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

2024-05-09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精选6篇)

篇1: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房地产等项目的开发,许多工程建设迫在眉睫。但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握是确保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许多施工工程都会出现混凝土材料出现裂缝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建筑的质量,所以必须重视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出现裂缝的现象,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整体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周期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一、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产生裂缝的原因

存在许多施工承包方只重视自身和公司所得到的利润,从而忽视了整个施工中混凝土等材料是否科学合理的进行使用,不能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在一些施工现场出现混凝土等施工材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并且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了因为质量或者施工水平不足而产生的墙体开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建筑的规划师在设计图纸时没有将建筑的内部构造做一个详细的描述,比如:建筑外墙的排水道孔和空调排水口,导致施工过程忽视了这些细节内容。让住户在需要使用这些家电时发现没有预留口,再次对墙体进行打孔作业,直接导致了墙体受到第二次破坏,致使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施工人员的水平问题,导致墙体的工程质量不能达到统一的水准,使得部分混凝土墙体硬度较差。

(一)设计不合理导致混凝土材料墙体出现裂痕

在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如下几个方面导致墙体出现裂痕:第一,由于设计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墙面或者受力面受力不均衡,进一步导致了墙面或者受力面产生裂痕。第二,由于墙体结构框架受力设置不科学,导致框架结构出现裂痕。第三,设计时忽略了混凝土材料热胀冷缩的特性,致使建筑墙面出现裂痕。第四,没有明确采用第几等级的混凝土材料,没有控制好混凝土和用灰量的比例,致使混凝土收缩阶段难以凝固。第五,在混凝土材料最后硬化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使得混凝土材料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小,受到整个板底支座的.影响,会在超出受力范围后出现浇板底的开裂。

(二)混凝土材料运输和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在混凝土材料的运输过程中没能使混凝土拌合均匀并且运输时间过长,致使混凝土中原材料不能按照原配合比进行搅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科学的把握浇灌速度,并且整体浇灌的顺序不合理,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达不到最佳水准,在浇灌完成后墙体或者框架结构上出现裂痕。

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振鼓不当或者插入不当,使得整个振鼓过程不均匀,最终使混凝土材料的凝结性和均匀性达不到最佳的效果,从而导致裂痕的产生。并且在最终的养护阶段,不合理的养护手段会使混凝土发生不同的水化反应,使得混凝土的强度受到负面的影响。

(三)间断级层不合理或者水泥强度使用不合理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采用的间断级层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材料的收缩程度,从而容易使混凝土材料产生裂缝。同时由于间断级层所导致的混凝土水灰比例不协调,同样会致使墙面或者结构框架产生裂痕。在混凝土水灰比例不协调后,混凝土材料中会出现水分的蒸发,在蒸发过程中出现水泡,最终在表面产生气泡。同时由于水泥强度的使用不合理,致使混凝土面的有效抵抗断层减少,使得混泥土空隙中受力过于集中,达不到预期能够抵挡的受力强度,导致了裂痕出现在板层当中,将会给建筑质量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二、解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产生裂缝的对策

上文已经大致对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产生裂缝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可以看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材料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不合理导致混凝土材料墙体出现裂痕、混凝土材料运输和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间断级层不合理或者水泥强度使用不合理。根据上文阐述的问题以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的质量,所以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一个全面考察,确保能够满足整体工程的施工要求。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机会,并且完善施工队伍的管理制度,对队伍内的每一个职工都应该严格要求。只有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达到标准,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从本质上得到保障。对于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要有科学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避免由于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问题使得工程质量打折扣。最后还应对建筑原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因为材料不合格导致墙体或者结构框架产生裂痕。

(二)重视混凝土原材料的验收工作

在施工中对原材料的验收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材料数量、材料质量、材料种类和材料是够合格。混凝土中的水泥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并且混凝土中的含水量和含灰量都要有科学的比例,如果超出这个比例要进行及时的调整。

(三)科学控制配合比例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控制混凝土中的原材料配比,经过实验室的精准测量配比后,才能将混凝土按照配比使用。各类材料都要精准测量,及时纠正产生的误差,避免因为配合比例产生的计量差而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是一项相当庞大复杂的工作。混凝土材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不要认为墙体和框架结构出现裂痕是小问题,轻则会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隐患,重则会引发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事故。所以保证工程建筑的质量,建造一个能够使人们安全放心的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初心所在。

参考文献:

[1]汤旭。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探讨[J]。,(15):68。

[2]陆辉。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J]。,(35):2346—2346。

[3]吕晓惠。刍议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J]。,(3):54—54。

篇2: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

一、影响混凝土收缩和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

1、水泥用量越大,含水量越高,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一般高强混凝土比中低强度收缩大(水泥用量较少的中低标号混凝土,大部分收缩完成时间约一年。用量较多的高标号水泥混凝土约为二、三年或更长。)。

2、砂岩作骨料收缩幅度增加。骨料粒径越粗,收缩越小,骨料粒径越细,砂率越高,收缩越大。粗细骨料中含泥量越大收缩越大。

3、环境湿度越大,收缩越小,越干燥收缩越大。早期养护时间越长,收缩越小,混凝土收缩和环境降温同时发生,收缩和裂缝产生加剧。

4、水泥活性越高,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收缩越大。矿渣水泥收缩比普通水泥收缩大,粉煤灰水泥及矾土水泥收缩较小,快硬水泥收缩较大。

5、暴露面积越大,包罗面积越小,收缩越大。因此,地下室尽早回填土,尽早封闭结构物和装修对减小收缩有利。

6、外加剂及掺合料选择不当,严重增加收缩,选择适宜则可减少收缩。

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方法

1、在设计方面

(1)降低结构约束,做好抗与放的良好结合,包括设置后浇带、施工缝及滑动层;(2)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3)适当地加强构造配筋,提高配筋率,尤其是地下室外墙;

(4)确定裂缝控制宽度。

2、在施工方面

(1)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及水灰比;

(2)做好保温保湿养护的技术措施;

(3)和搅拌站进行协调,做好混凝土的级配及外加剂的优选;

(4)加强和气象站的联系,掌握混凝土浇筑期间的气候。

3、在材料方面

(1)通过混凝土试配,优选材料和配合比;

(2)优选缓凝型外加剂及掺和料;

(3)选择合适的骨料品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

(4)做好设备及计量装置的检验。

摘要 文章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存在的问题、危害与成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能够提高其外观质量的工艺方法,并较全面的确切的解释了“外观质量”。

一、导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目前依然是建筑结构的主流,而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前者可以通过装饰弥补,后者则是很难弥补的,即使能弥补其代价也是昂贵的,为此研究提高混凝土外观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混凝构土件外观质量问题、危害及成因

1构件底面与底模(底模水泥砂浆抹面)粘联,增加结构重量,影响美观。一般是隔离剂失效所致,如机油涂抹不均、塑料薄膜被石子或振捣棒刺破等,均会形成这一病害。

2构件底面有较大气泡,使构件局部保护层减小,影响结构耐久性。这类气泡一般不是空气或游离水过剩造成的,而往往是油质隔离剂涂刷不均局部聚集所致,因为油质不溶于水,聚积的油滴无处扩散,便形成“气泡”。

3构件底面不光洁,犹如“痱子”一样,影响美观。一般是大面积浇筑且采用塑料薄膜作隔离剂易出现这种现象,混凝土混合料尚未形成强度,操作工人、运输车辆等施工荷载作用于石子,其棱角将塑料薄膜刺破,水泥浆便由此渗漏,凝固后便形成“痱子”。

4构件表面平整但无光泽,影响美观。对钢模而言,如除锈不尽就会影响混凝土光泽;对“水模+铁皮”

或钢模涂机油后,如不及时浇筑混凝土,应采取预防尘埃污染的措施,否则也会影响混凝土光泽。5气泡较大、较多,影响美观和耐久性。一般多出现于构件变断面处,这主要是游离水或气体在变断面处无法扩散不能排出模板外所至。

6钢模粘贴PVC板后,混凝土表面光洁度很好但表面不平整影响美观,这主要是PVC板与钢模局部粘结不牢所致。

7构件表面有印痕,形似裂缝或补丁,影响美观。这些印痕一般是底模砂浆裂缝反射或覆盖模板洞穴缝隙的胶带纸反射所致。

8混凝土表面有斑点、麻点,影响美观。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模板清除不净所致,如模板上的混凝土残渣清除不净,若残渣被粘掉,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斑点,若残渣未被粘掉,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麻点;模板上的铁钉帽如松动或未被覆盖也会出现麻点。

三、提高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的方法简介

1水泥砂浆抹面+铺塑料薄膜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牛(以土体为支架)之上抹砂浆作底模,大面积施工(如桥梁整孔浇筑)。为避免出现“痱子”病,可采用“砂浆铺底法”(在支架底上铺平塑料薄膜后,先摊铺厚约1~2cm的水泥砂浆,而后摊铺水泥混凝土),可避免混凝土石子棱角刺破薄膜导致的“痱子”病。如307国道黑龙港河桥东端三孔和西端两孔,原设计为预制空心板梁,后为利用地形,变更为现浇空心板梁,就是采用此工艺,效果很好。但应注意砂浆摊铺与混凝土浇筑间隔不宜超过水泥初凝时间的1/9~1/8。

2水泥砂浆抹面或木模板+贴薄丽板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构件的底面或侧面,如T型梁、空心板梁等,尤其是提高构件侧面光泽是塑料薄膜无法比拟的,但它需要依附于木模或水泥砂浆作内衬。205国道郛帝城大桥空心板梁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3水泥砂浆抹面+铺地板革法

这种方法适宜作面积较小构件的底模,如预制空心板梁等,尤其是提高构件底面光洁度、平整度是塑料薄膜无法比拟的(塑料薄膜作底模易出现褶皱或被石子棱角刺破造成构件与底模粘联),该组合底模仍由水泥砂浆承重,地板革主要发挥隔离剂的作用,由于地板革有足够的厚度和强度,因此可反复使用3~5次。307国道朱家运粮河桥和海泊线泊头市运河桥采用此方法效果均很好。

4钢模+喷塑法

这种方法产生的背景是:在浇筑构件时用塑料薄膜、地板革作侧模很难固定且极易褶皱,单用钢模其组合缝隙一般用胶带纸覆盖,这样会留有印痕,影响美观,如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的浇筑就明显存在这一问题。为克服其不足,可用“钢模+喷塑法”。具体作法是:钢模校正稳定后,于其内侧喷涂熔化的液状塑料,待塑料冷凝后即可浇筑混凝土。这种方法即没有模板缝隙痕迹,又具备塑料薄膜作隔离剂浇筑得混凝土的黑亮光泽,但工艺繁琐,技术性强。

5钢模+贴PVC板法

这种工艺的具体作法是:首先对钢模用砂纸除锈,用棉纱将锈污擦净,然后均匀涂刷107胶,将厚0.2~0.3mm的PVC板粘贴于钢模内侧,应注意粘牢,严防漏粘,最后用胶带纸将缝覆盖,用干净棉纱擦拭PVC板内模表面,至此即可浇筑混凝土。这种方法先后在廊崔公路子牙新河北堤桥、海泊公路运河桥柱式桥墩施工中应用,墩柱混凝土表面密实、平整、有光泽,效果很好,该工程被河北省交通厅评为精品工程。该工艺适宜在城区立交桥等工程中采用。

6钢模+喷漆法

鉴于立交桥已逐渐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所以对其构造物外观质量要求更严,于是进一步提高其表观光洁度及其均匀性的新工艺又产生了,即“钢模+喷漆法”。其作法是在测量、校正、稳固钢模等工序完成后,用腻子将其内侧缝隙填满勾平,而后喷漆,待漆形成强度后浇筑混凝土。用此工艺浇筑的构造物不仅表面平整、光亮,而且均匀、无缝隙痕迹,但工艺复杂,造价较高。

四、结语

1提高外观质量不能忽视耐久性,若以损失耐久性为代价那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追求内在质量还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强调外观质量不能依靠装饰获得。

2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没有抓住精髓,进入了误区,往往认为“亮、平、光”就是外观质量好。其实混凝土外观质量强调的是:“混凝土密实的表观体现”,这就是说混凝土表面气泡要少,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照顾“亮、平、光”。如此说来,以往我们的有些作法确实是治表不治本,具有片面性,需要改正,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应用新方法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3要批判地吸取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方法你采用时未必能成功,因为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尽相同,人员素质差异,采用同种方法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批判的吸收他人的经验。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多台输送泵进行集中浇灌,如有条件可加入塔吊及溜槽辅助。同时厚达3100,为保证施工质量,利于混凝土早期散热,应对厚混凝土进行相对较长的分层施工,分4层,每层约800~900深(每一大层内仍须做到斜面分层),待每层达到预定高度后略作停歇,约2~3h后混凝土完成相当部分早期沉缩,及散发了大量的早期水化热,此时再集中覆盖下一层混凝土,并于两层混凝土之间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时间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振捣棒插入振捣拔出后原位孔洞能立即恢复为准),确保深厚混凝土施工质量。

在混凝土表面振捣抹平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帘、湿麻袋,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接缝得搭接盖严,避免混凝土水份蒸发,保持混凝土表面于湿润状态下养护,混凝土终凝后持续浇水养护14d。

混凝土浇灌计划安排应考虑天气状况,及时联系气象台,取得近期的天气状况,避免雨天施工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同时足够的抽水设备和防雨物资。

温控措施:

一、水化热温升控制措施

混凝土升温时间较短,根据以往工程实践,一般在浇筑后的二至三天内,其间混凝土弹性模量低、基本处于塑性与弹塑性状态,约束应力很低,当水化热温升至峰值后,水化热能耗尽,继续散热引起温度下降,随着时间逐渐衰减,延续十余天至三十余天。

混凝土降温阶段,弹性模量迅速增辊,约束拉应力也随时间增加,在某时刻如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便出现贯穿性裂缝。因此控制降温曲线对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尤为关键,但该问题属于热传导的混合边值问题,理论求解相当冗繁,且由于许多施工条件难以预测,理论结果亦很难严格。现国内施工界普遍采用王铁梦于《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专著中根据多年现场实测数据统计而成的经验公式,偏于安全地以截面中部最高温度降温曲线代替平均降温曲线,求解近似值。因该公式经多年施工实践证明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本工程亦按此选取最大承台厚度3100进行近似计算,作为工程预控指标,并借此提出保温与降温措施。

1、标准水化热温升值Tˊ(于一般两层草包保温养护条件下)

按工程进度计划,地下室底板混凝土于5月初进行浇灌,此时本市已基本进入高温天气,应按表格中的夏季取初始值,但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如此厚度的大体积混凝土,单靠后期保温措施无法控制内外温差。如排除浇灌后期的降温措施方案,则只有于混凝土浇灌前降低入模温度,为达到此目的,必须由混凝土供应厂商提出切实可行的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措施,具体如下:

(1)采用冰水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厂址配置有深水井,采用冰凉的井水配置;

(2)粗细骨料均搭设遮阳棚,避免日光曝晒。

(3)选用低水化热的P.O.普硅水泥,并利用掺合料减少水泥单方用量。

以上措施第(2)条所有厂商均可实施;第(3)条可通过优化配比与原材实施,已有以往成功经验;而第(1)条对降低入模温度最为关键,在对混凝土供应商考察时作为重点考虑,并要求其提出详尽的专项大体积混凝土供应质量保证措施与承诺书,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如混凝土厂商对于大面积应用冰水或深井水配比有困难时,可只配相应电梯井厚大承台部位,混凝土浇灌前厂商应落实一切先期准备,在混凝土浇灌时与施工现场紧密联系,待现场发出电梯井浇灌用混凝土要求时及时进行配置,并专车运至工地进行浇灌。同时,施工时除浇灌操作流程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外,深厚井坑的浇灌尽量避开中下午炎热天气,最好是安排在晚9:00-晨8:00之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厚大井坑的混凝土入模温度。

通过以上措施,将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20ºC,根据王铁梦著作,因无混凝土入模温度20ºC指标,采用中间状态插入法计算确定:Tˊ=32ºC。

2、修正系数

(1)水泥标号修正系数k1=1.13(525号);

(2)水泥品种修正系数k2=1.2(普通硅酸盐水泥);

(3)水泥用量修正系数k3=W/275:

W为实用水泥量(kg/m3),根据以往已有成功经验,C30S8混凝土通过一级粉煤灰与高效复合防水剂“双掺”技术,单方水泥用量可控制在310kg甚至更低,现暂以310kg/m3计,则k3=W/275=310/275=1.127;

(4)模板修正系数(木模及其它保温模板)k4=1.4。

3、修正水化热最高温升值

Tmax= Tˊ•k1•k2•k3•k4=32*1.13*1.2*1.127*1.4=68.5ºC

考虑混凝土入模温度为20ºC,则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达88.5ºC。根据近年工程经验,混凝土最高温升值一般发生于浇灌后二至三天的白天,估计室外温度约在30ºC,则混凝土中心温度峰值与表面大气温差约在58.5ºC,仍需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以保证从混凝土中心至大气的温差梯度及混凝土本身的降温梯度满足合理的预控指标。

二、延缓温差梯度与降温梯度的措施

1、厚大承台、桩帽均采用双层麻袋片浇水养护及保温措施,专人负责,覆盖于混凝土终凝后进行,原则上维持五天湿润覆盖状态,视测温结果而定,如五天内混凝土中心温度与大气温度温差已小于10ºC,可视情况提前撤除,如五天仍达不到此标准,则继续湿润覆盖,但浇水养护期始终不少于14d。

2、对于厚大基础,除按第1条覆盖之外,另需采取以下措施:

(1)该部位混凝土浇灌完毕并可上人后(满足上人条件即可,不必等至混凝土终凝),于集水坑内注满凉水(可兼作降低混凝土初始温度之用途),初期蓄水时应避免直接冲刷强度仍很低的混凝土面层,该部分水原则上不作它用,该部分吊模可于保温养护期完全结束抽取井坑积水后再作拆除。

(2)该部位混凝土终凝后于深坑周圈用M5水泥砂浆MU7.5粘土砖砌筑100高挡水檐,内侧抹20厚1:2.5水泥砂浆,表面压光。

(3)第(2)条挡水檐砂浆凝固后进行蓄水养护。因此时混凝土已明显处于升温阶段,为避免凉水浇至混凝土表面造成骤冷表面混凝土开裂,注水时水管应伸入已先期灌满水的电梯井坑,由井坑逐渐溢出直至流满整个蓄水池。因电梯井坑内的水经热能交换平衡,与混凝土温度已基本一致,将不存在骤冷突变情况。

(4)第(3)条100高蓄水作为混凝土与外部大气热能交换的一个缓冲层,将理论上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各控制在25ºC以内的常规温控指标转换为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表面温度与蓄水温度之间的差值。因此保证蓄水部分的温度维持在一定的指标内对于保温效果非常关键,因水的导热系数较小,保温效果佳,因此实际上根据以上流程实施后,即使不采取其它措施,根据以往经验,一般水温介于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相邻处大气温度之间,对于保证温差控制与延缓降温梯度相当理想。

(5)为温度变化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每次进行测温记录时还须测量测温点位置水温,如水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差在20ºC以上时,测温人员及时将测温结果反馈于工程技术部,由项目部对蓄水进行应急措施:

1)由养护人员负责烧开水,并运至现场,与蓄水溶合;

2)由二线配合人员拉灯牵线,采取点钨灯取暖升温措施。

(6)如遇大风天气,需采取搭设防风棚措施,简易防风棚采用DN48*3.5标准钢管及雨布制作,由架工与普工协同落实。加密测温时间间隙,并视测温情况采取第(5)条措施。

篇3: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分析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 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 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 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 气穴和微裂缝, 所以建筑结构产生裂缝是很普遍的现象, 从理论上说, 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受弯构件总是带裂缝工作的, 在使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 没有裂缝或这类结构性裂缝非常细微, 不易为肉眼所察觉。但在现实的建筑中, 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普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又一般都是带裂缝受力工作的, 随着裂缝的发展变化, 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适用性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结构构件超过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而破坏。所以, 研究裂缝的形态, 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和裂缝对结构功能的影响并加以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工程的蓬勃兴起, 建筑工程的质量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重点, 也成为了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部分。现在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 许多质量显现的很明显, 尤为突出的是混凝土裂缝现象。由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及自然因素的原因, 很多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出现了各种裂缝, 有的甚至脱落。结合我们的经验, 分析下裂缝产生的原因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措施。对于维护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能意义深远。

1 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温度应力和干缩应力的作用下, 使结构出现裂缝, 依次可见此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温度和干缩变形, 其次是砼的水灰比等, 具体来说即是水泥选用不当, 水化热过高、外界气温度化的以及混凝土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等等使混凝土出现了裂缝具体的预防措施有如下四个方面。

1.1 严格控制水化热

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和征得设计同意的前提下,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可考虑采用60天强度, 以减少水泥用量, 同时, 应选择低热水泥, 减少水泥水化热。

1.2 通过“双掺”技术来减少裂缝

“双掺”技术即是 (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及粉煤灰) , 以减少水泥用量, 并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

1.3 采用一定的浇筑顺序

在浇筑时, 要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 薄层浇筑, 循序推进, 一次到顶”的方法, 一次整体连续浇筑结束。

1.4 按照规定进行合理的保湿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浇捣完毕后, 初凝前用长刮尺刮平, 经6小时先用铁滚筒滚压数遍, 再用木抹子在混凝土表面拍实并搓毛两遍以上, 以闭合收水裂缝, 防止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约12-14小时后, 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包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并按规定时间测量混凝土各部位的温度, 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度差不超过25℃。

2 地面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均匀沉降 (地面的沉降往往与主体结构中柱、墙等的沉降不一致, 从而在它们的结合部位产生较大的裂缝) 、温度及收缩变形。其预防措施首先是地面混凝土浇筑时应与墙、柱间留有30mm的缝隙, 以使墙、柱和地面的沉降相互独立。其次是垫层铺设前, 其下一层表面应湿润。室内地面一般可不设伸缝。室外地面采用混凝土垫层时应设置伸缝, 其间距为30m。室内外地面的混凝土垫层, 均应设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

3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

3.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有

如水泥的质量和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早期收缩开裂和磨耗性能等;砂石材料级配控制不严;砂石材料不干净, 含有泥土;施工时由于机械故障或堵车, 造成施工不连续, 形成薄弱面;施工振捣不密实, 特别在边角处, 振捣时间不够;混合料运输远, 运到现场后混合料有离析;施工时凝固成团, 加泼生水;切缝不及时, 深度不够;不平整, 造成板厚不一致;养生不及时或未达到设计强度提前开放交通。

水泥属于碱性材料, 他的干燥过程中会散发热量属于化学反应, 一般情况下龟裂分以下情况。原始结构, 因温度或者建筑强度 (或震动) 引发原始结构裂损, 可以导致水泥层龟裂, 建议用石膏封堵。水泥含量越多, 干燥后龟裂越大。一般抹灰后都会出现不同的龟裂程度, 或多或少。由于水泥的用量多少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及后期的强度, 所以应该选择水热化较低的水泥。细骨料应采用中砂, 使用膨胀剂, 这样能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 减少裂缝的发生,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配合比的原则是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 尽量减少水泥用量, 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尤其是对混凝土和易性中的流动性和保水性, 要反复进行试验, 以选出比较合适的配合比, 科学的配比度能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

3.2 预防措施有

温控措施及施工现场控制

3.2.1 温度预测分析。

根据现场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中的气温气候情况及各种养护方案, 在温度较高的季节, 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动态预测, 能原材料和粗骨料进行覆盖以及采用降温冷却等方法, 对混凝土施工期温度场和温差进行控制, 削弱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 制定混凝土在施工期内不产生温度裂缝的温控标准, 进行保温养护优化选择。

3.2.2 混凝土浇筑方案。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详细计算浇筑次序, 前后浇筑的的时间差, 在浇筑的混凝土内部预先埋置冷却管, 控制混凝土温度, 并适当增加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在施工中加强对振捣棒的振动, 增加钢筋和混凝土的握裹, 使钢筋充分约束住混凝土, 增加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尽可能合理科学的安排好现场协调组织管理, 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 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 依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调整施工配合比, 协调现场做好各项工作, 保证施工按计划顺利进行, 保证混凝土供应, 控制砂、骨料的含量和水泥的配比度, 正确掌握混凝土的空隙率和收缩量, 增加混凝土的抗裂强度。

3.2.3 混凝土温度监测。

在养护过程中, 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时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 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差, 可用为研究调整控温措施的依据。湿凝土在养护过程, 应提高养护环境温度, 有利于缓解降温速度, 减少温度应力, 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

3.2.4 通水冷却。

为减轻混凝土内部温度, 可采用埋设冷却管的方法或在内部埋设应变计等方法, 在埋设冷却管时要注意管道的通畅, 所以在使用前要进行试不试验, 时时监测冷却水管进水流量及温度。

4 结语

总之, 为了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 我们在工程实际中应注意一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采用合理的配合比;其次是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 (包括浇筑方法和表面处理方法等) 再次是采用必要构造措施;最后才是及时养护。

摘要:混凝土也称砼, 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胶结材料, 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 经搅拌振捣成型, 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 价格低廉, 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 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 耐久性好, 强度等级范围宽, 使其使用范围出十分广泛, 不仅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 就是造船业, 机械工业, 海洋的开发, 地热工程等, 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本文分别就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进行简要分析, 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原因,预防

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商洁.现代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裂缝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1年07期.[2]商洁.现代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裂缝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1年07期.

篇4: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探讨

【关键词】土建施工;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抗裂;自密实混凝土

0.引言

在商品混凝土及泵送混凝土大量使用的今天,混凝土裂缝在工程结构施工中极易出现,从工程实践情况来看,对于混凝土施工中稍有不慎将导致混凝土开裂,从而引起重大质量问题。通过结合工程实例以及笔者从事混凝土施工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施工建议,以在施工方面通过一系列措施避免混凝土开裂问题发生。

1.从结构施工因素方面来考虑抗裂

从工程实践情况表明,对于混凝土出现裂缝可能由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影响而导致的,如施工中的施工荷载、混凝土本身的配合比设计等方面都会引起混凝土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结合实践,笔者首先总结一些在土建施工中防止混凝土裂缝出现的一些措施:

(1)工程项目施工前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控制制度和质量检验体系,施工人员应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在设计图纸会审阶段,应认真分析结构抗裂设计的有关内容。在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和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时,应有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技术措施。

(2)对于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混凝土在施工前对水泥的安定性、骨料的碱活性、混凝土原材料及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进行试验检测,通过抗裂性能试验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优化选择。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抗裂性能的优化设计,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及泵送要求的情况下,选择抗裂性能最佳的混凝土。

(3)通过模板设计使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体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上下层模板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如支撑设于天然地基上,应保证基础均匀受力并防止下沉。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模板拆除的顺序及拆模后的支顶加固措施,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同时,在施工中应当严格控制施工荷载,若施工时的荷载效应比正常使用的荷载效应更为不利时,应对承受施工荷载的构件进行结构性能核算,必要时应在该构件下方设置临时支撑。当上一层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时,下层的模板或支撑不得拆除。尤其是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上人、上料时间,必须根据结构设计、混凝土强度增长和支撑的具体情况确定楼板堆载及施工荷载,且应均匀堆放或沿周边堆放。

(4)采取有效控制钢筋位置的措施,防止浇捣混凝土时结构中受力钢筋移位。对于混凝土板、墙中的预埋管线宜置于受力钢筋内侧,当置于保护层内时,宜在其外侧加置防裂钢筋网片。混凝土板、墙中的预留孔、预留洞周边应配有足够的加强钢筋并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

2.从混凝土施工因素方面来考虑抗裂

对于混凝土裂缝出现除了从施工中的相关方面来防治外,还要从混凝土本身施工技术来有效地控制开裂问题。

2.1混凝土的搅拌技术

混凝土拌制应有详细的技术要求,商品混凝土严格记录每车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出站时间、进场时间、开始浇筑时间、浇筑完成时间,并分批汇总分析。同时在混凝土搅拌前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并根据原材料的含水率等对设计配合比进行调整。保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坍落度不宜过大。严禁在搅拌机以外二次加水搅拌。

2.2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

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振捣的时间和位置,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严禁用振捣棒撬拨钢筋或用振动钢筋的方法振捣混凝上。对于钢筋密集部位的混凝土采用小直径振捣器或体外振捣方法振捣。对已初凝的混凝土不应再次进行振捣,避免破坏已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强度,而应待其充分凝固以后按施工缝的接搓进行处理。对于断面相差较大的构件或结构,应先浇较深的部分,根据气候条件静停0.5—1.5h以后再与较薄部分一起浇筑。

当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到初凝前,宜用平板振捣器进行二次振捣。终凝前宜对表面进行二次搓毛和抹压,避免出现早期失水裂缝。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钢筋锚固区及门、窗、洞口的凹角部位,按设计规范的要求配置网片钢筋或孔边构造钢筋。孔洞边的构造钢筋不得在凹角处弯折而应直线伸出并保证足够的锚团长度。对于工程施工中所留置的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在混凝土浇筑2d后进行,且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N/mm2。清除已硬化混凝土表面浮浆松动石子以及软弱表层,接搓面应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有积水。在施工前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引浆)以利粘结。

2.3混凝土养护与成品保护技术

混凝土初凝后及时洒水保湿养护;重要部位养护采用保水较好的草袋、麻袋或编制物湿润接触覆盖;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采用覆盖养护时,涂刷养护剂。对于工程在冬期施工应提前制定施工技术方案。采用暖棚法或保温法施工时,混凝土养护期内始终使混凝土处于潮湿状态,覆盖材料采用保湿保温良好的材料。对于工程在雨期施工,混凝土施工应根据天气情况,尽量避免雨中混凝土施工,防止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被雨水浇淋。

施工中应当严禁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上人踩踏、安装模板及支架或施加其他荷载。拆模或进行其他作业时,严禁撞击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楼地面装修需要打孔钻眼时,要遵从有关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在干燥、高温、暴晒或风力较大的环境条件下浇筑的预拌混凝土或泵送混凝土楼板,必须在浇筑混凝土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并在混凝土初凝2h后洒水养护。

3.混凝土抗裂的创新理念

从混凝土抗裂理论上分析,混凝土配合比的拌合用水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浇筑振动密实成型的混凝土中占有一定空间,不可以损失。因此,目前对于混凝土抗裂措施上出现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创新理念。在工程实践中,采用自密实砼技术要求在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相应的质量方面进行重点控制。

对于自密实混凝土的泵送,混凝土输送管路应采用支架、毡垫、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得直接与模板和钢筋接触,除出口外其他部位不宜使用软管和锥形管。泵送时应连续泵送,必要时降低泵送速度,当停泵超过90min,则应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清洗泵机。泵送过程中严禁向泵槽内加水。浇筑时下料口应尽可能的低,尽量减少混凝土的浇筑落差,在非密集配筋情况下,混凝土垂直自由落下高度不宜超过5m,从下料点水平流动距离不宜超过10m。對配筋密集的混凝土构件,垂直自由落下高度不宜超过2.5m。对于自密实混凝土应采取分层浇筑,在浇筑完第一层后,应确保下层混凝土未达到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浇筑。如遇到墙体结构配筋过密,混凝土的粘聚性较大,为保证混凝土能够完全密实,可采用在模板外侧敲击或用平板振捣器辅助振捣方式来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度。浇筑速度不要过快,防止卷入较多空气,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在浇筑后期应适当加高混凝土的浇筑高度以减少沉降。另外,施工中应要求自密实混凝土应在其高工作性能状态消失前完成泵送和浇筑,不得延误时间过长,应在120min内浇筑完成。

4.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从事土建施工实践,分析了当前土建施工中如施工荷载等引起的混凝土开裂问题,从而提出其抗裂措施,同时从的混凝土浇筑、养护等环节来提出混凝土抗裂。最后,笔者提出混凝土抗裂的较新理念,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提出该技术的施工,为同类工程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文娜.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8(03):118~119.

[2]姚伟.抗裂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住宅设施,2011,27(11):31~33.

篇5: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

摘 要: 混凝土因其取材广泛、价格低廉、抗压强度高、可浇筑成各种形状,并且耐火性好、不易风化、养护费用低,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最主要的缺点是抗拉能力差,容易开裂。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几乎所有的混凝土构件均是带裂缝工作的,只是有些裂缝很细,甚至肉眼看不见(<0.05mm),一般对结构的使用无大的危害,可允许其存在;有些裂缝在使用荷载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扩展,引起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使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受到削弱,耐久性降低,严重时甚至发生垮塌事故,危害结构的正常使用,必须加以控制。我国现行公路、铁路、建筑、水利等部门设计规范均采用限制构件裂缝宽度的办法来保障混凝土结构的正常使用。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城市设施建设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用的混凝土也越来越多,但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日显突出,并成为相当普遍性的问题,对建筑结构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材料、施工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裂缝控制方法。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1·1 混凝土自身的影响

主要是水泥水化热,混凝土在浇筑振捣以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热量,水化热聚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引起急剧升温,在建筑工程中一般为20~30℃甚至更高。由于结构物在一个自然散热条件中,实际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混凝土浇筑的最初3~5 d。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弹性模量的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愈来愈大,以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应力时,开始出现温度裂缝。

1·2 混凝土收缩变形

混凝土的收缩,也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实际所需拌和水比水泥水化所需的水要多得多。拌和水中只有约20%的水是水泥水化所必须的,其余的都要被蒸发掉。水分蒸发之后,引起混凝土收缩,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则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大于当时混凝上的抗拉应力时,则裂缝随之产生。

1.3荷载变形裂缝

由外荷载(静、动荷载)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次应力引起的裂缝。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包括结构因温度湿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其特征是结构要求变形,当受到约束和限制时产生内应力,应力超过一定数值后产生裂缝,裂缝出现后变形得到满足,内应力松弛。这种裂缝宽度大、内应力小,对荷载的 影响小,但对耐久性损害大。据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工程结构产生属于

变形变化(温湿度、收缩与膨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约占80%;属于荷载引起的裂缝约占20%。

1·4 施工工艺因素

(1)混凝土拌制在搅拌站(楼)进行,原材料计量准确,搅拌均匀,但也偶有失控情况。

(2)多数搅拌站未设细掺合料、粉状泵送剂、粉状膨胀剂称量和料仑,采用人工或容积法,使计量与分散存在问题,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

(3)当混凝土拌合物过乾、过稀,运输时间过长、停留时间过长且未进行搅拌均匀前入泵时,混凝土拌合物乾稀不匀。

(4)每个运输车中混凝土的坍落度相差过大,加入泵车内输送时,会浇筑的混凝土均匀性变坏。

(5)混凝土浇筑后振捣不足、振捣过度,特别是面积系数很大的板材,采用振捣棒密实不均匀。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当技术措施不当或不完善时,易产生温度裂缝。

(7)违章施工、不当施工造成混凝土裂缝(8)现场养护不当造成混凝土收缩开裂。1·5 环境气候因素

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对防止混凝土开裂有重大影响。外界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

高。如果外界温度下降,会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在外界温度骤降时,会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这时对混凝土抗裂极为不利。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 2·1 材料的选用

使用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和大坝水泥等,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伴随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从而减少产生裂缝的充分条件。水泥水化热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实验方法(直接法)》测定,要求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 d的水化热不大于25 kJ/kg。为降低水化绝热温升、减小体积变形,混凝土一般不宜使用水化热高水泥,应使用水化热较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更不宜使用早强型水泥。因此,在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其次是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以便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流动度条件下,尽量节省水泥、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按照基于绝热温升控制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四功能准则对配合比进行优化。最后,掺用混合材料以减少用水量、节约水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2 施工阶段裂缝控制措施

(1)控制浇灌温度。要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温差,比较直接的措施是降低浇筑温度,但其实施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

才能实现,在特大型工程中可能才用得到。为了降低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卸料,泵送和浇灌振捣后的温度,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一般按季节采取措施,如夏季施工时,则应以减少冷量损失、着手在整个长度的水平输送管道上覆盖草包并经常喷洒冷水、在浇灌混凝土时,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灌、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等措施来缩小混凝土暴露面积以及加快浇灌速度,缩短浇灌时间。在冬季施工时,对结构厚度在1.0 m以上的混凝土可继续施工,但应保证保温浇灌、保温养护,一般可利用混凝土本身散发的水化热养护自己,并要求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允许临界强度以前防止冻害。根据试验资料证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达到临界强度后,在零下温度作用下不会遭到冻害,小于该“临界”强度时则会遭到冻害。

(2)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对混凝土浇筑,应遵循“同时浇捣,分层堆累,一次到顶,循序渐进”的成熟工艺。在每次浇筑中,又分几层,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浇筑下层混凝土。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混凝上的初凝时间。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①消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上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粗骨料;②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水;③对非泵送及低流动度混凝土,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应采取接浆措施。

(3)改进搅拌工艺和振捣工艺。在搅拌的混凝土时,改变以往的投料程序,采取先把水、水泥和砂拌和后,再投放石子进行搅拌的新方法。这种搅拌工艺被为“裹砂法”,也可称为二次投料法。这种搅拌工艺的主要优点是无泌水现象,混凝土上下层强度差减少,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面的集中,从而使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

2·3 混凝土养护

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混凝土终凝后,筏板边缘、剪力墙中间等不易被塑料薄膜完全覆盖部位,可采用浇水保湿。混凝土升温阶段如果因表面未能完全覆盖而出现局部干燥时,可浇热水(40~50℃)湿润表面,防止出现干燥裂缝。降温阶段可浇自来水养护,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为14 d。施工前还应再准备好一层养护用塑料薄膜和一层再生棉毡,以便根据环境气温变化情况对保温保湿质量作以调整。如果养护阶段混凝土表面温度过低,导致温差过大,可在混凝土表面采取加热措施,如碘钨灯照射。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混凝土内部及表面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温度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规模在不断扩大,混凝土在工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混凝土裂缝的存在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将裂缝控制在可靠的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本文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问题

篇6:建筑混凝土裂缝的因素及处理论文

一、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

1.水泥化热

建筑混凝土主要依靠水泥遇水生热吸取自身需要的热源,水泥遇水化热一般在浇注的后期才开始进行短暂性的放热。放热的速度通常与混凝土进行配合比,和水泥的种类具有直接性的关系。大量的水化热在混凝土内部进行集聚,再慢慢释放出来。此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相对比较高,外表温度相对较低。因此,混凝土内外温度产生了一定的梯度,对内部造成压应力。而且,表面上产生了拉应力等现象,且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力便会产生裂缝。

2.楼板力学发生形变

楼板发生形变或者支座处出现负筋下沉现象均能够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且在施工工程中,由于混凝土未能达到一定的强度,或者是拆模时间过早等多种因素,均容易造成混凝土楼板发生弹性形变,导致混凝土在初期的强度大大的降低,拉应力以及成应力未能满足规定的要求,从而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温度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容易产生裂缝现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主要是由浇筑的温度、水泥水化热以及结构散热等各种温度融合在一起所组成的。此外,浇筑的温度和外界的温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外界的温度越高,混凝土浇筑的温度也越高,两者成正比关系。外界温度一旦出现下降趋势,将会造成严重地温度应力,进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除此之外,外界的湿度还能够有效地加快混凝土干缩的速度,促使裂缝产生。

4.混凝土配比不合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比主要表现为高强强砼的水灰比取值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一般控制在0.25~0.39数值间)。对于普通砼水灰比来说,控制在0.7左右最佳。另外,在同一品种且强度相同的等级水泥前提下,混凝土强度的等级主要由水灰比所决定。原因是,水泥进行水化时,需要与水相结合(占水泥重量1/4即可)。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较快地获取所需的流动性,以确保浇灌的质量,通常需要相对较大地水灰比。与之相反的是,水泥在进行水化之后,多余的水分将会留在混凝土内,形成定量的.水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混凝土实际上的抵抗荷载有效断面。受荷载的影响,孔隙的周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楼板的表面便会出现裂缝的现象。

二、建筑混凝土裂缝的处理对策

1.增强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控制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必须采取中低强度的混凝土。此外,可适当地采取部分承台表面比较温和的钢筋,用来控制体积较大的混凝土,使其表面裂缝收缩。光凭增加钢筋的分量虽然不能完全防护混凝土裂缝融合,但可利用其分量逐步增强结构整体上的裂缝宽度。在控制过程中,若允许设置水平施工缝的话,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温度进行划分,并设置一定的内在联系。

2.加强对混凝土原料选择与配比的管理

建筑混凝土内选择的运用骨料(一般为吸收率比较大的骨料),或干缩相对较大、切骨料含泥量较多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混凝土的干缩性。此外,混凝土若运用的是粒径较大的骨料时,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内的水泥浆的量,促使其干缩率迅速减小。除此之外,加入部分粉煤灰可以降低水化热,某种程度上可降低混凝土内水泥的用量以及单方用量,促使其进行体积自行收缩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通常会加入一些高效减水剂在混凝土内,增强其和易性、可泵性以及抗离析性等多种性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泌水的状况。建筑中关于混凝土的配合比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配合比设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严格要求配合比设计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工程施工现场,根据现场的操作水平以及构成截面、沙石原料以及施工配合比等状况进行混凝土选择与设计,为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3.加强对混凝土施工后期的保护工作

建筑施工之后,必须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及养护工作。这能够有效降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在浇注块体时的内外温差值,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浇注块体降温的速度,同时还能够有效利用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增强混泥土的抗裂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环境温度以及混凝土养护等多种因素,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促使其在硬化的整个过程中得到补偿,规避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三、结语

上一篇:屈臣氏店铺营运手册下一篇:经典餐饮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