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是什么

2024-05-16

市场营销是什么(精选8篇)

篇1:市场营销是什么

这一事件从头到尾都是品牌主的“阴谋”,策划者就是故意要你注意到这个不该出现的异物,然后去大肆宣扬。因为这根树枝隐含了这个品牌与竞争者的最大差异点――“来自新鲜现榨的水果”。

这一敢于设置“圈套”的品牌是新西兰的酒类品牌Monteith’s。他们为了能够凸显自家生产的水果酒,不是与大多数竞品一样使用浓缩水果糖浆调味,而是采用新鲜水果榨汁而成的差别,在生产过程中,指派专人在每一盒瓶装苹果酒的纸盒内,放入一根来自自家果园的苹果树枝。

当你打开购买回家的瓶装水果酒的包装纸盒,发现里面竟然出现了正常情况下不该出现的树枝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打电话给客服投诉?拍下照片在微博上进行控诉?还是摸摸鼻子,自认倒霉?

不管作何反应,如果你成为传播扩散这一事情的重要一员,那么,亲,你已经中了品牌主的计了!

这种做法,乍看会引来消费者的不满,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一“精心设计,引消费者入瓮”的险招为Monteith’s带来了宣扬其品牌差异化特色的机会。

随着这批刻意生产的“瑕疵品”的出货,来自各方的投诉电话也相继而来,服务专线几乎被打爆。于是,在出货两周后,品牌也顺水推舟地通过平面、户外、在线网络等媒体平台推出一系列“真诚道歉”的启事,把事情影响力扩大。再之后,“顺便”让消费者知道Monteith’s的水果酒都是来自新鲜现榨的水果,所以才会“不小心”让树枝出现在包装里,如果你不想在包装内发现树枝,你可以试试别家用浓缩果汁调味的水果酒。

Monteith’s知道消费者对于包装内发现异物后会有什么反应,于是刻意让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四处流窜,不立即出面澄清,而是两周后,才正式公开“道歉”。这样开始“不作为”,等待事件充分“发酵”后才站出来利用其“能量”的做法,也算是品牌传播的精明之作了。

小贴士

这样“请君入瓮”的案例很精彩吧?你是否也摩拳擦掌想试着来个“出奇制胜”的招数?不过,必须要提醒各位亲“出奇”需谨慎,这样的做法不是人人都可以效仿的哦!

Monteith’s这么做,一来是因为树枝只是出现在包装盒内,而不是产品里,并没有真正影响产品本身的质量与卫生,负面影响顶多是说明企业疏于管理,而你的品牌则不见得有这类适合游走在质量与营销之间的事件;再者,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控制事件“火候”很重要。万一擦枪走火,你自以为高明的沟通术,在舆论中发酵后变得不可收拾,不但没有赢得掌声,还可能“伤筋动骨”,最后只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篇2:市场营销是什么

NITC网络营销服务中心的CEO说,“微博营销营销的是影响力,是价值,是见地,是人际„„先学会营销自我的影响力,产品的营销受益才能事半功倍。”

让自己成为某个行业内的意见领袖,才有资格向用户推荐产品并获得他们的信赖。为什么乐于“制造”的企业干着最累的生产线活,却只能拿取最廉价的利润,而忠诚于“品牌”的企业却能一夜之间坐享财富神话?这正是品牌的影响力之所在。因此微博营销也一样,若先能将自我包装成行业品牌,先将自我的影响力营销至最大,何愁营销不去其他产品呢?

那么怎么营销?

1.明确自己的个人定位。

即是你是做什么的?就进行行业聚焦,不要为了增加无效粉丝而去不挺地互听,不挺地关注,这虽在短时间之内能增加很多粉丝,但多数都是无效粉丝,为你的实际转换带来不了任何理想的成效。你需要吸引的是那些带“V”字认证,并且与你的行业息息相关的人。

2.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你只想把微博当成一个牢骚的场所,那么尽可以什么生活杂事都往上头搬。注意分享的信息必须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信息才会得到他人的转播与评论。

3.与业界名人进行互动。

关注业界名人动态,多与之进行互动,认真的评论,独特地评论,最好能引起你所关注名人的反关注。

4.将自己也当成一个名人那样来包装与营销。

篇3:市场营销是什么

消费者面对种类繁多的鞋类品牌和产品, 他们首先想要了解的是:什么是高品质合脚、舒适、美观、新颖的鞋类产品?例如:消费者在市场购鞋的过程中, 多数人是看鞋的外观款式, 对什么是优质高档、合脚、舒适皮鞋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但他 (她) 们都希望能选购到自己喜欢、穿着舒适、美观得体的好鞋。笔者针对什么是高品质合脚舒适的皮鞋作些简单的论述:高品质、合脚舒适的皮鞋最大的优点是让人们穿着该品类皮鞋后足下感受到美观大方、行走轻松、舒适、环保卫生、安全、护足等穿着优点。这是高品质合脚舒适的鞋类必须要具备的主要特征。

从专业的产品质量要求来讲, 优质、高档、合脚、舒适的皮鞋应该具备以下产品优点:首先我说说皮鞋合脚舒适的定义:皮鞋是否舒适是消费者在穿着皮鞋的过程中对皮鞋的心理和生理感受的综合评价。是指皮鞋符合人足形态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程度。主要包括:鞋的合脚性、功能性、和鞋内环境卫生等产品质量要求。

高品质合脚舒适的皮鞋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鞋的合脚性:

首先皮鞋鞋楦的楦体结构设计要符合标准鞋楦的型号尺寸数据的要求, 这些技术要求需要制鞋企业清楚掌握, 鞋楦尺寸要和鞋与足的匹配程度相符, 鞋号和型号尺寸要符合目标市场的要求, 鞋对足部的压力在鞋楦设计中要得到有效分布。简单讲:鞋是否合脚舒适, 鞋楦数据尺寸要按设定的型号尺寸数据为依据, 例如:要制造一型的鞋就要按一型脚的数据要求设计鞋楦, 一定要高度重视数据尺寸的控制, 鞋企要增强“数控”意识和“标准”意识。第二是鞋楦造型设计要追求合脚性和楦体造型的美观性。第三是找到符合该型号数据尺寸的脚进行试穿。选择符合标准鞋号、型号的试穿脚型, 试穿符合标准鞋号、型号的鞋, 才能符合真正的制鞋技术要求。数据是鞋子符合标准的关键依据, 造型设计决定着鞋子是否美观, 试穿的条件符合该型号尺寸的脚, 鞋长度、宽度、高度、围度、必须符合鞋号和型号的尺寸要求, 才有试穿的价值, 不能以几个试穿脚决定鞋的合脚性和舒适性, 现代制鞋生产工艺是批量化生产方式, 不等同于个性化的“量足订制鞋”。批量化生产要求标准化鞋楦为依据, 因为标准是根据广大消费者脚型规律研究总结出来的数据, 它符合大多数人群的脚型规律。让个性脚试穿只能作为参考。标准数据尺寸是科学的依据。我们在皮鞋的销售中可以设计不同的肥度型号尺寸的皮鞋产品, 大多数产品以目标市场的中间号为主, 让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穿着的鞋号型号购鞋, 消费者购买前一定要试穿鞋, 感受到鞋的长度、宽度、高度、松紧度, 以及感到不松不紧为合脚。让消费者试穿到合脚的鞋、让消费者购买到合脚的鞋才是关键。鞋子材质不能过硬, 也不能过软, 因为鞋过硬在行走时会感到不舒服, 过软脚在行走过程中会产生不稳定性, 容易扭伤脚。所以鞋底硬度不是越软越好, 硬度应该确保在60~65%左右。鞋垫硬度确保在45~50度左右为宜。制鞋的中底、半托底、钢勾心、大底内衬里材料一定要选用优质的材质。这样才能确保鞋子的优质。

鞋楦是制鞋的模具, “母样”是鞋的灵魂, 鞋楦要符合鞋号、型号、尺寸要求, 鞋楦设计首先要了解掌握脚的运动规律和脚的行走规律方面的专业知识, 要掌握 (国家鞋楦标准) 中的数据尺寸、专业知识和经验技术。

鞋楦设计要按照我国鞋楦标准数据尺寸为依据, 根据中国鞋号、型号尺寸要求设计鞋楦, 设计中数据是关键, 造型设计美观是重点, 只有这二大方面都做好, 鞋才能真正合脚舒适, 美观大方。

二、鞋的功能性:

稳定性、减震性、柔软性、防滑性、轻量化等设计是皮鞋合脚舒适的重点。

例如在功能性方面:有吸湿透气性功能, 有护足保健功能等设计。

在稳定性方面:选择优质的真皮材料, 优质的鞋底、鞋跟、中底、半托底、钢勾心等材质, 确保人们穿鞋后行走稳定性好, 使鞋起到护足保健康的作用。

在减震性方面:在鞋底、鞋跟、鞋垫、等主要部件的设计中, 可增加减震性方面的设计, 使鞋具有减震功能。

在柔软性方面:主要鞋帮面材料、鞋底、鞋垫、等材料柔软性要好, 要正确控制材料的硬度和柔软性, 使设计的皮鞋感到柔软舒适, 但不能过柔软、合适的柔软性才能确保起到保护脚不受伤害, 在此基础上再追求鞋的柔软性。设计要符合人性化的要求、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指导产品设计, 确保鞋具有合适的柔软性。

在防滑性方面:在鞋底和鞋垫的设计中要加入止滑设计, 使鞋具有防滑功能, 这关系到穿鞋的安全, 所以设计中必须重视防滑性能设计。

在鞋的轻量化方面:皮鞋在设计中在鞋底、鞋跟、鞋垫材料的选择中应该选择轻量化的制鞋材料, 例如橡胶发泡鞋底, PU鞋底, TPR、TPU等发泡轻量材料。在确保鞋质量的前提下, 在设计中高度重视轻量化的设计, 是确保皮鞋轻型的关键。

三、鞋内环境:

吸湿透气性, 卫生性等方面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 在皮鞋的鞋内衬里要选用天然皮革或全棉材料, 鞋垫上面要贴上天然皮革或全棉材料, 这样鞋内环境才会卫生, 一定要重视鞋内材料的吸湿透气性, 鞋垫设计和选择材料要选择具有防霉抑菌性能好, 可洗耐压缩性能好, 穿后不容易收缩变形的材料制造皮鞋。符合以上要求设计制造的皮鞋才是一双优质高档、合脚舒适、美观、新颖、环保卫生、护足保健康的皮鞋。

篇4:什么是营销人才

我一般短信答复是:“谢谢你对赞伯的认同!请你具体和赞伯的行政经理赵经理联系”。不少人马上会给我发另外一条短信:“麻烦您告诉我赵经理的联系方法”。

收到这样的短信后,我一般不会再给他回短信,而其中的很大一部份人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为什么我不再给他们回短信呢?在我看来,你既然能找到我的电话号码,你至少有能力找到赞伯行政经理的联系方式。你至少可以从网上搜索到成千上万条赞伯公司的信息,你也可以通过很多营销的杂志发现赞伯的联系信息,你还可以通过进入赞伯的网站等等措施,轻而易举的找到赞伯的联系方法。

如果你能找到我,你却找不到我们的助理,我就很难相信你是一位营销人才。连这点困难都解决不了的人,我也很难相信他具有营销潜质。

什么叫营销人才呢?很多人,包括很多的企业家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就告诉他们: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活,中国富人家的孩子是不干的。一是体育。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位部长的孩子成为世界体育冠军的?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位县长的孩子成为世界奥运冠军?没有!因为体育太苦了,太累了!一般来讲,得了世界冠军的最后会闹出一身病。得不了世界冠军的,基本是白辛苦。所以体育是穷人孩子做的一件事情。

中国富人家孩子不会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营销。因为营销也太苦,太累了啊!你见过哪一位高干的孩子成了营销专家吗?不要说县长的儿子不会去做销售,乡长的儿子也不太可能作销售。即使他们做销售,也是卖他们乡里的地,那叫搞房地产!销售也是穷人孩子干的事情。

光会吃苦还不够,还必须学会思考。

我读过一则故事:一个小伙子砍树,非常卖力地砍,第一天砍了二十棵树,第二天砍的更勤奋,结果只砍了十八棵,第三天尽管更加努力,却只砍了十六棵。他很懊恼,去问师傅。师傅反问道:“你磨斧头了吗?”年轻人困惑说:“磨斧头会耽误时间啊?”师傅说:“磨刀不会耽误你砍树的,相反只有斧头磨快了,树才能砍得更容易,更快。”

思考就是磨刀!没有发自内心的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智慧。

营销人员另外的特质就是,思考清楚以后的行动,而且是迅速的行动。没有行动再多的思考也无用。

篇5:市场营销是什么

相信做互联网的朋友,一定对“软文营销”很熟悉,其实,对于软文营销,很多朋友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有朋友说,想要接触软文营销,但是,对于“软文营销”不是特别的熟悉,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软文营销?软文营销的优点是什么?

【名词解释】什么是软文?

一般来讲,软文事实上多在企业的运营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企业新开发了一个产品,对于这个产品的概念诉求,已经对其进行分析解剖,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引导,促使其进行购买欲,同时,对于企业的包装,品牌的宣传,产品的销售等等,以一种文字的形式很好的展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软文。

什么是软文营销?

软文营销则是个人和群体通过撰写软文,将其进行营销,从而达到交易的目的。比如说,减肥药的软文营销,大家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了。用很多真实的情感小说,一次次感情失败经历,使得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进行引导,增强大家的购买欲,促使产品的销售。软文营销的优点是什么?

相信前面的介绍,大家对于软文,以及软文营销,那么,软文营销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做软文营销呢?

1,最强的生命力广告

对于软文营销来说,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一种广告形式。普通的文章只是简单的论述,对于真正的软文来讲,是一种最强的生命力广告。软文之所以叫做“软文”,其精妙之处在于“软”,给人一种无形的营销模式,当你真正感觉到这是一篇营销型软文时,你却已经被深深的吸引,这就是所谓的最强的生命力广告。

2,一字一句深刻感受读者

看过“减肥或美白”广告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类软文往往写得比较煽情,笔者往往是花费了很大的难度才写出来的,利用了读者的心理,家常话是比较多,深切的打动读者的心,并且一字一句深刻感受读者,让读者被深深的感觉,你在为他的利益所着想,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3,最高的人气群体 财源自然滚滚来

很多人一直觉得,就是要利用软文很好的营销,力求最高的收益,但是,需要考虑的一点是,你价格很高的东西并非是一篇软文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你说,你把一个价格很贵的东西,用软文写得价位很低,深切让人感觉到了你的诚意,自然会得到很高的人气群体,有了人气你还担心财源不滚滚来吗?

其实,写一篇有营销意义的软文并不难,只要你懂了其中的奥妙,你自然可以做的很高,更多资讯可以继续我们的软文营销栏目,会为您提供最新软文营销范例,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软文的全新资讯,成为最棒的软文高手。

篇6:什么是营销策划,什么是品牌策划

1、营销策划,就是对于企业营销方面的策略规划或计划,可以分为营销和策划,营销中,营最重要,营就是经营、营造,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只有做好了营,销才能做好。营销策划,更注重战略和策略的实施,更注重营销结果。

2、品牌策划,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品牌,品牌就是产品或服务的牌子,是你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的区别,品牌就是你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和认知,品牌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得到信任的就是好品牌,否则就是失败的品牌。品牌策划更注重的是品牌的理念、高度、责任和形象。

3、要说二者的区别,营销策划更注重里子,品牌策划更注重面子;如果品牌策划是大楼的框架和外表,营销策划就是里面的砖块和水泥。

4、博弈营销策划观点:营销策划和品牌策划是不能分开的,有的策划公司经常对企业说:你是做营销策划,还是品牌策划,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营销策划界的误区,营销策划和品牌策划是不能分开的,如果营销策划做不好,企业没有销量和利润,你的品牌形象如何建立;如果没有好的品牌策划,营销业绩如何保证。所以品牌策划是地基、是蓝图,没有品牌规划的营销一定做不好,营销策划是施工、是执行,二者缺一不可。博弈智点提出的观点是:用营销照亮品牌,用品牌点爆销量。

关键词:营销策划、品牌策划

篇7:市场营销是什么

专业背景:

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但时至今日网络营销已进入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的阶段,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企业网站建设迅速反战;网络广告不断创新;营销工具与手段不断涌现和发展,随着百度、淘宝等各种网络公司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链中的网络营销的人才出现巨大的缺口。

主要课程:

电子商务概率论,网络营销基础,网店客服/美工/推广、商务网站建设、SEO搜索引擎优化、SEM搜索引擎营销。网络整合营销等课程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

篇8: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上一篇:中央电大往年考试真题英语下一篇:提高法律意识拓展训练