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2024-04-17

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通用12篇)

篇1: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及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1、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2、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合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召开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对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3、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监测。定期分析、反馈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

4、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按工作程序启动《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

5、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基本原则,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

7、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培训和考核。

篇2: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制定相应报告制度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和相关科室,同时上报院感科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

2、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主管医师及时填报医院感染上报卡。

篇3: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

关键词:儿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多重耐药菌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 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婴幼儿由于其本身的生理特点, 各器官发育不甚完善, 因此一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可选择的药物就很少, 给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减少和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我科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现将我科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4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 其中男28例, 女18例;年龄4个月至3岁;送检标本种类:痰液32例, 尿液4例, 血液10例。细菌种类:大肠埃希菌 17例, 表皮葡萄球菌9例, 鲍曼不动杆菌2例, 肺炎克雷伯菌10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 铜绿假单胞菌4例。44例病人治愈出院, 2例病人好转后自动出院。

2 具体措施

2.1 加强培训

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 逐条学习, 对照落实,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 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 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2.2 早发现、早隔离

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立即在化验单盖上“多重耐药菌感染”章, 随即将化验单下发至临床科室及感控科, 一式两份, 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后, 根据感控科的指导意见,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结合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部位及传播途径, 采取不同的隔离与预防措施[1]。病房条件合适, 有空床可以调配时病人可给予单间隔离, 如无条件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安置在同一房间采取床旁隔离, 避免将此类病人与有深静脉置管、开放性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病人 (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不良等) 同置一间混住,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在病历夹和病人一览表处、床头卡处粘贴蓝色隔离标志, 对病人家属做好消毒隔离的健康宣教, 每日的早交班会上由主管医生汇报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情况, 以提醒医护人员在医疗和护理操作中加以重视,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①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病房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 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②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 提醒医务人员安排其在最后进行诊疗和护理, 病情较重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则根据科室护理人力安排专人护理。③严格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出入。对家属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健康宣教。教育家属患儿的生活用品专人专用, 餐饮具用后及时消毒, 同病室患儿勿相互交换玩具或食物, 以免交叉感染。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装入黄色垃圾袋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和管理。④与患儿直接接触的医疗用品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输液架及夹板等尽量专人专用, 用后及时予消毒处理, 平车、轮椅、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用后以50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⑤医务人员或卫生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 应穿隔离衣, 戴手套, 操作结束后及时脱去隔离衣与手套, 最后进行手卫生。⑥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如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或抽取标本化验时, 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的操作规程, 避免污染, 防止检查结果的假阳性而误诊及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⑦患儿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如复查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等, 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培养阴性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2.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3 小结

多重耐药菌感染现已日趋严重, 在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 甚至暴发流行, 对婴幼儿的威胁极大。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年龄小, 抵抗力低下, 对于各种疾病都属易感人群, 因此, 只有加强儿科医务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 早发现、早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正确采集检验标本,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 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院内感染的发生, 确保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素萍, 裴树华, 赵志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5A) :454-455.

篇4:蜂蜜可以治疗伤口耐药菌感染

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的罗斯•库博教授对麦卢卡树蜂蜜在3种伤口感染细菌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3种细菌是:绿脓杆菌、A型链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结果发现,蜂蜜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干扰这些细菌的生长,说明蜂蜜是治疗耐药菌伤口感染的一种很好选择。

很早我们就认识到蜂蜜有抗微生物特性。古代用含蜂蜜的药物局部治疗伤口。然而,对于蜂蜜抗微生物的机制现代医学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

库博教授通过分子水平研究证明了麦卢卡树蜂蜜抑制伤口感染细菌的机制。“链球菌和绿脓杆菌的研究结果表明,蜂蜜可以阻止细菌对组织的黏附,而黏附过程是细菌发起急性感染所必需的一步。抑制了黏附也就阻止了保护细菌免遭抗生素打击的生物膜的形成。”库博说。“我们通过其它研究还发现,蜂蜜可以让MRSA对抗生素如苯唑西林更敏感,能有效扭转其耐药性。说明结合蜂蜜可以让现有抗生素对耐药菌感染更有效。”

这项研究可以增加蜂蜜的临床用途。“我们需要即能控制伤口感染又不至于增加耐药的有效方法。我们证明细菌不可能对蜂蜜耐受。用一种局部的药物来根除伤口上的细菌既便宜又可以改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这将有助于减少耐药菌从伤口向易感病人的传播。”

篇5: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1、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2、院感科及时督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做好消毒隔离。

篇6: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1、临床各科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应规范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

敏试验,根据药敏及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2、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做

好质控。开展病原体的耐药性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3、临床各科在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按照我院的《多重耐

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SOP》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播散。

4、临床各科对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则按我院的《医院感

染监测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则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

5、检验科微生物室每月负责全院细菌耐药结果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

责向全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

6、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的情况,及时到科室

指导隔离措施。

7、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向药事委员会提出严重耐药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控制措施。

8、科室主任和护长负责落实多重耐药菌各项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

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监督。

9、对于不认真执行多重耐药菌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予以批评及纳入科

篇7: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分组护理: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9、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三)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

对于收治多重耐药菌患者和定植患者的房间,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每日1次。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因根据细菌微生物的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当医院感染为质粒暴发时,应根据细菌耐药性,严格控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

(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六)医疗废物的管理

锐器置锐器盒中,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其余医疗垃圾放置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集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到科室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该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篇8: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管理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择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住本院治疗并进行病原学检查, 检出多重耐药菌的496份标本, 送检标本包括痰、血、尿、分泌物等的体液标本。标本采集均由临床护士按照常规标本采集方法采取送检验科。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要求检验科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操作流程进行培养与分离, 细菌菌种鉴定采用Siemens Micro Scan AS-4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及配套鉴定板、药敏板。

1.3 调查方法

根据细菌室提供的阳性标记病原学报告, 统计各科室多重耐药菌病例, 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查房和督查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 每月、每季、每年汇总分析、存在问题反馈, 持续落实改进措施。

1.4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版) 进行诊断和细菌室提供多重耐药菌报告单[3]。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病例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科室分布及比较

2011年与2012年相比,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前3名的均为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 这与医学杂志报道相仿, 但本院是地级市的二级医院, 有上级医院重症或术后转来康复的患者较多, 入院时进行了主动筛查, 故大部分多重耐药菌患者是入院时带入, 未列入本院医院感染病例统计。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与该科室多重耐药菌患者数无关, 但与该科室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效果有关。如肿瘤晚期、糖尿病、老年慢性病患者多的病区,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高居榜首;多重耐药菌患者数多的科室, 大部分比较重视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故未发生感染暴发现象, 见表1。

2.2 多重耐药菌株与多重耐药医院感染菌株比较

2011年与2012年相比, 多重耐药菌株仍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菌株;而多重耐药医院感染菌株, 在2012年明显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菌株出现, 也由2011年占院感菌株总数的9.5%上升为13.6%;多重耐药菌株的种类有2011年的7种上升为2012年的11种, 见表2。

3 讨论

本科与检验科协商, 电脑信息中用特殊标记 (D) 提示多重耐药菌来获取信息抄录登记本, 检验科通过电话提醒并在化验报告上盖“多重耐药菌请隔离”发放等措施, 通知临床科室采取防控措施, 本科定期下病房督查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发现存在问题并落实整改。

3.1 存在问题

3.1.1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未落实

3.1.1. 1 医生认为不需要隔离患者住医院附近, 病情轻, 只来医院挂水或换药;患者病情好转, 考虑为定植菌;标本疑似污染, 与临床症状不相符, 需复查的;阳性结果的标本是腹腔内分泌物或切口局部分泌物, 考虑不会传播[4]。

3.1.1. 2 护士不知道需要隔离医生接到多重耐药菌化验报告后, 未告知护士;病员科室信息登记错误, 所在科室未接到阳性结果化验单;电脑化验单未做特殊标记, 感染办未能提醒。

3.1.1. 3 医护人员重视度不够电话通知不算, 以化验单为准;化验单有盖章, 病区医生未注意;电话提醒通知后未及时响应, 之后忘记了;医生有接触隔离医嘱, 护士未执行;长期住院患者结账后重新办理入院, 医嘱衔接不到位[5];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 未引起重视。

3.1.2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仅限于有接触隔离医嘱和隔离标志而收取费用, 登记和防护措施不重视;病房紧张, 无单间病房隔离;有科室表示隔离标志影响到周围患者, 容易闹纠纷;有部分患者住院时间短, 阳性结果报告日, 患者已出院、转院或死亡。

3.1.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排列第1位, 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故治疗其所致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甚少, 给临床抗感染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6,7]。

3.2 管理对策

3.2.1 重视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意识,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将监测结果及时向主管院领导汇报, 得到领导的重视很关键[8], 利用医院感染委员会会议、院周会、行政查房等进行强化实施“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重要性的宣传;利用业务学习、监控员会议、感染管理查房进行院感知识的计划性培训。

3.2.2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报告管理制度

以医院发文为依据, 由检验科按危急值电话通知科室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报告, 发放盖有“多重耐药菌, 请隔离”字样的化验报告至临床科室并做好发放与签收登记, 落实责任人, 通知医生开具“接触隔离”医嘱, 护士落实“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其中对隔离标志、医疗器具用物、医疗废物、医护人员防护措施等均有具体规定[9]。

3.2.3 加强重点科室病原学主动筛查

根据统计结果及医院相关科室的特殊性, 明确本院的重点科室 (如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 做好入院常规的病原学筛查, 在化验结果报告之前做好标准防护, 减少院内传播的危险性。如是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 应严格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

3.2.4 重视手卫生落实与宣教

进行手卫生“宣传月”活动, 通过放幻灯手卫生宣传短片, 并通过医院宣传展板、宣传公告栏和科室洗手池旁张贴彩色宣传画报, 宣传普及手卫生的相关知识, 并发放手卫生应知应会手册, 科室开展二级培训和督导等系列活动, 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 促进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与技能, 全面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保证医务人员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切断传播途径, 确保医疗质量[10,11]。

3.2.5 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组织学习《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按药敏报告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给患者针对性的预防保护, 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12]。

3.2.6 加强监测、督查和指导

对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 作为目标性监测内容, 定期督查, 在医院内网反馈存在问题, 指导落实整改措施。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率高的科室, 更要加强督查和指导, 强化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预防控制相关知识, 防止院内交叉传播和医院感染暴发[13]。

摘要:目的:监测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分布, 研究持续性干预对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 为临床采取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监测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多重耐药菌患者496例, 通过预警、督查措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反馈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评价汇总。结果:通过两年持续地监测, 本院收住多重耐药菌病例科室分布前3名, 以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主, 两年中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 以老年病、糖尿病、肿瘤病例为常见, 多重耐药菌患者数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数无比例关系;常见多重耐药菌株, 与国内报道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直接关系到是否存在院内传播。结论: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 能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 根据医院及科室的特点, 及时采取各种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院内传播, 保护其他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篇9: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国分类号】11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8-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2~70岁,多处骨折8例,开放性伤口9例,骨髓炎l例。所有感染病人伤口分泌物均送病原学培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耐药菌株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9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3例。

2处理措施

2.1

制定耐药菌病人处置流程科室制定多重耐药菌病人的处置流程并组织学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掌握,同时对科室保洁人员也进行培训。

2.2隔离措施

2.2.1

当收到检验科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医生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并通知当班护士,将病人转置单人间病房,如果没有单间则安排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同一房间,或与其他患者严格进行床边隔离,但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医生必须尽快通报相关医护人员患者已进入隔离病室或采取的隔离措施。

2.2.2在病人一览表,床牌及病历夹上粘贴醒目的接触隔离标示。

2.2.3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地面物表每天2次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抹布拖布专用,用后消毒晾干备用。

2.2.4专人进行治疗护理,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及粪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完成操作后,脱去手套和隔离衣放入专用垃圾袋。

2.2.5严格执行手部的卫生规范,医疗护理操作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治疗车及病人床旁均放置速干手消毒液,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手消毒。

2.2.6病人使用的各类物品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用后必须清洗和用1000m/L含氯消毒剂消毒。

2.2.7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连续3次培养结果阴性,每次间隔时间大于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解除隔离和出院均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2.3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减少了与家人的接触,使患者感到无助,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判断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与心理关怀与支持。与患者家属在探视时间内按照医院规定和探视要求进行探视,并给与患者足够的关怀与理解,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4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每餐为患者订制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注意色香味,提高患者食欲,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加强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探视人员进入病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离开时要进行手部消毒。

3护理体会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重视与参与,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提前干预,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监督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防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爆发流行。

篇10: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摘要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患者腹腔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管理经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8月-月腹部手术后患者腹腔获得耐药菌感染临床资料。结果29例腹腔感染患者中共检出耐药菌74株,排前3位为大肠埃希菌48.65%、肺炎克雷伯菌16.2%、铜绿假单胞菌13.5%;混合性感染17例、单一感染12例。本组病例中,治愈26人,治愈率达89.66%,死亡2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做好患者隔离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感控培训和监督,严格执行环境卫生消毒,合理和正确使用抗菌素是预防控制患者院内感染有效措施。

关键词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耐药菌;医院感染;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65801-0085-02 DOI:10.11726/j.issn.1001-7658.2016.01.031

腹腔感染是指病原菌入侵宿主腹腔且造成明显损害的感染性疾病,严重腹腔感染容易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较差,临床病死率>50%〔1〕。从医院管理角度看,腹部手术后腹腔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不同程度影响了医院的管理质量,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护理管理有利于控制院内交叉感染与爆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8月-年10月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患者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5.90岁。1.2调查方法当患者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白细胞>12×109/L等,或腹腔引流液引出浑浊、絮状物样液体时立即送检作细菌培养。腹腔感染医院诊断标准〔2〕:①术后出现发热、腹痛、腹胀,明显腹膜炎体征。②腹腔引流液或穿刺液细菌学培养阳性。③影像学检查或再次手术证实腹腔感染病变的存在,如化脓性渗出、局部脓肿、组织坏死等。

2结果

2.1腹腔感染与术式

29例患者送检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其中混合性感染17例,单一细菌感染12例。胃肠道术后合并感染12例,肝胆术后合并腹腔感染10例,Whipple术后合并腹腔感染5例,腹腔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腹腔感染2例。

2.2腹腔感染耐药菌比例

从29例腹腔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出耐药菌74株,排前3位均为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耐药菌分布详见表1。2.3治愈率本组病例中,26例治愈,治愈率为89.66%。死亡2例,均为高龄74岁,并发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1例因并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讨论

3.1感染患者管理

本组病例中,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术中出血多,重复手术,术后留置多条管道和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是导致腹腔感染的的主要原因,高龄伴复杂的基础病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加强腹部感染患者的护理管理十分重要。3.1.1对腹腔感染耐药菌患者应实施隔离,尽可能实行单间隔离或同类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与开放性伤口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同一室间;在患者床头卡、一览表和病历上安设“黄色隔离标志”,尽可能减少患者转运和控制家属探视人数。3.1.2增强患者治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导致康复延缓,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费用增加,难免会引起负性情绪。护理上尽可能安排专职护士护理,耐心解释耐药菌感染成因,在治疗和预期时间,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抵御疾患。3.1.3指导患者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预防非计划性拔管。3.1.4胃肠功能恢复患者鼓励其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抗感染和修复能力。

3.2医务人员管理

3.2.1病区护长接到患者感染耐药菌时应通报科室医护人员,并进行有关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知识培训,强化每个医护人员引起重视,有效实施预防控制措施,保障医疗安全。3.2.2医护人员在执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气管插管、留置尿管等有创操作和腹腔冲洗治疗、引流液培养等操作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造成患者受感染。3.2.3合理安排查房和治疗的先后顺序,将腹腔感染耐药菌患者留在最后进行。3.2.4医护人员的手接触是腹腔感染患者外源性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3〕,洗手可切断传播途径,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病房及治疗车应配备含乙醇手快速消毒液。3.2.5医务人员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性隔离措施,接触患者感染或定植的伤口、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液时应当戴手套,穿隔离衣。

3.3病房环境卫生管理

3.3.1对清洁员进行病房环境物品清洁消毒工作规范和流程的培训,并指导做好个人防护。3.3.2患者使用的医疗诊疗用具应设为专用,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使用后消毒备用。3.3.3病房应遵循湿式由洁到污清扫原则,清洁用具专用,使用位置标示清楚,每次使用后先清洗后用有效氯进行浸泡消毒,再用清水洗干净晾干备用。病人单位如床头柜、床栏、呼叫铃、门把等应每天消毒擦拭,病房每天清洁通风两次。3.3.4地面被患者血液或排泄物污染时不能用拖把直接清理,应采用消毒液覆盖消毒方法,即用蘸有消毒液的织物类和吸水性强纸类覆盖污染物,30min后将污染物清理,再用清水清洁地面。3.3.5接触过病人的垃圾视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必须用标示“耐药菌感染”黄色垃圾袋密封运送集中处理。3.3.6患者出院后病房所有设施及患者接触过物品立即进行终末消毒。

3.4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和滥用会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降低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造成耐药菌大量繁殖,增加患者感染机会和医院感染。3.4.1要求临床医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的要求。3.4.2临床应根据腹腔引流液药敏实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产生。护理人员应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知识,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了解配伍禁忌,过敏试验,观察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提供用药或更换药物依据。3.4.3医院药学部应严格监控临床用药,及时向临床反馈用药信息。当前,医院感染控制已提升到医院管理的重要议程,也是等级医院评审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临床护理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护理管理程序之中,做好护理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具有其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荣,陈昱昊,杨继勇,等.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585-5587.

〔2〕吴在德.外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5.

篇11: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我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时应第一时间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隔离措施》,并督促落实,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制度和措施

发现感染病人时:

1.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患者共居一室; 2.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病人时须戴手套;

3.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4.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5.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7.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天使用后须消毒;

10.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1.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2.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院医务科或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 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执行。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篇12: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上一篇:对当前军队基层部队思想教育“失真”问题的反思下一篇:大班体育教案跳短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