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花诗歌

2024-04-12

咏菊花诗歌(精选15篇)

篇1:咏菊花诗歌

历代咏菊花诗集锦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和郭主簿(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兰确铭(晋·王淑之)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菊(晋)袁崧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东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答休上人菊(晋)鲍照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金盖覆牙半,何为心独愁。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云安九日(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复愁(唐)杜甫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感遇(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秋菊(唐)骆宾王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斗竟谁同?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唐)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厌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西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渐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野菊

(唐)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戏答王观复酴糜菊(二首选一)(宋)黄庭坚

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糜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

黄菊

(宋)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晚菊

(宋).陆游

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多丽.咏白菊

(宋)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今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荼縻。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池上

(宋)赵师秀

朝来行药到秋池,池上秋深病不知。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咏翻集句(宋·史铸)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黄花

(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菩萨蛮

无名氏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看酒香。

(宋)刘克庄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秋风。不须牵引渊明比,随分篱边要几丛。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张孝样《鹧鸪天》: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如梦令.野菊

(宋)张滋

野菊亭亭争秀,闲伴露荷风柳。浅碧小开花,谁摘谁看谁嗅!知否?知否?不入东篱杯酒。

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

(金)元好问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疏烟。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将晚景前。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

墨菊

(元)胡布 彭泽归来日,缁尘点素衣。乌沙漉酒后,挂在菊花枝。

桃花菊

(元)王恽

泪洒明妃寄露葩,换根非为贮丹砂。黄轻白碎空多种,碧烂红鲜自一家。骚客赋诗怜晚节,野人修谱是头花。九秋霜露无情甚,时约行云护彩霞。

(明)李梦阳

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

菊花

(明)李梦阳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

王公子宅五月菊

(明)高启 秋英忽夏发,宛在阿戎家。细认惊初见,高吟喜共夸。不依寒竹雨,欲映午榴霞。我意甘迟暮,樽前有此花。

晚香轩(明·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咏菊(明·文征明)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六月菊

(清)袁枚

寒菊公然冒暑黄,苍蝇侧翅远相望。东篱共讶西风早,秋士偏食夏日长。试把一灯来照影,焉知六月不飞霜。数枝冷艳当阶立,愁杀红莲不敢香。

二色菊

(清)程先贞

黄衣彼美人,余有紫衣副。不比炫春葩,姚魏敌门户。

游繁台

(清)李于潢

天清寺外是繁台,岁岁登高此地来。蒲泽蓼堤看不极,菊花洞下坐衔怀。

白菊

(清)许廷荣

正得西方气,来开篱下花。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瑕。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白衣何处去?载酒问陶家。

疏影.菊影

(清)陈克勤

秋无寻处,认碎阴满地,还共秋住。寄韵篱根,摇月笼云,也是萧疏风趣。有人斜倚阑杆角,荡一片、伤秋情绪。怅十分、瘦尽秋容,化出倩魂如许。

幸未飘零迟暮。更重阳节尽,减尽风雨。画不分明,叠叠重重,横卧晚凉庭宇。西风冷梦吹难醒,但暗地乱蛩烟语。待殷勤、为唤宵灯,移上素屏看取。

采桑子.重阳

(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忆北山菊

(现代)董必武

北山有佳菊,经霜犹自华。隐秀蕴幽芬,淡逸影垂斜。移植东篱下,防冻护根芽。置之温室中,含苞绽金霞。深山任自然,不免风雪加。花残枝虽傲,所损毋乃奢。

(现代)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咏菊

(现代)臧克家

碧野桥东陶令身,长红小白作芳邻。秋来不用登高去,自有黄花俯就人。

万寿菊

(现代)桂芳

花开黄金甲,叶坼恶臭发。原本岁枯荣,何须万寿夸?

菊畔香(现代 臧克家)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朱德《赏菊》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赏菊(现代)沈钧儒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樱唇滴处酥融雪,粉靥羞时涉泛霞。莫道婆娑春意减,案头回盱有名花。

篇2:咏菊花诗歌

我十分喜爱菊花,个性就是秋天的菊花。秋天一到,此时菊花就似乎把它的全部生命力都展示出来。菊花追逐着菊花,影子般聚在一齐,将金子洒落一地,浓重的金黄将故乡淋得透亮。 阳光垂下长臂,把菊花无限的花瓣静静打开,明亮中,我看见花朵轻轻绽放的声音,此时自蕊的边缘,光晕般一圈圈扩散。 菊花悠长的气味儿溪流一样,奔向远方。天空一般辽阔的旷野上,菊花浓烈的思维像风在吹。那就是无边的花园中,花神那久久不肯散去的灵魂,潮水般的浩瀚宽广无垠,将我妩媚的九月层层淹没。 菊花站立成秋天的侧影,犹如一只只单脚的酒杯,里面斟满了瘦瘦的黄黄的思念,此时风一吹就要溢出来。 菊花沉重的忧郁自指尖滴落,一向沁入心底,尚未诞生的最精美的语言在一朵花间微颤。繁茂中落下的一点黄就是点亮大地的一盏灯。 自从喜爱上菊花后,我一去外婆家,总会带不少菊花回家。妈妈教我把菊花洗净晒干,泡成菊花茶喝。我喝过红茶,绿茶,还真没喝过自我制作的菊花茶。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菊花那沁人的清香直入肺腑,真顶得上清凉饮料哩! 透过这么多的事我也真正的了解到了菊花。在菊花的一生当中,它无所需求,只就是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奉献它的一生。而我也正就是喜爱它的无私,它的朴素,它的顽强。如果人人都像菊花一样,只

就是默默地为别人奉献,不求索取。那么,世界上将会变得多完美呀!

篇3:中西咏秋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一、同是写秋, 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善于写景抒情、借景言情、寓情于景。在表现动人的秋色时讲究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 将实景实情客观再现, 使得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在所有的咏秋名作中, 中国古典诗歌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 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将诗人的情感则埋藏于诗词之中, 只有通过“感悟”来体会。

西文咏秋诗歌则不是侧重于对秋天景物特征的渲染描绘, 而是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常采用直白的表达, 直抒胸臆, 言尽而意亦尽。

二、同是观秋, 个人角色不同

中国传统诗人在吟咏秋色时, 常常将个人恢复到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亲近平等的地位, 诗人回到客观世界的怀抱, 成为它的一个有机成份。中国咏秋诗歌并不否定抒情言志, 但却把情志视作物我感应的结果。物即我, 我即物, 心物交应, 物我为一。而西方诗人即使在忘情于秋色之时, 始终保持着对诗人主观意志的肯定和推重。诗人身处自然界之外, 物是物, 我是我。诗歌创作时通过主观感情看外物, 着力于自然界的“人化”而不是自我的“物化”。

三、同是悲秋, 诗人情怀不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 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纵观宋玉的《九辩》、曹丕的《燕歌行》、杜甫的《登高》、欧阳修的《秋声赋》等诸多悲秋名作, 其抒情由单纯伤时叹老, 到执著于生命自我的追求, 再到对社会历史的关注, 由浅入深, 步步深入地丰富和扩大了悲秋文学的情感世界, 也加强了悲秋文学所特有的美学意蕴和感人力量[1]。

而西方诗人在咏秋诗歌中抒情时, 不仅能发现秋中之悲, 而且能发现秋中之欢, 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这一点是对中国悲秋诗的突破和升华, 也是西方诗的感情亮点[2]。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秋颂》中, 尽管也透露出对人生和尘世的哀歌, 但更多地抒发了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因此诗人不惜用大量的笔触,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硕果累累的秋日丰收图。

四、中西咏秋诗歌差异之原因探析

中西咏秋诗歌存在很大差异, 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内在原因略作探讨。

(1) 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于古老的黄河农业文明, 农耕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求主体去适应客体;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岛的爱琴文明, 属于向外探求的商业文明, 把人与自然之间看成征服与被征服关系, 重视人的主体性, 强调主客两分。

(2) 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特性是“外儒家而内释老”, 儒家要求节制、含蓄和内敛, 禅道则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崇尚开放进取、弘扬个性, 强调“物我”和“人我”之分。

(3) 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形象思维和综合型思维, 注重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 习惯从整体的概念来思考问题, 语言表达时注重表现和意会;而西方人的思维偏向于抽象思维和分析型思维, 注重客观验证和逻辑推理, 习惯将整体分解、从部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语言表达时注重再现和形合。

(4) 宗教影响。西方的基督教创造了119

一个永恒的天堂作为人生最后的安顿之所,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 即使对现世感到悲观, 也终究会从永恒的彼岸找到寄托和归宿。而在中国影响甚大的佛教或道教中, 能进入净土或天界只是少数, 即使这少数人也可能重新投胎转世。因为人永远被困于现世, 所以中国诗人的关注焦点多在现实世界中。

综上所述, 从中西方咏秋诗歌的比较可看出, 二者之间存在较大不同, 这是由中西方文明起源、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宗教影响等差异造成的。但诗歌只存在差异, 不存在优劣。无论中方还是西方的优秀咏秋诗歌, 都是真挚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邓福舜.中国文学悲秋主题成因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2) :48-52

篇4:涵咏诗歌节奏感知生命律动

中国本有诗乐一体的传统,在古代,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连。《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和歌名为二而实不可分,后来诗与乐逐渐分开,然而由于诗和乐的天然渊源,诗歌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具备着“乐”的特征。《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阐述,历来被视为对诗歌“赋诗言志”的经典解读,因此理解和把握一首诗歌中诗人的情志,有必要对诗歌文本中的“言”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深入的解读。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紧承《毛诗序》这句话之后“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表述,其实这里的“咏歌”就是“歌咏”“咏叹”“唱诵”之意。由此看来“咏歌”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肢体语言都是诗歌表情传意的重要方式,那么我们在常规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咏歌”这一形式又怎能轻易地弃之不顾呢?

传颂千古的诗歌名篇《将进酒》以其深沉的悲慨和恣肆勃发的豪情展示了诗人李白特定时空里特有的生命体验。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登高远眺,在阔大的空间视角中,选取奔腾汹涌的黄河之水这一壮阔的动态景象。既写出了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又写出了大河的去势不可挽回,一涨一消之间自形成一种舒卷往复的咏叹味,一咏一叹之间自有诗人急于表达的生命之深沉体验。紧随其后,诗人似乎不愿有片刻的休止,随口又呼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开篇高昂壮阔的气势一转为低沉短促的人生悲叹。试想诗人从青年时期“仗剑东游”到天宝年间44岁被“赐金放还”,再到此番52岁的光景,一腔抱负,满腹悲酸,半生追逐,怎奈世事难遂人愿,人生又几多烦扰。悲感虽然难免,但在生性放达洒脱的李白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诗歌节奏倏然急转,唱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节奏轻快,充满痛快豪情的语句。随着这种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也明显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形式节奏富于变化,同时也暗合了诗歌表达情感的节奏需要。这种狂放的情感节奏更是发展为一种认为“钟鼓馔玉”的富贵“不足贵”和对“圣贤皆寂寞”的深深愤慨,节奏也随之低沉延缓。但生性爱酒的李白在刚表达出内心之痛时,又回到了眼前的酒席之上。诗情也再入狂放节奏,“径须沽取”,“同销万古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同时诗歌中韵脚“回”“杯”和“停”“听”“醒”“名”,以及“雪”“月”“谑”自由交替使用,灵活自然,不拘格套,足见诗人洒脱狂放之情感。

早年的杜甫仗剑远游积极进取,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这阶段的代表作《望岳》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岱宗夫如何?”开篇发问,用语平凡,语气平淡,“齐鲁青未了”随声应答,意境倏然开朗,遥望东岳泰山,横跨齐鲁两地,轻缓的节奏契合诗人如流水汩汩的情感。接下来二、三两联,诗人目光所及山河壮美,境界顿然开阔,那种对祖国山河之爱溢于言表。面对此景,诗人豪情万丈,那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生命感受瞬间激活,有感而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全诗有开篇轻缓平淡的节奏和情感酝酿,中间有壮美山河引起的格调昂扬的情感积蓄,最后再示以慷慨激昂的情感喷发,意气风发之中自有一份青年的踌躇满志。整首诗压“了”“晓”“鸟”“小”这样的开口韵,舒缓自然,自有轻快高昂相交织的诗歌节奏。

对于杜甫的诗歌风格评价,历来都以“沉郁顿挫”来概括。其实这里的“沉”有深刻、深广、深厚之意,“郁”有郁结、凝重之意;“顿挫”更多的是指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词句的停顿转折、节奏的徐疾相间、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的“沉郁”情感往往通过“顿挫”这一艺术形式加以呈现,两者相得益彰。

《登高》中诗人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明显的起伏回旋、缓急涨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上联以悲秋起势,“秋风、秋天、哀猿”传达的悲凉,在“急、高”两个形容词的渲染下显得秋意袭人、悲情顿生,节奏也因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变得急促;下联“清、白、回”几个平声调的词,使得悲情暂时消失,语势舒缓。“无边”和“不尽”两个词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深沉层次的同时,“萧萧”和“滚滚”这两个叠音词又丰富了悲秋的意境,表面上似乎紧承首联的舒缓节奏,实际上是诗人内心情绪的缓冲,就似静海深流,声调压抑低沉,一股更大的悲情正在积蓄。在“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的阔大时空中,诗人那种漂泊异地、思家念亲、年老体迈诸般悲怆情感集中表达,在“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的深沉哀叹中,时局动荡、人事沧桑、晚景凄凉诸般感受袭上心头。后两联中诗人郁结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终于喷涌而出,使一度舒缓的情感顿起波澜。

将深厚郁结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杜甫在诗歌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和成熟,在晚年的《登高》中,律诗所追求的各种格律节奏得到近乎完美的呈现。比如“繁霜鬓”“浊酒杯”对仗工整;“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晚年的杜甫历经理想破灭、时局动荡以及漂泊零落,生命状态大不如青年时期的昂扬激越,在诗歌表达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节制,这种节制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生命的节制。诗人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诗人的情感,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因此,在读他那些深厚郁结的诗歌时,不能不为他迂回顿挫之美的外表下郁结难舒的生命状态所打动。当我们被诗人这种生命状态打动时,就是我们正在读懂杜甫的时刻。

总之,无论是李白的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杜甫年青时期的意气风发,还是晚年时期的沉郁悲慨,诗歌的韵律节奏都是诗人特定时代生命律动的呈现,更是诗人在特定时代中生命特质的表达。抓住诗歌与生俱来的韵律节奏,加强吟咏诵读,应该成为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篇5:咏徽州诗歌

人杰地灵福祥地,钟灵毓秀富裕仓。

雅士名流多咏颂,唐朝明皇赐诗章。

欣逢盛世速发展,流光溢彩更辉煌。

河池商业街

街市繁华人气旺,货铺林立客商忙。

生意兴隆公平竞,斗金泉涌诚信彰。

迷 诗

吟咏名诗乐无涯,炼句推敲日无暇。

乘得春风播喜雨,潜入诗苑润新花。

歌饮诗酒

一杯桃花开,三盏荡诗才。

饶舌言方少,闭眼赴蓬莱。

醒后空执杯,沉醉杜康帅。

斗酒纵情吟,诗篇装满怀。

任徽县诗歌学会副会长欣作

笑步诗山四十年,馨香远播沁京天。

学会鼓舞凌云笔,再写辉煌颂发展。

体味作诗

诗山攀越方识苦,一曲吟成乐似仙。

篇6:冬咏诗歌

季节风寒气逼人,雪草在

它的土壤里涌动。根须撕裂

捆绑  向春的云层冬咏

为一季花开点缀心的火红

老树枝条,冬雪袈裟。默默

承受冰冷烟花 ,祈祷冬阳

释放所有能量还它绿的.朦胧

冬对我来说,雪一路追赶

纯白  心净化杂念,也为抗寒

勇气驰骋。迎接春的黎明

冬一位天使降临,带来新

一年福音。在我不舍中

残忍离去,与你绵绵清晰里

篇7:杂咏诗歌

《力衰》

忽闻凶神复仇来,

宫门侍卫老朽衰;

急告友邻援兵驰,

颓势已成劫数栽。

《军训归来》

一女海高军训营,

凡生温泉烈日烘;

才艺更得身心健,

双馨三年金榜名。

《无眼》

入夜秋雨欢,

久旱心地酸;

手捏瞎苞米,

牙咬天无眼。

《空对月》

忽闻亲家脑出血,

心急如焚几昏厥:

五子成家仨离异,

望眼欲穿空对月。

《主仆》

财大方气粗,

势强靠硬骨;

巧舌讨人嫌,

谄媚甘奴仆。

《国赤》

国权不容颠,

赤色不改颜;

苍蝇空凄厉,

篇8:咏菊花诗歌

【关键词】高中教材 古典诗歌 鉴赏方法 教学心得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创作过程就是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再现外部事物、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所有成功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是诗人某种情感的渲泄。感情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愁思是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一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很想抛弃心中不堪重负的块垒,于是借助诗歌畅所欲言,洞开心扉,肆意挥毫,“愁”出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歌。我们高中教材就选入了一部分经典的咏愁诗。大凡诗人创作诗歌贵在创新,不落窠臼,对此,他们深得个中之味,同是咏愁,不同诗人的技法各别,即便是采用同一技法,其具体表现也往往同中有异,各尽其妙。于是引导学生鉴赏此类诗的愁情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有些环节还是有章可循的。现我结合高中教材古典咏愁诗歌来谈谈引导学生鉴赏诗人表达愁思的方法,以期通过体会写愁的诗,来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渐渐掌握鉴赏古典诗歌各种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了解并熟悉课文中学过的诗人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把握时代特征和风貌,把咏愁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去评析,才能准确地领悟其愁的内涵。我们高中教材中就有较善于咏愁的诗歌创作者,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求贤若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厌弃世俗、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悲唱亡国之音的南唐后主李煜,壮志未酬而纵情山水的李白,颠沛流离而忧国忧民的杜甫,少年快乐、中年丧夫流离、晚年寡居的李清照,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元稹、苏轼等,受投降派排挤的主战派陆游、辛弃疾,感叹生不逢时的柳永、秦观,……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生平、思想,知人论世后才能从宏观上认识他们愁的原因。

二、熟悉并恰当地运用有关咏愁的术语

有的学生赏析咏愁诗时,不知从何下笔,即使下笔,也往往词不达意,所以让学生识记积累一些有关“愁”的术语是有必要的。如识记表示愁情的术语:怀古伤今之愁,感时伤世之愁,忧国忧民之愁,伤春悲秋之愁,羁旅怀乡之愁,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愁,相思之愁,闺中怀人之愁、悲叹韶华易逝、壮志难酬之愁,……积累与愁有关的词: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郁闷、凄清、失落、伤感、哀痛、凄苦、愁绪万端、欲说还休、感伤失落;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不遇、闺中独处、泪洒楼台、月影自怜,……积累表示愁思风格的词:婉约隽永、沉郁顿挫、缠绵宛转、悲凉慷慨、沉郁激愤,……识记了这些术语,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让自己的答案有闪光点,从而达到高考语言准确、优美的评分要求。

三、体会诗人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愁思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于是“柳”成了抒发惜别、留恋之情的特殊意象。“月亮”也是表达思乡、怀人之情的意象。词人将几种意象组合,表达了他在酒醒后不见心爱之人的无法排遣的离愁。又如李白的《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助表达羁旅之愁的“子规”、“悲鸟”等意象,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进而写蜀道之难行,体现自己仕途不达的忧愁。

四、通过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来揭示诗人的愁

鉴赏咏愁诗的愁,首先得知道作者怎样表现愁,即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愁思。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等,咏愁诗歌中的各种艺术手法都是为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愁思服务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艺术手法,以便在鉴赏愁情时得心应手,下面我结合高中教材略举几种艺术手法来鉴赏一下: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细节描写来写愁

这里举几个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抒愁的例子:如《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其中的“搔首踟躇”的细节写出了男青年依约到来,而恋人却久候不至,于是搔首徘徊的场面。表现了他内心急切难耐、焦急不安的愁情。如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人用“垂死病中惊坐起”的细节写出诗人听说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震怒、愤慨、痛苦的情态,表达对自己生不逢时、仕途失意的悲愁和对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忧愤之愁。如《长亭送别》的《正宫·叨叨令》:“……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王实甫将被离别之愁困扰的莺莺刻画得入木三分,因为这几句描写了她设想到今后自己无心打扮和整天昏睡的情景,因为她打扮了也无人看,于是只能在孤寂的昏睡中苦熬光阴,一唱三叹,声情并茂。我教学生抓细节描写时,特别注重其中关键字词的赏析,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愁思。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叙事来抒愁

高超的诗人往往在叙述事情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愁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所以抓住诗歌中叙述的事情是体会咏愁诗的愁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抒发心中的愁思,诗人最常写的事是喝酒、登高凭栏或对着滚滚的江水感叹等。其中高中教材中用喝酒来渲染愁是最有特色的,酒可以麻痹人的神经,所以许多诗人喜欢借酒来消愁。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前在大江上置酒设宴,横槊赋诗。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贪生畏死才借酒来消愁,而是感叹大业未成,时间紧迫,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却苦于没有贤才相助,于是忧从中来,借酒消愁。如《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号称“酒中仙”的李白虽也曾“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名传于公卿之间,但终为权贵所排斥,以至沦落飘零,于是他饮酒长醉,任性适意,狂歌狂言,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愁和对统治者埋没压抑人才的忧愁。当然酒精也有不管用的时候。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虽酒醉了,但并不舒畅,一个“惨”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愁闷及无奈。又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说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沉痛、心酸,因为她历经国破家亡、夫死和流离失所等打击,连借酒消愁都难了,麻木到酒精也不起作用了,可见已经愁到何种程度了。

3.体会诗人妙用比喻或夸张来表现愁的程度的手法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我们很难把握愁的程度,但许多诗人善于用比喻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或者他们运用夸张增强诗文的感染力,用形象来说话,这样就很好的感知了诗人们愁的程度。下面我例举分析一下高中教材中的一些咏愁诗如何写出愁的程度:

(1)愁得长,愁得乱。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把“愁”比喻成向东流去的春江水,写出愁的漫长和绵绵不绝。李煜的愁何止绵长,他在《相见欢》中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愁比喻成一团乱丝,极言愁之纷乱、繁杂。

(2)愁得古远。如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自信的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为什么会把愁夸张到“万古”那么古呢?因为自古以来,圣贤之士没有几个真的能遇明主,才高八斗如曹植被埋没了,自己也五十年如白驹过隙,仕途难达。于是他的愁尽管夸张,却能让我们体会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3)愁得快,愁得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念着远方丈夫的李清照多么盼望云中的鸿雁能将丈夫的归程带来,可是落花流水没理会她的相思之愁苦。她的愁被夸张得飞快,有一种运动美,一会儿愁才在让人看得见的眉头,马上就深入心内,把对丈夫热烈、深沉、浓厚的相思之愁写得凄楚动人。

(4)愁得满,愁得多。如《长亭送别》的《正宫·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王实甫在这句元曲中极言了她的愁之满,愁之多,因为泪水像决堤的黄河水,让我们可以想象莺莺如泣如诉、柔肠百结的离别愁苦。

(5)愁之重。如《长亭送别》中《正宫·收尾》:“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用夸张的手法,把莺莺的愁从马背上卸下搬上了车,用夸张极言愁之重,让人体会她的愁已到了愁极恨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愁的程度,也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诗人妙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的艺术,如果将几种不同的咏愁诗放在一处,用比较法来鉴赏,就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4.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来抒发愁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要表达的愁思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或触景生愁,或融愁情于景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是暗淡的,令人顿感秋意袭来,别愁离恨的凄凉也跃然纸上,这里用萧瑟的秋景渲染了一种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描绘了一幅雄浑高旷、浩然悲壮的深秋之景,抒发了诗人悲怆哀婉之愁。又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的冷落,后二句将虚景实写,更以景“染”情、融情入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寂的怀人境界,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教学生鉴赏高中教材中的咏愁诗,除以上例举的艺术手法外,还有很多,如用典、双关、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点,且是学生应试时的一个难点。我通过对高中教材古典咏愁诗歌的咏愁方法的浅析,就是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角度,找准最佳切入口,打开鉴赏之门,并让学生揣摩鉴赏其它思想感情的方法。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跨越遥远的时代,跨越年龄和阅历的局限,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使学生在鉴赏时能真正感悟诗歌的美,感悟诗人对人生的体验。

篇9:咏梨花--抒情诗歌

咏梨花

一树颜色自不同,片片洁白装扮成。飘飘洒洒似瑞雪,摇摇荡荡如精灵。花开烂漫耀人目,香送浓郁熏众生。耳边忽响《梨花颂》,京腔京韵也多情。

篇10:《咏草书》诗歌欣赏

《咏草书》诗歌欣赏

一条龙

在一张宣纸上

飞舞轻风

时而静默

时而狂放不羁

时而游走

时而翻飞

它腾云驾雾

任意翱翔

洋洋洒洒

浩浩荡荡

所到之处

龙呈祥光

千变万化之中

能看见那凸起的

龙脉龙骨

闪电之处

能看见龙之精神

它以中华民族

不屈不挠的形象

在华夏大地上

在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长河中

彰显着民族

崛起的图腾

五千年文化积淀

在黄皮肤中国人的思想中

以热血流淌的方式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草书,隶书,行书

各种书法如影随形

恍恍惚惚之中

仿佛又看见

李白王羲之等仙人

在诗词歌赋里

挥毫泼墨风雅歌咏

写下那些不朽的篇章

激励着无数后来人

草书

是中国特有的瑰宝

是人类文化的一颗星辰

它还以一种龙之精神

如那千万年不死的.草

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

鲜亮在祖国的大地上

活在人们心中

草书

一条中国龙

行云流水

在东方世界飞腾

在中华的版图上

笔走龙蛇锐利雄锋

以黄河长江之势

篇11:月咏故乡的诗歌

打开夜的沉静,

去享受夜晚的宁静。

朦胧中,

耳畔回环着歌声的热情,

沉醉中,

眼前飞舞着它的倩影,

清醒中,

脑中浮现着它的笑容。

思绪被刀剑狠狠摧残,

忧愁中才发现自己受了伤,

那流下的不知是血还是泪,

今夜的`月光如此皎洁,

我看到了它的嫣然一笑,

那笑如此动人。

我的思绪凝聚起来,

或许一切都在改变,

可是我还是我,

如今我踏着月光来到现在,

却又依然遥望着,

遥望着那片属于我的故乡,

篇12:山居杂咏诗歌

一束兰花寄春心,日夜思哥泪满腮。

春风得意马蹄疾,乱花渐欲迷人眼。

兰花离林生不佳,红消香断人人怜。

廿五年后游故地,勾起往事心悲哀。

香径兰花笑春风,只是不见美人来。

封建礼教要打破,男娶女嫁全由我。

篇13:咏普洱茶诗歌

云南普洱誉神州,石上甘泉煮岁秋。

乳叶烹香修瑞静,新帘纳翠透奇幽。

紫壶吐露弹心曲,玉盏藏金话月楼。

篇14:自创咏物抒情诗歌

春风吹奏伤感的交响曲

为几片树叶送行

雨点吻吻残叶

送去它唯一礼物、拥吻

残叶无奈的抽动筋脉

慢慢的闭上眼睛

随着春风春雨飘舞而下

洒落一地

雨无情风无义

更多是季节的交替

风雨服从春的旨意

树上残留的几片叶

紧紧的依附在枝丫的巅峰

经霜雪的摧残

叶片失去它美丽的容颜

却依然神采奕奕

散发出别致的风格和品位

季节的更替

迎来了春风吹起的音符

叶片随着季节的流逝

洒脱的随风雨飞舞

精彩的`演绎它凄凉优美的舞姿

随风慢慢飘落

篇15:咏水仙花的诗歌

万卉净如扫,风霜犹典刑。

睟容闲整整,姱节矫亭亭。

几滑铜熏鼎,窗明石砚屏。

窈深人不到,香触梦魂醒。

【宋】黄庭坚 水仙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酥糜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宋】刘克庄 水仙花

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

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

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

却笑涪翁太脂粉,误将高雅匹婵娟。

【宋】 刘邦直 水仙花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篸一枝。

【宋】杨万里 水仙花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

雪宫孤弄影,水殿四无人。

【清】王夫之 水仙花

乱拥红云可奈何,不知人世有春波。

凡心洗尽留香影,娇小冰肌玉一梭。

【近代】秋瑾 水 仙 花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谢蕴文 水仙花

飘零尘俗客,再见水仙花。

上一篇:饮食口诀下一篇:故事:猪八戒吃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