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

2024-04-18

微服务(精选8篇)

篇1:微服务

汽车微服务管理平台

日益成熟的3G技术所带来的快速网络,无线城市建设日益完善,与日俱增的3G智能手机,加之当代人们对于快速、高效办公方式的渴求,促使移动办公的需求日益强烈。3CS汽车微服务管理平台正是针对汽车服务后市场对于移动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提出帮助车主随时随地了解爱车信息的管理方案。

3CS汽车微服务管理平台是服务于汽车4S店车主的一套微型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以下模块:消费查询、在线预约、最新动态、爱车服务、名品导购、精品车饰、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等模块。车主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及时查询爱车消费记录,查询会员卡内余额,预约维修美容、获取爱车续保信息等,还能通过微服务平台采购爱车精品车饰、采购一些奢侈品等。3CS汽车微服务管理平台既能帮助客户随时随地了解爱车的信息,又能满足客户线上购物的欲望。

篇2:微服务

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

为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倒贷(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问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现就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合理确定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设定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满足借款人生产经营的正常资金需求,避免由于贷款期限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增加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丰富完善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科学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便利借款人的业务品种,合理采取分期偿还贷款本金等更为灵活的还款方式,减轻小微企业还款压力。

三、积极创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经其主动申请,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提前按新发放贷款的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符合下列条件的小微企业,经银行业金 融贷通 — 创新金融信息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融贷通,中小企业,融资,挂牌上市

融机构审核合格后可以办理续贷:

(一)依法合规经营;

(二)生产经营正常,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

(三)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强,没有挪用贷款资金、欠贷欠息等不良行为;

(四)原流动资金周转贷款为正常类,且符合新发放流动资金周转贷款条件和标准;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的其他条件。

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意续贷的,应当在原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前与小微企业签订新的借款合同,需要担保的签订新的担保合同,落实借款条件,通过新发放贷款结清已有贷款等形式,允许小微企业继续使用贷款资金。

四、科学准确进行贷款风险分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本通知规定对小微企业续贷的,应当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严格按照贷款五级风险分类基本原则、分类标准,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正常营业收入、信用评级以及担保等因素,合理确定续贷贷款的风险分类;符合正常类标准的,应当划为正常类。

五、切实做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以及续贷等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 融贷通 — 创新金融信息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融贷通,中小企业,融资,挂牌上市

创新的,应当根据自身信贷管理和行业客户等特点,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建立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客户准入和业务授权标准,合理设计和完善借款合同与担保合同等配套文件,相应改进信息技术系统。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多渠道掌握小微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对外融资与担保情况、关联关系以及企业主个人资信等信息,客观准确判断和识别小微企业风险状况,防止小微企业利用续贷隐瞒真实经营与财务状况或者短贷长用、改变贷款用途。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续贷贷款的贷后管理力度,加强对客户的实地调查回访,动态关注借款人经营管理、财务及资金流向等状况,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续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在信贷系统中单独标识续贷贷款,建立对续贷业务的监测分析机制,提高对续贷贷款风险分类的检查评估频率,防止通过续贷人为操纵贷款风险分类,掩盖贷款的真实风险状况。

六、不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技术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小微金融投入,要根据小微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优化产品设计,改进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持续健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技术水平,推动小微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篇3:微服务

作者从国网“一平台一系统多场景微应用”的实施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微服务架构的实施实际上分为如下两个部分:业务架构的微应用化;技术架构的微服务化。

下面首先提出微应用、微服务的概念, 从而引出业务架构的微应用化和技术架构的微服务化观点。

1 微服务架构

总结微服务架构的提出者Martin对微服务架构的定义, 微服务架构有如下特征:由多个分布式服务组成, 多个独立的服务, 共同组成系统;每个服务单独部署, 运行在独立的进程 (容器) 里;服务可以独立设计、开发、部署, 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分布式的管理。

微服务架构模式有许多优点:拆分单一的复杂性的单体应用为可管理的模块或服务。单个的服务可以更快的开发, 更简单的理解和维护。每个服务可以由单独的团队独立开发, 开发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合理的技术, 只要服务遵守API约定即可。每一个微服务能被独立部署, 让持续部署成为可能。

可见微服务架构是一个技术概念, 是从技术架构角度来提出的一种新架构模式, 是一种新的设计、开发、实施、运维的实践方法, 从企业架构 (EA) 角度分析, 应该划分到技术架构的范畴。

2 微服务

微服务是一个高内聚低耦合IT的实体, 有明确的边界, 属于技术架构的范畴, 可独立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管理, 一般具有自己的表现层、业务层甚至数据库层, 一般每个服务实例运行在一个容器中。

3 微应用

微应用是一个高内聚低耦合的业务实体, 有明确的业务边界, 微应用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自洽的业务模块, 属于业务架构的范畴。

微应用是从应用场景中抽象总结出来的一些独立业务模块, 模块之间很少相互的业务联系, 即使有也通过工作流等机制进行。

从领域模型的角度来看, 微应用应该是居于业务对象和聚合体之上的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其粒度要比聚合体更加粗一些, 比业务用例也更加粗一些, 是相对独立的一个业务模块。

从用户角度看微应用能够提供用户要求的某一组服务, 为企业创造一个明确的经营价值, 达成用户的一个某个在经营层面可见的目标。

而作为对照, 业务用例一般完成某个特定的功能, 比如下单、客户资料修改等, 由于粒度过小不能提供一个经营层面可见的价值。

4 微应用和微服务的关系

微应用和微服务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 都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征, 都有一个明确的边界。但是二者是不同领域中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微应用是一个业务概念, 是有独立功能, 能够满足用户一个完整业务需求的功能, 能够实现一个经营层面可见的目标。微服务是一个IT实体, 是能够独立开发、测试、部署、运行的模块, 一般依托容器运行。

微应用和微服务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领域模型中的业务实体和java对象之间的关系。往往一个微服务实现了几个微应用, 也存在一个微应用跨越几个微服务的情景。

5 微应用和微服务的划分标准

引入微服务架构的初衷是降低系统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使得过程可控, 因此从实用主义的角度, 从系统生命周期中与系统关系最密切的几类人员, 即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开发人员、运维人员角度来说明微应用和微服务的划分原则, 是比较有实用价值的。此种划分方式比纯粹学术上的研究要有指导意义的多, 举例来说业界曾有观点:微服务应该细化到每个菜单作为一个微服务的程度, 这个观点明显是脱离实际, 为微而微, 望文生义, 极大地增加了运维成本和管理成本, 是非常教条的。

下面按照以上原则说明微应用和微服务的划分标准

5.1 微应用的粒度

微应用是处于子系统和业务用例之间的一个模块级别, 其虽然名称中有“微”, 但是不能过于小, 否则徒增复杂性, 对于架构的优化改进没有任何助力。

可以把能否提供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可见的价值”作为识别微应用的主要标准。同样是对业务进行模块划分, 具体经办的业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视角不同, 粒度不同, 业务人员从“做什么”入手, 因此他们划分出的单元往往是业务用例级别的, 而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从“有什么用”角度入手, 他们划分出的业务模块往往是粒度比业务用例稍大。

视角的不同, 引起划分标准和划分结果的不同, 前文已经说了, 微应用应该是比业务用例稍大的粒度, 以经营管理者的视角对业务进行划分, 是微应用的比较合理的划分方法。

识别什么是微应用, 还与应用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定位有关, 比如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如果系统的重点在于员工档案管理, 则员工培训业务可以看做一个微应用, 但是对于以培训为重心的人资系统, 则把培训业务分解为多个微应用更加合适。

5.2 微服务的粒度

划分微服务的标准则有如下几点:

从设计角度:微服务应该是高内聚低耦合的, 有明晰的界面, 与外界尽量少的交互。

从开发角度, 微服务应该是一个小的团队、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保持沟通的高效和管理的低成本。

从运维的角度:微服务的粒度不能太小, 种类不能太多, 否则会使得系统复杂性和管理成本急剧上升, 有违微服务架构的初衷。

6 业务架构的微应用化和技术架构的微服务化

按照架构设计的有关实践, 系统架构分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等几部分。

如前文所述, 微应用是属于业务架构范畴的概念, 微服务是属于技术架构范畴的概念。故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过程中, 实际上存在业务架构的微应用化和技术架构的微服务化两个方面的工作, 而业界往往把二者混淆。

6.1 业务架构的微应用化

首先利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对企业全局范围内的业务进行梳理, 开发业务架构, 然后再进行重构与整合, 对业务进行拆分, 从中识别出微应用, 达到业务架构的微应用化。

微应用化的主要工作是产生微应用清单, 定义微应用的业务功能和业务边界, 规范跨越两个或者多个微应用的业务, 对于跨微应用的业务尽量利用工作流等机制实现衔接, 从业务层面避免技术实现时的分布式事务产生的可能性, 降低实现和实施的复杂性。

6.2 技术架构的微服务化

微服务化的根本原则就是降低设计、开发、测试、实施、运维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成本, 在微服务化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微服务的粒度问题, 只要遵循这个基本原则, 则尺度就比较好把握。

微服务化架构的实施涉及到设计、开发、部署、运维等各个方面。

6.2.1 设计过程

微服务可以分为两类:应用层微服务:实现了业务逻辑, 可以认为这部分微服务是微应用的实现, 但没有必要和微应用一一对应。

基础层微服务:实现了公共设施和公共模块。

设计过程是在业务微应用化的基础上展开的, 但是微应用和微服务不必要一一对应, 微服务的设计过程就是需要对业务进行拆分和分层:拆分:参照微应用进行拆分, 构建应用层微服务集群。分层:梳理和抽取核心应用、公共应用, 作为独立的服务下沉到核心和公共能力层。

当然设计过程中还要解决很多其他问题, 如服务注册、服务注册、服务间通讯机制等问题。

6.2.2 开发过程

开发过程中首要原则就是接口先行, 面向接口编程, 首先需要把接口识别和定义出来, 然后双方基于接口进行开发, 合理控制团队规模和开发周期, 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产能。

6.2.3 部署过程

部署过程要利用工具进行自动化部署。

部署原则:容器化、独立部署、基础设施自动化。

6.2.4 运维过程

运维过程要充分利用工具实现自动化运维。

摘要:微服务架构已经在实践中被普遍应用, 国网也在努力实践“一平台一系统多场景微应用”的设计理念, 但是在微服务架构的实施过程中, 作者感觉业界在微服务架构论述上把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糅合在一起, 概念不是很清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作者对微服务的粒度划分标准有自己一些认识, 文章围绕上述两点展开讨论, 谈谈自己的观点。

篇4:万科开启“微服务”时代

一、万科微服务的6大亮点

1.认证业主才能使用相关功能

对于微信平台提供的部分功能如报修、产证查询需要进行业主身份认证,对于认证通过的用户才可以使用对应功能,同时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注册成为万客会的会员。

2.基于房间主动报修、投诉

业主可以通过微信对自己的房屋进行在线报修和投诉。

3.特别的信息给特别的业主

能够根据业主绑定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消息推送,比如项目的施工进展和社区活动只推送给对应项目的业主。

4.支持业主二次营销

能够通过微信服务平台对老业主进行二次营销,或者借助老业主进行营销信息的传播。

5.提供更多自助服务

对于业主在使用微信服务平台的时候,让业主尽可能的实现自主服务,比如在线查询会员积分,在线进行房屋问题的报修及报修进度查询等。

6.微信前台直通CRM系统

微信前台只是个延伸,将平台直接打通到明源CRM系统,借助微信给业主提供更多服务的同时,不能对原有客服管理流程造成影响。在打通微信与CRM系统接口的同时,明源对其他的功能专门开发了一套微信管理后台,不改动CRM就完成微信服务平台的搭建。

为了确保推广后用户通过微信使用服务的时候不会产生体验问题,广州万科内部发起了50人的内测团队,每个人对功能都做了全方位的检验,经过了两周的密集测试和优化调整,在2014年的2月20号,最后一期纸质的《万科家书》带着广州万客会的二维码邮寄到了业主的手里,同时在各个项目返修办的前台也可以看到广州万客会的二维码。

二、万科微服务的5个核心功能

1.产证进度在线查询更轻松

繁琐的办证手续和漫长的过程总会让人痛苦不堪,现在业主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面查询产证、办理的进度,同时也可方便的了解到下一办理节点所需资料,在大大方便业主的同时,也减少了传统模式下业主打电话咨询带来的巨大工作量。

2.微信报修,快递式跟踪

业主的房屋出现了问题,通过电话不容易描述清楚问题,可以拍张照片通过微信上传上去,很快就会有人受理,而且业主还可以方便的了解报修问题的处理进程,派哪位工程师,什么时候上门处理,都可以通过微信进行了解,对于问题的处理结果还可以通过微信在线评价,这样再也不需要打电话一一进行回访了。

3.电子家书告知施工进展

通过微信定期的将工程进展推送给准业主,让准业主及时了解项目的施工进度,在等待中享受更好的服务。

4.社区活动在线报名多快好省

定期通过微信向业主推送本小区的活动信息,通过微信提供便捷的报名入口,在提高业主活动参与度的同时又能降低线下活动报名的组织成本。

5.引流万客会,唤醒沉睡会员

通过微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万客会,还可以通过微信查阅自己的会员信息,了解会员权益,查看当前积分,借助线上互动将大量的沉睡会员激活。

三、下一站——微信社区平台

广州万科的微信平台在定位上仍然是以提供地产服务为主,随着移动化和社交化的发展,未来除了可以通过微信提供基础服务,还可以为业主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比如广州万科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小区内的二手物品交易,让小区内业主之间进行互动,从而提升平台的活跃度。

篇5: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助力小微、情系三农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既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行实现自身经营发展的必要途径。我行立足XX区域实际,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通过加强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近期,xx农合行集中开展了“第三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宣传月活动期间,我行累计向各类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2 笔、金额6000万元,与从事木材加工、商贸流通、环保能源等xx特色产业的30家小微企业成功“联姻”,向从事木材加工加工的xx木业等5家木竹产业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550万元,向从事汽车销售的xx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400万元,向从事餐饮服务的xx餐饮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700万元。同时,我行针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开发的“易贷卡”产品倍受青睐。

篇6:微服务电子商务论文

微服务,对于一定范围、一定区域内所需求的供给以及后期的对于此类供给维护和保持。其主要针对的范围小,所供给的用户比较集中,周期较短,是一种新型的区域性的服务模式。

2. 2 微服务的特点

微服务的主要特性在于,客户稳定,对于区域内有限的用户和商业资源,集中围绕消费者而展开特性的服务,比如,区域内的客户是稳定的而且有限的,对于快速消费者来说,由于区域以及距离的影响,消费者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必须来源于区域内供给。服务速度快。微服务体现在它的区域性上,有限的距离,有限的资源和客户。对于商品的供给速度会由于消费者的快速反应而产生,所以微服务是围绕当地的消费者产生的一系列消费与供给的形式。

2. 3 微服务的发展趋势

对于这种特定的区域内,有着学校以及周边所服务的商业圈,形成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对于区域内的经济起着极大的刺激作用。而作用和支配在区域的服务形式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西安翻译学院的周边商业圈和学生调查 (抽取 100 名学生) 为例,84. 3% 的学生在享受这种微服务; 对于微服务的发展趋势而言: 市场需求大,可优化强。对于市场需求大指的就是在区域范围内开发新的用户以及对于外来客户的到来的短暂服务的供给。可优化性强就是所谓的微服务的模式和技术方面的提升,比如: 将微服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2. 4 区域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的区域电子商务,就是以区域地理环境为基础,建立在本地区内的一个服务于当地所发生的一些电子贸易交易经济以网络为平台的处理活动。同时,区域电子商务也是指所有商业活动在网络上发生的产物。

2. 5 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区域性电子商务在区域经济的带动下,使得区域的交易以及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再加上当地政策的支持下,有成本小、服务范围广及效果好的优点。区域电子商务立足本地集中区域特色行业与产品,是区域经济、文化、地域品牌最好的宣传平台。企业可以利用区域电子商务平台了解政策信息,掌握经济数据,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效避免企业低价竞销对整体行业的冲击,提升区域商业圈的升级。

2. 6 微服务与区域电子商务的关系

微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服务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运行成本和发展水平,区域物流的定义是指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范围内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区域内产品供给以微物流的模式体现,简化了其包装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物流功能,使得服务的整个过程更加简单快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十分密切,微服务有助于电子商务的实现,电子商务对微服务的影响也极为巨大,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微服务自身的矛盾促使其发展,而电子商务为它提供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手段,反之电子商务在其自身发展中也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区域微服务提供相应的解决手段。①②

3 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分析区域内经济发展

的现状和问题西安翻译学院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是一个处于三环开外的民办院校,到市区大约 24 公里,只有一趟公交 905 到市区,要经过 40 多站的路程,其附近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如丰裕口、翠华山国际森林地质公园、南五台山等风景区,对于西安翻译学院外的商业圈也是相当的丰富和繁荣,大小商家有 200 多家,其中包括餐饮、娱乐、购物、教学等一系列的商业类型。西安翻译学院的管理模式是周一到周五为封闭管理。周六、周日为周末休息,因此,封闭期间对于商品的购买往往都是通过电话联系附近的商家,这是对于做的比较好的商家其推广力度比较大,使其知名度也比较大,所以同学对于其需求也比较频繁点,周末学校开放,学生可以外出实际购物。目前对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革命的跟进,每年开学的智能手机的推广和销售,基本上 98% 的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为手机网购提供了很大机会,而对于电子商务消费的调查,西安翻译学院的学生在进行购买的时候由于学校位置的原因,有 78% 的人选择网购,22% 的人选择周末去市区卖场消费购物,所以对于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在西安翻译学院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很有前景和市场。据了解,周内的话只有几家商家在正常的运转,其他的商家由于推广力度比较弱,生意一般。西安翻译学院附近整体的商圈周内是停滞的,正常运转就要等到周末,如何在周内促进消费和周末大力消费就成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西安翻译学院区域内经济的发展问题主要存在于: 消费周期性的不协调: 周内生意上基本停滞,周末生意比较活跃; 发展模式的单一: 主要是附近的商家对于其他渠道的营销有所封闭,就拿电子商务来说,对于商家往往缺乏营销和管理上的经验,对于网店只是开了之后而对于网店运作出现了问题,总结下来电子商务的意识和知识不是很了解。

4 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对于商业圈的作用

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邀请西安翻译学院区域内的商家入户,对商家的电子商务渠道销售的开发和运作,为商家提供技术和渠道营销上的支持,针对其商铺对于产品进行推广和营销,扩宽其销售模式的渠道,增大销售力度,对于在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入户,有效的和校内消费市场的对接,使得通过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家和消费者可以近距离、快速、有效的发生商品的流转,促进了校内校外的资源流通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周内生意停滞的现象,有效地协调了消费周期。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对于区域内商品快速的流通,以及通过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大力监管,对于商品的安全质量,通过校内学校相关监管部门和校外政府监管部门相互协调,对于消费的安全性有了绝对的保证,杜绝了消费欺诈的问题。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也是大学生创业和学习的一个电子商务,有效地吸收了学校内相关电子商务人才,丰富了电子商务课程,最终促进了区域内的和谐发展。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子化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利用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服务三者的统一,微服务电子商务所实现的是物流服务组织方式、交易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的电子化。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将是由学校、当地社区政府、商家组成的一种集约化、信息化的服务平台,类似淘宝一样,但又精于淘宝,集合了当地所有卖家,出售各类产品,有着稳定的消费者和商品供给。而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所做的就是将区域内所有的商家集合起来,对于区域内消费者提供集中化和快速的服务。微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的组成分为三个部分:

(1) 服务商家。服务商家所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商品供应商,比如餐馆、超市等。

(2) 电子商务运营。对于物流服务信息的采集,发布,以及对于需求商需求的引导与咨询,最终售后的服务等一些从商家到消费者的服务。

篇7:微服务

摘要:微金融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融资平台,对小微企业实现融资渠道多元、促进融资成本降低、助力信用数据整合有重要意义。而发展基础薄弱、信用违约风险、监管机制滞后是制约微金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通过规范微金融监管机制、建设微金融征信系统、保障微金融信息安全和创新微金融服务模式,规范和加快微金融发展,完善我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关键字:微金融

小微企业

微金融,即微小的金融,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其资金和业务规模较小,服务群体相对弱势。目前,我国微金融主要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微金融构成。

一、微金融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微金融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融资平台,对解决小微企业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1、实现融资渠道多元

微金融在速度、灵活度、便捷性上表现出特有的优势而受到小微企业的青睐。根据《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我国小微企业在选择银行融资中,对中小银行(32.89%)的倾向性明显高于大型银行金融机构(12.44%);以P2P融资、众筹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融资模式,也为小微企业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可见,微金融已成为助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一支重要力量。

2、促进融资成本降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层级一般较低,贷款审批和授信等流程完成较快,小微企业获取融资所付出的时空成本和机会成本也相对降低;而基于互联网的融资则是典型的直接融资,资金供需方直接匹配,提升了融资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

3、助力信用数据整合

微金融通过信息整合,将极大优化整个小微企业经营环境。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力度增大且一旦被纳入征信系统,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将被纳入全国统一的征信数据库;而在互联网平台中,小微企业通过“线上”交易活动留下的“痕迹”成为大数据分析的来源数据,这也成为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又一途径。

二、我省微金融发展及制约因素

1、发展成效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日益壮大。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截止2013年末,我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08亿元,法人机构数达到48个,从业人数2450人,分别是2010年的4.18、1.78、5.42倍。新型农村金融正日益成为我省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互联网微金融迅速崛起。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互联网平台促成线上服务小微经济活动的互联网“银行”、P2P融资平台等迅速崛起。根据《2014年中国网络贷款行业年报》,去年我省网贷行业发展迅速,网贷成交量54亿元,占全国网贷总成交量的2.14%,网贷平台数量已超过70家,位列全国第七。同时,据商务厅发布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0月,我省依托电商平台,实现网络零售交易突破千亿元。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适应了我省广大居民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要求,丰富了微金融组织的服务体系。

2、制约因素

——发展基础薄弱。目前,我省微金融还处于成长阶段,体制机制还处于探索和实践期,特别是由于服务群体的特殊性,金融生态性相对较为脆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和产品创新缺乏优越的土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互联网金融对信用数据和信息安全又有着高度依赖。

——信用违约风险。我省微金融在信息透明度上一直是短板。对融资对象选择缺乏足够信息支持,交易违约时有发生,制度和技术御险设计难以跟上。特别是网络平台融资,据统计,我省在2014年网贷行业中问题平台发生率近15%,信用违约是其重要原因。

——监管机制滞后。无论是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位阶都还不高,导致我省微金融的法律监管还存在一定真空;同时,微金融的运作很大程度取决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制度和技术性监管,如征信和评级制度、信息平台社会化、内控制度等,而制度和技术存在一定建设期,导致我省微金融在监管层面有些滞后。

三、规范发展微金融,完善我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1、规范微金融监管机制

——法律监管:国家应加快微金融法律的顶层设计,将监管落实到法律层面,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需研究制定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等法律法规,从法制层面对我省微金融的发展予以规范和指导。

——平台监管:依托我省已有的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加快数据收集和整合,逐步开展信用分类和评级监管工作。

——业务监管:以业务为导向,实施差别监管,对有吸存业务的

微金融机构审慎监管,对没有吸存业务机构或平台行为采取有限监管。

——内部监管:微金融运行机构需加强内部控制,优化股权结构,做好人力、操作管理。

2、建设微金融征信系统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建设。优化整合我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类资源,加快体系建设,提升信息集中度,奠定信用基础,一旦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便可实现行业信息数据共享,推动企业经营环境的优化。

——互联网金融信用建设。以建设天府新区为契机,凭借我省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购物平台、融资平台以及支付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经济参与群体的数据整合,在我省建立起社会化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我省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服务环境。

3、保障微金融信息安全

未来的微金融将高度依赖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中容纳众多企业信息数据和商业交易内容。因此,对于行业数据整合,主管部门必须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保障系统安全,规范使用信息数据,优化交易环境,提升小微企业安全防范意识。

4、创新微金融服务模式

我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其“微型”优势,以社区或商圈为载体,探索中小企业池或者互助基金,打造融资、融商的独特服务模式;同时,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创新产品服务的无担保化,逐步拓宽微金融服务的品种和范围。

篇8:微服务ONLINE

随着“互联网+”、工业4.0等发展趋势携国家两化融合战略的持续深化之力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多项冲击,企业IT部门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时代的技术浪潮中不断探索,希冀寻找更好的方式构建IT系统,满足“新常态”下深度拓展的企业信息化需求。专家预测,企业软件将在未来十年内,转型为以微服务架构为核心的微应用大平台的建设模式。企业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微服务脱颖而出

I T新趋势变化和市场变化息息相关,目前“互联网+”、智慧城市、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冲击,使企业亟需数字化转型。然而转型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又该转向哪里呢?

移动互联在带给企业软件用户带来便利,个性化体验、业务急速创新的同时,也将以往客户端/服务器运行级别的“大应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碎片化。在移动互联的驱动下,人们工作的流程从长变成短,鼠标点击变成手指触屏,线性协作变成点状聚合,大软件系统不得不适应被拆解为更小功能服务的小软件服务,成为碎片化的“微应用”。

软件架构与平台创新意味着企业信息化已穿越自动化、集成化时代,突破狭义互联网限制,认识虚拟与现实的本质,迈进数字化时代。而数字化时代又通过个人、组织、事件、物体的数字化连接,实现了商业功能虚拟化(BFV)。不少行业的CIO、架构师、技术经理、开发工程师等技术相关人员认为现在模块众多,功能复杂的大软件、大应用难以适应变化,快速的、低运营成本的微应用才能满足千万量级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其开放、弹性、以服务为导向的混合型企业架构,能够支撑企业软件在“互联网+”下的升级需求,支撑企业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创新。

而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等前沿技术的冲击下,要实现“微服务”、“微应用”,企业软件必须先期实现云端的资源聚合、分享以及调配,具备快速、弹性、可扩展的虚拟化能力。

事实上,目前在银行及电信行业中,微服务已经逐渐进入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也让不少银行和其客户得到了实惠。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全面升级微信公众平台,使其兼具金融服务和在线客服功能,为用户提供体贴入“微”的移动金融体验。升级后的建设银行微信平台,由原本推送单一的营销活动信息及投资理财、营业网点查询转变为集“微金融”、“悦生活”、“信用卡”三大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小微”的账户变动提醒,实时掌握金融资讯,还能帮用户轻松办理生活缴费,让用户体验到真正的掌上金融生活。

商业功能虚拟化的倡导者之一普元软件C E O刘亚东对此解释,微服务是一种更灵活、更可靠、更开放的架构,它的特点集中在开放、轻量、松耦合、易迁移、易伸缩、容错性、自监控、语言中性等。微服务的“零散”特征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应对服务扩容、业务开放、业务变化、服务整合等需求。微服务技术架构为核心的微应用大平台建设模式和云计算、智能运维等是都密不可分的。企业在使用微服务的同时,对其IT支撑管理、运维等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提升。而IT支撑管理、运维等能力的背后,是一系列对接“互联网+”、工业4.0等发展趋势的基于“大平台、微应用”模式的新型企业平台产品。

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使用有助于企业释放移动互联所带来的压力。现在企业云计算日益成熟,更多企业选择将IT基础设施、架构往云端迁移。为快速响应市场及业务需求,企业需要把软件变“碎”,业务功能拆分,通过云端虚拟机的部署,将更小、更具体的业务功能实现快速交付。以前需要软硬件结合来解决性能、可靠性等问题,在云端通过虚拟化手段即可轻松解决。

两类人群成重要角色

十几年前,SOA在中国落地,这种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理念可快速构建高质量、灵活、易管控、面向服务的业务应用,但更多的是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的服务。但SOA在实现落地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失败,不少企业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如今,微服务的部署遍布金融、电信等拥有众多个人消费者的行业中。然而在工业4.0的背景下,能源及大型传统制造型企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重要主题,又该如何部署和实现自己的微服务转型?又该如何确保转型的成功呢?

蓝月亮是典型的制造型企业,过去产品都是通过零售渠道输送到市场中,企业跟消费者是不接触的。很难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反馈,与此同时营销渠道的维护又是需要成本的。简单算一笔账:假如一件产品的生产成本是一块钱,到了消费者手上,要六元钱以上才能够完成。但是现在“世界变平了”,打通渠道也不再需要层层铺垫。部署微服务,利用“互联网+”可以帮助像蓝月亮这样的传统企业实现与终端消费市场的沟通,

事实上,无论是微服务、微服务架构、虚拟化、云还是移动互联,技术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技术改变的背后本质上是商业上的竞争。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思路要发生重要的改变,企业中的CTO和架构师将成为实现变革的重要角色。

首先,对于国企CTO来说,过去可能只需要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对此做出预判就可以了。而现在则需要直接面向业务和市场,并且要面对企业未来如何存在、发展,如何在这个行业里更加有竞争力的问题。过去技术是帮助企业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手段。

作为企业架构师而言,不能就技术而谈技术,而是应该更多地从商业的角度去理解云和大数据,这是思路模式的转变。在做企业微服务结构时,更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的商业模式去决定技术,企业的组织架构在这时候对技术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应用”的背后是云和大平台,大平台将复杂技术封包,对外暴露简单的技术标准与接口,从而催生出无穷的微应用创新——它们基于服务形态,连接于流程,包含有数据。

上一篇:观国博有感下一篇:实习出纳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