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

2024-05-12

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精选6篇)

篇1: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

申论考试包括审读、理解给定的背景材料、概括内容、提出对策以及进行论证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答不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回答。由于申论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很多应试者可能在刚接触时无从下手,找不到答题思路。下面我们就按考试题目的要求向应试者介绍一下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型、分析题型以及提出对策题型的基本答题思路。

思路一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是要扣分。

2.表达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达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3.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资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4.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达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局限于细枝末节,要通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字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1.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2.将勾画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3.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总括句、分述句和道理句。

1.总括句就是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2.分述句就是要把总结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础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相同的,应试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意,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或者涉及了不同类别的人或事物,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不同的类型进行分述答案。

3.道理句基本句型结构为:“它告诉(或揭示、反映)了…道理(或规律、性质)”。纵观参考答案,有的答案有道理句,有的答案无道理句。为确保万无一失,应试者应当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事件对人们的认识或启示作用,道理句要求应试者对给定资料有较强的归纳分析能力,能从中引申出一定的道理来。当然,少数时候,文中也有现成语句,这需要应试者认真分析和辨别。

思路二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是要扣分。

2.表达方式:依据给定材料,针对主要问题,展开分析,要求条理清晰,可采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表达方式。

3.范围限定:以给定材料为基准,适当展开。

4.轻重权衡:材料中会反映多个问题,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答题步骤】

1.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从而可保证分析的全面性。

2.对勾画出的词句进行再次分析,并挖掘其深层含义,列出要点。

3.用通顺的语言把相关要点组织起来,理清思路,从主到次相应展开阐述,最终成文。

【答题方法】

1.理论分析法:无论是对单个词语理解、段落理解,还是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都可以依据现有的哲学原理和官方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展开分析,例如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等

2.多向求异法: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出的结论可先列出要点,再进行归纳。

3.因果关系法: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追根溯源,分析内因与外因,挖掘其根本原因,从而为下文提出对策奠定基础。

4.比较分析法:对于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物,可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出其同与异的实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得出最合理的答案。

思路三

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勾画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方法。如“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建立……制度(体制)……”,“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回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面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到人的行为问题时,一般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

篇2: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

1.计划组织类

开头:意义:尽快切题:开展××(活动)/计划是„„(性质)。

表态:我要„„(认真组织、认真完成、精心安排等等)。

中间:此次活动或计划开展目的(说实在点); 组织活动的/计划安排的重点(氛

围、主题/内容、形式/方法、保障);如何落实(切实组织实施、协调各方力量、及时请示领导、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等)

结尾:相信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下,这项工作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目的】

也能得到实现。

2.应急处理类

开头:性质:发生XX事,事涉„„,事关和谐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

表态:我要妥善处理(认真处理,冷静行事„„)。

中间:首先快速了解情况(搜集信息)——及时到位(赶到现场),积极协调(前

期准备)——抓住重点(这件事情的第一要务是„„)—— 调查处理(分工合作,落实责任)——维护形象——请示汇报

结尾:总之,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会始终坚持冷静、周到,尽快平息事态、积极满足群众诉求、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我也相信,群众终究是通情达理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件事情会得到圆满解决。

3.人际协调类

开头:认识: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误会,但本着坦诚的心态,积极沟通,一定会

得到圆满解决。

表态:我要冷静对待、圆满处理。

中间:领导对我的批评是关心爱护,是对我的要求严格„„

1.与同事有了矛盾,我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①提建议不被接纳:建议不翔实、具体,没有给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②被误会:自己沟通不够;

③被疏远:自己与同事交流不够,没有很好地融入这个团队;

④被指使、被派活:这是给我锻炼学习的机会,况且能帮助同事、为工作做贡献也是我的本分。

2.遇到棘手尴尬的事情,我总的理解是:一要坚持原则,做好本职工作;二要积极沟通,争取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3.注意分情况说明

结尾:1.对于矛盾:总之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过不了的鸿沟。只要本着以诚相待的原则,积极沟通,矛盾与尴尬都会化解。我也相信,同事(朋友)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我们最终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2.对于两难尴尬:如果A,那么„„;如果B,那么„„。总之我相信领导会体谅我的难处,妥善处理好这件事。

总之,路途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政府行为类

开头:表态:我理解,XX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出于„„(目的)的考虑。这

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具体来看,„„(行为)能不能达到目的,值得商量。

A、行为与目的不符(行为不正确):

中间:1.实现„„(目的),有利于„„(意义,不要拔得太高)。

2.但„„(行为),会导致„„(负面后果)。

3.要实现„„(目的),把好事办好,应该从„„入手。

结尾: 这让我想到,我们做工作,要注意目的和结果的一致性。不能光凭着良好的愿望的去办事,而应该认真调研、科学决策、妥善实施,才能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多向人民群众请教,多做调查研究。

B、行为与目的基本相符(正面行为):

中间:1.实现„„(目的),有利于„„(意义,不要拔得太高)。

2.这样做„„(行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适当展开)。

3.至于部分群众/社会的不理解,有关部门(我)要做好解释、宣传工作,形成共识,形成对我们工作的强大支持。

结尾:这让我想到,我们做工作是为了人民群众,但工作做好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群众搞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所以有了好的想法、好的做法,还需要向人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吸引他们更好的参与、表达和监督,形成我们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C、行为的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代价过大):

中间:1.实现„„(目的),有利于„„(意义,不要拔得太高)。

2.这样做„„(行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但要考虑到,这样做,会„„(负面效果)。

4.要实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别的办法,比如„„

结尾:这让我想到,我们做工作,要注意权衡利弊,全面考虑。学会从全局上来考虑问题,而不能只看局部。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多向人民群众请教,多做调查研究。

5.社会现象类

开头:表态:题目中所说的,反映了„„(适当提炼,不要太高、太空)的现象。

中间:1.原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思想、机制制度、监督、落实、投入„„)。

2.影响:这种情况,„„(影响)。

3.对策:因此要根据以上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宣传),二是„„(机制制度),三是„„(监督/落实)。„„

结尾:这让我想到,我们相关部门要为人民服好务,要„„(原则、道理概括,但不要太高、太空);我们作为公务员,也要注意„„(原则、道理概括,但不要太高、太空)。

如果前面说多了,也可适当省略。

6.哲理认识类

开头:理解(点题)(对题中的哲理、句子、名言等的理解)。文中的XX它的意思是„„

中间:A、原则:1.注意辩证思维。很多看似对立的东西是可以有机统一的;文中的话并没有矛盾,一个是指„„,一个是指„„,前者强调XX,后者强调的是XX,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注意大题小做:从比较高度的大道理转化为我们做事做人、做公务员的基本原则、转化为对所报考部门、乃至所报考岗位的理解、工作打算。

(所以“自我介绍”的基础一定要打好、用熟)

3.注意“诱敌深入”:对于比较模糊的价值判断,要努力具体化为自己有把握的内容。然后从容道来。

B、思路:

1.是什么(点题)。

2.为什么(论证)。

3.怎么办(引申: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服务人民)。

结尾:这让我想到,我们相关部门要为人民服好务,要„„(原则、道理概括,但不要太高、太空);我们作为公务员,也要注意„„(原则、道理概括,但不要太高、太空)。

如果前面说多了,也可适当省略。

7.联想类

开头:不用开头,直奔主题。

中间:原则:

1.阳光向上。基本模式:

政府/公务员为群众办好事;

人与人之间经由矛盾/误会到和解/理解;

个人经过奋斗/努力走向成功;

公务员经过努力/沟通与群众达成理解、办了实事

„„

2.尽量简单。不要太过曲折。

3.词性要活用。名词可以活用为形容词、动词,反之同理。等等。比如“人民”,可以指群众,也可指某品牌,还可为公园名;可做主语,可做宾语。等等。

4.简短为要,点到为止。

结尾:不要说。

8.综合分析题

A.社会现象类

开头:指出该现象的性质——好的,肯定积极性

——坏的,指出危害与影响

——一般的,指出其不足,要加强引导

中间: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社会原因:时代背景(大环境,法制不健全等)

体制原因:领导不重视、管理不到位、失去监督等(体制不健全)主观因素:自我认识等

其它原因:教育因素、投入不够因素等

结尾:对策:加强领导;健全法制;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加强教育等,要切合上面的原因对应提出。

B.认识看法类

开头:直陈个人对题意的认识(正确的,错误的,消极的,积极的,下面的,负面的等等)

中间:仔细分析自己的理由——对题的理解

结尾:引申发挥——作为人一个公务员你应该怎么办。(提升看法不要太牵强)

C.喻言故事类

开头:谈自己对喻言故事的理解——一定要从自己有感觉的角度入手,要言之有

理。

中间:分析阐述喻言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结尾:深化,强调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应该怎么办,注意哪些问题,克服

哪些弊端。

D.演讲类

开头:区分演讲内容,确定称呼:同志们,朋友们,各位父老乡亲等。中间:首先,表明演讲的目的/心情,由此展开或引出演讲主题。

其次,讲究演讲策略——故事化/趣味化/感情真挚/语言通俗易懂/——要

根据演讲内容设定场景和感情,要层次分明,让听众乐于接受。

篇3: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

一、从试题情境中体会问题背景

大多数化学综合试题有一个特点,用与生产、生活、实验报告或新发现等相关背景材料来设置试题情境。审题时从试题情境中提炼问题背景,再从问题背景中把握问题关键,收集解题条件,调控思考方向,是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的有效途径。同一化学综合试题中的多个问题,大多是围着某一主线(往往与问题背景紧密相关)展开的,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快速并正确解答。不同的问题背景下所设置的问题是有其明显特点的,以下常见情况值得大家重视:

第一,以某一化工生产流程为背景的问题。这种背景下的问题往往要求学生将化工生产实际因素与化学原理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判断,若是单纯地只从化学原理来分析判断很容易出错。例如,很多化工生产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化学反应速率或化学平衡原理来分析,而是要将这些原理与生产工艺等联系起来研究。

第二,以某一实际生活事件为背景的问题。分析判断这种背景下的问题时要将其与一些生活中的常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运用已学知识时千万不能死板教条。例如,有一道以市场上购买味精作为情境的试题,审题时就要将生活常识(市售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和氯化钠,其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高温易分解)和化学知识(谷氨酸钠是氨基酸的酸式盐,其中有氨基和羧基等官能团,与酸和碱都能发生反应)结合起来。

第三,以某一科研报告或化学实验为背景的问题。这种背景下的问题会有新实验装置、新反应式、新参数、新的实验要求等(如例1和例2),但其考查落点还是在中学化学实验上。分析判断这类问题时,要有创新意识,善于将已学知识用到新的实验方案当中。

例1.(2016·浙江卷)催化还原CO2是解决温室效应及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Cu/Zn O催化剂存在下,CO2和H2可发生两个平行反应,分别生成CH3OH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某实验室控制CO2和H2初始投料比为1∶2.2,在相同压强下,经过相同反应时间测得如下实验数据:

【备注】Cat.1:Cu/Zn O纳米棒;Cat.2:Cu/Zn O纳米片;甲醇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甲醇的百分比。

请回答(不考虑温度对ΔH的影响):

A.使用催化剂Cat.1

B.使用催化剂Cat.2

C.降低反应温度

D.投料比不变,增加反应物的浓度

(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反应Ⅰ在无催化剂、有Cat.1和有Cat.2三种情况下的“反应过程~能量”示意图。

简析:本题以一个CO2的转化利用科学研究课题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以“一组实验数据”为中心的试题情境,设问(1)~(4)都是围绕该情境展开的,设问(5)跳出了试题情境但还是与CO2的利用相关。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原理等。从考查目标来看,主要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设问(2)和设问(3)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设问(4)要求学生将化学规律转化为图像曲线,对信息转换能力要求比较高。

(1)根据反应式就可以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根据已知条件①和②,利用盖斯定律就能计算出ΔH2。

(2)这里要特别注意“平衡转化率”这一重要条件,若学生概念不清、思维灵活性不强,容易错选B项。

(3)温度相同,催化剂不同,转化率和选择率不同,说明表格中的数据都是在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下测得的。由此可以判断Cat.1、Cat.2对反应Ⅰ的影响差异较大。解答这一问时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表中数据不是平衡状态下的数据;第二,两种催化剂对反应Ⅰ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4)由表知,Cat.1对反应Ⅰ反应速率的影响比Cat.2小,说明Cat.1对反应Ⅰ的活化能影响小,Cat.2对反应Ⅰ的活化能影响大。

(5)CO2转化为CH3OH,发生还原反应,应该是电解池中的阴极反应。根据“酸性溶液”这一条件就可以写出相关电极反应式。

A.可避免产物黏附内壁影响散热

B.可以揉搓方便收集产品

C.性质稳定

(5)氨基甲酸铵变质后会转化为碳酸氢铵。取1.173 g变质后的样品,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使样品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碳酸钙,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沉淀1.500 g。该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_。

简析:本题是以制取氨基甲酸铵的实验报告为背景材料命制而成的,可抓住“制取→分离→纯度测定”这一主线,在试题情境中收集和加工新信息,检索和调用已学知识,来综合研究有关制备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反应条件控制、产品的分离和测定等问题。阅读试题可获取以下两点关键信息:①NH2COONH4是一种易分解、易水解的白色固体,黏附能力强;②NH3和CO2能直接化合成NH2COONH4。答题过程中需要用到NH3的制法和干燥、物质分离方法等基础知识。

(1)观察题给装置可判断出仪器1(恒压滴液漏斗)中盛放浓氨水,浓氨水滴到Na OH固体上可生成NH3。仪器3(U形管)中Na OH固体是干燥剂,以免水蒸气进入仪器5中使NH2COONH4水解而损耗。

(2)要注意条件“装置6的一个作用是控制原料气按反应计量系数充分反应”,由装置图可判断未反应的NH3和CO2都会流入装置6的稀硫酸中,NH3易被稀硫酸吸收,CO2不能被吸收,所以当看到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时说明有较多的CO2未反应,应增加原料气中NH3的比例,所以应加快产生NH3的流速。

(3)根据元素组成就可判断出NH2COONH4分解生成CO(NH2)2外还有H2O。另外,由于NH2COONH4易分解,所以应采用“真空微热烘干”,以防止在干燥过程中NH2COONH4因温度过高而分解。

(4)与玻璃材质仪器相比较,聚氯乙烯薄膜材料柔软可揉搓,仪器5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便于实验过程中将黏附在反应器内壁的产品通过揉搓而收集起来,同时可防止因为产品黏附影响散热效果。

(5)抓住“碳元素全部转化为碳酸钙”这一关键信息就可以直接用题给数据计算出氨基甲酸铵的纯度。

二、从试题情境中厘清问题类型

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思路、判断依据、答案表述等要求有明显差异,所以要先确定欲解决问题的类型,再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化学试题中的问题类型是不难判断的,但有些化学综合试题中的问题类型就不容易厘清。有些问题看似考查化学计算,但其解答过程重在考查化学实验,要用解答化学实验题的思路和方法来思考。也有一些问题看似考查元素化合物,但其解答过程重在考查化学反应原理或化学实验。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先领会命题意图,找出试题情境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厘清问题类型,否则就容易犯方向性错误。研究近几年的各种化学综合试题发现,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更要重视厘清问题类型:

第一,与化学实验、化工生产相关的化学计算问题。这类问题不一定是单纯地考查化学计算,往往是借化学计算之形来考查实验能力之实,或者借化学计算之形来考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实。

第二,有些看似与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简答题,其本质可能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或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第三,有些问题看起来是答案唯一的封闭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解答过程中需要先作一些假设,再分几种情况展开思路,否则就容易漏掉部分答案。有一些看起来是定性判断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定量分析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将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结合起来。强调一下,若要熟练应对这种情况,平时解题中要学会反思,积累经验。

例3.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碘量瓶(一种专用锥形瓶)中加入5.00 m L的Na Cl O漂白液(密度为1.00 g·m L-1),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然后,加入适量稀H2SO4,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0.100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到达终点时消耗Na2S2O3溶液33.8 m L。

简析:本题背景是实验室测定次氯酸盐的含量,两个小题中都涉及氧化还原滴定原理。看完试题后,会有较多学生将两个小题都归属为常规的化学计算题,死板教条地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结果中了圈套,犯了大错。解答这道题时,细心体验试题情境(特别是试题中给出的反应式),弄清所求问题的类型是避免犯错误的关键。

(1)仔细读题后,可发现样品中Na Cl O被过量KI还原生成I2和Na Cl,I2再与Na2S2O3发生反应,即题给的两反应是连续反应,所以这一小题属于多步反应计算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Na Cl O~I2~2Na2S2O3”计算,获得正确答案。

答案:(1)2.52%(2)42.90%

例4.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②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_______。

③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0℃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简析:本题是选用大学《物理化学》中“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实验”作为材料来命制的,要求解答的几个问题是在“实验探究”的背景下设置的。从这一出发点去领悟试题情境,就可判断各个问题的类型:设问(1)的第①③④小题是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概念分析判断问题,设问(1)的第②小题与设问(2)的第①小题不属于单纯的概念计算题,而是实验数据分析处理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要测定的平衡常数或化学反应速率),设问(2)的第②小题不属于单纯的原理解释问题(不是要求学生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来解释),而是实验结果讨论问题(要求学生用实验所得的图像来解释“影响该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厘清所求问题的类型后,在分析过程中就会少走弯路,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1)①解答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类问题时,自然就想到应该先选择相关的实验资料,将其转化为解题条件,最后进行求解。②要求计算出“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是25.0℃时的平衡气体总浓度,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单位等,就可以推算出此时CO2和NH3的平衡浓度分别为1.6×10-3mol·L-1、3.2×10-3mol·L-1,进而求出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

(2)①可以从实验所得的曲线图像中获取对应的数据,进而求出氨基甲酸铵水解的反应速率。②有些学生给出“温度升高可加快反应速率”等错误答案,根本原因就是将这一问当作理论分析题来回答。用实验所得的图像来解释“影响该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要先从实验资料中找出该实验中探究了浓度、温度两个影响因素,再用实验资料分析温度因素比浓度因素影响的程度大。观察题给图像可判断,只要通过比较图像中15.0℃和25.0℃两条曲线就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1)①BC②K=c(CO2)·c(2NH3)=1.64×10-8③增加④>>(2)①0.05②25.0℃时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较小,但在0~6 min的平均速率(曲线的斜率)仍比15.0℃时的大

三、从试题情境中转译问题条件

试题情境不仅仅给出背景材料和所求问题,还直接或隐含给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要从试题情境中获取与所求问题相关的信息,滤去与所求问题无关的信息,排除对答题有干扰的迷惑信息。发现条件并正确使用所发现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保证,“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作为高考要求的三项能力之一,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试题情境中获取解题条件时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第一,多样化的试题情境中会有多样化的信息,要从不同种类的信息中获取解答问题的条件,不仅要能够从直截了当的信息中获取条件,也要学会将隐含在信息中的条件破译出来。化学综合试题中常常会出现新反应式、新数据、新实验装置、陌生的图像等,这些都是获取解题条件的信息源头。

第二,分清关键条件与干扰条件。有些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条件,有些信息是分析判断的辅助条件,有些信息与所求问题无关,属于干扰条件(但要注意,从命题角度看干扰条件也有区分学生能力差异的价值),这要求学生自己在领悟试题情境时加以区分。

第三,要学会从解答问题过程的功能角度区分不同的条件。例如,解答计算题时,需要直接用于计算的定量数据,也需要定性判断的条件;再如,在解答化学实验题时,需要相关的反应原理条件,也需要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方面的条件;还有,在解答有机推断题时,需要研究题给新反应,也需要研究题给转化关系流程图,等等。

例5.(2016·江苏卷)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和Ca CO3]为原料制备KCl O3的流程如下:

(1)氯化过程控制电石渣过量,在75℃左右进行。氯化时存在Cl2与Ca(OH)2作用生成Ca(Cl O)2的反应,Ca(Cl O)2进一步转化为Ca(Cl O3)2,少量Ca(Cl O)2分解为Ca Cl2和O2。

A.适当减缓通入Cl2速率

B.充分搅拌浆料

C.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

简析:本题以用电石渣生产氯酸钙的工艺流程为问题背景,试题情境中的关键信息有“工艺流程图”“新反应式”“溶解度曲线”等,解答题中问题时的关键是要将题给新信息、已学知识、化工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将新信息和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1)①联系氯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次氯酸钠的反应式就可以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的化学方程式。②要从生产实际分析,氯气先转化为次氯酸钙,再进一步转化为氯酸钙,所以,若要生成更多的氯酸钙,可选择的措施是:控制通入氯气的速率,增大溶液中各种反应之间的接触机会。由于氢氧化钙在水中溶解度不大,若加水使氢氧化钙溶解,需要加大量水,不利于工业生产。

(2)①原料中有碳酸钙、氢氧化钙,反应后有次氯酸钙、氯酸钙、氯化钙等生成,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氯化过程控制电石渣过量”等信息,可判断滤渣中最有可能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钙。②由于氯气与氢氧化钙之间有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的反应,还有生成氯酸钙和氯化钙的反应,两反应中都有氯化钙生成,所以产物中n[Ca(Cl O3)2]∶n(Ca Cl2)必定小于1∶5。

(3)由“溶液中KCl O3的含量为100 g·L-1”判断KCl O3的质量分数不到10%,结合溶解度曲线可判断必须要经过浓缩后才能有利于KCl O3结晶,所以若要尽可能多地结晶出KCl O3,应采用的措施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A.该反应的ΔH>0

B.对于可逆反应,若正反应自发进行,则逆反应必不能自发进行

C.在T5℃下,压缩容器为0.5 L,则达到平衡后0.2 mol/L<c(CO2)<0.4 mol/L

D.在T5℃下,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容器内压强不变或者气体的密度不变均表明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2)请说明随着温度变化,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随温度变化,A、B两条曲线越来接近,是由于从T1℃到T6℃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答案:(1)AD(2)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短(3)30 0

四、从试题情境中确定检索模块

在审题过程中,学生要理解命题意图,抓住问题的本质,将所求问题进行分解,转化成熟悉的问题类型,吸收和加工题给信息,检索和调用已学知识并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因为无法领悟试题情境,在上述某个环节会遇到困难,造成解题障碍。具体地说,学生可以根据以下线索来自我提示:

第一,试题中给出哪些新信息?新信息中可以得到哪些答题条件?很多化学综合试题会给出一些中学阶段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要求学生现学现用。

第二,各个问题会涉及哪些已学知识?需要检索哪些知识模块?需要调用哪些知识和方法?解答问题时怎样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整合起来作出分析判断?

例7.化合物5是一种香料。某研究小组以苯、乙烯为原料按下列合成路线制备化合物5:

请回答:

(3)下列四个化合物中与化合物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填字母)。

(4)化合物5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5)从乙烯→化合物4的合成路线(试剂及溶剂任选;合成路线参照“已知”中的书写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本题背景是“以苯、乙烯为原料合成化合物5”,题中还给出了“RX转化为RCH2CH2OH”的新反应。审题时可确定,解答本题要用到的知识是“新反应”“苯、烯烃、醇、羧酸等类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检索这几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等,将题中新信息与这些已学知识整合起来。

将“新反应”与乙烯的结构特点结合起来确定,乙烯转化为化合物4须经过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氯乙烷再经过新反应转化为化合机物4(正丁醇)。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该有机物与水形成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混合物的沸点。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重铬酸钠溶于适量水,边搅拌边慢慢加入浓H2SO4,将所得溶液冷至室温备用。

②在一圆底烧瓶(乙)中加入适量环己醇,并将步骤①中溶液分三次加入其中,每加一次都要振摇混匀。控制瓶内温度在55~60℃,充分反应0.5 h,瓶内溶液显墨绿色。

向步骤中反应后的圆底烧瓶乙内加入少量水,并接入右图所示装置中,将T形管的活塞K打开,甲瓶中加蒸馏水,加热甲至有大量水蒸气从K中冲出时,关闭K,同时接通冷凝管中的冷凝水,收集锥形瓶中的馏分。④③

④将步骤③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经过以下一系列操作可得纯净的环己酮:a.先蒸馏除去乙醚,再蒸馏收集151~155℃的馏分;b.水层用乙醚(乙醚的沸点为34.6℃,易燃烧,当空气中含量为1.83%~48.0%时易发生爆炸)萃取,萃取液并入有机层;c.过滤;d.往液体中加入Na Cl固体至饱和,静置,分液;e.加入无水Mg SO4固体。

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简析:这是一道高考前的课堂例题,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道练习题来系统回顾并梳理化学物质制备、物质分离等基本实验操作知识。本题是以“实验室制取和分离环己酮”为素材命制的,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新反应式”“新物质的物理性质”“制备和分离的操作步骤”等,设置的5个问题中都涉及实验基本操作。所以,解答这道题时应将思考重点放在“新信息”与“已学知识”的整合上。

(1)“新反应”是放热反应,已学知识有“浓硫酸加入水中放热”“有机制备中要防止副反应”等,整合后就可判断,若步骤②中一次性将配好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水混合溶液倒入环己醇中,会产生反应快、放热多、温度升高、副反应不易控制等后果。

(2)这一问要用到的新信息有“环己醇、环己酮的部分物理性质数据表”“水蒸气蒸馏装置图”等,已学知识有“蒸馏实验”,整合后可判断出这一步操作中反应产物环己酮会与水形成沸点在95℃左右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混合物。观察装置图可知,若甲中玻璃管内水升高过多,说明装置内压强较高,因为甲与乙相连部分只有水蒸气,不会产生堵塞,所以可能是乙或乙右端部分装置中有堵塞现象,应立即打开连在甲、乙中间的活塞K,让水蒸气与大气相连。

(3)步骤④的操作目的是提纯粗产品制得精品,可能要用到的新信息有“环己酮的部分物理性质数据表”,已学知识是“物质分离基本方法”。粗产品主要是由水、环己酮组成的混合溶液,可以先加入氯化钠来降低环己酮在水中的溶解度,使环己酮与水分层,上层是有机层(含有少量水的环己酮),下层是水层(含有少量环己酮的氯化钠溶液),用分液法进行分离;用乙醚将水层中的环己酮萃取出来;用干燥剂(如无水碳酸钠、无水硫酸钠、无水硫酸镁等)除去环己酮中的少量水,并用过滤法分离(环己酮留在滤液中);再将含环己酮的两份液体混合,进行蒸馏操作。综上,正确的操作顺序是d、b、e、c、a。c、d中还要用到普通漏斗、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时在水溶液中加氯化钠有以下多方面的作用:增加分层后有机层与水层的密度之差,可加快分层速度;氯化钠可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减少有机产品的损耗。

(4)根据“乙醚的沸点为34.6℃,易燃烧,当空气中含量为1.83%~48.0%时易发生爆炸”就可判断出,蒸馏出乙醚时,不能用明火加热,可选用水浴加热的方式。联系蒸馏实验操作方法,当馏出液体的沸点较高时不能用水冷凝,应选用空气冷凝管。

(5)根据“醇的性质”可判断,在硫酸存在下环己醇可转化为烯烃、醚等,联系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判断环己酮可能进一步被氧化等。

篇4:小说阅读中标题类题型答题思路

一、标题含义答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如小说《梦非梦》:“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参考答案:题目的本意是“梦不是梦”,小说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可现实中小李、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待,这是第一层含义;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而已,这是第二层含义)。这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梦非梦”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如小说《锁》:“小说题目‘锁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锁、双保险锁” ,实际上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

二、标题用意答题思路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小说《黄昏渡》:“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1)标题“黄昏渡”至少包括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这就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2)“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上地点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渡,无形中形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渲染了萧索的氛围。(3)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同时也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小说《炊烟》:“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

参考答案:(1)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2)有隐喻象征的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温暖宁静生活的向往;(3)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如小说《白痴》:“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参考答案:(1)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2)以“白痴”为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相呼应,展现了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3)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4)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

篇5:2015年申论各题型答题

读材料55分钟:20分钟通读并确定题目所在范围;对应问题精读该段,每题约5~10分钟

(二)第二个小时——小题

每道题分配10~20分钟,依据字数要求情况不同自行分配时间

(三)第三个小时——作文

历年真题分析(了解)

一、2000—2014申论主题

(一)申论演变进程:省级与市级分开命题

(二)申论主题分析:涉及社会、文化、生态、经济

二、申论主题特点

(一)小现象,大视角:升华主题,以小见大

(二)多角度,可重复:同一话题不同角度呈现

(三)避敏感,随主流:政策的出台、会议的召开、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报告

三、申论材料的来源

(一)材料出处:来源于报刊杂志、媒体网站,且时效性不强

(二)材料类型:时间阐述型、采访记录型、数据例举型、政策文件型、理论分析型、图表解释型

四、申论材料的逻辑

(一)常规型逻辑结构

介绍背景(材料1)→提出问题(材料2、3)→分析问题(材料4)→解决问题(材料5、6)

(二)关联型逻辑结构

一则材料往往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材料与材料间有一定关联

(三)争议型逻辑结构

材料中出现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五、申论材料的特点

(一)国内材料和国外材料相衔接

国外材料一般以提供经验或教训的作用而出现的,重在辅助说明

(二)事例与分析相结合

从事例讲述和分析道理相结合来提升理论高度

六、申论基本题型(详细见后面)

(一)归纳概括题

(二)综合分析题

(三)提出对策题

(四)文章论述题

七、题型发展最新趋势(详细见后面)

1.短评2.发言稿3.调查问卷

4.倡议书5.导游讲解稿6.观点反驳题

7.编者按8.公开信9.宣传稿10词语理解阐释

申论做题总体要求

一、申论作答核心原则

(一)一个中心 “问什么答什么”,要求:直截了当不多答、不漏要点不少答、符合要求不错答

(二)三大原则

1.依据材料:从材料中直接得到答案;从材料中分析提炼出答案

2.结合经验:通常除了归纳概括题之外,其它都可能需要结合自身体验和阅历来答

3.符合主流:身份和答题角度都要同时符合主流价值观,应受社会道德准则及公序良俗之约束

二、申论评卷七个标准

(一)要点

1.要点的个数:10分的题大概要点在5个左右;15分以上的题一般要点在5~10个 2.要点的要求:阅卷者关注要点的“关键词”是否出现

(二)结构:逻辑关系能够表现出内容和结构的统一

(三)格式

1.无需考虑行文格式:要求中明确说明不考虑行文格式 2.需要考虑行文格式:要求中无特别说明

(四)分档:分为四个档次来给分

(五)语气:一般严肃认真即可,注意不同身份和情境的要求

(六)字数:过多过少都会扣除相应分数

(七)文面:书写工整,每3个错别字扣1分

三、如何高效作答的流程

(一)审清题目 1.如何高效审题

(1)作答对象:关键词(2)作答身份:发言立场

(3)材料的范围:提问材料区域

(4)特殊格式要求:是否需要考虑格式

(5)字数要求:左右一般为少于或超出10%为宜,从第一个空格开始计算 2.注意题目中的陷阱(1)作答范围中的陷阱

看到结合“给定材料”字样,就从所给全部材料分析作答(2)作答要求中的陷阱

注意要求中是否提到设问应当分类并对分类中的每个设问标注序号

(二)提炼要点 1..要点的标志性词汇

(1)提出观点型:针对......、对此......、当.....、表示......、认为......、称......(2)表明重点型:但是......、然而......、主要是......、关键在于......(3)作出结论型:因此......、由此可见......、总之.......2.提炼要点的技巧

(1)显性要点的提炼:直接重点标记,如措施、影响、原因等(2)隐形要点的提炼:通过概括关键词来完成,不可脱离材料

(3)巧用草稿纸罗列提纲:立足材料、引申材料、梳理逻辑、顺序书写

(三)加工要点 1.要点的初加工

(1)合并要点:相近要点进行合并

(2)升华要点:分析、推理,精简要点表述 2.要点的深加工(1)结构的加工:

①并列结构:表述形式为: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

②总分结构:按照行为主体归类、按照实施手段归类、按照归属领域归类

③顺序结构:按照事物本身发展顺序、按照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按照工作流程顺序(2)框架的加工:发言缘由、发言内容、重申主题

(3)语言的加工:作答身份与对象的关系、任务的特殊性(4)字数的加工:少则扩充、多则浓缩

具体题型及其作答说明

归纳概括题

一、作答基本要求

(一)全面:有关要点全部体现在答案中

(二)准确:给定材料中筛选出与题目紧密相关的要点

(三)客观:完全忠于给定材料,不可个人主观评论、过度引申

(四)简洁:较少字数表达清楚要点意思

二、题型的分类

(一)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1.出题形式:“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信息”“整理材料进行汇报”等 2.作答方法

(1)何为主要内容

1.现状:现在的状态、情况,一般在前几句中体现 2.问题:材料中负面信息、应该治理的方面 3.影响:积极或消极的事例、现象所造成的后果 4.原因:引起一定现象发生的条件

5.已采取措施:针对材料中问题,采取的成功或失败的措施 6.应采取措施:针对材料中问题,应当怎样解决或治理(2)作答基本框架

按照“现状→问题→具体表现→应采取措施”的逻辑顺序回答

(二)归纳概括主题问题 1.出题形式:概括主要问题”“指出隐患”“概括问题现状”等 2.作答方法

(1)主要问题与主要内容的区别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概括材料涉及的所有方面,概括主要问题就是概括材料中负面的应当解决的内容,因此,概括主要内容涵盖概括主要问题(2)作答基本框架 ①分条作答,罗列要点

适用于要点之间无关联,每个要点可以单独存在的情况。

作答形式为:主要问题一是......主要问题二是......主要问题三是......②抓住核心问题,全面阐述问题的各个方面

适用于要点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情况,一般各个要点只是核心问题的具体表现 作答形式为:核心问题表述→表现1→表现2→表现3......(三)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1.出题形式:一般题目要求归纳概括争议焦点、观点意见、目的意义、方针政策、影响效果、优点优势等 2.作答方法

(1)概括原因:在明确作答范围的前提下,锁定与原因相关的词、句等提炼要点;

(2)概括危害:则锁定反映负面信息的材料,提炼不良后果

综合分析题

一、作答基本要求

(一)条理清晰

答案按照“总——分”“总—分—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其他结构进行组织,能够体现出逻辑层次;并使用区分层次的词汇,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二)观点明确

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应明确陈述,并将观点体现在首句为佳

(三)分析合理

1.找准、找全分析对象:问题回答全面

2.合乎事理,符合逻辑:符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顺序 3.结合材料,不可主观臆断:适当引申,且有依据

二、题型的分类

(一)启示型分析题 1.提问形式:“说明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对....的经验总结等

2.作答方法

(1)借鉴经验,总结教训

①经验和教训:即成功事例的做法和反面失败的经验 ②如何借鉴经验:直接经验可稍加整理后使用;间接经验要转化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后使用 ③如何总结教训:直接针对问题总结或对问题进行分析后找出对应解决方法(2)作答基本框架

提取事例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正面阐述经验借鉴→反面阐述教训不足→启示一是...→启示二是......启示三是......(二)评论型分析题 1.提问形式:“对...进行分析”“对此怎么评价”“就...进行分析评论”等 2.作答方法

(1)评论什么:表现两种态度即肯定或否定,其所包含内容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2)作答基本框架

①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进行评论:破题表态(正确、错误、有失偏颇)→具体分析(说明为什么持该观点、适当谈谈启示或措施)

②针对几种不同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概括评论对象(分别概括评论对象观点)→做出最后评论(进行统筹,吸取正确经验,否定消极片面的做法)

(三)关系型分析题 1.提问形式:“阐述xx与xx的关系”“谈谈xx、xx、xx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2.作答方法

(1)常见的关系类型

①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对立、矛盾,另一方面统一,促进 ②相辅相成:互相辅助,缺一不可(2)作答基本框架

①简单阐述关系:题目要求分析的是哪种关系 ②拆解关系,分别详解阐述

一般采用“一方面,....对......有......作用;另一方面,.....对....有.....作用” ③简单论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关系总结,阐述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提出对策题

一、作答基本要求

(一)角色意识

1.题干中没有虚拟身份要求的试题:站在政府角度,从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提出对策 2.题干中有虚拟身份要求的试题:明确角色,分清角度作答

(二)有针对性

1.符合题目要求:明确问题

2.对策源于材料:不可脱离材料随意发挥,切记盲目使用“万能对策”

(三)有可行性

1.经济可行性:投入和产出比例合理 2.政治可行性:不提反动观点、不越权

3.法律可行性:不可违背法律规定,明确立法机关

(四)可操作性

1.要有明确的对策主体:谁实施 2.要有明确的对策客体:实施对象 3.要有明确的对策内容:如何开展 4.要有明确的对策目的:达到什么效果

二、题型的分类

(一)直接提出方案的对策题

1.提问形式:一般要求考生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答案中仅需要体现对策,无需包含具体问题 2.作答方法

(1)提出对策的方法

①引用材料中的对策:直接引用,稍微加工,如某某人建议、应该.....、必须......②根据问题推出对策:问题对应的解决办法

③根据原因得到对策:现象产生的原因反推出对策

④根据经验或教训总结对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可总结对策(2)对策的加工 ①单条对策加工

主旨句+具体阐述(主体+手段或内容+客体+目的)②整体对策加工

a.对策的结构:铺垫+展开

铺垫,即写在对策主体部分之前的话,主要包括对对策针对的问题、对策主体、对策原则以及对策数量等内容的描述

展开,即具体阐述对策的部分,通过鲜明的序号标明 b对策的排序

按对策重要性排序,即制度、对策、其他辅助 按工作流程排序,结合特定工作流程

并列式排序,适用于重要性相同、或没有时间次序的对策排列

(二)需要概括问题的对策题 1.提问形式

(1)题干中明确提出需要概括问题 提问方式:“概括材料所体现的问题”“分析.....的主要问题”“在阐述材料中问题的基础上......”(2)作答要求中提出需要概括问题 提问方式:要求中采用“问题明确”、“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等 2.作答方法

(1)何种情况需概括问题

①题干先概括问题在提出对策: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题干为要求概括问题,但具体要求中有类似表示,如“问题全面明确”“问题定位准确”(2)基本作答方法

材料反映的问题表述(第一...第二....第三...)→应采取如下措施(第一...第二....第三...)

文章论述题(作文)

一、作答基本要求

(一)观点明确

1.审清题目要求,理清题干规定要写的相关内容,寻求适合角度切入 2.紧扣材料中出现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从微观到宏观表述 3.背景介绍+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结升华

(二)联系实际

“三贴近、三结合”原则: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同自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具体事例和观点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

(三)结构完整:包括: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同时注意字数

(四)内容充实

1.文章论点要全面:中心论点+各分论点

2.分析充分,有理有据:观点提出的依据、现实的意义、面临的问题、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具体措施等

(五)思想深刻 1.研究问题“吃透”,抓住要害和本质 2.强化政治理论素养

3.克服蜻蜓点水的浮躁心态,表现文章深刻见解

(六)视野开阔:立意,思考广度的要求,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应关注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影响和长远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

(七)语言合理 1.语言规范

①使用规范语种

②使用规范文字,不写错别字 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语言准确

①概念清楚,不会产生歧义,不使用“大约”“也许”等词语 ②不要误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如近义词

③遣词造句要合乎语法,少用疑问句、省略句 ④把握分寸,褒贬得当,避免出现绝对化的词语 ⑤用语灵活:根据提示语整理、感悟,确定主题

二、题型分类

(一)命题作文

1.给出完整标题:全命题作文

2.给出部分标题:给出副标题或给出主标题

(二)自由命题作文 1.给出文章主题:“以...为主题”、“围绕...” 2.给出写作角度:“从...角度”、“以...为切入点” 3.给出写作话题:根据资料一段话或材料写文章

文章论述题写作技巧

结构确定

一、分析问题型结构

针对问题提出总论点→提出分论点1、2、3并对问题详细分析→简要提出措施→总结提升 分析问题型结构,适用于要求分析、论证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的文章中

二、解决问题型结构

提出总体对策→分析影响/原因/必要性→对策分论点1、2、3→总结提升 解决问题型结构重在提出对策,在给定资料中往往蕴涵大量对策

三、驳论型结构

陈述错误观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陈述自己观点→结尾总结提升

该结构的前提是存在一个错误观点,并且在资料中明确出现,驳斥结构重在“论”

四、论证A与B型结构

提出A与B→分析阐释两者关系→论述具体措施→总结提升

文章要论证的对象不止一个,且个体观点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将“分析阐释关系”作为重点,或将“论述具体措施”作为重点

五、评论型结构

陈述事实,反映问题→找到核心,树立靶子→展开论述→提出具体措施→全文总结提升 评论文通常是指没有特殊体裁、格式要求的,以论说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分析评论为主

立意和论证

一、核心要求

(一)立意的核心要求

1.集中:文章只有一个总论点 2.正确

①立足材料,统一大主题与小角度。正确的立意是一点带全局,分论点从属于主题为其服务 ②观点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政府意志 3.深刻:透过现象抓本质

4.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个性化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二)论证的核心要求

1.有效:论证方法的使用首要是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支撑论点 2.简明:论证要精,方法要简明,足以反映观点问题即可 3.新颖:尽量选用新颖的论据,创新论证的形式

二、如何确定论点

(一)主挖申论材料

1.抓材料主旨句:挖掘能概括出材料主旨的一句话

2.抓材料关键词: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地位最高、来头最大、最重要的关键词 3.梳理材料核心内容:逐条、逐段分析资料反映的问题,提炼多个分论点

(二)辅挖作答要求

1.精读主观试题:如作答要求中往往有“围绕...问题”、“从...角度”的表述,体现问题所在 2.细品客观试题:如题目明确说明的问题

(三)巧用常用角度

1.思想层面:回答时,如提高......观念

2.制度层面:回答时;如加强.......制度建设 3.利益层面:回答时,如保障......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论证论点

(一)举例论证

1.定义: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方法

(1)准确选取事例:一是巧用申论材料;二是调用自身储备

(2)恰当叙述事例:一是叙述故事法;二是概括排比法,即选一组事例

(3)充分议论事例:一是原因分析法“为什么...关键在于...”二是假设分析法

(二)对比论证

1.定义: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2.方法

(1)正面与反面事例、错误与正确做法对比(2)现在与过去对比,产生强烈效果

(三)引用论证

1.定义: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等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2.方法(1)直引式:直接引用来证明文章中心论点(2)修饰式:文章中作定语来修饰论点

(3)镶嵌式:把引用的理论论据,组织进自己的叙述或议论中

(四)比喻论证

1.定义: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但不宜作为主要方法 2.方法

(1)比喻说理(2)比喻评价

(五)反面论证

1.定义:就是从反面看观点,不直接论证观点,而是间接论证观点,一般为“如果....那么...” 2.方法

(1)反证论点(2)反证论据

标题的写法

一、核心要求

(一)简明、精炼:最少字数表达文章中心思想

(二)体现材料主题:主旨

(三)提出总论:准确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四)书写要规范:居中,或空四格书写,尽量两边均匀

二、拟题技巧

(一)概括资料主题

(二)化用熟语热语

(三)引入新词热语

(四)借用修辞手法

(五)展现前后承接

开头的写法

一、核心要求

(一)有吸引力:可以使用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等技巧形式

(二)快速切入主题:开头点明主题

(三)流畅地引出下文:考虑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组合衔接

二、开头方式

(一)紧扣题目式:开头部分对题目中的话进行引述、阐释,而后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

(二)铺陈开来式:交代问题产生背景,肯定成绩是主流后,指出总体存在问题

(三)分析论述式:直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

(四)实例导入式: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时事用简短语言概括后,加以评论

(五)引经据典式:1.引用经典表述 2.引用权威论述

(六)妙用修辞式:开头用对比、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阐述文章论题

主体段落的写法

一、核心要求

(一)分说总论点

1.分论点支撑总论点:分论点要具体,详细,不可高于总论点或与其平起平坐

2.分论点间界限清晰:每个分论点只讲一个角度,并且分论点之间不可交叉,要各说各 3.规避序数词的使用:保持分论点句式、字数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可,不要使用1、2、3等

(二)深谈分论点

1.控制分论点数量:分论点数量保持在2~4个,才能保证有相对足够的论证篇幅 2.点出深层次问题:深入问题本质,点出深层含义

3.具体、充分论述分论点:少说空话、套话,如“立即启动”、“科学施救”等

(三)论证有力:注重论据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注重行文的论证性,巧用修辞

(四)层次分明:明确主题的结构,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各段有醒目观点

二、经典主体段落的写法

(一)对策中心式

1.基本特点:先论后策,前轻后重;以论为引,以策为心,即30%左右评论+70%左右对策 2.框架图式:

开头→主体段落<承接段:问题表现+原因分析+后果影响+拟制对策必要性; 对策段:主旨句+具体阐述(主体+手段或内容+客体+目的)>→结尾

(二)对策框架式

1.基本特点:对策、评论向结合,寓评论于对策;以对策为表,以评论为里,比例不固定 2.框架图式

开头→主体段落<第一段(主旨句+现状+原因+影响+必要性+对策);第二段(主旨句+现状+原因+影响+必要性+对策);第三段(主旨句+现状+原因+影响+必要性+对策)>→结尾

(三)评论中心式

1.基本特点:对策评论相结合,着眼于评论;以评论为主,以对策为辅,70%评论+30%对策

(四)评论并举式

1.基本特点:一方面评论问题或现象,另一方面展开论述;先评后论,各有侧重

结尾的写法

一、核心要求

(一)完整简洁

(二)言之有物

二、作答方法

(一)照应总论点

1.照应标题:结尾是对标题的扩展句 2.照应开头:结尾处重申论点

(二)总结分论点: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结尾方法

(三)展望号召式:一般采用感叹、反问等加重语气。展望未来,升华主题

(四)借用名言式:引用名言警句,与文章论点结合最新题型与作答方法

短评

一、题型概述

(一)作答难点 1.短小精悍 2.紧扣材料

(二)作答要求 1.观点明确 2.简明深刻 3.有逻辑性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1.表明态度:持何种观点,态度要鲜明 2.具体分析:陈述原因,有理有力

3.总结论述:再次说明自己观点,总体符合总分总结构

发言稿

一、题型概述

(一)分类

(1)按用途划分:开幕词、闭幕词、会议报告

(2)按性质划分:动员发言、总结性发言、指示性发言、纪念性发言

(二)作答难点

1.格式:问候应该是属于正文的一部分,需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书写 2.措辞: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风格轻松愉快、通俗易懂

(三)作答要求

1.格式正确:标题、称谓、正文、结尾 2.切合主题 3.语言简洁明快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发言缘由(开场白)→发言内容(活动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安排)→重申主题

调查问卷

一、题型概述

(一)题型分类

(1)按问题答案划分:结构式、开放式、半结构式(2)按调查方式划分:自填问卷、访问问卷

(3)按问卷用途划分:甄别问卷、调查问卷、回访问卷

(二)作答难点

1.格式结构:应包括标题、说明(告知调查对象调查者身份、调查目的以及保密的承诺)、具体题目和答案,最后的致谢)如遇到“分类表述并将问题序号标清即可”不用考虑格式 2.语言风格:用语得体 3.躲过“陷阱”:是需要拟出题目?或是设计问卷? 4.有逻辑性:按时间、类别等顺序合理排列

5.问题数量:控制字数、要点信息数量合并、回答问卷时间在20分钟左右

(三)作答要求

1.明确具体:有鲜明的主题和问题,具体问题设置明确,重点突出,问题周密 2.内容全面:反映生活状况、工作状况、心理和思想等各个方面 3.用语得体:(1)开场白诚恳(2)问题字眼谨慎 4.格式清晰:(1)标题(2)说明(3)主体(4)致谢语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明确主题(目的、内容、调查对象)→问题分类(层次分明)→组织排列(科学、合理)

倡议书

一、题型概述

(一)题型分类

个人发布的倡议书、组织发布的倡议书、面向全社会的倡议书、面向有关单位的倡议书

(二)作答难点 1.行文格式

完整格式包括:标题、称谓、正文、落款(发文单位、发文日期)

标题书写有三种:①倡议内容+文种、倡议者+倡议内容+文种②文种名字直接单独组成,即倡议书 ③采用正、副双标题的形式

称呼可根据倡议对象儿选用适当称呼,如“广大青少年朋友”“全体机关人员”等 正文包括倡议事由、倡议事项、呼吁号召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2.指向明确

(1)倡议者明确,即作答身份

(2)倡议对象明确,倡议目的明确,避免啰嗦

(三)作答要求

1.内容具体:采用“主旨句+具体阐述”形式 2.语言生动:号召力、感染力、通俗易懂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阐明倡议事由(背景、原因、目的、意义)→写明倡议事项(怎样的活动、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发出呼吁号召(某种建议,一般不写表示敬意的话)

导游讲解稿

一、题型概述

(一)作答难点

1.表述生动:一是重视讲解效果,重视游客感受;二是增强语言的通俗性、亲和力、感染力 2.突出、全面展现讲解事物的特点:针对某一主体或特定事物,展现游客最感兴趣的特征

(二)作答要求

1.对象明确:服务对象为游客

2.准确全面:立足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

3.逻辑清楚:一般不写标题,直接写内容,注意行文逻辑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开头语(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注意事项、希望)→概括介绍(事物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重点讲解(讲解事物全方位展示,采用时间方式、空间方式、特征方式)→结束语(感谢语、惜别语、征求意见语、致歉语、祝福语)

观点反驳题

一、题型概述

(一)作答难点

1.认识全面: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紧密结合资料:正面举例和反面举例相结合

(二)作答要求

1.观点明确: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2.条理清楚:表明态度—分析原因—总结论述,每一层次使用区分词汇 3.分析合理:紧密围绕反驳对方观点和严格依据给定资料作答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表明态度(完全反对或是既有合理方面也有不合理方面)→具体分析(正面举例和反面举例)→总结论述(简单提出措施,总—分—总)

编者按

一、题型概述

(一)题型分类

(1)介绍性的编者按:篇幅比较长,以梳理情节、归纳主题、点出最大特点为主要内容(2)评论性的编者按:特点不太鲜明,需要自己的分析将文章特点加以凸显(3)综合性的编者按:根据文章自身特点,确定侧重点

(二)作答难点

1.言简意赅:对正文主旨和写作目的了如指掌 2.格式:在行文前写上【编者按】

(三)作答要求

1.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做出分析、评判和表态 2.针对性强:引导作用,明确正文讲什么 3.思路清晰:逻辑性

4.明快犀利,讲究分寸:立场鲜明,有明确的态度和倾向性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明确读者身份、写作立场(简介,客观评价)→明确正文内容主旨(轮廓作答)→组织要点,进行写作

公开信

一、题型概述

(一)题型分类

(1)鼓励、慰问性的公开信:表扬、问候、鼓励的作用,与普通书信基本相同(2)警示、劝诫性的公开信:针对一定社会问题,提出要求(3)澄清事实真相的公开信:一要事关重大、二要内容真实、三要慎于发表(4)宣传政策、立场的公开信:以劝说方式

(二)作答难点

1.格式表达通俗易懂、贴近群众

(三)作答要求 1.格式正确

(1)标题:正文中写“公开信”或“xxx致xxx的公开信”或不写(2)称谓:“尊敬的”字样,第一行定格,加冒号

(3)正文:另一行,空两格,内容可若干段落,结尾“此致敬礼”(4)落款:注意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祝福语另起一行,右下角书写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运用群众语言

3.内容具体,符合实际:发布目的明确、情况陈述准确、分析情况属实深入、对策方法有效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原因及背景(为什么写公开信)→阐释及说明(主体时间具体分析,解释分析和措施说明)→呼吁及祝愿(收束全文,展望未来)

宣传稿

一、题型概述

(一)题型分类(1)宣传手册(2)宣讲稿(3)宣传短文

(二)作答难点

1.具有吸引力,但不空喊口号:具有煽动性 2.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不能过分的夸张

(三)作答要求

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注重介绍事件本身,突出报道事件重点 2.语言凝练,逻辑性强:确立一条主线

3.用语恰当,通俗易懂:尽量避免生僻字和费解字词

二、作答方法

(一)作答流程

明确读者身份,确定写作主题(对内严肃,对外温和)→阅读给定材料,选取适用要点→确定写作逻辑,写作宣传稿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词语理解阐释

一、题型概述

(一)题型分类 1.词语阐释:“请对.....进行阐释/解释” 2.句子理解:“谈谈对...的认识”

(二)作答难点

1.对关键词的理解:概念+给定材料语境内涵 2.作答的全面性:内涵+外延

(三)作答要求 1.准确 2.简明 3.完整

二、作答方法

(一)词语阐释

1.作答流程:解释内涵(实质)→阐释外延(内容)→总结加工(重要性、关系)

(二)句子理解

1.作答流程:直接点明本质含义(本质写于最前方)→回到资料深入阐述(目的、意义)→结合实际适当引申(因此、由此)

题型预测与强化训练

活动方案

一、题型概述

(一)考查形式:起草一份活动方案...(二)考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作答要求 1.格式要求

(1)格式正确:标题+正文

(2)条理清晰:包括活动目的、主题、时间、地点、人员、内容 2.事项全面:除了交代活动的一般要素,灵活选择其他必要事项 3.契合主题:寻找答案要点的提示词

二、作答方法

(一)明确活动主题:仔细审题,明确是活动方案还是活动提纲

(二)申明活动目的:正文部分,首段写明开展目的,体现活动内涵和深意

(三)设置活动事项:最关键环节。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内容等基本事项

回帖

一、题型概述

(一)考查形式:...给他们写一个回帖

(二)考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三)作答要求

1.身份要求:一是回帖者身份;二是发帖者身份 2.内容要求

(1)立场明确:先概括原帖的观点,在说明自己的立场(2)语句精炼:抓重点、说关键、重浓缩、要全面(3)论述有力

二、作答方法

(一)概括网友观点

(二)表明自己观点

(三)论证自己观点

(四)提出相应措施

通知

一、题型概述

(一)考查形式

1.分类:发布性通知、批转性通知、转发性通知、指示性通知、任免性通知、事务性通知 2.考察情况

(二)考查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三)作答要求

1.格式要求:标题、主送机关(受文对象)、正文、落款(发文机关、发文日期)2.内容要求

(1)内容周全:包括目的、名称、内容、参加人员、会议时间、地点等(2)条理清楚:缘由——事项——要求(3)具体可行:措施可从材料中提炼或概括 3.语言风格:注意语言风格的具体要求

二、作答方法

(一)概述通知缘由:正文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背景、意义、现状、目的

(二)列举通知事项:通知的主体部分,所发布的指示、安排的工作、提出的方法、时间和人员、措施和步骤等事项,都在这部分表达

(三)总结执行要求:通知的结尾部分,一般包括要求、希望、呼吁号召等内容

热点专题

热点专题一 党风廉政建设 热点专题二 新型城镇化 热点专题三 安全生产管理 热点专题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热点专题五 暴力执法与临时工现象 热点专题六 社会道德与文明素质 热点专题七 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 热点专题八 农村环境治理

篇6:申论基本题型答题思路

申论考试,也就是时政考试,应用文写作。写作题型包括报告、讲话稿、演讲稿、开幕词、公开信、意见以及通知等几种形式。下面,中公教育就结合不同的题目类型,为大家进行分析概括。

一、讲话稿的分类

按照会议内容的不同,可把讲话稿分为工作会议类讲话稿,庆祝、纪念会议类讲话稿,表彰会议类讲话稿,本节主要讨论以下两种比较常见的领导讲话稿。

1.工作会议类讲话稿

此类讲话稿是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的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绩、经验、缺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重点、措施等进行研究部署的讲话稿。这类会议讲话稿要求态度鲜明,目的明确,内容单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语气坚定,针对性强,号召力大,简洁明快。

2.庆祝、纪念会议类讲话稿

此类讲话稿是领导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重大庆典等纪念性会议上所发表的讲话稿。这类讲话稿既肯定和颂扬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还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揭示其现实意义,对继承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提出具体要求。

二、讲话稿的写作要求

一篇好的讲话稿,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观点鲜明、主题突出;通俗易懂、精炼有力;注意时效、撰写及时。

作为申论考试中的讲话稿写作,除具备一般讲话稿的基本要求之外,还要具体针对申论考试的特殊特点。

三、讲话稿的特点

1.思想性

讲话稿一定要有理论色彩,要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针,阐述所进行的工作的意义,以动员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之中。讲话稿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总结,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问题、去说服人。这样才能打动听众,让人接受,与讲话者共同去实行。

2.鼓动性

统治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要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讲话稿要注意有鼓动、激励作用,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的议论,才能取得成效。

3.权威性

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领导职务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

四、讲话稿的格式

讲话稿没有固定的写作格式,可以根据所讲的问题灵活安排结构方式。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讲话稿的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和正文两部分。

1.标题

讲话稿的标题分为两种:一种一般是由讲话人的姓名、职务、事由和文种构成,如《×××省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另一种是由一个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主标题一般用来概括讲话的主旨或主要内容,副标题则与第一种的构成形式相同。如《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在鲁迅诞生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正文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

(1)称谓

讲话稿的开头前一般都有称谓,如“同志们”、“各位专家学者”等,具体怎么称呼,应根据与会人员的情况和会议性质来确定,但要求庄重、严肃、得体。如果没有具体的职称

对象,特定场合也可以省略。

(2)开头

讲话稿的开头要说明讲话的要领,即提出问题,说明会议的指导思想。讲话稿的开头有多种写法,归纳起来有下列主要类型:强调时间、空间,概括地描述场面(庆祝大会比较多的采用这种引言);表示慰问和祝贺(上级领导出席下属某部门或系统会议时的讲话,较多采用这种引言);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话题(传达精神、布置工作的会议上的讲话,较多采用这种引言)。

(3)主体

讲话的关键部分。结构布局的方法有时间顺序、工作进度安排、工作性质的主次安排、讲话内容的轻重分量安排、问题的逻辑关系。

作为讲话稿的核心部分,讲话稿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无非是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表达通畅、文字准确。关于内容、文字问题无须多说,这里重点强调结构的安排。

主体部分的层次安排主要是并列和递进两种方式。

并列式结构就是将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互并置地排列起来,说完一个,再说一个,各个层次之间如果相互交换位置,一般不影响意思传达。在部署工作的会议或总结性的会议上的讲话,这种写法比较常见。

递进式结构是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层到深层的层次安排方法,各层意思之间呈现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统一思想的会议上,较多采用这种讲话方式。

讲话稿的主体,因会议不同、讲话人的身份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领导之间先后讲话的次序不同,其写法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上说的两种结构方式,只是就大体而言,具体操作起来还需要灵活处理。【山西事业单位微信号:shxsydw】

(4)结尾

结尾用以总结全篇,照应开头,发出号召,或者征询对讲话内容的意见或建议等等。总而言之,考生在平日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应用文的写做方法,熟悉讲话稿的写

上一篇:精选的教师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下一篇:办事处经理职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