的艰苦斗争,中国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宝贵而又沉痛的经验教训。一、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于什么事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是导致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会犯文革这样的全局性严重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邓小平所说:“从建国到1978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鞥说都是成功的。”“问题是什么事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三、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的,破坏了宪法和法律,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

篇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武术理论(包括武术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其本质特征、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其行为方式及发展模式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总体环境的影响,因此武术的文化形态既有本身的个性特征,亦有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总体而言,既在武术文化涵盖之内,又有自身的要素和特殊本质。放在我书桌前的这部极有份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研究论著,可以让每一位关心中国武术发展的人为之动心,从中得到新的启示,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和眼光。杨祥全博士是天津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杨向东博士是南开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他们在体育学术领域的研究建树颇多,尤其在武术史和体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观点,近年来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引起武术界和体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华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农耕文化的民族,也正是出于几千年内陆农耕文化的滋养,孕育了勤劳朴实的中华民族性格;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既要求外在的修行又要求内在的修心的独特武术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聪慧的先人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所创造的一种独特肢体语言。西方文化追求的是多元的开放型海洋文化,纵观国际风云变幻,不同国家在经济、贸易中交往,不同文化在冲突中融合。19世纪中期后,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向外扩张,竞技体育波及世界,影响中国,武术逐渐融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因子,世界性、竞技性、表演性等特点日益显现。但这种竞技化的武术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关系如何去把握,成为近年来武术发展研究关注的热门话题。

武术在各个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发端,武术伴随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斗争不断发展。进入冷兵器时代,武术在抵抗侵略者,保卫国家,维护正义和民族团结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繁荣,人们迎来了科技时代,此时的武术不再是单纯的技击术,而是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少人更关注的是它的健身、养心、防卫以及舞台表演化的观赏作用。社会是武术发展的终极场所。20世纪80年代初,一系列的会议鼓励大力开展武术工作,人们思想获得解放,地方性的社团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武术学校、武术馆、武术研究会等社团组织在全国各省市建立起来,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武术基层网络,这在武术宣传、开展竞赛活动和推广普及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对增进人民身体健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养武术人才和建立高素质武术队伍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部开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新作对建国以来我国武术发展优劣进行了合理、系统的梳理,找出了这一时期武术发展从上到下在时间顺序上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横向的社会空间纬度上做到了武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脉络构建和武术历史演变情况的客观叙述。同对又对新中国武术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重要赛事、社会热点、发展趋势、改革方针及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并对其中不少人们关注度较高的武术史问题进行详尽的叙述。比如其中的“国术”改“武术”始末,《少林寺》电影拍摄始末,“功夫王”、“武林风”、“武林大会”运作始末,李小龙创截拳道始末等篇幅都真实而客观地呈现出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为我们了解新中国的武术发展史和人们研究武术史提供了全面可信的材料,对今后的武术发展和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术历史的原貌,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历史依据。他们的目的应当说是基本达到了,这本书系统详细记述了建国以来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事件,填补了新中国武术史无专门史的研究空白,其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独特性,其文化传统由于具有久远的发展和宽厚的社会文化环境存在基础,表现出很强的社会生命力,并导致人们对武术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农业社会烙印。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并不看重,而在优化人体生命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中华武术更为大众所喜爱。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武术待兴阶段,“文革”时期的止步不前状态,改革开放时期的日益重视到8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作者通过对建国以来武术的发展研究可以使人们了解武术发展的历史变迁,认识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对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可以折射出现代武术发展路径,体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前景,探索不同条件下武术生存的空间,从而为国家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的出版无疑是给新中国建立后的武术发展起到了总结与展望的效用。该书内容颇丰、论述有力,应该说作者的研究极富成效,并从整体上拓宽了中国武术建国以来的研究视野。尽管其中不免有些观点、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并不影响武术史现代理论体系的形成在理论上的支撑作用。

武术史属于基础性的研究,对其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构架,借以支撑其研究内容的方向性,体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极大的丰富了武术文化宝库,详实而确凿的史料更是武术史和体育史学工作者所必需。

杨祥全、杨向东博士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一书,堪称“武坛鸿著,史林新篇”。作者在研读大量文献、志书、图片、档案、书籍、报刊资料的基础上,又进行实地走访、社会调查和从走访亲历人物和专家等方面下功夫,汲取和筛选相关内容素材运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研究之中。全书分为七章,对1949年至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迄今的武术发展历程进行了钩沉和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在本书的结构方面比较认同作者把武术的各发展时期用历史背景作为分节点,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将来的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必将加深。在内容方面,非常赞赏两位博士“学以致用”的观点。作者在余论中写道:“武术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讨论它的发展趋势问题,必然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估价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为此在回顾文化争论的前提下,试图指出中国武术的出路,为更好的设计未来武术的发展服务。”以纲引领,以史为鉴。这不仅为武术工作者、研究者、传播者、爱好者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更是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从作者的表达来看,通览全书,论述思路清晰,用词造句恰到好处,每个章节内容都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做到有“引”必“注”,足见两位博士治学态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是专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武术史,本书按照“宏观把握国家形势”、“中观借鉴体育分期”、“微观依据自身发展”的原则,借鉴学术界已有理论成果,通过他们的进一步探索考证和学术创新工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阶段发生的武术进行整理、研究,基本上将六十年的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史料都搜集齐全,写成为一部专史,其意义和影响深远。如果我们现在不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武术史料搜集齐全,等过去几百年后再来搜集,那时搜集的资料就很难给武术史留下比较真实的历史,也会给后人留下更大的缺憾和不足。该书在研究内容上高度提炼和浓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对重点、难点问题科学把握,阐述准确,思想性、学术性和理论性融为一体。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以史为据还把支持武术、反对武术和学术研究争鸣中正反两种不同观点的资料照实写入,以保持历史的原貌和特点,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研究学风。

篇4:“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史首先是一部侵略史。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古老的中国落后挨打。挨打惊醒国人,民族危亡中,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探索史的内容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重点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大体上经历了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知识表格】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但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知识梳理】

一、魏源“开眼看世界”

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批判闭关锁国政策。

3.代表作:《海国图志》。

4.意义:林则徐、魏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介绍西方的著作。

二、洋务运动

1.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时间、口号、代表人物: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自强”和“求富”;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内容:(1)兴办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时间最早)、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和福州船政局等。

(2)兴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3)筹建海军,指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

4.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其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结果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但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三、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变法准备: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在两个方面为变法做准备:组织上,成立强学会等变法团体;宣传上,创办《万国公报》等报刊,为变法运动造势。

3.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时间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变法内容归纳为四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教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等;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4.评价: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它促进了思想启蒙,证明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辛亥革命

1.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革命团体成立的时间分别是1894年和1905年,地点分别是檀香山和日本东京。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取得成功并震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新政权,1912年元旦成立于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4.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思想的传入。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开始时间、开始标志、旗帜、代表人物: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民主”和“科学”;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4.评价:这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背景: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2.时间、地点、人物:1921年7月;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毛泽东等13人。

3.中共一大的内容:①确定党的奋斗目标。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4.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难点解读】

1.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经历了三个阶段: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属于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思想太封建、太落后、太愚昧,为此,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宣传新文化(西方的思想文化)。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它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中国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史有什么不同?

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包括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开始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历史阶段,指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感悟】

1.近代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即在科技、制度和文化上全面落后于西方。科技上的落后是表面的,因而最容易被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是深层次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对西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付出了甲午战败的沉重代价之后才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落后是最根本的,也是最不容易被觉察的。改造思想文化要允许不同思想的争鸣,在宽松的舆论氛围中,新思想才能发展起来。

2.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它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等。

3.实现近代化的过程,启示我们要善于向外国学习,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把本国的国情同外国先进的东西结合起来,盲目照搬外国的经验是不可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行不通的。

【典型试题】

1.洋务运动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化实践的起点,这个观点成立的最主要理由是( )

A.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它创办了一批机器大生产的工业

D.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由此可排除B、D两个选项。本题容易误选A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实早在洋务派之前,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只是由于时代局限,未能付诸实践。我们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是因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最早的机器大生产的工业,将“师夷长技”付诸于实践。本题选C项。

2.鸦片战争后,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探索。其中,探索“自强”、“求富”道路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本题结合“中国梦”这个时政热点,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探索,其中就有洋务派。“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两个口号,所以本题选B。

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强学会成立 B.创立《万国公报》

C.公车上书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少学生分不清戊戌变法的开始和序幕,认为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的开始。实际上,戊戌变法很短暂,只有103天,又叫做百日维新,时间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开始,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它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救国探索史,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什么主张?洋务派提出什么主张?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2)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对辛亥革命有什么影响?

(3)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这场运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作用是什么?

(4)结合上述问题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参考答案:

(1)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2)维新变法运动。为辛亥革命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

(3)创办《新青年》杂志。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篇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大革命”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是(b)。A.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下列会议中,被称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点的是(c)A.1949年新政协会议 B.中共八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3.下列项目中,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是(b)。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C.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D.青藏、新藏、康藏公路相继通车

4.《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b)。A.工人阶级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工农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专政

。1 2

11.1952年冬,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A.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B.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D.富农经济 12.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A.发重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在农村组织人民公社化运动 13.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了()。A.反右派斗争 B.反右倾斗争

C.反对右倾翻案风 D.纠正“左”倾错误斗争 14.1971年9月13H,林彪仓皇出逃是因为()。

A.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阴谋败露 B.林彪的反革命政变计划被粉碎 C.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林彪一伙抛出“称天才”的资料,遭到批评 15.下列哪项工程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完成的()。A.青藏、新藏、康藏公路通车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D.建立了汽车制造业

二、多项选择题

4.我国的下列外交成就,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有()。A.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C.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D.我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主要决定有()。A.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成就有()。

A.我国试验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B.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体上翻了一番 C.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了香港、澳门的问题 D.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7.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原因是()。A.解放前夕,国民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B.帝国主义进行经济封锁

C.新解放区农村经济凋敝、城镇工业停产,经济还没有恢复 D.国家财政赤字增加

8.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有()。A.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B.通过《共同纲领》

C.确定以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D.选举产生政务院总理、副总理

9.所谓“二月逆流”是谭震林、陈毅等人在()几个问题上与林彪、江青等人的斗争0 A.“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 B.老干部该不该都打倒

C.“四五”运动是不是反革命运动 D.人民解放军要不要稳定

10.1979年,邓小平提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E.坚持对外开放

11.我国下列的哪些外交成就是在70年代取得的?()A.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D.我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12.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设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是()。A.享有特别主权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是我国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1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加速实现两岸直接()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

A.通邮 B.通讯 C.通航 D.通商 E.通信息 14.我国要逐步形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包括()。A.商品市场 B.金融市场 C.土地市场 D.劳动力市场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主要有()。A.人民公社 B.农民家庭经营 C.社区性合作组织 D.专业性经营组织 E.国营农场

三、判断题

,继续6

四、分析选项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建设和巩固新中国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在估计国内和党内形势上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不少曲折。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各项政策进行了调整,成为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1)1950年,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我国开展的三大运动是: A.抗美援朝 B.整风运动 C.镇压反革命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E.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2)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 A.开展“大跃进“运动 B.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C.开展“反右倾"运动 D.开展“反对右倾翻案风”运动 E.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贡献表现在:

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科技、教育

D.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E.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B 6.B 7.C 8.C 9.B 10.B 1 1.B 1 2.D 13.B 14.B 1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CDE 3.ABCD 4.ABC 5.BCD 6.BC 7.ABD 8.BC 9.ABD 10.ABCD 11.ABC 12.BCD 13.ACD 14.ABCD 15.BC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分析选项题

篇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因为理工科的专业背景,很想弥补一下文史方面知识的缺欠,所以正好借继续教育的机会选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程,该课程是由河北师范大学张同乐教授主讲。通过本门课学习,不仅了解了中国史的基本细节和史实,同时还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受益颇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有数以万计的学者、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无论是事件、时间、人物还是过程、史料、结论,都搭起了基本的骨架,其研究基础是史料。一个国史学者的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上。但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国史论文,或史料搜集不全,或对史料的理解和整理不够,或缺少对史料的鉴别而导致硬伤等,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史实的分析与判断,张教授引用照片和实物分析等材料把一些关于“大跃进”、“四清”问题的史实讲述,还有运动初期的档案等材料说明,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及实事求事的史实进程。

上一篇:纪昀《河中石兽》中学语文教案下一篇:散煤清洁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