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2024-04-13

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厅规划〔2011〕1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局、应急指挥中心,通信信息中心:

现将《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为加强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对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简称“金安”工程)一期所属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一、系统运行维护职责和分工

1.系统总体运行维护和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负责系统总体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网控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和系统运维管理,以及总局与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相关应用系统的运维监控和管理,保障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通过落实系统运行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定期(按周、月)分析系统总体运行状况,对存在严重问题或处置不及时、影响业务系统运行的相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机构或承建单位予以通报;针对典型问题在专网门户建立处置方法库,供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参考,不断提高系统运行保障能力。山东煤矿安监局信息中心负责远程备份中心的日常运维管理工作。

2.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运行维护部门和职责。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均应明确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机构和不少于2名运行维护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本级及其下属机构“金安”工程软硬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系统安全、用户管理等工作。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包括及时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软硬件故障、安全配置问题,以及诸如内部搬家、断电、线路检修、互联网

地址变更等情况报总局网控中心;按照总局网控中心要求,协调或配合承建单位解决相关问题;如实记录本地系统运行维护中发生的问题、故障现象及处置情况,并按月汇总报总局网控中心。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用户账号的添加、修改、删除,应用系统的授权数据恢复操作,以及对备份系统、备份策略、备份介质的维护管理等。

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1.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采用总局与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两级部署的应用架构体系,要求两级运行维护人员紧密合作,并遵循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流程,对系统进行有效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2.结合系统运行维护特点和目前各省(区、市)运行维护能力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全国一体化两级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时,有条件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建立包括软硬件、系统安全和应用系统维护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机构和队伍,负责对本省(区、市)范围内的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部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也应明确负责本省(区、市)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和不少于2名的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及时与总局通信信息中心保持联络,依托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远程监控的辅助功能,完成现场运行维护工作。

三、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1.运行维护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根据不同的运行维护模式,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所承担的具体角色和任务不同。事件是指发生了非常规的运行情况,包括系统崩溃、软件故障、影响用户业务操作和系统正常运行的故障,以及影响业务流程或服务水平的情况。问题是导致一起或多起事故的潜在原因,要通过问题管理尽量减少人为错误和外部事件对系统造成影响,并防止问题重复发生。变更是指一些在IT基础建设设施上的操作所造成的配置的改变,所有在配置项目上的变动都必需纳入变更管理的控制范围,通过变更管理确保有效地监控这些变动,以降低或消除因为变动所引起的问题。配置管理是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配置项状态、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要随时监控系统及设备运行状态,定期记录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情况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本级和下属机构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持续发生的问题、中断系统运行的重大问题或使用人员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报告总局网控中心,并配合总局网控中心及相关单位做好现场处置工作,不断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3.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依据本办法,要求所属下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明确本单位“金安”系统的运行维护责任人,定期(原则上每天不少于2次)检查本地设备和应用系统运行状况,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或使用人员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管理机构或运行维护人员,并协助相关人员做好现场处置工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4.项目承建单位在总局网控中心值班的人员在做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监控工作的同时,要根据有关事件工单内容,及时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并将问题处理进程和处理结果表单回复总局网控中心,必要时同时反馈问题发生节点的运行维护人员。

四、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的使用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可实现对系统中的网络、主机、安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可视、可控、可管理,协助运行维护人员监控系统和及时发现问题。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应通过使用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积极开展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提供了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各项管理流程的软件工具,实现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与总局运行维护工作的有效连接。对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能够处理的事件,按照本地流程执行;对需要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与总局配合处理的事件,按照全局流程执行。当网络中断无法通过系统向总局提交工单时,需要通过电话上报故障情况。

五、组织保障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应用监督协调以及运行维护经费安排等工作由总局办公厅(财务司)负责;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由总局规划科技司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安全和技术保障工作以及运行维护经费预算编制等由总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负责。具体成员和联系方式见总局政府网站“金安工程建设和应用”专栏。

篇2: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光伏发电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发电企业愈来愈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少发电量损失、提高发电效益、最大限度提升生产运维管理水平。

传统电站的运维模式:在设备管理方面,库管对设备的入库、出库信息进行手写登记,容易出现资料丢失、后期查看不方便或者工作交接有遗漏等问题;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没有工作票、操作票货两票填写不规范等现象;在发电量统计方面,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会导致电量信息误报、少报、不及时等问题。总之,在传统电站管理模式中,电站运行信息、设备状态及人员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决策层,不能为领导层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国能日新结合光伏发电企业以及下属各电站的管理与运维模式,研究开发了光伏发电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为发电企业解决以上难题,实现电站高效监控及规范化管理,对设备故障及时诊断与定位,减少发电量损失,提高发电效益。

篇3: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系统(OMS)和电网生产管理系统(PMS)是电网企业众多信息系统中的2个核心应用系统,分别服务于电网企业所辖电网的调度管理和生产管理,能够满足各自的业务管理需要。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OMS和PMS采用独立设计和分别开发的模式,依据各自的应用需求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因此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互通。首先,OMS和PMS中检修、运行、操作等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存在业务的互通,这些互通的业务在各自的系统中一般都有完善的管理规定,但是,业务重合部分的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其次,OMS与PMS相互独立,各自维护的一些数据存在重复(如设备库),还有一些流程互通的业务数据需要在2个系统中分别填报(如月度电气检修计划),数据的重复维护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对于八大应用提出一体化设计原则和集成要求[1,2],以及江苏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工作不断深化,并对信息系统的集成面和集成深度的需求不断提升,为了充分体现围绕一体化运作、集约化管理,强化整合,突出集成,消除和避免信息孤岛的资源整合原则,OMS与PMS之间必然需要实现集成。

1OMS与PMS集成方案及技术支撑

江苏电网OMS于2003年立项开发,采用传统的1+13+13的模式,即1个省调系统、13个地调系统和13个县调系统(58个县级调度机构的管理系统按照地区划分,部署在13个地区)。PMS于2009年完成升级换代,采用的是省、地(市)、县大集中的方式,共用一套系统。江苏电网OMS与PMS的体系架构的差异决定了要实现2个系统之间的全面集成,必须采用新型的集成方案。

1.1 基于桥式对称模型结构的设备库

OMS与PMS均以电网设备为核心,前者侧重于整个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关注在线运行的逻辑设备;后者侧重于电网设备的运行检测和维护,关注物理设备实体;虽然因两者的管理视角有所不同而导致OMS对于电网设备的管理总体上比PMS要粗放和宏观,但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个电网对象,OMS与PMS在组成电网的设备元件节点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共同点,例如:调度命名、电压等级、调度管辖范围、投运日期、退役日期等设备属性。

OMS采用桥式对称模型(BSM)结构建立设备库,在BSM结构中,将2个系统的共有设备属性抽象出运行位置类,运行位置类、抽象物理设备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组成BSM结构中的“桥”,这个“桥”连通了OMS和PMS这2个独立的系统,为这2个系统的设备库创造了集成对接的基础。OMS与PMS以“调度命名”为基础、“调度管辖范围”为依据,通过同步复制技术实现设备库之间的数据集成,包括随即手工同步方式和周期性自动同步方式[3]。

1.2企业服务总线

OMS和PMS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实现数据共享、流程互通。江苏省电力公司通过软件集成平台构建企业信息化的面向服务架构(SOA),实现中间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集中,实现覆盖省、地(市)、县的企业应用集成(EAI)基础平台和信息服务总线,通过梳理应用需求,整合相关应用模块,制定信息服务总线技术规范、总线与模块之间的数据规范,通过信息集成平台和服务总线完成核心应用模块之间的集成[4]。建立覆盖公司核心业务的公共信息模型(CIM)和服务信息总线,将数据交换纳入企业统一的集成平台。集成平台功能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1.3Web Service

Web Service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基于可扩展置标语言(XML)、XML架构定义(XSD)等独立于平台、软件供应商的标准,实现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可认为Web Service 是一个应用程序,向外界提供一个能够通过Web进行调用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客户可用编程的方法通过Web来调用这个应用程序。Web Service平台由3个技术组成:XML和XSD、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以及Web服务定义语言(WSDL)[5]。

2主要业务集成介绍

2.1 设备库

电网设备模型是OMS和PMS中最为核心的公用基础数据之一,是全系统的基石,直接决定着系统的统一性、完整性和扩展性。江苏省电力公司坚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对设备模型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典型化的统一管理,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标准,而且OMS采用BSM结构建立设备库,为OMS与PMS间设备库的集成、交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为保证2个系统的设备库的一致性,集成规则如下:

1)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一次设备统一由地调维护基本信息后通过同步复制技术从PMS中导入设备参数,数据维护完整后上报省调并下发县调。

2)1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和一次设备通过同步复制技术以调度命名为对应标识进行匹配或直接从PMS中导入。

3)自动化设备、保护设备和通信设备通过同步复制技术全部从PMS中导入。

在设备投产和退役时,由于对数据的及时性要求较高,采取主动同步方式,即数据维护完成后随即手工同步数据;而在设备参数发生变更时,由于对数据的及时性要求不高,采取周期性自动同步方式,即每天零点将发生变更的数据进行自动同步。

通过上述集成方案,数据均在源头进行维护,相关系统采用同步复制技术获得数据,实现“单点维护,各处同步”,从而确保设备库在2个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2.2 月度电气检修计划

月度电气检修计划交换流程如图2所示。

基层单位在PMS中录入数据后,生技部门召开平衡会,对月度电气检修计划中的工作内容进行平衡,平衡完成后由基层单位手动调用ESB,将审核通过的计划从PMS中导入到OMS中,此时月度电气检修计划在PMS中的状态为“已上报调度”。

调度的计划专业人员对导入的月度电气检修计划中的停电范围进行平衡,如果平衡通过,则手动调用ESB将平衡结果回送到PMS中,平衡通过的计划在2个系统中分别安排入计划工作,此时月度电气检修计划在2个系统中的状态均为“已批准”。

调度的计划专业人员进行平衡时,如果该项工作不能安排,则由调度的计划专业人员在OMS中删除该计划并自动调用ESB返回状态给PMS,此时,被OMS删除的月度电气检修计划在PMS中的状态为“不批准”;如果该项工作需要修改停电范围或停电时间才能安排入计划工作,则由基层单位在OMS中删除该计划并自动调用ESB返回状态给PMS,此时,被OMS删除的月度电气检修计划在PMS中的状态为“退回”,“退回”状态的月度电气检修计划在PMS中可以进行修改并重新上报到OMS。

2.3 电网检修申请单

基层单位先在PMS中填报电网检修申请单,在PMS内部流转审批后,基层单位登录OMS手动调用ESB,提取审批通过的电网检修申请单。此时,成功导入OMS的电网检修申请单在PMS中对应的状态为“已上报调度”,“已上报调度”的电网检修申请单的流程在PMS中处于“流程等待”状态,需要获得OMS的批复信息才能继续进行流转。

导入的电网检修申请单在OMS中开始进行流转,通过一系列流转环节最终经过中心领导审核通过后进入“调度台”流转,调度台批复同意信息后才表示调度部门已批准该检修,此时自动调用ESB返回状态给PMS。此时,该电网检修申请单在PMS中对应的状态为“已批准”,“已批准”的电网检修申请单的流程在PMS中可以继续进行流转。

导入的电网检修申请单在OMS流转中被作废时自动调用ESB返回作废信息到PMS。此时,该电网检修申请单在PMS中对应的状态为“作废”,“作废”状态的电网检修申请单在2个系统中均流转结束进行归档。

检修工作在开工或竣工时,施工单位通知当班调度员,由调度员在OMS中填写开工或竣工信息并自动调用ESB,将开工或竣工信息返回给PMS并更新其状态。此时,该电网检修申请单在PMS中对应的状态为“已执行”。竣工信息填写完全后,该电网检修申请单在2个系统中均流转结束进行归档。

3 工程应用

江苏电网OMS与PMS的集成方案已应用于基于PI3000平台的覆盖全省的县级调度机构电网调度OMS(简称江苏县调OMS)中。江苏县调OMS以BSM结构创建设备库,不仅在各子系统内部实现互联互通,而且在纵向上通过PX2000数据交换系统,与上级调度OMS在综合数据网上实现互联,在横向上通过ESB与PMS等其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互通,有效地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信息的一体化。

摘要:介绍了江苏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系统(OMS)与生产管理系统(PMS)的集成方案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撑。以设备库、月度电气检修计划和电网检修申请单为例阐述了集成后2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及交互方式。该集成方案的有效性得到了实际工程应用的验证。

关键词:调度运行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设备库,月度电气检修计划,电网检修申请单

参考文献

[1]李向荣,郝悍勇,樊涛,等.构筑数字化电网建设信息化企业.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7):1-5.LI Xiangrong,HAO Hanyong,FAN Tao,et al.Constructing digital grid and informatized enterprise.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17):1-5.

[2]徐静进.基于“SG186”的网省公司总体数据规划探讨.华中电力,2007,20(3):38-40.XU Jingjin.Discussion on strategic data planning base on“SG186”project for power grid company.Central China Electric Power,2007,20(3):38-40.

[3]林峰,倪斌,贺成利.一种用于统一OMS与PMS设备库的BSM结构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9):50-53.LI N Feng,NI Bin,HE Chengli.BSM structure design for unifying power systemequipment databases of OMS and PM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19):50-53.

[4]李梁,夏士雄.基于Web Service的企业应用集成体系结构研究.软件导刊,2008,7(10):72-74.LI Liang,XI A Shixiong.Study on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based on Web Service.Software Guide,2008,7(10):72-74.

篇4: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关键词:水电站工程 人工砂石骨料 千法生产

一、确定人工砂石骨料的规模

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的规模,通常都是按照混泥土高峰时期平均骨料的用量以及其他砂石的平均用量,来计算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的生产强度,本文以舟坝水电站工程为例来分析。

(一)大坝工程混凝土高峰期时段的月平均骨料需求量:要计算出大坝工程混凝土高峰时段的月平均骨料用量,必须根据高峰时段月平均混凝土浇筑量和施工配合比来确定。

(二)砂石骨料产生强度的计算:舟坝水电工程都是采用人工砂石骨料,砂石骨料的破碎和筛分都是采用干法生产。通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的设计规范,借鉴其他工程的人工砂石骨料加工的生产经验,再结合该工程的灰岩石和含有泥质灰岩的特点,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都按照15%考虑,砂石骨料的生产难度则应该为:QS=8073xl.15=92840.65t.

系统按月生产25d,每天两个台班,每台班按8h计算,则系统每小时所生产的强度为:Qh=92840./65/(25x8x2)=232.10t/h。采用每小时所产生的强度Qh=285t/h。实际系统每天所运行的实际为T=92840.65/(25x285)=13.03h。满足最大的混凝土浇筑强度4.6万m3需要用的人工砂石骨料的要求。

(三)加工砂石骨料所用的毛料来自于牛尾沟料场的爆破开挖料,以较为坚硬的灰岩为主,其中含有少量的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通常开采的原料粒径控制在dmax≤800mm以内,加工的系统一般采用三段式破碎系统,总破碎比例为n=800/40=20.粗破采用的是两台颚式破碎机,其粒径为dmax≤40mm。为了将毛料中混入的树根及泥土筛选出来,要在粗碎车间配备棒条式振动给料机,筛分小于150mm以下的细颗粒料,筛选完成后经过一号皮带送入YK1545振动筛筛分,小于2mm以下的细颗粒料经过二号皮带弃掉。

舟坝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的各种配料依次为砂、小石、中石以及大石,其中砂的用量占整个工程骨料使用量的35%。为了能够满足砂的用量,加工系统将二级筛分中取出30%的中石与50%的小石制成砂。再改进中石和小石的级配,在此系统中部分的中石和小石经过立轴破,就可以提高砂的产量并改善中、小石的级配。

二、人工砂石骨料加工系统的平面布置

(一)人工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的布置原则:1、必须满足加工系统的工艺流程规则,要布局合理、紧凑,以便于施工个运行过程中的管理。2、在满足最小爆破处在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毛料的运距。3、破碎筛分设备必须满足地基的承载能力,在设备工作时也必须满足振动荷载的要求。

(二)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的平面布置:舟坝水电站的人工砂石骨料生产系统是由粗碎车间、一级半成品料仓、二级半成品料仓、筛分车间、制砂筛分车间以及成品料仓构成,通过对现场地形的了解,其生产系统分布在了同一平面上。粗碎车间布设在385+7.9m高程处,其余都布设在385m高程处。成品料仓以大石、中石、砂、小石仓依次排开。

三、人工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的防尘与排污

(一)防尘措施:1、利用喷雾或冲水进行防尘工作,将生产系统的粗碎颚破料口、中碎反击破料口都安装上喷雾或是洒水装置,防止灰尘进入。2、局部封闭,对立轴破进料和一、二级筛分系统进行局部的封闭,由此来减少膳费和制砂时粉尘飞出,也预防了二级半成品被雨水淋湿。

(二)废水的处理:通过对舟坝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生产工艺的分析,其在处理废水这一方面主要是对一、二级筛分骨料系统的废水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是修建了2座6mx2m的沉淀池,废水经过沉淀池进行沉淀并通过砂石筛分加工厂排水沟将废水直接排入马边河,其沉淀池会定期的运用机械进行清理。

四、对砂石骨料的质量进行控制

砂石骨料的质量主要来源于毛料质量与骨料生产时的冲洗和实验控制。

(一)控制骨料生产控制的源头是严格毛料开采:毛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工作是由覆盖曾清理工作已经毛料装料所组成。当覆盖层的清理工作完成以后,由地质工程师确认,再进行毛料开采的工作。加工毛料时需由专职质检人员进行直观检查,对毛料中风化严重或是杂物多、夹泥多的毛料作废处理,不得卸入受仓料,从生产源头上进行质量的把控。

(二)骨料生产过程中的冲洗是解决骨料裹粉的有效手段:在骨料生产过程中,解决骨料裹粉的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冲洗。根据毛料的情况,在冲洗管路上装设调节阀,控制冲洗水量。一般需保证冲洗水压在2.5-3kg/m2.

(三)骨料生产过程中的超逊径控制:在骨料的生产过程中,超逊径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是通过加大骨料的检查频率和调节加工料口的宽度来满足骨料级配要求。工程措施主要有:

1、针对40-80mm的粗骨料,需在出料皮带的机器端部设置缓降器,以防止落差太大而造成击碎逊径并导致骨料级配分离。

2、在各种成品骨料之间设置隔离墙,以免因混料而造成骨料超逊径。

3、选择合理的筛网孔径,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并根据实际的磨损情况及时的更换。

(四)骨料质量的检验成果:对骨料质量的检验包括,对骨料生产过程中粗细骨料的全检验成果已经生产过程中质量检验成果的分析和统计。

舟坝水电站砂石骨料生产系统是从2004年8月开始设计的,在9月的中旬完成了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下旬开始正式建设,12月底基本建成并开始试运行,2005年元月投入使用。在2006年的6月砂石骨料的加工生产任务彻底完成并开始拆站。2005年3月,大坝开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06年10混凝土工作全部完成。整个加工系统的生产用了近2年的时间,系统运行平稳正常。据建后统计资料,系统的月骨料生产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生产能力,并满足大坝混凝土浇筑强度150m3/h的要求,其舟坝水电站的砂石骨料生产系统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水电站工程中常出现的通病,下面就将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

1、该工程人工砂石料加工的系统制傻选用的是PL-8500立轴破碎机,出砂率比较低,并且发生故障的频率高,需要连续的生产才能满足要求,其解决措施只有置换制砂能力较强的设备。

2、砂石骨料裹粉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混凝土的破坏面来看,约5%的大石、中石破坏面处可以看见骨料裹粉的痕迹,建议以后这类工程进行砂石料加工时在设计中增加滚筒筛进行水洗,才能彻底的解决此问题。

3、毛料运距大,导致加工损耗也大,严重的影响了骨料的成本控制。

总结:

本文通过对四川舟坝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干法生产系统规模和工艺流程的分析,对砂石骨料干法生产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为大中型人工砂石料干法生产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少卫,侯敏.四川舟坝水电站工程人工砂石骨料干法生产系统的设计和运行[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29(10):56-6.

[2] 张少卫,侯敏.四川舟坝水电站工程人工砂石骨料干法生产系统的设计和运行[J].大坝与安全,2009,(5):40-44.

篇5: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一 目的范围 数据处理生产系统是指数据业务中处理客户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为了规范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确保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依据公司要求制定本规定。数据处理系统运行管理范围包括: 数据处理的制作中心。

4各制作中心负责本制作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二 岗位职责

数据业务的制作中心应当合理安排各岗位人员,确保数据处理系统在系统工作日安全稳定运行。

数据业务的制作中心应当配置运维团队和资管操作团队,3 运维团队的岗位职责:

3-1 运维团队负责维护生产系统中相关的软件、硬件及网络;

3-2运维团队负责配置生产系统的运行参数;设置、监视系统运行状态; 3-3 运维团队负责增加、更改、删除用户; 3-4 运维团队负责对系统和数据进行备份; 3-5 运维团队负责生产系统的变更控制;解决生产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4 资管团队的岗位职责:

资管团队负责系统的业务运行,设置业务参数,分配处理任务,处理或授权处理数据异常,负责日常运行操作和应用监控。

各岗位上岗前应当通过公司组织的业务技能、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 6 岗位人员变动应当办理岗位变动交接手续,并在系统注销该用户。

三 操作管理 制作中心应严格执行数据处理系统运行操作规程。2 制作中心应当定期或按公司要求,报告系统运行情况。3 资管团队主管在系统工作日应当按要求配置处理任务,分配给资管操作员执行处理任务,审核资管操作员的任务执行情况。资管操作员在系统工作日应当按制定要求执行处理任务,监控应用系统运行状态,并填写应用运行日志。发现处理任务有异常日志时,应当及时报告资管团队主管,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 维护、变更管理 制作中心应当制定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日常检查规程,按照规程完成日常检查和系统维护并记录维护日志,发现系统异常按规定处理。制作中心应当定期对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进行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并填写备份记录。制作中心需请外单位人员对系统进行检查维护时,须经本中心主管领导批准后由系统维护人员陪同进行并作维护记录。制作中心应当制定系统应急预案并报公司备案,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和备份系统测试,并记录备查。制作中心的主要设备和生产系统的变更,应当向公司主管提出申请,提出明确的变更内容和变更计划,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并记录变更过程;严禁未获得授权的私下变更或擅自扩大变更范围。变更控制参见<<数据业务变更控制管理办法>>规定。生产系统环境严格与开发、测试环境分离,如变更涉及到数据处理组件的开发调整,该变更控制应遵循<<数据项目开发控制管理办法>>

五 IT设施管理 数据处理系统相关IT设施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及场地设备等,实行专人管理,建立配置信息档案,并定期检查。数据处理系统应当按照公司制定的设备规范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并填写记录,确保生产设备稳定运行,备份设备处于可用状态。

六 文档管理 数据处理系统运行文档包括技术资料、操作手册、运行维护手册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书面信息和存储介质信息等。

运行文档的保管和使用应当做到:

1-1 制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人员调整时,须办理有关的交接手续。1-2 文档的管理妥善保管,做到防火、防潮、防蛀、防盗。

1-3 对存储介质形式的文档,应当定期检查、定期复制,防止因介质损坏而丢失资料; 废弃或过期的运行文档应按公司文件管理规定进行销毁处理。

七 故障管理 制作中心的数据处理生产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当遵循“先报告、后处理、尽快恢复运行”的原则进行处置。数据处理系统故障分为常规故障和非常规故障:

2-1 常规故障现象和其排除方法在现有文档中有明确描述的故障。

2-2 非常规故障为故障现象和其排除方法在现有文档中没有描述的故障。3 数据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常规故障,由系统维护员按照故障处理规定和排除方法进行处理。4 对于非常规故障,操作人员应当记录或复制设备提示信息,并将故障现象报数据业务主管人员,由主管人员依据故障程度上报公司,同时由系统维护员对故障进行排除;短时间不能排除的,应当请求技术支持或经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5 当数据处理系统发生故障时,相关人员应当配合排除故障。故障排除后,应当做好故障现象、分析和处理结果的纪录,并提交故障处理报告。

八 环境安全管理

1数据处理系统的所在的机房及办公区域必须安装有监控设备和双重控制的门禁系统(权限及密码),不同级别的用户门禁系统的权限也有高低之分,不同级别的工作区域需要相应级别的用户才能使用相应的门禁系统才能进入。与工作有关的员工才能进出,做到一卡一人。所有的门禁进出记录及监控记录必须至少保存六个月以上。可供客户随时调阅。2 进出机房执行审批登记制度。3 机房应配备不间断电源系统,并且必须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该系统的正常运作 保持机房的清洁、整齐、有序,禁止将易燃、易爆、易腐蚀等危险品和与运行无关的物品带入机房;禁止在机房内使用明火或可能影响运行的设备。

九 用户安全管理: 数据处理系统所有用户应当严格权限管理,增设用户和变更业务参数等操作应当遵循“双签制”原则。数据处理系统岗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置: 1-1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禁止兼任数据业务主管或数据处理操作员。1-2数据业务主管禁止兼任数据处理操作员。用户帐号管理和访问管理参照《用户安控办法》执行。

十 网络安全管理: 制作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根据业务要求(安全优先级)划分如下: 1-1 办公网段:用于办公统计管理。

1-2 开发测试网段: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设计、测试。1-3打印生产网段:打印服务器和打印机工作的网段。

1-4 数据生产网段Vlan:按客户划分的数据处理网段,用于隔离不同客户的数据处理。

优先级低的网段不能访问优先级高的网段。数据网段单向访问打印网段。2 制作中心的所有网段与外网(公网)物理隔离。制作中心的网络中对数据生产网络应当采取三层交换机进行VLan划分,设置Vlan隔离策略,并采取防火墙等必要设备与其他网络(包括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进行隔离保护,与互联网实现物理隔离。4 禁止任何人员远程访问数据生产网络。建立数据隔离策略,如需交换数据,严格执行“申请-审核-执行-检查”流程,形成交换记录备查。

十一 系统安全管理: 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加解密的密钥由数据业务主管设置和管理。数据处理系统应当符合公司规定,安装操作系统补丁及病毒防护程序,及时升级病毒定义库,对外来的数据应当进行病毒检测;定期扫描病毒,发现病毒立即处理并上报备查。

3禁止安装与系统运行无关的软件。禁止在生产和备份设备上进行开发和培训。禁止泄露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参数、配置信息、用户帐号信息。

十二 数据安全管理: 生产环境中计算机的硬盘如因业务原因不再使用,在撤离生产环境之前由系统管理员需对该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处理,并建立维护日志。2 禁止使用非系统专用的存储介质。存有客户数据的处理计算机不得安装光盘刻录机、ZIP驱动器、可移动驱动器、USB存储设备等可以复制信息的设备,如果因业务需要安装有上述设备,则这些设备使用需得到公司主管的授权批准,从硬件库存中进行登记领用,必须在双人会同的安全控制下使用,不允许单人开启或驱动该类设备;使用该类设备要建立相应使用记录,使用完毕后退库。该类设备的安装须经客户批准同意。因特殊情况需对处理的客户数据进行变更操作时,需经客户授权并由本中心的主管批准后,由至少两名处理人员共同实施,详细记录备查。4 系统设备因故障需外送维修时,应当删除系统设备存储的数据。5 数据任务完工后,由数据主管对数据进行永久删除,在生产系统的所有环节均不可保留数据文件,且无法恢复数据。数据删除形成记录备查。在执行数据处理任务时,任何客户数据的异常情况都应及时上报主管启动调查。异常情况包括

a已发生的或怀疑发生的客户数据泄漏

b影响到数据处理质量的失败或警告等日志信息

十三 监视检查 制作中心建立日志系统以备检查,日志系统自动归集数据业务运行系统(包括主机、系统、网络、应用等)的日志(包括系统日志、应用日志、审核日志),定期由专职安全人员检核。制作中心定期检查生产系统的系统操作、系统维护记录,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审。

十四 纪律与责任 数据处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应当遵守本规定以及其他规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业务的正常的处理。2 数据处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应当妥善保管密钥,严防丢失泄露。3 数据处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擅自修改系统基础参数,造成系统事故,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应承赔偿责任。数据处理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未做好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给公司造成重大影响的,应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

附件1 系统操作的文档和记录 数据操作规程(操作指导书、数据存储配置说明)2 数据处理记录 3 数据日志

附件2 系统维护文档和记录 1配置管理信息库 2运行维护日志

篇6: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措施和技术措施 燃气轮机设备及燃气系统上检修、消缺以及试验等工作,应执行热力机械工作票制度。下列工作必须填用热力机械工作票:

1)进入启动或运行中的燃气轮机间或阀组间进行查漏等工作;

2)进入燃气门站、调压站和前置模块进行日常巡查查漏; 3)进行排烟参数检测或试验等工作。4)本单位明确办理工作票的其它范围。

2在燃气轮机设备及燃气系统上工作,除执行热力机械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外,还应采取如下措施:

2.1 使用燃气排气发散管装置,在停用、检修或故障处理中,迅速向大气排空压力。

2.2 可燃气体设备及系统防静电接地装置完整可靠,并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防止因静电积聚产生火花。

2.3 现场安装的固定式危险气体(可燃气体)探测器和人员配备便携式的危险气体(可燃气体)测试仪应完好准确,为设备及环境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提供可信依据。

2.4 工作人员应配置并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手工和电动工器具、各类电测仪表及防静电服装、防静电鞋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确保检修作业和运行操作符合安全规范。3 可燃气体严重泄漏时,一般处置规定:

3.1 抢修人员及警戒人员应佩戴明显识别的标志,到达作业现场后,应根据燃气泄漏程度确定警戒区,在警戒区内严禁明火,应实行交通管制,严禁无关人员入内。

3.2 抢修人员到达作业现场后,对中毒和烧伤人员应及时救护。3.3作业现场经测定泄漏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达到以下浓度时,应划为污染区:

1)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20%; 2)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大于0.05%。3.4 在污染区作业时,应遵守下列一般规定:

1)除抢修人员、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严禁进入污染区;

2)进入污染区的操作人员应按规定着装,作业时须有人监护,严禁单独作业;

3.5 污染区内严禁使用非防爆型的机电设备及仪器、仪表; 3.6 污染区内作业时,应进行强制通风,清除聚积燃气,严禁产生火花。

3.7 进入污染区作业人员,应遵守下列一般规定:

1)严禁穿带钉的鞋和化纤服装进入污染区; 2)不得使用塑料管、橡胶管和胶板等高绝缘材料。

篇7: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摘要:文章主要对胜利油田某集中供热系统中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给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保证供热系统实现正常供热,进而提高供热质量。

关键词:胜利油田;供热系统;生产运行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1-0118-02

供热企业作为热源厂与采暖用户之间的中间桥梁,其能否安全运行及正确管理对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生产调度作为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协调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胜利油田某热力公司在生产调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措施。供热系统生产运行现状

1.1 系统接口的问题

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调度中心的系统数量,比如说SCADA系统、用户室温采集系统、换热站巡检系统等,而且每一个系统都包含了很多功能。这些功能繁多、数量巨大的系统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而且这些系统的设计和制造都是来自不同的厂家;所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和设备之间,接口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如此需要配置大量的接口设备,为的就是应对各种各样的接口。

1.2 网络问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油田的调度中心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互联,网络资源进行共享的时候,也带来了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因为WEB服务网络是一种可穿透到调度中心的系统,所以说为黑客攻击提供了渠道。系统网络化是系统接口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严重问题。

1.3 自身问题

随着油田供热系统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调度自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比如说通信方式,传统的CDT方式已经没有适应数字化要求。而且随着三集五大的发展,调度改革的方式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这个方面,传统的自动系统没有办法满足无人操作的要求等,所以说对于新系统的变化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供热系统改进措施

首先,完善现有配置软硬件系统的综合利用。系统配置方面,监控中心采用SCADA系统,主网是双网冗余配置方式,换热站硬件设施全部利用西门子硬件设备,服务器的软件是西门子公司的DESIGO INSIGHT 4.0,工程数据库平台和历史数据库平台都是采用的Microsoft SQL Server2003数据库,应用的软件就是SCADA,高级软件有潮流计算、负荷预测、状态估计和短路电流计算等。然后是技术的特点:(1)开放式设计:具有开放式的软件平台和硬件设备,遵循当前的国际标准和开放化工业模式。(2)全分布式设计:全分布设计的主要基础是冗余双网和交换拓扑两种结构,都支持分布式管理,利用的是国际方面通用的服务器模式。(3)全面平台设计:在平台里面支持任何的软件和硬件组合,适合各种服务器和工作站的需要。(4)绘图和建模一体化设计:将绘图工作和建模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参数值在输入时出现的误差比例。(5)一体化设计:在数据库方面,全部采用一种关键字进行搜索,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和图形参数等可以进行平滑共享,由此确保了数据的统一性。(6)数据采集设计:数据采集设计使用的是国际最先进的方式,在硬件平台上利用网络访问终端服务器,采集数据的容量被无限量的放大,提高了系统扩展的能力。

其次,生产运行进行调度的最终目标是完成供热生产调度的信息化,通过建立集运行调度、以及供热设施的管理等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其一,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调节供热的运行参数,在每天上午调度中心参照天气预报的平均气温及风气等气象信息适时调整供热曲线。其二,建立节水指标管理系统,以实现节能降耗,制定出合理的失水指标,定期落实考核的责任,加大对各项指标的监管力度。其三,认真分析供热系统是否经济运行,进而优化调整方案。此外,热力公司的供热调节需要充分考虑到热源的供热量,当供热量充足时,可依据流量进行调节;当热量不足时,可以依照温度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均匀供热。在管网监控中心的监控图中,标着每一个换热站的流量、温度等各项指标,换热站的控制环节也包括对流量的监控,在监控中心内部主要是由经验确定。当流量超过限定数值时,换热站其中一侧的调节阀开度不能再增大,进行二次回水温度需要依据室外温度进行调控,尽可能保持在流量限定控制模式,确保管网中的每一个换热站进行均匀供暖。采用这种方式监控人员能够直接利用热源分配,让管网快速实现均衡分配。

最后,供热管网中常常会出现泄漏故障,加之热网泄漏主要是经过高价软化处理及很高温度的热水,但进行补充的却是比回水温度要低很多的自来水。假如把它提高至供水温度,就需要相同质量补充自来水自身大约3倍的能量。在判定管网是否存在泄露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开始:(1)分析管网系统的补水量、统计分析回水压力曲线;(2)观察回水温度,假如回水温度出现不正常降低情形,这表明管道很有可能发生了漏失事故;(3)泄漏可能会引发声音异常,故需要认真查找阀门听声与地面听声等;(4)泄漏也许会致使附近温度升高,可通过附近井室的温度异常情况寻找管网泄漏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热网防腐,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技能,以保证当热网出现故障后可进行快速处理。

总而言之,胜利油田供热系统的生产运行是否平稳正常关系到能否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关系到热力企业本身的利益。所以,只有加强生产调度管理,让供热系统及设备的综合性能处于良好状态,进而提高运行效率,才能最大可能避免发生生产运行事故,从根本上降低运行费用。

参考文献

[1] 陈振亮.注水站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J].油气田

地面工程,2011,2(1):7-9.[2] 王建华,王少驰,于洋等.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公式 的建立及应用分析[J].区域供热,2007,5

(5):336-337.[3] 张洪滨.胜利油田经营管理问题探析[J].胜利油

田党校学报,2011,7(2):386-388.[4] 闫向军.胜利油田供热系统生产运行分析与优化设

计的实现[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30

(10):515-516.[5] 傅德维,俞之明,李军等.基于分散控制系统的大

型火电机组动态经济运行分析系统[J].中国电

篇8:生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 变电运行在电力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变电运行管理通常是通过管理人员进行人工管理或通过变电运行管理软件实现, 人工管理显然无法满足系统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而现有的变电运行管理软件大多采用了Client/Server结构, 数据库系统多为Oracle、Sybase等, 然而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管理系统存在着成本相对过高, 各级运行单位数据一致性得不到保证等缺陷。

为更好地适应变电运行工作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要求, 确保变电运行管理各部门、各班组生产信息的及时、准确流转, 便于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班组的生产工作开展情况, 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 提升变电运行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及时有效地辅助领导决策, 更好地指导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合变电运行生产工作实际, 提出了.Net 3.5框架下ASP.NET与MS SQL Server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实现了基于Bowser/Server结构Web的互动交互平台。本文从用例分析出发, 描述了系统需求及功能, 提出了基于三层架构的系统建模, 并根据架构模型中各层实际功能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1 系统分析

1.1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定义系统功能, 获取系统需求的有效手段, 它用自然语言抽象地描述了用户和目标系统的交互, 有效地表征了其设计特性、特征和行为, 同时也描述了期望的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 以案例图的方式对系统基本功能进行说明, 系统主要案例包括:

(1) 月报管理, 周报管理, 日报管理:

报告制是为适应生产工作及发展需要引入的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具体分为月报管理, 日报管理和周报管理三种形式。日报管理是各生产班组对一天工作的汇总上报, 它包括了临时生成工作、事故障碍、重大缺陷、待解决问题和设备过载信息等。周报管理是对各生产班组和生技科本周计划工作及临时工作完成情况的统计和总结。月报管理是由各生产班组在每月月末提交的下月计划工作情况, 它包括了站务会、培训工作、计划停电操作、全面巡视、维护工作及定期实验轮换工作安排等。

(2) 查勘书管理:

查勘书管理实现了大型倒闸操作查勘标准化作业书的填写、上报、审核及审批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工作任务单:

工作任务单是一种新的管理机制, 上级部门通过“工作任务单”的形式下达大型、复杂、重要或时效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单实现了管理部门工作任务的下达、执行部门接受任务并在完成后填写完成情况上报、任务单下达部门验收的功能。

(4) 两票管理:

两票管理包括了工作票管理及操作票管理两部分。各生产班组定期上报每月工作票月度评价情况及基层单位操作票月度评价供上级部门参考, 提高了统计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中各技术参数、缺陷及设备过载等运行状态信息是建立设备运行工况档案的基础, 各生产班组自行添加管辖范围内的变电站数据以及辖区内重要设备或线路的参数信息等。建立设备健康档案由有利于促进设备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

(6)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由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进行的操作, 它包含了部门管理, 人员管理及数据库管理3部门。部门管理包含了部门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功能。人员管理包含了人员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角色权限设置等。数据库管理包含了数据库备份、还原及数据库删除功能。

1.2 系统模型

系统建模是系统设计的核心, 模型构架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系统的可维护性、扩展性和开发效率。系统模型不仅要满足主要功能性需求, 而且要满足其他如: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复用性及容错能力等非功能性需求。本系统采用了成熟, 简洁并得到普遍应用的三层架构, 它将Web应用程序划分为表示层, 业务逻辑层及数据访问层。三层架构把复杂系统分解为简单子系统的集合, 而各个子系统之间保持相互独立, 并与整个系统保持一致。

在系统三层架构模型模型中,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 实现数据显示、输入、修改及打印功能。业务规则层接受来自表示层的控制, 调用相应逻辑处理模块实现如月报管理、查勘书管理、工作任务单、两票管理等功能, 并把运算结果以消息的方式发送回表示层。数据访问层接收上层消息, 实现数据库访问操作。

以系统用户月报查询操作为例, 通过UML序列图描述三层架构中各层对象间方法的调用及消息传递。图2为系统用户查询月报信息时的序列图, 其基本流程是当用户查询月报信息时, 列表中显示“维护工作”、“计划停电操作”、“全面巡视安排”等月报数据。分支流程为是如果没有符合查询条件的月报信息, 系统显示提示信息。

2 系统实现

系统采用了三层架构, 运用MasterPage母板页快速为系统页面创建了统一布局, 使用SiteMapPath和菜单控件实现动态导航数据绑定以及基于用户权限的动态菜单加载。表示层采用了AJAX引擎提升用户体验及带宽利用率, 业务规则层采用Strategy模式处理业务逻辑, 数据访问层则采用LINQ to SQL技术实现了数据库访问。

2.1 基于AJAX引擎的Web表示层

传统基于B/S结构的MIS系统采用的是同步通信方式:用户向服务器端提出一个HTTP请求, 服务器处理用户的请求, 并返回客户端浏览器能识别的内容, 客户端浏览器重新解释服务器返回的内容, 并将其显示在页面里。这样传统的同步传输过程不仅增加了用户等待时间, 而且浪费了大量网络带宽在相同页面内容的传输上。AJAX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是对传统Web应用程序发展, 它采用了异步交互的方式, 改变以往同步交互过程中的“处理—等待—处理—等待”模式。AJAX作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的中间层, 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并根据需要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 防止了数据的冗余传输和带宽的浪费。

本系统采用了Asp.net Ajax框架, 它由客户端脚本库和服务端组件组成。服务器端包含了Ajax服务器控件如:ScriptManager控件, UpdatePanel控件等。客户端脚本库中包含了Javascript和动态的HTML网页开发技术。在系统MasterPage母板页中定义了ScriptManager控件, 它包括在AJAX Extensions中, 管理页面上的所有组件以及页面的局部更新以及页面错误处理方式等。UpdatePanel控件是ASP.NET AJAX以编程模型的中心与ScriptManager控件想结合就可以自动实现局部更新。在系统日报、周报月报、工作任务单、查勘书等需要填写表单及数据查询处均使用了UpdatePanel实现了异步页面更新。

2.2 基于Strategy模式的业务规则层

系统业务规则及逻辑的实现是业务规则层的核心。根据系统案例分析可知, 业务规则层包含月报、周报、日报、查勘书、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的逻辑代码, 是连接Web表示层与数据访问层的桥梁。在传统系统设计中, 在业务规则层实现了几乎所有逻辑规则, 这将导致系统之间紧耦合、程序可读性差、难以升级维护。

Strategy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模式, 主要应对在系统构建过程中, 某些对象使用的算法较多而且经常发生变化, 在对象内部实现这些算法, 将会使对象变得异常复杂, 甚至会造成性能上的负担。Strategy模式提供一种替代继承的方法, 避免客户端使用条件语句判断整定原则, 把算法同环境分割开来, 算法的增减、修改都不会影响环境和客户端, 使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

运用Strategy模式对系统各功能模块逻辑算法进行封装, 实现了面向接口的系统设计思想。以月报模块业务规则层的实现为例, 其结构如图3所示。业务规则层定义了公共接口IDataProvider, 月报类 (MonthlyPlan) 、周报类 (Weekly Plan) 、日报类 (DailyPlan) 分别继承, 并用各自的逻辑算法实现IDataProvider中创建、查询、删除3个方法。Context使用IData Provider接口, 负责动态设置运行时IDataProvider具体的实现算法, 并通过IDataProvider与具体实现类进行交互和数据传递。

以填写月报操作为例, 其基于Strategy模式的序列如图4所示。当客户端程序访问业务规则层时, 首先初始化IDataProvider接口, 传递所需的各种参数, 并由IDataProvider接口负责初始化具体实现类的算法。客户端程序调用业务规则层算法时, 通过IData Provider接口调用, 而不直接与具体算法实现联系, 这样就屏蔽了不同原则算法的差异, 使算法独立于上层代码, 易于扩展。

2.3 基于LINQ to SQL技术的数据访问层

LINQ是.NET语言集合查询, 是总的查询编程模型。在.NET 3.5框架中, LINQ针对不同的数据源提供了各自的支持, 其中有LINQ对对象、实体XML、数据集以及数据库的支持。LINQ to SQL是LINQ对于数据库的实现, 是O/RM (对象关系映射) 在.NET 3.5框架中的实现。利用LINQ对数据库映射关系可以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本系统中以系统用户及权限设计为例, 数据库设计了Department, Employee, Role3张表来保存部门, 员工以及所属的角色信息。为了用类及对象来描述该关系型数据, 实现O/RM对象关系映射, 需要使用OR Designer工具生成dbml文件。dbml即是Database Mark Language (数据库描述语言) , dbml文件是一种基于XML格式的文档, 用来描述数据库。dbml中会自动根据数据库表名生成3个数据库关系映射类, 它不仅包含了数据库表里的字段在映射类中所生成的属性或共有字段, 还通过设置IsPrimaryKey表明映射属性在数据库表中的主外键关系以及通过EntityRef集合及EntitySet来表明关系型数据的映射数据间的1∶1或1∶M的关系。DataContext是映射实体和数据库之间的桥梁, 用于把查询语法翻译成SQL语句, 以及把数据从数据库返回给调用方和把实体的修改写入数据库。实例化DataContext对象, 并调用其GetTable方法, 获取Table对象, 由于Table继承自IEnumerable, 所以可以使用查询表达式实现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删除等操作。LINQ to SQL解决了数据不等于对象的问题, 实现了面向数据库的编程, 简化数据库操作, 提高了效率。

3 结语

针对变电管理生产运行过程中信息化需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提出了基于多层架构的变电管理生产信息系统。从系统用例分析出发讨论了系统功能、需求, 提出了三层架构的系统建模方案, 并使用了目前先进的Ajax技术、设计模式以及LINQ to SQL技术对系统模型进行了实现。目前变电运行生产信息系统已在成都电业局变电运行管理所成功投入使用,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促进了变电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根据电力系统变电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并结合生产实际需要, 提出三层架构的系统建模方案对系统进行描述。从系统案例分析出发, 详细地描述了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 并提出了在表示层使用AJAX技术提高带宽利用率及用户体验, 在业务规则层使用Strategy设计模式实现了逻辑算法同上层代码的分离, 在数据库访问层运用LINQtoSQL实现了O/RM对象关系映射简化数据库操作。变电运行生产管理系统满足了运行管理工作的需要, 有效地提高了效率, 实用性和可扩展性较强。

上一篇:磙子营乡中心校2010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斜拉桥施工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