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团体

2024-05-06

锻炼团体(精选3篇)

篇1:锻炼团体

深圳员工福利团体保险深圳团体意外保险“ TITLE=”深圳中国人寿国寿绿洲员工福利团体保险系列产品-深圳团体保险深圳员工福利团体保险深圳团体意外保险"

深圳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国寿绿洲员工福利团体保险系列产品功能强大 保障全面人性设计 灵活搭配网点齐全 服务卓越缴费灵活 处理便捷

投保范围

五人以上特定团体成员可以作为被保险人,由投保人向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投保本保险。该特定团体的参保成员应占团体中符合参保条件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保险期间

本合同的保险期间最长为一年,除另有约定外,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本合同约定终止日二十四时止,由投保人与本公司在投保时协商确定。

保险金额

本合同的保险金额由投保人在投保时与本公司协商确定并在保险单上载明。

保险费

本合同的保险费由投保人在投保或续保时一次交清,也可以按本合同约定的分期交付方式交付。

意外伤害:

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导致Ⅲ度烧伤、残疾、身故赔偿。

门诊费用:

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实际支出的符合当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门(急)诊医疗费用。

住院费用:

被保险人意外伤害或因患疾病住院、门诊诊疗费用补偿。

住院定额给付:

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疾病住院,本公司在一定期限内按住院日×定额给付金额给付保险金。

补充医疗:

扣除被保险人已从当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或其他途径获得补偿或给付以及合同约定的免赔额后,本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给付比例对其剩余未获补偿或给付的部分给付门诊、住院医疗及大病医疗保险金。

重大疾病:

被保险人初次发生合同约定的三十种重大疾病,本公司按保险单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保险金。

重症监护:

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入住ICU病房,按入住ICU病房日数×日定额给付金额给付医疗保险金。

主险身故国寿绿洲团体定期寿险人身保障意外伤害国寿绿洲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型)国寿绿洲团体意外伤害保险(B型)附加险残疾、烧伤国寿附加绿洲残疾和烧伤团体意外伤害保险(A型)国寿附加绿洲残疾和烧伤团体意外伤害保险(B型)费用补偿综合国寿附加绿洲意外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医疗保障门诊国寿附加绿洲门诊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住院国寿附加绿洲住院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国寿附加绿洲疾病住院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定额给付疾病国寿附加绿洲团体重大疾病保险津贴国寿附加绿洲住院定额给付团体医疗保险国寿附加绿洲重症监护定额给付团体医疗保险国寿附加绿洲意外住院定额给付团体医疗保险

以上描述为简要介绍,最终均以条款为准!

[深圳团体保险深圳员工福利团体保险深圳团体意外保险]

篇2:锻炼团体

为什么要弄个团体标准化?

按该标准的规定,所谓团体标准,就是“由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目前,我国的标准大致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等级,我不知道团体标准出来后,介于这4个等级之中,使其变为5个等级,还是独立于这4个等级之外,另成一个体系。

在汉语中,团体、集体、团伙、集团等与组织的内涵和外延往往是模糊的,界限往往不清。为弄清这个标准的适用范围,首先就要弄清标准对“团体”的定义。在GB/T 20004.1中,团体被定义为“具有法人资格,且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化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社会团体都带有准官方性质。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就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所谓业务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授权的组织。事实上,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团体实际上附属在业务主管部门之下。

中国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 000个。其中使用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约200个。在这近200个团体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的政治地位特殊,社会影响广泛,且不论。还有16个社会团体的政治地位虽然不及上述3个社会团体,但也比较特殊。它们分别是:中国文联(联合会)、中国科协(协会)、全国侨联(联合会)、中国作协(协会)、中国法学会(协会)、对外友协(协会)、贸促会(协会)、中国残联(联合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记协(协会)、全国台联(联合会)、黄埔军校同学会、外交学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协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欧美同学会。以上19个社会团体的主要任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由中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直接确定,它们虽然是非政府性的组织,但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部分政府职能。那么,首先我们就要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行使着部分政府职能的团体,可不可以制定和发布标准?它们制定和发布的标准,与现行的行业标准又有哪些不同呢?

标准说了,要“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化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的团体才适用这个标准,我们就把上面那些学会、协会、联合会之类排除掉吧(其实像科协之类可能要排除也不妥吧)。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间组织38.1万个,其中社团20.7万个,按其主管单位的不同,分为国、省(部)、市(厅)、县(处)等不同级别。既然如此,那么这些团体制定和发布的标准,其使用范围又如何限定?例如某县(处)级主管的团体制定和发布的标准,万一与诸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冲突,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又该怎么处理?事实上,标准打架的问题在中国并非绝无仅有,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标准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在这样的条件下,再来一个团体标准化,会不会造成新的更多的混乱呢?

我猜想,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团体与政府逐渐脱钩,行业标准已经面临某种危机,急需有关行业协会、商会之类的团体组织来弥补政府退出的空缺,才提出了团体标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今后的行业标准可能不再由相关部委来组织制定,而由相关的行业团体来制定,逐渐减少行业标准,或者是用团体标准部分代替行业标准,或者是用团体标准弥补行业标准,或者是让团体标准优于行业标准从而让社会特别是企事业组织多一种选择,或者是在行业标准没有出台之前让团体标准先试行一段时间再出台行业标准。如果这样一些的猜想没有错的话,那么,GB/T 20004.1的出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甚至还是迫切的。

如何防范团体标准的道德风险?

我们知道,一旦脱离了政府,作为“具有法人资格,且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化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虽然可能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它们的生存却是以会费为基础的。或者说,它们其实都是由企事业单位供养的。例如作为轻工业全国性、综合性的、具有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工业性中介组织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China Light Industry Council),就是主要由各种所有制的轻工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组成的,所有会员都必须按规定交纳会费。章程规定:“会员如果2年无故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章程还规定:“本会经费来源:(一)会费;(二)捐赠;(三)政府资助;(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包括主办、支持各类业务活动的收入等;(五)利息;(六)其他合法收入。”显然,这样的团体既有其自身的利益,又要代表其会员的利益。与政府部门相比,与企事业组织的关系更加密切,受企事业组织的影响和制约更大。由它们制定的发布的标准,与过去的行业标准相比,可能更偏重于维护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因此,团体标准存在着一定的道德风险。

正因为团体标准可能存在着道德风险,GB/T 20004.1才叫作“良好行为指南”,而尚未发布的GB/T 20004.2则叫作“良好行为评价”。显然,GB/T 20004这两个国家标准,实际上是为防范团体标准化工作的道德风险制定规则,向团体标准化提出了相应的道德性要求。标准的总则规定了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促进贸易和交流的基本原则,要求“妥善解决有关重要利益相关方对于实质性问题的反对意见,按照程序考虑有关各方的观点并且协调所有争议,获得团体成员普遍同意。”“符合市场、贸易需求,不扭曲分裂市场,不妨碍公平竞争,不限制团体标准实施者基于团体标准开发竞争性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原则以及标准为实施这些原则所规定的组织管理、制定程序、编写和推广运用都还不够。

我们知道,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往往是开放型的。也就是说,标准不仅要影响和制约实施或执行标准的组织和个人,也可能影响和制约接受标准或接受按标准生产的产品的组织和个人。例如企业按产品标准生产,肯定要影响和制约企业的行为,产品生产出来了,接受和使用产品的顾客实际上也受到产品标准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团体制定标准时,过多地受自己的会员特别是企事业组织的影响,很可能降低相关要求,使标准低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当然也可能提高相关要求,使标准高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低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很可能侵害顾客和社会(广泛意义上的顾客,下同)的利益,甚至可能给顾客和社会造成损害;过分高于顾客和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又可能增大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或使用费用,也可能产生侵害或损害顾客和社会利益的情况。过去,国家标准也好,行业标准也好,虽然实际上也是诸如轻工业联合会这样的社会团体在起草或制定,甚至是由企业在起草或制定,但毕竟要通过政府部门审定,有一个把关者。政府作为企事业组织与顾客和社会之外的第三方,虽然可能偏向于企事业组织一方,但还是不能不考虑顾客和社会的利益。如果用团体标准代替行业标准,那么谁来把关呢?谁来考虑顾客和社会的利益呢?

笔者当然注意到“团体标准”的定义中“由社会自愿采用”的规定。这是不是说,团体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呢?GB/T 20004.1没有明确规定,但暗含着类似的意思。既然是推荐性的标准,社会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也就是说,在具体交易中,顾客和社会都可以不认可这样的团体标准。只有在团体标准高于其他标准,或者说,只有在团体标准对顾客和社会更有利一些的情况下,顾客和社会才会采用。当然,如果没有其他标准,顾客和社会也只有接受团体标准,即使团体标准不符合顾客和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但因为了胜于无,也无可奈何。

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或者为了将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降低到社会能够接受或容忍的水平,能否在今后修订GB/T20004.1的时候给团体标准的制定设一定的门槛或一定的把关程序呢?例如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例如吸收顾客和社会代表参与,例如标准正式定稿前举办听证会吸收各相关方特别是顾客和社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设置必要的道德性质的审查程序,等等。否则,现有的要求和程序可能无法完全满足“良好行为”的要求,可能无法防范相应的道德风险,很可能出现整个团体标准化的,或某个标准的,或某个标准某个要求的“无良行为”,损害顾客和社会的利益。

团体标准能否代替其他标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标准化工作才有了长足的进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正式发布,至今也快30年了。但我们却一直没有团体标准。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标准都不是由政府或主要不是由政府来主持制定的,而是由团体来制定的。即使有了GB/T 20004系列标准,鉴于中国团体的性质与国外团体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团体标准可能依然难以脱离政府色彩。因此,团体标准能否代替其他标准就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首先,国家标准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标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都只有转化成(包括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国家标准后,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团体标准虽然不可能代替国家标准,但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标准。事实上,相当多的国家标准都是由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升而来的,甚至企业标准也可以上升为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可以上升为国家标准也就理所当然,甚至改变团体标准的性质,从推荐性的标准上升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其次,团体标准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或弥补或补充相关的行业标准。事实上,如今的行业标准虽然名义上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和发布的,但负责起草编写的还是相关的团体,例如协会、学会、联合会之类。随着政府机构的精简和政府职能的转化,政府部门制定标准的职能将逐渐弱化,行业标准也将随之简化或弱化,需要团体标准来弥补这样的简化和弱化。同时,行业标准如果不完善或没有细化,也需要团体标准来完善和细化,也就是团体标准可以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再次,团体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就较为复杂了。一是全国性的团体,也就是在民政部注册,由国务院或其他中央部委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成立的团体,其制定和发布的团体标准如果与地方标准相冲突,特别是弱于地方标准,很可能让企事业组织无所适从。从适用范围来看,这样的标准带有全国的性质,似乎高于地方标准,但由于是团体制定和发布的,其权威性又低于地方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地方标准。企事业组织可以钻其中的空子,按相对较低的标准要求向顾客提供产品,顾客很可能无法选择。一旦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即使诉诸法律,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哪种标准更具有法律效力,也可能给法官造成不必要的困惑。二是地方性的团体,也就是在地方民政局注册,由地方的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成立的团体,其制定和发布的团体标准,是只能供本地方的企事业组织采用还是可以供其他地方的企事业组织采用,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否则,一旦出现诸如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企事业组织就可以用“我的产品是符合某某团体标准的”来进行搪塞。特别是如今一些地方团体往往给自己加上诸如“全国”“中华”“华夏”甚至“全球”“世界”之类头衔,让人分不清究竟,更可能造成这样的问题。

最后,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GB/T 20004.1规定,团体标准“由社会自愿采用”。企事业组织采用团体标准,可以节省自己制定企事业标准的费用,但其前提是团体标准应当符合企事业组织的需要。一般来说,竞争力较强的企事业组织,往往需要要求更高的标准,团体标准难以完全代替企事业组织自己制定的标准。企事业组织的竞争力较差,很可能难以满足团体标准的要求,它就可以不采用这样的团体标准。这样,团体标准的适用范围就可能大打折扣。

篇3:班级团体辅导中团体氛围的营造

班级团体辅导通过学生参与体验活动、探讨问题和交流分享感受,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助,使其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建立在团体“宽松和谐、积极参与、开放活跃、互帮互助”氛围基础上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良好的班级团体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有利于学生真诚开放,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促进学生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具备良好团体氛围的班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团体凝聚力强,在问题和困难面前能够相互包容和鼓励,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体力量,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团体”;相反,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就会出现学生互动性差,彼此之间缺少真诚,在问题面前选择“明哲保身”的做法,不愿对彼此负责,互相推诿,团体处在涣散状态,辅导没有“有效性”可言。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参与、开放活跃、互帮互助”的团体氛围,是使辅导产生高效益的根本保证。

如何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笔者在研究“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开发实践”两年的时间里,参与了多个辅导方案的撰写与实践研究,在这方面有几点心得,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传递良好自身状态

班级团体辅导中教师以阳光的自身形象、高昂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会对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举几个简单而又常见的例子,有这样两种情况:A老师精神饱满,一站一立规范,眼神关注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和尽多的学生对视。B老师则一脸疲惫,说话如同自言自语,没有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这是教师的非语言表现状态,它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了两种状态,而学生也会根据这两种状态作出不同的反应,最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再比如在组织学生活动中,A老师富有激情,讲话抑扬顿挫,比较生动,发号施令明确,配以手部简单动作,有感染力;B老师则语言无序,发号施令不够明确,平铺直叙,音量始终如一,似乎对活动本身并无兴趣。显然,后者是无法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班级团体氛围的。

因此,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表情和语言与学生交流,要无条件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向学生展示精力充沛、富有激情的自身状态。良好的自身状态还包括:适当的穿着,开朗的性情,丰富的知识,负责的态度,宽阔的胸襟,自信的气质等。

二、灵活扮演多种角色

基于班级团体辅导课与常规课性质、特点的不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传统课堂的控制者、教导者,而是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带动者、催化者、示范者、参与者、节奏掌控者等。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将这些角色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师角色,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扮演其角色,才能够促进学生更真诚的互动,使团体氛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营造一个“理想的、功能良好的”班级团体氛围。相反,则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秩序涣散的局面。

例如,有时由于方案中的活动偏于静态,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便可以扮演“节奏掌控者”,带领学生暂停原活动,临时使用小游戏、小笑话调动课堂气氛;而有时一个热身游戏结束后,学生过于兴奋,较长时间安静不下来,这时辅导教师就要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并带领学生做深呼吸、冥想、放松,让学生尽快安静下来,重新营造一个“理想的、功能良好”的团体氛围。

再例如,在某些活动中学生表现不积极时,教师要扮演“带动者”和“参与者”,要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开放与真诚,从而促进团体氛围的形成;相反,若教师不能放下架子,一味着重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活动”,那么,课堂上只是师“导”生“演”,会形成一种僵硬的团体氛围,当然也就不会有理想效果。

由此得出,能否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与教师能否在不同情况下灵活扮演多种角色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操作实务》一书中把常用辅导技术归纳为倾听技术、共情技术、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引导技术、自我开放技术、面质技术、阻止技术等八种。教师恰当运用辅导技术能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更真诚,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团体氛围的再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到教师在其中的引导、启发等作用的发挥,使学生不能够继续开放,进而影响到团体辅导的继续深入。

例如,在主题为“新生入学适应”的辅导中,教师让学生说说刚来学校的感受。

学生: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感觉学校管理太严,有些不适应,有时候烦躁、郁闷。

教师:严不好吗?严是对大家负责任。(未使用“共情技术”表达理解)

学生:严得都有点受不了啦!(几乎齐声)

教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严怎么能行呢?(教师未使用“具体化技术”引导其说具体)

学生:(情绪低沉,不再表达)

在这个例子中,显然教师没有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结果导致团体氛围低落。那么,当教师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时,又会产生怎样的一种团体氛围呢?

学生: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感觉学校管理太严,有些不适应,有时候烦躁、郁闷。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感觉学校管理太严,还没有适应,对吗?(运用“反映技术”把话题引向重要的方向)

学生:是啊!都有点儿受不了啦!(几乎齐声)

教师:大家在哪些方面受不了呢?(和蔼地询问,运用“具体化技术”使学生多说并说具体)

学生:“在内务方面,床上有一根头发丝生活老师都能发现,都给扣分”“内务标准有一条叫做‘床单如平镜面,被子像豆腐块’,要求也太高了吧!”“课间操要求在90秒内集合完毕……”(七嘴八舌争抢着叙述)

教师:哦,原来是这些方面不适应啊!我理解大家的处境,我刚上大学时也非常不适应……(教师运用“共情技术”表示理解学生,并运用“自我开放技术”讲述自己上大学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学生:不过我们比起刚来时适应得好一些了,刚刚交了几个朋友。

教师:看得出大家还是愿意快速适应的,那我们该如何快速适应?(教师运用“引导技术”使学生思考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多交一些朋友,互相监督改掉坏习惯”“老师应该给我们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好行为多坚持,就会成为习惯……”(学生滔滔不绝)

由此可见,教师在合适的时机恰当地运用辅导技术,对于保证学生的良性互动和理想团体氛围的形成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辅导技术,并恰当、灵活地运用于班级辅导中。

四、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班级团体辅导中,热身阶段对营造良好团体氛围具有“基础”“开局”的作用。辅导中不同的班级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班级本身就很开放,有的则相反。对于不够开放的班级,教师可使用参与法、鼓励法、感染法、示范法等多种方法来带动气氛,如主题为“新生入学适应”的辅导中,由于班级刚刚形成,彼此尚比较陌生,在首次辅导“我做你学”热身活动中放不开,教师可以做个开放性的、夸张的示范,以消除学生拘谨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团体辅导是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辅导目标的,通过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使其从中获得感知、体验和内省,再通过交流分享得以拓展、强化和升华。因此,保证全体学生活动的充分性是关键。有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带动:一是亲自上阵,同学生一起活动,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培养各小组的“活跃分子”,让他们在小组内起到带动气氛的作用;三是注意对性格内向学生的鼓励和带动,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同他们在一起参与活动,用教师的热情感染他们。

在难度较大的活动中,学生屡遭挫折时可能会出现低落情绪,例如在“同心杆”活动中,学生多次重做后,仍感觉很困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不可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步,比如说:“你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坚持到底一定会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大声说“××小组已经找到了成功的方法”,或“××小组离成功不远了”,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只要努力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在交流分享环节可以把体验与感悟进行综合,是一个凝练活动内涵、达成活动目标的过程。交流分享得充分与否,对实现辅导目标会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在此阶段一是要参与到交流气氛不活跃的小组,与学生一起交流,起模范带头作用,并提出大家有可能感受较深的话题,从而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二是在集体分享中注意用鼓掌、团队加分、抛绣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真正有效的辅导务必是建立在良好的团体氛围基础之上的,而关于“良好团体氛围的营造”除了以上总结的几点经验以外,还在于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班级“选择有意义的主题”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因此,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需要我们作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德州,253000)

上一篇:培智生乌鸦喝水说课稿下一篇:监理工程师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