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孤独与幸福

2024-05-05

议论文:孤独与幸福(精选8篇)

篇1:议论文:孤独与幸福

孤独与幸福,孤独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孤独不是一个人呆着,孤独不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孤独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幸福不是家财万贯,幸福不是功成名就,幸福更不是流芳百世。

孤独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孤独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感慨;孤独是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寂寥。

不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孤独,孤独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懂你。独自赏月,独自一人来往,那不是孤独,怕就是怕身在闹市却不知何去何从!

幸福是父母工作在外也不忘每天一个电话的叮嘱;幸福是朋友身在远方每当节日时不忘祝福的短信;幸福是独自一人躺在太阳下捧着一杯咖啡的舒适。幸福是看百花开,看太阳升降,看潮涨潮落。

谁说孤独不是一种幸福?“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勇气的幸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释怀的幸福;“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是一种迎风向前的幸福;李清照默默等待爱人的回归是一种守望的幸福,即使是孤独一人的等待她也甘之如饴,因为那是“爱”。

等待中的爱情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那种牵挂,那种满足。如果有一天你连等待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孤独。做着自己乐意做的事情,即使只有自己,那也是幸福。

喜欢独自一人的外出,或许你觉得我是寂寞的,但如果是一个自己讨厌的人陪你一起那么我情愿独自一个。一人漫步在林荫小道上,一人看阳光透过绿叶折射在我手上,一人光着脚丫子在沙滩上留下我的足迹,或许我的背影写的是孤独,但你看不到我心中溢满的幸福。话不投机半句多。心中有快乐,那就是幸福!无关乎人多人少的问题。

孤独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想要体会孤独很难,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想要体会孤独很容易,因为这么多的人却没有一的人懂你。在孤独中品尝寂寞的滋味,在孤独中体会寂寞的幸福。

篇2:议论文:孤独与幸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月咏怀,孤寂之情难以解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站在江的那边,杜甫心中不尽感慨;万千言语化作句句诗篇,才有了这隽永的绝句。是孤独,让人们从嘈杂的世间找寻到了蕴藏于心底的静谧美好。

孤独使人有充足的时间自我思考。美国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当年还只是一个职员,虽能力尚佳却因脾气暴躁常顶撞上司同时而被开除,离职在家的日子里,他却设计出了更加完美的软件。是孤独,让他的头脑愈加清醒,激发出性格中本能的傲骨从而走向辉煌。

孤独,是漂浮于海上的一叶扁舟,是静静矗立的灯塔。一身盛装的红,红耀了大漠里的细沙城墙。王昭君用她孤寂凄凉的一生换取了中原边塞的一时平定。往事后期空记省,世人后来所怀念的,便是那为国赴疆的悲壮了罢。一曲赞歌,一声叹息。

孤独使心灵于乱世之中涤荡,洗尽岁月的尘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担心照汗青”文天祥用死亡证明了自己。几百年的猎猎西风,吹不散零丁洋漂泊的孤魂。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涛涛的波浪,此刻他想起的微弱是如何有脸面见江东父老,而是美人自刎时血色如花的笑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挽起一个孤单破碎的笑,执起长剑不肯过江东。几千年的漫漫尘埃,卷不走江东的点点残血。。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或许你认为自己并不孤独,并且足够幸福。殊不知,在这个物质丰富,欲望膨胀的年代,我们也渐渐失去了什么东西。岁月静止时,时光便有了褶皱。捧起一卷老书,聆听孤独的声音。历史的阵阵悲鸣帮你洗尽浮躁的内心。

篇3:议论文:孤独与幸福

关键词:幸福感,软实力,角色定位

一、浅谈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感呢?幸福需要从幸福感体现出来,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地存在与发展状态, 它的形式是一种体验感觉, 内容上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地存在与发展状态。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大体归纳有如下三个大方面: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和学校因素, 其中学校因素中又包括学校的综合实力、硬件条件和学校的软实力。通过表格解释: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学校的软实力说起。什么是高校的软实力呢?“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按照约瑟夫的观点, “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在国际政治中, 如果“硬实力”是强迫其他国家就范的必要工具的话, 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吸引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盟友和伙伴的“隐性资源”。高校的“软实力”包括校风、学风、

教风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我觉得作为大学辅导员的我们, 工作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接触, 处处体现着我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而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集中代表。辅导员提高自身素养, 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着想,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所以综合以上推理, 我们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生幸福感体验的积极参与者, 辅导员在提高自身素养和塑造自身人格魅力的时候, 间接的就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 提高他们对自身幸福感的体验。

二、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浅谈如何为学生创造幸福感

1、总结工作经验, 转变角色定位

之前我的工作经验是先当老师后作朋友, 但是在工作中发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话匣子难打开, 话题难深入, 这可能就是学生们对老师还是有距离感, 认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像高中时候的老师一样管束他们, 所以对我们深入工作很有困难。这次领导让我带新生, 机电学院新生比例中男生占79.55%, 北京生源占55%, 大家知道一般男老师带女学生多的学院比较好带, 女老师带男学生多的学院比较好带, 我是男老师如何带好这么一个以男生为主的学院, 让我思量了一番。还有就是北京生源占一半还多, 大家知道北京孩子一般见多识广, 不好说服教育, 这些因素我考虑以后觉得自己一定要改进以往的工作方法。所以这次我决定要先做朋友, 后做老师!在和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时, 我就说以后见到我不要叫我“周老师”, 叫我“周哥”。那么在接下来的军训中, 这种称呼也直接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距离。我以大哥哥的定位和同学们一起摸爬滚打, 在军训中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而且学生们也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内务评比全团第一、大合唱全团第一等等。

在接下来的时间, 我的这种“兄弟情义”也促进了学风。机11-4的小孔, 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经常旷课通宵打游戏, 有一次还被班导师和父母一起从网吧找回来, 但这样还是没能让他戒掉网瘾。我找来小孔, 经过一番大道理的讲解后, 我发现这些对小孔不起作用。这时, 我对他说:“小孔, 你说军训时候我对你咋样?”他说:“挺好啊!”我说:“那你说, 周哥和你有没有交情?”他说:“有。”我说:“那你这样不好好学习, 净玩游戏, 期末考试很多科目不及格你觉得你够哥们意思吗?学校对本年级的不及格率是要考核我的, 你说咋办?”小孔想了一想, 很认真的说:“周哥, 你这么看得起我, 您说吧, 我要怎么做才能不拖累您?”案例讲解到这里, 大家应该知道小孔以后会怎么做了。根据班导师反映, 小孔很认真复习, 追赶以前落下的课程, 积极准备考试。从“周老师”到“周哥”, 通过这个称呼的改变, 我觉得我和学生距离更近了, 那这种积聚在我心里的对学生的热爱得到了很好表达。

2、坚持以人为本, 秉承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理念

首先, 量化奖学金评定, 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今年的奖学金评工作之初, 考虑到以前在社会实践、体育奖学金评定时经常发生学生觉得不公平的现象, 我决定将社会实践、体育奖学金评定量化, 根据奖项级别定分, 综合相加确定名次, 并将评分标准公示,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 耐心细致做好奖、勤、助、贷工作, 重视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资助工作有时候很繁琐, 需要让学生填写很多表格, 这样同学们会有很多不懂不清楚的地方, 他们就要来问, 我每次接待学生, 都很注意与学生的接触交流, 耐心细致的解答他们的疑问, 让他们期望而来, 满意而归。

3、坚持给贫困生送温暖, 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贫困学生更加需要我们的注意与关怀。大部分的贫困生来自外省, 无法经常回家。所以, 我会在中秋节的时候给大一新生发放月饼, 坚持为贫困生举办迎新年包饺子卡拉OK联欢会等等。让他们在他乡依然能够获得家的温暖。

三、增强学生幸福感需要在工作中具备的素质

1、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提高理论修养, 所谓“学高而后为师”, 这样在于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过程中, 说出的话才能更有感染力。

2、无私奉献, 倾注人文关怀。

作为辅导员老师, 没有大牌教授那样的学术成就让学生钦佩, 也没有权力让人敬重, 那么我们有的是有无私奉献,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有预见性的及时解决大学生未来所面临的问题。

时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有针对性的从纵、横两个方向考察对比他们的变化, 为学生们预防、解决他们未来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雪、严标宾、邱林等:《幸福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周晓虹:《现代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4]杨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赤峰学院学报》, 2009 (10) 。

篇4:议论文:孤独与幸福

《帆的孤独啊》是一部关于孤独与爱的故事,全书分两大章,分别讲述了孤儿亚瑟·霍布豪斯(Arthur Hobhouse)一生的经历和他的女儿艾丽(Allie)驾船越洋寻找姑姑凯蒂(Kitty)的经历。在1869~1970年间,为了让一些家庭破碎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英国向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输出了上万名儿童移民。然而,远渡重洋的这些孩子们在异国他乡却大多遭受了不公的待遇,失去了身份认同,并过早地饱尝了孤独之苦。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下文节选自小说第一章第14节,讲述了从牧场逃出来的亚瑟和小伙伴马蒂(Marty)在好心人的指引下见到梅格斯阿姨(Aunty Megs)之后所发生的故事。

精彩片段

Big Black Jack1) knew it too, just as we did. We all knew we were coming home. He stepped out2) with new heart, snorting3) in his excitement all the while at the procession4) of creatures in front of him. Clearly size mattered to Big Black Jack when it came to kangaroos—the little joey5) hopping alongside the lady on the horse wasn't a worry to him at all. Nothing worried him now, nothing worried any of us. If we had been in hell at Cooper's Station6) before, now we were riding into paradise.

We were looking all the while for a house of some kind. But all we could see were trees and green paddocks7), and beyond them the winding8) river, and in the distance the bluest mountains I ever saw. Suddenly there it was, a long low shack9) of a place, a chimney at one end and a verandah10) all around. There was a pond nearby which cackled11) with geese that came out to greet us as we arrived, followed by a flurry12) of hens and chicks. This was to turn out to be our home for the next seven years, the first real home I ever had, th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I've been grateful all my life ever since, to Ida13) and to those bushmen who brought us there, who must have sensed all along what we needed.

She called it the Ark14), and it didn't take much to see why. The place was alive with every conceivable15) domestic animal: goats, sheep, a couple of pigs, a mournful-looking donkey called Barnaby, three milk cows and their calves, and of course, her entire family of wild creatures. The domestic animals all had names, but I only remember Barnaby and a cow called Poogly—not a name you easily forget.

She didn't give names to the wild ones, she said, because they were just passing through, except for one. Henry was a wombat16). Henry, she said, was probably still asleep, and didn't much like strangers. He'd been with her for seven years. He'd come and just stayed. He lived in a hole under the verandah steps, and collected hats. In fact he stole hats, any hat he could find, which was why she kept her hat on all the time. Henry slept on his hoard17) of hats down there in his hole and was very happy, probably the happiest wombat in the entire world, she said, which wasn't difficult, she added, because wombats generally are not the happiest of creatures.

nlc202309050052

"You can have a look later for yourself," she told us, "just don't breathe in while you're doing it. It's horrible down there. Stinks to high heaven18). Not a great one for personal hygiene, our Henry."

She introduced her entire menagerie19) of animals before she even introduced herself. She did that over a glorious breakfast of eggs, and toast and jam, and milk, which we wolfed down, still unable to take in our extraordinary turn of luck. She waited until every last crumb20) was gone, every last drop. We discovered soon that this was always the thing with her. She could sense intuitively the needs and fears of us all, of all her "children", which is why, from the very first day, we always felt so at ease with her, why we came to love and trust her as we did, whether we were boys or joeys. She'd saved all of us. We didn't love her because we owed her, but because of the kind of person she was.

She wanted to hear our story. So Marty told her everything—he was always better at words than me. I watched her as she listened, saw the sadness and anger in her face. I could see she was older under her hat than I'd first imagined. When you're young you can't work out the age of an adult—they're just quite old, old, or very old. She was old, and (I'm guessing now because I never asked her of course) about fifty-five. Her hair was long to the shoulders, and grey, going to white around her temples21), and this belied22) the youth in her face. She was quick to smile, and when she did her whole being seemed to light up. She laughed easily too. I've forgotten so much about her, so much about everything, but I can hear her laugh still. It warmed me then. It warms me now when I think of it, because there was love in her laughter, never mockery, unless it was self-mockery. And there was a directness about the way she looked at you, and the way she spoke to you.

"Well, you've told me your little tale," she began, "so I'll tell you mine. Then we'll know one another better, won't we?"

1.Big Black Jack: 大黑杰克,是亚瑟和马蒂离开牧场时所骑走的那匹马,也是他们与梅格斯阿姨一起生活期间最亲密的伙伴之一。

2.step out: 大步走,加快脚步

3.snort [sn??t] vi. (因被逗乐或气愤而)喷鼻息;发出哼声

4.procession [pr??se?n] n. 一长列,一长排

5.joey [?d???i] n. <澳>幼袋鼠

6.Cooper's Station: 库珀牧场

7.paddock [?p?d?k] n. (用来放牧、驯马等的)围场

8.winding [?wa?nd??] adj. 弯曲的;蜿蜒的

9.shack [??k] n. 简陋木屋,棚屋

10.verandah [v??r?nd?] n. (房屋底层有顶、半敞的)游廊,走廊;阳台

11.cackle [?k?kl] vi. (似鸡下蛋后那样)发出咯咯声

nlc202309050052

12.flurry [?fl?ri] n. 一阵忙乱(或激动、兴奋等)

13.Ida: 艾达,是库珀牧场主贝肯(Bacon)的太太,除了跟大家一起在牧场辛苦劳作之外,她还负责为孩子们准备一日三餐。和刻薄恶毒、冷酷无情的贝肯不同,艾达对孩子们非常友善,充满了怜悯。最终,亚瑟和马蒂在她的协助下离开了库珀牧场。

14.Ark [ɑ?k] n. (基督教《圣经》中诺亚为避洪水而造的)方舟

15.conceivable [k?n?si?v?bl] adj. 可想到的,可想象的

16.wombat [?w?mb?t] n.【动】毛鼻袋鼠

17.hoard [h??d] n. 秘藏物;贮藏物

18.stink to high heaven: 臭气熏天

19.menagerie [m??n?d??ri] n. (私人豢养或向公众展览的)一群野生动物

20.crumb [kr?m] n. 食物碎屑;(尤指)面包屑,糕饼屑

21.temple [?templ] n. 太阳穴;鬓角

22.belie [b??la?] vt. 与……抵触,违背;证明(或显示)……是虚假的

大黑杰克也知道要发生什么了,就像我们一样。我们都知道我们要回家了。它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大步走着,一路上还一直兴奋地冲着走在它前面的那一大队动物打着响鼻。显然,在遇到袋鼠时,体型大小对于大黑杰克很重要——在骑马的这位女士身边蹦蹦跳跳的那只小袋鼠就根本不会令它担心。现在没有任何事情令它担心了,也没有任何事情令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位担心了。如果说我们之前在库珀牧场的那段时间是在地狱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就正骑着马儿走进天堂。

我们一路都在寻找某种房屋。但我们满眼看到的全是树木和绿色的小围场,再望过去是一条蜿蜒的河,远处是我所见过的最蓝的山脉。突然之间它就这么出现了,那是一个低矮的长形棚屋样子的地方,屋子的一头竖着一只烟囱,四周围着一圈游廊。屋子附近有一汪池塘,我们到的时候池塘里的鹅咯咯叫着跑出来迎接我们,紧接着母鸡和小鸡们又是一阵骚动。这个地方在接下来的七年中最终将成为我们的家,我曾拥有过的第一个真正的家,我童年的家。而从那以后直至我生命的终点,对艾达,也对那些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的丛林人,我都始终心怀感激,他们一定从始至终都觉察到了我们需要什么。

她(编注:指梅格斯阿姨)称这个房子为“方舟”,原因不难猜到。这个地方生机勃勃,你能想到的每一种家畜这里都有:山羊、绵羊、两三只猪、一只名叫巴纳比的满脸忧愁的驴、三头奶牛和它们的小牛犊,当然了,还有她的整个野生动物家族。每只家畜都有名字,但我只记得巴纳比和一头名为普格力的奶牛——这可不是一个你轻易会忘掉的名字。

她没有给那些野生动物取名,她说,因为它们只是过客而已,只有一只例外。亨利是一只袋熊。她说,亨利很可能还在睡觉,而且它不太喜欢陌生人。它已经在她身边待了七年了。它来到这里就留了下来,住在游廊台阶下面的一个洞里,喜欢收集帽子。事实上它偷了不少帽子,只要是它能找到的帽子它都偷,这也是她成天都把她的帽子戴在头上的原因。她说,就在地底下的洞里,亨利躺在它囤积的那些帽子上睡觉,开心得不得了,它可能是全世界最开心的一只袋熊。不过这并不难,她补充说,因为袋熊总的来说不是动物里面最快乐的。

“你们过一会儿可以自己去看看,”她告诉我们,“就是你们看的时候千万不要吸气,那下边糟透了,臭气熏天。我们亨利在个人卫生方面可算不上一个好手。”

她先是把她的所有野生动物都介绍了个遍,甚至都没有介绍她自己。她是在吃早饭的时候才介绍自己的。那是一顿非常丰盛的早餐,有鸡蛋、吐司和果酱,还有牛奶,我们狼吞虎咽地把它们都吃了下去,一边仍然无法接受我们这非同寻常的时来运转。她等着我们将最后一点儿面包屑、最后一滴牛奶都消灭得干干净净。我们很快就发现,这是她的一贯风格。她凭直觉就能感觉到我们所有人、所有她的“孩子们”的需要和恐惧,这就是为什么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总感觉和她在一起很轻松,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小男孩还是小袋鼠都会像我们这样慢慢爱上她、信任她。她救了我们所有人。可我们爱她并不是因为我们欠她人情,而是因为她就是那样的人。

她想听听我们的故事。于是马蒂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她,他一直都比我更善言辞。她听马蒂讲我们的故事时,我观察着她,看到了她脸上流露出的悲伤与愤怒。我能看出帽子底下的她比我最初想象得要更老一些。你在小的时候是无法判断出大人的年龄的:他们不是“有点儿老”,就是“老”,要么就是“非常老”。她是“老”的那种,大约55岁(这是我现在猜的,因为我当时当然从未问过她的年龄)。她及肩的长发颜色灰白,两鬓都快要变白了,这与她脸上的朝气有些相悖。她很容易笑,当她笑的时候,她整个人好像都亮了起来。她还会动不动就大笑起来。她的好多事儿我都已经忘记了,其他好多事儿我也已经忘记了,但我现在还能听见她大笑的声音。她的笑声在当时温暖了我。现在,每当我想起来的时候,她的笑声依然令我感到温暖,因为她的笑声中有爱,却从来没有嘲弄,除非是她在自嘲。此外,她看你的方式很直接,和你说话的方式也很坦率。

“好吧,既然你们给我讲了你们的小故事,”她开口说道,“那我也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然后我们就将更加了解彼此了,是不是?”

赏析

亚瑟·霍布豪斯的故事开始于灰暗的大海之上,这也是他所有记忆的开始。年仅六岁的他站在甲板上,紧握着一把“幸运钥匙”,嘴里不停地哼着《伦敦大桥垮下来》这首儿歌。之前在英国度过的时光像是被偷走了一样,他唯一记得的是自己有个叫凯蒂的姐姐,正是她给了自己那把钥匙。但这点仅存的记忆也是模糊的,亚瑟甚至不知道这是否只是自己的想象,更没有机会去查证,就和其他几十个孤儿一起被送到遥远的澳大利亚去了。

nlc202309050052

在航行途中,亚瑟结识了大他四岁的马蒂。他们都畅想着将会有一个无比美丽的新世界在等待自己,但现实却迎头泼了他们一身的冰水。亚瑟和马蒂被送到了地狱一般的库珀牧场。在那里,孩子们像奴隶一样备受欺凌,年幼的亚瑟只能依靠那把幸运钥匙给自己的微薄信念勉强支撑自己活下去。幸好农场主虽然暴虐,他的妻子艾达却很善良。在她的协助下,马蒂和亚瑟终于从魔窟逃了出去,并在丛林人的帮助下遇到了好心的梅格斯阿姨。在她那名叫“方舟”的家里,亚瑟和马蒂度过了七年的幸福时光。他们认字读书,学会了造船的本领,亚瑟还开始背诵他最喜欢的诗歌《古舟子咏》。

正如对待自己所收养的那些小动物们一样,梅格斯也依依不舍地将成年后的亚瑟和马蒂送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来到造船厂当学徒,爱上大海的两人还约定,要一起扬帆回到英国。然而,一场意外的大火毁掉了造船厂,也毁掉了马蒂的希望。陷入空虚和绝望的马蒂沉溺于酒精之中无法自拔,终于在一次烂醉后掉进了海里,再也没能回来。

此时亚瑟的世界遍布阴霾,失去挚友的他开始变得低迷。他回到方舟,直到梅格斯阿姨安详地去世;他来到悉尼寻求生计,在一艘渔船上找到了捕鱼的工作,但终因无法忍受对金枪鱼的杀戮而就此放弃;他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一次又一次地将口袋里的钱输得精光;他成为一位海军奔赴越南战场,却被无情战火逼至崩溃的边缘……45岁的亚瑟处在人生的低谷,悲伤而又孤独。然而,命运就像打扑克,你不会永远都握着一手烂牌。这时,年轻女孩吉塔(Zita)像天使一样降临,故事也重新明朗起来。

亚瑟与吉塔结了婚,并开始在岳父的造船厂工作,还很快迎来了女儿艾丽的降生。他终于再次拥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也重新拾起了昔日的梦想。在家人的鼓励下,亚瑟与艾丽约定,在她年满18岁之后将和她一起航海前往英国,寻找自己可能存在的姐姐凯蒂。一切准备就绪,亚瑟却在最后关头被诊断出了不治之症,并于数月之后辞世。艾丽没有放弃,她带着那把幸运钥匙,独自驾驶着父亲设计的“凯蒂四号”开启了寻亲之旅。

从印度洋到大西洋,从塔斯曼岛到合恩角再到赛丽港,孤独无助的艾丽在旅途中遭遇了重重险境。好在结局是温暖的——凯蒂是真实存在的,她用艾丽带来的钥匙打开一个木质音乐盒,《伦敦大桥垮下来》的旋律响了起来。而窗外,伦敦大桥依然挺立着。艾丽开始为年迈的凯蒂姑姑讲述父亲一生的故事。

孤独已成为许多现代人的标签:在拥挤的人潮中,在思乡的忧伤中,在失意的愤懑中,你或许都曾倍感孤独。然而亚瑟,这个在异国他乡漂泊60余载的孤儿,他的孤独却更为纯粹和深刻。如同故事开头在海上孤独航行的那艘帆船一般,亚瑟的人生也始终在黑暗与光明之间沉浮不定,幸福的篇章与梦魇的经历交织缠绕。“孤独呵孤独,我独自一人/在那辽阔无际的海面!/没有一位神明曾对我/心灵的痛苦表示哀怜。”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是亚瑟反复吟诵的诗歌,也是对他动荡一生的真实写照。

然而,童年依稀的温暖像一股神奇的魔力,蔓延至亚瑟的整个一生,即使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也能给他带来无尽的精神力量。一把在旁人看来如同垃圾的冰冷钥匙却被他视若珍宝,一首经常被他人嘲笑的童谣却被他反复吟唱,但正是这最后一丁点不愿熄灭的希望,正是向着爱永不放弃的洄游,让亚瑟没有被苦难的岁月摧毁,没有被孤独完全吞噬,也没有在身份认同的困惑中最终迷失。

和她的父亲一样,艾丽也在漫长而惊险的航海途中体察了无边的孤独,并因此收获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在只有海浪、信天翁和热巧克力陪伴的100多个日夜里,刚刚成年的艾丽逐渐积累起与恶劣的海上环境相搏击的勇气,即使前路渺茫,她依然能感受到友谊和亲情的温暖,依然能开放怀抱,为生命的伟大而欢呼。“你翻过的每一波海浪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新的发现,从未有人见过。你会看见从未有人见过的云和鸟……活着是如此的幸运。”浑身伤痛的艾丽在海上完成了与父亲在精神层面的交接仪式,继承了父亲给予自己的最珍贵的遗产——在孤独之海中发现幸福的微光。

“谁爱得最深谁祈祷得最好,万物都既伟大而又渺小!”童谣里的伦敦大桥没有垮下来,诗里的老水手也终于抵达了海岸,而故事中的亚瑟虽未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没有见到终生牵绊的姐姐,却让自己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冥冥之中,这仿佛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在海一样荒芜的世界里,人性、希望与爱恰如散落其中的宝石般闪闪发亮,显得如此重要而富有诗意,而那些因此而生、“渺小”到不足挂齿的幸福,仿佛足以抵抗时光洪流里最“伟大”的孤独。

篇5:孤独与幸福作文话题

思想家说:“ 孤独给人清醒的头脑,让人在孤独中寻找真理,给人最大的慰藉。”

音乐家说:“ 孤独是人生的财富,没有了孤独,怎会有那慷慨激昂的乐章。”

真理对应幸福,乐章对应幸福,孤独是幸福的源泉。有点苦涩,但苦涩中也有微微的甜。

第一幕

时间:上个世纪

人物:爱迪生

事件内容:花的盛开,当之无愧,那是美丽的。结果<成功>,当之无愧,那是快乐的,那更是幸福的。结果亦为重要,过程却是苦涩的。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他,在亲人的不理解,旁人的嘲笑,强忍着泪水,重复着那不严的实验,孤独感,饥饿感,无时不围绕着他,船上实验的不成功,火车上实验的失误,999次的失败,没有鼓励,只有孤独,换来的是那无比甜美的成功。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灯的发明者。在他身上透露出的坚持不懈,自信是那样的耀眼。因为孤独,使他拥有了力量,但他是幸福的。

第二幕

时间:当代

人物:海伦凯勒

事件内容:每个人都有着缺陷,似乎上天不会给人太多的满足。正因为如此,每个人才要去努力拼搏,把自己的缺陷弥补得更加完美。我佩服海伦,他的那种意志是我们常人无法能学到的。上天给了他太多的不公,所有可怕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但却没能打败这坚强,这乐观的女孩。没有伙伴,有的只有孤独,四处空空的房间,给了最完美的境界。《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愿望即使不能实现,但他是幸福的,他体会到了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第三幕

时间:现代

人物:地震中受难的人们

事件内容:5月12日14时28分,灾难降临的那一刻,顷刻间,许多人失去了至亲的亲人。当孩子哇哇大哭寻找妈妈时,当老人那眼泪不停的流着寻找那依靠时,他们感到无助。孤独时时围绕着他们。有年之后,我们并不孤独,想想过去一年孤独的洗礼,中华民族更为团结,孤独为我们上了一堂课。中华儿女是幸福的,地震中,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篇6:孤独与幸福议论文

孤独的地点,孤独的时间,孤独的人迷恋孤独的滋味。

着一身透明的雨衣,这一把白色的雨伞。挽起窄窄的袖口,卷起湿湿裤管。带着心中的净土步入细雨漫飞的小巷。身后,杂乱而变了质的友谊在呼唤我,弥漫着乌烟瘴气的亲情在呼唤我,纷乱嘈杂的凡尘俗事在呼唤我,凌乱的思绪在呼唤我。我回眸,嫣然一笑。独自一人扶墙而行。水珠轻盈,跳入鞋中。我赤脚前行,“啪,啪”一步一个脚印,是单个儿的。雨水溅起阵阵花朵。凉透透的,清爽爽的。小伞儿不住的滴水,真纯!

来来往往的人群,叽叽喳喳的争吵,在此刻冰消雪融,只剩下一把白伞的清澈的雨的世界。

古老的石砖地,“叮叮咚咚”,都是空心的。伸出就放口袋的手,用指尖轻轻滑过古褐色的墙,雨水顺着墙面流进我的袖口,绕过墙面上绿绿的青苔,一直沿走小巷,忘我的走。真希望就这么一个人一直走下去,永远也不要到尽头。为什么呢?那些是是非非偏偏将我从忘情的孤独中抽离出来呢?

月光如水又如刀,温柔又皎洁。我独坐后院,前物理,硝烟四起,猜拳,喝酒,打牌,烟味浓重。我轻坐竹椅,手捧诗书。轻摇蒲扇,与明月清风作伴,与漫漫长夜为伍。“飒飒”,风儿吹吹,杨柳依依,叶儿歌唱。身后,影儿嚣张,浓浓的黑夜想我席卷而来。茶香飘飘,书香淡淡。寂寞蔓延,即便这儿是地狱,也比屋内的“天堂”可珍可爱。我紧闭双月,潇潇然忘却尘事情……

篇7:孤独与幸福议论文

人是需要孤独的,只有孤独可以屏蔽外界的喧嚣杂乱,滚滚红尘,使你在静夜空山中守得住心灵的那一方净土,淡泊而明志,宁静而志远。夜幕上一轮孤独的明月,月光下一只孤独的身影,相互慰籍,相互倾诉,东篱下举杯相邀,尽情发泄“仕途失意”的怨气,尽情抨击“买官鬻爵”的时政,尽情摒弃“尔虞我诈”的世俗。学着庄子,宁可曳屋于涂中,成为一棵守着心灵月亮的树。这样,孤独便是看得见嗅得出的幸福。

孤独并不等于消极,它是先哲们为“窃国者诸侯”的社会所不容时选择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的背面必然是“穷则独善其身”。屈原选择了孤独,留下了“唯昭质其犹未亏”的美名,张良选择了孤独,留下了“如同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一般的功业,再远一点,伯夷选择了孤独,成就了“首阳山采薇而食”的美谈,范大夫选择了孤独,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选择孤独实在是追求幸福的明智之举。

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捏准了它,幸福便如泉涌,“不择地而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闲逸的幸福,“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是自在的幸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神秘的幸福,“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是守着节操时得意的幸福,这么多幸福拥着,谁还能把孤独推向痛苦的边缘!只要有灵有性,就应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挣脱,体会一下管宁隐士割席断交,追求孤独的幸福之原因。

当污浊的空气,庸俗的尘垢遮蔽着你的心灵时,试试走向孤独吧!远离酒肉朋友的豪华宴会,远离歌舞厅里映着红唇印的酒杯,远离一切一切的樊笼,也许开始你会受不了寂寞,忍不住无聊,但你终究会后悔当初“误落坚网中”。而且“一去三十年”,你终究会明白为什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为的就是那一份可贵的“孤独”!

篇8:议论文:孤独与幸福

偶然间在老师那里听到两首曲子, 一首是录于乡间的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 另一首是加上了配乐、合声, 经过各种现代技术处理过的“同一首歌”《黑珍珠》。虽然是同一首歌, 但它改变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译成汉语就是《麻梨花开幸福来》, 上下句方整性的乐段结构, 五声徽调式, 旋律优美动听, 演唱者清亮的嗓音让这首歌多了几分柔美, 平缓的2/4拍更让这曲调笼罩了几分宗教般的神秘气息。这首歌唱的是:麻梨树的叶子摇来摇去, 椎栗树的果子垂下来随风摆;阿佤人站起来, 全世上的人也站起来, “司岗里”是阿佤人的故乡。 (“司岗”是石洞或葫芦, “里”是出来, “司岗里”即人是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的。) 关于司岗里, 佤族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木依吉神让小米雀啄开石洞, 人才从石洞里出来。佤族最先出来, 随后是汉族、拉祜族、傣族, 最后是掸族。这个出人洞位于阿佤山中部, 至今西盟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 经常进行祭祀。

从这首《麻梨花开幸福来里》中, 我们听到的是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然的崇拜, 不徐不疾、娓娓动听的歌声里透着佤族人民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然而经过包装后的“同一首歌”给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子:山村清晨的开门声, 从原作中节选出的若隐若现的歌声, 似乎是一位娇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欲说还休;歌声响起, 浅唱低吟, 诉不尽的浓情蜜意, 像极了目前正当红的情歌;接下来的旋律哀婉低沉, 如泣如诉, 相爱的人遇到巨大的阻力, 正在黯然神伤, 苦苦哀求;激昂的歌声迸出, 更有男女声合唱与之相呼应, 似乎是人们对于恶势力的控诉与呐喊;悠扬的音乐响起, 轻快的旋律似乎预示着苦难的结束和美好生活的到来;歌声再次唱响, 平缓的曲调里人们似乎看到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尾声, 依然是节选出来的歌声, 反复吟唱, 渐行渐远……

《黑珍珠》的构思也是取材于佤族民间传说, 说的是龙王的女儿爱上了凡间的小伙, 偷偷来给他洗衣做饭, 小伙发现了, 于是他们就相爱了。龙王知道后非常愤怒, 又别无他法, 就要求小伙子用他最珍贵的东西来换得他跟龙女相爱的权利, 贫苦的小伙实在没有什么珍贵之物, 他想只有用他的眼睛去换取这永恒的爱。但龙女不愿意, 她跟龙王说:“让我美丽的声音化作黑珍珠永远地留在海底吧。”于是龙女天籁般的声音就化作了海底的黑珍珠……

黑珍珠的传说是如此的动人, 无可否认, 《黑珍珠》这首曲子也是如此的动听。但是“黑珍珠”与“麻梨花开幸福来”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它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也是如此的相去甚远。一个简单、质朴、纯净, 一个复杂、多变、动听;一个是自然的邻家女, 一个是优雅的电影明星。

难道我们的民族艺术就那么不堪一击, 那么难登大雅之堂吗?它已经落后到需要全盘否定再创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发现打破了西方关于中国没有多声部的传言, 哈尼族的八声部合唱更让世人称奇;少数民族服装, 不用作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登上舞台, 不会逊色于任何大师的杰作;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与民间歌舞更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文明古国, 祖先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令人骄傲。

民族艺术的存在不仅因其艺术价值, 而且因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财富。当你乍一听到云南大山深处一个哈尼族小村庄的音乐时, 你会误以为到了日本, 据说一些日本学者已经相信大和民族的祖先就在云南。出于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少数民族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价值容不得我们作随意更改。

当人们就同一主题对民族艺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的时候, 是否想过人类是有七情六欲的, 需要表达和宣泄的情感不仅有爱情。我们不希望音乐的海洋里只有钢琴奏鸣曲, 而是希望还能听到古老的琴瑟合鸣;我们不希望世界的戏剧舞台上只有西方的歌舞剧, 而是还可以看到中国的迷人的京剧和昆曲;我们也不希望生活中上只有汉族的花灯和秧歌, 而是还有藏族的锅庄和彝族的踩荞……在精神和物质文化如此丰富的今天,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此必须进行大胆的尝试, 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但面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祖传之宝, 请手下留情, 不要随意地给这颗“黑珍珠”挖个洞, 装个角, 甚至做个漂白, 让它变成了白珍珠。白珍珠是美的, 黑珍珠也是美的, 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元的, 我们欣赏的是它自然天成的栩栩光泽, 而不是珠圆玉润的“人造珍珠”, 后者千篇一律地“完美”, 却难免空洞与乏味。

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艺术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经过数千年沉淀的民族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但许多民间艺术却在迅速地消亡, 很多少数民族青年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 更多的年轻人会唱最流行的hiphop却不会唱父辈们传唱千年的山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那些陪伴了人们千年的民族艺术要么消亡, 要么改变, 人们似乎在面临着这两难的抉择。保护、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艺术, 市场化也许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让民间艺术走出山村, 走向市场, 让更多的人关注它、喜欢它, 从而促进其发展。

走向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则, 然而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跟着市场跑, 全世界都在唱情歌, 人们就作情歌;流行民族风, 就都打民族艺术的招牌, “民族艺术”仅仅成为一种噱头。完全不顾其原有的精神与品质, 就匆匆打包上市, 这样的产品不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吗?这样的产品如何长久地在市场上立足, 更何谈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倘若只是抽取一两个元素却弃其精髓, 随意编排组合, 认为这是市场的需要, 把它看成是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恐怕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有谁会“为了市场需要”给我们的万家坝铜鼓穿金戴银, 镶红错绿, 那他就会成为那遗臭千年的莫高窟的王道师。文物记载的是属于它的那个年代的工艺、文化与历史, 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技术水平自然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来承载。所幸的是, 对于那些珍贵的文物, 人们几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那些在各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 却在劫难逃。由于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人们对它的改动变得那样轻而易举, 于是为了迎合一时的审美需求, 我们的民族艺术被改得面目全非。如果甩发舞变成小提琴伴奏, 动作里融进了芭蕾的开、绷、直、立, 姑娘们的舞姿如公主一般高贵和优雅, 那还是佤族的甩发舞吗?不, 那只是披散了头发的“睡美人”, 哪怕姑娘们穿的还是佤族的衣裙。

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族艺术的变化是必然的, 但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尤其如此。运用现代的技术与设备, 对民族艺术进行适当的烘托与陪衬, 使其情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从而更好地达到其作为艺术品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作用, 这样的改变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且在人们已经拥有丰富的视听享受的今天, 这样的改变也是必须的。杨丽萍编导的《云南映象》红极一时, 在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十项大奖, 《云南映象》赢得五项;全国26个城市巡演。传统民族歌舞和现代舞台艺术的奇妙结合, 为《云南映象》创造了民族艺术舞台的神话。其成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相信《云南映象》模式是当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选择模式, 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论证。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其宣传中发现, 其核心理念就是“原生态”, 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是田间地头的农民, 其舞台服装、道具均来自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 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价值理念, 最大限度地保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这恐怕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摘要: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唱出了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然的崇拜;经过包装后变为《黑珍珠》, 却成了一首爱情悲歌。经典的民族艺术被市场化改得面目全非。作者以此展开论述, 认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 民族艺术必须保留其精华, 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佤族民歌《波央贝腊嗲腊冬》,《黑珍珠》,民族民间音乐,变,不变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2]谭昕.现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舞.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 第106期.

上一篇:乡镇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下一篇:教学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