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2024-04-26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共8篇)

篇1: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试析会展教育的实景教学法

国际经济贸系 邓志虹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教学方法成为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探讨改革会展教育的教学方法,分析和研究培养会展专业人才过程中运用实景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案。

一、实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中国,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学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蓝星坦言在该校最初开设该专业之前,教育部学科目录里都没有这个专业1。1991 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2004 年9 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专业的57 位学生,成为中国会展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中国会展教育同国外相比, 晚了近30 年。但是, 中国会展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 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教育部高教司财法处扬擎宇指出,截止到2007 年,由教育部备案开设本科类会展专业的教育院校23 所,其中21 所院校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 所院校有会展技术与艺术专业2。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 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 招收专科学生;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 %左右3。因此,加上高职类的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会展教育相关机构的数量非常可观。

但从目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会展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上海几家主要会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会展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质量,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适应职业需求,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个人会展教学实际,谈谈实行实景教学法,作为会展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二、实景教学方案研究

会展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集体性物质或精神的交流或交易活动。狭义的会展包括展览业和会议业;广义的会展是通常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仪式等。本文着重讨论展览业的实景教学法。

《中国会展教育摸着石头过河》,周春雨,《中国贸易报》2007年2月6日

《会展教育院校亟待实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战略》,季春红,《中国贸易报》2007年3月13日 3 《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 《会展毕业生期待走出就业困境》,蒋心和,《中国贸易报》2006年6月13日 会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展示性”。从展会策划、展品运输、展位设计、展台搭建都是一系列复杂而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实操性教学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景教学是会展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增加“直接”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景教学的方式有多种,我们认为主要是“实地参展” 和“模拟展厅”两种。下面仅就这两种方式的教学方案作如下初步设计。

(一)“实地参展”

“实地参展”,并不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指组织学生先拟定自己身份参与展会,再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实际展会,进行比较分析和学习。教师将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顾问、教练与主持人”的方向转换,关注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发动、督导、帮助、控制和评价。

我们以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广州国际汽车展为背景,进行具体设计:

1、拟定参展身份。将学生随机抽签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明确不同的任务和职责。例如,①招展项目组,主要建立车展目标参展商数据库、划分琶洲展馆的展区和展位的划分、制定招展价格的制定、制定招展方案、编制车展招展函、编制车展参展商手册、建立车展目标观众数据。②招商项目组,主要制定车展招商方案、编制车展观众邀请函。③参展商组,主要任务是报展、确定展台面积和位置、选择展品(参展汽车)、撰写主题创意与展台设计案、编写人员选派培训计划书、编写布展与撤展计划书。④专业观众组,主要是制定日程计划、弄清楚展览会的举办地点、有关线路、开放时间、天气状况、相关活动等。

各项目组长首先把本组的工作计划交给指导教师,然后组织项目成员进行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方案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一个项目顾问,充分发挥了学生渴求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课堂演示。各项目组根据自己的职责,将小组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如专业观众组把参观计划演示出来;参展商组同学把设计的展位布置方案展示出来。然后,由同学们对各项目组的设计方案展开充分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并评选出优秀方案。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地参观。各项目组成员根据实地参观的情况,对比参观前小组所制定的方案,准备撰写调查报告。例如,参展商组可实际调查某一汽车厂商的展位布置情况、人员雇佣和培训情况(包括车模、接待人员、宣传人员、展台搭建人 2 员等)、现场活动安排情况(如观众调查问卷发放、表演活动等),将以上情况的具体信息收集起来,整理成文。

4、总结加工。实地参观后, 学生要将活动的心得体会写成小论文,并将活动过程的有关资料(包括所摄照片)加工整理,汇集成册。首先在校园内举办专题展览, 然后将文稿和照片投给相关报社。

这样,同学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展会期间的管理和服务,并进行展会实地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之余,能够扩展实践知识;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二)“模拟展厅”

“模拟展厅”指的是在校园内构建虚拟展厅,即创建展览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能置身于仿真环境中,直观地了解会展业的操作流程。

要构建展览模拟实验室,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内容。硬件部分包括展览环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展位构件系统和用于展览各环节中的电脑设备,通常包括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网络配置要求等。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展览企业管理软件、展览中心管理软件、专业观众管理软件等,具体包括展览组织机构OA系统、观众跟踪管理、展位设计、网页设计、美术设计及其它相关标准办公软件。

在模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以展览企业工作人员、展览中心工作人员、参展商等不同身份参与到一次大型展会的运作中。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展览企业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熟练运用企业管理软件,在招展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展商和观众制作大量特定样式的邀请函、并及时记录联系情况;熟练运用专业观众管理软件,在招商过程中,进行主题的策划,并根据展会项目对专业观众进行有效分类等。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展览中心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熟练运用展览中心管理软件,进行制证信息管理、摄像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如门禁信息管理)、信息统计分析(如为参会者提供现场撮合服务)等。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参展商,其重要工作是:收集有效的展会信息、及时报展、选定展位设计方案等。

并且,该实验室设置了教师的后台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监控学生活动,并可以给学生设置明确任务,根据其完成情况打分。

通过实验,培养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熟悉展览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预算和运营管理;能够对展览活动核心资源(如专业观众)进行管理;掌握展览营销与筹办的基本工作程序与展览营销和现场服务管理能力;学会使用展览营销管理工具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练应用展览信息化管理工具、制作展览专业广 3 告等能力。也为学生将来从事会展相关企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其刚参加工作就能熟悉运用相关软件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会展行业亟需大批该行业应用型“银领”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会展行业的现状和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期望在会展专业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关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力度,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实景教学的综合实训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会展教育摸着石头过河》,周春雨,《中国贸易报》2007年2月6日

2、《会展教育院校亟待实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战略》,季春红,《中国贸易报》2007年3月13日

3、《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会展毕业生期待走出就业困境》,蒋心和,《中国贸易报》2006年6月13日

5、《会展概论》,张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会展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赵法忠,《国际商报》2005年8月24日

7、《借鉴德国经验 提高广西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水平》,钟颖,《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0期

篇2: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摘要]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山西的会展业也渐入快车道,近年来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国际性展会,在大大提升山西省知名度的同时也对会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山西会展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会展业的现状和会展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来分析我省会展专业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从完善会展教育体系、加强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山西省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我国;山西;会展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

[Abstract]:

[Key words]:china;shanxi;MICE;professional talent;develop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会展业开始明显升温,各种类别、规模的会展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各地政府都十分关注会展业的发展,很多城市都以“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作为自己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会展业也成为山西发展成果的“展示台”、城市旅游的“催化剂”、城市文化的“融合器”,城市就业的“孵化器”。[5]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备受世人关注,正在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和中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山西会展业的发展最突出的矛盾──会展专业人才匮乏

山西会展业发展整体落后于全国水平。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会展业营业收入1779.7万元,占全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0.07%,会展业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0.0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0%,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因此,山西会展营业收入占全国的份额也就比较低,只占0.16%,排在青海、宁夏、内蒙、贵州和甘肃五省前面,与重庆比较接近。在中部六省,与江西、河南差距相对较小,但远远落后于湖北、湖南和安徽,排名最后一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展业已成为一个多功能、多元化的服务行业,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优秀的策划师策划出的展会,要很有品味,不仅能挖掘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能让会展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会展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需要各类人才,从营销人员、策划师、设计师、组展人,到搭建工人、现场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等,需要很多人才共同合作才能办好一个展会。而我省会展业的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正是会展专业人才的匮乏。[1]一组数据显示,2004年,我省会展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433人。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1.85%,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3.46%,高级技师占0.92%,严重缺乏熟练掌握外语、精通展览事迹、擅长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交通手段的不断改善、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会展业在全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我国会展业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人才的匮乏,重视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发展会展业刻不容缓的任务。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3]

然而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差距甚远;熟悉展览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十分匮乏,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会展人才紧缺的呼声强烈,涉及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会展业应该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提高自己的会展发展水平。

二、探究我省会展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我省在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就还不够明显,目前山西省会展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山西省各大高校都没有开设会展专业

高校是系统培养会展人才的主要基地,学生可以掌握会展组织与策划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并能积极有效地发展会展业。近年来,对会展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会展专业成为各高校新设的热门专业。[2]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院校(包括职业技术类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方向。其中,本科专业的上海有8所、广东有7所、浙江有5所,但山西省本科高校目前都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甚至没有在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开设会展课程。我们这届是山西唯一一家高校首次开设的会展专业。

(二)会展培训机构不完善

目前山西还没有专门的会展培训机构,会展公司也越来越多,但是都没有很好的培训,都是些公司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短期培训,处于“见树不见林”的粗放状态。培训活动主要目的还停留在信息交流,而本身的具体问题则表现在:课程设置、师资、教材、证书、主办单位、培训效果评估、人才使用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没有真正达到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往往聘请一批专家,推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课程,但都没有形成会展业该如何操作和发展的系统理论,对会展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并无太大帮助。[2]

(三)培训师资力量不完善

随着山西省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类别、规模的会展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平台。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与会展有关的专业教育方向,但是师资力量不完善,造成教育不专业,随之而来的是专业人才的紧缺。

三、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

中国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但随着飞速的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依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氛围,使各类会展人才和各类会展专家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和份量,充分发挥与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3]

(二)省内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增加相关会展课程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会展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山西要想跟上发展的脚步,做会展业发达的省份,就必须开展会展教育,为会展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山西省一些本科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尽可能的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设置会展方向课程,并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校园自办展,让学生自己策划、招商、管理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类大型公益、庆典活动的设计。校外实践可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加会展、大型庆祝活动、交易会等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接待和服务工作;也可通过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运作中去;学校要做好和专业毕业生实习的信息反馈工作,对专业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山西省会展行业协会可与高等院校合作,成立会展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邀请会展发达地区或国家,如香港、德国的专家前来讲学,把先进的会展专业知识学进来。[2]

(三)结合当前我国会展教育的现状,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探讨我省会展教育的发展策略

由于我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当前人才制约着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国外很多的高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之后形成了一套独特先进的会展教育体系。因此,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有助于我们会展人才的迅速发展,并且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4]

德国会展人才培养的方式:德国的会展教育已形成了产、学、教互动的良好机制;德国办学力量集中,办学规模不大。据了解,目前在德国主要有两所院校开办会展专业,一是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有自己的会展管理系;另一个是科隆大学,从2000年起开设会展专业的硕士生课程。两所学校前者偏重实践操作,后者偏重理论研究。由于办学力量集中,德国国内与会展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很高;产学教结合,采用定制化模式。德国会展教育基本上属于定向培养,采取与会展企业的合作来实现人才的培养。[4]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明确院校应按原有学科特点和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开设会展相关专业,重视会展人才问题,在政策上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为会展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

篇3: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 会展具有信息传播、经济交易、文化教育、辐射功能及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扮演举重要角色。会展业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 以人才为支撑。

1.1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预测

1.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类型

虽然就其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 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凭借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未来几年跻身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地区的预期不是遥远的事情。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并具有知名度的展会, 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中国贸促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未来5至10年内, 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 预计2020年, 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社会对于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同时质量结构方面的要求也是差异化的。

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组成会展业人才的三个层次。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负责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主要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举办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他们三者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作用。

1.1.2 会展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智力型、知识型、技巧型、艺术型的专业特点。因此要求会展人员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服务理念、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推介能力,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这就要求会展人员既要懂展览懂市场, 又要懂管理懂沟通语言。

随着国际会展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兴技术的渗透, 会展业朝着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趋势或方向发展, 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必然在需求结构与质量方面具有层次性结构化特点, 必然是专业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都需要, 技术型、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兼有。这些都意味着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

1.2会展人才供给现状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 短短几年间全国近百家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 如果加上为数众多的职业培训类学校开设的会展教育项目, 现在我国从事会展教育的学校数恐怕已经超过美国。但从业人员素质方面, 据《中国会展》杂志2009年调查:“会展从业人员的队伍中, 真正懂会展、会操作、会管理、会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足1%。”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设计理念严重滞后;专项人才十分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2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校教育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积极适应会展业人才市场需求, 开展会展相关教育, 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 当前高校在会展展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而且具有普遍性, 有些十分突出, 比如在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却又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二是教学培养模式单一;三是会展教育脱离实际, 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

3独立学院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设计

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一方面, 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另一方面, 基于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 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 科学进行课程设置, 使课程设置与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使学生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 满足现代会展业发展对会展核心人才提出的要求。

3.1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是根本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 即明确会展学历教育 (主要是本科教育) 培养的主要是会展核心人才, 抑或是辅助型人才。根据会展市场对人才的各种需求, 注重整个会展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上专门技术, 专项管理的要求, 合理配置自身的优势资源。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特色

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 而各高校又有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 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 所以, 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要针对市场人才需求, 把握行业发展, 遵循本科教学规律, 结合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 针对人才服务的市场, 立足区域和院校特色, 探索出既适合会展职业性质, 又符合会展专业特点的本科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会展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也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秀的会展人才, 提高应用型高校和会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我国会展教育的实际,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会展教育的经验,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以下有三种:一是以理论研究为重点, 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会展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三是以问题为导向, 以解决会展业发展中产生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3.3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表明, 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 课程就要进一步细分, 对此,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也会作进一步调整。独立院校应结合自身特长, 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 定位于会展产业链条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 如会展场馆、住宿、餐饮等产业内链, 结合自身办学优势, 闯出一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新路, 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导向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化”。

4会展专业实践教学

会展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 其培养模式也必须强调实践环节。近年来, 国内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 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均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会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建构基于能力本位导向的会展实训模式, 设置配套的教学体系, 直接关系到当前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在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运营、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 开展实践教学,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大课内实训比重

课内实训是针对理论课程的具体知识点, 设计相应的课内实训环节, 比如湖南商学院在会展策划、会展客户管理、会展参展实务、虚拟会展、会展设计等多门相关课程设置了不同学时比例的课内实训环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课内实训与理论学时达到1:1的比例。

4.2重视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实训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基地的方式, 对学生专项技能的综合演练, 主要针对的是会展行业工程系统性的特点。比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通过购买会展的专业系统模拟软件, 对会议与展览进行综合性的模拟训练。

4.3开拓生产式实训

生产式实训的方式突出商业运作的特点。以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为驱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比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2010中国 (上海) 首届星座博览会, 就是一次项目驱动式的实训。吸引了来自江、浙、沪三地近40家展商前来参展, 学生分别经历了招展、招商、观众组织、展台搭建、场地管理、现场服务、后勤保障、财务等部门的各项工作。

4.4实践基地建设

会展项目合作机制是是学生步入社会实践环节的最佳途径。岗位实训模式是针对会展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的岗位技术训练。高等院校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业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 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会展的实际举办过程, 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 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营销、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到活动中, 对于他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当前会展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各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教学实践及战略结合地区发展需要, 科学设计会展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教学。

关键词:会展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安晓波, 辛昆堂.中国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4) :107-109.

[2]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5) :109-112.

[3]蓝星, 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汉诺威, 2009, 9 (15) -18

[4]蒋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147-148, 150.

篇4: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景教学培养模式

0引言

现代酒店对员工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员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客人服务时,能灵活运用操作方法和业务能力以取得最佳的服务效果。为了培养学成为社会酒店行业需要的适用人才,“实景教学”培养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成为探索方向。

1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内涵

1.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旅游酒店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具备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在酒店各部门从事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1.2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让酒店管理学生适应社会行业要求,必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实施教学,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服务能力。

1.2.1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内涵。是锻炼学生掌握能胜任酒店行业各部门岗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前厅部接待服务、问询服务、行李服务、办理入住登记手续、客房清扫程序、中西式铺床、中西餐宴会摆台程序、零点服务程序以及相关折口布、托盘等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客人投诉的处理能力。

1.2.2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特点。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要求,我们可以感受到酒店行业对技能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我们必须了解其特点。

①实践性。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以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②规范性。酒店规范化管理的操作标准,要求各部门工作操作具有标准化和规范的流程。例如客房标准间的清洁程序不规范可能影响总体的服务质量;中餐的摆台程序不规范也影响对客服务的及时性和便捷性。③服务性。酒店技能主要要求员工通过使用有形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来完成对客服务工作。许多技能操作都是在对客服务准备阶段进行,客人只注重消费环节的服务质量,因此对服务性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2专业技能传统培养模式分析

2.1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教学观念还难以消除。高职学院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普遍缺乏应有的职业动手能力。他们普遍认为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程,而操作技能在岗前培训或者实习练习就可以,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秉承本科教学模式。

2.2学生兴趣不高和角色定位不准确。酒店行业的可进入性简单和技能的易操作性,使学生在平时技能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只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其实质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学生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单纯认为自己会就可以就业,缺乏反复的强化练习,争取达到“弄懂会做”的目标。

2.3理论指导与实践效果配合欠佳。高职教学中专业实践课教材较少,许多课程中的实践标准不一致,这让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上不够紧密,有些理论在现实中已经过时或者不适用。所以理论指导的不科学可能影响实践效果。

3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实景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

3.1“实景教学”培养模式的意义

3.1.1“实景教学”设置的真实性,能营造真实的职业气氛。“实景教学”是指模拟真实具体的工作环境和现场,真实再现实际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和具体过程,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角色化的状态下,完成一整套的工作程序。运用“实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提高学生服务技能的必要手段。

3.1.2参与实景的多角色,能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陌生感。运用“实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模拟酒店实训中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直接缩小对酒店的陌生感,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前斤部办理客人入住登记手续,就可以直接让学生模拟角色熟练掌握其工作流程;中餐服务中接受客人点菜环节,就直接让学生身临其境,熟悉点菜的基本要求和服务技巧等。

3.2“实景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要求

3.2.1完善校内实习基地的硬件建设。为了更好的营造一个真实的模拟环境,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我院为此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兴建实训室五个:中餐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前斤接待模拟实训室、形体实训室、西餐模拟实训室等。同时按照各部门的实际标准和要求,补充完善了各种中西式宴会摆台、前台接待服务用品、客房服务用品等所必需的设施设备。这样就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模拟各种情景和相关基本技能的练习,创造了星级酒店所拥有的职业氛围。

3.2.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景教学”除了硬件设施设备的配备外,还需要对师资队伍水平进行提升,为此我们采用了参观观摩——带队实习——酒店挂职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让老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熟悉酒店的实际工作环境,熟悉掌握现代饭店的各项服务程序及其标准,不断提高自身饭店服务的技术和能力,真正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会结合酒店目前的实际情况上好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能够熟练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实践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更具有实用性和竞争能力。

3.2.3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安排上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实行“学校一企业一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具体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从“感性一理性”,由“理论一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符合认识论的教学环节,切不可将教学秩序打乱,否则就会失去逻辑性与发展性。教师贯彻“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教学理念,辅导学生完成技能实训。针对新生将采用入学教育、参观星级酒店、观看光盘等方式了解酒店行业的基本情况和相关部门知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学期间将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综合实训课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使学生在校内学好的基本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在实习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篇5: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实景化教学增加了真实的服务于客户的环节,突破了仿真实训的瓶颈,探索和实践了 “理实一体——实景教学——顶岗实习——就业”模式,培养和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通过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实景化实训教学基地,在实体中开展实景化实训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的特点,工作对象为具有复杂多变需求的“人”,在教学中需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就业”。[1]这种适合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无法适应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服务类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面向是人,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阶段接触到的是模拟职业对象,而不是真实的职业对象,缺少真实的职业体验。(2)工学交替阶段,学生一般到校外企业进行跟岗实习,直接服务顾客,特别缺乏实际对客经验,新员工容易被客户投诉,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效益,教学和生产成一对矛盾。(3)顶岗实习阶段,由于工学交替成效并不明显,学生综合服务技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难以学以致用,容易造成学生埋怨、企业抱怨的现象。

所以,现有的教学环节并没有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技能,忽视了校企有效过渡衔接的边界问题,即从学生到员工转变的关键一环——综合服务技能的培养。就实训教学环境而言,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具备真实的服务环境,学生缺少实际的职业体验,无法积累对客服务经验,不完全适应职业岗位要求;顶岗实习拘泥于企业经营的现状,学校缺少教学自主权,培养成效不明显。在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景化教学,旨在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实景化教学是一种集知识运用、技能训练、体验感受、问题解决于一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认识、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对学生发展自我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合作能力都是全方位的。

一、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职业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需要进行实景化教学

很多知识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职业技能的培养有赖于过程参与而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来自深刻的经历和感受,而这在实景化教学中都能实现。[2]实景化教学安排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进行,学生处在18周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学生尚未具备独立自学能力。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是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在校学生接触到行业并进行实习的机会很少,如果只是在校内实训室的练习和实习,学生掌握的只是生搬硬套的技能,而不会灵活自如的实际运用。

面对游客进行灵活服务,是旅游企业最注重的素质,也是学生毕业初期面临的难题之一。实景化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学生进行“再实践”的过程,是“再学习”基础上的感性认识,这也是学生了解行业、学会实际运用的过程,为下一步技能培养打下重要基础。学生在行业实践和工作实际中学会如何运用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会如何处理突发事情,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职业技能,也才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旅游行业的特点需要开展实景化教学模式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其工作性质、内容与要求与第一、二产业不同,客观上也需要通过实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行业是面向旅游企业各岗位,如酒店、景区及旅行社等,他们是旅游服务的供给者,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很高的服务技能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游客的需求。[3]这些具有各种需求的顾客,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或产品,学生需要体会游客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与顾客沟通的能力,对客服务需要融入更多的感情色彩,而不像面对机器或流水线。

旅游企业内部也有不同的岗位,每一岗位的具体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要了解众多岗位服务的要求,必须增加更多的实践,在校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光靠自身体会是难以实现的,只是实训室的反复演练,未必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实景化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工作融合,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工作过程中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从业人员学会应对和处理,这些场景和情况不是教学环境中可以创设出来的,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体验,亲身感受,并在真实的对客服务过程中积极思考,才会有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不会处理或处理不当,有指导教师予以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因此,学生要胜任未来企业的岗位要求,必须进行多种工作环境的体验,才能达到经验的积累,才能具备行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

(三)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实景化教学模式来实现

适应旅游行业的特殊特点,实景化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大量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些经历有助于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完善。[4]以导游专业方向为例,很多学生在以往的考试中往往是笔试通过,而口试不能通过。有的同学考取了导游证书,在实际工作上也由于缺乏工作实践,无法胜任岗位要求。为使学生顺利考取证书,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有必要通过实景化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学生增强现场感,心理素质提高,讲解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导游考试通过率。在实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很多问题不会妥善处理,需要教师随时予以纠正和指导。通过实景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及时将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补充到教学中,这也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一)五年制高职的学制为实景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与三年制中职相比,五年一贯制高职可以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课程体系,在5年时间里,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3年以上的要求。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积累了在校内实训室技能训练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熟练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考取更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和提高综合能力打下基础。由于学制所限,这在三年制中职和高中后高职都是很难实现的。而五年制高职的学制则为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二)实景化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也需要进行实景化教学模式。五年制高职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只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要求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三级(高级工)。如在三年级考取中文导游证书,四年级考取英文导游证书,或者是四年级考取餐厅服务师(三级)或展览讲解员(三级)等。这些培养目标,客观上需要更长的在校学习时间来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得以保证。实景化教学模式为帮助学生考取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节。

(三)充足的旅游资源为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江苏苏州旅游业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截止底,拥有星级饭店159家、旅行社20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54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16家。丰富广泛的旅游企业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开发更多的实景化教学资源,为实景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空间,也为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实践样本。同时,多种多样的岗位需求使得实景化教学的内涵呈现多样性。旅行社、风景区、园林、森林公园等不同的旅游企业岗位,实景也在发生变化,呈现的有自然、生态的实景,有历史、人文的实景,也有充满诗意的实景。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与顾客互动的要求也不相同,因而,实景化教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

三、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实施准备

1.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改革。实景化教学模式增加了新的教学环节,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随之发生了变化。为此,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订工作,重新梳理课程体系,统整课程、教材和学时、学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改革评价模式。由传统相对单一的考试形式转变为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顾客评价、经理评价等多种形式,评价的过程伴随着实训的过程,开展每日一评、每周一评、每阶段一评等多时段评价,便于及时发现和矫正问题。

2.开展实景化教学基地建设——校园实训企业建设。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将部分仿真的实训场所在紧密合作企业的帮助下改变成学校拥有自主权的经营实体;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新建学校拥有自主权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经营实体。如笔者所在学校对原有的对外经营的教学酒店软硬件环境进行改造和三星级达标升级,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承包经营改为学校自主经营,总经理、部门经理、现场指导由教师担任,除基本人员外,员工、领班由学生担任,使酒店由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人才培养质量效益,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企业化教学环境;与文化国旅合作,成立独立经营的文化国旅旅游财经学校营业部。所有实体经营权归学校所有,管理层由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担任,员工由学生担任。

(二)实施过程

1.学生分批到校内实体中轮岗实训。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展为期1个月的对客服务实践学习。教师和企业经理现场指导,学生现场开展对客服务。学生每天在《实景化教学手册》中记录工作情况,并运用客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服务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每天的工作进行点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篇6: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随着会展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公办和民办高校逐步发展起来,而作为一个较新兴的领域,与会展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关注,通过对近年来会展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多是从宏观角度探索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或基于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探讨,较少就非会展管理专业背景下会展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探究和思考,本文以广州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选修课程《会展管理概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开设会展管理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带动了会展教育的成长,因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涉及范围广,因此会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中一般是依托成熟学科进行的多学科嫁接。从现有的专业设置看,学科定位以管理学为主,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商管理及公共关系管理。会展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均属于管理类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均以管理为核心,从这个角度说,两门专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知识的交叉性。

2.在上一点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从相关课程在《会展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切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从公共课到基础课再到专业课,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知识框架体系。《会展管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以会展业为研究对象,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经济学等知识点,这些科目或是学生已经学过,或即将学习,因此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并从会展业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还未修读的知识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3.民办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严格按照高教委相关规定,沿袭专业基本课程框架,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及就业市场动向,重基础,重理论,同时重实践,重能力,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会展业人才比较宽泛,从核心人才、辅助人才到支持人才,需求大且要求多样化,而随着旅游与会展的不断融合,会展旅游产业链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会展管理知识,无疑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会展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1.《会展管理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确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的出发点。根据观察和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种:深入学习和了解;拓展知识面;拿学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顺利拿到学分,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及期末考察,让他们认识到拿学分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入、理论分析、课堂小结等,帮助学生清晰有序地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对于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课上和课下都应给予关注,如课堂上及时结合最新时事动态,如APEC在北京的召开,青岛园博会的圆满落幕等,课堂上给予提点。

2.专业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展管理这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最基本角度是分析会展与旅游这两大产业间的关系。因此,在正式进人教材学习前,将两者间的关系理顺是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属性、相似性、差异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促进等,理解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3.在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融人哲学思想。哲学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一般科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观点,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变化是永恒的,而静态是相对的。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与变革时,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另外,会展业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从主办方、承办方到参展商、观众,以及展馆、地方政府及媒体、中介机构等,都是这个行业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因此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探讨市场营销,则首先要明确营销主体,继而确定营销对象及营销手段,主体的多样化要求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4.教材是学生主要的课程学习工具,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延伸知识及相关案例进行知识模块组合,使模块间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知识模块间的逻辑联系。此外,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概论性质的课程,要建立一条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知识线,从会展业到会展企业再到具体的会展项目,充分结合专业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引导等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企业管理及项目流程等相关基础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PBL教学法,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思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概念、原理等逐一展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积极性。如讲授“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思考组织的内涵,并通过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与“组织”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再引入会展业,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又如讲授会展项目立项策划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会展活动的信息,并将从会展项目名称到项目收益等相关信息罗列出来,从而对会展项目的策划内容有初步自主认识。

三、会展管理课程的考核体系

篇7: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高速时期,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相互结合共同运用的慕课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挑战,特别是在会展专业,对于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的效果显著[1]。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会展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走出了探索的一步。

关键词:慕课;会展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引言:

大家都知道,慕课教学模式一开始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博得了全世界的关注。而我国在这个阶段恰好进行义务应试教育的体制改革,于是,慕课模式的风潮便悄然而至[2]。当然,我国传统课堂教学引进慕课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好,慕课拥有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于会展专业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改革探索具有先驱意义。接下来,就由我来一一介绍。

一、会展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会展产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对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推动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所以,在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是势不可挡的。但由于我国开设会展专业较晚,不但比不上别国的发展速度,而且在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学生主动性不强

据我国高校对于会展专业教学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不强,课堂效率低下[4]。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个。首先,就是会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性比较强,而录取的高校学生大多以文科为主,对于信息技术等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全面,所以无法理解会展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次,是高校学生刚入校园,对于周围环境充满着新鲜感,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无法充分认识到会展专业对于毕业工作的现实意义;最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解配上电子演示文稿,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专业教师短缺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的起步较晚,所以无法跟上会展产业的发展步伐。会展专业教师队伍短缺。目前,从事会展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老师无非有两类。一类是会展专业知识教学教师,他们对于会展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全面;而另一类是计算机专业技能教学教师,他们对于计算机信息化等实际操作比较熟练。无论是哪一类教师,都无法深刻又全面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

(三)会展专业教材缺失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时间较晚,所以教材准备方面还不够充分。目前的主要教材有:杨顺勇的《会展信息技术应用》、王红梅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戴聚岭的《会展信息管理》等。但是这些教材也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重视会展信息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种是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讲解,也是无法深刻又全面地向学生阐述会展信息教程的内容。

(四)缺乏实际操作

大家都知道,会展信息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如果仅仅只是对会展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而忽视对会展信息专业的实践性,这对于会展专业的全面性是无法掌握的。而我国高校对于会展专业的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教学,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高校的硬件设备无法跟上会展专业教学信息化的速度,没有专门的会展专业信息化教室,一般都是在普通的电脑教室上课;另一个方面,高校所配备的会展行业软件功能不全,只是有基本的功能,和实际工作中所运用的会展操作软件差距很大,这会使会展专业教学的质量下降。

二、会展专业教学信息化改革

综合上文提出的问题,传统的会展专业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会展专业信息化改革已经是无法避免了。慕课模式是当下最大的网络互动学习的平台,不仅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专业教师团队,给我国高线会展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一)增强学生积极性

由上文可知,高校学生对于会展专业无聊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学习兴趣。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将一些已经毕业并从事会展专业工作的学生邀请回学校开展讲座,让在校生能够体会到当今社会会展产业的发展状况,认识到会展专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进行会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可以少讲一点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是多指导学生进行线上实际操作,再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慢慢传授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基于慕课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课堂,并建立网络自助讨论区,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引进升级软硬件设备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会展专业不够重视,并不配备有专门的会展专业信息化教学多功能教室,这就给平时会展专业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那要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要解决这个难题,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学校对于会展专业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视,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引进并购置大量的专业器材构建一个专门的会展专业信息化教学多功能教室,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会展专业发展技能,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

其次,除了软硬件设备的购置,强大的师资力量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大家都知道,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这就恰恰强调了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导向作用。所以,学校不仅要对会展专业讲师进行专门的技能加强培训,例如,侧重于会展专业理论知识的讲师可以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侧重于会展专业计算机操作的讲师则是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来,双方的不足就可以逐渐补全。

最后,可以鼓励会展专业老师参与社会实践工作。例如,可以鼓励教师去会展中心、会展专门公司进行入职,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够深入了解当今会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传授学生先进的会展专业知识;或者高薪聘请会展公司专业人员担任高校会展专业讲师,他们不仅对如今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而且拥有多年从事会展产业的丰富经验,对于高校会展专业教学信息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制全面的教材

当前我国高校缺乏合适全面的会展教材,这就需要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多添加一些关于软件的实际操作运用。例如,展会现场管理软件、展会企业管理软件等。这些对于会展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进起到了载体作用。

(四)更新教学模式

在我国会展专业教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慕课模式,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进行展示设计实务内容讲解前,可以设置慕课预习环节,将所要讲的内容分享出来以供学生谈论。还有,创建实践型教学模式也是更新教学模式的一部分。例如,在进行展示设计实务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会展订单任务,学生在认识了本课教学内容和任务之后,再进行分组完工。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教学内容,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导向作用。

四、结束语

当今时代,大数据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也为我国会展产业和会展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我国高校应该立足于慕课模式的应用之下,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加强对我国会展专业的重视程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更大的、更自由的网络化教育平台,这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更是为我国会展产业的不断扩大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随着奥运、世博等国际性大型活动的举办,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已成为地球人交换信息、交流经验、结交朋友、增进合作、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场所。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增长点, 会展这一集商务、旅游、信息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朝阳产业, 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 势不可当。要使我国会展走向国际, 要把国际会展引进到中国, 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实际工作中, 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贸易、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 包括外语的运用和沟通能力, 需要他们娴熟的外语沟通技能。英语作为国际公认的世界通用语言, 应该是会展从业人员必须要学习、掌握并应用的沟通媒介。

二、高职会展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 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而大量需求的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会展、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向虹表示, 纯语言文学的外语专业出路越来越窄, 商务英语反之越来越热, 这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逐步转向注重应用的素质教育的结果, 会展英语亦是如此。然而目前我国会展英语的教育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 许多高职院校盲目地开设展览业课程, 课程安排往往以广为荣, 但由于教学模式单一, 专业英语教师缺乏, 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实用性和新颖性, 导致会展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薄弱, 上岗后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状况。

章振邦教授曾明确指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调整, 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 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 然而目前相对于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教学还未引起普遍重视, 对会展专业英语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因此, 为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高职会展英语中应以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为原则, 通过使用英语来掌握会展专业的基本技能, 注重前沿型与基础型、创新型与实用型并举, 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力和专业水平。

三、改革高职会展英语专业教学的新策略

1. 多元整合资源,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教师团队合作。

目前承担会展英语教学的教师往往来自于英语专业或是由会展本专业教师承担, 靠着搜集的资料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组织教学, 势必存在精通了专业, 英语功底欠缺或是具备扎实的英语教学理论与扎实的基本功而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的情况, 如何优化整合教师队伍, 培养一批符合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团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对此, 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必须通力合作, 形成教师团队, 以达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研究为目的, 彼此协通、沟通, 如协作讨论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教学大纲、针对特定问题开展合作性研究、进行合作性教学等, 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应由整个合作团队开发设计完成。在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能力的基础上, 侧重于专业词汇的学习积累, 保证大量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实践, 使学生能真正以英语为工具, 进行本专业的商务沟通, 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所需的信息。

此外, 讲授会展专业英语对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要求比较多, 因此在会展专业英语课中不仅要讲解语言本身的问题, 还要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常识予以介绍, 这样才能把会展专业英语讲得生动活泼。要通过对教师系统的实践训练, 将专业知识和相关岗位技能融会贯通, 学校也应该支持英语教师攻读会展专业学位, 或为会展专业课教师提供进修实践的机会, 给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和参观的机会, 甚至是在会展行业协会或会展场馆等挂职锻炼。使教师真正熟悉会展经营管理流程,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事会展调查、策划、布展、招商和现场服务、管理等相关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 还可以使教师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及体会结合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传授给学生,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实现校企合作, 聘请企业或具有现场经验的人员进行交流、讲座, 与教师合作教学, 并担负实践经验传授、案例教育工作, 这样既支持了会展企业的发展, 又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 便于实现学校-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2. 深入语言内核, 理解文化内涵,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 语言是形式, 文化是内容, 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 英语文化是使用英语准确、得体的基础。各种类型的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招商会等, 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展商和买家前来进行技术合作、资讯沟通、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在跨文化的经营环境中, 管理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跨文化的沟通尤为重要。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持有不同世界观、价值观、语言、行为的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相互理解和交往, 展会中出现文化沟通障碍难以避免。因此跨文化沟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跨文化沟通, 由于风俗习惯、行为举止、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会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障碍。

在高职院校会展英语课程教学中, 学生更应该了解以文化为基础的交际形式, 突出跨文化差异, 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存在, 提高对文化差异敏感度的感知, 进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寻找、总结展会活动中跨文化差异, 同中求异, 加深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理解, 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英汉会展知识的积极性, 掌握目的语相关的语言与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的中英文文化素养,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展会活动的有效进行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社会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 学习异域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 了解其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实质上就是在文化教学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训练语言, 强化语言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从而推动展会活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3. 优化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由于国内的会展教育尚属探索阶段, 高职院校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 按会展行业工作流程的顺序来设计编排内容, 避免过于强调阅读、词汇、语法和翻译的学习, 将职业技能的训练贯穿于英语学习中, 使学习者感到明确的职业指向性。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必要的会展专业英语知识, 重要的是可以学到会展专业的相关技能, 达到既提高英语水平又巩固和拓展会展专业知识的目的。

同时, 高职会展英语专业的教学更要侧重交际, 进行实战分析。注重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管理游戏等培训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依照会展工作流程设立具体的任务, 通过对任务的布置把课堂主导转移到学生身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报告、调查、讨论等, 包括展会策划和运营的团队作业及个人演讲,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目标和要求达到的结果。提供一个学生与教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为学生拓展会展行业的发展空间提供切实的帮助。

此外, 为了使会展英语的教学具有有效性, 除了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外, 还应全面建立和提供现代化教学条件, 包括影像视听、互联网、多媒体教学平台、会展活动模拟实训室等教学设备, 并积极引进和鼓励教师自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4. 建立会展专业英语测试体系, 增强教学实效。

会展类专业学生在校的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但因院校过于强调国家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付考试上, 减少了专业英语学习时间, 造成学生疏忽、轻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因此, 现行这种为应付等级考试的教学方法是致使会展类专业学生难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掌握专业实用性英语的主要原因。

为改变会展类专业英语教学随“过级”指挥棒转的尴尬局面, 可以探索建立合理的会展类专业英语考试制度。对将来如何建立适用于高职院校会展类专业学生的英语专用等级考试制度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并与职业适任证书及专业技能评估紧密结合, 在适当时机推行新型的会展类专业专用英语等级考试制度, 同时可结合学生参加展会实习过程中会展筹办方所给出的评价也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一部分加分项目, 以切实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并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会展英语又是一门有待完善的课程。因此, 培养国际会展人才特别是既熟悉会展业务又能熟练运用英语交际的人才已成为我国会展行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要彻底突破会展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就必须从师资队伍结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模式、专业英语测试体系等方面入手, 以培养掌握从事会展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 适应会展行业策划、推广、经营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大力推进高职会展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会展涉外人才应是“专业+会展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主要结合会展英语教学现状, 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会展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师资队伍结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模式、专业英语测试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以提高会展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能力培养,高职会展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6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加油站工程安全注意事项下一篇: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绿色宣言环保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