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步教学设计

2024-04-22

散 步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散 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展开的,学习要求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课文和圈点勾划重点词汇。《散步》内容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它通过寻常的散步小事,引出了一个家庭的“分歧”;但随着问题的解决,展现的却是三代人的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反映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准则。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他们仍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由于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可能出现叛逆期的问题,缺乏与家人的信赖与沟通,不自觉地疏远父母。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字典和词典,独立认识字词,让学生积累“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文段,提出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看法。

②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并感受课文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找出文中对“母亲”、“我”、“妻子”、“儿子”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特点;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优美句段,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到家庭中亲情的珍贵,正确把握作者所要传达尊老爱幼的主旨。

五、教学媒体或资源:

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课堂导入

老师播放《Family》公益短片视频,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课文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温馨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准备

5分钟

检查预习

教师介绍课文作者、疏通生字词(PPT出示练习题)

学生完成练习题

用练习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当场解决遗留问题,利于课文的顺利学习

5分钟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并填写学习表格

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感知全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对文章的进一步认识,并自主梳理文章内容。

15分钟

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主人公的形象

重新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并概括文中人物形象(填写图表)

由文及我,通过再次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一家老小不同的角色;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细节的熟悉和关注。

12分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承接上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优美句段进行初步理解,品味语言美。

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优美句段并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揣摩优美句段,进一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文章语言特色。

3分钟

课堂小结与延伸

小结(课堂内容及初步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并布置课后思考题(主要是对重点句段进行深入把握和探讨)。

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问题。

循序渐进,承上启下,从上一环节探讨人物语言过渡至把握人物立场,,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理解重点句段,转向对人物情感以及课文主旨与内涵的思考,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教学七、教学反思

《散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很平常的生活小事,但是这件事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却不一般,要引导学生从表层升华到主旨内涵是难点。因此采取了先理解课字词再通过朗读与分析感受文章的方法,循序渐进,从整体把握课文到分析细节、于关键人物入手。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环节在实施的时候宜有所侧重,需要做出适时调整;同时,学生的自身体验还不够丰富,教师的方向指引和总结很重要,要避免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散步》教学设计(散步教学设计一等奖ppt)】

篇2:散 步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安徽省明光市大郢中学 孙发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 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同时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生:爱幼。(板书)

三、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注意:至少让两名学生回答。

师: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 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四、揣摩词句,体味语言

过渡: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与人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 最美的词句,如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我将洗耳恭听。

师注意: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但要注意时间,适时的打住。如学生在这一环节打住,则教师可以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语言妙处,之后归纳(板书)。

附文中的妙语(仅供参考):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 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设计

篇3:散 步教学设计

一、轻松袁散步的自然意蕴

教《散步》一文时, 曾经有些纠结, 从文章的主旨来说, 自然是讲“孝道”, 事实上也曾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以“孝”引入, 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父母之爱, 给学生播放《常回家看看》……如此的努力也常常能够打动学生, 从而直达文章主旨。但后来不断地反思这一教学过程, 又感觉失去些什么, 总感觉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方式让文章的营养流失了不少, 正如将青菜切好后再清洗一样, 看似干净, 实质不够原味。因此, 笔者不由思考:能否先让学生走入那片菜地, 感受青菜成长的自然风貌, 进而汲其营养呢?于是进行了一些尝试。

笔者先让学生直接读《散文》一文, 这有语文教学中所追求的素读的意思, 不加所谓的引导, 更无粉饰, 只让学生直接读, 直接感受。正如将学生引入了散文这片菜地, 先让他们直接感受文章里的“自然风光”。

于是, 《散步》一文中的一些词语被学生提取出来了, 并且被不断地琢磨着:

“我们在田野散步”, 开宗明义, 意境顿生。今天的学生, 哪怕是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 其实已经远离田野, 忽然将自己的思绪放到田野中,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散步的对象是: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初中生阅读此句时如果入境, 多少是有些羞涩的———因为“妻子”和“儿子”, 不过这没有关系, 可以先放开不作“追究”, 但“母亲”却是需要重视的。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 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强, 这一句话可以构思出一个儿子鼓动母亲到田野散步的情形。读至此, 学生仍然处于直接感知的阶段。

“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这样的写景, 足以让初中的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惬意的意境, 从而让学生的心情轻松、愉悦起来, 初春、新绿、铺、浓、淡……正如有学生在阅读后所说的:“我读到这一句, 就想到了‘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句子, 太美了!”也有学生似乎有了突然的发现———生命!是的, 作者在文中说“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文字描述的角度来看, 生命在本段的文字当中算不上显眼, 作者也没有刻意地强调, 但学生偏偏就发现了, 这说明学生此时的思维, 已经让生命一词具有了更高一级的含义, 这也算是学生阅读中的一种意境吧!其实, 包括文章后面的“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 都有类似的意境, 类似的意蕴。

“前面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作者儿子的一句趣语, 从作者儿子的角度来看, 算是一种发现。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初中生阅读至此的时候, 也常常会在脑中盘算一番:前面是我和母亲, 后面是妻子和儿子, 哦, 果然都是妈妈和儿子, 继而会心一笑。笔者捕捉到了学生的这一表情并证实了学生彼时的心理活动, 这让笔者心里一动:初中生年纪也就十三四岁, 他们阅读此文时心中最初荡漾着的其实仍然是一种最直接的认识。这样的素读在笔者看来是有价值的, 不让他们立即进入文章的主旨, 而是在外“游走”, 可以让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种基于直接认识的联系, 这样的联系其实可以为后面的深层解读奠定基础。

二、厚重袁叶散步曳的特有意蕴

有了轻松的直接认识,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厚重的境界呢?毕竟, 这才是文本解读的重点所在。其实这一点倒也不难, 一个“作者写《散步》, 只为写景吗?”或类似于此的其他提问, 都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向深层次的认识。笔者的教学思路仍然是寻找文中那些话, 让学生去重新读一遍。毕竟, 作为一篇优美的文章, 是不厌百回读的。书读百遍, 其义也有可能是自现的。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笔者问学生, 作者如此说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学生陷入了沉思, 不久就有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先理解后面一句———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 孩子在小时候都是听母亲的话。”又有学生说:“读到这一句, 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母亲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 说明母亲已经老了!”“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是的!”学生令人惊讶的异口同声答道, 随后气氛似乎突然凝重了起来, 我知道学生想到了自己, 想到了母亲, 想到了“未来的自己与母亲”……又有学生发现, 课文中还有一句“又熬过一个严冬”, “这说明了什么?”笔者追问, “说明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好, 母亲老了……”重读至此, 学生的心情远非刚才那么轻松, 他们似乎意识到了, “散步”远不是散步那么简单。

“前面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原本是文中儿子的趣语, 但如果再仔细想想, 又有什么其他的含义呢?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起初学生不知道笔者意有所指, 有些纳闷:不都是妈妈和儿子吗?而笔者随即追问:“前面的妈妈和儿子, 跟后面的妈妈和儿子有什么不一样吗?”……“这能理解为是生命的延续吗?”有学生怯怯地问。“当然, 且与老师心中所想一致!还有吗?”“还有爱的延续, 对了老师, 课文后面也有类似的话, ‘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很好, 在老师看来, 这还有一种意蕴, 那就是因为母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背起了儿子, 才有了在母亲年迈的时候儿子背起了母亲, 因为母子连心, 因为母爱延续, 所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还有, “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吧。”这不是原文中的对话, 但如果视作对话的格式, 便会发现这是儿子与母亲的两种心思:儿子因母亲希望, 因自己的儿子时日还长, 因此决定走大路;而母亲显然是照顾到孙子的感受, 一个浅显直白的对话背后, 是厚重的爱的延续。

三、遐思袁散步的个人意蕴

事实上笔者强烈地认为, 学习《散步》, 需要品味的是作者的意蕴, 更需要生成自己的理解, 那才是文本与学生完美结合的意蕴所在。

学生总是有个人情感的, 当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与理解融入到文本中, 并能将文本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时, 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目标达成的关键目标。学习《散步》, 学生需要的不是在试卷上填下标准答案, 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与言行中, 生成对母爱、孝道的自然认识, 只有当这种认识能够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的意识时, 文本才算是在学生的心中生了根。

篇4:《散步》教学设计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含义丰富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深长意味;

(2)借鉴“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文中蕴含的亲人之间深沉的爱和纯真的情;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通过品读关键词,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情境:播放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

一、导语(3分钟)

同学们,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工作之余陪家人逛逛街,或者陪母亲去菜场买菜;你们和家人在一起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呢?能跟老师说说吗?

如果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到田野里去散散步。那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情感世界,去看看他们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5分钟)

1、嫩芽 (nèn) 霎时(shà)拆散(chāi)熬过(áo)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分歧:思想、意见不一致,有差别。

水波粼粼:形容水十分明净。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2、文章一共写了几个人?写了件什么事?

过渡:他们的散步是一帆风顺的吗?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三、再读课文,感悟中心。(10分钟)

1、指名朗读。

2、正当大家有说有笑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是什么分歧?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为何会这样解决?这说明了什么?(生生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四、精读品味,赏析词句。(10分钟)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有好主题,还需要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或是生动的描写、精妙的用词,或是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或是细腻的传情、含义深刻的语句……(学生在文中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文章中很多的词句老师认为他们用的特别好;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熬 写出了我对母亲健康的焦虑。

又如文章的最后一句:写出了我和妻子肩负的重任,和对生活的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你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为我们作简单的赏析吗?

五、四读课文,开展朗读比赛。(8分钟)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2分钟,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开展朗读比赛。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六、情景再现(5分钟)

请同学上台扮演散步中的一家四口。请他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散步结束时他们各自的感受。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溫馨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细节往往渗透着深情的关爱。学习了《散步》这篇精美的散文,回家后你打算通过一件什么样的小事,来表达对你爸妈、爷奶的爱呢?

八、在歌声《让爱住我家》中结束全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新区中学)

篇5:散步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涵咏体味,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等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意,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读关键词、品评美文,逐步提高赏读美文能力。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让爱天天住我家》。听完歌曲,学生谈心理感受。

正如歌曲中所唱,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因为家中充满了爱,所以家这个字眼才有着融融暖意;因为家中充满了爱,所以家是我们心灵永远的避风港。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莫怀戚先生的家,与他和他的家人一起散散步,感受他们家中浓浓的温情。

二、检查导学案预习

三、听配乐朗诵,并出示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1)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中心人物是谁?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段

(一)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见怎样的一个家庭?

(二)围绕散步这件事,找出文中打动你的语段,说说为什么打动你? “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

“本”---开始有想法后来改变了。因谁而变?受了儿子劝告。

读一读儿子的劝告之语:“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多走走。”

揣摩语气,读出真诚读出关爱来。

延伸---读完这句话,再联系一下现实。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家庭,年轻夫妻在各种活动中,常常有意无意将老人忘却,给行将辞世的老人平添许多惆怅与寂寞,也更促成了老年人的行为怠惰,从而加速了生命的老去消失。《散步》不然,它塑造了一个极其孝顺关爱老人的儿子,不因老人的自愿在家而简单的听从老人,对老人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多走走。”多么平淡朴素的话语,却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亲情迎面扑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三)设疑: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朗读第三段。哪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

(如果学生找的是“迟”,这里用了两个“太迟”,强调等待春天之久,是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体弱的老人挺不住。

还有没有比“迟”更能准确形容母亲和我对春天期盼之切的?)

抓住“熬”,读出背后的内涵。一个“熬”字让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从母亲的角度联想--挺过严冬十分艰难。母亲每活过一天,都很不容易。

从“我”的角度联想--“我”的恐惧,担心,怕母亲离开,熬的不仅仅是母亲的生命,更有作者的心灵与情感的无比担忧和煎熬。

“熬”字体现了母亲生命的意志和坚强,体现了儿子的真情与孝心,有了生命自身的坚强与后辈的关爱,生命将能更地持续与延续。

我们把这个“熬”字读一读,体会下其中蕴含的情感。

(四)涵泳品味 赏读入心

《散步》很美,美在,为什么? 1.景物美

他的母亲终于熬过了冬天,所以迫切的希望母亲能在春机四溢的田野上走走。那春天的田野美吗?有多美,同学齐读下文中写春景的句子。

A---引导:听完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要感叹一下:春天真美啊。可是老师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到“生命”?这个词背后有什么言外之意?关注“新绿”“铺”“密”等关键词。

明确:“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都给人们渲染着一种生命的活力,尤其是“铺”、“密”这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春天草木萌发的朝气,给人一种享受不尽的生命活力。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语句其实是为了渲染散步时的欢乐,并暗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获得了生命的活力,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想到人生命力的不可遏制和蓬勃昂扬。

B---生命如此美好!我的母亲也战胜了严冬,来到了春天。想想,当作者和妻子、儿子陪着老母亲走在这样春机四溢的田野上散步时,他们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选择一个身份,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提示:话语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特点)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2.语言美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作用:语句的形式显得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3.人性美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情境体验,延伸拓展

品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设想:

(1)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的身上吗?(2)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

六、观看视频《给妈妈洗脚》,提升感悟 出示课件: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节选自《孝心无价》作者:毕淑敏

引导: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六、课堂小结,齐读小诗 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父母也老成了我们的孩子

我请你,请你们,也记着做他们的父母

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一样,藏起生活的艰辛与坎坷 微笑地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请记得摊开他们的手掌 数一数上面的千沟万壑„ 这样

我们的生命原野就会永富春意

我们的生命就会永远朝着那无限的绵长的路走去

多元化开放性作业

一、为你的家人编辑一条短信,内容为 “ xxx,我想对你说,„„”,50字左右。

篇6:《散步》教学设计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赠钟陵陈处士,赠钟陵陈处士贯休,赠钟陵陈处士的意思,赠钟陵陈处士赏析下一篇:公司卡拉ok大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