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产品安全与否、股权质押风险分析

2024-05-23

信托产品安全与否、股权质押风险分析(共3篇)

篇1:信托产品安全与否、股权质押风险分析

信托产品安全与否、股权质押风险分析

信托参与的股权质押项目,是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同样以沪深300指数4000点作为划分依据。在市场的高位,有23.08%信托参与的项目,以及23.17%银行参与的项目,质押期跌幅超过 60%,此数据要高于20.59%的行业整体水平。跌幅在50%~60%之间的信托项目有0起,银行为33次(占比13.41%),整体为36次(占比 11.76%);跌幅在40%~50%的项目,信托有1次(占比7.69%),银行为41次(占比16.67%),整体为47次(占比15.36%)。因此,若论跌幅在40%~60%之间的项目,信托仍处于优势。不得不提的是,此间仅有13起信托项目纳入统计,数据样本较少,单个项目的影响较大,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市场的低点,纳入统计的293个信托参与项目,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跌幅高于60%,而此比例在银行项目中为0.46%,整体为0.34%;仅有1个信托参与项目跌幅在50%~60%之间,占比0.34%,好于银行项目的0.99%以及0.86%的整体水平;有2个信托参与项目跌幅在40%~50%之间,占比0.68%,同样优于银行1.65%以及整体1.39%的水平。可见,在市场低点,信托参与项目明显拥有更强的安全性。

补仓机制的重要性

虽然拥有高达40%以上的折扣措施,但股票在极端情况下巨大的波动性,也使得其保障的产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为了防止在极端情况下,股票巨大的跌幅造成其保障资金安全的作用失效,信托产品在设计时,一般都设有警戒线。即股价跌破一定程度(如融资金额的1.5倍),融资方需要追加保证金,或增加质押股票的数量。警戒线的设置,是信托产品不可缺少的又一安全保障。

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固定收益信托的安全性,并不是脱离与股票市场运行的,而和市场有紧密的关系。股市的高点,投资股市是危险的,但是由于整个市场的估值过高,投资固定收益信托,安全性也随之降低。而相反的,在股市的低点,当市场处于恐慌之中的时候,投资固定收益类信托确实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很难跌破安全边际。

(2)质押方对项目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质押方对风险的控制力度。数据证明,无论在市场的高点,还是低点,相比于其他的参与机构,信托公司在上市股票股权质押方面的眼光,还是更为可靠。

(3)选择股权质押类信托产品时,一定要注意其补仓措施的设定。仅仅依靠一定的折扣率,保障本金安全及收益实现的效果是有限的。当然,股权质押往往只是信托产品的第二还款来源,仅在第一还款失效或者不能完全偿付时,才予以启动。

篇2:信托产品安全与否、股权质押风险分析

但是,股权不具有物质承载性和可真实占有性,它只是根据法律而设的一种无形权利,因而在股权质押贷款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这些可能直接影响质权的效力,最终使得质押的目的难以或不能实现,不能充分保护质权人利益。本文将针对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股票质押贷款的风险分析

1.质押物选择的风险目前国内对股权质押,在政策上还没有完全放开。作为出质物的股权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权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上市股份公司法人股由于企业运作相对规范、信息透明度高、市场监管严格,并且在权利转让上有法定的登记机构,成为业界普遍接受的担保品。而非上市企业的股权,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缺少合理的质押登记机构,从而加大了法律维权的难度。而商业银行以股权质押发放的贷款中,大多数质押物标的为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在进行资产保全时容易产生法律纠葛,从而影响到债权的顺利实现。

2.质押物价值波动的风险股权之所以可用于质押最根本还是源于股权的财产性、价值性。但与一般质押物价值预见性强的特点不同的是,股权质押贷款的质押标的价格极其不稳定,在实际操作中的股权价格由于受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利率的高低等因素影响,波动性很大。另外,股票质押后企业发生的对外担保行为,以及当质押标的所在企业为借款人的关联企业时,借款人的经济行为、质押标的所在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等都会影响股权价格。所以说,股权价值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预期值,经常处在变化中,因而使得股权质押的担保力度较难把握。对质权人而言,预期价值常常会与实际状况相违背,使得质权人承担着债权得不到充足担保的风险。

3.股权质押公示方法缺乏安全性我国法律以登记作为股权质押合同生效要件的规定,看似严格但缺乏安全性。《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3条第2款规定:“以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上市公司流通股份质押主要发生于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双方除了要签订质押贷款合同外,还应共同到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质押主要发生于股份有限公司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双方之间股权质押关系的发生同样除了有书面合同之外,还需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质押登记。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登记虽然是一种公示方法,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查询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的登记记录,所以这种公示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另外,由于质押登记并非冻结,出质人在出质后仍可能将股票转让,其对质权人和受让人的权利保障将大大降低。对于非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03条第3款规定:“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这既没有向中介机构或有关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也没有要求出质人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银行对质押登记后的非法变更也就难以监管,而且发生诉讼时举证困难。若出质人违背诚信原则,私自将登记事项予以删改,然后将该股权非法转让或重新质押,就会严重威胁质权的实现。

4.质押物处置时的价值实现风险《担保法》规定质权人行使质权可采用三种方式:与出质人协议以折价的方式取得出质股权、依法拍卖出质股权、依法变卖出质股权。其中折价清偿需要出质人与质权人在债权已到清偿期后订立折价协议,而不能预先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时,出质股权直接归质权人拥有,因此质权实现的效果与事后谈判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双方无法达成折价协议,由于质权人并不占有质物,就不能采取直接拍卖或者直接变卖的方式行使质权,于是只有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来实现,这样做的效果一般较差。另外,质权实现时所牵涉的法律问题繁多,比如:股东优先购买、政府部门审批结果等种种银行不可控制的干扰都会影响到股权最终能否实现与最终实现的效果。

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由于我国的股权转让二级市场还不成熟,商业银行在处置质押股权时会受到限制而有可能达不到最佳的偿付效果。

二、股票质押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股权质押贷款方式,改善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股份制企业融资渠道和经济效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谨慎选择质押物在目前对股权质押还没有具体的指引性法律条文的情况下,银行在考虑发放股权质押贷款时应持审慎态度,特别对以非上市公司股权办理质押的申请更应慎重。建议采用流通性、保值性强的标的作为担保物,股权质押只作为补充担保来发放贷款。质物的选择应以业绩优良,流通股本规模适度、流动性较好为原则。由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股权具有登记规范、产权清晰、变现性强等特点,对贷款银行而言具有较高的担保价值,因此,使用和接受这一担保措施对借贷双方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为维护债权行权益,银行不应接受下列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作为质押贷款质物:(1)PT、ST类上市公司;(2)前6个月流通股的股价波动幅度超过200%的上市公司;(3)可流通股股份过度集中的上市公司;(4)被证券交易所停牌或摘牌的上市公司;(5)流通股被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

2.认真核实股权质押的合法性为防止因质押无效而无法转让股权以至银行丧失债权实现的权利,应认真核实股权质押的合法性。我国《证券法》、《担保法》、《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如下:

(1)出质人对质押的股权应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与股权所属上市公司不存在任何债权债务纠纷,并且上市公司章程中没有相关限制股份转让、质押的条款。

(2)出质人如果是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含5%)股权的股东,其进行股权质押,需提交上市公司董事会出具的已获知该事项的确认函。《公司法》第147条第2款还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其任职期间内不得出质。”

(3)按照《财政部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质押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押股权如果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需提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他有权部门出具的同意质押批准文件;国有股东授权代表单位持有的国有股只限于为本单位及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提供质押;用于质押的国有股数量不得超过其所持该公司国有股总额的50%;质押股权如果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需同时提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质押批准文件。

(4)质押股权如果是发起人法人股,则需提供上市公司已注册成立三年(含三年)以上的书面证明文件(如公司设立批文、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5)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可向公司的其他股东出质;但如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第三人出质,应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否则质押无效。

(6)严格审查股权取得的途径,对于通过转让所取得的股权还应审查转让是否合法、合规,出质人是否按照转让合同的规定足额支付了转让价款。

(7)为保证股权质押的合法有效,银行应要求借款人将《贷款合同》、《股权质押合同》等文件向原股份公司审批机关(经贸委)提交股权质押申请,经贸委批准申请后,将同意股权质押的批复文件及董事会同意股权质押的决议等文件向同级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报送备案登记。以防止股权被再次质押或转让。为稳妥起见,银行在放款之前还应聘请法律部门专业人员对所有法律文书的各项条款进行合规性审查,无法律障碍后,通过股权所属地公证处予以公证、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债权。

3.准确确定出银行和企业都能接受的股权质押价值怎样确定出银行和企业都能接受的股权质押价值,是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质押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也是目前制约非流通股质押推行的难点。从目前看,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价值评估的依据可以有:每股净资产调整法、市价调整法和收益法等。市价调整法是通过对非流通股股权的历史交易价格的时间因素修正、市场变化因素修正、个别因素修正等一系列调整,最终确定评估价值。这是一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地反映市场现实价格,评估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法人股拍卖市场,因此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收益法是从企业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是为了获利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评估,其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股权的内在价值,但评估时由于受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缺陷和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在实践中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方法是每股净资产调整法,这一方法是选择“每股净资产”这样一个能够反映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内在价值的参数,通过对它的一系列调整和修正,得出核定后的每股净资产和质押股权评估值。如果存在上市公司拟增发新股、配股等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相应调整。

4.加强对质押物的价值监控基于股权价值波动性强的特点,股权质押贷款应以短期贷款为主,质押率应控制在50%左右。对中长期股权质押贷款,每年应对质押物价值重新评估。银行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密切注意借款人和股份所在公司的动态,对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资产重组、分立变更等影响质押物价格的重大经营事项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涉及上市公司股权的,要跟踪证券市场行情,分析质押股票的风险和价值,设置警戒线,切实防范风险。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银行每月应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及贷款卡信息进行监测。监控的重点在于质押股权所在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或有负债情况,及时发现影响质押股权价值实现的潜在风险。若股权价值跌价巨大或出现直接影响银行债权实现的重大事项,应及时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维护银行合法权益,比如借款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质押权价值在合同期内变动超过预定幅度时,可据实重新作价;对中长期贷款,应定立质押物价值“一年一定”条款,明确跌价至警戒线以下时提供其他有效担保或提前收回贷款的具体方案。

现有的股权质押贷款制度虽然制定了风险防范机制,如《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警戒线和平仓线等机制,有助于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控制,但由于该办法仅适用于对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票质押,因而无法对其他类型的股权质押进行规范,给予全面的法律保护。建议以现行的担保法律制度为依据,制定一个统一适用于所有股权质押的《银行发放股权质押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股权价值变动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全面的规定,确保交易的安全。

5.完善合同条款,加强对设质行为的管理,保障银行的权益由于银行对质押登记后的非法变更难以监管,而且发生诉讼时举证困难,所以应在事前完善合同条款,约束出质人的经济行为。如:在出质人义务中应明确,在合同有效期内,未经银行书面同意,出质人不得将出质权利馈赠、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处分。另外应该与出质股权所在公司签订协议,在质押期间发生对外担保等可能影响到质权人权益的行为时,应事先征得债权银行的书面同意;对发生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可能影响质押权利实现的行为之前应书面告知债权银行,并确保质押权利不受损害;针对银行不能参与企业经营的规定,应在合同中要求质押标的所在企业每月向债权银行提供财务报表等资料及配合银行对质押物进行监控。

我国股权质押的生效以登记公示为要件,可这种方法使质权人无法占有股权凭证,对质权人极为不利。由于纸质股票和出资证明书的存在,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股权质押的生效以书面合同、设质背书以及股权凭证的交付为要件,若此.质权人便享有留置股票和出资证明书的权利,使出质人客观上失去了将股票再次设质的可能性。对此,新的《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该办法第18条规定:“贷款人在发放股票质押贷款前,应在证券交易所开设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特别席位,专门保管和处分作为质物的股票。”建议《担保法》和《物权法》也做适当修正,使质权人享有股权留置权,给出质人一定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履行债务,保护质权人的利益。

6.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转让二级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股权融资。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扶持企业股权转让二级市场的政策,构建和完善市场体系,增加企业股权的流动性和变现渠道。允许各地设立和完善产权(股权)市场和拍卖行,明确企业的股权转让流动程序,在公司审批和登记管理部门的统一监管下推动企业股权的正常转让与流动。在短期内,建议建立类似于沪深股市的国有产权公开交易市场并使国有产权交易统一于沪深股市,形成公开的竞价机制,消除市场之间的人为分割,培育更多的中介机构参与竞争。长期内,可以考虑在完善国有产权拍卖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专门进行大宗企业股权交易。若借款人不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质权银行可将质押股权通过上述交易市场进行正常的转让变现,以弥补债权,为银行顺利拓展股权质押贷款这一信贷新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股权质押贷款在我国现有法制体系内是可行的,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来说,股权质押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源于其本身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所以,设质双方当事人,尤其是质权人如果能充分认识股权质押的风险性,在具体设质过程中就能自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否则,一旦疏漏,往往会前功尽弃,无法实现债权,即使提起诉讼也无济于事。

一、股权质押贷款的借款人应严格按照贷款合同使用资金,确保到期还本付息。

二、质押贷款的股权价值有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贷款人权利的,贷款人可以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贷款人可以将质押的股权拍卖或变卖,并与出质人协议将拍卖或变卖或变卖所得价款用于提前清偿所担保的贷款债务或者向股权出质登记机构提存。

三、贷款合同履行期届满借款人归还贷款的,或者出质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贷款债务的,贷款人应在借款人(出质人)归还贷款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股权出质登记机构将质押股权返还给出质人,并注销出质登记。

四、股权质押贷款未能按期归还的,贷款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押股权折价还贷,也可以依法拍卖或变卖质押股权。

五、依法拍卖或变卖质押股权所得的价款,在扣除拍卖或变卖的费用和扣缴应缴税金后,贷款人有优先受偿权,剩余款项交还出质人,不足部分由借款人清偿。

篇3:信托产品安全与否、股权质押风险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快速的发展, 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国外许多先进的融资手段与方法开始在国内实践起来, 其中股权质押由于其简单的操作过程以及良好的流动性等成为了大股东进行财务融资的重要策略与手段。股权质押作为公司制度产生以后的新型担保方式, 其不但可以保障债权人的权利实现, 而且在交易过程中有着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作用。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以及国内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得到的深度发展, 将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的贷款数量也在逐年上涨。股权质押不但使得公司本身的融资手段得以扩宽, 同时也为股东个人的融资渠道得到了拓宽。但是国内的融资环境与国外差距盛大, 并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操作经验都相对缺乏, 这使得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风险, 而又缺乏控制风险的相关方法与手段。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股权质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股权质押风险的类型与特征从而为风险控制的手段与策略提供参考, 推动国内股权质押理论的发展。

二、股权质押的内涵与特点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国外许多先进的融资手段与方法开始在国内实践起来, 其中股权质押由于其简单的操作过程以及良好的流动性等成为了大股东进行财务融资的重要策略与手段。所谓的股权质押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 用自己所合法拥有的, 并能自由处置的股权作为能履行债务的担保, 当其出现无法履行债务责任时, 债权人有权力将其作为标的物的股权折价处理或者以拍卖、变卖的形式得到价款并且拥有优先偿还的权力。股权之所以可以具备成为质押标的物的能力, 是因为股权满足了法律所规定的两个基本要件, 第一是股权本身必须是一种财产, 并且可以实现自由的转移和占用。其次, 股权必须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 并且可以转让。

股权质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其过程具有表征性, 相对传统质押, 作为质押标的物的股权并没有产生实际占有的转移。因为股权本身是抽象的、无实体的, 并不能做到像实物那样实际的交付。其次, 股权作为标的物其价值不是建立在股权本身, 而是建立在第三人对其的预期之上, 因此股权的价值会出现波动。最后, 股权质押具有优越的便利性, 相比于传统质押, 股权质押只需要将权利凭证转移就可, 不必交付实物, 并保管实物。

三、股权质押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类别

风险的定义为未来的不确定性, 是投资过程中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具体来说, 股权质押的风险是在施行质押的过程中, 所担保债权能否实现的不确定性以及出质人利益的是否会受损害的不确定性。由于我国股权质押仍然属于较新的融资手段, 能学习的经验相对较少, 相关的制度与法律也不健全, 这使得在进行股权质押过程中蕴藏着多方面的风险。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 主要的风险包括了四大类, 法律风险、道德风险、质押物风险与价值变动风险。而价值变动带来的风险也是整个股权质押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

(一)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是法律制度的空缺或者不完善、不成熟或者在进行股权质押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由于我国整个金融市场本身发展的时间就比较短, 整个金融制度还处在不断摸索与不断完善之中, 而股权质押作为相对而言新型的融资方式, 对其约束的法律与制度更是不完善。首先, 股权的质押相对与传统的物质质押和权力质押相比较, 有着很大的特殊性, 虽然在《物权法》里说明了当债务人无法正常履行义务, 质权人可以在协商后拍卖质押财产。但是, 在股权质押的过程中, 出质人所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力发生变化。股权本身具有双重关系, 一方面其体现了股东个人与公司法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另一方面股权也体现了股东个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股东的出质行为不过是股权的让渡, 但是债权在法律之中是优先于股权的偿还, 因此, 一旦出质股东所在的公司破产、资不抵债, 其股权价值便为零, 又后位于普通其他债权人得以偿还, 此时对质权的实现就几乎为零, 质权人会受到极大损失。其次, 在《物权法》里规定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未满时, 不能约定抵押财产在债权人, 不能偿还时所有权归债权人。但是在股权质押的过程中, 质权人的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质押, 因为相比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票, 其股权未经上市, 难以在二级市场内流通, 因此, 质权人若要实现质权不能与二级市场公开卖出, 只能在私下进行沟通与变卖。但是, 由于股份有限公司人合的性质浓厚, 一旦出现债务无法偿还, 股权的价值会出现巨幅的贬值情况, 这时除了原始股东外, 其他人不会再购买股权, 此时质权人的质权将难以实现, , 况且在法律中同时禁止了流质, 此时质权人的利益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二) 道德风险

所谓的道德风险是指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 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有损于他人利益的行为。在股权质押的过程中主要是指大股东利用质押的手段进行“二次圈钱”, 甚至将上市公司的财产“掏空”。从目前来看, 股权质押成为了大股东快速敛财的手段, 利用其便捷性实现快速套现并脱身。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大股东主要利用关联交易的手段进行资金的抽逃与套现。关联交易主要是指有关联的双方发生了资源或业务的专业, 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交易及其交易披露》中有详细的定义, 指企业的财务决策与经营决策的过程中, 如果关联的双方一方具有能力对另一方实行完全的直接控制, 或者间接控制、共同控制以及能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则将其双方视作有关联的双方。而在双方之间有明确的任何权利或者义务的转移都视作进行了关联交易。若出质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违背诚实守信的原则, 利用不公平的关联交易骗取债权人的财产, 抽逃自己在公司的资产, 将会严重损害到中小股东以及上市公司和债权人本身的利益。

(三) 质押物风险

质押物风险主要是指质押物在选择过程中会产生的风险。其风险的来源包括了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国有股权、涉外股权以及具有瑕疵的股权。首先, 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相比流动性明显不足, 保值增值的能力也相对缺乏。同时相比于上市公司, 非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信息的披露程度以及市场对其的监管都有不足之处。所以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安全性不如上市公司。加之非上市公司不需要向市场详细的披露财务与日常的管理决策, 在这样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 其股权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的评估。倘若出现法律的纠纷时, 大大增加了维权成本与难度。因此, 若股权质押过程中的标的物为上市公司时, 便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巨大风险。其次, 若标的物为国有股权时, 也具有较大的风险。虽然在法律上规定国有股权与普通股权一样可以视为财产并进行转让, 但是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却要求转让国有股权的过程中必须有国家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批。而且必须充分论证质押的可行性以及明确质押后资金的详细用途, 并且必须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其必须由董事会进行批准。一旦违反了相关的制度与法规后, 质押将会无效。因此, 质押的标的物为国有股权时, 质权人必须要承担由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造成质押无效的风险。再次, 如果质押物是具有外资性质的股权, 同样具有潜在的风险性。相比国外公司上市的注册制, 我国上市的方式依旧是核准制, 因此国内公司若要想上市, 除了需要向证监会提供全面而详细的股票信息外, 还必须满足《公司法》、《证券法》的相关要求。而采用注册制的外资企业只需要向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资料即可。因此国内的投资者不能使用未缴付完全的股份作为质押的标的物同时由于质押期间, 出质人本身的投资人身份并未改变, 这使得其未经企业其他投资同意的情况下, 无法将处置股权转让, 同样在没有经过经质权人同意的情况之下, 出质投资者也不能将已经出质的股权转让或者再抵押。但是, 若是外资企业, 由于注册资本授权制度的规定, 其投资者可以将没有足额缴纳资本部分的股权作为出质的标的物, 从而会使得质权人面临严重风险。最后, 若质押的标的物是具有瑕疵的股权, 同样会产生风险。所谓的瑕疵是指标的物存在的缺陷, 不能满足相应的法定标准或者双方约定的标准。瑕疵股权主要是指那些股东出资不足或者具有虚假出资行为, 甚至抽逃出资行为的。由于瑕疵股权的股东没有交清足额的资本, 可以判定其不能享有股东的权利与义务, 所以出质的行为是无效的, 因此对质权人存在潜在的风险。

(四) 股权价值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

股权价值的不稳定性是股权质押风险的主要来源。当股票价格上涨时, 股权的价值也会随之上涨, 当股票价格下跌时, 股权的价值也同样会随之下跌。

之所以股权虽然没有实体, 但依旧可以像普通财产一样当做质押的标的物, 归根结底是因为股权自身所具备的财产性质与内在的价值。但是, 有所不同的是股权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不像普通财产那样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而是随时处在变动当中。而主要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股权所属公司的内部环境, 比如公司的日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管理策略与未来战略甚至包括了企业的文化。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 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而且整个盈利状况也不错时, 该公司的股票票面价格便会上涨, 从而其股权具有的相对价值也会随之上涨。反之, 股权的价值则会下降。第二是受到对股权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内在的供求规律会是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而股票本身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同样受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旦供大于求, 则会使得其价格下跌从而使得股权的价值下降。反之, 股权的价值则会上涨。第三是股权的定价方式。由于定价的方法与股权的质押率以及质押股票的价格直接相关, 从而会使得股票的价格有所不同, 以至于股权的价值上下波动。国内的股票处在不分红派息的环境之中, 使得对其的定价方法中缺乏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考量。加之我国的股票市场本身就不完善, 所以股票的定价很难反映出其真实的内在价值。

虽然在《物权法》对质押的标的物价值变动有过明确的说明, 当质押物的价值下跌到不足以清偿债务时, 不足的部分由债务人完全负责。但是当债务人除了股票外无其他财产以偿还债务时, 此时的损失便只能由质权人承担了。因此, 债权人的偿债能力处于波动状态, 未来是否有能力完全偿还债务是不确定的。这样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综上可见, 股权质押虽然操作什么便捷, 但是其内在的风险却十分巨大, 因此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谨慎的风险控制。

四、结语

上一篇:乡镇提升工程典型材料下一篇:那段以你为名的青春,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