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

2024-05-24

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精选5篇)

篇1: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促进我市经济结构向智慧经济转变;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助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定期开展新经济企业评比制度;发展传感控制产业、新材料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汇集改革动力、激发人才活力,推动转型发展、高质发展。围绕加快发展动能转换,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开展了广泛讨论。

市人大代表申小蓉: 促进我市经济结构向智慧经济转变 全面建设智慧成都 “智慧社会”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智慧城市”“智慧治理”等概念,而是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形态的全面变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成都具备坚实的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应该发挥‘智慧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改革‘良田’作用。应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创新创业,率先探索‘智慧社会’建设的可能模式和路径。”在智慧成都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市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创新引擎,以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着力构建水平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体系、创新活跃的信息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信息消费快速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向智慧经济转变,全面建设智慧成都。“在建设主体上,智慧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不同主体之间协作关系的成功组成对智慧社会的建设具有主体作用;在建设客体上,智慧社会建设的功能体现在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平台系统,不同平台系统的通信协同与互联共享将对智慧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功能作用。同时,功能相近的智慧社会不同平台系统将组成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领域体系,各领域体系的建设路径和逻辑关系的选择也是智慧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申小蓉表示。

市人大代表侯仁义: 支持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淮州新城作为东成都工业发展的主力,重点打造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立城’的第一要素是产,即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产业,而‘立产’的关键要素则是三大产业生产所需要的关联新材料基础产业建设。” 来自金堂县的市人大代表、四川鑫炬新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仁义表示,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其他各类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和保障。在侯仁义看来,新材料的每一次变革都会直接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重塑,“如LED冷光源新材料的出现,直接导致传统热光源材料退出照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新材料产业直接决定了制造业、工业的未来发展高度及产品市场竞争力。产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关联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产业的健康发展,淮州新城在重点发展三大产业的同时,需提前布局,将关联新材料产业建设作为基础、重点、着力点,鼓励发展关联配套新材料产业,提升整体三大核心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侯仁义建议,在淮州新城产业规划中,应将关联新材料产业纳入重点,系统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政策。“坚持‘以点带面、集约集群’的发展思路,立足三大核心产业,梳理三大产业上下游产业核心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上的新材料龙头企业与三大产业龙头企业同等对待,纳入重点招商引资目录表,补强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制定资金、土地、税收等优惠鼓励政策,‘以商招商、以产业吸引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快速形成配套材料产业集群。” 市人大代表陈海牛: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 为城市加快发展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探索“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积极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这让市人大代表、五七〇一工厂厂长陈海牛深受鼓舞。“对于成都军民融合的未来,我非常期待。”他表示,工厂将与成都市经济建设和航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城市加快发展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陈海牛分析,成都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独特的军工资源优势。“航空工业集团、中航发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军队装备维修企业等在成都均有布局。比如,成都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在整机及发动机、部附件研发、制造、维修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如何将军工优势向民用领域转化,如何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助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他认为:工厂与成都市经济建设和航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紧贴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引进国内外通航企业在蓉落地,打造通航产业链,一体化解决通航产业维护、维修、培训、技术支援等配套运营问题。同时,依托基地级直升机维修保障能力,开展通用航空器维修保障、综合性服务、通航运营;依托现有培训资质及资源,拓宽培训领域,形成产业化;拓展转包生产和整机组装制造能力。“工厂将积极推动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建设西南通航维修保障总部基地、军民融合示范基地、航空技术咨询综合服务平台、通航产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组建修理联盟等,为园区和通航产业提供一体化保障服务。” 市政协委员彭锦洲: 成都新经济发展环境非常好 “成都新经济发展环境非常好,不管是人才还是政策,都对企业发展有很多帮助。”这是市政协委员、锤子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彭锦洲首次以政协委员身份参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此前,他是资深创业者,去年7月,成华区与锤子科技公司签订总部项目合作协议,初期规划面积约8000平方米,将锤子科技位于北京、深圳等地的行政、供应链、研发、设计等总部管理和服务部门整体迁入成华区,彭锦洲随即成为“蓉漂”。“去年锤子科技落地成都,也是锤子科技发展最快的一年,销售规模和用户都在成倍增长。”落地成都近9个月,经历飞速发展的锤子科技下一步将致力于构建智能产业生态链,彭锦洲说,今年锤子科技将涉足音响等领域,构建起产品生态圈。“一个城市想要培育和吸引独角兽企业,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政策、产业环境以及宽松的创业氛围。”彭锦洲向记者表示,企业选择落户并将总部迁至成都,就是相信在这片新经济发展的沃土上,更适于锤子科技成长为一家独角兽企业。“去年成都出台了产业新政,尤其是人才新政,对企业发展促进很大。”彭锦洲介绍道,“我们现有员工300多名,大多是在成都招聘的,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都是科技人才的摇篮。”彭锦洲很看好成都新经济发展环境。他觉得,成都将会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带动力的经济成长高地。“我们希望发展好自己的企业,并为成都经济发展作一些贡献。”十分关注成都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链建设的彭锦洲说,“我们希望能在努力成为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同时,也能给予成都智能产业生态链上的其他企业更多支持与影响。” 市政协委员何云鹏: 设定未来独角兽选拔标准 定期开展新经济企业评比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新增新经济企业5000家以上,培育独角兽企业两家。”作为成都潜在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市政协委员、成都天象互动数字娱乐有限公司总裁何云鹏很是振奋。首次当选市政协委员,让何云鹏更深切地感受到融入城市发展的认同感。“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跟平时做的企业、创业不一样,但也是机会,新成都人更多地参政议政,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是身为市民的责任。”这次,何云鹏提出了关于如何在新经济领域培养独角兽企业的建议。何云鹏建议,把新经济企业分层分类,细分成孵化层(初创或中小企业)、发展层(中型规模企业)、领先层(中大型、拟独角兽企业)、卓越层(独角兽企业)等。“还可以设定未来独角兽选拔标准,定期开展新经济企业评比制度,保证有持续的高质量的源头活水。这部分考核应侧重考察企业是否做到了‘有潜力、有规模、有人才、有领先性’。”此外,何云鹏认为,还应针对已选拔的未来独角兽企业重点辅导,设定专门对口联络人。“企业的需求一事一议,真正花气力调研、跟踪,这样企业一旦加速,很容易快速向独角兽企业转化。” 同时,他还认为,可以推动优质企业主动嫁接国内外资本市场,向各个资本交易市场(如A股市场、港交所),主动推介未来独角兽企业,设立绿色通道;整合国有资本的力量,在合适的情况下,成都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主动并购或投资未来独角兽企业,发挥混合制经济的特点。

市政协委员李春泉: 建立传感器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培育智慧城市建设、现代供应链等七大应用场景。在市政协委员、四川省新都三益翻胎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泉看来,传感控制是新经济领域的重要产业,是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高新科技的基础之一。李春泉建议从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模式、产业项目选择和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着手,在成都建立传感器产业基地。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他建议,组建成都传感技术工程开发中心一类的机构;全面编制传感器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初出成果、初具规模、初见实效;在《成都制造2025》产业体系中,构建传感器产业制造中心,形成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传感器产业先进企业,采取外资独资、合资、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构筑本地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发挥本地资源潜力,成都拥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国际一流院校,长期开办有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传感器技术等专业学科,科研实力水平国内领先;同时,鼓励本地具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产业扩展、转型升级、兼并重组等方式,跨入先进传感器产业行列。他还建议,在产业项目选择方面,应起步于中高端技术,同时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提高创业起点。鼓励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微型化、智能化、尖端化和低能耗化的中高端产品技术难关,形成自己独特的拳头产品,并向更高目标努力迈进。同时,发挥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军作用,强化人才的引育工作。成都由于缺乏传感器研发、生产企业,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更高层次技术人才流失。成都传媒集团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侯初初 李霞 赵子君

宋妍妍

王雪钰

篇2: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

xxx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xxx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xxx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取得明显实效。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7年我区rd投入为1.22亿元,较上年增加0.4亿元,增长48.78%,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19家,同比增长26.7%,rd投入强度达到0.76%,较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在7个沿黄市辖区中排名第3。预计今年我区rd投入为2.01亿元,较上年增加0.79亿元,增长64.8%。目前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有42家(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的企业有17家),同比增长121%。预计rd投入强度达到1.15%,较上年提高0.39个百分点。

(二)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4件,较2016年1.15件/万人增长25.22%。今年截至10月底,我区专利申请量159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129件,外观设计2件),专利授权量125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114件,外观设计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9件,较上年增长31.25%。自治区和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5件/万人,已超额完成任务。

(三)科技型企业增长较快。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上下达我区2018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任务数为3家。2018年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已进入公示阶段。二是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家,目前塑料厂和宝马兴庆已获批2017年小巨人企业,组织亘峰嘉能、金圆化工、中盛电缆3家企业申报2018年小巨人企业。三是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1家,目前组织利荣生物、礼和食品等13家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已由市科技局组织完成专家评审工作,并将审核通过的10家企业报至自治区科技厅。

(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市上下达我区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任务数为2个,新增星创天地数为2个。2018年我区组织绿宝、礼和食品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星创天地,组织然尔特、灏瀚2家企业申报联合共建研发平台。2018年绿宝、礼和食品等企业申报国家级星创天地,组织然尔特、灏瀚2家企业申报联合共建研发平台。2018年我区共组织宝马兴庆、中盛电缆等5家企业申报自治区创新团队6个,获批市级创新团队8个。

二、主要做法

(一)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为抓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组织胜蓝化工、润龙包装等8家企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胜蓝化工荣获国家优秀企业奖、自治区成长组二等奖,亘峰嘉能获得市级成长组一等奖,其余七家企业也纷纷获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硬性引进了宁夏中能恒力新材料有限公司毕志强、宁夏胜蓝化工有限公司沈俊等多名高端人才。宁夏xxx绿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从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引进1名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重点合作研发生物技术在高品质蔬菜种植与精深加工中的应用与集成;面向高校招录,引进知名高校2名高层次人才进入机关干部队伍。为xxx黑枸杞种植产业专家服务基地柔性引进西安微生物分子学硕士陈保华、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郑琴、上海创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博士王茵、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李俊松等人才。

(三)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主动对接自治区、市科技部门,做好项目申报及跟踪对接服务工作。2018年组织申报科技金融、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89项,获批项目35个,其中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个,获得自治区、市级各类科技资金1675.47万元。组织嘉峰化工、日盛高新等10家企业申报2019年重大、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嘉峰化工的基于氰胺废渣制备轻质碳酸钙及多孔碳材料工艺技术研究项目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

(四)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力度。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下企业面对面指导等措施,对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进行指导。针对研发投入大,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困难的企业,聘请财务专家进行一对一上门辅导。

(五)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范围。以“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建立及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发展科技合作的研发与集成能力,推进科技合作扩产达效。引进中科院微生物所与恒力钢丝绳共建宁夏中科生物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支持宝马兴庆等企业与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共建17家研发中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不足。2017年我区rd投入强度低于全市(1.06)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低于全自治区(1.13)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由于辖区财政困难,2017年财政投入仅为379.4万元,仅占当年全社会rd投入比重为3.4%,远低于xxx市6.4%和自治区28.4%的平均水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3件/万人,远低于全市(5.18件/万人)和全区(3.93件/万人)的平均水平。

二是企业rd经费归集不规范。部分企业对rd经费归集不够重视,财务、统计人员不够专业,填报不准确、不全面。2017年我区填报rd经费企业29家,填报rd投入达到2.2亿元,但经自治区、国家复审后,仅有19家企业认定有研发投入,占全部填报企业数的65.52%,认定rd经费1.22亿元,占填报经费的54.55%。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我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滞后,除农业方面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林业技术推广站等事业单位外,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较少,2018年还未获批自治区级创新平台。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全面加快转型步伐,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一是抓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力争三到五年将日盛集团、万香国际、中利腾辉、恒力集团、申银特钢发展为五个百亿骨干企业集团。二是抓新经济培育,助推动能转换。充分发挥陆路口岸和xxx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用,引进并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发展跨境贸易,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全力打造宁北蒙西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二)大力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更多企业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对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力度,帮助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归集,力争2018年rd投入强度达到1.15%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鼓励技术型企业在一线培养现有的人才,支持本土人才在一线开展发明创造。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团队、优秀专利项目,以人才促进创新。认真落实自治区、市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照”、“感情上关爱”,为来惠工作和创业人才在医疗、住房、子女上学提供便利,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和设备改进力度,在重点企业中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鉴定,支持鼓励日盛、科通冶金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热情。2019年重点培育金圆化工、嘉峰化工、科通冶金、亘峰嘉能等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诚塑胶、博瑞源等15家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持续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范围。加快推进我区24个科技合作项目实施进度,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市对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自建或引进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润龙、宝马、亘峰、灏瀚等企业申报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篇3: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新的增长点

长安乡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同时,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主动适应新常态、在突破困境中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积极顺应新期待、在保障民生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准确研判新形势,紧紧围绕 “蔬菜富民、项目强乡”的发展目标,抓经济、调产业、创平安、促和谐,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培优做强二三产业,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全乡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势头。 2014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6.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26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为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挖掘我乡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增长潜力, 经我乡领导调查研究,结合我乡的实际,深入挖掘我乡培育经济增长点具体措施。

一、创新基本思路,开拓富民强乡之路

适应新常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 “ 蔬菜富民 、 项目强乡、党建聚力”三大发展战略,围绕农民增收“一个中心 ” , 走好 “ 六条路子 ” , 把我乡建成为名优果蔬之乡、项目聚集之乡、商贸发达之乡、环境秀美之乡、和谐平安之乡、文化繁荣之乡、党群联心之乡。

拓宽经济发展领域,培育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计划新增改扩建设施农业500亩;积极争取引进项目3个,落实国家无偿资金300万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抢抓机遇,铺就城镇化建设之路

全乡要围绕城市规划总目标, 抢抓“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重大机遇,把城镇化建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全力打造配套齐全、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现代化、城镇化新长安。

一是围绕城乡规划,做好征地拆迁。认清发展形势,成立征地拆迁领导小组,积极配合区委、 政府完成祁连路等征地拆迁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整合有利发展的各种资源,不断完善河满、前进、 八一、南关等城郊四村“城中村” 改造建设,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增强城乡辐射带动功能,将城中村的发展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

二是围绕集镇建设,抓好美化亮化。以“撤乡建镇”为抓手,积极抢抓集镇改造、农村公路建设、 水利建等方面的政策机遇,全面改善集镇什字面貌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卫生城乡建设,以乡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为总抓手,扎实有效的推进乡村面貌改善。深入开展 “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达标创建活动,加快乡村环卫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实现乡村环卫管理工作一体化。彻底解决主要公共场所、重点道路沿线、标志性区域的脏、乱、差问题,努力做到卫生整治有经费、有人员、有设施,实现“水清、地绿、天蓝、 村美”的人居环境。

三是围绕“四化”示范目标, 抓好新农村建设。2015年,继续围绕发展抓项目,实行项目建设领导挂项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力度,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型城镇化规划为引领,不断丰富“四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以农村小康住宅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 按照“栽花栽树抓亮化”的总体思路,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大力争取项目支持,完成新建的小康住宅小区及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要逐步探索“社区化、集体化”物业管理新模式,进一步优化物业管理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诚信意识,树立共管互治、科学合理、适合新农村住宅小区特点的规章制度,保障小区物业管理各项事务健康发展。

三、立足优势,拓宽农业产业化之路

全乡要坚定不移的实施产业强乡战略,把农业产业和畜牧产业建设作为推进城乡化、加快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按照“现代农业抓设施,设施蔬菜上规模,规模建设拓市场”的发展思路,以“市场广、 特色亮、管理精、品种优”为目标,重点在发展方向、品种筛选、 管理模式上下功夫,逐步拓宽市场和流通渠道,把农业增长的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加大蔬菜生产扶持力度,做强做大蔬菜特色产业,切实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 2015年重点完善现有的万家墩、头号、洪信、二闸等村设施蔬菜点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整合捆绑项目,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稳住”高原夏菜市场为基础,做强反季节蔬菜、休闲采摘产业,加强与外地交流学习,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菜农培训,计划完成培训4600人次。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求效益,进一步优化资源,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精品蔬菜,计划申请无公害蔬菜认证20个,无公害蔬菜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恒温库、蔬菜市场、脱水蔬菜厂建设力度,打造精品、优质、特色为主线的蔬菜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现代化多功能专业合作社,带动全乡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要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鼓励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采后处理、贮藏和深加工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提升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争创产业品牌。积极发挥和利用现有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窗口作用,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蔬菜专业协会和蔬菜种植人才队伍,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参与设施蔬菜产品流通服务,提高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培育绿色品牌,建立农药残留检测站,对蔬菜农药残留实施全程跟踪检测,力争一批产品申报并获得认证,不断提高蔬菜商品率。

三是要培育扶持草畜新兴产业。按照“发展壮大牛产业,积极培育羊产业,稳定发展猪鸡产业” 和“抓大户、建小区、树典型、带群体”的思路,抢抓全区畜牧产业园区机遇政策,采取政策驱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农户联动的办法,积极发展畜牧产业。鼓励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品种引进、标准养殖、高产高效方面下功夫,使畜牧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同时,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依托南关活畜交易、屠宰加工市场,培育一批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收购、育肥、 贩运为主体的经纪人和运销大户能人队伍带动市场发展。要结合消防安全柴草整治工作,倡导群众加大秸杆青贮氨化,提高秸秆利用率和科学喂养水平。大力推进暖棚养殖等先进饲养技术,全面提升标准化、专业化养殖水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业主导产业。

四、发展劳务,走好第三产业增收之路

劳务输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铁秆庄稼”。2015年,全乡要切实把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农村劳动力输转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落实责任,完善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以克服群众怕出门、政府怕组织为切入点,依托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展劳务经济的意义和作用,宣传“能人带动”、劳务输转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发挥能人效应和“先富带后富”作用,营造 “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 的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输出输转工作。加大政府对劳动力输转导向作用,使全乡劳动力逐步由兼顾型、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变。立足实际,以就地输转为主,努力扩大输出的规模和数量,力争年内就地转移劳动力6000人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城郊农民向“脱产型”农民转变,推广 “土地流转”新模式,将劳务耕种或耕种效益不好的农户土地流转集中, 开辟脱产劳务输出。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发展潮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就业、创业, 寻求发展。

三是强化培训。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让农户及时掌握劳务市场形势,为劳务输出对象提供求职登记、外出指导、培训申请、技能鉴定、维权申请、政策咨询等服务, 积极引导富余劳力外出创业。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合作式、委托式培训。计划年内培训5000人次,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工作能力和就业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落实劳动保护、工资发放,协调处理劳务纠纷,提供咨询和援助,关心解决务工人员切身利益问题,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总之,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形式下,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阶段性特征,清醒看到我乡经济增长呈现出由中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化的趋势,要准确把握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重点放在“五个着力”,1着力推进改革攻坚,2着力强化创新驱动,3着力加强风险防控,4着力抓好扶贫开发,5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篇4:宏观经济“四降一升”培育新动能

增速降:

年投资增长可能降至9%左右

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下降1.5个百分点,约拉低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一是企业经营景气度下降影响投资积极性。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变化的60%可由上一年的企业利润增长速度解释。

2015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较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恶化抑制企业扩大投资。且上半年受益于股票市场持续活跃,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若去除其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利润数据显示的还要差。

投资降:

产能过剩依然突出,新增投资动力不足

从行业统计数据来看,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且伴随经济下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行业有扩展之势。三是高新制造业规模尚小,难以提供足够投资支撑。全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出全部制造业投资近4个百分点,但其占比不足,对制造业投资增长拉动较弱。

房地产投资可能降至零增长。一是当前的资金来源结构难以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虽然年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增速连续多月提高。但从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都连续多月负增长,仅有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正增长。

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负增长。2015年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1%。

三是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仍未全面恢复。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上行是结构性上行而非整体上行。从区域看,一二线城市景气上行更多,三四线城市低迷。从房屋购买结构看,改善型住房景气度高,而刚需房和高端房类的景气度相对较低。10月份以来房地产销售增速已经出现下降。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可能回落2个百分点。一是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受经济下行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且若2016年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再次下降,则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将受到极大约束。二是部分改革措施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政府投资扩张。新预算法、限制地方招商引资竞争和地方司法、纪委体系改革强化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衡约束,短期内可能抑制地方投融资扩张。

消费降:

消费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减速。2015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7%,高于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但年度比较来看,却是持续减速。二是受失业显性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信心可能有所减弱。三是一些热点消费可能减速。首先,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效应减弱。其次,2015年受黄金价格波动及股市波动引发的避险情绪增强的影响,三季度以保值增值为目的金银珠宝类消费大幅走强,平均增速达到13%,但不具有可持续性。

进出口规模降:

出口可能略有提高,但进口面临更大的下降

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月份报告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复苏会有所减弱,但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速度在2016年有所回升。

二是政策环境优化和低基数可能提高出口增速,进口可能低速增长。2015年进口之所以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所致,进口数量降幅不大。预计2016年进口数量将窄幅下降,价格影响降低,进口实现低速增长。

动能升:

新动能培育速度加快,与传统动能形成双轮驱动

2015年,我国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主要经济体都在抢抓机遇,力争占据制高点,这正好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提供了机会窗口。抓住这个机会窗口,我国才会有更大的战略空间。

2016年将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扩资源、拓空间、优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动,形成新动能和传统动能“双轮驱动”的有利局面。主要特征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增加创新资源的供给。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域,试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战略性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加快实施新型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一批创业孵化、创业辅导、公共服务等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支持建设20个“双创”示范基地,发挥“双创”“互联网+”的乘数效应;继续办好“双创”活动周,将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也要积极打造一批“双创”活动品牌。

篇5: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水平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特制定如下政策。

一、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1.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巢湖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级产业创新核心区和中国制造强市。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采取基金、“借转补”、金融创新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三重一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2.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实施市区新财政体制,优化促进工业、自主创新、农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支持四大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引领发展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宜居宜业新城区。支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示范区、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产业集中区。支持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个城区全力打造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先行区。支持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巢湖五个县(市)全力增强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作用,成为全市发展新引擎、全省县域发展排头兵。支持巢湖流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将美丽巢湖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安徽样板、绿色发展全国示范。

二、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3.加快建设滨湖科学城。重点支持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在量子信息、核聚变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生命科学等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能力。

4.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积极推进院地合作,共建高端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支持中科大高新园区、合肥北航科学城、中德合作教育示范基地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产教融合、学城融合示范效应。大力支持合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建设。重点支持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创新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源地。

5.持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通过扩大天使基金规模、“借转补”等方式,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上下游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中心层级及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最高给予300 万元奖补,考评优秀的最高再给予100 万元奖补。对新认定的双创示范基地,最高给予500 万元奖补。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给予100 万元奖补。对外资设立的研发机构最高给予500 万元奖补。对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最高给予300 万元补助。对首次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运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给予奖补。

6.提升科技服务保障水平。支持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支持企业核心发明专利授权保护。支持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最高给予1000 万元补助。支持引进国际知名专利服务机构、中介咨询机构。对考核优秀的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给予奖补。建立创新贷风险池,支持科技保险融资、专利权质押贷款融资服务,降低科技企业融资风险和成本。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

三、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7.建设世界一流产业集群。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引领,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大力支持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智慧+”产业集群;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核心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家电、工程装备等优势产业,推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持续增强国有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集中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重大招商项目落地。

8.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万千百”智能改造工程,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整体制造水平,对技改项目最高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奖补。对新建重点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奖补。推动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品牌、智能制造顶层设计等对标诊断。对通过国家智能家用电器技术认定的产品给予最高100 万元奖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对国家级、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企业,最高给予100 万元奖补;对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及行业标准化发展给予奖励。持续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对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领军企业、两化融合“达标贯标”项目等给予奖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能效提升、工业节水、污染防治等工程,对绿色制造示范最高给予100 万元奖补。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进行奖励政策。9.提升产业基地发展层级。推动产业基地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支持产业基地升级,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试点)给予补助,绩效评估优秀的,加大奖补力度。对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购置研发、生产设备最高给予3000 万元补助。对市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研制费用给予连续3 年、最高3000 万元补助。

10.大力促进企业成长壮大。加快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以及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快速成长的行业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对大企业上台阶最高给予600 万元奖励。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民营经济提升行动,扶持小微企业提档升级。对企业新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购置关键设备最高给予2000 万元补助。对本市企业进行的非关联境内并购交易在市内转化投资新建项目的,最高给予1000 万元补助。对国家级试点示范,最高给予500 万元奖补。对市政府推介的优质小微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给予补贴。对工业标准化厂房建设给予奖补政策。

11.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全面拓宽军民融合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平台建设,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给予研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

四、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2.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税融通”等新型融资规模,提升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效率。实施新设和引进金融机构奖励政策,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培育上市后备资源,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开展“续贷过桥资金”等特色金融创新,对市本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的年化担保费率低于规定标准的给予奖补,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3.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引进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对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创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航空航运、商务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等给予政策支持。对检验检测认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生态圈建设给予奖补。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策。

14.做优生活性服务业。立足美好生活需要,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对健康服务、现代商贸、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创意文化、体育服务、“互联网+家政服务业”等给予奖补。鼓励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

15.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按照“产城融合、集聚布局、集群发展”思路,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形成以服务业集聚区为主导,特色楼宇(街区)和服务业特色小镇为补充,线上线下结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体系。对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园区、特色街区建设,最高给予300 万元奖补。

16.优化特色小镇产业与环境。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产城融合为重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着力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集中支持市级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主导产业培育等。

五、全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

17.实施“双引双培”计划。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大力培育“庐州英才”和“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对创业类引进人才最高给予500 万元资助,创新类引进人才最高给予100 万元资助。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最高给予1000 万元专项资金或2000 万元创业引导基金扶持,其中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团队项目,滚动支持最高可达1 亿元。

18.大力引进产业紧缺人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引进发展急需的技术骨干和紧缺人才,每年重点资助3000 人左右,3 年内最高给予每月3000元生活补助。放宽落户条件,强化安居保障,提升创业服务。

19.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装配式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按省定高级技师5000 元/人、技师3500 元/人、高级工2000 元/人标准,给予培养单位或职工个人研修提升补助。推行“名师带高徒”、“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新型学徒制,每位名师给予一次性2 万元带徒津贴,每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10 万元补助。

六、全力促进农业产业兴旺

20.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兴农,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培育发展共享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鼓励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加快“三变”改革步伐,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给予奖补,对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对“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最高给予100 万元奖补,对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最高给予50 万元奖补。政策足额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21.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支持设施连栋大棚、规模化养殖场、农机装备等农业装备现代化建设。对设施蔬菜瓜果标准园项目最高给予60万元奖补,连栋温控大棚基地最高给予120 万元奖补,规模化机插秧作业服务给予40 元/亩奖补。支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标准化生产园区、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载体创建,推动高效农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支持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2.加快推进绿色兴农。加快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粮食绿色增效,支持开展优质绿色粮食生产基地(点)建设。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地理标识和品牌创建,创建一批农业区域化公共品牌。支持生态循环农业、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发展和生产模式创新。支持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建设。支持环巢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支持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实施乡村美化绿化工程,支持经果林、苗木和花卉生产基地建设政策。

七、高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3.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支持开放通道、平台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高质量发展,推动构筑大通关方式,形成陆海空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合肥航空港一类口岸、合肥水运港二类口岸开放步伐。加快合肥国际内陆港建设,积极申建合肥国家铁路对外开放口岸。推动合肥中欧班列常态化、规模化、市场化运营,进一步打响合肥中欧班列国际品牌。将航空港打造成为安徽省口岸门类最多、检验最便捷的口岸高地。充分发挥进境指定口岸平台作用。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扩能升级。

24.促进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外贸转动力调结构,进一步推进产贸融合,培育壮大外贸主体。鼓励重点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出口企业加强防范收汇风险体系建设,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扩大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提高外资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推动汽车、家电、新能源等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支持服务贸易发展。支持贸易救济体系建设。

八、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

25.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大力实施文化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文化企业融资成本。打造一批前瞻性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功能品质俱佳的文化体育项目,单个项目最高给予1000 万元补助。

26.推动文化创意载体建设。统筹规划文化(体育)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加快园区(基地)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新兴文化(体育)创意产业园(基地)、街区、小镇、楼宇、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最高给予1000 万元补助。

27.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放大国家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成果,构建政府、企业、市民“三位一体”的文化惠民新模式。对在全国或国际重要平台展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舞台剧、电影、电视、动漫等文化相关产品,最高给予500 万元补助。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全国性或国际化大型文化活动、文化展览会、文化交易会、体育赛事等,最高给予500 万元补助。

28.助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实体书店等传统文化行业,改造服务环境、创新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国有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城市阅读空间、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体育)场馆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最高给予200 万元补助。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对原创剧目、人才培养、商业演出、优秀民营院团等,最高给予50 万元补助。

九、高效保障政策实施

29.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常态化开展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活动,全面落实联系包保机制,畅通企业问题受理渠道,健全分办交办、平台办理、联动推进等制度,确保企业问题有效解决。

30.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围绕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持续减少审批事项,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全面提升行政效能,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各相关市直部门负责制定简便、高效的操作规程并发布执行,负责组织政策绩效评价。各级要抓好政策衔接、承接,协调联动抓落实,预算安排的涉企资金要尽快落实并拨付到企业,对支出进度缓慢的要督查问责。

上一篇:纠风除险专项工作下一篇: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青海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