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期限

2024-04-19

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期限(通用6篇)

篇1: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期限

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侦查质量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公安侦查机关受重特大案件破案压力,以及源自于维护社会稳定而来自社会与行政方面的双重压力,造成了侦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破案的单纯化认识,只要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侦查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而对证据的全面收集固定却失之偏颇,难以达到公诉对证据的标准要求,忽视了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要求。2008年以来,公安机关移送我院审查起诉的案件214件439人,无一直接起诉,经一次退回补充侦查案件占移送案件的24%,经二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占移送案件的76%。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础,决定着实体法的适用和诉讼的结局,没有证据,就无法确定犯罪事实,也就无从以犯罪事实为依据定罪量刑。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中证据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证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证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痕迹的提取、比对和指认不重视。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对多处血迹仅提取几处,对现场遗留的痕迹认为没有价值而不进行提取;提取后的痕迹不进行比对、指认,在审查退回补充证据过程中,有部分物证、痕迹因保管不善,而无法进行比对、指认、鉴定,而影响了整个案件的认定。二是在实践中,因物证的提取不规范,对物证的数量、外观特征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导致物证失去证明力。物证随着犯罪行为的发生或实施而产生,与案件事实存在着必然的客观联系,但同时物证又是不会说话的证据,它不能“讲清”自己与案件有何联系,如果物证的获取和固定过程不符合法定程序,就会失去可采信性。

三是对犯罪工具指认不重视,有的有扣押清单而没有指认,或者经过指认但没有笔录和照片。

2、书证及复制相关文书中存在问题

在案件侦查过程中不注意收集书证等间接证据。例如,在毒品犯罪中,因为隐蔽性较高,更应收集反映犯罪嫌疑人活动的书证,车、船、机票,银行存款单据、汇款单据等。在审查起诉案件中还存在书证及复制相关文书因缺少证明其与原件相符的客观性,而不被法院采纳。例如,二人共同杀人,一人已被判刑,另一人被抓获时,应复制法院采信的证据,并应由法院证实复印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在复制照片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足以清晰辨认的方式进行复制。

3、讯(询)问方面存在的问题。常见的情况有笔录首部时间、地点、侦查人员的姓名、被讯(询)问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等栏目没有正确填写或者填写不完全,例如只有开始时间,没有结束时间,或者是结束时间早于开始时间、讯问被告人的时间早于被告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等,与其他证据内容冲突,给证据的采信造成困难。公安机关调取言辞证据时存在交叉讯问,一人提讯的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讯问时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交叉讯问、一人提讯违反了该案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对于违反程序取得的言词证据是不予采信的,违反程序取得的言词证据轻者造成该证词本身不被采信,严重的会影响整个案件的认定。

4、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存在的问题

公安机关制作的部分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程序不合法。《刑事诉讼法》规定,搜查要出示搜查证,应当有见证人在场并签名盖章;扣押要有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场并签名盖章。公安机关制作的一部分搜查记录、扣押物品清单缺少见证人的见证及签名,缺少被扣押物品持有人的在场及签名,主要原因还是对程序法不重视所致。另外,公安机关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作案现场进行指认,并制作指认笔录。由于是犯罪嫌疑人主动指认形成的,指认笔录在证明犯罪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但个别案件由于缺乏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最终影响了证据效力,不能及时作为定案的依据使用,造成了该证据无效。

5、辨认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应做辨认而没有做辨认。例如,被告人在公厕内杀害被害人过程中,证人刘某、张某一同到公厕上厕所,看见被告人拿刀刺中被害人。此案如果安排两名证人对被告人进行辨认应该是认定左某犯罪事实的关键证据。

二是辨认时间不及时,待案件退回补充侦查时,才进行补充辨认,对辨认的效果和对法官的采信均造成影响。

三是辨认的程序存在问题,如被辨认人人数少于规定的人数,另有一起案件从被辨认的照片看,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明显与其他照片不同,只有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是近照,人像较大,其他照片的人像均较小。

6、鉴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做鉴定而不做鉴定。个别案件的被告人在公安机关供述其有精神病史,应当在移送审查起诉之前对犯罪嫌疑人作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而未鉴定,结果在案件退查之后经鉴定犯罪嫌疑人无刑事责任能力,导致诉讼周期拉长和诉讼资源的浪费。

二是鉴定不全面。个别案件的鉴定仅是对部分现场提取物进行鉴定,不能完全反应案发现场的状况,对法官的采信造成影响。

三是鉴定不及时、鉴定时间过长。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在第一次移送审查时,均没有对现场的血迹及其他痕迹进行DNA鉴定,也没有对部分有精神病嫌疑的犯罪嫌疑人作刑事责任能力鉴定。在退回补充侦查过程中提出以上鉴定内容,又由于基层侦查机关无法进行此类鉴定,而送到省公安厅或中国刑警学院等处鉴定,致使鉴定时间过长,甚至出现案件已到审查期限,鉴定结论仍未作出的情况。

二、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据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夸大口供的证明力,轻证据的全面收集固定

部分侦查人员认为“嫌疑人一供,案件即破”,忽视了后续侦查取证工作,导致有的物证不及时提取,有的重要证人的证言不收集,勘查工作马虎,证据存在许多疑点和问题。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可变性,忽视证据的全面收集固定,不注重对间接证据的收集,使得案件的证据难以形成证据链条。

2、把同案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互作证言适用

同案被告人均是该共同犯罪案件的当事人,都与其所作陈述的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其陈述可以相互印证,但不能互为证人证言。但在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中,却存在着对共同犯罪案件,仅有同案被告人的一致供述,无其他相关证据印证,一些侦查机关、侦查部门认为同案犯的口供对其他同案犯来讲就是证言,多个同案人的口供就不认为是单纯靠口供定案,认为既有口供,又有证言印证,就可以定案。所以,把取证重点都放在逼取同案人的口供上,忽视了对其他物证的收集,结果影响了案件的定性。

3、把孤证作多个证据适用,靠孤证定案

所谓孤证,是指单个孤立存在没有其他证据给予佐证的证据。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绝对的孤证。如强奸案件,只有被害人的陈述,没有其他任何间接证据印证,被告人又不承认,不作有罪供述。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就是一个孤证。二是相对地孤证,即相对于多个来源、多种形式的证据来讲,仍是孤证。如多个传来证据,来自同一个源头,仍为孤证。

孤证不能定案是指每一个证据的证明力之有无或者大小,都不能靠该证据本身得到证明,而必须通过对证据本身的情况、证据与其他证据之间有无矛盾及能否互相印证、证据在全案证据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衡量,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果一个刑事案件全案惟有一项证据,如强奸案仅有被害人陈述等,绝对不能定案。

但在侦查机关移送案件中,一些办案人员往往把一人或多人的多次口供当作多个证据来适用,反复讯问,反复做笔录,认为这样就可以定案。有的把同一来源的证言取了多份,相互印证,以为这样的证据多了,就达到了确实充分的程度,实际上仍是孤证,最多是增加了可信度。传来证据再多,只要来源是一个,均属于同一来源的“孤证”,只要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不能定案。

4、过分强调主要情节,忽视案件细节

现在不少侦查人员,对刑事案件证据、事实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静止、宏观和有利于自己的层面。没有证据就没有事实,证据缺乏就无法构成证据锁链,证据形不成锁链就无法定案,因此,要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必须对每一个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客观真实性逐一做出甄别和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对案件的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认定。忽视任何一性,忽视任何一个案件细节,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案件的认定。

三、现行的侦诉关系并不合理,侦诉各自为政的倾向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相互体谅不够,抵触情绪不少。表现在诉方对收集证据的难度体谅不够;侦方对退回补充侦查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后,其工作便告一段落,使得退回补充侦查解决实际问题不够。

二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文来文往较多,人来人往较少,导致侦查收集的证据起诉时用不上,而审判所需要的证据又没有调取,使得疑难案件增多,降格处理案件增多。

三是公安侦察部门不能对检察机关的退回补充侦查提纲进行全面分析,侦查人员对需要收集的证据理解不够充分全面,不知道补充的证据可以说明什么问题,仅是简单的从形式上进行补充,甚至有些补充的证据增加了案件的矛盾,破坏了原证据的说明力,为案件的认定增加了难度,更降低了诉讼效率。

四、解决侦诉关系的几点建议

1、充分行使自行补充侦查权,公安机关全力配合。自行补充侦查由于免去了退查手续,节省了案件往返时间,缩短了办案周期,从而提高了诉讼效率。公诉人员出于对案情、证据的全面把握,从公诉的角度去收集固定证据,自行补充侦查有助于保证收集证据的质量。侦、诉之间在案件定性、有关事实、情节上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自行补充侦查也有助于解决与侦查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在自行补充侦查有困难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全力配合补充证据。

2、完善公诉引导侦查机制。庭审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加大了公诉人的举证责任,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这就对侦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是公诉机关为确保公诉质量,完成指控、证实犯罪任务,就刑事证据标准向侦查机关提出建议和要求,引导其侦查和收集证据的一种方法。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对重特大案件的公诉引导侦查取证机制。

3、完善退回补充侦查制度。对于诉方而言,要明确退补案件的程序条件、事实条件、证据条件,规范补充侦查提纲的制作,要尽可能详细细致,力求作到一次退查到位。对于侦查方而言,要认真对待诉方的退回补充侦查,全面的分析原有证据及补充证据的证明力度及证据体系是否完整,是否有利于矛盾证据的排除,尽量做到一次退查补齐。

附件案例: 1、2007年7月6日早4时许,王栋在自家院中,因嫂子王秀英用王栋家厕所,与其嫂争吵,并将其嫂殴打。王秀英喊来丈夫王罡,双方互骂后散开。当日中午11时许,王罡去王栋的房间,二人发生厮打,王栋用事先准备好的手斧击打王罡头部,致王罡颅骨粉碎性骨折,严重脑挫伤死亡。

承办人通过审查卷宗,认为该案事实清楚,但书面证据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王栋性情暴躁、易激动,说话不着边际,常因为琐事打人。后承办人又到了看守所对其进行讯问,发现王栋疑心很重,并称自己聪明,精神没毛病,这都反映其精神不正常,加之本案中王栋杀人的动机不明确,王栋有可能存在精神问题,故两次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要求公安对其做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完毕后,鉴定结论为:犯罪嫌疑人王栋案发时精神分裂,无刑事责任能力。后我院建议公安撤回起诉。通过承办人的认真审查,防止了一起错案发生。

此案卷宗中已经反映出王某的行为异于常人,而公安机关应当在移送审查起诉之前对犯罪嫌疑人作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而未鉴定,结果在案件二次退查之后经鉴定犯罪嫌疑人无刑事责任能力,导致诉讼周期拉长和诉讼资源的浪费。

2、被告人刘士明怀疑本村村民李志海与其妻刘桂英通奸。李志海知道后,经常在晚间往刘士明家房前屋后撇石头。1997年8月初的一天晚上12时许,李志海到柳河县驼腰岭镇三合村刘士明家院门外往院里撇石子,刘士明从屋门口捡起斧头,悄悄靠近李志海并将斧头撇向李志海,致使李志海倒地死亡。刘士明见人被打死,当晚与妻子刘桂英一起将李志海的尸体抛至三合村砖厂前面的苞米地里。案发后,刘士明和妻子刘桂英逃匿。2008年5月31日刘士明在山东省烟台市被抓获。1997年9月19日发现尸体,经勘验:尸体已经腐败成白骨,尸体右额骨有粉碎性骨折。

案件移送后,经承办人审查,发现卷宗内没有可以证明被害人身份的相关证据、没有嫌疑人对现场的指认,现场勘查过程中仅对部分物证及痕迹进行提取。经过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将被害人李某的骨组织与被害人女儿的DNA分型比对,不符合遗传关系。此证据的补充,更无法对此案进行认定。后经二次退回补充侦查,建议公安机关将被害人的骨组织与其母亲的DNA分型进行比对,符合了单亲遗传关系,证明了被害人身份,最终对此案提起公诉。

此案由于公安机关的侦查不够细致、全面,不能对检察机关的退回补充侦查提纲进行全面分析,仅因退补说明中要求对李某及近亲属进行遗传鉴定,就简单的与其女儿进行DNA比对,而忽视了与其父母进行比对鉴定,一度导致案件不能认定,犯罪者得不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篇2: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期限

第一条 为了规范刑事案件材料的整理和立卷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专业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格式(2002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刑事案件侦查终结后,应当对侦查工作中收集、制作的全部案件材料加以规范整理,按要求装订立卷。

第三条 刑事案件材料立卷分设诉讼文书卷(正卷一)、诉讼证据卷(正卷二)、侦查工作卷(副卷一)、侦查保密卷(副卷二)等四种。

诉讼文书卷主要装订立案、管辖、回避类文书,强制措施文书,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文书,各类技术性鉴定材料,以及起诉意见书。

诉讼证据卷主要装订侦查取证类文书及各种证据材料。侦查工作卷主要装订呈请立案报告书等内部请示材料。

侦查保密卷主要装订公安机关使用秘密侦查手段获取的材料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材料。第四条 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案件应移送诉讼文书卷、诉讼证据卷。侦查工作卷、侦查保密卷在案件办结后一个月内移交公安机关档案部门存档。

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因工作需要查阅副卷的,经办人须持有效证件与侦查单位联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方可查阅。一律不允许律师查阅副卷材料。第五条 诉讼文书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犯罪嫌疑人照片(包括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照片);

(四)犯罪嫌疑人身份证明(包括自然人主体的户籍及特殊身份的证明,单位主体的身份证明及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单位的任职、职责、负责权限的证明);

(五)移送案件通知书;

(六)指定管辖决定书;

(七)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

(八)不予立案通知书(副本)、复议决定书、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不立案理由说明书、通知立案书;

(九)立案决定书;

(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的书面材料或相关记录、回避/驳回申请回避决定书(副本)、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驳回申请回避决定的复议申请材料、复议决定书;

(十一)拘传证;

(十二)拘留证、拘留通知书(副本)、延长拘留期限通知书(副本);

(十三)提请批准逮捕书、批准或不批准逮捕决定书、要求复议意见书、复议决定书、提请复核意见书、复核决定书;

(十四)逮捕证、逮捕通知书(副本);

(十五)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通知书;

(十六)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副本)、批准或不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书、延长侦查羁押期限通知书(副本);

(十七)变更强制措施通知书(副本)、释放通知书;

(十八)取保候审决定书(副本)、取保候审保证书或收取保证金通知书(回执)、责令具结悔过通知书(副本)、悔过书、对保证人罚款决定书(副本)、对保证人罚款复核决定书(副本)、没收保证金决 定书(副本)、没收保证金通知书(回执)、没收保证金复核决定书(副本)、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副本)、退还保证金决定书(副本)、退还保证金通知书(回执);

(十九)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申请取保候审的书面材料、不予取保候审通知书(副本);

(二十)监视居住决定书(副本)、解除监视居住决定书(副本);

(二十一)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取强制措施的许可证明材料或报告、通报材料;(二十二)省级公安机关同意对外国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扣留护照的批复文件;

(二十三)安排律师会见非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通知书、涉密案件聘请律师决定书(副本)、准予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决定书(副本)、不准予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决定书(副本);(二十四)解剖尸体通知书(副本)、尸体检验报告书;

(二十五)鉴定聘请书(副本)、各类技术性鉴定材料(包括法医和DNA检验鉴定、司法精神病鉴定、文件检验鉴定、痕迹检验鉴定、理化检验鉴定、伤情鉴定、估价鉴定、会计鉴定、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专业技术鉴定等由有鉴定资格的机构、人员对人身、物品及其他有关证据进行鉴定所形成的鉴定结论和文书)、鉴定结论通知书;(二十六)起诉意见书;(二十七)附带民事诉讼材料。

前款第十一至二十项所列内容仅为装订的一般顺序,实践中可按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先后排序。对一案涉及多名犯罪嫌疑人的,应当按人头分别单立诉讼文书卷;其中不能拆分的材料,如立案类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等,装入主要犯罪嫌疑人卷内或复制后分别装入各卷。技术性鉴定材料较多的,可单独立卷。

第六条 诉讼证据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案发经过说明;

(四)证明案件来源的有关证据材料;

(五)犯罪嫌疑人归案情况的说明;

(六)证明犯罪嫌疑人有自首、立功、前科劣迹以及其他法定或酌定加重、从重、减轻、从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材料;

(七)犯罪嫌疑人供述或辩解材料,包括询问笔录,继续盘问通知书、当场盘问、检查/继续盘问笔录及暂存物品清单,传唤通知书(副本)、提讯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讯问笔录,亲笔供词,辨认笔录,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告知书(对同一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材料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

(八)被害人陈述材料,包括询问通知书、未成年被害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询问笔录、亲笔陈词及辨认笔录;

(九)证人证言材料,包括询问通知书、未成年证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询问笔录、亲笔证词及辨认笔录;

(十)调取证据通知书、调取证据清单;

(十一)搜查证、搜查笔录;

(十二)扣押物品、文件清单、处理物品、文件清单、随案移交物品、文件清单、发还物品、文件清单、销毁物品、文件清单;

(十三)扣押/解除扣押通知书(回执);

(十四)查询存款/汇款通知书(回执)、冻结/解除冻结存款/汇款通知书;

(十五)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勘查图、现场勘查照片;(十六)检查笔录、复验、复查笔录、侦查实验笔录;(十七)物证、书证(包括照片);

(十八)同案犯罪嫌疑人作另案处理或其他处理,需移送起诉的相关文书;(十九)其他需要移送起诉的材料。

对涉及多名犯罪嫌疑人或多起案件,材料较多的,可对每个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及相关文书,分别立卷;对其他材料,以每起案件为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分别立卷。视听资料不能装订入卷的,放入资料袋中随案卷移送起诉。实物证据不能装订入卷的,应拍成照片入卷。第七条 侦查工作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工作对象信息登记表;

(四)呈请案件侦查终结报告书、侦查终结报告;

(五)继续盘问审批表、延长继续盘问时限审批表;

(六)呈请不予立案报告书、呈请立案报告书;

(七)协查通报;

(八)呈请通缉报告书、通缉令、呈请撤销通缉令报告书、关于撤销通缉令的通知;

(九)呈请边控报告书、边控对象通知书、呈请撤销边控报告书、关于撤销边控的通知;

(十)在逃人员信息登记/撤销表、移送、接受证明;

(十一)呈请破案报告书;

(十二)呈请传唤报告书;

(十三)呈请拘传报告书;

(十四)呈请拘留报告书、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

(十五)呈请逮捕报告书、提请批准逮捕书底稿;

(十六)呈请要求复议报告书、呈请提请复核报告书(不批捕);(十七)呈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十八)呈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十九)呈请变更强制措施报告书;

(二十)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呈请责令具结悔过报告书、呈请对保证人罚款报告书、呈请没收保证金报告书、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呈请退还保证金报告书;(二十一)呈请监视居住报告书、呈请解除监视居住报告书;

(二十二)为犯罪嫌疑人提供帮助的委托协议、律师事务所函、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的函、涉密案件聘请律师申请表、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申请表;(二十三)呈请调取证据报告书;(二十四)呈请侦查实验报告书;(二十五)呈请检查报告书;(二十六)呈请复验、复查报告书;(二十七)呈请搜查报告书;(二十八)呈请辨认报告书;

(二十九)呈请扣押报告书、呈请解除扣押报告书;

(三十)呈请查询存款/汇款报告书、呈请冻结存款/汇款报告书、呈请解除冻结存款/汇款报告书;(三十一)呈请鉴定报告书;

(三十二)呈请回避/驳回回避报告书;(三十三)讯问计划;(三十四)案件汇报提纲;(三十五)案件讨论记录;(三十六)羁押期限届满通知书;(三十七)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三十八)起诉意见书底稿;(三十九)起诉书;(四十)判决书、裁定书;

(四十一)其他需要保存的有关材料。第八条 侦查保密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立案决定书(复印件);

(四)破案报告;

(五)使用秘密侦查手段和技术的请示、报告;

(六)使用秘密侦查手段获取的材料(含视听资料);

(七)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材料;

(八)有关敌情、社情材料;

(九)其他需要归档的秘密材料。

第九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在补充侦查完毕后,应另设补充侦查卷,连同原案卷一并移送起诉。

补充侦查卷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补充侦查决定书;

(四)补充侦查事项或提纲;

(五)补充侦查报告书;

(六)补充侦查的证据材料。第十条 装订案卷的要求:

(一)案卷装订统一按照A4纸规格进行,对纸张规格不一的文书材料及其他不便装订的材料要用胶水裱糊或折叠压平,破损的文件材料应托裱,未留装订线的应加边。

(二)用铅笔或圆珠笔书写的文书材料,不能重新制作的,应将原件复制一份,复制件放在原件之后一并入卷。

(三)每册卷宗以不超过200页(厚度为2厘米左右)为宜,超出200页的应分卷装订。

(四)卷内文书材料张次统一使用黑色铅笔编写,用阿拉伯数字顺序标注在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空白面不编号。

(五)诉讼卷的封面和封底统一使用公安部规定的牛皮纸规格和式样,侦查卷的封皮统一使用公安档案部门规定的无酸卷皮规格和式样。

(六)装订案卷要做到整齐、美观、坚固、不压字、无金属物品,采用三孔一线法装订,结头在背后中孔。第十一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公安厅1997年下发的《关于刑事案件移送起诉案卷装订问题的通知》(苏公厅〔1997〕第172号)同时废止。

附录二:

公安机关档案类别划分与档号编写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公安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公安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依据《公安档案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公安档案类别划分

公安档案是公安机关在履行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职责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公安专用文件材料。依据《中国档案分类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确认的现行档案类别,本着实用、简明的精神,将公安机关各档案类别划分如下:

(一)公安文书档案,指公安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的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方面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行政公文和其他通用文书材料。

(二)公安专业档案,指公安机关在依法侦查审理案件、处理违法犯罪、实施治安和行政管理等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专用历史记录。

(三)公安科技档案,指公安机关的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和有关部门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

(四)公安会计档案,指公安机关财务会计部门在进行会计核算等业务活动中形成的专用材料。

(五)公安干部档案,指公安人事部门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的记录干部个人表现与经历的文件材料。人事部门只向档案部门移交已故公安干部档案。

(六)公安声像档案,指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记录声音和影像信息的照(底)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唱片等为材料载体,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

(七)公安实物档案,指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形成的能够反映本机关发展历史和在各项工作中接收的,以纸张、金属、陶瓷、纺织品、石质、木质等材料为载体,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物品。

上述类别以外的公安档案,由各省级公安机关自行设定,实施管理,报公安部档案局备案。

二、公安档案档号编写方法

档号作为馆藏档案检索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由全宗号→类别号→目录号→案卷号→页号构成。其编写方法应遵循唯

一、合理、稳定、扩充和简明原则。

(一)全宗号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档案的有机整体。全宗号是档案馆指定给每个全宗的代码。公安部档案局负责编制全国各省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省级以下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由各省级公安机关档案管理部门编制。

1、全宗号是指一个独立立档单位形成全部档案的代码,每一立档单位只能编制一个全宗号,一个档案馆内不准出现重复的全宗号。

2、省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参照国家档案局有关规定和中国行政区划表编制,由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左侧第一位为档案类代码;第二、三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四位为省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第五、六位为地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由省级公安机关档案部门编制)。公安部机关(包括序列局)和直属行政、事业立档单位的档案全宗代码根据公安部档案全宗名称代码统一考虑,前三位代码设置同上,第四位为公安部机关、公安部直属行政单位、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等代码,按1、2、3„„排列,即公安部机关为1,公安部直属行政单位为

2、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为3;第五、六位为上述各系列内各单位序列代码。各省级公安机关档案全宗代码和公安部机关、公安部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各立档单位全宗代码详见附件

(二)类别号

1、类别号是全宗内各类别档案排列编号的总代码。公安档案类别号由公安部档案局按公安档案类别划分统一编排。

2、公安档案类别号一般以各类别档案“公安”二字后的第一个汉字的拼音声母为代码。编为:“W”即文书档案;“Z”即专业档案;“K”即科技档案;“J”即会计档案(因与科技档案代码重复,故用第二个汉字的拼音声母);“G”即干部(死亡)档案;“S”即声像档案;“SW”即实物档案(因与声像、文书档案代码重复,故用双字母)。

3、各类别档案下的属类档案(即档案分类法的二级类目,即第二层分类)代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引于类别号代码右侧,如:“W1”代表公安文书档案第一属类(通常文书档案按年代、组织机构排列的可不标属类号)案卷,“Z1”代表公安专业档案中的第一属类案卷,“K2”代表公安科技档案中的第二属类案卷,“J3”代表公安会计档案中的第三属类,“SW4”代表公安实物档案中的第四属类。

4、属类号后再划分种类细目的,可在属类号后加“·”,再加代码,依此类推。

(三)目录号

1、目录号是全宗内各类档案案卷目录的统一代码,目录号不因案卷数量少而取消,一个分类号内的目录号不得重复。

2、目录号由全宗内各类别全部档案案卷目录组成,每一类别档案目录号按阿拉伯数字顺序编排。

3、具体编写方法为:(1)公安文书档案目录号

类别号后,按保管期限确定永久、长期、短期(通常用1、2、3为代码,如保管期限改为定期的,暂可不用代码)三个序列,然后按年代进行排列,一年一本,各编一个目录号。自1950年起排为1号,即“W1”;1951年则为2号,即“W2”;依此类推至2001年为52号止,即“W52”。

2002年起改为类别号后加公元纪年号,即“W2002”„„“W2008”等,依此类推。1950年前的文书档案可根据各地形成档案全宗时间早晚,自行编排。(2)公安专业档案目录号

按照《公安专业档案管理办法》确定的属类顺序自行编排公安专业档案目录号。(3)公安科技档案目录号

公安科技档案按照下列属类: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生产产品、科研技术、鉴定(检验)行标归类后,每一属类内设多少个目录号可以每1000号为一本目录,也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4)公安会计档案目录号

公安会计档案划分为业务、行政、科技、基建、教育等属类,每个属类一年编一个流水号,各地可在各属类下参照报表、账簿、凭证的排列顺序,自行编制目录号。

(5)公安干部档案目录号

公安干部(死亡)档案编排统一目录号,每1000人编一本,依次续编目录号。(6)公安声像档案目录号

公安声像档案目录号根据保管各属类档案实际情况(档案储量),自行编定目录号。(7)公安实物档案目录号

公安实物档案目录号暂以实物类型,设置奖励物品、交流物品、印信名章、装备样品等属类进行排列编目;也可根据收(征)集到的实物情况编制相应目录号。

(四)案卷号

案卷号是以卷为最小单位组成档案的排序统一代码。公安档案案卷号在各类档案中不得重复,具 体编排如下:

1、公安文书档案案卷号

按照“一卷一号”的原则,以保管期限、归档、组织机构的分类系统顺序编排号码,每年形成永久、长期、短期3个从1号卷开始的流水号。次年照此重新编排。

2、公安专业档案案卷号

根据“依案(人、事等)立卷,一案(人、事等)一卷或多卷”原则,公安专业档案实行“一卷一号”的案卷号编写方法。

3、公安科技档案案卷号

公安科技档案以一项工程、一套设备、一项产品、一个课题、一个标准为单位立卷,并依据各类档案实际情况编排案卷号。

4、公安会计档案案卷号

公安财会档案在属类下,按财务会计时间进行立卷,依照报表、账簿、凭证、其他4个类别和时间先后分别排列,顺序编写案卷号。

5、公安干部档案案卷号

公安干部档案材料按照“一人一号”的原则,在干部死亡满5年后,向本机关档案部门移交该干部档案,并按照死亡、归档时间先后编写案卷号。

6、公安声像档案案卷号

公安声像档案根据不同属类,分别以卷、册、盘、张为“案卷号”,各从1号编起,并结合所载各类档案内容注明与各类档案的参见号。

7、公安实物档案案卷号

公安实物档案依据实物属类、形成方式和收集时间编写案卷号。

(五)页号

1、页号是各案卷内对其文件所在位置的编号,即文件在案卷中的所在页号(一般以文件首页在案卷中的所在页号为准),一个案卷中的页号不得重复。

篇3: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期限

1、公安边防刑事侦查机关

公安边防部队是国家部署在沿边沿海地区和口岸的一支重要武装执法力量, 实行武警现役体制。公安边防部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公安边防总队, 在边境和沿海地区 (市、州、盟) 设公安边防支队, 在县 (市、旗) 设公安边防大队, 在沿边沿海地区乡镇设边防派出所, 在内地通往边境管理区的主要干道上设边防公安检查站;在沿海地区设海警支队、大队;在开放口岸设边防检查站。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刑事案件要在所属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 要建立健全办案机制, 确定以边境调查人员为主体的办案力量。边境调查机构负责案件侦查工作的指导和侦查业务的基础建设, 办案人员的配备, 可在现有编制数额内进行调整。就刑事执法职能而言, 公安边防部门是公安机关的内部职能机构, 而且目前公安边防机关没有专门的公安边防刑事侦查机构。

2、公安边防刑事管辖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安机关海上执法工作规定》等法律文件的规定, 公安边防部门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 发生在边境管理区和沿海地区的组织他人偷越国 (边) 境案、运送他人偷越国 (边) 境案、偷越国 (边) 境案和破坏界碑、界桩案。破坏界碑、界桩案较为简单, 现场一般遗留有较多的痕迹物证, 便于侦查取证。但是偷渡案件一般情况都较为复杂, 侦破难度大,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集团化。偷渡案件大多是由“人蛇”集团组织实施的, 这些“人蛇”集团, 特别是国际“人蛇”集团往往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 其基地一般在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在一些中转站还有接应或分支组织。二是与其他犯罪活动相互渗透。在偷渡犯罪过程中, 偷渡组织者常常还会实施一些其他犯罪活动, 例如, 非法拘禁被组织者、被运送者, 对他们实施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三是获取案件线索和证据的难度较大。偷渡犯罪活动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安排路线复杂、多次交叉作案, 由于作案现场具有流动性, 提取痕迹物证的时机稍纵即逝。

(2) 在边境管理区和沿海地区查获的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和走私制度物品案。这类案件主要由以下特点:一是犯罪成员构成复杂。参与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和走私制度物品案件的犯罪成员涉及各行各业, 多数成员文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 外国籍人员明显增多, 特殊群体参与也日益突出。二是向团伙 (集团) 化方向发展。随着公安机关对偷渡、毒品等犯罪活动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 犯罪集团 (团伙) 组织得更加严密, 作案前一般都有周密的策划与组织分工, 作案时供销、运输、销赃“一条龙”, 并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装备进行“海、陆、空”立体作案。三是反侦查手段突出。一些贩毒集团 (团伙) 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科技手段, 还常采取钱货分付、人货分离、同行监视、跳跃式运输、迂回运输、临时改变交易地点、汇款付账、地下钱庄洗钱等多种方法逃避打击, 其行为方式的隐蔽性更为突出。

(3) 海上发生的属于公安边防部门管辖的刑事案件。根据《公安机关海上执法工作规定》对发生在我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违反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违法行为或者涉嫌犯罪的行为, 由公安边防海警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行使管辖权。随着海上开发战略的实施, 海上的治安形势日趋复杂, 这类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犯罪活动区域广泛。我国海岸线漫长, 港口码头众多, 海域宽阔, 地理环境复杂, 为海上犯罪提供了广阔的作案场所。另外, 海面上没有明确的标志, 流动的海水、移动的船只, 使发案现场难以保护, 给侦查、取证增加了难度。二是犯罪侵害对象复杂化。海上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多为不特定的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发生纠纷、实施犯罪的过程中, 因缺乏第三人作证, 往往双方各执一词, 侦查人员很难认定犯罪事实, 给定性处理带来的难度。

公安边防部门管辖的一般案件由边防大队级单位负责侦办;支队级以上单位负责侦查重大涉外犯罪案件、重大集团犯罪案件和下级单位侦破有困难的重大犯罪案件, 其中, 总队以上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跨区域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

二、合法取证

1、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 是指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刑事证据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和认定案件事实的手段, 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根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 刑事证据有下列八种: (1) 物证。物证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2) 书证。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证材料。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4) 被害人陈述。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侦查、检查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 通常陈为口供。 (6) 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 指派或聘请具有这方面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进行鉴定后所做的书面结论。 (7)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在采取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侦查措施时对于有关情况所做的记录。 (8)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他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2、刑事证据的合法性要求

篇4: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期限

关键词:公安机关;刑事诉讼;立案侦查

一、案件背景

2014年10月,在广东打工的女生小雨(化名)与同学见面后失去联络,几天后,家人收到勒索电话,对方声称小雨在他们手上,如果不给钱,就把人卖去山东。10月12日,家属去广东某派出所报案,但警方只做了笔录,未做其他处理。22日,对方再次用小雨手机打来电话进行勒索。通过家属可找到的监控显示,小雨在一商场门口同四人离开。家属称:“我们报警,警察都没怎么管。我们监控也看不了,如果可以看到监控可能就知道他们去了哪里。”24日,再次报案,得到警察“我们只能教你给钱”的回复。派出所工作人员声称,目前只能做笔录报给刑警大队,日后的跟进还要等待上级指示。接待被害者家属的警察凭经验表示小雨是被带入传销,而传销伤人事件极少。之后,警员教家属识别传销人员的特征习惯,教家属如何“守”回家人。

二、关于绑架罪的规定

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钱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绑架罪是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及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三种情形之一,就应当立案侦查。

三、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处理中的基本定位

《刑事讼诉法》第18条规定,公安机关负责刑事诉讼的侦查。因此,我国的公安机关应依法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的司法权。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可知,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案件中公安机关处理程序的不合理性

在本案中,公安机关的行为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笔者对一些焦点问题提出了看法:

1.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上是否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9、111条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62条、第163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接受控告人报案之后,首先要受理该案件,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通过笔录的形式表示受理,之后再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决定是否立案并在七日内将结果送达控告人。

本案中,被害人家属12日第一次报案,控告被害人于10月9日在广州白云区嘉禾街失踪并做了笔录。但在本案中,在被害人家属于24日再次报案之前,公安机关并未对本案是否立案做出决定,存在明显的懈怠行为。

2.公安机关应当以何种程序解决绑架案件

绑架案件是刑法所规定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案件,而且绑架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法律规定的行为就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应当立案审查。根据《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定,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的证据材料。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依法先行拘留,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逮捕。

本案中,家属在报案时向警方提供了被害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最后接触的人员,而且表明已经接到了勒索电话,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警方破案的线索。且通过监控,已查到嫌疑人,警方应当尽快确认其身份并进行追查。

3.接待警察“只能教你给钱”的说法是否合理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71条:对接受的案件,或者发现的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进行审查。而且在绑架过程中以暴力、胁迫等方式伤害绑架人甚至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因勒索未遂等原因而杀害被绑架人的例子并不少见。

本案中,出于保护被害人的角度,公安机关要求家属给钱的行为是合理的。而面对作案人之后可能的进一步勒索,该警察表示“警察只能教你给钱”,其行为有不作为的成分,他没有向控告人说明公安机关的办案程序及侦查过程,而仅仅依靠满足作案人要求来保证被害人安全,这存在明显的不合理。

4.公安机关凭经验认定对被害人是否有利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处理一切案件,只能根据客观事实,不能以主观臆断为根据;只能以国家法律为标准、为尺度。决不允许另立标准。其次,犯罪难度不断加深,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凭经验断案已经不能保证立案审查的准确性。最后,凭经验断案往往会使得案件在立案、侦查、证据搜集等方面存在重大遗漏或失误,不仅不利于侦破,而且不利于之后起诉阶段的证据提供。

本案中,接待警察凭经验认定被害人受到了传销的蒙骗,断定其不会有人身危险,以至于降低了公安机关对案件的积极性,加重了被害人的人身危险性,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五、公安机关如何更好地行使立案侦查职能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本案中公安机关的处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立案侦查的程序漏洞百出,对被害人带来极大的危险性,司法过程中类似的问题并不少见,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要更好地行使立案侦查职能,笔者就该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加强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培训,提升任职人员职业素养;

②规范媒体报道,防止夸大、扭曲事实使得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③完善职能立法,规范公安机关司法程序;

④增强人权保障意识,遵循受害人利益优先原则;

⑤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护司法正义。

篇5:公安刑事侦查行为可诉性探讨

公安刑事侦查行为(以下简称侦查行为)的内涵是指公安机关在刑事案件立案后,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强制措施。根据法律规定,公安侦查行为的种类有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等。同时,因扣押派生出来的查封、冻结、追缴行为,因拘传派生出来的传唤行为,因监视居住派生出来的暂扣证件行为等,也属法律规定的侦查行为。此外还应包括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经常采取的窃听、通讯监听、邮检等不由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秘密侦查措施。侦查机关不仅拥有如此多的侦查权,且在行使这些权力时拥有相当大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而相对来说,我国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就显得很薄弱。笔者认为只有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才能更有效的保障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保护被侦查人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侦查权的性质、将侦查行为列入人民法院司法审查范围的必要性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侦查行为具有行政属性 不具有司法属性对于侦查权的性质,我国传统上是将其与检察权、审判权并称为“司法权力”,与此相对应,我国《刑法》第94条将负责侦查的人员确立为“司法工作人员”。近年来,由于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界对这一传统观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笔者也认为将侦查权归结为司法属性不恰当,将其归结为行政属性更适宜。所谓司法,是由特定主体通过适用和宣布法律对具体的争讼进行裁决的国家行为。一般来说司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具有被动性。众所周知,司法活动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它是由适格主体依法启动程序,司法机关不能主动进行。而对犯罪的侦查,是公安机关对于怀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犯罪事实依职权积极主动地进行的调查或采取的强制措施。第二,具有中立性。司法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司法主体居中裁判,而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直接与犯罪嫌疑人周旋、较量,不具有中立者的地位。第三,具有独立性。在司法过程中,司法权的主体居于独立的地位他们只忠实于事实,忠实于法律,不受制于系统内外任何来源的权力。侦查机关则不具有这种特性,他们在追究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是组织严密的集体,必须遵从一体化的上命下从的模式。第四,具有终结性。是指相对于行政而言,法治国家中一切因适用法律而引起的纠纷以司法为最终解决途径。侦查机关显然不具有这种终结性的权力,侦查活动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属于前期准备阶段,对于公民的法律责任并不能裁决。而侦查行为是以查明犯罪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为目的的行为,其从主体、目的、结构、手段上都具有行政特征。(1)从主体上说,我国实施侦查行为的公安机关(拥有刑事侦查权的不止是公安机关,本文仅就公安机关而言)属于行政机关,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不因为其承担侦查任务而染上司法的色彩。(2)侦查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这一目的必然决定的在侦查中适宜作用行政权。侦查的本义就是警察利用国家权力诘问事实真相,查明犯罪嫌疑人,为刑罚权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侦查过程实际上体现了行政权的运用。(3)从结构上说,侦查行为不存在司法所要求的双方主体,即不存民主相对抗,利益相矛盾的双方以及从中立者的地位对纠纷事实作出处理的裁判者,却与其他种类的行政行为的结构没有区别:侦查的主体是警察,侦查的意图是查清犯罪事实,侦查的客观表现是实施了某些行为或采取了某些措施,侦查产生的法律效果是使被侦查人的权利、义务受到影响。(4)从手段上说,侦查强调效率而体现行政的风格。效率原则是贯穿于行政过程始终的,可以说,行政不讲效率,也就失去了其作用。司法虽然也讲效率,但更多的却是遵循严格而健全的程序,包括提起诉讼、审理、判决和执行等,并对各个环节规定了具体的保障制度,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投入。如果在侦查中赋予太多的司法因素,如将听证规定为必经程序、甚至规定可以裁判等,那必然会影响速度,还会导致国家机关职权的混乱。因此在侦查过程中为了查清犯罪事实,为整个刑事程序打好基础,必须采取体现效率的行政模式,才能适应与纷繁复杂的刑事犯罪作斗争的需要。纵上所述,侦查行为具有行政性,不具有司法属性,也就是说其具备了人民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前提条件。对公安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性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来自公安系统内部的监督以及律师参与侦查活动进行监督这三种方式。因基于“侦查要属于刑事司法权力”这样一种传统观点,国家立法把刑事侦查活动排除于行政诉讼范围之外。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对侦查活动的监督一般采取事后审查的方式:审查公安机关该立案的有无立案、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捕和起诉的证据是否充分、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无违法情况及审查已经侦查终结的案件等等。对于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除了逮捕以外的大量涉及到公民人身、财产或者隐私的专门调查工作或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实施,都不需要经过检察机关的批准,侦查机关具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立法对侦查行为规定的公安内部存在的制约机制,就是侦查人员在实施强制措施之前,必须取得侦查机构负责人的授权或者批准,并由后者签发有关的许可令状,同时,侦查机构采取的其他强制性措施,如搜查人身、住所,扣押文件、物品或邮件,进行电话或其他方式的监听,查询和冻结,以及对公民进行通缉等,也须由侦查机构负责人经审查后予以授权并发布令状。律师参与侦查活动,通过对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侦查权的行使起到了监督作用。在这里笔者不想强调,检察院的监督范围太窄,且对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因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而监督不力,也不想强调公安机关的内部制约效果不甚令人满意,而是想说,这种所谓的“法律监督”和“内部制约”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因为作为侦查机构,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开展侦查活动的。检察机关尽管名义上属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却事实上担负着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的职责,在诉讼目标和诉讼角色方面与侦查机构总体是一致的。侦查机构负责人无论是公安局长还是检察院检察长,都属于侦查活动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与案件侦查活动及其结果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检察机关的监督不足以发挥根本上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非法羁押、超期羁押、非法搜查、任意扣押和窃听等现象,很多都是在侦查机构负责人授权同意下出现的,也很多都是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下发生的。这显然表明,只靠检察机关进行的法律监督或者侦查机构的内部制约,侦查活动将很难受到有效的司法控制。而对律师来说,他们对侦查活动的参与范围极为有限,只是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提供一定的法律帮助而已,其参与侦查活动的范围受到法律、司法解释以及各种不成文惯例的严格限制,故律师对侦查机构权力的制约更是极其微弱。因此笔者认为由不负有侦查职责的具有超然、中立地位的司法机构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才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必要将侦查行为列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规定对于侦查过程中国家行政权力对个人造成的一切损害,公民均可以寻求司法救济,真正实现司法权的最后屏障功能。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实践来看,如不赋予侦查行为可诉性,很可能失掉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普遍约束,使整个社会面对失控的警察权力而束手无策。也许有人认为,即使侦查行为具有行政属性,也没必要通过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督。因为如果侦查行为侵害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害人可以要求国家赔偿。但是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了行政先行的原则,赔偿程序复杂、冗长,加之对赔偿义务机关的信任不够,很少有人选择这样的救济渠道。况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诉讼就没有“权利”,一切行政“权力”都应接受司法监督。因此,只有将侦查活动列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才能使受害人权益真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如此,公安机关不会以其违法行为系“刑事侦查行为”为由而逃避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司法实践中也不会因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是“刑事侦查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争论不休。当然也许又有人认为这样会存在法院干涉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之嫌,影响公安机关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这个担心也是多余的。法院受理侦查行为相对人的起诉后,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原则,侦查行为可不要求停止。法院通过答辩、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程序的审理后,确认侦查行为程序合法,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即判决维持该具体行政行为;如确认侦查行为程序违法、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滥用职权或超越职权等,法院要么依法判决撤销该行为、要么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如行为对原告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还可判决公安机关作出相应赔偿。这样既保护了被侦查人的合法权益,又保障公安机关依法进行侦查活动,维护了警察权威。纵观西方各国,均建立了“司法授权”机制。即负责侦查的警察尽管有权实施具体的侦查行为,但对那些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个人自由、财产、隐私等权益的强制性侦查措施,不具有最终的决定权,要向法官提出申请,须取得法官的审查和授权,由法官依法发布许可令状方采取。同时还规定被侦查人对羁押这种最严厉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可随时提请法院进行事后的司法救济。可见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抛弃了那种将侦查行为视为国家对公民个人进行单方面追诉的观念,大体上都能够按照“诉讼”的形态构建侦查程序,将国家追究公民刑事责任的活动纳入“诉讼”的运行轨道。因此我国将侦查行为列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势在必行,此种监督方式,在我国对侦查行为监督初期采取,符合我国的国情。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法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同时建立“司法授权”机制也未偿不可,这对侦查行为相对人权益的保护更合理、更全面。

篇6: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期限

一、侦查观念的调整

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公安侦查工作影响较大的莫过于收容审查制度的废除,庭审方式的改革,以及律师可以介入侦查程序的崭新规定。

收容审查本是一项行政强制措施,但在司法实践中,却被公安机关广泛用来对付刑事犯罪分子,成了事实上的刑事强制措施。在长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已经很习惯于采用收容审查手段来办理刑事案件,从而形成了以审代侦、先讯问后取证的办案模式。由于是在缺乏证据后盾的情况下开展讯问,所以侦查人员较难通过合法手段获取口供,而只能借助于刑讯通供、诱供等非法手段来逼取、骗取口供。长此以往,侦查人员的讯问水平、取证能力便萎缩了,侦查素质也下了台阶。侦查人员长期遵循先讯问后取证的办案模式,其侦查水平、侦查能力的日益萎缩与刑事犯罪的日益智能化、集团化的反差愈益明显。而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有关机关已明确宣布废除收容审查制度。对此,公安机关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必然觉得难以适应。

评价一个国家诉讼制度的优劣,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法庭的审判是否公正。我国原庭审方式由于实行卷宗移送主义,所以在实践中存在法官先入为主、先判后审的弊端,法庭审判成了“走过场”,在法庭上公诉人不承担举证责任,法庭开庭审理,如认为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则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辩护人的辩护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这种庭审方式显然难以体现公正。为了充分保证诉讼公正,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辩论式”的庭审方式,即在法官的主持下,由控、辩双方交叉询问并开展辩论、质证,法官在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后,从容决定对证据的取舍和对案情的认定,最后依法作出具有权威性的判决。这就明确了控诉方的举证责任。如果控诉方所举证据无法证明指控的犯罪事实,则人民法院有权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一改革,无疑对控诉方的取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公安侦查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律师可以介人侦查程序,这标志着我国的诉讼制度又向民主化迈进了一大步。律师介入公安侦查程序,无疑将对公安侦查活动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律师的介入,必将遏制“警察暴力”,同时也能使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得到较好的保障。律师介人侦查程序后,其有权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有权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有权向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对侦查人员侵犯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律师有权代为控告。由此可见,律师的介入,对公安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侦查人员应当在律师介入之前就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掌握犯罪的主要证据,以掌握进一步侦查的主动权。

不论是收容审查制度的废除,还是庭审方式的改革,抑或是律师介入侦查程序的规定,归根到底都要求侦查人员要转变侦查观念,明确侦查程序具有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改变办案模式,变先讯问后取证为先取证后讯问再取证,同时,努力提高讯问水平和取证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依法侦查,才能圆满地完成侦查任务。

二、侦查体制的调整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侦查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派出所承办大量刑事案件的机制导致防范薄弱,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普遍被削弱;侦查与预审部门分立的体制,人为地割断了侦查破案工作的连续性,造成侦查与预审部门在工作衔接上的困难,同时还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影响办案效率。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公安侦查办案时间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侦防机制和侦审分立的体制已不能适应刑事诉讼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势在必然。

改革侦防机制,刑侦部门承担绝大部分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派出所不再承担破案指标,而是集中精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这样,一方面加强了治安防范工作,对预防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派出所加强了对重口、外口的管理,加强了基础建设,所以它就能利用群众基础好、人员熟、情况熟的优势,为刑侦部门提供破案线索和协助抓获犯罪嫌疑分子。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就能为刑侦部门侦查刑事案件赢得时间,既可迅速破案,又能及时收集到有关的犯罪证据,为依法侦查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行侦审一体化,是对原侦审分立体制的重大改革。我国的公安预审部门在长期的侦查实践中,为严格办案,依法监管,深挖犯罪,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随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侦查与预审分设的体制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侦审分立究竟有无必要呢?其实,从侦查程序构造的理论看,侦审本来都属控方,是公安机关这一承担控诉职能的机构之下的两个部门,共同承担控诉之职,实无分立之必要。从公安机关与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时的相互关系看,我国的公、检关系与国外的不同。国外检察官与警察之间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相互间不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侦查与检察是一体的;而我国的`公安侦查与检察的关系是断开的,即公安机关与检察院之间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存在相互制约关系,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办理的刑事案件有审查起诉权。这种公检关系也表明在公安内部不必另设一个部门来对侦查部门办理的刑事案件进行审查把关。因此,侦审一体化符合刑事诉讼目的。实行侦审一体化,就是要在侦查部门内实现立案、侦查、审讯、提请批捕、移送起诉一体化。这样,既可保证办案时效,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又有利于明确责任,严格执法,更加有力地打击犯罪,同时还有利于侦查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适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公安机关除了调整侦防机制和侦审体制外,还应建立侦查破案的快速反应机制。刑侦部门应当与指挥中心、交警、巡警和派出所紧密协作,接警后迅速出警,快速赶赴现场,抓获现行,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一系列改革目标实现后,公安侦查工作方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侦查队伍素质的调整

刑事侦查工作是一项专门性工作,专业性很强,对侦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侦查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而且要有较好的法律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侦查员,只有优秀的人才能成为侦查员。目前在公安刑侦队伍中有“三个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干,三分之一的人跟着干,三分之一的人只会送水送饭。这种队伍状况根本无法适应修改后的刑法和

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必须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公安侦查队伍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把好进人关。公安部应当尽快制定侦查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同时要将此标准法律化。各级公安机关在招警时,就应按此标准招收侦查人员。凡不依此标准者,所招人员清理出侦查队伍,对违反规定招警的公安机关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员,应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对侦查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可考虑以下几点:政治上,应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最好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业务上,应经过正规的公安政法专业培训,凡从正规公安政法院校毕业的学生,侦查机关可以优先考虑录用,以改变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政法院校正规毕业生进不了侦查队伍,而未经正规培训的人却大量涌入侦查队伍的状况;法律素质方面,侦查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特别要精通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文化素质方面,侦查人员至少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水平,最好要有大专文化程度;另外,侦查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其次,加强对现有侦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现有的侦查人员中,大部分具有较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但是,由于工作任务重,严打和专项斗争接二连三,侦查人员疲于奔命,没有得到休整和培训,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下降,法律素质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身体素质则根本没有提高的机会。对此,公安机关应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按照侦查人员任职资格标准进行考核。对经过培训考核后,不能达到侦查人员任职资格标准的,要转岗,不能再呆在侦查部门。

上一篇:(吉教联字[2012]12号)文件下一篇:见闻的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