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

2024-05-04

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精选8篇)

篇1: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

青山有路勤为径

王爱义是鹿冈中学一名普通老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勤勤恳恳、热爱学生、团结同志。

一、业务精湛、投身课改

她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时逢课程改革,走在课改的前列。深感自我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我首当其冲的事情。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吉安教育》《江西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平时自觉学习常用教学软件,经常自己制作或修改PPT、WORD和EXCEL为了总结和分享教育规律,2018年4月创建了个人公众号,刊载自己原创的教育故事。

二、激情满怀,无私奉献

我热爱自我的工作,如同热爱自我的生命。早在孩提时代,教师的圣洁和崇高品质就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那时,就在心中萌发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大学毕业后,梦想成真,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凭着这种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职责感,我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永远持续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

我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学生生活困难,并立即无偿解决:2012年11月一天寒冷的早晨,八(4)钟同学尿床湿透内裤,无法起床,我立即自己出钱为其买两条内裤。他平时性格内向,我借此机会开导他自卑的思想。在2012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早晨,八(4)一女生因袜子潮湿,不方便起床,没来上早课,我立即为其买两双新袜子,并劝其起床;由于她与大部分男生女生不和睦,我还借此要求其他女生多从生活上关照她(打饭、晒衣)。当天傍晚我还借此事例给她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她积极融入集体,我给她提供了几种方法。

三、率先垂范,不怕苦累

在教育学生时,我想“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貌,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总是以自我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意自我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当我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我首先做到了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当我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我没有指手划脚、拈轻怕重,而是和学生一齐参与劳动的全过程。

扫厕所是最脏最累的事,但这是2012年我所在的班的清洁区,我不是遥控学生,而是靠前指挥,我亲自拿扫把清除坑道上的大便,我要求自己每星期:至少一次要动手协助学生提水冲小便处,把堵塞孔道的沉积物冲走,尿酸味一扫而光,两个学期40多次带领小组8人坚持下来,不敢间断。

最后,有人主动弯腰拣废纸了;有人早晚主动开关电灯了;有人主动下课为学困生讲题了……当我表扬学生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是跟你学的”。这句话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感觉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因为我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影子,同时也验证了“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至理名言。

篇2: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

“十佳青年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甘为人梯、潜心研究

【个人简介】唐xx,男,1982年7月生,中共党员,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教研室副教授。从2010年6月博士毕业到南昌工程学院任教,四年来专注于科研与教学,兢兢业业。他严于律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使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平凡的习惯和日常的标准。他的工作得到了社会与学校的肯定与奖励,先后荣获校“科研积极分子”、“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篇3: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

在我的眼里, 职责高于一切, 岗位重于泰山。

自从踏上教师这个队伍的行列, 我就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记得我刚毕业被分配到宣和镇何营小学任教, 那儿离家并不远, 但是每天中午我很少回家, 只吃些饼子或早上来时带些饭菜, 这样做就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 多辅导一些学困生。

2004年, 我因工作调动, 来到了东园镇史湖小学。记得有一次我哥从银川打来电话, 说我父亲因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 让我去看看, 可当时正赶上扫盲工作, 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 我只好答应周末去。可好不容易盼到周末了, 校长又说要加班, 几个老师劝我请假去看父亲, 可面对眼前的一大堆工作, 我怎能忍心开口请假, 把工作扔给别人去做呢?那天我和老师们一直加班到晚上八点多, 天黑了才回到家, 没等到天亮我就收拾东西坐火车去看父亲, 晚上我又赶回来, 因为第二天要去上班。作为一个女儿, 在父母病重期间不能陪在身边, 不能照顾他们, 这是做女儿的不孝呀!可是, 谁让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呢?教师就该无怨无悔!

2008年, 我再次因工作调动来到东园镇双渠小学, 这一次我接任了一个70多名学生的六年级毕业班, 工作量特别大。有一天我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 突然感觉眼睛看作业时模糊不清, 刚开始我没太在意, 这样持续了几天后, 我越来越感觉眼睛不适了, 只好去医院检查。一向视力很好的我, 左眼视力竟然下降到了0.2, 这时我的左眼几乎看不见物体。经过医学检查, 医生告诉我是因为眼睛过度疲劳, 导致球体浑浊, 眼角膜分离。医生建议我住院治疗, 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让视力尽快恢复。可是如果我请假了, 谁来接替我的工作, 那个班的孩子谁管?我还是没有张口向学校领导请假, 校长为了减轻我的工作量, 把我又调至三年级。每个星期我都要往返于银川一趟, 接受治疗和检查。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 花掉了几千元的治疗费, 病情非但没有好转, 情况反而越来越不好, 我的眼睛看东西不仅模糊不清, 而且看到的物体已经变形, 直的物体在我眼里就是扭曲的了。医生再次告诉我,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我的视力可能永远无法恢复。迫不得已, 我只好花每个月1000元的代课费, 请了一个临时代课老师, 暂时代替我的工作。我一边休息, 一边接受治疗, 尽管这样, 我还不时地打电话或去学校询问班上的情况。多少酸甜苦辣, 虽然心力疲劳, 但我无怨无悔, 谁让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呢?教师就该无私奉献!

在我心中, 我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

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去经营,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护, 这是我的教学信条。我把对学生的关爱, 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打动学生。在史湖小学任教的第二年, 我接任了二年级的教学工作兼班主任。有一次我正在上课, 突然坐在后排的一个学生捂着鼻子说:“老师, 史某某又把大便拉裤子上了。”我一愣, 轻轻地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 只见她一声不吭地呆呆坐着, 目光很恐慌, 同学们告诉我她经常上课把大小便拉在裤子上。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在一起。我非常惊讶, 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此时我为自己没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特殊情况而感到有些愧意。我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 不要害怕, 没关系, 小孩子尿裤子很正常。以后上课的时候, 你要想大小便就告诉老师或自己出去, 每次下课记着去上厕所。”她没有说话, 只是点了点头, 眼睛里流露出高兴的目光。我把她领到厕所, 帮她处理了裤子上的大便, 然后让学生把她送回家换上干净的裤子。以后我每一次下课都要提醒她去上厕所, 我也告诉班上的同学不要歧视她, 尤其是女同学要主动和她玩, 帮助她消除恐惧感。我还找家长谈话, 配合我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经常开导她, 讲究个人卫生。渐渐地, 我发现史小菲上课去厕所的次数越来越少, 并且再也没往裤子上拉过大便。一次, 她奶奶来到学校, 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老师, 多亏了你的关心, 是你的爱温暖了孩子, 她本来是一个智障孩子, 以前同学们都嫌弃她, 性格很内向, 现在她变得开朗多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健康成长, 是我们的责任。

我现在所带的班里有一个叫史某某的同学, 他刚转入我们班时行为习惯和学习都很差, 我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两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了, 母亲早已改嫁, 现在跟70多岁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生活很拮据。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 为他买了两双鞋, 把我儿子的衣服洗干净给他穿, 平时我注意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他要好好学习, 讲究个人卫生, 对人有礼貌等。逐渐的这个孩子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次开家长会时, 他奶奶来到办公室, 拉住我的手流着泪说:“老师, 你比孩子的亲妈还好, 他妈改嫁以后就不管他了, 平时里孩子就没人管, 我们年纪大了, 也没有能力管, 但近来我发现孩子懂事多了。”听着老人朴实的话语, 我的眼睛湿润了, 心里酸酸的, 这难道不是爱的回报吗?

摘要:作为老师,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为人师的标准, 只要在教师这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人, 为人师表, 认认真真做好教育工作, 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也才对得起教师这个行业。

篇4:沈浩先进事迹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

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月。之前下来的

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沈书记,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錢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nlc202309022044

“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

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要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小岗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沈浩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充实和调整了村党组织,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班子,建起了小岗村的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第一个大学生民兵连……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

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

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2008年9月30日,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总书记亲切地同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大家的所愿所盼,解答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气氛热烈活跃。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与最基层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让沈浩满眼噙泪,责任油生,“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對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要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

早在2006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nlc202309022044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发展是硬道理,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艰难。

最难的,是土地问题。

凤阳鼓楼,苍然屹立。“万世根本”——600年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书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沈浩与它,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视,每一次,都觉得字字千钧。

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

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

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这个时候,总书记在小岗村的一席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沈浩心里敞亮多了。

成立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规范流转程序,发挥村民自身作用……改革,要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改革,免不了有意见碰撞。为了土地,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招商引资,对小岗的发展是关键一环。

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

迁祖坟,在农村是天大的事。2009年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村民韩庆江家爷仨哭着给祖先磕头:“咱小岗村要发展,今天给你们搬家了。”

此情此景,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

“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小岗村可以大有作为,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春去秋来又三年。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总书记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

老娘深明大义:“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听了,鼻子发酸。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蕭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每年3月7日,沈浩总会抽空到萧县的学校为女儿过生日。2009年的那天,沈浩忙完工作后急忙赶往萧县,紧赶慢赶还是到晚了。远远地看见女儿在宿舍的阳台上张望。在操场上,沈浩想逗女儿开心,连翻几个跟斗,就不停地喘。女儿看着爸爸卖力地逗她,眼圈一下红了,扑到沈浩怀里嚎啕大哭,“爸,我想你啊,就是想你。”沈浩抱着女儿,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淌。

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买粮食、搬东西很吃力,沈浩只好说:“花点钱,请别人帮忙吧。”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三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nlc202309022044

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

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間,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三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关学莉在村文化广场上打着打着腰鼓就停下来,哭了,村腰鼓队的穿戴和“咚咚”敲响的鼓,都是你给置办的;戴世英把你的照片放在锅台上,边做饭,边掉泪,后悔不该为了宅基地天天找你闹;工匠马实还想在深夜收工的归途上,看到你住处闪亮的灯光;大学生“村官”汪静静依然每天帮你擦桌子,等待着你风风火火的身影……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舍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妻子还等着你回家喝一口煲好的热汤,女儿还等着你和她一起打开世界名著的书箱,老 娘还在等着你轻拢她的风霜白发……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在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胡总书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篇5: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

俯首甘为孺子牛

法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辛勤耕耘写春秋

俯首甘为孺子牛

朱xx同志在永城市人民法院办公室一干就是八年,科班出身的他并没有因为长期离开审判工作而怨言,他像一颗螺丝钉,领导安排到哪里就在那里扎根,把工作做好做实,不怕艰苦,不辞辛勤,紧紧围绕“服务到位、协调到位、参谋到位”工作原则,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文明创建工作先进个人、连续四年年终考核为优秀。4月29日,在全市召开的五一劳模表彰大会上又荣获了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一、工作思路清,工作定位准,本职工作优

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他深知办公室工作服务对象既对领导,又对群众,工作任务繁琐而困难。为此,他坚持学习第一、实践第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奉献服务意识、参谋意识、勤政意识、窗口意识和进取意识,不断理清和创新工作思路,结合省高院“五除”活动和商丘市部署开展的“三治三提”作风建设专项活动,狠抓自身作风建设,有力促进工作的开展,其负责的七项工作在商丘中院绩效考核中均位居第一。

二、关键当口冲,重要工作拼,服务效果优

工作中,他注重把握根本,坚持抓大事、抓关键,推进办公室工作上台阶。全年共高标准完成会议服务和高规格接待任务16次,尤其配合领导圆满完成全省法院立案信访工作会议接待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在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工作中,按照领导工作分工和全院宣传资料整理需要,他对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加班加点,埋头苦战,为永城市法院跨入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琐碎工作细,公文处理好,信息宣传优

按照领导安排和工作分工,办公室各项具体工作多是朱xx亲自办理,为此,他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上传下达,内外协调做到反应快、上报快、传达快、落实快四个快,让院领导满意、干警满意、上级机关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四个满意。在文件、通知、请示、报告的起草撰写细致认真,公文质高效优,在省高院公文处理评比工作中,永城法院被评为“公文处理”工作先进单位。他负责办公室信息编发和宣传工作,一人全年编发本院信息21期,被商丘市中级法院采用两期,撰写论文4篇,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2篇、商丘审判发表2篇、商丘日报发表1篇;发表宣传稿件107篇,其中在国家级、省级媒体发表80篇,有效宣传了法院工作中的亮点,增强了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具体工作强,专项活动实,督查联络优

按照《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1年向社会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的通知精神,办公室按照党组安排,由朱xx具体负责,他按照通知精神要求,认真落实十项工作,该工作在商丘法院系统考评中位居第一。他同时负责法院的督察联络工作,他积极协调,周密安排,细心运作,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之家”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三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120余人次参加,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会三次,受到永城市人大、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高度赞扬,在商丘中院绩效考核中,督察联络工作位居第一。他负责的法院三项重点工作在商丘中院绩效考核中位居第一。

篇6: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

——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牛玉儒同志在他的 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一贯忠诚党的事 业, 忠于党和人民, 心系群众, 勤政为民, 鞠躬尽瘁, 忘我工作。他以坚强的党性,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 行动, 模范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忠实兑现着自己的 诺言, 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他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 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他做过的事,件件都折射着他的风范,他说过的话,句句 都显现着他的精神。我从他千言万语中摘录了三句感触颇深、受 益匪浅的话,并由此引开来谈谈我的个人心得。

一、“要敢想、敢试、敢闯、敢冒”。

他曾说:“解放思想不能搞空对空,就是要敢想、敢试、敢 闯、敢冒。不管干任何事情,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我们都 可以实践、探索”。一句慷慨激昂的话语, 流露出他那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业精神。俯首要为孺子牛——学习牛玉 儒先进事迹心得体

他坚持用权为民, 在工作中不断有创新、有突破, 始终以高 昂的革命热情不断地开创着工作新局面。他在担任包头市市长期 间,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改善人民 群众生活等方面, 提出并实践了极具创新性的思路和措施, 成绩 斐然。

二、“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话”。

他常说: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话。“我是农村出身的穷孩子, 是党和人民把我养育成人, 我们不是谋着做大官, 而要谋着做大 事,要做受人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实事。其实,有为才有位。所 以我们要生命一分钟,敬业 60秒!”

他如是说,也如是做。牛玉儒同志生前经常“微服私访”, 深入到企业、街道、社区、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访贫问苦,体察 民情,了解民意,亲手解决事关百姓切身利益 的问题。在生命的 最后日子里,牛玉儒同志还这样安慰亲人:“我会没事的,怎么 也得再活三到五年,我对呼和浩特市老百姓的承诺还没有兑现, 要干的事还多着呢„„”人民群众是他一生的牵挂, 在他病重期 间仍时刻关注着呼和浩特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弥留之 际仍牵挂着正为之奋斗的未竟事业, 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 和人民,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儿子, 群众的贴心人。作为党的干部,谁心中装着群众,谁就会赢得群 众,谁就要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支持和爱戴。

三、“我的权力是人民给我的”。

牛玉儒同志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严格 要求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他 人谋取私利,多年来,他为百姓办过的实事、好事举不胜举、数 不胜数,然而对自己的亲友却拒之于千里之外,“六亲不认”。

他无论是做基层工作,还是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始终坚持为 群众办实事,为人民服好务,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带动周围的 同志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民生活,他干 任何事都能够自觉地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他权为民 所用,利为民所谋,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表率,他的正气和清 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好评,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树立了克己 奉公、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进退。作为党员, 要以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为镜子, 查找自身差距, 学习他对党和人 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开拓创新、奋 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创业精神, 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 坚持原则, 顾全大局的坚强党性以及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 本色。他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从他身上,让我真正感受到 “共产党员”的神圣和责任。我认为对牛玉儒同志最好的缅怀 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化悲痛为行动,以牛玉儒为榜样,牢记党的 宗旨,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下面我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谈谈 今后努力的方向和一些想法。

一是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知识,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政 治立场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全面学习业务知识。认真学习《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 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业务能力,提高执 法办案水平,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是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的能 力,牢记党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履 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团结同志,自觉维护党的形 象,做到思想上、言行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争当遵守职业操守的典范。总之, 我将认真对照牛玉儒同志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 查 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尽快改正,力争自己在思想观念、纪律表现和工作作风上都有明显改观, 努力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维护好工商形象。

篇7: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进教师事迹

优秀教师:平现峰(汶阳镇砖舍小学)

倾心教育默默奉献 甘为人梯培育桃李

平现峰,是汶阳镇砖舍小学的一名教师。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所以从小他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怀揣着希望与梦想,1986年平现峰终于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是三十个春秋。

一、听从召唤,不辱使命

1986年泰安师专毕业后,平现峰被分配到肥城二中担任数学教师,正是意气风发、充满幻想、准备干出一点成绩的年龄,憧憬着,他也向往着,心里充满了干劲。可是时间不长,两年后,由于工作需要,领导突然调整他到汶阳镇孝门中学报到,由一名高中教师突然变成了初中教师,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很不适应,他很迷茫、很悲观,怎么向家里人交待,见了朋友怎么解释。平现峰的父亲知道这些以后,及时开导他说:你到孝门中学也很好,教初中数学可能你更胜任,那里更需要你,你看我在村小学已经教了二十多年了,还不是一样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在哪里存在,就要在哪里绽放。父亲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顾虑,使他很快转变了角色,尽快地适应了初中数学的教学。

初中数学平现峰执教了十六年,期间他由孝门中学调整到砖舍中学。2004年,汶阳镇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平现峰又来到砖舍小学,成了一名小学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一次他很高兴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学生年龄变小,意味着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平现峰学习了很多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总是提前认真研读教材,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然后形成针对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辛勤的劳动,使他尽快地掌握了孩子们的特点,成了孩子们愿意亲近的老师,心里喜欢的老师。

二、砥砺技艺,精心育人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能指导革命的实践。平现峰潜心研读了《儿童心中的数学世界》、《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教学专著,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参加各类教学比武,积极参加远程研修,用现代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1997年,砖舍中学的刘校长找到平现峰说:泰安师专杜玉祥教授搞了一项《中学数学防差转差》实验,已被教育部立项,考虑到你是他的学生,便于沟通,咱也申请参加杜教授的实验吧,平现峰欣然接受。作为实验教师,他白天上课,批改学生作业,晚上学习实验资料,确定转化对象,制定转化方案,撰写《差生转化个案》。不懈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收获,当学期教学成绩跃居全镇第一名,平现峰也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防差转差实验》也通过了教育部验收。

学生在一天天成长,他也在不断地进步,尤其是1996年,平现峰在孝门中学所执教的毕业班数学在中考中名列肥城市乡镇中学第一名。

三、步不停步,行还远行

乘教育示范市验收的强劲东风,学校普及网络资源,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问题也随之而来,不会电脑,网络知识一窍不通,年龄大了,反应慢了,面对这些困难,难道就不学了吗?不行,一个字,“学”,不学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不学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淘汰。时间不够,平现峰就挤时间,每天晚睡两个小时,节假日少休息一天,不会多问一点。付出就有收获,努力就有回报。现在对于PPT的使用,Word的编辑,电子表格的应用都能得心应手,他的课堂教学也变的有滋有味,深受学生喜欢。而且平现峰还积极参加肥城市优秀课件评选,成功斩获一等奖,这对于已经50岁的他来说不得不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2010年,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在当年,这可是科技含量高的新生事物。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不利用,那就是对优质资源的浪费。平现峰和年轻教师一样,刻苦学习,拜师学艺,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再加上多年的教学经验,2012年到2017年,连续五年平现峰所任教的数学成绩均居全镇前茅,他也数次被评为肥城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汶阳镇优秀教师。

四、忍痛负重,点亮心灯

2014年夏,横祸从天而降,天大的不幸降临到平现峰头上,正在参加中考的小女儿突然患病。从那时起,整整三年,平现峰天天在求医问药的路上艰难跋涉,上泰安、奔济南,中医、西医不知道看了多少家,始终没有看好孩子的病,为此他的妻子辞去了工作,专职在家照料孩子。看着孩子忍受病魔的折磨,平现峰夫妻心如刀割,无耐、无助,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一个班主任,平现峰对班里的孩子也更加关心了,他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班里看学生,到全了吗,有什么问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勾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学习困难、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从不歧视,而是耐心细致讲道理,让他们找回自信。2015年秋,平现峰刚接手的六年级陈同学总是逃学,后来干脆不上了,他妈说他,就和他妈大吵,他妈妈没办法就求平现峰想办法。他想对这样的孩子不能硬来,要了解他的想法,做他的工作要讲究方法策略。通过了解其他同学,原来不愿上学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困难,完不成作业。平现峰找到他家里,首先指出他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然后给他做了一个详细的分层作业规划,答应他第一周可以不交作业,一周后单独给他布置作业,一个月后和其他同学做一样的作业,并给他安排了一个学优生和他同位。他高兴地上学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慢慢地去掉了学习畏难情绪,一年后顺利升入了初中。每当平现峰看到学生一点点进步,一次次成长时,他心里总是感到无限的欣慰。

篇8: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事迹

广河县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 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大门”。近年来, 广河县立足县情实际, 紧紧围绕省州农业发展的总体安排部署, 创新发展模式,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 着力培育草食畜牧业, 有效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2012年两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列为全国50个县之一、全省唯一的高产创建整县推进示范县;被省农牧厅列为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和“种养结合示范县”。

(一) 坚持普惠理念, 牢固确立农业基础地位

广河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 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 广河县牢固树立普惠理念, 坚持把农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基础性产业来培育, 从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制定措施, 大力扶持, 真正确立农业基础地位。经过几年的实践, 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旱作农业为基础、以秸秆利用为依托、以草食畜牧业为突破、以能源沼气为辅助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总结起来就是坚持“种养”结合, 努力实现“种足、养多、增收、普惠”目标。

(二) 政府强力推动, 旱作农业实现全覆盖

广河县从2005年开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2014年, 广河县多方筹措资金1070万元, 购买地膜850吨, 争取省州配套地膜700吨, 通过科学谋划, 靠实责任, 抢墒覆膜, 强化服务, 全县共完成覆膜36.11万亩, 占省州任务36万亩的100.3%。经省农牧厅专家实地测产, 广河县全膜玉米自2006年以来平均亩产在830公斤以上, 2014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33.5公斤, 与半膜玉米亩产613.4公斤相比, 亩均增产220.1公斤, 全县增产粮食7.88万吨, 全县旱作农业总增效益2.572亿元, 户均增收6840元, 人均增收1286元。在推广工作措施中, 县上提出“年年都有新突破、年年都有新亮点、年年都有新提高”的要求, 一是注重宣传引导。始终将思想引导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步开展, 每年组织村社干部现场观摩, 邀请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培训, 广泛宣传讲解双垄沟玉米的技术原理和增产效益, 用事实教育群众, 用典型引导农户, 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技术的认知率, 逐步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以接受。二是注重资金投入。从十分紧张的县级财力中想方设法整合资金, 通过向群众补助地膜的方式, 强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014年, 广河县财政整合落实补贴资金1800万元, 争取省州资金900多万元, 共计购置地膜2160吨, 免费发放给群众。通过大力扶持引导, 使群众普遍掌握接受了该技术, 并自发种植全膜玉米。三是注重机械耕作。在推广过程中, 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2014年, 广河县共投放农机具3265台 (套) , 受益群众5500户, 其中拖拉机2433台, 旋耕机械503台, 覆膜机402套,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特别是旋耕机, 每天整地20亩, 有效提高了整地质量和速度, 解放了劳动力, 综合效益显著。四是注重技术服务。实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 承包负责制度, 广河县每年抽调100多名技术人员, 组成70多个技术服务小组, 深入覆膜一线, 开展人对人、面对面、零距离的技术服务。具体做到了严把“五个关口”、坚持“五个统一”的要求。即严把整地、施肥、起垄、覆膜、选种“五个关口”, 坚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施肥水平, 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管理”的“五个统一”要求。五是注重行政推动。推行“三级两线”工作制, 县、乡、村三级干部工作各延伸一级, 县级干部工作延伸到乡抓样板, 乡镇干部工作延伸到村抓规模, 村社干部工作延伸到点抓落实;行政线确保资金、农资、机具等扶持措施到位, 业务线确保技术指导、地膜发放等田间服务措施到位。六是注重地膜回收。随着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地膜使用量也逐年增长, 大量的废旧地膜随意堆弃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环境卫生, 而且相当一部分旧膜残留在田间不腐烂, 造成土壤板结, 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导致作物减产。为此, 广河县专门筹措资金, 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 在每个村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 每个乡镇设立回收站, 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集中回收, 同时, 积极联系生产企业, 对回收的地膜进行再加工、再利用。2011年以来, 共计投入资金450多万元, 收购废旧地膜4300多吨, 每年回收1000吨以上。2014年, 完成废旧地膜回收1700吨,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基本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

(三) 推进高产创建, 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随着适宜种植区全覆盖, 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促进增收, 空间已十分有限。为此, 广河县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 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另一方面, 积极探索提高粮食单产的方法, 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工作。在不同区域建立了25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 示范面积38.8万亩。2011年以来, 广河县抢抓被列为高产创建整县推进示范县的大好机遇, 通过加大投入、强化服务、提高机械利用、清收废旧地膜等措施, 全面提升了旱作农业耕作种植水平, 增加粮食单产。2014年广河县玉米平均亩产为843.7公斤, 超出农业部650公斤的高产创建指标要求。

(四) 延伸产业链条, 着力培育壮大草食畜牧业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推广, 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 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玉米秸秆。广河县将草食畜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育的富民产业, 抢抓省上扶持机遇,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2014年广河县秸秆总量达68万吨 (风干重) , 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储备了丰富的饲草资源。在思路上, 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 以联户养殖为方向, 以秸秆利用为重点, 以科技服务为支撑, 以金融支持为动力, 综合利用玉米秸秆, 有力推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立足县情实际, 大力推广“人畜分离、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联户养殖模式, 创出了一条最广大、最普通、最贫困老百姓稳定增收的路子。目前, 广河县牛羊存栏130万只羊单位;建成联户养殖小区 (场) 191个;青贮窖池30万立方米;秸秆利用率达68%;畜牧业产值2.8亿元, 人均养殖业收入1400元。

(五) 发展能源沼气, 努力走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广河县旱作农业的稳定高产, 重点亦得益于丰富的有机肥。据测算, 全县农田亩均施农家肥6吨, 既减少了化肥施用量, 又改善了土壤结构, 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效益。目前, 广河县共建成户用沼气池20300户, 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初步形成了“旱作农业—玉米秸秆—养殖牛羊—能源沼气—有机肥料—粮食增产”的农牧结合的循环利用模式。

凉州区

近年来, 凉州区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 以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增加效益为目标, 大力挖掘粮食单产潜力, 在保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增加总产, 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全区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54.4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9970元;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82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106.12万亩, 平均亩产656公斤, 粮食总产量69.64万吨, 较上年增加2.12万吨, 人均粮食占有量675公斤。粮食作物中, 玉米68.7万亩, 产量54.5万吨;马铃薯16.1万亩, 折粮产量8万吨;小麦12万亩, 产量5.87万吨。农民人均种粮纯收入达到1464元, 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凉州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农牧、财政、发改、水务、农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粮食生产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全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了“一个领导小组负责一项工作, 一项工作一套工作班子”的工作制度, 实行重点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区级技术人员联系片、基层农技人员联系户制度, 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纳入乡镇和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考核奖惩, 形成了行政推动、技术支撑、农户受益的有效工作机制, 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

(二) 落实惠农政策, 激发种粮积极性

一是切实抓好惠农政策的落实,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宣传, 做到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二是积极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政策。2014年全区承保玉米40万亩、马铃薯6万亩, 安排保费补贴专项资金821万元, 玉米保险理赔474万元, 马铃薯保险理赔60万元, 较好地化解了粮食生产风险。

(三) 建设高标准农田, 夯实增产基础

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建设农田防护林、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 夯实农业基础, 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08年以来, 凉州区累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87个, 建成高标准农田56.17万亩;共衬砌干、支渠102公里, 斗、农 (井) 渠7958公里, 安装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4887套;配套田间节水面积115.5万亩, 其中渠灌93.1万亩, 管灌8.6万亩, 大田滴灌9.2万亩, 温室滴灌4.7万亩, 节水灌溉体系初步形成, 提高了农田保灌能力, 为粮食增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 实施高产创建, 提升生产水平

一是积极开展以玉米为主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实施高产创建项目以来, 凉州区累计建立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0个, 实施总面积60万亩, 平均亩产达894公斤, 比全区平均亩产提高130公斤, 累计增产7800万公斤, 新增产值1.56亿元。二是积极开展玉米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以实现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点, 以创新组织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专家指导方式为着力点, 在种植规模、栽培技术、机械研发、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上求突破, 凉州区落实玉米增产模式攻关万亩示范片11个, 面积32万亩, 平均亩产可达950公斤, 比全区平均亩产提高150公斤, 通过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促进了全区粮食大面积增产。

(五)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组织方式。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把攻关工作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建立攻关示范点, 推进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全区培育种植大户180个、种植业合作社283个, 农机合作社39个, 在黄羊镇、韩佐乡等乡镇, 支持种植大户建立500亩以上示范点6个, 新型经营主体在增产模式攻关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监测手段, 对土壤养分、墒情定期监测, 做到适时适墒播种, 适时适量灌水, 提高玉米苗情、土壤水分和配方施肥管理的精准化水平。三是创新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和村级组织办公场所, 搭建村级服务平台, 以基地农户为基础, 以合作组织为纽带, 以龙头企业为骨干, 创新农业服务模式, 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了基层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四是创新专家指导方式, 聘请全国知名专家, 为凉州区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号脉把诊, 解决技术瓶颈, 建立了“技术单位领导+区级专家+技术服务小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五位一体”技术服务模式。

(六) 强化技术集成, 提供科技支撑

注重示范引领, 按照“五统一”要求, 整村整组推进, 做到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 累计建成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0个, 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一是大力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 2010~2014年累计推广432万亩, 累计增产28.6万吨, 节水3.1亿立方米。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72万亩, 节肥5万吨, 新增粮食产量4万吨。三是在示范点重点推广机械整地、机械起垄覆膜、机械点种、机械收获等技术, 示范片整地、点种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 玉米机收率达到46%。四是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的玉米、马铃薯新品种20多个, 选育出了“吉祥1号”玉米品种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 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五是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减少农药使用量30%, 防治效果提高到90%, 有效控制和减轻了病虫害危害, 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七) 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投入力度

为保证高产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凉州区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良种补贴、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等项目资金, 重点向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 对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垄膜沟灌玉米每亩补助40元。凉州区财政累计配套补助资金、试验示范经费1190万元。

凉州区实施高产创建项目以来, 全面落实粮食补助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农业项目、技术力量, 集成推广综合配套技术, 建立核心高产攻关田, 2008年和2012年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两次创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 亩均产量分别为970.52和1041.3公斤, 是全区粮食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下一步凉州区将依托农业部粮食增产模式试点项目, 在总结玉米高产创建连创全国纪录经验基础上, 突破技术瓶颈, 集成组装成熟生产技术模式, 整合高产创建、高效农田节水等项目, 组合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等节本增效关键技术, 开展跟踪服务和指导, 更大规模、更广范围集成推广技术, 探索粮食稳定增产新途径, 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安定区

2014年, 在农业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安定区抢抓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 挖潜力发展特色产业, 强科技提升生产能力, 保持了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据统计部门实测, 安定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 总产量突破10亿斤大关, 实现了连续7年增长, 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亮点。

(一) 加大科技创新应用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 坚持良种、良法、良田、良繁、良机有机结合, 大力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技术, 2014年, 安定区旱作农业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6.7万亩, 近80%的粮食作物实现了地膜覆盖种植。建立万亩以上规模示范片带26个, 综合技术组装集成核心示范点10个, 粮食生产开始由传统种植向旱作高效种植模式转变。地膜玉米亩增产23.7%, 黑色地膜马铃薯种植84.5万亩, 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4.3%, 比露地亩增产22.4%。建成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6个10万亩, 马铃薯、玉米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示范区2个12.4万亩, 推进了高产创建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程度全省最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33.5%。

(二)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安定区以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建设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示范区为目标, 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种植面积连续8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成为全国最大的县 (区) 级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鲜薯总产达到145.3万吨, 增幅达23.5%。三分之二以上的马铃薯实现外销和加工。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4亿粒, 占全国的36%, 建立原种扩繁基地2.1万亩, 一级种扩繁基地15万亩, 脱毒种薯应用率省内第一。连续8年承办了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举办的全国马铃薯大会 (博览会) 。建成马铃薯产品生产线22条, 加工能力达到37万吨。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的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启动建设, 推动了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三) 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安定区财政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 整合资金4632万元, 集中解决脱毒种薯补贴、地膜补贴、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等粮食生产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完成了9个乡镇和3个区域农技站建设, 在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关键农时季节, 组织农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工作。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旱作农业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全国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土地整理等一批项目的实施, 保证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和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 强化工作推进机制

上一篇:学生说明文:七夕的习俗下一篇:非因工死亡一次性赔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