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2024-05-13

王国维(精选8篇)

篇1:王国维

王国维诗词

1、《蝶恋花》

谁道人间秋已尽,衰柳毵毵,尚弄鹅黄影。

落日E林光炯炯,不辞立尽西楼暝。

万点栖鸦浑未定,潋滟金波,又幂青松顶。

何处江南无此景,只愁没个闲人领。

2、《鹧鸪天》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慢慢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看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3、《点绛唇》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

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

何人在?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4、《点绛唇》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E林平楚,历历来时路。

5、《踏莎行》

绝顶无云,昨宵春雨,我来此地闻天语。

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人间庭户。

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6、《好事近》

愁展翠罗衾,半是余温半泪。

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

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7、《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G啵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8、《西河》

垂柳里,兰舟当日曾系。

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

怪管道着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度烟水。

西风水断伴灯花,摇摇欲坠。

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_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

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

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9、《摸鱼儿》

问断肠江南江北,年时如许春色。

碧阑干外无边柳,无落迟迟红日。

长堤直,又道是、连朝塞雨送行客,烟笼数驿。

剩今日天涯,衰条折尽,月罗晓风急。

金城路,多少人间行役?

当年风度曾识。

北征司马今头白,唯有攀条战臆。

都狼藉,君不见、舞衣寸寸填沟洫。

细腰谁惜?算只有多情,昏鸦点点,攒向断枝立。

10、《好事近》

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

唯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

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11、《如梦令》

点滴空阶E雨,迢递严城更鼓。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

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

12、《浣溪沙》

路转峰回出画堂,一山枫叶被残阳,看来浑未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

13、《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

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狰狞。

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14、《浣溪沙》

草偃云低渐合围,h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15、《浣溪沙》

霜露千秋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s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16、《浣溪沙》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17、《青玉案》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

日日沧浪亭畔路。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诗去。

可怜愁与闲俱赴,待把尘劳截愁住。

灯影幢幢天欲曙。

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楼雨。

18、《阮郎归》

女贞花白糙米力,江南梅雨时。

阴阴帘幕万家垂,穿帘双燕飞。

朱阁外,碧窗西,行人一舸归。

清溪转处柳阴低,当窗人画眉。

19、《浣溪沙》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

江南寥落尔安归?

陌上挟丸公子笑,座中调醢丽人嬉,

今宵欢宴胜平时。

20、《满庭芳》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

汀州外,无限蒹葭。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斜帆。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

冲来处,攀折堪嗟。

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篇2:王国维

目录王国维故居(海宁)故居的规模和格局王国维其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国维故居(海宁)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是近代国学大师少年时代的住宅。庭院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前厅正中置放王国维半身铜像,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陈列室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者前来瞻仰。

故居的规模和格局

故居坐北朝南,2进,总面积约290平方米,前为平屋,三开间,后进楼房,两进之间有天井及厢房,整组建筑自成独立院落。

王国维其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静观,海宁盐官人.自幼沉静好思。5岁进私塾,背诵和学作诗文。9岁时父回乡奔祖父丧,以后便长居家中,教授他骈散文及古今诗词。王国维16岁中秀才,才华初露。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四年两次应乡试未中。22岁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王氏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此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所著《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均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3:王国维的“美丽之心”

当时围观之人并不知晓其真实身份,待发现这位老人脑后有辫子一根,方明白这就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随后,又从王国维身上发现遗书一封: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随着王国维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这一天被永远地定格在一代国学大师之死引发的全国震惊、悲恸、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之中。王国维在被公认为学术研究巅峰时期的知天命之年,从容自沉于北京西郊颐和园的昆明湖底。在其短暂的有生之年,美学家潘知常称他“为近代中国人找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精神绿洲”。他的死常常让我们想起两千年以前汨罗江畔孤独郁闷的屈原。

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主笔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六岁开始入私塾学习,少年时代曾在著名的杭州崇文书院接受教育。他在考取秀才之后,声名鹊起,与当时的另外三个少年并称为“海宁四才子”。王国维后来能够在成为国学大师的同时还在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与他聪慧的天赋是有着重要关系的。

王国维与教育结缘,要追溯到青年时代。1898年,王国维进入《时务报》报馆工作。此时国家摇摇欲坠,深受震撼的王国维企图以教育来挽救国家命运,他对只关心个人利益的麻木国民极愤慨,念念不忘教育大计:“维谓就教育一事,一切皆后着,今日造就明白粗浅之事理者为第一要着耳。”

此后,他结识著名学者罗振玉。在罗振玉的大力资助下,王国维远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他与罗振玉友谊日益深厚,跟随罗振玉入京,并在学部(即后来的教育部)总务司任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跟随罗振玉再次东渡日本。也正是在这段日子,王国维开始了重要的学术转向,专治国学,后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在国学领域独树一帜,受聘于清华大学国学院,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国学院四大导师。

王国维在国学领域的赫赫功绩可谓世人皆知,但是,谈到他在民国教育历史上的成就,则世人所知不多。早在1901年在武昌农务学堂任教期间,王国维就已经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主笔。这本教育杂志仅仅维持了不到三年,其间刊载了近百篇关于日本学制的文章,内容涉及大学、中学、小学、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等各个门类。在清末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一个留存于世如此短暂的刊物,能够刊发如此多的国外教育文章,主笔王国维功不可没。但后人谈及这位国学大师的教育思想时,却往往忽略了他在中外教育译著上的创造性贡献。

一个世纪前的教育观

当然,在民国前夜的教育界,为王国维赢得巨大声誉的还是著名的“完全之人物”教育观念。

1906年,王国维发表了著名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他也因此成为我国教育历史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四育主张的第一人。

晚清的天空早已因列强的侵袭血洗而破碎零落,庙堂之上者大多匍匐西洋人脚下苟延残喘,庙堂之下者希冀西方的科技能够救亡图存,挽救大厦将倾的封建帝国。人,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无比沉重而艰难的话题。王国维的内心如同一泓秋水,丝毫没有被外界民智、民强、民富的鼓噪惊扰一丝波澜,他从一开始就把“人”字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且,他思考的教育宗旨是那种人格健全、品质优秀、思想睿智的人。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王国维标榜的“完全”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完全之人物”应该身体强健、四肢发达、体力充沛。在中国人吸食鸦片成为社会痼疾的当时,体育的重要意义远不是令人所肤浅理解的、仅仅培养四肢发达的莽汉教育。二是美育与智育、德育拥有完全相同的地位,即三者之间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

但是,在当时的现实社会背景下,王国维的教育主张如同一颗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一方面,“完全之人物”的教育观念是如此灿烂耀眼,令整个晚清的夜空为之惊艳;另一方面,在风雨如磐的时代,王氏的这种教育观念又显得如此“另类”与“不合时宜”,这注定了其在照亮夜空的刹那,就迅疾而逝。乃至到了今天,在教育学界仍然会认为王国维这一教育观念“不切实际”。

人,如果从血肉丰满的“完全之人物”,倒退回理性至上的冷漠机械的抽象个体,这样的教育究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王国维先生在一个世纪以前的教育观念,究竟是在做虚妄之想,还是今人的境界仍尚未能企及呢?

1914年,王国维作《国学丛刊序》,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学习“有用之学”“无用之学”之辨,这既是他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也为他在民国初期教育界赢取了一席之地。“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王国维的这一教育主张一度遭到许多人的误解。在当时举国上下学习西学,企图科技救国的现实背景下,王国维大谈道家哲学式的有用无用,似乎书生气太重,但实际上是针对当时教育偏重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学科的现状而发,试图扭转当时这一畸形教育现状。

在功利性过于浓厚的当时,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教育启蒙思想的实现,显然需要走更远的路。但是,这种教育主张并不是中庸主义,他的有用无用实质上可以被理解为科技和人文并重,以人文作为积淀和基础的教育启蒙思想。

遗憾的是,后人往往只看到王国维有用无用论的表层,而未能挖掘其更为深邃的要义。当然,更遗憾的是,王国维过早地选择安静地离去。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王国维的历史选择?是否可以因为他晚年脑后拖着那一条辫子,就批评他是迂腐顽固的遗老?是否可以因为他的自沉,就指责他为晚清殉葬?面对一个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众多方面都有极深造诣的伟大学者,我们除了惋惜、敬佩之外,是否更应该愧疚在他离开我们已经80多年之后,我们的教育研究在某些方面,仍无法企及其思想境界呢?

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后人在追忆王国维先生之时,常常会谈到他的相貌极其普通,但是在教育上却拥有一颗极其“美丽之心”。据说,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有两个人只要一看背影就能知道其身份。一个是王国维,一袭不变的旧式长袍,头上一顶瓜皮小帽,脑袋后面是一条辫子。那时经常有革命党人跑到街上和学校里强行剪辫子,但是从来没有人敢对王国维脑袋后面的辫子下手,这让他成为清华大学里的一道景观。另一个则是梁启超,他的两边肩膀似乎高低略有不同。至于王国维为什么在民国时代仍然不愿意剪掉辫子,其子女曾在文章中如此说: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次母亲事情忙了,或有什么事烦心,就嘀咕他说:人家的辫子全都剪了,你留着做什么?他的回答很值得人玩味,他说: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清末民初教育界首创教育的“最高之理想,存乎美丽之心”者,竟然是这样一位到了民国时代仍保留辫子的男人!

王国维的“存乎美丽之心”,指的是“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利害,而入高尚纯粹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这是我们解读王国维审美教育观念不可绕过的关键句。

可以想象,一个对高尚、纯粹快乐如此礼赞的人,只要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大多是因为有亲眼目睹不高尚、不纯粹的苦痛。王国维的审美教育诞生于清末民初举国上下嗜好鸦片的污浊不堪的社会现实,他亲眼目睹民众吸食鸦片的场面,痛心于人性追求的龌龊卑劣,试图以高尚纯粹之审美追求挽救民众于鸦片毒瘾苦海。他善良地认为只要引导民众追求更高尚的嗜好趣味,就可以摆脱鸦片的纠缠。为此,他才高蹈审美教育的大纛,可谓用心良苦。

清末民初吸食鸦片成风,这固然是时代的印记。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国人的陋习早已经随着那个旧时代彻底消失,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要人类没有高尚的情趣追求,各种原始的欲望随时都会冲垮理性的堤坝,即使到了今天,各种不健康的嗜好仍然在吞噬许多青少年的“美丽之心”,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往往对此束手无策。

一个原本希望通过审美教育的倡导与普及,“培养国民之趣味”,引导民众追求真善美,达到改造社会目的的国学大师,其普度众生的人文情怀,从没离开现实社会的痼疾。如此悲天悯人的教育观念不仅没有得到社会公认,反而在当时不容于世,这,无论如何,都算得上一个奇怪的现象了。推想个中缘由,恐怕与王国维国学大师的显赫身份,与教育观念的崇高致远,与现实社会的污浊低俗,尤其与后人对他忧郁的性格、古怪的行为带有极深的成见是分不开的。

大师所钦佩的大师

从辛亥革命的发生到1927年,王国维先后在日本、中国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7年,这是他生活最静谧、学术成就最高、情感经历最复杂,也是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美丽时光。他先追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又于1916年从日本回国,在上海英国人哈同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任教。1922年,王国维应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所聘担任校外通信导师。1925年,王国维被清华大学国学院聘为导师。这一年全国的职业教育如火如荼,平民教育运动风起云涌,当全国人聚焦于乡村田野之时,这位脑后带着辫子的国学大师和他的教育显得冷冷清清。然而,历史并没有因为平民教育运动的热闹而将这位国学大师的教育情怀遗忘,王国维也没有因为外界如何嘈杂就改变毕生的学术追求和教育主张。

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请胡适代为设计国学院课程,并且想聘其担任国学院导师,胡适婉言谢绝,他说,非第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于是,清华大学聘请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和赵元任担任国学院导师,但是章太炎一直不肯接受。最后经过梁启超推荐,聘请了陈寅恪为导师。这四位就是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与其他几位国学导师相比,王国维“性复忧郁”,做事沉稳不喜张扬,才华横溢却从不恃才傲物。这和同时代的诸多放荡不羁的才子截然不同。而如此的教育大师风范更是赢得了学界普遍的赞誉,其中就包括“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

王国维虽然生平沉静淡泊,与人交往不多,但是,他与梁启超先生一见如故,常常说人生能够有梁启超先生这样的朋友足矣。而梁启超对王国维的学问极为钦佩。每当遇到疑难问题,他总是说:“可问王先生。”据说,就在王国维自沉的前一天,梁启超辞职去天津,学生为梁饯行,王国维应邀前往。就在送走梁启超之后的第二天上午,他就自沉于颐和园。因此,学界对于王国维自沉之谜的推测,还有与时局和梁启超辞职离京有关一说。

王国维追求学术自由、真理至上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当时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的评价看出来,顾颉刚先生曾经这样说:“王国维对于学术界最大的功绩,便是经书不当经书(圣道)看而当作史料看,圣贤不当作圣贤(超人)看而当作凡人看。”

民国初年的梁启超已经是国内学界巨擘,顾颉刚也是学界名流,他们能够如此钦佩王国维,与其说是对王国维学识的赞赏,不如说是对王国维身上沉静优雅的知识分子风范的强烈认同。

王国维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直至今天,似乎永远不能从表象上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被普遍认可的,那就是在平民教育喧嚣尘上之时,教育家们忙着奔向乡村田野之际,王国维仍然心如止水地整理国故、探究学问。社会固然需要平民教育家们去开挖社会金字塔最底层的民众职业技能训练,也需要国学大师以独立姿态攀登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国学研究。王国维在风起云涌的20年代如此从容平静地研究学术,足以成为当今教育家们学习的楷模,这份功绩,不应该被平民教育的洪流淹没。

篇4:王国维诗词臆说

本书集王氏的诗和词于一编,共录诗一百九十二首,词一百一十五阕。其中有些诗词是从一些书刊中新搜集出来的;少数作品的归属,原有争议,此次经编者厘定后收入。可以说本书是迄今收录王氏诗词最多的一本。它以《静庵文集》和王氏手定的《观堂集林》为祖本,互勘于《观堂外集》、《苕华词》,参商于陈本、沈本和赵万里的《王静安先生年谱》,择善而从,力求追踪王氏诗词的原貌。

笺校者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王国维研究工作者,撰有《王国维评传》和《王国维研究》等专著,熟悉王国维的生平、经历、思想、世界观和创作。他把作品同作家生活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考察,所以,对王氏诗词所作的笺说,不论是考定作年、作地,论定作品归属,还是发明诗意,介绍人物、地名,一般说来都是思辨缜密、驳论有据的。譬如他对《读史二十首》的笺说,首先介绍此诗首刊于一九二七年《学衡》第六十六期,接着征引该期编者的“附记”和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中的话,认为“此诗作于王国维到上海入《时务报》前后”。又据王国维《自序》中的自白:他十六岁始读《史记》、《汉书》,十八岁,“甲午之役,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进一步推定“此诗作于光绪二十年以后、二十四年以前,即是作者十七岁至二十一岁之间的作品”。然后指出:“此诗最大之价值,不仅说明王氏弱冠具有相当高度之文学、史学修养,更在于王氏从甲午中日之战后开始接触新学,初至上海即受到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之洗礼。”

又如,《戏效季英作口号诗》(六首)的归属问题,尚有争论。编者根据此诗和《人间词话》同抄在“养正书塾札记簿”上,又为静安的手迹,并将此诗中的一些诗句与王氏某些词中的词句作了比较研究,从而确定此诗为王氏之作,收入本书。同时,认为它是辛亥革命后,王国维与刘季英跟随罗振玉东渡日本途中之作,“发抒去国之情”。

在校订上,笺校者也用心甚苦,或勘误,或存疑,或品列各说,表现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他尊重前人的校订成果,但不囿于成说,敢于表明自己的看法。如《应天长·紫骝却照春波绿》下片第四句:“恼一时心曲”,陈本作“恼乱一时心曲”。笺校者指出此调的这句“未有作五字者”,认为应以陈本为是。又如对《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一词,沈启无说:“此词前起一七一六,后起一六一七,似无此体,恐系排误,应前后起句相同,俱作一七一六。后起句疑是‘独立荒寒谁与语,回头宫阙峥嵘’之误。”笺校者不同意此说:“不似有排误疵病。……乃静安有意变动旧腔,学前人自度之类。”再如,《荷叶杯·戏效花间体》六阙词的末两句,有的本子将它们分别校点为问答句,笺校者以为作问句为好,因为这样“较有情致”,由是取问句者收入本书。

总之,我认为《王国维诗词笺校》是收录王氏诗词最富、校订最详、笺说较为中肯的一本,为研究王国维的诗词提供了一部比较系统、完备和颇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篇5:王国维名言名句

1、考古之事,于古代材料,细大均不可放过。忽其细处,则大处每不得通……又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2、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3、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4、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跻第三境者。

6、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7、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

8、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

9、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0、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后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理论之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上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11、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12、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

篇6:王国维经典诗词

年代:近代 作者: 王国维

又是乌西匿,初看雁北翔。

篇7:王国维经典诗词

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

怪管道着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度烟水。

西风水断伴灯花,摇摇欲坠。

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

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

篇8: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概论

王国维一生著述非常丰富, 约有六十二种之多, 古籍批校远远超过二百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观堂集林》等。他是一名集词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翻译理论家、美学家以及金石学家之声誉于一身的蜚声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大家。

一、王国维的生平与教育背景

在年少的时候, 王国维比较失意, 世代清寒, 为考中秀才而寒窗苦读。在其早年的时候, 王国维先生也曾多次参加乡试, 但结果都不曾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是在戊戌变法之际彻底放弃参加科举考试。

在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的时候, 王国维时年22岁就来到了上海, 进入了当时的《时务报》馆, 从事书记校对的工作, 此举为其一生行事之始。同年10月, 由于戊戌变法失败, 《时务报》被迫关闭。同年, 王国维先生撰写出了《杂诗》三首和《曲品新传奇品跋》等佳作。在自己的公余时期, 王国维先生就会去“东文学社”半工半读, 并免缴学费, 负责庶务, 在那里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夏, 东文学社庚子事变发生而提前让学生毕业并停办, 时年24岁的王国维先生毕业返乡后开始自学英文。不久, 召王国维等同至, 任武昌农校日籍教员翻译。于1901年, 在朋友鼎力资助之下前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 并撰写出著名的《〈欧罗巴通史〉序》, 翻译了《农事会要》与《势力不灭论》等名作[1]102。

在1092年, 王国维先生因病从日本归国后, 在江苏师范学校执教, 主要埋头于文学研究和从事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教学工作等, 开始其“独学”阶段。在1906年, 王国维先生出任清朝的学部名词馆协韵、图书馆编译、总务司行走等职务, 还曾在此期间撰写了《人间词话》等佳作。

在1911年, 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后, 王国维先生逃往日本的京都, 带上了生平著述三种, 并自此处世以前清的遗民之身份。在1916年, 王国维先生返回到上海, 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而受聘为仓圣明智大学的教授, 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在1922年, 王国维先生获聘为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在1923年, 由人举荐, 王国维先生出任清逊帝溥仪之朝的“南书房行走”, 享受朝廷的五品奉禄。1924年, 冯玉祥将军发动了著名的“北京政变”, 将清末皇帝溥仪驱逐出了皇宫。王国维先生以此为奇耻大辱, 愤怒不已, 于是与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自尽以为清朝殉, 后来由于受到家人的阻止而没有丧命。当然, 依据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之说法, 早年的王国维受罗振玉资助并结为儿女亲家, 但一直受到罗振玉的不断苛索, 甚至以退婚作要挟, 这使得王国维走投无路而自杀。但很显然, 这一说法不足采信, 因漏洞百出。

在1925年, 王国维先生开始担任清华研究院的教授、导师等职务, 是清华五大导师之一, 与李济 (或吴宓) 、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一起并称为“五星聚奎”, 私塾弟子与桃李门生遍布当时的中国教育学界[2]98。

二、王国维的教育治学思想

就教育治学思想而言, 在其《人间词话》中, 王国维先生论述了自己著名的治学经验, 即古今中外, 但凡成大学问与大事业者都必须要经过的“治学三境界” (在《文学小言》中, 也被称为“三种之阶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 是第一种境界。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 最先要有执着的追求, 登临高处眺望远方, 俯瞰观察自己将要走向的路径, 明确人生的方向目标, 认真地去了解世间事物本来的概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凤栖梧》) , 这是第二种境界。成就大事业和做大学问的人, 必须具备坚定不移、孜孜以求的超强意志, 经历一番艰辛的努力而达到废寝忘食状态, 直到带宽人瘦, 也无怨无悔。“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引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 , 是第三种境界, 也是人生奋斗之最终最高的境界。成就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 必须要具备专注于事业的奋斗精神, 下足功夫, 不断地去追寻研究事物, 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 但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豁然贯通, 并有所发明和发现, 突然获得成功, 就能够从必然的王国 (规则范畴) 进入到自由的王国 (创造范畴) , 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这“三重境界”, 也常常被后人用来解析人世间的爱情离合、洞悉仕途升迁、看待财运得失等等现象, 教育和劝诫人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所有的成功, 都必须经历三个过程:确定目标而求之;虽受羁绊而不弃;挺过成败而丰收。这是多么高深而又实用的道理, 去教育人们的处事处世。此外, 对于王国维先生的治学方法, 陈寅恪先生也有清晰明确的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重要的文学思想家与美学家及大教育家, 为了建构新的中国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和教育体系, 王国维先生是第一个试图把西方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美学思想和教育实践里面去的。如此一来, 作为从中国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 王国维先生既开中国文学理论、现代美学和教育界之先河, 又集中国文学理论、古典美学和教育思想之大成。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以及教育史上, 王国维先生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享有“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 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之声誉。

王国维先生重视精神文明, 强调教育在思想上的作用, 就是要用新的东西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使之有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获得精神的慰藉。在变革清朝末期教育制度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 王国维先生反对因循守旧, 看到中西学之间存在沟通问题, 既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又以极大热忱了解和引进西方文化, 融合近代西方教育家的思想, 最先提出了较为科学、相对完整的教育宗旨, 重新确立与新式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宗旨。也就是说, 教育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与身心和谐的人。王国维认为, 中国旧有的伦理纲常已不足以维系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当时的教育不能够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 阻碍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必须用西方新思想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3]135。

在德育方面, 与古今中外教育家一样, 王国维先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也将其视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 不仅要传授其知识, 更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 人的本质是生活之欲, 主张正义、自由、平等、博爱。在智育 (文化知识的教育) 方面, 完全与当时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而视西方人文为洪水猛兽的观念不同, 王国维先生主张, 学校应教授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益知识, 特别是世界最进步之学问、最新的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在美育方面, 作为近代中国首位主张美育的人, 王国维先生认为, 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之教育目的, 在德育、智育等之外, 学校教育必须再加上美育。

参考文献

[1]张颖.王国维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9.

[2]薛彩金.王国维教育思想初探[J].中外教育家.2008.

上一篇:端午节送给人的好句好段下一篇:体育营销方略思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