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2024-05-24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精选14篇)

篇1: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慈利县益海学校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科普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探索小学防震减灾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使防震减灾教育深入人心,得到高效、广泛、持久地开展,进一步在校园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根据《湖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评选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各部门互相支持,积极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工作原则

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求实的原则,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开展防震减灾教育,开辟防震减灾教育第二课堂,全面提高我校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目标

在县地震局、县消防大队、县教育局联合指导下,在年内创建成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四、主要工作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科普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成立领导小组,为学校高效、有序地应对地震突发事件提供指挥平台。

2、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和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育、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教育。

3、利用好“3.1”《防震减灾法》实施日、“ 5.12”四川汶川地震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10月国际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宣传活动,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宣传电影等,使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4、确定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橱窗,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会、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5、班主任定期召开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主题班会或者讨论会,解决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班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五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防震减灾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听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

6、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7、开展“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科普宣传教育联动活动,向每个学生、家长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加强学生、家长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8、设立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室、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培养全局意识,树立大教育观。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满益新高兴红

组员:吴扬进 刘盛国 唐宏兵 金兵 卓涛 周一亮

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的创建工作,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进一步在学生中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增强学生防震意识。

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师资建设是实现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全体教师中提倡要注重学科渗透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

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辅导。组织观看地震科普录像及浏览地震网站,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写地震方面的小论文,优秀文章在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播出。

3、建立和完善各项常规制度。学校行政、年级组要密切配合,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使课程设置、兴趣小组、活动竞赛等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制度建设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制度。主要包括:

①创建领导小组例会制度;②创建科技辅导员例会制度;③创建成果奖励制度。

4、多种途径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要使全校师生都知道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我们坚信,通过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一定能够增强广大师生自觉识别地震,掌握防震避震技能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带动全社会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慈利县益海学校

二0一一年三月二日

篇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增强防震避震意识、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以期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会”的目标,特结合学校实际制订2012-2013学年防震减灾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把防震减灾宣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始终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为创建平安和谐新校园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与祥云县地震局的合作,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一批防震减灾学生,并能在防震减灾知识中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3、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站,多制作地震多媒体课件,初步实现资源共享。

4、努力培养防震减灾科普小讲解员,培养他们的讲解水平和能力。

三、具体计划

1、继续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结合学生实际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

2、大力完善学校网站,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及时公布最新地震消息及学校科普动态,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研究。

3、以点带面,开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利用电视、校园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活动,进行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

4、每学期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组织一次防震减灾知识讲座,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图片或影片。

5、每学期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模拟演练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普及同学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6、邀请地震局专家来我校作地震科普知识科普讲座。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学校与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主要活动结合云南近年来地震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选择在下学期有关重要纪念日进行,如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积极探索,善于总结。

学校要积极探索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善于总结经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一年后,对优秀学员、班级进行表扬奖励。推广其经验,促进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祥云县祥城镇银冠希望小学

篇3: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一、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地震, 思想麻痹大意,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 缺乏通盘谋划, 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重要议事日程, 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 造成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旧、老化。

校舍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校舍建设应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还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 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学校不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特点, 丰富科普宣传教育内容, 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设上, 没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传器材等硬件设施, 还停留在“墙上挂”的、“板上画”的、“电视放”的, 即把防震减灾的各种挂图挂在墙上, 再把一些防震减灾小常识画在板上, 然后再组织学生看防震减灾录像的简单化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还比较落后, 采取灌输、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中获得直观体验。在实际效果上,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4.没 有 真 正 进 入 课堂 , 没 有 配 套 的 防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校除了地理教师外, 其他科目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 因为教学任务繁重, 所以很多人无法兼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更不用说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课堂。另外, 部分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编印成册, 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5.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疏于开展或效果不佳。

多数学校缺乏组织大型应急疏散演练的经验, 担心组织应急疏散会出现人员踩踏等意外伤亡事故, 存在畏难情绪。

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但学生在疏散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 嘻嘻哈哈、勾肩搭背, 慢吞吞地走下去, 疏散演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没有形成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 学校没有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宣传教育计划, 没有达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四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应付思想, 一旦遇到上级检查, 就突击准备, 做一些表面工作, 只要能顶过去就行, 检查一过又是老样子, 这些学校感觉没有压力, 工作随机性大, 活动不能经常开展, 缺乏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1.领 导 重 视 学 校 防 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 形 成 一 套 行之 有 效的长效机制。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各级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工作中, 必须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求做好以下几点: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如学校防震减灾避险工作领导小组, 并明确分工, 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2编制地震应急预案, 甚至每个班级也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3加强师资力量的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列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地震部门组织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培训。4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2.建议教 育主 管 部 门加 强 对 防震 减 灾 教 育 的 考 核 、检 查和督导。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 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质量。

3.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教学楼尽量设计建设为架空层, 便于学生紧急避险疏散。学校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大操场建设, 使整个校园成为集教学、举办各种活动与避险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途场所。

4.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

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 尽管有不少科普读本, 内容丰富, 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主要以传统理论性图书为主, 缺少亮点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 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 可倾向于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 增加趣味性, 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 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 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 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5.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载体。

学校要积极丰富教育资源, 增强教育效果, 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地震局等实践基地, 参观融科学、教育、文化、模拟地震平台为一体的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 在参观和体验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震夏令营活动, 邀请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师生参加, 使夏令营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6.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课堂。

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 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 渗透防震减灾内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邀请专家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 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课件制作, 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 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7.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形式对待, 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 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是一种科普教育, 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学校要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 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 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8.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增强社区、家庭的防震减灾意识。

学校可以加强防震减灾公益宣传, 号召学生将学会防灾视为一种生活态度, 树立灾害意识, 强化减灾观念。可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 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并将这种公益宣传活动作为一种常态继承下来, 改变以往特定地点、特殊时段的宣传形式。并通过学生把减灾避险的意识带给家长, 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 全家一起学习地震应急避险的知识, 真正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篇4: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震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科技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增强全社会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防震减灾经验表明,拥有地震忧患意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社会公众,能够主动做好震前防御工作,从容应对突发地震事件,自觉维护地震灾区社会秩序,积极协助政府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对于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弘扬防震减灾先进文化,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实现对突发地震事件的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坚持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创新形式、示范引领,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持续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能力和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均等化,形成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相统一;坚持日常宣传与应急宣传、阵地宣传与流动宣传、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科学普及、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促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相协调。

三、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军营,坚持不懈的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科普日等重要时段和活动,通过科技咨询服务、发放科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和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防震减灾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地震基本知识、监测预警知识、震灾预防知识、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二)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到2020年前,建成100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成1000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继续发挥各类科技馆、科普展馆、青少年宫、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站(室)、地震观测台站、地震遗迹遗址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功能。中国地震局、科技部等部门共同制定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指标体系和认定管理办法,指导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各省地震、科技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要求,推进当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加强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阵地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的覆盖面,促进城乡防震减灾科普服务均等化。

(三)发挥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和活动的作用

把防震减灾科普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区)、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院士专家西部行”、 “院士专家科普巡讲”、“科技列车行”、“科学使者校园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农家书屋”等平台,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四)繁荣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

推进防震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满足各族群众、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受众群体的系列化、高水平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市场化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制作,举办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建立产品交易平台,及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产品需求信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比赛、优秀作品推介活动。

(五)增强大众传媒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能力

发挥电视传媒、广播传媒、平面传媒优势,促进集中宣传、日常宣传和应急宣传活动全面开展。发挥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传播水平。加强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防震减灾业务培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者与媒体的交流互动,提高媒体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地震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六)开展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经验交流、应急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震后应对与处置决策能力,提高各类人员抢险救灾、防震避险、自救互救、心理救治等基本技能,提高农村工匠地震安全农居建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具备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咨询平台,开发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知识测试、游戏软件,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完善地震应急科普宣传机制

制定地震应急科普宣传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开展应急科普的理论探索和相关技术开发,提高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科普专业化水平。储备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科普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应急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及配送等机构,丰富应急科普资源总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应急科普资源合作共享的模式,推动网络应急科普资源的共享。

(八)强化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展教用品等优质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带动我国地震科普能力的提高。支持我国优秀的科普展品、作品走向世界。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馆展教具交流与互展活动,鼓励两岸三地的地震科普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题研讨。广泛开展地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九)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将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纳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规划中统筹考虑,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整合、协调现有科普队伍,引进和培养新闻传播、科普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科普宣传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支持专家学者、鼓励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建立能够长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科普宣传队伍。

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正确认识我国多震灾的基本国情,把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建设纳入国家防震减灾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和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健全完善地震、科技部门之间防震减灾科普协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

(二)完善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的良好氛围。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配套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研究制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共建等的相关政策。

(三)健全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将防震减灾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长,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长期持续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各级地震、科技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地方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防震减灾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国家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的政策。

(四)强化考核评估

尊重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确定公民应具备的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内容,建立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科普发展和科学素质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科普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表彰和奖励力度,形成对科普活动的良好导向。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相关行业政策和激励制度,支持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鼓励、扶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活动。

篇5: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方案

按照《2020 年度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方案》的要求,为切实做好 2020 年我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论述,落实《贵阳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方案》(筑应急函[2020]44 号)文件精神,按照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广泛普及、务求实效的原则,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和我乡实际,力争在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上取得新进展,在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防震减灾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上迈出新步伐,在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上获得新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集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以每年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⒎28”唐山地震纪念日、国家防灾减灾日、海源地震 100 周年纪念日和安全生产月等时段为重点,利用场天设立宣传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等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地震基本知识。

(二)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或网络平台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我乡党政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队伍的防震减灾意识,强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加强对涉及行政权力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学习。

(三)推进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适时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发挥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优势,通过播放地震科普宣传片、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制作手抄报(宣传栏)等形式,不断丰富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四)继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作。在巩固已有防震减灾示范单位创建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向周边学校、社区辐射,发挥示范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拟创建单位的指导,以创建促宣传,用宣传的效果展示创建的成效,力争再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基地。

(五)进一步拓展宣传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用防震减灾微博、微信服务平台等媒体,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六)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系列赛事。根据省地震局要求,积极组织各村(居)和相关部门参加“防震减灾知识大赛”“讲解员大赛”“科普作品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七)购置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础资料。购置地震科普宣传片、宣传画册、挂图等,购置防震、抗震、避震、逃生宣传教育资料。

三、具体时间安排

2020 年,全乡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主要宣教活动安排如下:

(一)3 月初一 6 月底:部署全年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以“5.12 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活动周为主的系列宣传活动,认真谋划、周密组织、积极实施,及时总结上报。

(二)7 月初—10 月底:组织开展“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等宣传活动;在全乡范围内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 4—5 次;配合县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学校等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三)11 月初—12 月底:结合全国“宪法日”,开展或参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培训1-2期;进行全年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梳理、总结,并做好下一年度宣传计划。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各村(居)、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充分整合资源,精心制定宣传方案,确保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二)强化教育引导,确保宣传到位。主动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有力有序开展。要创新活动形式,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活动。

篇6: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是有效地防御和减少自然灾害、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学校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作为科普教育工作目标,切实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主题系列活动、舆论宣传活动中去,增强了师生乃至学生家长的防震减灾意识,培养了大家防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救能力。

今天有幸听到邵阳市高撑小学李结良校长向我们介绍他们学校防震减灾的一些经验,参观了高撑小学青少年宫防震减灾小组的学习成果,观看了高撑小学的防震疏散演练,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

为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全面、系统的实施,全面提高科普教育工作的实效,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进一步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学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由校长张政田为组长,书记高智才为副组长,各处负责同志及班主任为小组成员,全面规划指导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责任到人。

(2)建立健全了统一、科学、有力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制度,加大科普教育的实施力度,避免了具体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阵发性。

(3)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办公室负责把科普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远景规划并进行具体指导;教导处负责抓好课时安排和知识教育;学生会负责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总务处负责安排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经费。学校方方面面一盘棋、条条块块有人管,形成了上上下下有责任的科普教育组织领导格局。

(4)进行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确保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学校要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作为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来全面实施,要求学校每期要开展了1次以上的安全疏散演练和一次以上地震知识宣传,要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完全融入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氛围

为配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目标的落实,学校还特地将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形成了全体师生广泛学习地震科普知识的浓郁气氛。

(1)充分利用学校广播这一宣传阵地,通过学校广播室,每周播报一次有关地震的防震、自救、互救知识,目前我校已经积累了地震预警、地震防御、地震灾害等许多知识,广大师生对地震的成因、预报以及应变、自救互救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推动我校“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

(2)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设立地震科普专栏,定期展出地震科普知识图片和防震避险常识。多变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师生竟相聚首浏览,这也成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进行专题宣传,全校15个班每月都要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并进行交流评比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4)充分利用班会、集会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学校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切实达到了普及科普知识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的教育目的。

一年中,我校还积极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安全教育光碟、地质灾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光碟,通过观看学习,全校师生提高了防震减灾、珍爱生命的意识,丰富了防震减灾知识,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安全事故对学生的伤害。

三、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注重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学校工作的特点,我校开展了以“四个一”为主的教育活动,即每学期举行一次地震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一次大型科普知识演讲活动、一次地震应急避险自救模拟演练活动、一次地震知识讲座。从而保证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具体工作的落实。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广大师生对地震灾害的防御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了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识,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和自救自互能力。

四、高度重视,全力保障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篇7: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制度

1、认真制定各学期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内容具体落实每一项工作。

2、每学期组织两到三次防震减灾专题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

3、利用广播、板报、校园网和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室学校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4、将防震减灾教育课程化,计划在每学年开设此项课程,每学年安排一定课节,时间是利用班队会时间、内容主要是听讲座,学习有关知识。

5、定期组织相关内容的演习。

6、开展其他活动加强防灾宣传教育工作。

7、各组织成员要各负其责,认真完成各自工作。

8、平时开展各项活动及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及防灾知识。

9、利用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协助学校对学生加强教育。

篇8: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于2010年建成, 基地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让观众生动体验和形象了解地震及地震灾害, 熟练掌握地震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基地2010年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防震减灾科教基地”, 201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被授予铜陵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国家、各省市地震系统领导和专家多次来铜考察调研, 认为是地震科普行业上的“铜陵亮点、安徽形象、全国品牌”。基地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年受众人数7万余次。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 共有展项26个, 展品40件, 基地共分五个部分, 序言区、地球知识展区、地震知识区、铜陵地震工作和抗震减灾展区、防震避震自救训练展区。

2多措并举, 提高基地宣教力度

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展教新模式, 充分发挥基地展教功能。一是建立完善的宣教机制, 与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制定完善的合作机制, 每年有计划的安排全市各类学校和社区到展馆体验学习, 努力做到宣传工作覆盖全市区。有序合理的安排各类学校和社区前来参观, 错开高峰期。针对不同群体, 制定科学的展示计划, 让来访学生和居民学有所得。二是积极主动抓住“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周年纪念日等时间点开展主题活动, 全面普及大灾大难惨痛教训, 从反面宣教入手, 提升宣教效果。每年举办一场唐山和汶川地震大型图片展, 让大家回顾惨痛教训, 引发来访群众关注, 丰富日常展示内容。三是与市委党校、学校趣味团体等搭建互动平台, 以基地作为现场教学场所, 把课堂搬到基地, 最大程度发挥基地社会功能。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 基地每年接待大量党校学员, 针对不同学员的需要和党校的要求, 基地制定科学的参观路线。从开展到现在, 基地每年接待党校各类学员5批次近400人, 既达到了科普宣传的目的, 也起到了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目的, 一举两得。四是将展馆内可移动展品搬到农村, 摆到大街小巷, 主动宣传, 消灭盲区, 真正做到全覆盖。一方面农村居民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意识淡薄, 另一方面宣传力量难以达到农村地区, 导致农村宣传一直存在盲区。结合农村自建房抗震需求, 基地制作大量展板和可移动展品, 搬到农村地区, 印制宣传单页,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五是将防震减灾日常培训和知识讲座搬到展馆中区, 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市地震局每年针对“三网一员”开办5-6场业务培训班, 把基地作为教学地点,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六是结合创建“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学校”等活动为契机, 将参观科普馆作为必要创建条件, 积极推动公众参观热情。七是立足场馆为基础, 与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协调, 组织好各种常规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推进防震减灾文化的发展。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网站的沟通, 不断拓宽合作深度和广度, 丰富合作形式, 拓展宣传渠道和阵地。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八是对现有展品进行更新、升级, 丰富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宣教的趣味性, 如新建4D影院;将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等最新防震减灾科研技术和信息融入展品, 增强宣教内容的时效性。九是制作宣传单页, 广泛向市民发放。十是以科普馆为蓝本计划建设网上虚拟科普馆, 将线下搬到线上, 推动虚拟科普馆大发展。十一是以科普馆建设为抓手, 积极培育地方研发公司, 力所能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013年中国地震局下文认定铜陵市安徽新视野科教文化公司为全国首家“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研发生产示范基地”。自2008年以来, 在铜陵市地震局的支持引导下, 该公司在产品品质、研发开发、创意设计上, 均具有先进性和示范引领性, 创造14项国家专利, 通过建设“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教基地 (国家级) ”, 受到全国地震部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前, 该公司研发能力、生产规模、销售业绩成倍增长, 在推进防震减灾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有效提升了铜陵形象。

3基地接待群众统计与分析

篇9: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在7月10日的启动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四川省气象局、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科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及协办高校领导向各省志愿者代表授旗,并向北川县的各镇、村代表赠送科普手册,与会领导还与志愿者一起给现场群众发放科普读物并接受气象防灾减灾咨询。

“2011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的活动主题是:“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提高防灾避险能力”。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志愿者将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采取互动游戏、科普短片播放、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到农村、学校、厂矿、社区向广大群众宣传暴雨、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等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的预警和防御知识;深入农村,调查群众的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向当地气象信息员、大学生村官了解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中小学校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制定情况等进行调查,充分掌握中小学的气象知识普及情况;深入厂矿企业,通过选择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典型案例对企业负责人和工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进入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向各级领导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到各种自然灾害的71%。今年入春以来,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截至6月30日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有2.9亿人次因各类自然灾害受灾,死亡失踪人数达508人,紧急转移安置296.4万人次,倒房27.4万间,损房11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420.3亿元。“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的举办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应对,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以致用,参与科普,服务社会搭建起公益平台。

篇10: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教案

六年级四班 班主任:陈亚丽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地震的危害性和学习自救方法的重要性。2.介绍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3.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应如何有秩序地逃生自救以及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4.通过学谚语和顺口溜,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应如何有秩序地逃生自救以及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应如何躲避。

三、教学难点

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

四、活动准备

1.有关地震防震图片和视频,防震科普片和防震科普宣传画。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在我们做好一切的防火、防水、防电、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等等安全工作后是不是我们的生命就万无一失了呢? 2.出示有关汶川地震图片和视频,请学生观看。3.请学生谈感受。

4.老师总结:地震真是猛于虎!一朵朵生命之花就这样被地震吞噬了生命。这是多么可惜啊!这影响了多少个家庭的幸福啊!由此可见,我们小学生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防震演练,增强我们的安全意识,提高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多么迫切的事情。

(二)教师讲解有关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播放地质灾害视频,介绍它产生的原因。

2.讨论强调地震来时注意的问题:(1)、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房屋正门、楼道、走廊内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成员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路线和地点疏散。(2)、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三)进行简单的防震演练。在老师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随着地震警报声一响,马上有秩序避震、逃离。

(四)小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图片、视频、顺口溜,实际演练等方式使大家基本掌握了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大家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希望地震如果真的来了,我们会避震和有序撤离。

(五)课外作业

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朋友听,或者考考他们掌握多少防震知识。

篇11: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知识

地震逃跑的十大法则

地震逃跑的十大法则,第一,为了您和自己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下面; 第二,摇晃的时候立即关火;第三,不要慌张向户外跑。第四,把门打开;第五,户外的场合保护好自己的头部,避开危险的地方;第六,在百货公司和剧场要根据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第七,汽车要靠路边停车;第八,千万要注意山崖落石;第九,避难的时候要徒步,携带的物品在最少的限度;第十,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

四川汶川县地震专家提醒说,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应利用各种设施就地就近避免,在楼房的群众应尽快到洗手间,小开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者到室内梁柱比较密集的地方躲避,最好找一个枕头沙发垫等物品顶在头顶进行自我保护,地震的时候在人群密集场所立即到坚固物品下面躲避,如果震后被废墟埋了设法自救

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

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震前应做哪些准备?地震来临,在民房中、在公共场所怎么避震?专家提出,学习必要的防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做好防震准备,对更好地保护身处险境的自己大有好处。

震害防御专家说,地震前应做好防震准备,如清理杂物,保持门口、楼道畅通;固定高大家具,将重物下置,防止倾倒伤人;准备电筒、创可贴、水等物品,做成家庭防震包;腾空牢固家具的下方,以备藏身。

地震来临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并灵活选择藏身之所: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室内避震时应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如内墙墙根、墙角等,或躲避到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震时切记不要跳楼、不要站到阳台上和窗边。

学生在教室上课时遇到地震,老师应疏导学生迅速抱头躲入课桌下,待地震过后迅速撤离;在操场的学生可原地蹲下,注意避开附近的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中。

篇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地震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准备:视频播放,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总要有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我们是否注意到身边的危险。

“防险之心不可无”。地震时有发生,我们是否知道注意安全、注意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恶魔总是来找无知的人。今天,通过学习,我们将更多的了解一些地震知识,让我们未雨绸缪,为我们的生命买一份保险,为我们的生命加一把锁。

二、地震知识知多少: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感受地震给我们带来 的巨大灾难。

1.展示地震后的相关图片。

2.了解唐山大地震(播放视频),汶川地震。

三、地震防护知多少:让防震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备无患。

1.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

(播放地震逃生教育短片或安全教育平台视频)2.补充: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A 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B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C 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D 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四、地震无情人有情: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1.讨论:当地震发生时,作为非震区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1)号召我们身边的人为地震灾区人民捐助物资。(2)时刻关注地震灾情,必要时做好地震防范工作。2.课件展示震后为灾区献爱心的相关图片。活动小结

地震非常可怕,因为它不可预测,威力大,但是如果我们做好了挑战“天灾” 的思想准备,地震的威力也就在它没有发生前降低了许多。同学们,平时看一些 自我保护方面的书籍,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教学设计2 临泽县城关小学四3班 田学昀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 性。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说一说 你了解到了哪些地震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防护?

二、活动过程

1.组内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2.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互相交流。3.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 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4.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 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 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4)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6)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

(7)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5.震防护演习。课堂小结:

篇13: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本文从传播效果的角度, 分析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层次, 通过对比国内外中小学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差距, 并结合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建议以动画片、科教短片、挂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以学校为核心, 将防灾减灾教育常规化、机制化,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动员社会力量, 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教育。

1 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经统计, 2004到2013年, 中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约23 351人死亡 (含失踪) , 平均每年有3.99亿人次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3 048.7亿元 (数据来源:民政部和中国气象局) [1]。

从2016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来看 (图1) , 最主要的还是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雹等灾害 (图2) [2]。民政部透露, 2016年前7个月, 全国各类灾害共造成全国1.37亿人次受灾, 与近年同期相比, 灾情明显偏重。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 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才能达到脱险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 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对减少灾害损失和提升救援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影响力不够

2.1 分析气象科普发展历程

从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 长期以来, 中国气象部门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 开展了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成立。紧接着, 气象影视协作组于1981年成立, 先后拍摄了上百部气象科普影视片。1981年, 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象科普刊物——《气象知识》新鲜“出炉”, 图文并茂的期刊生动诠释气象科学知识, 受到各界的好评[3]。

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方面, 中国气象局通过抓示范点建设, 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联合体、协会等, 研发编写生动有趣的校本课程, 普及气象知识。目前, 全国建有校园气象站的中小学校已超过1 000所, 依托校园气象站, 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 增强了青少年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 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气象台站对外开放也在积极推进中, 到目前为止, 各地已经建成218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进入21世纪, 气象科普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气象学会先后组织了“气象科学大使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大型活动, 向公众面对面地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3]。

2009至2016年, 中国气象学会已连续8年联合中国科协等单位举办“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 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活动辐射达百万人次[3]。

同时, 随着科技的进步, 气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结果, 2012至2014年, 连续3年, 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别达86.2分、86.3分和85.8分 (图3) 。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在明显提升[4]。

2.2 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研究

一方面, 气象科普工作在有序开展, 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 但另一方面, 当气象灾害发生时,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然存在, 特别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造成防灾知识和能力缺乏的留守儿童、老人成为了受灾害打击的脆弱人群。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避险行为的发生, 造成防灾减灾效果不佳呢?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这与传播效果、受众接收到信息后采取的行动有关。传播效果有3个层面 (图5) , 第一是认知层面效果, 即增加人们的知识量和引起人们知识结构的改变, 比如了解和掌握气象知识等;第二是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即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 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等;第三是行为层面上的效果, 即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 比如遇到灾害性天气时, 能否根据气象信息, 有效采取避险行为, 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当然, 影响气象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比较多, 从2016年我国气象灾害人员伤亡的案例来看, 相当一部分遇难者是不顾及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 不加防范地在“脆弱地区”进行户外活动, 或是得到预警信息也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究其原因都和防灾避灾知识缺乏有关。因此, 要做到提高公众意识, 影响公众行为的改变, 才能确保科普传播工作取得实效。那么, 如何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呢?这里强调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3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月亮为什么变圆了?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孩子从幼年时代起, 就会对身边的天气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不断地向大人提出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 大人们不会因势利导地回答他们, 就会扼杀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天性, 影响孩子知识的形成。反之, 因势利导的“给予”一些与气象灾害有关的防灾避灾知识, 不仅仅对于儿童时期防灾避险有帮助, 还能通过他们影响其家庭成员及周围的人, 并影响本人今后的成长直到老年的全过程。

再来看, 中国老少边穷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 经济落后, 当地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 留守在家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 他们对于预警信息的获取能力, 以及防灾避险知识都相对于青壮年偏弱, 形成了面对灾害的防范脆弱人群。但是相比较而言, 孩子对气象科普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还是要胜过老人, 因此加强对孩子的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和避灾训练, 能起到“小手拉大手”, 规避灾害的效果, 甚至在孩子长成后, 形成防灾避险科学素养“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从国外经验来看,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 一直以来都聚焦于青少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美国的大气科学高校联盟专门建立了儿童气象网;在英国, 科学是所有5~16岁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你的生活 (Your Life) ”“生活大爆炸赛事”“国家科学和工程竞赛”以及“STEMNET”已经成为英国四大品牌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同样重视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以气象为例, 韩国气象厅、日本气象厅均推出了针对不同年级段青少年的气象科普资源, 它们以有趣的动漫、互动参与性强的游戏还有科学实验等作为主要内容, 风格活泼而有吸引力, 互动性、参与感十足, 容易激发受众主动吸收气象知识的热情。

但在中国, 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面对自然灾害, 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必要的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2016年, 《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明确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 中国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做好了基本的防灾准备[5]。

心理学上分析, 人在年幼时代接触到的灾害防御知识, 以及培养的避灾行为习惯, 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防灾减灾教育刻不容缓, 从孩子抓起效果最佳。人的行为习惯 (图6) 是比较固定、自动化地去完成一系列动作[6]。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是因为一些重复训练、身边环境的接触影响而形成[7], 所以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培养其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行为习惯, 将对孩子以后的工作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小学阶段是孩子好奇心、追随性的启蒙阶段[7], 这一阶段学生可塑性极强,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阶段性特征, 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 培养孩子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 孩子一旦形成习惯, 就会自动地体现在日常行为和学习中, 伴随并保护孩子成长, 甚至帮助身边的人规避灾害风险。

如果不重视这一关键期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很有可能造成其日后灾害防御意识的淡薄。研究表明, 人从出生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某个特定阶段会对知识或能力的获得特别敏感, 如果给予相应刺激的影响, 就会毫不费力地获得一些能力。[7]幼儿期和童年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此时对孩子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 培养其正确的避灾行为, 能起到事半功倍、受益终生的效果。

为此, 社会要关注防灾避灾儿童动画片、挂图、科教短片在幼儿园、学校中的应用普及。

通过老师教给孩子们 (大手牵小手) 防灾避灾知识, 进而在灾害发生时, 孩子帮助老年人 (小手拉大手) , 规避灾害, 起到“大手牵小手, 知识弄对头;小手拉大手, 绕开灾害走”的效果。要将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常规化、机制化。学校开设防灾减灾课程, 将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纳入到学生正常学时中[8]。加强气象科普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校本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堂[9]。为增加教师培训中有关防灾减灾的知识, 各地科协应当组织地震、气象、水利等部门专家对幼儿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或开设讲座, 并邀请专家编写相关的教材。同时, 动员类似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及其人道救援网络成员机构深入灾害易发地进行科普培训, 因地制宜进行防灾减灾教育, 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非常必要。总之, 防灾减灾教育启动越早, 受益越早。

4 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中国防灾减灾形势异常严峻, 而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对减少灾害损失和提升救援效果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对于全体公民来说都非常必要, 从孩子抓起效果最佳。短期来看, 这是解决老少边远地区弱势群体防灾避灾的“突破口”, 能保一方平安。长期来讲, 这也是不断提升全民防灾避灾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一代代筑牢防灾减灾阵地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秦大河, 等.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12:7.

[2]民政部网站.民政部国家减灾办等发布2016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BE/OL].[2016-07-11].http://www.gov.cn/xinwen/2016-07/11/content.5090295.htm.

[3]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10-126.

[4]中国气象局.2014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5 (8) :4-6.

[5]寇江泽.别让灾害变成灾难[N].人民日报, 2016-08-27 (9) .

[6]王晓娟.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10) .

[7]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1:7-10.

[8]陈恋.教育是最重要的防灾减灾方式[J].中国减灾, 2013 (18) :31.

篇14: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通过介绍湿地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结合张掖湿地现状,探讨如何提升科普教育宣传水平,更好地发挥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科研价值,进而呼吁全社会保护和管理好湿地资源,以造福人类。

关键词:湿地;湿地保护;科普教育宣传

Wetlands and wetland science education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human society, Wetl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wetland Zhangye, 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education and play a better role in wetland conservation. Have a certai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and then called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protect and manage the wetland resources,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Keywords: Wetland;Wetland protection;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92-01

一、张掖市湿地现状

甘肃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交替,形成了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喜湿植物茂盛的内陆干旱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停歇嬉戏的天堂。黑河流域内有森林、草原、荒漠、寒漠、冻原、农田、水域、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湿地区域分布的高等植物种类有84科399属1044种,在祁连山区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和地貌类形的复杂性孕育下,物种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张掖市湿地科普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科普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从我国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教育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层面总体上看,受交通环境,门票价格,综合服务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湿地知识传播的范围、教育的覆盖面,科普教育基地应发挥的作用及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三、湿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及重要作用

(一)湿地博物馆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湿地科普基地。

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景观构成方式和对公众的开放性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区。例如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构建了以湿地功能和价值为主题的展览厅,介绍湿地知识、展现湿地生态环境及观赏鸟相百态,访客可直接在室内感受到多种类型的湿地景观,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认知水平。通过定期免费向公众开放,引导公众关心湿地、爱护湿地;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站和观鸟塔,吸引更多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对湿地生态过程、湿地价值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科学研究。

(二)国家湿地公园起到了生态旅游的示范作用。

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湿地生境的恢复和重建、湿地景观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之再现、科普教育中心与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以及地域文化的逐步挖掘将为生态旅游提供取之不尽的题材。[3]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生态旅游和科普宣传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组织开展湿地风情调研和系列活动,在环保教育和生态旅游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努力提升科普教育宣传水平

(一)构建湿地科普主要阵地。

自2008年12月1起,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以来,国内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得到迅猛发展,到目前已经达到了200多处,在起到保护湿地宣传教育的同时大部分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旅游观光景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对大众进行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更是生态文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阵地、起到了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的主要阵地。

(二)优化湿地科普外部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在建立起总体服务规划的基础上,还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网络体系,尤其是面对青少年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从我国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教育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层面总体上看,受交通环境,门票价格,综合服务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湿地知识传播的范围、教育的覆盖面,科普教育基地应发挥的作用及效果并不十分明显。[4]改善和建立高效综合服务能力的科普教育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切到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湿地科普宣传活动内容。

就目前我国湿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存在吸引力不足现象,所以湿地科普宣传活动要标新立异,创新科普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变公众被动消极参加到主动参加。

(四)加强湿地生态功能的宣传。

湿地生态功能的宣传教育要利用多渠道、多形式来进行,如建议大、中、小学生课程中增设生态教育课程,定期进行社区环境保护宣传,在自然保护区和有关保护点参观、实习 ,实行免费进出,政府补贴的形式等,逐步提高人们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甘肃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汇编(2005年)张掖市林业局

[2]甘肃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汇编(2005年)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

[3]李文英,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城市林业》,2010年03期

[4]何智娴,亟待解决影响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几个问题,湿地中国网,2013年12月9日

上一篇:便利店存在问题下一篇:失恋唯美说说句子(7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