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制度

2024-04-15

防震减灾科普制度(精选11篇)

篇1:防震减灾科普制度

眉山市东坡区新华中心小学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制度

1、认真制定各学期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内容具体落实每一项工作。

2、每学期组织两到三次防震减灾专题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

3、利用广播、板报、校园网和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室学校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4、将防震减灾教育课程化,计划在每学年开设此项课程,每学年安排一定课节,时间是利用班队会时间、内容主要是听讲座,学习有关知识。

5、定期组织相关内容的演习。

6、开展其他活动加强防灾宣传教育工作。

7、各组织成员要各负其责,认真完成各自工作。

8、平时开展各项活动及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及防灾知识。

9、利用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协助学校对学生加强教育。

10、对每学期的工作及时总结。

篇2:防震减灾科普制度

——悼念5.12防灾减震

高一(2)班 刘文超

我看见过生命里很多美好。可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断壁残垣,仍历历在目。悼念遇难者的人很多,懂得防患于未然的人却不多。我们的目的,就是壮大这支队伍。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四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大声呼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篇3:防震减灾科普制度

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于2010年建成, 基地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让观众生动体验和形象了解地震及地震灾害, 熟练掌握地震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基地2010年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防震减灾科教基地”, 201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被授予铜陵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国家、各省市地震系统领导和专家多次来铜考察调研, 认为是地震科普行业上的“铜陵亮点、安徽形象、全国品牌”。基地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年受众人数7万余次。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 共有展项26个, 展品40件, 基地共分五个部分, 序言区、地球知识展区、地震知识区、铜陵地震工作和抗震减灾展区、防震避震自救训练展区。

2多措并举, 提高基地宣教力度

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展教新模式, 充分发挥基地展教功能。一是建立完善的宣教机制, 与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制定完善的合作机制, 每年有计划的安排全市各类学校和社区到展馆体验学习, 努力做到宣传工作覆盖全市区。有序合理的安排各类学校和社区前来参观, 错开高峰期。针对不同群体, 制定科学的展示计划, 让来访学生和居民学有所得。二是积极主动抓住“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周年纪念日等时间点开展主题活动, 全面普及大灾大难惨痛教训, 从反面宣教入手, 提升宣教效果。每年举办一场唐山和汶川地震大型图片展, 让大家回顾惨痛教训, 引发来访群众关注, 丰富日常展示内容。三是与市委党校、学校趣味团体等搭建互动平台, 以基地作为现场教学场所, 把课堂搬到基地, 最大程度发挥基地社会功能。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 基地每年接待大量党校学员, 针对不同学员的需要和党校的要求, 基地制定科学的参观路线。从开展到现在, 基地每年接待党校各类学员5批次近400人, 既达到了科普宣传的目的, 也起到了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目的, 一举两得。四是将展馆内可移动展品搬到农村, 摆到大街小巷, 主动宣传, 消灭盲区, 真正做到全覆盖。一方面农村居民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意识淡薄, 另一方面宣传力量难以达到农村地区, 导致农村宣传一直存在盲区。结合农村自建房抗震需求, 基地制作大量展板和可移动展品, 搬到农村地区, 印制宣传单页,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五是将防震减灾日常培训和知识讲座搬到展馆中区, 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市地震局每年针对“三网一员”开办5-6场业务培训班, 把基地作为教学地点,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六是结合创建“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学校”等活动为契机, 将参观科普馆作为必要创建条件, 积极推动公众参观热情。七是立足场馆为基础, 与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协调, 组织好各种常规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 推进防震减灾文化的发展。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网站的沟通, 不断拓宽合作深度和广度, 丰富合作形式, 拓展宣传渠道和阵地。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八是对现有展品进行更新、升级, 丰富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宣教的趣味性, 如新建4D影院;将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等最新防震减灾科研技术和信息融入展品, 增强宣教内容的时效性。九是制作宣传单页, 广泛向市民发放。十是以科普馆为蓝本计划建设网上虚拟科普馆, 将线下搬到线上, 推动虚拟科普馆大发展。十一是以科普馆建设为抓手, 积极培育地方研发公司, 力所能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013年中国地震局下文认定铜陵市安徽新视野科教文化公司为全国首家“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研发生产示范基地”。自2008年以来, 在铜陵市地震局的支持引导下, 该公司在产品品质、研发开发、创意设计上, 均具有先进性和示范引领性, 创造14项国家专利, 通过建设“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教基地 (国家级) ”, 受到全国地震部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前, 该公司研发能力、生产规模、销售业绩成倍增长, 在推进防震减灾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有效提升了铜陵形象。

3基地接待群众统计与分析

篇4:防震减灾科普制度

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震局、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科技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增强全社会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防震减灾经验表明,拥有地震忧患意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社会公众,能够主动做好震前防御工作,从容应对突发地震事件,自觉维护地震灾区社会秩序,积极协助政府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对于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弘扬防震减灾先进文化,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实现对突发地震事件的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坚持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创新形式、示范引领,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持续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能力和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均等化,形成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相统一;坚持日常宣传与应急宣传、阵地宣传与流动宣传、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科学普及、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促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相协调。

三、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军营,坚持不懈的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科普日等重要时段和活动,通过科技咨询服务、发放科普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和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防震减灾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地震基本知识、监测预警知识、震灾预防知识、应急救援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二)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到2020年前,建成100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成1000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继续发挥各类科技馆、科普展馆、青少年宫、农村和社区科普活动站(室)、地震观测台站、地震遗迹遗址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功能。中国地震局、科技部等部门共同制定国家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指标体系和认定管理办法,指导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各省地震、科技等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要求,推进当地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加强防震减灾流动科普阵地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的覆盖面,促进城乡防震减灾科普服务均等化。

(三)发挥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和活动的作用

把防震减灾科普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区)、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院士专家西部行”、 “院士专家科普巡讲”、“科技列车行”、“科学使者校园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农家书屋”等平台,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四)繁荣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

推进防震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满足各族群众、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受众群体的系列化、高水平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市场化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制作,举办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建立产品交易平台,及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产品需求信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比赛、优秀作品推介活动。

(五)增强大众传媒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能力

发挥电视传媒、广播传媒、平面传媒优势,促进集中宣传、日常宣传和应急宣传活动全面开展。发挥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传播水平。加强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防震减灾业务培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者与媒体的交流互动,提高媒体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地震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六)开展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经验交流、应急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震后应对与处置决策能力,提高各类人员抢险救灾、防震避险、自救互救、心理救治等基本技能,提高农村工匠地震安全农居建造技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具备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咨询平台,开发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知识测试、游戏软件,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完善地震应急科普宣传机制

制定地震应急科普宣传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机制。运用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开展应急科普的理论探索和相关技术开发,提高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科普专业化水平。储备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科普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应急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及配送等机构,丰富应急科普资源总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应急科普资源合作共享的模式,推动网络应急科普资源的共享。

(八)强化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展教用品等优质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带动我国地震科普能力的提高。支持我国优秀的科普展品、作品走向世界。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馆展教具交流与互展活动,鼓励两岸三地的地震科普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题研讨。广泛开展地震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九)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将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纳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规划中统筹考虑,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整合、协调现有科普队伍,引进和培养新闻传播、科普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科普宣传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支持专家学者、鼓励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建立能够长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科普宣传队伍。

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正确认识我国多震灾的基本国情,把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建设纳入国家防震减灾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和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健全完善地震、科技部门之间防震减灾科普协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

(二)完善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的良好氛围。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配套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在防震减灾科普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研究制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共建等的相关政策。

(三)健全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将防震减灾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长,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长期持续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各级地震、科技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地方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防震减灾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国家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政策,对境外单位向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的政策。

(四)强化考核评估

尊重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确定公民应具备的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内容,建立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科普发展和科学素质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科普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表彰和奖励力度,形成对科普活动的良好导向。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相关行业政策和激励制度,支持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鼓励、扶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活动。

篇5:防震减灾科普作文

为了让大家多一点地震常识,绍兴科技馆特别举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寒假里,我有幸参观了,使我对地震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资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带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厚有断层的错动从而引起了地震。地震还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科学不断进步时代飞速发展,防震减灾便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办?最近,我们班级就这个问题搞了一个小队演练活动,并且还在全校各班进行了巡回演出,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

首先,不要慌乱,应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一切以生命为重。如果你住在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千万不能跳楼,不能到阳台,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能乘电梯。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地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后,再有组织地疏散到空旷的地方,原地不动。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而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采取果断措施,寻找生存空间。

可是,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怎么去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想,重任应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去发明更先进的仪器来预测地震,并倡导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要乱砍乱伐树木,要积极地植树造林,创造一个赖以生存的好环境,让汶川在地震中的悲剧,不再上演。

篇6: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的危害让每个人谈及色变,大家要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掌握防范自然灾害的知识、提高在灾害面前自我保护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地震来了怎么办

(一)不能惊慌,不要盲动

地震来了,首先要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二)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1、在学校怎样避震

(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

(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

(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2、在家怎样避震

(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

(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在避震时,要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尽量把身体卷曲起来。要注意保护头部和颈部,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顶在头上,闭上眼睛,防止异物伤害。

3、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大震发生后,如果附近有应急避难场所,要在大人的引导下赶赴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二、地震时的自救四大意识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三、做好防震准备

1、家庭成员平时要熟悉地震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方法,震前震后都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

2、发布预报后,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

3、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具上不堆放笨重物品。

篇7: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册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册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避震逃生基本方法

地震灾害虽然难以避免,但只要提早预防,增强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必要的避震逃生知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身处平房时,第一时间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身处楼房先找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尽量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或墙角、桌子等坚固的家具旁避震。避开屋内玻璃门窗、高处重物、易碎品及吊灯,用手或其他物品保护头部,身体蹲下或坐下,尽量卷曲,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避震时不要跳楼,不要使用电梯,不要滞留在床上,不要躲进柜子或箱子。

在公共场所避震时,应听从警察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踩踏或挤垮墙壁、栅栏。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不同场合避震(1)

在校学生,应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坚实的课桌下,若课桌不够结实,可将书包顶在头上,蹲在墙角或柱子旁,或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教室。在操场或室外,可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学校应经常组织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发生地震时若正在矿井下工作,不要慌忙向井口拥挤,应在有支撑的巷道内避震,地震后迅速撤离矿井。

特殊工厂作业的工人应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的温度和压力,停止运转设备,避震时可躲在车床、机床及坚固的设备下。

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低矮家具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避开玻璃柜台及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

-吊灯、电扇等悬挂物,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不同场合避震(2)

在户外时,应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桥梁、烟囱、水塔,特别是有玻璃墙幕的建筑。避开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吊车等危险高耸物,不要在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围墙、雨篷、砖瓦木料堆放处避震。远离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及易燃、易爆品仓库等地,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可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并逆风绕到上风方向,想安全地带转移。

行驶的汽车要远离桥梁,到安全地带停车,并拉好手刹制动。乘客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并用衣物护住头部,确定地震过后,在司机指挥下有秩序的下车。

在野外活动时,要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山崩、滚石滑坡。可以躲在坚固的障碍物下避震,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如遇山崩、滑坡、泥石流时,须向与岩石滚落垂直方向躲避,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自救

地震被困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对生存获救充满信心。

设法挣脱出手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手巾等物捂住口鼻,防止窒息。

避开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止余震导致环境恶化。设法自己逃离,尝试寻找通道脱离险境。

保护自己,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人员,用石块或铁具敲击物体向外界求救,切勿哭喊、大声呼救。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在呼救。

寻找食物和水,合理安排使用。无饮用水时,可用尿液止渴,维持生命。

篇8:防震减灾科普制度

一、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地震, 思想麻痹大意,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 缺乏通盘谋划, 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重要议事日程, 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 造成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旧、老化。

校舍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校舍建设应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还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 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学校不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特点, 丰富科普宣传教育内容, 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设上, 没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传器材等硬件设施, 还停留在“墙上挂”的、“板上画”的、“电视放”的, 即把防震减灾的各种挂图挂在墙上, 再把一些防震减灾小常识画在板上, 然后再组织学生看防震减灾录像的简单化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还比较落后, 采取灌输、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中获得直观体验。在实际效果上,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4.没 有 真 正 进 入 课堂 , 没 有 配 套 的 防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校除了地理教师外, 其他科目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 因为教学任务繁重, 所以很多人无法兼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更不用说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课堂。另外, 部分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编印成册, 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5.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疏于开展或效果不佳。

多数学校缺乏组织大型应急疏散演练的经验, 担心组织应急疏散会出现人员踩踏等意外伤亡事故, 存在畏难情绪。

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但学生在疏散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 嘻嘻哈哈、勾肩搭背, 慢吞吞地走下去, 疏散演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没有形成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 学校没有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宣传教育计划, 没有达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四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应付思想, 一旦遇到上级检查, 就突击准备, 做一些表面工作, 只要能顶过去就行, 检查一过又是老样子, 这些学校感觉没有压力, 工作随机性大, 活动不能经常开展, 缺乏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1.领 导 重 视 学 校 防 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 形 成 一 套 行之 有 效的长效机制。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各级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工作中, 必须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求做好以下几点: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如学校防震减灾避险工作领导小组, 并明确分工, 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2编制地震应急预案, 甚至每个班级也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3加强师资力量的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列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地震部门组织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培训。4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2.建议教 育主 管 部 门加 强 对 防震 减 灾 教 育 的 考 核 、检 查和督导。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 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质量。

3.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教学楼尽量设计建设为架空层, 便于学生紧急避险疏散。学校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大操场建设, 使整个校园成为集教学、举办各种活动与避险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途场所。

4.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

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 尽管有不少科普读本, 内容丰富, 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主要以传统理论性图书为主, 缺少亮点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 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 可倾向于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 增加趣味性, 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 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 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 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5.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载体。

学校要积极丰富教育资源, 增强教育效果, 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地震局等实践基地, 参观融科学、教育、文化、模拟地震平台为一体的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 在参观和体验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震夏令营活动, 邀请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师生参加, 使夏令营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6.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课堂。

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 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 渗透防震减灾内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邀请专家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 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课件制作, 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 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7.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形式对待, 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 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是一种科普教育, 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学校要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 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 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8.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增强社区、家庭的防震减灾意识。

学校可以加强防震减灾公益宣传, 号召学生将学会防灾视为一种生活态度, 树立灾害意识, 强化减灾观念。可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 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并将这种公益宣传活动作为一种常态继承下来, 改变以往特定地点、特殊时段的宣传形式。并通过学生把减灾避险的意识带给家长, 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 全家一起学习地震应急避险的知识, 真正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篇9:防震减灾科普制度

在7月10日的启动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四川省气象局、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科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及协办高校领导向各省志愿者代表授旗,并向北川县的各镇、村代表赠送科普手册,与会领导还与志愿者一起给现场群众发放科普读物并接受气象防灾减灾咨询。

“2011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的活动主题是:“共同应对气象灾害,提高防灾避险能力”。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志愿者将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采取互动游戏、科普短片播放、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到农村、学校、厂矿、社区向广大群众宣传暴雨、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等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的预警和防御知识;深入农村,调查群众的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向当地气象信息员、大学生村官了解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中小学校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制定情况等进行调查,充分掌握中小学的气象知识普及情况;深入厂矿企业,通过选择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典型案例对企业负责人和工人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进入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向各级领导宣传《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占到各种自然灾害的71%。今年入春以来,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截至6月30日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国有2.9亿人次因各类自然灾害受灾,死亡失踪人数达508人,紧急转移安置296.4万人次,倒房27.4万间,损房11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420.3亿元。“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的举办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应对,同时也为大学生学以致用,参与科普,服务社会搭建起公益平台。

篇10: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讲座,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知道预防地震和自救的方法。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方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自然科学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方面:当地震来临时,懂得自救和救人。教学难点: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救? 教学重点:认识地震,地震时采取的措施。

活动准备:组织学生观看VCD《汶川大地震纪实》、《地震奥秘》等光盘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属于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既然发生了这样的厄运,我们必须面对。

第一部分――认识地震(播放‘地震和张衡地动仪’动画导入)1.充满活力的地球--地震、海啸和火山 2.认识地震从了解地球开始(地球的结构)3.地震的成因(点击看动画)4.什么是地震

5.我国地震伤亡人数对比? 6.地震的种类 7.地震小常识

8.恐怖的地震(板块篇)(点击看动画)9.历史上的几个主要震灾

第二部分-――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哪些迹象?(点击看视频)1.地震前兆 2.如何识别地震前兆

第三部分-――地震应急措施和常识 1.地震自救奇迹

2.恐怖的地震(逃生篇)点击这里看动画 3.避震要点

4.地震时你该什么做? 5.地震自救方法 最新自救建议(1)最新自救建议(2)最新自救建议(3)

室内避震/学校避震/家庭避震/做好家庭防震准备/抓住震前十几秒钟/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街上行走避震/户外如何应急? 6.在野外怎样避震

7.在野外怎样避震 8.如果被压怎么办?

9.地震时遇到特殊情况什么办? 第四部分―― 1.学校避震 2.家庭避震:

(1)做好家庭防震准备(2)抓住震前十几秒钟 3.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4.街上行走 5.户外如何应急? 6.户外避震有六招 7.在野外怎样避震 8.如果被压怎么办?

9.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10.四川汶川地震自救二十例 第五部分――震后怎么办? 1.震后自救(1)、(2)2.大震后如何自救? 3.积极参加互救活动

4.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5.做好防震准备,平时的准备工作

篇11: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

1.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

答: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

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 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2.震时是跑还是躲?

答: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3.怎样预防地震火灾?

答:①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应与灾民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别贮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余震发生时倾倒。

③防震棚尤应注意防火。不要随便吸烟、乱扔烟头;尽量不用油灯、蜡烛照明,需用时应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

④人员密集区要留出消防通道,并尽量解决消防水源问题。

⑤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左邻右舍之间要互相帮助,力求尽快扑灭早期火灾。

4.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5.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

答: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6.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7.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2月27日修订通过,自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它的制定、公布、施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8.你知道《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吗?

答:这个条例是在1994年1月1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的数据,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贯彻这个条例。

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

①地震台内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②地震台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填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③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用房等;地震专用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

9.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答: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10.《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十四条

上一篇:关于《企业管理》杂志“方法”类文章的写法下一篇:《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