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 母亲组诗 素材

2024-05-25

冰心 母亲组诗 素材(精选2篇)

篇1:冰心 母亲组诗 素材

冰心

【个性语言】

1.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2.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3.无精打彩的娱乐,绝不能使人生润泽,事业进步。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

4.一个朋友,嵌在一个人的心天中,如同星座在青空中一样,某一颗星陨落了,就不能去移另一颗星来填满她的位置。

5.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人物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毕业于燕京大学、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冰心是中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起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再寄小读者》、《小桔灯》、《晚晴集》等,由于享年99岁而被尊称为“世纪老人”,“文坛祖母”。【关键词一:与书为友

嗜书如命】

冰心自幼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听故事。为了鼓励她用心学习,当时担任她家塾督师的舅舅杨子敬常对她说:“你好好做功课吧,等你做完了功课,晚上我给你讲故事。”舅舅给她讲的第一部书是《三国演义》。那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小冰心。为了每天晚上都能听“三国”的故事,她学习更认真了,功课总是做得又快又好。有时舅舅因为有事而停了好几天故事,这可把小冰心急坏了。不得已,她只好拿起舅舅的《三国演义》来看,这时她才7岁。最初,她大半看不懂,就囫囵吞枣,硬着头皮看下去,不懂的地方,就连猜带蒙,有时,居然被她蒙对了。这样,她慢慢地理解一些书的内容了,她越看越入迷,看完《三国演义》,又找来《水浒》、《聊斋志异》„„母亲见她手不释卷,怕她年纪过小,这样用功会伤了脑子,便竭力劝她出去玩,她不肯。母亲只好把书给藏起来,可不知怎么搞的,那些书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又被找了出来。

有一次,母亲让她洗澡,她就在澡房里偷看书,直到洗澡水都凉了,母亲生气地夺她手中的《聊斋》,撕成两半,扔到墙边,小冰心望望母亲,又看看那本心爱的书,胆怯地挪到墙角,捡起那本书,又接着读了下去。这一来,倒把生气的母亲逗乐了。

冰心不但把读过的书都用心记住,还时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假日时父亲带她到军舰上去玩,水兵们听说这个七岁的孩子会讲“三国”的故事,就纷纷围住她,当小冰心神气而又一本正经地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众人被她那稚气的神情逗得捧腹大笑。听完故事,水兵们拉着她的手,称赞她聪明伶俐,并把他们在航行中用来消磨时光的小说包了一包,送给冰心作为“讲书”的奖品,那都是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早期翻译的欧美名家小说,这些书令小冰心爱不释手。

就这样,冰心在童年时饱览群书,丰富了见识而一步步的进入文学的殿堂。【关键词二:“海化”的青年】

冰心从十九岁正式走上文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海”。海,是童年冰心的伟大摇篮。当她登上了文坛之后,就经常写作以大海为题的诗、散文和小说。她曾经说过:“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

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冰心跟随父母迁居到烟台。那时,他们全家就住在离大海不远的学校里。一次冰心和弟弟们一块儿在海边乘凉,他们就以大海作话题,比赛词汇和想象力,看谁把大海形容得最准确。她的大弟弟说海像女神,有时候艳如桃李,有时候冷若冰霜。二弟弟的想象力也很丰富,他说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只有小弟弟默不做声。冰心就想听听他的说法,可是小弟弟抱着她的胳膊说:“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听到弟弟如此简单却富有哲理的答案,冰心笑了,她说:“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既有海的温柔和沉静,也有海的超绝和威严。”

冰心十几岁时,就喜欢静静地坐在海边,看着远方的海浪、船舶、灯塔。一个除夕的晚上,冰心走进去父亲的书房,小心地问父亲:“爹爹,新年到了,我又长大了一岁,能不能和您讲讲我的理想呢?我想当一个守灯塔的人。”父亲吃了一惊。冰心又说:“因为守灯塔是一种引导人们从黑暗中摆脱的工作,守灯塔的人是光明的使者。”父亲叹口气,说:“守灯塔并不那么容易,你要学会点灯,碰到遇险船只还要放艇„„”“我知道”,冰心又说:“这些我都愿去学的。”父亲又叹口气。说:“你若是男孩,是我的好儿子„„可守灯塔是不要女儿家的。”冰心呆住了。冰心的父亲见她那样伤心,劝道:“你可以去做也能引导人类走向光明,又是女儿家能做的事情呀!”

果然,冰心后来选择了写作,用文字引导人们走向光明。大海,陶冶了小冰心的性灵,丰富了小冰心的想象力,后来,又赋予了冰心创作的灵感,成就了今日闻名与世界的冰心。

【关键词三:永远充满爱的人】

冰心老人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温暖的家庭。有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感觉烟台的海很美。这时,父亲告诉她: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冰心的父亲把爱国这枚种子,种到了她的心中。

冰心和母亲的感情也是极好,她的母亲是一位性格温柔、恬淡处世的人,是一位典型的有文化的贤妻良母。母女俩常常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悄悄地说些的知心话。小冰心喜欢听母亲讲关于她自己的故事,母亲喜欢女儿过来抱住她,与她亲近。一次,小冰心顽皮地问:“妈妈,你为什么这样爱我?”母亲笑了:“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正是这种只讲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崇高母爱,使冰心的生活在一个明亮而充满爱的天空下。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母亲如饥似渴地读《申报》,还将仅有的一点儿首饰换成洋钱,捐给了起义的军队。冰心也效仿妈妈,走上大街,把攒的压岁钱捐了出来。所以,爸爸妈妈在冰心的心中种下了爱祖国的种子,让她一生牵挂着祖国的命运。

除了父母亲的挚爱,冰心还享有丰厚的手足之情。她与三个弟弟之间情感深厚,他们常常在一起谈天论地,说古论今,游戏嬉笑,亲如一人。

父母的慈爱,姐弟的和睦,使她蕴藏着满心的爱。正因为如此,才使她的作品以爱为主题。这些,在她的小说、散文、诗歌中都可以感觉得到。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通过对这些她心目中最美、最崇高的景物、境界、感情的描写和歌颂,表现她对现实不满的情结,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冰心一生充满着爱。她既爱她的可亲可爱的父母,又爱她的可亲可爱的丈夫和孩子,她还爱祖国、爱人民和文学事业。她把一颗博大的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整个世界。

【关键词:生命从80岁开始】

冰心奶奶很坚强,在80岁那年,因为脑血栓,右半身不能活动了,连笔也拿不了,接着她的腿又骨折了。但她没有放弃,像小学生一样重新练习拿笔,重新练习写字,终于又可以写东西了。八十岁对一个长寿者而言,也是迟暮之年了,但她说,她的生命将从这儿开始。果真如此,在她八十岁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创作,冰心也从小说着手,从《空巢》到《桥》到《万般皆上品》到《落价》到《远来的和尚》,也都切入了问题,并且更为深刻更为尖锐。小说艺术而又真实地反映了老作家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后的思想与情感,文笔朴实而细腻,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人评价】

1.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的“泪珠”。而且她明白的说:我要讴歌“理想的”,我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

——茅盾

2.“有你在,灯亮着。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巴金

3.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她)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使她的笔底有了像温泉水似的柔情。

——郁达夫

4.“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

——[日本]萩野修二

篇2:母亲书(组诗)

我要向母亲练习爱

向全天下的母亲练习爱

向天上的云朵练习温暖与自由

向树木,练习秩序

向雪,练习感恩的礼仪

我要向一株麦穗练习饱满

练习朴实,向一片最小的落叶

练习秋天,向蝉练习美声

向春雨练习灌溉,向彩虹练习色彩

向原野的羊群练习善良

向风中的小草练习顽强和张力

我要向桃花练习灿烂的笑容

练习对每一个人友善

向蜜蜂致敬,向它的一生练习勤劳

向生活中的盐练习结晶

我想去厨房里,就是现在

去接过母亲的双手,练习

温暖的传递

又见炊烟

故乡,有神秘的麦垛

有诸神居住的地方

金黄的阳光滑落

布谷鸟,在稻花香里婉转

秋野里的稻草人,总爱幻想马匹

大地之上,炊烟拔地而起

羊群走下山坡

苦楝树挂着宽容、忍耐

一生慈悲,我走在这淳朴的乡间

树叶在头顶哗哗地鼓掌

我触摸到树身上的刀疤,和疼

少年时犯下的过疚和轻狂

又见炊烟,袅袅

年迈的母亲在灶台前暗自垂泪

我想回到从前,扛着笤帚

将老树下的落叶收尽

抱到娘的跟前

娘,走得真慢

娘比黄昏走得还慢

生活的慢,低处的慢

比影子的挪动还要慢的慢!

娘,以小脚步子的慢

装帧生活,启发着生活

让我那些忙事业的理由显得卑微

疲惫,甚至无言

又一次春节回家,远远的

我看见母亲的慢和我在城市里的快

形成巨大的反差

母亲……慢慢悠悠地晃着

我忽然看见,娘的步子越来越慢了

慢镜头一样,定格在乡间小路上

——我的娘啊,我突然害怕了起来

向着故乡的方向:

——我奔跑了起来

母亲老了

母亲还在穿针引线

纳千层底,做老虎鞋,缝补日子

母亲,总爱唠叨个不停

关心着粗心的丈夫

父亲常笑着抱怨:耳朵都起了茧子!

我在一旁看他们拌嘴也帮不上忙

我知道他们的爱情没有受潮

局部地区偶有摩擦,但母亲一直拥有

对父亲无可争议的管辖权

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妻,患难的夫妻

共同坐在村前的石凳上

晒一会儿太阳

常常牵手走在黄昏里

有一年,母亲打电话告诉我

想说趁着现在眼睛还看得清楚

为我做一床新被子

那个秋天,我回家看见:

母亲和父亲在棉田里穿行

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

越来越小

一块布头

一块布头的前身

最初是母亲的一件嫁妆

据说是订婚之物,因为爱,它被剪下

贴在父亲的膝盖,补上父亲的肩头

顶天立地,在生产队里抓工分

父亲老了,不能干重活了

膝盖和肩头的补丁,又转移到

我的双肩,见证了求学之路

还一起补过弟弟书包的两个破角

后来弟弟辍学了,废旧的书包

被母亲挎着去摆小摊

积攒了发皱的毛票和钢镚儿,再后来

弟弟结婚了,那书包盛过糖,

装过烟,招呼过大队支书

还陪母亲到山东走过一趟亲戚

有一年,母亲拆洗棉衣

我撞见了那块布头,我真想扔了

母亲说:这可是咱家的传家宝!

这一次,我凑近一看

那块退伍的布头铅华洗尽

喏,竟然被母亲缝在了小棉衣的内侧

母亲说,那是一块贴心布头

它靠近心脏的位置

冬暖夏凉,知道人间冷暖

上一篇:关于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市场营销人员的十大能力(自我发展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