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冰心

2024-04-17

一什么冰心(精选16篇)

篇1:一什么冰心

冰心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在外旅游期间,不忘把有趣的事情及时告诉读者,为孩子们写下了著名的《寄小读者》。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和《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其中《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其中《纸船》被评为现代诗终生荣誉奖,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美有的学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篇2:一什么冰心

三者的笑,都出现在朴素的民间住宅与民间生活中,表现了平凡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及对于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都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的热情……体现了了于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精神品格……

他们都表答着一种爱,代表朴素,不需回报的一种爱……

写作背景

冰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

《笑》发表于1921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1号上,是冰心成名作。

《笑》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题,也是一个寄予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形象。她用我国传统的创美方式诠释西方的这一思想。在新文学中,冰心的《笑》不愧为中西合璧的美文典范。

冰心这篇散文写于她二十岁时的1920年,在此前,她也开始创作小说了,她在中学时代在教会女子学校学习,“中学四年之中……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爱的哲学”具体为母爱童心和自然。《笑》就是这种哲学的图解。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热潮时期,在思想上和形式上都有别于旧文学,而此时,正在逐渐展现新文学形式的雏形,从时间上看,冰心的文章无疑是有开拓精神的。并且,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注入口语白话文形式来表现,在当时具有普遍性,而《笑》正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但是,文章用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来传达‘爱’的思想,塑造美的形象,汲取我国传统的创美方式,并且审美过程中,只有通过传统的方式才能理解其间的`韵味。

散文《笑》赏析

篇3:科目一题库更新应注意什么?

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 “驾驶机动车, 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应当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驾驶许可条件;经考试合格后, 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给相应类别的机动车驾驶证”。

这就要求,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责任让驾驶证申请人在获得驾驶证的同时完全达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即科目一题库更新的目标在于让驾驶证申请人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科目一内容。

科目一题库更新需考虑的因素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科目一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驾驶证申请人。为达到此目标应当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驾驶证申请人素质;二是人的学习记忆规律。根据上述情况, 目前科目一题库更新存在以下情况:

1、考点太多。毋庸置疑,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内容都要掌握, 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掌握却很难。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集中精力攻破目前道路交通安全中迫切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即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重点, 以便有效达到驾驶人依法驾车的目的。但考点过滥, 容易分散注意力, 不容易集中解决重要问题。

2、知识点留给考生的效果不深。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 法律知识点很简单。直白的去设置题库, 往往给考生带来“过眼云烟”的感觉。因此, 建立适应当前考生素质能留下永久记忆的题目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出题部门, 从出题角度、出题难度、出题的艺术性上做文章。

科目一题库内容定位

目前, 将原科目一分解为科目一和科目三理论知识的有其合理性, 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列弊端:一是带来了考生的不便;二是考试部门对分解为两部分内容的界定尚无一个明确的界限。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理顺科目一及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1、科目一与科目三理论的关系

(1) 安全与文明的关系:如果将科目一与科目三理论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安全驾驶”与“文明驾驶”的关系, 无疑将是最恰当的定位。安全是基础、基本, 没有安全做保障, 文明将是空谈。当然安全与文明并不能截然分开。

(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文明驾车的前提是基于依法驾车, 只有依法驾车在先, 才有文明驾车之实。

(3) 基础与高级的关系:之所以将科目一定位为基础, 就在于科目一是驾车知识的根基。例如“各行其道”原则, 是最基础的原则。让驾驶人在最初的驾驶时期, 夯实“各行其道”并付诸于实践 (基本技能) 。因此, 科目一考试须具有力度和深度, 需要在内容的表现艺术上下大功夫。

(4) 简单与复杂的关系:认为科目一简单, 是指内容的单一。但单一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恰恰相反, 这些内容往往在实际道路交通中违法频次最多。把科目三理论认作复杂, 是相对的, 是在初期驾驶中感觉到的。但当科目一、二考完后, 科目三理论将变得简单而容易。

2、科目一与基本技能的关系

我国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驾驶员考试标准等经过几十年的变迁, 已经几易其稿。然而, 从不同时期来看, 培训、考试大都从分别从知识和技能各自的体系中进行着变换和调整。而知识和技能横向的同步关系上从没有考虑过关联或考虑过弱。例如“跟车”技能考点不能对应“跟车距离相关法规”知识考点、“车速感知”操作技能考点不能对应“车速规定”知识考点等。这就使得在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上, 彼此之间缺乏了互为激发、互为补充、互为强化的作用。如果强化科目一知识与对应技能的关系, 无疑对达到科目一考试的目标将具有较大的意义。

更新原则

在理清科目一及其他关系后, 再提出更新的措施将事半功倍:

1、强化安全, 淡化文明:这里的“淡化文明”, 不要孤立地去看。要结合科目三理论去看。在科目一中淡化, 在科目三理论中要加强。强化安全, 意在强化安全意识、安全驾驶、安全操作。驾车10次, 10次都扎安全带, 这叫有意识。只扎几次谈不上有意识。怎样做到有意识?只有反复去练, 变着花样去练, 直到达到上述要求即可。

2、强化法律, 淡化道德:这里的法律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 是交通秩序的制度, 是个人在道路交通秩序上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履行了这些责任和义务, 谈及对待他人才具有实际意义。兼顾道德, 不是不可以, 但精力所限, 将道德内容置于科目三理论部分比较合理。

3、强化基础, 淡化高级:在驾驶人所有知识体系内, 总会有基础、高级之分, 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 彼此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科目一作为基础知识, 符合知识递增规律。

4、强化工效, 淡化单一:科目一强调工效, 就是根据驾驶人的心理、生理等因素, 探讨人、汽车、交通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 以确保驾驶人安全、健康、舒适地依法驾车, 并取得整体道路上的安全、畅通的交通秩序。也恰好符合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宗旨。与之对应的出题方式就是单一的、单调的、乏味的、直白的知识考点。一看就会, 一放就忘。

5、强化结果, 淡化过程:所谓结果就是驾车的结果。例如在道路中汽车行驶的位置、汽车变速到一定的车速等。其中的“位置”、“车速”就是结果。汽车行驶在道路上的位置应当在哪?不应当在哪?车速的限制是多少?这是科目一考试的重点, 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核心。至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何操作, 不作为考试的重点。一个驾驶人的“驾驶技术”是驾驶过程对操作熟练程度的问题, 不是科目一考试的核心, 即“淡化过程”。

Windows.视窗

篇4:冰心一片在玉壶

我是从1993年开始进入《蒲松龄研究》编辑部工作的,虽然是兼职,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了刊物的编辑工作上,可以说,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青春时光与这本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我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蒲松龄纪念馆,见到了刚刚创刊不久的《蒲松龄研究》,当时还很惊讶在淄博这么一个小地方竟然还有这么一本茅盾题写刊名的学术期刊。当时的《蒲松龄研究》也算是应时而生,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繁荣复苏局面,淄博市也开始重视对地方先贤名人的研究。蒲松龄作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文学家,理所当然受到重视。淄博市先后于八、九十年代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蒲学学术讨论会,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也涌现出一批蒲学研究专家,研究成果纷纷问世。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经过省委宣传部批准,《蒲松龄研究》于1986年正式创刊。创刊之初,先是半年刊,页码也不固定。最初几期刊登了一批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可惜的是,此后几年,出版经费一直无法保障,刊物也慢慢陷入了困境。虽然后来由半年刊改成季刊,但经常脱期,作者的稿费更是长期拖欠,这本刊物实际上陷入了朝不保夕、随时可能停刊的局面。

1999年,我被任命为刊物的副主编,实际主持编务工作(当时的主编由蒲松龄纪念馆馆长兼任)。上任伊始,我总结了刊物面临的“三大困境”,即经费困难、稿源困难、发行困难。在馆长(主编)及编辑部同仁盛伟先生、杨海儒先生及王清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整顿和改善工作。首先是争取资金,清欠长期拖欠的稿费和印刷费。在这方面,时任馆长刘统爱先生做了大量工作,争取到专项资金近10万元,然后我们按照一定比例,全部支付了长期拖欠的作者稿费。印象中有的作者几年拿不到稿费,多次发函催讨都没有下文,稿费的全部解决,挽回了刊物的声誉,也改善了和一些重点作者的关系。其次,多方面的联系高校及科研机构,千方百计宣传刊物,扩大影响,征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稿件,提升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在这个比较艰难的时期,国内外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给予了全力支持,他们不计稿酬,有求必应,并帮助解决遇到的一些困难,为《蒲松龄研究》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完全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就没有这本刊物的今天。诸如山东大学的袁世硕、马瑞芳、王平先生;山东师范大学的王志民、王恒展先生;北京大学的周先慎、马振方先生;曲阜师范大学的张稔穰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的李灵年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赵伯陶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辜美高先生等等。特别是山东大学的马瑞芳老师,她曾在淄博工作过,当时又在省人大兼职,与淄博市的领导比较熟悉,她利用一切机会为刊物“鼓与呼”,在市领导面前不遗余力的代为宣传、争取,对改善刊物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决发行问题,我们又与市邮政部门合作,改原来的自办发行为邮政公开发行,借助邮政网络提升发行数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刊物质量的提升和发行数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刊物在学术界的影响,反过来又改善了稿源情况和发行情况,进一步带来了刊物的知名度。

九十年代,文化和学术领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在文化上表现为席卷全国的“以文养文”(后称“以文补文”)运动,《蒲松龄研究》也理所当然的受到一定影响,遭遇来自方方面面的非议。作为一本不挣钱、完全靠财政资金养活的纯学术期刊,有人就认为这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当时国家已经严控公开刊号的审批,所以《蒲松龄研究》的刊号在某些人眼里就成了奇货可居的赚钱资源。有的要求放开版面,与社会合作,出售版面或者刊登商业广告等;有的干脆要求全面改刊,取消刊物的纯学术性,改为兼具学术性、文学性和商业性的综合刊物。何去何从,当时的馆领导顶住了压力,坚持办刊宗旨不动摇,只在刊物的研究范围上作了适当调整,在原来的蒲学研究和醒世姻缘传研究基础上,增加了“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栏目。后来本市某报又有意收购《蒲松龄研究》,当时的馆领导再次断然拒绝,使得本次事件有惊无险,最终为蒲松龄纪念馆、也为蒲学研究保留住了这个学术阵地。

篇5:给冰心奶奶的一封信

您好!

您的作品,深受我的喜爱。您也被誉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在此表达我深深的敬意!

我阅读了您的《冰心儿童文学全集》后,有很大的感触。在通讯二中,您为一只小鼠而感到伤心,这只小鼠在小狗嘴里没了气息,您说您堕落了,从中便可见您的善良!通讯五里,您要离开祖国,您朴实的文字已向我们倾诉了您的不舍。离别时,心中满是牵挂,偷洒几点酸泪。路途中,您生病了,却依然带病给父亲、母亲和弟弟们写信,向他们表达您日日夜夜的思念。冰心奶奶,您还在《三寄小读者》中告诉我们:语文很重要。看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您也跟我们说:认不清、看不懂文学就等于视而不见的瞎子;写不出、写不好文字就等于说不出话的哑巴。冰心奶奶,您给我们小朋友们的教导是多么深刻啊!这使我受益很深,在这封信里向您道谢!

敬爱的冰心奶奶,有句格言您应该听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是呀,我在读您的作品时,就仿佛在和您谈话,您的每一篇文章,都教给了我深刻的道理。因此,您也是我尊敬和喜爱的作家。

最后,向您深深地鞠躬!

小读者:XX

篇6:给冰心奶奶的一封信

您好!

我是21世纪的七年级学生。我叫XXX,来自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我喜欢读你写给20世纪孩子的信。看了你的信,我忍不住想给你写封信。请原谅我的无礼。

我先看了你1958年3月11日在北京写的信。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到十年。在这样动荡的形势下,你还是可以把这封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我想那个时代的孩子收到这封信一定会欣喜若狂。我很喜欢你在文章里写的一句话:“太阳很快就要升起来了,祖国方圆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亿人将带着幸福和信心开始和平地工作。”我觉得这代表了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喜悦。

你在1959年8月19日写了这封信,告诉我们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好处,教我们写作文的好方法。你说得对。学好语文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课文,阅读书报,写书信日记,写好作文。我会向老二学习,学习他作文写得好的原因。

我想问一个问题:这封信结尾只有19个字:“再说一遍,希望你新学年能学好语文”。为什么这么简单?期待你的回复。

21世纪,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月,北京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5月,上海举办了第53届世博会等等。中国正在向世界强国发展,我为中国的崛起感到骄傲!

期待你的回复,冰心奶奶。如有不足,请给予指导。

我在此交流

敬礼!

永远爱你的小读者XXX

篇7:写给冰心奶奶的一封信

您好!我自从读了你写的《三寄小读者》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像信中的小女孩学习他那尊敬老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精神。冰心奶奶你知道吗?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的好人好事。

记得在寒假里的一次,我和我们班的中队长一起去养老院慰问孤老。来到养老院,只见那里的老人都年过半百,脸上露除了几到皱纹。然后,我们就开始“工作”了。首先,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他们。哟有的送苹果,有的送花。可丰富了!接着,我们为孤老捶捶背,有的看见孤老的房间不干净,一个个争着整理房间,把房间打扫的亮丽如新。我们又怕老人们闷,特地给老人们唱动听的歌,讲幽默的笑话,老人扪不住的地点头微笑。时光不等人,光阴似箭,转眼间,已到了四点半,最后我们和老人再见,依依不舍得离开了。

这是我身边的好事,我以后一定多多留意身边的事,再次给你写信。

祝你

身体健康!

XXX

篇8:玉壶冰心大隐之都

黔阳本土文化历史悠久,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黔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黔阳在唐、宋前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多为安置贬谪官员的去处。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中,迁谪文人可谓一个规模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由于迁谪,文人们大都被削或降了官职,少了公务羁绊,因而更容易将精力集中于文学创作。所以,许多作家最具价值、最富艺术魅力的诗文大都创作于迁谪时期,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思想轨迹。文学作品的产生,源于作者某种心理需要和表达欲望。当迁谪文人仕途失意、背井离乡时,占据他们内心是一种极强的生命漂泊之感和向往安顿之情。在迁谪黔阳城的诗人中,数王昌龄最知名。而最著名的迁谪诗,则莫过于他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是你认识黔阳古城的开始,也是给你足够想象——浪漫想象——的地方。在这个面积不大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通透式的江南园林里,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清代建筑精巧而内敛的特色,其间古树掩映,修竹遍插,曲径通幽。甫一进来,就会有人告诉你,这里就是大诗人宴宾送客之处,名曰送客亭。你的眼前就现出这样一幕:凄风苦雨的秋日,江天一色空茫,寂寞如孤独的楚山一样的诗人,内心已宠辱不惊,淡然宁静。有关王昌龄与芙蓉楼的传说还有很多,如“苗女听歌”、“侗蛮乞诗”、“佳句退兵”、“昌龄补靴”等等,所传皆是诗人高风亮节与冰心之志。由此,你隐约就理解了古城大隐的含义,那是怎样的一种澹泊与坚守。

黔阳古城有五座城门,其中四门临水,中正门临水最阔,是沅水与潕水汇合的地方。它们或许是相识相知已久,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张皇与铺排,而是惬意地挽着手,平静而舒缓地将江岸与山峰推到你视觉的佳处。山之清幽,水之碧透,田园之葱绿,背景于古城灰墙黛瓦,一幅古画一样的意境倏然之间就活泛了。这样的生存场景,不正是你在都市喧嚣与浮华之后的梦寐以求?

每回徜徉在黔阳古城,都会不经意地遥想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谁说“隐逸”只在中国文人的诗词里,梭罗,这位美国作家、哲学家,让自己的内心像瓦尔登湖一样,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这么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

“简单,简单,简单啊!我说,最好你的事只两件或三件,不要一百件或一千件;不必计算一百万,半打不是够计算了吗,总之,账目可以记在大拇指甲上就好了……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不要百道菜,五道够多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

“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我们下了决心,要在饥饿以前就饿死。人们时常说,及时缝一针,可以将来少缝九针,所以现在他们缝了一千针,只是为了明天少缝九千针。说到工作,任何结果也没有,我们患了跳舞病,连脑袋都无法保住静止。”

……

无论在瓦尔登湖畔还是在黔阳古城,这,想必就是你一直寻找的大隐的真正意蕴:

篇9:一片冰心一壶茶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书中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几句,道出了茶之三味,心之三境。茶遇了水,泡出一壶清茶,在世俗人眼里本无奥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眼中,却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探究一下便不难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得个“超级蠢物”的骂名。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的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饮茶也罢,环境的选择总是要务。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绪,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灵气逼人,在妙玉眼里,也是归于俗流的,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还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佳茗当前,与哪类人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也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不只口感最正,亦更添雅致了。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现实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种水泡茶,味道确实迥然不同。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什么人用什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实,妙玉本是一个有浓厚文学气质的才女。这种文学气质甚至超越黛玉,达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谓的怪僻是因高洁所致吧,所以她自称槛外人,与出家并无绝对关系。妙玉品茶虽然到了有些矫情的地步,但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别样的人生!而从现实角度看,则既是一场文化层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将茶的文化承载尽情展现出来。

篇10:读冰心散文卷一有感

漫步书海,童话和漫画已成为童年美好的回忆,我笑着向它招手,走向那一片更蓝的天空!吵闹声把我拉回现实世界,我抬起头,是人海茫茫的书店。突然,我的目光被一本书吸引住,我微笑着走向它,断定它就是我暑假中最好的伙伴———冰心散文卷一。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似乎在观察一件百年难遇稀世珍宝。猛然间,心头滑过一丝深深的感动。因为,我品尝到了母爱。读完了全文,我对冰心奶奶敬仰又增加了许多。故事发生在冰心奶奶的童年,那一次狂风大作、风雨交加、雨水无情地肆虐着水缸里的红莲,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红莲旁边的一片大荷叶,似乎感到红莲的危险,近乎人情得慢慢倒下,盖在红莲上。。。。。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见到此景冰心奶奶十分感动,于是便有了:“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佳句。

是的,母爱犹如一枚白果,百品不厌,酸甜苦辣应应俱全,何时才能品出其甘甜?但是我却相信,母爱是甜的!回想这十几年,甜甜的母爱时常出现在我的生活里:雨夜,冒着大雨带我去看病的是母亲;雨天,为我打伞的是母亲;夜里,哄我入睡的是母亲。。。。。。而在心中的风雨下,为我遮雨的还是我那可敬可亲的母亲!母亲可以为我们抛开一切,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甚至可以付出血的代价。浪迹天涯的游子,你们回家吧,那里有牵挂你们的母亲;离在异乡的人啊,给母亲一句问候吧,这是你对母亲几十年爱的回报;朋友们,让我们回家一起去享受那温暖的母爱吧!

如今,我们长大了,母亲变老了。在辉煌无尽的明天,不要忘记,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把我们哺育人的辛苦的母亲。

篇11:冰心作品欣赏:往事(一)之十四

(一)之十四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

每次和朋友们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进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一次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河,又谈到海。我想索性今夜彻底的谈一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想至何上为极。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

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问,“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正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我的话太乏味了,楫的头渐渐的从我臂上垂下去,我扶住了,回身轻轻地将他放在竹榻上。

涵忽然说:“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意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诗人上,他们的谈锋便转移到别处去了——我只默默的守着楫坐着,刚才的那些话,只在我心中,反复地寻味——思想。

大海,以它的浩瀚、洪波,成为文学作品的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作家以同沧海、致大海、读沧海、唱大海为题,反复吟颂,留下了传世的篇章。大海,是冰心童年活动的舞台的布景:清晨,她“看见金盆似的朝日,从深黑色、浅灰色、鱼肚白色的云层里,忽然涌了上来,这时,太空轰鸣,浓金泼满了海面,泼满了诸天。”黄昏,她看见“银盘似的月亮,颤巍巍地捧出了水平,海面变成一道道一层层的,由浓墨而银灰,渐渐地漾成闪烁光明的一片”。她从小亲近了大海,爱恋了大海。她的作品,特别是诗和散文,喜欢以大海作为审美对象,抒情主体,创作了不少优美的篇章。其中写得最为集中、最璀璨的,要数《往事》之十四了。

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在同样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中,她创意出奇。她不是坐在海滨,观赏水平如镜的海景;她不是站在高山之颠,俯视波涛汹涌,浪花飞扬的海潮;她不是敞开胸襟,向大海倾诉心曲;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在院子里乘凉时,姐弟们的对话,为大海塑像。她笔下的艺术精灵,扇动着诗的翅膀,上天入地,纵情飞翔,召来了天河、新月、明星、海岛、海潮、帆舟、狂风、雷雨、怒涛、云霞、灯塔,装点她心目中海的女神,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摹她的丰姿。这艳如桃李,媚若霞彩,曳着白衣蓝裳,翩翩飞行于海波之上的海的女神,也许是从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神韵中脱化出来。但是与洛神相比,海的女神具有更宏大的气魄,霞光、海鸟都得听从她的驱遣,浩浩太空中的皎洁新月,居然成了她的头饰,渺渺银河上晶莹的繁星,竟也串为她的环佩。她驾驶着风车,奔驰在怒涛之上,她的一颦一笑,天地为之变色。没有细密的观察,没有丰富的想象,没有对大海深厚的爱,是不可能塑出具有惊人的美和喜怒哀乐的女神形象的。曹植通过洛神形象的刻划,表露对洛神的爱慕,抒发惆怅的情怀,冰心却从海的我神的轻柔的潇洒的丰姿中,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温柔而沉静,像海那样超绝而威严,像海那样既广博精深,又虚怀若谷。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

作为一篇散文,不仅刻划了栩栩如生的海的女神形象,而且富有戏剧性。姐弟圈坐,仰望天河,笑语连声,表情各异,那一串串精采的对话,体现出三个弟弟不同的个性。尤其坐在椅子上的三弟楫,抱着姐姐的臂儿,笑说:“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活托出一个天真、机灵的儿童形象,容光照亮了舞台。夜色更深了,楫的头渐渐从臂上垂下去,姐姐轻轻地将他放在竹榻上,守护着他。在默默的动作中,流露出手足之至情,闪烁着戏剧的情趣。

文章的开头,两次提到嫌海太单调了,因此搁笔、默然无语,而以反复地寻味作结。启迪读者去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潜在的能量,又进一步扩展了文章内涵的容量和情感的深度。

篇12:给冰心奶奶的一封信作文500字

四年一班 张玉萧

亲爱的冰心奶奶:

您好。

我是一名正在上四年级的小学生,我特别喜欢您的作品。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还是想给您写封信。

您的作品都是爱的哲学,爱母亲、爱儿童、爱大自然。尤其是爱儿童。在您二十多岁出国留学的时候就开始为我们儿童写信,把途中的美丽景色和奇闻异事在您的笔下以书信的方式一一讲给我们,让我们没有去过当地就可以知道那里美丽的风景。

我很喜欢您的散文,您的文笔是那样清新秀丽,美丽的文字如同那清澈的溪水,流进了我的心田。虽然我还不能完全读懂,但我能读出这里满满的爱意。

我特别喜欢您的《寄小读者》里面的“通讯二”,一只小老鼠被小狗虎儿吃掉,这样不起眼的事,但在您的笔下是那样生动,可见您是多么富有爱心呀!

还有您写的小说《小桔灯》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八九岁光景的小女孩,她是那样贫困,但她却那样坚强,乐观,善良,还会自己煮饭,要是我的话一定都不知所措了。

冰心奶奶,我会象您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最后祝您在天堂上过得快乐,愿这封信可以像热气球一样飘到您身边。

您最忠实的小读者:张玉萧

篇13:冰心《纸船》教学观摩有感

最近,随同组教师参加了一个教学观摩活动。课堂上教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作者冰心,让学生初步明晰其为人与诗作“爱”的要义;然后,梳理了这首诗歌中的几个生疏和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接着,让学生诵读诗歌,概括诗意;最后,教师总结全诗,引导学生运用适宜的事物表达真挚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篇14:刘绍铭:一片冰心在玉壶

(编 者)

刘绍铭,广东惠阳人,生于香港,笔名桑鲁卿、二残、袁无名。小说家、翻译家。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大学期间是著名学者夏济安的学生,与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李欧梵等台大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6年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与旅美学人夏志清有深交,协助其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并担任部分翻译工作。

篇15:一什么冰心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我是五年级三班的刘汉张,小朋友们你们来到宣师一附小已经有一年多了,相信你一定看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而在新年喜悦到来的同时,一场似乎是春姑娘带来的礼物一样让人惊喜万分的雪下在了春天,在兴奋之余我们也看到了它的美丽。

唰-下雪了,我在窗前远望着整个小区,雪花像鹅毛一样大片大片的落着,房顶上,马路上,操场上,大街小巷在一夜间被冰雪覆盖了,小区一下子变成了银白的童话世界。放眼望去,厚厚的雪白茫茫的,眼前蒙蒙胧胧的。在鹅毛似的雪飞落下,一个个小人走在马路上,慢慢地,人们全身都落上了雪,就像一个小雪人走着,走着......

雪停了,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便道上的雪毛茸茸的,就像盖上了一条银白的地毯,让人实在不忍心下脚。座椅上早就落上了雪,就像一个小宝宝,嘟着脸,戴上了一个白帽子,那样子又像是一块松软无比的奶油蛋糕,我可真想咬上一大口呢!最有趣的可得算是小汽车了,一看它就想摸一摸,因为它既像小企鹅那毛绒可爱的小肚皮,又像是一块儿可口的棉花糖。走在路上,一辆辆小车向云一样慢慢地飘在宽广的马路上。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学校,操场上白茫茫一片,起初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东西,不知是谁叫了一声,“玩去了”!宁静的操场立刻响成一片,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有些在雪地上洒脱的奔跑,有些则在漫步,也有一丝“借景抒情”的感觉,嬉戏声、欢呼声、叫喊声和一直没有停的笑声在用脚印组成的五线谱上,谱成了一曲春天的美妙乐章!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沁园春·雪》中的词句:“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就是我看到的雪天,你呢?

祝你:

篇16:一什么冰心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教学过程】 导入:

【资料补充】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相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母爱、童真、大自然是支撑她爱的哲学的三根支柱。

一、默一默

鸟áo()折é()载()着 惊羡().ch.....di.....浸()透 嫩()绿 ..

冰心,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 》《 》,散文集《 》。

二、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吐字清楚,读音准确。思考: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的: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设:四首小诗都非常简洁易懂,学生在朗读过后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前两首诗歌是歌颂母爱的,后

两首诗歌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的。明确:略。

三、想一想

1.再读《母亲》《纸船》这两首诗,思考:两首诗都是写的母爱,所表达的感情有怎样的区别?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

设计目的: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进一步理解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学目标2。预设:第一首诗中的“躲”字,因为诗人其实是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再如:第二首诗的“从不肯妄弃”、“不灰心地每天的叠着”“含着泪”“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等处,可以体会出离开母亲怀抱后,用纸船来表现对母亲的思念和依恋。

明确:前者主要是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后者主要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前者侧重于母爱的付出,后者着力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与回报,恰好表现了不同年龄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

2.《成功的花》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花”的成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芽儿”的不易? 设计目的: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进一步理解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学目标2。预设:“花”的成功:“明艳”,“惊羡”(不能换成“羡慕”),及“!”(当然,“!”也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人们只看到成功的荣耀,却看不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奋斗的不敢苟同。)“芽儿”的不易:“浸透”“洒遍”,尤其是“透”、“遍”。明确:略

3.《嫩绿的芽儿》中:“嫩绿”“淡白”“深红”分别体现了芽、花、果什么内在特征?三个小节能否互换,芽儿、花儿和果儿说的话能否互换?

设计目的: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进一步理解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学目标2。明确: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花儿的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表面的华丽;果儿的深红象征着成熟、丰硕和甜蜜。

不能互换,三节在内容上是递进关系,它们的顺序暗指果树的成长,象征青年的成长。

芽儿、花儿和果儿说的话也不能互换,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它们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成长;“花儿”开放,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成为“果儿”,又如青年需要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4.再次朗读四首诗,思考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目的: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同时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预设:该问题学生在思考时可能会有困难,老师可视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提示,比如给出比较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

讨论明确:①主题不同:前两首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是勉励青年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贡献。②侧重点不同:前两首是抒情为主,以情感人,偏重感情,风格温婉;后两首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③表现手法相同:四首诗都出现了“物”,“鸟儿”“纸船”“花”“芽儿、花儿、果儿”,或托物抒情,或借物言理。④语言风格相同:均凝练、清丽,一、三、四语句短小隽永,第二首诗诗行略长,节奏较缓,正与对母亲绵长思念相协调。

四、练一练 1.背诵四首诗歌。2.仿写句子,理解母爱。

母爱是一味良药,能抚平儿女心灵的创伤。母爱是一棵大树,__________。母爱是____,__________。如:母爱是一棵大树,能为儿女遮风挡雨。母爱是一场春雨,能滋润儿女干涸的心田。母爱是一个火炉,能温暖儿女冰冷的双手。母爱是一阵春风,能吹走儿女心头莫名的烦躁。

3.请同学模仿冰心诗,也用简短的一段话描绘一种或两种事物(如梅、兰、竹、菊,蜡烛,粉笔等),来表达一种情感或哲理。注意采用诗歌的格式。

上一篇:信访事项受理制度下一篇:如何写出高质量上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