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2024-05-11

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共10篇)

篇1: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景山学校女生顾湾湾以总分704分(含北京市三好学生加分10分)的成绩名列北京市理科第三名,其中数学取得满分150分;叶培臣理综284分,现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

北京五中理科多科成绩获全区第一,数学单科140分以上的就有40多人。理科实验班总分平均超过620分,数学单科140分以上的学生占六成。文科班数学成绩也不逊色,钟昊燕考出了满分150分。

北京二中每4名学生中就有1名600分以上的高分段学生,继去年以143分摘得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后,今年二中再出139分的单科高分。

北京171中学理科实验班平均635分,半数学生数学单科成绩140分以上。文科实验班平均分高达611.5分,4人位列东城区文科考生前10名,另有3人摘得东城区单科冠军。其中,曾摘得SK状元榜总冠军的张一哲获数学满分150分,陈惟杉以141分获外语单科第一名,冯骁以256分摘得文综全区桂冠。

北京八中有300余名高三毕业生,其中近200人分数在600分以上,理科最高分张梦雯689分,同时也是西城区理科第一名。少儿班共有24名毕业生,其中14人的高考分数在600分以上,占了近六成,更有8人的分数在640分以上。取得该班最高分的是他们的班长孙天博,年仅15岁的孙天博考了676分的高分,其中语文116,数学148,外语126,理综286,孙天博报考的是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班,只报了清华一所学校,没有第二志愿,不服从调剂。少年班有10人报考了清华和北大,其他比较集中的院校是中科大、北理工、北航、外经贸等一流高校。

北师大二附中资料正汇总,理科最高分688分,文科最高分665分,理综单科最高288分。

北师大实验中学理科最高分685分。

北京15中又创佳绩,宣武区文科状元再次出自该校。

北京十一学校:海淀区600分以上的考生占北京市的43%,十一学校600分以上的188人,占海淀区的10.93%,在本区排名第2。

首师大附中考生总量仅300人,其中600分以上的考生数为150人。一名文科考生全市总分排名第二。

清华附中很神秘,要获得它的高考信息不容易。截止昨天统计,清华附大约有150名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600分,这个数字占他们参加高考的人数的一半以上。有人预测,今年清华附中上清华、北大的总人数将进入全国中学前三甲。去年高考,清华附中上清华大学的人数排名全国第二,一名考生实考分排名北京市第二。据说,去年和前年他们中考重要指标都是海淀第一,前10名有一大半在他们学校。今年一模考试,清华附的文理科与101交叉排列为第二、第三。清华附中的体育课、艺术课一直开设到高考前夕。王殿军校长提出的口号是:凡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事情,无论是否与高考成绩有关,一定要坚持做好。

陈经纶中学在20高考中,直升班74.1%的学生达到600分以上,班级平均分618分,另有3名同学因成绩突出又有特长,直接被北大录取。

北京九中:石景山区的单科最高分和总分最高分都出自于九中。该校文科最高分650分,理科最高分660分。

[新闻稿:北京部分名校高考成绩汇总]

篇2: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准考证发放

(或打印)

时间

测试时间

成绩发布时间

艺术特长生统测

12月16日至17日

月18、19、25、26日

1月

8日

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

201月

1日至5日

年1月8日

2011年1月

20日

体育专业考试

2011年4月

6日前

2011年4月9日

2011年4月底

外语口试

2011年4月

18日至22日

2011年4月23、24日

2011年5月

5日

高水平运动员

统一测试

2011年3月

22日前

2011年3月

26日

2011年4月底

体育竞赛优胜者及等级运动员测试

2011年4月

20日前

2011年4月

23日

2011年4月底

篇3: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吴甡:这么多年都在进行高考改革, 首先肯定的是, 高考这种大的方式不宜大改, 这是五千年来最公正的选拔。做改革可以, 但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微调, 例如高考内容的变化, 考题自主性增强、客观性减弱;还有高考录取形式的变化, 像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

但是校长实名推荐跳不出唯分数论的怪圈。我们学校有一个文采非常好, 但成绩才排到第十名的孩子, 作为校长我不敢推荐她。因为我有两怕:第一怕推荐的这孩子考不好怎么办, 第二怕前几名的孩子觉得不公正怎么办。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 我仍然会选择前两名。这依然是按照成绩排队, 加分没有加到有特长、有特色的孩子身上, 这种推荐依然是唯分数论, 总体来说高考改革还是没有跳出分数的怪圈。其实招生的关键问题在于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试想想, 哪个学校敢不要600分的学生, 要300分的?国外大学录取学生, 只要你有一方面擅长, 可以不看你的考试成绩。

所以北大的这次改革依然是在高考的夹缝中生存, 他们不可能不录取状元。北大的这种招生策略, 能在高考上有多大推进?

北大这种提议在全国推广其实力度不大, 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种招生谋略, 因为重大的改革在于全社会推进课程改革, 在于怎么改革高考的这种制度, 让试卷内容更全面, 现在我们高考改革的力度就不够, 应该促使政府让高考改革的力度更大。例如高考阅读理解, 现在的考试方式是给你一段文字材料去读, 我们可以更大胆地采用听力方式, 听一段对话, 考一种应用。当然, 现在的高考改革与实际的联系增加了, 但还是太死板, 更大的改革也应该出现在课程内容上, 加大课程改革。以高考内容的改革促进课程改革, 用高考指挥方向。

北大的这次提议, 我觉得可以尝试, 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我觉得应该从课程、从培养学生方向上进行深入的改革, 从根本着手。

《中国教师》:广渠门中学著名的宏志班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 您担心面试的增加会对这些农村孩子不公平吗?

吴甡:面试肯定会有不公平, 人打分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公平。就拿这两年的自主招生考试来说, 农村孩子的总分与城市孩子的总分差距在逐渐加大, 因为文化性、主观性考题在增加。从小农村孩子看的是死的大山, 不是汽车, 没有见过变化莫测的事情。

我们学校的宏志班大多是农村孩子, 他们最差的两科就是英语和计算机, 虽然他们总分可能很优秀, 但都是靠其他科目把分赚回来的, 这是起跑线上的问题。当然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因材施教。

因为他们存在这种问题, 我们学校就在他们入学之后加强这些方面的熏陶和补救。从他们高一入学就加大力度培养他们的见闻、英语、文化素养等, 举办各种讲座让他们去听。去年我们有一个考生在清华自主招生中拿了满分, 他的考试题目是“谷歌退出中国, 你的反思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们很多大人去答, 都不一定能拿到满分。这个孩子家里是三代农民, 但是通过学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文化熏陶, 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弥补。所以面试也是相对公平的。农村孩子的劣势也是可以后天避免的, 主要还是要靠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这个提议也是积极的, 也是高考改革的一部分, 让孩子不要只沉浸在书本中。

《中国教师》:那您会担心面试中会产生人为不公正的因素么?

吴甡:面试如果出现腐败, 只能说是中国诚信链条断了。有的人就说, “诸葛亮的空城计永远没有现代版”, 因为你说什么大家都不信了。没有信任, 教育怎么进行, 怎么交流?所以这种质疑是合理的, 当然这个事情还没有尝试就否定是不对的, 大家的担心是对中国信用链条的担心。所以我觉得这种改革也是一种尝试。我对北大这个事情也有担心, 在操作层面上能否做到透明, 让社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消除大家的质疑。

《中国教师》:如果这种招生考试方式能够推广到全国各高校, 您认为应该怎么操作?

吴甡:这种改革不要站在一个学校的层面, 要站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层面。不过要面试这么多人, 确实很难操作, 很让人担心。这种改革应该是大学与基础教育的沟通, 大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 各阶段学校之间的沟通, 要促进整体教育链的衔接。我曾跟多所高校招办主任聊过, 大学应该加强与初高中基础教育的沟通, 不要在那儿画地为牢。

我们可以从学生上初中开始就建立完善的学籍档案评定, 把学籍档案建立得像成长简历一样, 记录学生的各门成绩、兴趣爱好特长、参加过什么活动等各方面的内容。现在倒是有学籍档案, 但大学都不看, 因为这种学籍档案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没有实质性内容。所以我的建议是不仅是中小学衔接, 更应该是“大中学”衔接, 建立这种成长档案, 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详细的记录, 也让大学招生考试时能够参照这种成长记录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篇4: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予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手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大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持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持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7.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丸其所(宝)者异也。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D.(去)郑而之许。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人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9.下列各组句子,加括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15小题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12.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13.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14.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O.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15.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Ⅱ卷

四、(15分)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一②题。(6分)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久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 ) ( )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横线上填写诗句,并解释带括号画线词语的意思。(4分)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

解释:①少陵:__________ ②为难:____________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0题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巳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大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K.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已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答:()()

20.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6分)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篇5:北京部分区县开查高考监控设备

本报讯(记者李琦)记者昨天从部分区县获悉,全市百余考点开始对摄像头等高考监控设备进行排查调试。

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充分发挥远程电子巡查指挥系统的作用,加强远程巡查,考试院将分派巡视组到各考区进行全面检查。

各区县将成立考点监控工作组,全面排查高考监控设备。检查人员将对桌椅上是否有字迹,考场监控系统能否正常使用等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问题将立即整改。

(

篇6: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根据统计,往年本科层次一志愿的录取率达到86%,有14%的考生进入二志愿,10%的考生会被二志愿录取。也就是说,一志愿是考生最重要的志愿。

平行志愿实行一次投档

今年的招生工作中,对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志愿设置由原来的每批次3所学校扩大到4所学校:每批次第一志愿为1所学校;第二志愿为ABC3所平行的学校。3个志愿学校是平行的顺序关系。对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向学校提供档案。对同一科类批次线上的考生按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平行志愿从A到C学校的志愿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时各学校的调档比例统一为100%,相同分数的考生符合同一所学校投档条件时同时投档。各批次的平行志愿实行一轮投档。也就是说,考生的档案只能投给ABC三所平行院校中的一所,如果档案被退回,则失去了二志愿的录取机会,只能等待该批次的补录。不过因为二志愿按100%的比例投档,所以只要考生不对专业苛刻要求,服从调剂,身体条件符合就不会出现退档现象。

平行志愿并非“不分先后”

专家提醒:不要认为二志愿三所学校平行,顺序就无所谓。因为在录取工作中,三所学校是依次录取的。平行投档后的录取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次检索考生所填A、B、C三个志愿,如果满足A校分数则直接被A录取,不满足A再看是否满足B,然后看C,只要被检索的三所院校中一经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即向该院校投档。所以要把最青睐的学校填在最前面。

如何科学填报二志愿三个平行学校?首先要清楚:只有一志愿没录满,或者预留了二志愿计划的学校才招收二志愿考生。因此先要确定哪些学校可能招收二志愿考生,然后按照“摸一摸”、“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填报。第一所学校可以选择“跳起来够得着”的学校,大胆冲击一下;第二所学校要选择与自己平时水平相当的学校,以求稳定;第三所学校是保底校,要确保“托得住”,三个学校间要拉开档次。

看高校录取资料测算二志愿名额

二志愿平行,填写的前提就是高校要有二志愿名额。此前部分高校已经公布了本校预留的二志愿计划数量和录取条件,一些没有公布二志愿计划的学校均表示,在一志愿录取不满的时候可以招收二志愿考生。那么,如何了解学校何时会有二志愿名额?专家建议,可以研读“前三年高校录取统计资料”。从学校的计划数、一志愿上线率、录取人数等数据中,可以推算出很多信息,包括学校的二志愿名额分配。

例如北京大学,去年计划在京招生183人,一志愿上重点线的人数414人,最终录取216人。清华大学计划招生298人,一志愿上重点线548人,录取331人。从这两所学校的数据可以得出的分析:首先是两所学校都没有招收二志愿考生;二是由于生源好,两校都扩招了。再看去年北工大的数据。计划招生1696人,一志愿报名5969人,一志愿上线2043人,一志愿录取1469人。从中看到,虽然一志愿上线人数超过计划数,但是一志愿录取人数却比计划数少了约10%。看学校的招生简章就可以得知,学校为二志愿考生预留了10%的计划。同样,对于没有预留计划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数字分析得出往年招收二志愿考生的大致数量或比例。

[北京:高考填写平行志愿部分需测算二志愿名额]

★ 高考平行志愿填报院校合理梯度

★ 高考平行志愿填报的六大原则

★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常见问题解析

★ 北京高考本科志愿填报相关通告

★ 高考怎么填报志愿

★ 河南高考志愿填报:平行志愿投档办法

★ 北京高考志愿12日至17日填报

★ 北京高考三类考生志愿填报策略

★ 关于高考志愿怎么填报最好

篇7: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晨报讯(首席记者 罗德宏)针对社会上高考志愿填报实现全部平行志愿的呼声,北京市高招办负责人表示,虽然完全平行志愿有利于减少高分考生落榜,但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对高招录取和高等教育也带来一些弊病,北京目前高考志愿部分平行的做法暂时不会进行调整。

据高招专家介绍,“完全平行”和“部分平行”是高考平行志愿填报的两种方式。“完全平行”即分数优先,是指同批次院校按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逐分逐个检索考生填报的.志愿,优先满足高分考生;“部分平行”即兼顾志愿优先和分数优先,如北京高考,本科三个批次的第一志愿保留过去的“志愿优先”,第二志愿中的三所院校实行平行志愿。

“志愿完全平行会带来一些弊病。”市高招办相关负责人分析说,目前高校招生基本按照120%的比例投档,如实行完全平行志愿,需削减近20%的投档比例,会导致高校压缩招生机动指标。考生按照院校而不是专业投档,一旦分数不够被退档,给考生造成的落差将会更大。另外,完全平行志愿使优秀考生过于集中在少数院校,这对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也不太合理。

篇8: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各选择1所中学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1所小学二~四年级的学生为干预组,基线调查中学生637名,小学生572名,终期调查中学生615名,小学生553名;同时在2个区各选择与干预组学校地理位置、经济背景、规模相近的中、小学校各1所的同年级学生为对照组,基线调查中、小学生676名和615名,终期调查中小学生640名和593名,进行2 a的追踪干预研究。

1.2 方法

干预组建立并实施包括开展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内的健康教育,建立了每0.5 a 1次的健康监测,由学校和家长参与的营养和体育锻炼指导以及常见心理问题指导等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综合防治方案。为期2 a。比较干预前后2组学生相关疾病患病率和行为改变情况,评估干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体格检查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知识知晓率、观念和行为发生率。

1.2.1 体格测量

各项指标的测量均由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完成。采用统一测量用具,测量前校准。采用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规定的仪器和方法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血压测量采用汞立式血压计、儿童专用袖带,读数以mm Hg为单位,取2次平均值。学龄儿童采用CM 100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右足跟骨骨密度。

肥胖和超重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5]进行评价。以高于1987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第95百分位血压值为血压偏高。

1.2.2 血生化检查

采用罗氏公司提供的快速血糖测定仪测量空腹血糖。血糖偏高指空腹血糖≥6.1 mmol/L。

1.2.3 问卷调查

由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分别填写学生KAP问卷和家长KAP问卷,调查知识知晓率、观念和行为发生率。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超重率和肥胖率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血压偏高检出率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儿童血压偏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血糖偏高检出率的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儿童血糖偏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2.4 干预前后儿童骨密度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干预组小学生骨密度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小学生。见表4。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2.5 干预前后学生健康行为发生率比较

见表5。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每周参加有效运动多于4 d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更多的小学生通过“锻炼”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干预组中学生每天吃早餐、喝牛奶的比例明显提高,并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每周参加有效运动多于4 d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业的压力,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体比例比基线时明显下降;另外,有0.94%~4.11%的学生曾采用过“超过24 h不吃东西、私自服用减肥药、呕吐或腹泻”等不正确的方法进行减肥和控制体重。

注:**P<0.01。

2.6 干预后中小学生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经过2 a的干预,干预组学生在肥胖、体育锻炼、膳食搭配等方面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对于减肥、吃早餐、喝牛奶、吃肉等方面的认识正确率亦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6。

注:*P<0.05,**P<0.01。

2.7 干预后2组学生家长相关知识、行为比较

从总体上看,家长对“生长期不能盲目减肥、吃早餐、喝牛奶、吃肉”等方面的认识正确率较高,均超过80%。干预组家长对于营养、健康生活方式、体育活动、肥胖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高于对照组,其中小学生家长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7。

注:*P<0.05,**P<0.01。

3 讨论

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长期努力。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问题不是卫生单一部门所能解决的事,必须采取多部门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策略。本研究集合了政府部门、卫生保健机构、医院、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建立起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的网络与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多角度开展健康宣教工作,使得本项目在短期内基本显现出初步效果。

有研究表明,生化指标的改变需要长期积累[1,6,7,8]。日本营养午餐的效果是在学生营养计划实施50 a后显现出了显著成果和发展后劲;北京市学生常见病防治通过10 a努力才对贫血、蛔虫、沙眼等部分常见病显现出显著效果。成年期疾病的预防控制有身体素质的因素,也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更需要长期努力。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虽然在患病率以及相关指标等方面改善不明显,但在行为改善和知识知晓率方面提高较为显著。

儿童成长和行为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参与、学校养成教育以及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因此,做好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工作,必须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有政策保证等为前提。

应用健康促进的理念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和指导,有助于促进儿童膳食结构改善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父母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态度是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因素。儿童青少年(尤其是低年龄段)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制力较差,其饮食、运动行为主要受家庭的影响;而家长的认知和行为必将影响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行为的态度,影响学龄前儿童习惯的形成和儿童肥胖的发生。通过定期培训和指导,干预组家长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是干预组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提高的基础。

另外,干预组儿童骨密度增加的绝对值均大于对照组。可见体育锻炼对儿童骨密度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干预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儿童体格改善。

成人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应从小抓起,起步越早越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人受益终生。应从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6,7,8]。干预结果显示,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发生率高于中学生,骨密度等形态指标改变优于中学生。可见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泽军.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6-131.

[2]陈荣华,李晓南.儿童营养现状和改善前景.中国食物与营养,1997(3):35-36.

[3]吕书红,儿童肥胖流行趋势既干预对策探讨.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26-528.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47,102-104,108-113.

[5]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6]段佳丽,刘峥,任振勇,等.2002年北京市居民生长发育现况分析.中国校医,2005,19(4):334-340.

[7]王伯英,王绍丽,执笔.近半个世纪来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动向研究: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88-818.

篇9: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092-03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北京市三帆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玉渊潭中学、中关村中学2005年和2008年全体初三学生(见表1)的体质测试资料和部分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表1四所中学体质健康测试的时间、性别、人数分布表

性别20052008

男生1 1801 192

女生1 1681 200

总计2 3482 392

1.2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基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问卷的设计根据目的和内容,参照了同类型的问卷的基本原则,自行设计了问卷,并证明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问卷共发放1 200份,回收1 140份,男生552人,女生528人。有效问卷1 080份,回收率95 %,有效率94.7%。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的分析

2.1.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分析

目前《中学生体质标准》采用身高体重标准评价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表22005和2008年北京市四所中学初三学生身高体重等级评定结果统计表

年度人数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 重肥 胖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

20052 3482249.584435.949221.01486.364027.3

20082 3927207.578032.655223.11928.068828.8

分析表2,可以看出较低体重和正常体重占绝大多数,说明中学生身高体重的发展情况基本正常,营养不良比例从2005年的9.5 %下降到2008年的7.5 %,说明营养不良状况明显改善;较低体重也呈下降趋势;正常体重变化不大;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却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明显,分别从2005年的6.3%和27.3 %上升到2008年的8.0 %和28.8 %。

2.1.2身体机能水平分析

《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实验指数、1000米(男)/800米(女)选测一项作为评价中学生身体机能指标。[1]本文采用的是台阶试验指数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均数变化。台阶试验指数=运动持续时间(s)÷(三次测量脉搏数之和)×100。

表32005年和2008年北京市部分中学初三学生身体机能测试统计表

年度项目男生女生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

2005台阶试验指数53.88.352.87.8

2008台阶试验指数52.16.851.27.3

T2.722.59

2005肺活量指数64.610.1352.69.27

2008肺活量指数62.811.0551.19.52

T 2.071.95

注:P<0.05,P<0.01。

经常参加有氧代谢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表现台阶试验指数增高。表3中的结果显示学生台阶试验指数呈下滑趋势,且下滑明显,表明中学生的心血管功能下降;男生的肺活量指数呈下降趋势,女生的呼吸机能变化不明显。

2.1.3身体素质水平分析

身体素质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2]作者在调查中选用了《中学生体质标准》中立定跳远和握力体重指数作为分析指标。

表42005年和2008年北京市部分中学初三学生身体素质均数统计表

年度项目男生女生

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

2005立定跳远224.817.9178.014.2

2008立定跳远220.618.7175.116.0

T 2.82.35

2005握力指数38.56.4423.83.87

2008握力指数39.86.5924.54.51

T 2.43 2.05

注:P<0.05,P<0.01。

表4显示,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下滑,且男生下降幅度较女生明显,表明中学生的腿部爆发力正逐渐减退。握力指数则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上升明显,说明了当前中学生的前臂和手部力量正逐渐增大,肌肉总体力量也在不断增大。

综上,当前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堪忧。

2.2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都影响人的体质健康。本文主要从后天因素(学生对体质测试的态度、营养状况、体育锻炼情况、家庭因素等)进行分析。问卷第一项是学生最近体质测试的成绩,据此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另外,从对体质测试的态度、营养状况、体育锻炼情况、家庭因素、其它因素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2.1测试时态度对结果的影响

中学生对体质测试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问卷第一部分对学生态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43.6 %的学生体质测试时积极性一般,32.5 %的中学生不积极。调查结果显示23.7 %的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时没有尽最大努力,影响了最终数据的准确性。

2.2.2营养状况的影响

(1)饮食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正常发育的主要问题是膳食结构不合理,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等,这些都会使人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体质,甚至引起疾病。[3]饮食偏肉食类会导致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积聚过多而产生超重和肥胖,偏素食类会导致体重较轻和营养不良。

问卷第二部分的调查统计(见表5)发现偏肉食类占31.1 %,偏素食类的占43.7 %,说明中学生偏食现象普遍。从性别上来看,男生偏肉食类占40.6 %,高于女生的21.2 %。女生偏素食类占53.8 %,高于男生的34.1 %,差距较大。男女生饮食结构的差异是造成部分男生超重、肥胖及部分女生营养不良的原因。

表5北京市部分中学初三学生饮食结构统计表

饮食结构男生女生总计

人数男生 / %人数女生 / %人数总数 / %

偏肉食22440.6 %11221.2 %33631.1 %

偏素食18834.1 %28453.8 %47243.7 %

其它14025.3 %13226.0 %27225.2 %

(2)食欲的影响

食欲水平反应了人对食物的兴趣和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体质下降、生病或心情差往往导致食欲不振,长期食欲水平较差会造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问卷第二部分对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统计见表6。

表6北京市部分中学初三学生食欲统计表

食欲优良及格不及格总计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好12811.9 %16014.8 %524.8 %161.5 %35633.0 %

一般242.2 %13212.2 %30027.8 %18417.0 %68063.0 %

差0080.7 %40.3 %323.0 %444.0 %

其中,食欲水平好的占33.0 %,一般的占63.0 %,差的占4.0 %。对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类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食欲状况比较发现:体质健康状况优和良的学生食欲好的占26.7 %,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的学生食欲好的只占1.5 %,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另外,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优和良的学生食欲差的占0.7 %,而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的学生食欲差的占3.0 %,差异也非常显著。

2.2.3体育锻炼的影响

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次数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作者从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锻炼的强度、锻炼持续时间3个方面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1)周锻炼次数。每天运动和隔天运动一次,肌肉力量增长效果一样,以增进健康、保持体力为目标的体育锻炼,每周锻炼3~5次为好。[4]问卷第三部分调查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次数(不包括体育课),统计发现84.8 %的学生周锻炼次数都是1~2次,由此可见除正常的学校体育课和活动课外,多数学生没有自主锻炼的习惯。

(2)体育锻炼强度。强度小于最大强度50 %的运动没有锻炼效果,大于80 %的属于大强度,锻炼时运动强度适宜范围一般在60 %~70 %之间,感觉比较累才能达到有效锻炼。[5]问卷第三部分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后是否感觉累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非常累的占12.6 %,比较累的占48.7 %,不太累的占34.1 %,没感觉的占4.6 %。由此看出,未达到有效锻炼的达38.7 %。

(3)锻炼持续时间。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每次锻炼20 min~60 min耐力项目比较适宜,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刺激比较充分,易提高心肺耐力水平,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要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则最好每次锻炼至少1 h。[6]问卷第三部分对学生每次体育活动持续时间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82.2 %中学生的活动持续时间集中在0.5 h~1 h,只有10 %中学生活动持续时间在1 h以上,因此多数中学生的锻炼时间达不到有效锻炼的时间,未能起到提高心肺耐力水平的效果。

2.2.4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带来了健康、教育、心理、生理和品德上的问题。家长只关注文化课成绩,不关心体育成绩,产生了误导,中学生普遍忽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问卷第四部分对家长对子女培养主要经济投入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智力投资52.2 %、营养投资31.1 %、体育投资10.2 %、其他6.5 %。调查还发现,家长虽都支持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却极少和子女共同参加锻炼。

2.2.5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以上影响因素外,还有很多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包括学习压力、日常生活习惯等,本文不作论述。

3结论

(1)北京市部分中学学生体质健康状态不容乐观。

(2)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营养摄入;缺乏良好的锻炼习惯,没有足够的锻炼时间,没有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家长忽视了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学习压力过大,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等都会造成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

4建议

(1)学校应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把发展中学生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作为重点来抓。

(2)加大对体育锻炼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学生锻炼能够达到有效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广大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教育观、成才观,主动和孩子共同参与锻炼,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 《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 念.偏食对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1996.15(6)

4 武晓丽.从化学与健康的角度谈改变偏食习惯的重要性[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6)

5 高崇玄.锻炼是不是有点累?[J].健康时报,2004.10(4)

6 张海平.30分+1小时=50年?——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J].体育教学,2005.1(12)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 of Students in some

Middle School of Beij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eng Haibo,Yang Guoqing,Ji Yu

Abstract:The author mainly studies the health condition of students from some middle schools.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the autho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health test result of 2005 and 2008, mainly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se Middle schools.

篇10:北京市部分中学高考成绩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

(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传统书院的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 “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C.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答案:D。A项错在“完全不一样”,范围扩大。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B项错在以偏概全,“朱熹的六条读书”是为学之方,而不是为人之道。C项错在说法绝对,“只要……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B.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答案:C。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

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证得到施展。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槐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槐树寿命很长,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的姿态,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谦的神气。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

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佐料。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柳,无不俱备。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小时候听“名人演讲”,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学”,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据说有三千年了,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算有一把年纪,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但与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橦道上的所谓“张飞柏”,号称“翠云廊”,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像黄山的迎客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摘自《梁实秋散文选》,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形象地描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

B.文章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诗,谈及诗人对树的认识和感悟,朴素的文字却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

C.作者回忆“名人演讲”,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

D.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它地方的树来衬托笔直的阿里山桧木。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C。作者写“名人演讲”是为了和下文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树的情感,而不是让读者全面认识树木。)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1.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3.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

(答案:1.点明树木有其情,亦有其性的哲理。2.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

6.“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生活中哪些情趣和理趣?(6分)

(答案:1.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代,应该算是“有情”。2.树是活的,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3.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4.局促的城里的人去接触树木森林,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15年年初,一则关于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据报道,日本温水7洗净马桶盖成为国人赴日采购清单的首选,有人甚至一次买两三只带回国。201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马桶盖”现象作了回应。对于“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总理表态:第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一个小小的马桶盖能使总理如此重视,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摘编自新华社报道)材料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必不可缺的要素,从增长动力角度而言,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属于外生驱动力,而消费和资本形成属内部驱动力,具有主动性,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材料三: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发展状态,是30多年高速增长后的稳定换挡,是进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新阶段的标志,是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时期。我国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消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主要路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

(摘编自杨英杰《新常态下的心常态:让我们习惯增长的“极限”》)材料四:

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仅较低,而且还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间。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70%以上,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13年的34.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3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69.3%提高至74%,发展和享受型的“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27.3%降至26%。

另外,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来看,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为18 022.6元,而占据总人口比例46.2%的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仅为6 112.9元。2013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2.7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52.3%、20.4%、17.9%和9.4%。(摘编自《经济日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能够在经济疲软时自主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消费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重要。

B.净出口大小受外部经济体运行程度影响,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波动较大。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就较为平稳。

C.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的向经济发展“新常态”过渡,就要强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性。

D.我国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的消费支出占比也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占比会逐渐上升。

(答案:D 根据材料四第2段第2行“但在我国~降至26%。”可知D项的叙述错误。)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大陆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现象能引起总理重视,其关键原因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极其重要。

B.根据材料二可知,属于外生驱动力的净出口和属于内部驱动力的资本形成,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时都有较大波动。

C.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释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缩小我国城乡和区域消费差距,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唯一挑战)。

D.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应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

E.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处于低位,且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因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同于以往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答案:D、E。D项“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一说法。E项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答案:A、B。C项错在“唯一”,根据材料四,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也不合理。D项“鼓励我国居民赴境外采购高档优质商品”原文没有这一说法。E项因果关系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4分)

答案:1.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2.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和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理现状,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答案:1.提高我国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2.促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3.积极改善居民消费支出比例。4.调整区域消费差距的不合理现状。)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答案: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B.大将军: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卫青开启了汉朝反击匈奴十年的戎马生涯,写下了反败为胜的新篇章,七战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答案:C(“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答案B(“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5分)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5分)答案:(1)汉朝正想要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方1分,更1分,能使者1分,语意通顺2分)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定语后置句1分,于是1分,状语后置句1分,语意通顺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4.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答案:CE(C项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E项“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15.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诗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2)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3)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诗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诗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件精致的陶瓷融合传统陶瓷艺术和当代审美精神,将一些优秀形式、因素加以发扬光大。从而改变了陶瓷雕塑领域在造型上陈陈相因的俗套和流弊。

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萍飘蓬转的窘迫生活。

今天大家都在慨叹社会风气败坏,人心不古,然仍有许多默默行善的人,在社会各角落救人济世,值得钦佩。

去年夏天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全民一心,众志成城,终于战胜了洪魔。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身着旗袍和中式外套,面对中外记者侃侃而谈,强调要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新一届中央领导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美好蓝图,如果风调雨顺,文恬武嬉,百姓自然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A.B.C.D.答案:D 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含贬义。萍飘蓬转。像浮萍随水飘荡,像蓬草随风飞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人心不古,指的是今人的心不如古人淳厚。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指对人的重大罪行绝不能容忍。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褒义词。文恬武嬉,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形容文武官员都贪图安逸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贬义词。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B.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事物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C.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D.托尔斯泰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答案:D(A项“健谈”属包含词,本身有“非常”“分外”的意思B项“不只是……而且是”搭配表递进,“不是……而是”搭配表并列,此处应用后者。C“根据”不能和“看”搭配,应把“根据”改为“从”。)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外地游客在荆州品尝了传统名菜鱼糕后,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荆州,一定还光临贵店。”

B.汪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C.送别人一幅字,题头写:“××惠存”,落款写:“××拙笔”。D.八十五岁老人过生日,贺词写:祝您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答案:C(A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人的来临。B.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D项不宜祝高寿老人长命百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2018年2月17日,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在认知度排在前100名的中国词中,像春节、儒家、老子、故宫、少林等词语悉数上榜。随着

,在国外出现的中国话语,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比如说“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这两个词汇的排名就相当靠前,同时经济类的词汇也不少,“人民币”、“元”、“央行”在国外民众中的知晓度最高,而被外国网友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

”等新兴经济词汇也入选榜单。答案:(1)传统文化类的词语所占比重最大(2)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的与日俱增(3)支付宝(或网购或共享单车)

21.下面文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北京1月25日凌晨,克隆猴姐妹“中中”和“华华”的萌照登上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的封面。猴是基因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猴,因而彻底解决了克隆人的技术难题。这个重大创新性成果着实令人兴奋,不少闻之者不由得欢呼起来,克隆技术突破了瓶颈,看来人类可以长生不老了。更多的民众则为此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发展克隆技术,那些在历史上灰飞烟灭的战争罪犯就会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一问题上,我国的态度历来明确:中国政府反对生殖性克隆、支持治疗性克隆。克隆猴,根本目的是医学研究、服务于人。

不是成功克隆了猴,中国科学家就彻底解决了克隆人的技术难题。

答案:不是克隆技术突破了瓶颈,人类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不是发展克隆技术,那些在历史上灰飞烟灭的战争罪犯就会重新登上历史舞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解析:

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思路一:第一句可立意为细微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第二句可立意为大道为公、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第三句可立意为欲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第四句可立意为新事物的发展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第五句可立意为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上一篇:以记忆为话题的作文写人记事下一篇:工程造价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