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办案件工作总结

2024-05-01

侦办案件工作总结(共4篇)

篇1:侦办案件工作总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最基层的金融管理部门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但近几年来,某县连续发生农村信用社职工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经济犯罪案件,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现结合经侦部门办理农村信用社职工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的实际情况,简要地分析一下农村信用社职工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经济犯罪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

一、表现形式:

1.冒用他人身份证,发放冒名贷款。行为人往往利用工作便利,冒用农户办理银行业务交付的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私刻印章,以他人名义办理贷款挪作己用。

2.收取储户存款不入账。行为人利用农户对自己的信任,以非正式储蓄存单加盖储蓄专用章后出具给农户,将资金挪作己用。如犯罪嫌疑人孙某利用其担任某信用社信贷员的职务便利,利用储蓄存单副本第五联、以及农户借款借据收取储户存款不入账;犯罪嫌疑人赵某利用储蓄存单副本、现金收入传票收取储户存款不入账。

3.收取农户归还贷款不入账。行为人往往在收到农户归还贷款时,不出具正规的还贷证明单,而是开具便条或收条给农户,将收回的贷款不上缴信用社入账,而是私下截留,归个人使用。

4.利用职务便利,盗取储户存款。行为人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冒用储户姓名将储户存单(折)挂失补办或直接从储户存款中,将存款随意支取。如犯罪嫌疑人孙某冒用王某的姓名,提前支取王某定期八年的存款10000元,5.利用职务便利,违法发放贷款。如犯罪嫌疑人徐某利用其担任某镇信用社会计的职务便利,模仿信用社主任及信贷员签名,私自发放贷款给他人使用。

二、原因分析:

一是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政治思想薄弱,法律意识淡薄。

二是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岗位工作职责落实不到位,信贷管理工作混乱。贷款管理工作混乱,严重违反“三到场、三核对”制度,以及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审查不到位,不良贷款反映不实,各个工作岗位不坚持原则,起不到相互监督制约作用,违规操作、违反制度办理业务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内部监督管理不力,对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教育不够。一些部门的领导只重视经济指标任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松了对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基层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不力,使一些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对应掌握的职工思想动态疏忽大意,对职工暴露出的作风腐败、赌博、贪图享受等不良行为,不仅不及时劝阻,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

四是有法不依,处理不力,助长了犯罪分子作案的胆量。一些部门的领导从维护本单位、本部门的声誉和考核成绩出发,对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的经济违法违纪问题,心慈手软,不深查、不深究,一味迁就,为犯罪的再发生留下隐患。

三、应对之策:

1.加强政治思想及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制意识,提高职工的敬业精神。

政治思想是关键,要把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对信贷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为农业服务的思想,使职工从思想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划清公与私的界限。多方面组织职工分批分期进行业务培训,并严格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坚决不上岗。

2.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做到岗位明确,责任清楚,互相制约。严格按照贷款管理规定、贷款业务操作规程办理贷款业务,定期进行贷款账务核对,严格按照贷款“三查”制度,实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制度办理贷款业务,规范操作行为,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3.严格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推行奖惩机制。要健全检查监督制度,加强信贷管理情况检查和对信贷人员的日常考核,推行奖励和惩处制度。落实各项考核、检查制度,既要对信贷人员储蓄存款和收贷收息等数量指标进行考核,更要对贷款质量指标进行考核。

4.公开业务操作规则,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不仅仅要将储蓄存款及办理贷款等业务的范围和程序通过张贴、悬挂的方式实行公开,还可以通过媒体广告、组织便民咨询活动、聘选行风监督员、开通举报电话或设置举报信箱等形式,结合典型案例,对广大群众发动宣传教育,一方面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群众及舆论监督的作用,防止职工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及防范意识,提高识别力,及时举报此类经济犯罪案件。

5.狠抓预防工作,加大打击处理力度。

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经济犯罪预防工作的组织领导,查找工作的漏洞和隐患,密切注视经济犯罪的新动向,搞好超前预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严厉打击,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增强责任感,从源头上根治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犯罪高发趋势。公检法机关要牢固树立为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思想,对涉及信用社从业人员的案件,要及时立案、及时审理。

篇2:侦办案件工作总结

伴随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涉税案件的侦办由人民检察院移送至公安机关管辖,回顾和总结几年以来的侦办实践,就我们公主岭市公安局经侦大队而言,总的问题是发多判少,即涉税案件发生多,立案少,刑拘少,刑拘转捕少,移送起诉少,到审判就更无从说起了;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偷税罪的案件相

对侦办多一些,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妨碍追缴欠税、非法出售发票等涉税案件尚属空白点。概括起来,涉税案件侦办的种类不全面,侦察不彻底,打不到位,质量不过关。全面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症结如下:

一、案件来源有限。

涉税案件来源渠道无外有四条,一是税务机关移送,二是社会公众举报,三是公安民警自侦,四是有关部门移交。相对自首案件甚少。而其中,税务机关由于种种原因,向公安机关所移送案件甚少;社会公民由于缺乏依法协税护税意识,害怕得罪人因素影响,加之纳税人大多任用裙带亲信关系,内部堡垒极难攻破,举报的案件也不是很多。至于民警自侦,由于涉税案件移送到公安机关时间较短,大多民警缺乏对税侦业务的熟悉程度,自侦起来步履维艰。有关部门移交的,毕竟限于涉税法律专业知识,由此带来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认定不准确,从而移送质量大打折扣。

二、司法会计鉴定滞后。

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三世界119条之规定,办理经济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涉案鉴定。而做为侦办涉税案件,司法会计鉴定尤为重要。司法会计鉴定是以案件中的财务会计痕迹的形成机制作为整体分析内容,通过分析有关会计要素及财务会计资料的各种表象指证据以与同类财务会计的方法原理,活动规律进行比较,进而作出鉴定结论,可以做为重要法律书证的一种司法鉴定技术,它主要可以为涉税案件解决涉税犯罪的财务鉴定,税额鉴定,其作用是可以发现涉税案件的侦查线索,确定涉税案件的侦查方向和侦查范围,取得是否涉嫌犯罪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然而,现有的经侦及税侦机构中,没有建立健全此体系,远远适应不了打击涉税犯罪的需要。

三、专业人才匮乏。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下手段隐蔽,种类繁多,方法各异的涉税犯罪,其侦查属于一个边缘学科,要求有一支既懂税收又懂刑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尽管上级一直呼吁公安机关的经侦(税侦)大力补充吸收审计、财会、税收、金融等经济专业人才,而现实上由于条条框框,使得经侦(税侦)的人才结构始终未得改善,即实践

中还是缺乏对税收、财会知识精通的人才,做为负责侦查涉税犯罪的我们公主岭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现有40名干警,财会专业人员只有2人,专业人才匮乏,致使打击涉税犯罪显得力不从心。

四、行政干预及地方保护主义有所庇护。

一些地方的单位和部门出于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考虑,对其涉税犯罪视而不见,充而不闻,听之任之,而遇有执法人员查处时,不是充当保护伞为其开脱,就是横加干涉,百般阻挠,有的地方首长从本地区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以招商引资、营造发展软环境做为经济保驾护航的充分理由,以打电话,口头授意、办公会或暗示指令等方式,阻止涉税案件的侦办活动,而公安机关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绝对领导下开展业务工作的,使得一些本应依法查处的涉税案件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干预下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五、法人涉税犯罪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市场体系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组织的管理权能不清,未能形成一套严格要求的监督法人组织活动的网络。法人组织权力缺乏制约,必然产生负面效应,由此导致法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法人涉税犯罪相应更是如此。现在法人涉税犯罪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贯穿于商品生产、流通、交换的全过程,其中法人涉税犯罪又以偷税和骗税最为突出,由于法人涉税犯罪是法人组织的整体犯罪,具有领导决策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特点,因此其犯罪能量远非自然人可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与此同时,带来侦办的困难性和艰巨性。尽管《刑法》明确规定,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但长期以来,“法人偷税是为公”,“为公犯罪不为罪”等传统的观念总容易被社会、被群众,乃至执法人员所宽容,理解、同情,所有这些,无论是对执法人员,还是对侦办涉税案件都带来了无形的阻力。

六、税款入库急需协调。

篇3:侦办案件工作总结

关键词:纪录片;案件侦办;模拟技术

一、采集的数据

案件侦办完整过程的动态视频采集。

二、以纪录片形式全程记录案件侦办的模式

(一)纪录片内涵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拍摄遇到合适的素材就拍下来,然后再经过剪辑,把混乱的视觉现象变得条理分明。 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纪录片所再现的影像,只是代表了某个观点下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诠释。①纪录片是有观点的,而且通常是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的纪录片才被当成艺术作品,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宣传片,减损其艺术价值。②纪录片必须源自用摄像机透镜对真实世界的捕捉,因此任何对真实世界的伪造,扭曲,干预,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甚至会引起观者的强烈抗议,因为它破坏了纪录片这个词与观者之间所共有的默契——纪录片所再现的影像是真实的。

(二)纪录片形式全程记录案件侦办的意义

纪录片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它具有宣传鼓励和新闻传播的作用,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

通过对案件侦办过程以纪录片形式的记录,可以不回避不掩饰公安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现实,积极发挥纪录片直接反映生活和实际警务工作的潜力。

(三)工作模式

由案件受理开始,进行全程跟踪拍摄。案件的现场勘查,物证检验,案件工作汇商会,各组侦查人员工作(各组分组拍摄),线索收集,排查,案件工作进程汇报,犯罪嫌疑人抓捕部署会,抓捕过程,询问、讯问过程,送检工作过程,法院宣判过程等。在此过程中要重点记录民警及指挥领导的工作过程及状态(心理、生理、及当时民警家庭发生的情况及民警的应对状态,拍摄要适时适度),以体现公安民警真实的工作强度和真正的生活状态。

在案件侦查终结后,收集、整理所有的录音录像资料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工作照片等影像资料及案件相关的报告。

对案件的指挥领导,主办人和承办人针对案件中出现的问题及一些内容进行访谈并加以拍摄。最后指派专人进行视频编辑,制作纪录片并汇报。

三、以纪录片形式全程记录案件侦办的意义

(1)通过这种工作模式以第一手资料来了解执法规范化的推进情况。

(2)通过整理整个案件的侦办过程的录像,以纪录片的形式加以编辑,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媒体平台播出,对公众公开的展示民警的工作情况,以提高民警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

(3)通过对民警的工作过程的记录,可以考察民警的心理、生理状况,以利于及时干预和调整民警身心状态,真正做到从优待警。

(4)可以通过所记录的影片,正面的去宣传公安工作,可以真实的反映民警的工作状态,这样的宣传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公众的质疑。

(5)可以使一类案件,如:信用卡诈骗和电话诈骗,使公众中有更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加强防范意识和提升对公安工作的信心,对民警执法的理解,可以使公众更理性的看待公安工作。

(6)通过纪录片形式的报道,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及提升了公安的公信力又最大程度的稳定社会情绪。

(7)真实的去记录案件,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去保留、剪辑影片,可以记录公安工作的历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8)以此项工作作为执法规范化监督,可以使民警自觉地在监督的状态下工作、生活,可以提升首都民警執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执法公信力。

(9)可以此项工作考核、考察指挥员的工作能力,提升民警工作的执行力和创新工作思维,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办案过程中经验。

(10)可以保护执法民警,应对不实得媒体报导。

(11)可以使一些特定类型的案件侦办过程模式化,提升办案效率。

(12)通过纪录片可以在敏感案件被曝光后,迅速由被动的态势转化为主动态势,掌握媒体主动权,及时并真实对案件做出正面报导。

(13)可以通过纪录片的播放构建新的媒体氛围,把真实的工作进行报道,是媒体反面效果最小化。

(14)可以通过在网络上的播放,占领部分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和资源,扩大公安工作的影响面。

(15)以一个大的时间段为周期制作大型纪录片或历史文献片,可以使我们能更好的看待案件侦办所走过的历史,而其中的得失成败也能一目了然。

(16)纪录片可以拉近民警与群众的距离,是一种大众化,效果明显的群众工作方法。

(17)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唤起人民群众的潜能和创造力。

(18)纪录片可以发挥“安全阀”的作用,以一种非官方的语言去解答和调解一些群众矛盾,并对群众的情绪加以疏导。

(19)开通了一条宣传渠道,以最直观的接触和视角去宣传公安工作。

(20)可以加强民警公共关系能力,加强民警公众意识。

(21)可以塑造民警良好的职业形象。

(22)通过纪录片的播放,可以产生强大的法律震撼效果。

(23)可以主导舆论导向,掌握话语权。

(24)对案件侦办的全程记录,依次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

(25)对历史案件侦办过程的保存,可以使所有办案民警有最直观的经验借鉴。

(26)可以最大化的提高执法监督的效率,使警务督察工作更好的进行。

四、模拟技术还原案件模式

(一)模拟技术还原案件模式的意义

当前,在影响治安大局平稳的刑事犯罪告发的外部环境下,突出强调公安实战应用能力已经不可动摇地成为公安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模拟技术还原案件模式对于实现这一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无疑具有独特的优势。模拟技术还原案件模式一般可分为案件现场勘查及物证检验模拟、案件工作汇商会思路模拟,侦查人员工作线索收集、排查工作模拟,案件进程汇报模拟,犯罪嫌疑人抓捕部署及抓捕过程模拟,嫌疑人讯问方式模拟等。同时还有办案情境、案卷演示、多媒体展示等功能。

(二)应用方式

构建模拟仿真中心,通过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不同案件场景的模拟来开展训练。各级民警可以通过其对假想战争案件场景进行案件勘查、执行和分析。仿真中心将对各级民警开展机制和理念的全方位训练。

中心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通过网络进行各类案件全程工作仿真和案件办理训练。仿真结合真实情况和案件侦破的思路,依据数学和解析模型得出仿真结果。此外,它还结合了民警综合能力和实际能力的限制,并考虑了包括自然和人为内在的因素进行运算模拟。这样做不仅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而且可以实现对训练标准进行有效反馈和精确评价。

五、商业模式

(1)以纪录片形式记录案件侦办过程辅以模拟技术还原案件模式能为公安工作带来技术提升,让决策层掌握真正的案件處置流程,让实施办案的民警熟练掌握办案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并能在记录及模拟的基础上评估该城市警力的实战能力,能为公安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能为公安精神的传承提供最直观的影像记录。

(2)记录的影片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例如:电影、电视的改编,中央9的记录片,中央12的法制节目,北京电视台的法制进行时等。

(3)安防厂商的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发和升级等。

六、我们的建议

篇4:侦办案件工作总结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利用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实施涉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对此类涉烟违法犯罪行为的违法手段、显著特征以及对此类案件侦办中存在的要点难点一一解析,为侦办此类案件总结归纳经验。

关键词:互联网新领域 烟草 违法犯罪

2011年3月29日,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了2010年10大制售假烟犯罪案件。其中,吉林“京华烟云”网站销售假烟案尤为引人注目,该案是目前国内破获的首例利用互联网开设门户网站销售假冒伪劣卷烟案件。笔者作为专卖管理队伍的一员,对新领域中层出不穷的涉烟犯罪新手段表示极大的担忧,随即对此类案件的主要特征及具体适用法律法规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提炼总结,务求在今后的专卖管理工作中形成一定的借鉴参考。

一、利用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从事涉烟违法犯罪活动概述

近年来,互联网因其隐蔽性以及庞大的覆盖面积、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涉烟违法犯罪分子销售非法卷烟的重要交易平台,并逐渐取代以往的涉烟违法模式。同时,借助邮政服务安全系数较高以及邮政有其独有的行业法律法规保护①,给予涉烟违法犯罪分子可趁之机。“网上交易订货,邮政配送”的现象,正成为涉烟违法犯罪分子的首选交易渠道。从而对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打击涉烟犯罪造成极大困扰。利用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涉烟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了公民健康,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打击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涉烟违法犯罪成当前治理卷烟市场秩序的当务之急。

二、利用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从事涉烟违法犯罪活动现状

笔者通过网络搜索以及在主流网络交易平台进行依次查证,发现多数网页以及网络交易平台大量存在假冒卷烟的销售信息,且假冒卷烟的销售广告信息在互联网上已经处于公开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笔者的调查,一方面是针对主流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另一方面注重较为明确的违法情况。以淘宝网为例②,笔者查证了苏烟一个卷烟牌号,在弹出的苏烟销售信息达到21页,按每页20条计算,共有400余条苏烟信息,且销售价格平均仅100余元,与正品卷烟价格相差3倍,可见必然是假冒卷烟。而此类信息在淘宝网中被归类于烟标商品,货物图片也均为苏烟外壳,以此来逃避互联网禁止销售卷烟的规定。淘宝网曾发布《商品发布管理规则》,其中第一部分“禁止和限制发布物品管理规则”第19项明确规定不得发售“香烟等烟草制品,香烟形式出现的烟盒烟标等”,但是其不监管、不作为的做法给涉烟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温床,使其日益壮大。笔者还查看了中华、三五等重点牌号,在淘宝网的销售情况与苏烟相差不多,甚至犹有过之。

而通过查看交易记录,大部分购买者均为匿名购买,交易量仅苏烟每天就达到上千条。以上,仅仅是淘宝网一家主流交易网站,互联网涉烟违法现象还存在于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博客、贴吧、QQ等平台上。由此可见,目前在对网络交易平台等领域专卖管理力度还较为薄弱。互联网已经不再是新形势下新的违法活动手段,而是在整个违法犯罪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

三、利用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从事涉烟违法犯罪活动的主要特征

1、隐蔽性强。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涉烟违法分子在发布涉烟信息时,可以匿名、隐藏IP地址等多种方式躲避来自互联网的追查和监管,其实,互联网相关内容的监管,不论是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是文化、宣传等政府机构,均无法有效的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中涉及的技术性问题和立法监督问题都不是当前状况下能够轻易解决的。要想掌握有用的实质信息,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2、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互联网信息所覆盖的面积和信息传播的速度,是目前任何通讯设备、器材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公共网络就可涉及各地,涉烟违法信息瞬间可传到各地。如果在网络终端使用特殊的软件及硬件设施,跨国实现即时沟通和交易也极为便捷,尤其是目前部分不法涉烟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国内监管,在境外国家设立服务器等开办交易平台,更为烟草专卖行政部门确定案源带来极大的困难。

3、运输载体的便利。“网上交易订货,邮政配送”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邮政企业有其特有的货运便利条件,国家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对其进行保护,由于邮政企业受其行业法律法规的保护,对外部执法检查一直处封闭状态,遇烟草专卖执法检查往往以邮件包裹受法律保护为由而拒绝甚至阻挠。目前来说,烟草、邮政之间的协调关系,还有待高级层面来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同时,比较常见的运输载体还包括航空、铁路、水运等等,均游离于烟草专卖监管的范围之外或是监管力度薄弱的环节。

四、打击利用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涉烟违法犯罪活动的难点

利用互联网等新领域涉烟违法犯罪,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涉烟违法犯罪形式。主要的涉烟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高智商犯罪,更为烟草专卖管理增添了难度。从调查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打击互联网、邮政等领域涉烟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1、调查取证难。行政机关开展执法必须依托真实准确的证据以及相关事实。而互联网因其在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使搜集证据成为一大难点。涉烟违法交易往往通过在线聊天工具等进行达成,具体的违法事实无法掌握。而从交易记录或交易明细来入手,因买卖双方常隐匿真实的用户信息,如果不借助相应的技术部门,单纯依靠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从网络收集相关证据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导致行政执法人员很难依法取证或者证据不充分。

2、跨区管辖难。由于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主要特性,涉烟源头在调查清楚后,追查下线的涉案人员又成为难题。互联网涉烟交易往往销售单笔量少但笔数多而分散,地域管辖、职能管辖等问题使执法机关取证、固证查处时协调难。如吉林“京华烟云”网站销售假烟案就是如此,此案共涉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涉案人员达到上百名。如此大的地域跨度要与极多的地区、县市进行协调沟通,严重阻碍了案件的具体侦办。

3、网络监管难。互联网每时每刻发布的信息可以以海量计算,而且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均可以通过网络来散发各类信息,要想做到通过网络有针对性的对涉烟违法信息进行监管难度较大,如同“大海捞针”。另外一些网络交易或者商务网站,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对涉烟违法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触碰“非法销售烟草专卖品”的底线,比如淘宝网就玩出了“烟标”花样,从而为各类涉烟违法信息提供发布的平台,也为网络监管制造了困扰。

4、运输查处难。2008年邮政系统实行改制,省级以下的邮政系统政企分离后不再设立邮政管理局,由省级邮政管理局对下级单位进行行政管理。改制后,地市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要想对该地区邮政企业涉嫌非法运销卷烟的包裹进行检查,就必须要获得该地省级以上的邮政管理局批准配合相关检查。或者是由公安机关立案后,开具检查证进行检查。因此,地市级以下的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要想对邮政包裹中涉嫌非法运销卷烟的包裹进行检查,难度较大。

五、互联网、邮政等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适用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烟草作为特殊商品须取得许可证才能进行经营③。200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的通告》明确规定,禁止为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行为。这些法律法规均明确了利用互联网从事违法烟草制品经营活动的违法性。

此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管理互联网内容及经营活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也有相应的效力。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等。其中大都规定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禁止性规定,禁止用户发布违法信息,对发现的信息要及时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等。

除以上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还有几个重要的专门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此外,对于涉烟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四家主管部门还印发《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六条规定:“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该条款明确赋予了行政机关将其原有管理领域拓展至网络的权限,也有助于成为烟草专卖执法部门开展“网络执法”的重要法律依据。

六、打击互联网、邮政等涉烟违法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打击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涉烟违法犯罪还任重而道远。违法分子的犯罪手段逐渐走向高科技化和低风险化。特别是通过网络交易和邮政物流配送的方式有效规避了违法分子被查处的风险。另外,对于查处侦办互联网、邮政等涉烟违法活动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滞后,导致近几年来这方面的大要案件较少。

然而,正是面对困难,我们越要迎难而上。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我们与涉烟违法犯罪分子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在互联网的隐匿之下,违法犯罪分子对于烟草专卖行政机关侦查的敏感性同样较差,而我们可以从网络资金流向、银行交易账号等其他方面作为切入点来侦办调查案件,或是通过邮政的高层渠道追查线索,吉林“京华烟云”网站销售假烟案的成功侦办就是明证。有挑战才有机遇,侦办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的涉烟违法案件,必将会对烟草专卖执法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最后,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遏制互联网等新领域涉烟违法活动。

1、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网络运营服务商以及邮政企业的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以发放公函形式明确网络售烟的违法性,督促其严格执行《关于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的通告》及邮政寄送卷烟相关规定,发现有利用网络平台非法从事烟草专卖品经营业务的,应立即采取措施,删除违法信息,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当地烟草专卖行政管理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切断违法分子交易平台。对于采取邮政等运输渠道进行非法运输的,及时查处并追查根源。

2、建立协作机制。由于互联网以及邮政均是涉烟违法活动辐射范围广的平台或是机构,建议成立覆盖范围大的统一监测监管平台,囊括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的流动性信息,实现大面积的跨部门、跨区域、跨省市协调配合机制,及时对各环节发现的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涉烟违法信息转交相应部门进行处理,加强此类案件的及时查处能力。

3、提升监管水平。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提升专卖执法人员对于互联网、邮政等涉烟违法行为监管的能力,抽调熟悉互联网业务的人员负责监控,突出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及时保存有关页面、记录,综合分析,锁定犯罪嫌疑人。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反馈、沟通,向电信部门及时通报掌握的信息,便于其按照规定及时关闭违法网站,屏蔽、删除有关违法信息。

4、加强讨论研究。利用互联网、邮政等新领域实施涉烟违法活动是依托互联网、邮政等特点应运而生的产物,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针对不断发展变

化的工作情况加强研究探讨,进一步转变观念和思路,有针对性的开展案件侦办。这就需要加强与通信、公安、工商、邮政等部门的合作和协调沟通,建立健全研讨分析的长效机制,并认真加以落实。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三条:“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检查、扣留邮件、汇款。”

②淘宝网。详情搜索烟标类商品。

③参见《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第41条第二款之规定:“除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或者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依法销售烟草专卖品外,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

上一篇:促销策划书案例下一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